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我国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对策报告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工业产品的大量需求,从而带动了工业的发展,然而,工业的大量发展,伴随着的是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
酸雨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危害。
酸雨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减少酸雨、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
关健词:酸雨危害防治措施一、酸雨的定义:1、酸雨的定义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2、评判酸雨的标准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
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
而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
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
3、我国酸雨形势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80 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 170 万平方公里。
到 90 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 100 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 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
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
1998 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 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铜川,图们和青岛都下了酸雨。
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30% 以上。
二、酸雨的形成1、酸雨的形成原因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
酸雨知识点总结1. 酸雨的形成原因据统计,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大气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以及其他硫化合物和氮化合物等物质是酸雨的主要来源。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火力发电厂的排放、农业活动等。
当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后,与雨水、雾露等形成的水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酸性的降水,即酸雨。
2. 酸雨对环境的影响(1)水域环境:酸雨使得水体的酸碱度发生改变,从而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鱼类、藻类和浮游生物等水生生物对酸性水体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酸雨对水域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尤为显著。
此外,酸雨还会导致水资源中溶解氧的减少,从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2)土壤环境:酸雨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的酸碱度、土壤营养物质的流失,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降低等方面。
酸雨使得土壤酸化,影响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和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从而影响了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的生长。
(3)植被环境:酸雨对植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叶片、果实的损害,以及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等方面。
酸雨中的硫酸和硝酸等物质能够直接对植物叶片和果实造成伤害,使得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导致植物的死亡。
(4)建筑物环境:酸雨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金属腐蚀、石材侵蚀等方面。
酸雨中的硫酸和硝酸等物质会加速金属的腐蚀速度,同时对建筑物中的石材进行侵蚀,从而损害了建筑物的外观和结构。
3. 酸雨的防治措施针对酸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减少酸雨的发生和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1)加强大气污染物减排: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例如,应加强对工业企业、火力发电厂、交通尾气等排放源的治理和监管,推动节能降耗,推广清洁能源,提高排放标准等措施,从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2)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应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保护水资源等措施,以增强生态系统对酸雨的抵抗能力。
初中化学: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酸雨的产生是这样的: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降雨时二氧化碳会溶解在水中,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pH值约为5.6~5.7.在1982年6月的国际环境会议上,国际上第一次统一将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正式定为酸雨.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民用生活中燃烧煤炭或石油等排放的,以及汽车尾气释放的硫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氮)等酸性物质.酸雨的危害:酸雨对河湖、植物、土壤等均有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势必危及野生动物的生存,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如图所示:综合起来说,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1.酸雨直接危害的首先是植物.植物对酸雨反应最敏感的器官是叶片,叶片受损后光合作用降低,抗病虫害能力减弱,林木生长缓慢或死亡,农作物减产.2.酸雨可破坏水体环境,引起经济损失,危及生态平衡.当pH值降至5.0以下,鱼卵多不能正常孵化,即使孵化,骨骼也常是畸形的;加之河底淤泥中的有毒金属遇酸溶解,更加速了水生生物的死亡.3.酸雨也可使土壤酸化,影响和破坏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抑制了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结合的钙、镁、锌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导致生长在这里的植物逐步退化.正因为这些,酸雨被冠以“空中死神”、“空中恶魔”、“空中杀手”等令人诅咒的名字.4.酸雨还可对文物古迹、建筑物、工业设备、通讯电缆、铁路桥梁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腐蚀,令人十分心痛.许多刚落成或装饰一新的建筑在几场酸雨之后变得暗淡无光,例如,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雅典古城的大理石建筑和雕塑已千疮百孔,层层剥落.重庆嘉陵江大桥,其腐蚀速度为每年0.16毫米,用于钢结构的维护费每年达20万元以上.也有人就北京的汉白玉石雕做过研究,认为近30年来其受侵蚀的厚度已超过1厘米,比在自然状态下快几十倍.5.酸雨还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含酸性物质的空气能使人的呼吸道疾病加重.酸雨中含有的甲醛、丙烯酸等对人的眼睛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SO2要高10倍,其微粒可侵入人体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和肺硬化等疾病而导致死亡.当空气中含0.8mg/L 硫酸雾时,就会使人难受而致病.或者是人们饮用酸化的地面水和由土壤渗入金属含量较高的地下水,食用酸化湖泊和河流的鱼类等,一些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逐渐积累进入人体,最终对人体造成危害.酸雨的防治: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1.调整以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增加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比例,比如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不产生酸雨污染的能源.2.加强技术研究,减少不达标的废气排放,积极开发利用煤炭的新技术,推广煤炭的净化技术、转化技术,改进燃煤技术,改进污染物控制技术,采取烟气脱硫、脱氮技术等重大措施.由于二氧化硫是我国酸雨的主要祸根,国家环保总局已在全国范围对二氧化硫超标区和酸雨污染区进行了严格控制(即“两控区”).控制高硫煤的开采、运输、销售和使用,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发展脱硫技术,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另外,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还应制定严格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调整工业布局,改造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及时掌握大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和迁移状况,了解酸雨的时空变化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对策.还有,在酸雨的防治过程中,生物防治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污染重的地区可栽种一些对二氧化硫有吸收能力的植物,如垂山楂、洋槐、云杉、桃树、侧柏等.【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常用燃料的使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空气的污染、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溶液pH的测定、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或评价表达的正误,或实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及其来源、酸雨对雕像(或建筑物、铁路桥梁等)腐蚀及其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及其实现途径和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考查,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识记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时,可以联系着空气的污染或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来理解和识记,效果会更好些.2.对于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来源,不仅仅是煤炭或石油等矿物燃料的燃烧和汽车等尾气的排放;主要是使用含有硫元素或氮元素的物质,都会有可能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等硫的氧化物或氮的氧化物,导致或加重酸雨的形成.例如,如果使用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来冶炼生铁时,就会使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等,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的污染或酸雨的产生.3.酸雨对雕像(或建筑物、铁路桥梁等)腐蚀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主要是碳酸钙(或金属铁)与相应的酸发生的化学反应;还有,使用熟石灰(或生石灰)来改良酸雨造成的酸性土壤时,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是氢氧化钙与相应的酸发生的中和反应(若用的是氧化钙,则还有氧化钙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等.。
论文。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随着工业的发展,燃煤和汽车排放的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形成酸性气体。
这些气体在高空中与水蒸气和氧气反应,形成了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酸雨。
这些酸性气体也会与氨气和其他化合物反应,形成硫酸盐和硝酸盐,进一步加剧酸雨的程度。
二)酸雨的危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它会导致土壤酸化,破坏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影响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导致渔业资源减少等。
同时,酸雨还会损害建筑物和文物,加速金属的腐蚀和石材的风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酸雨的防治措施为了控制酸雨的污染,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其中包括减少燃煤和汽车排放的废气,采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实施土壤修复和植树造林等。
此外,全球各国还加强了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酸雨的挑战。
4HNO3等酸性物质,导致降水酸化。
此外,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也会对酸雨的形成产生影响。
甚至CO2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生成酸雨。
酸雾和酸雨的形成还与臭氧等氧化性物质有关,它们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与水结合后形成酸性物质。
这些酸性物质会导致环境酸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酸雨主要由NOxSO2等大气污染物与水分反应形成。
除此之外,还有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
酸雾和酸雨的形成还与臭氧等氧化性物质有关。
这些酸性物质会导致环境酸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硫酸约占60%~65%,硝酸约30%,盐酸约5%,有机酸约2%左右。
二氧化硫是硫酸的主要排放源,主要来自发电厂、钢铁厂、冶炼厂等。
全球每年人为释放的二氧化硫约1.6亿吨。
氮氧化物则主要来自高温燃烧,如汽车发动机和矿物燃料燃烧。
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自然源相比数量上虽然大体相当,但因自然界自我清洁能力有限,人为造成的二氧化硫量居多。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是什么随着工业的高度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有“天堂眼泪”之称的酸雨逐渐为人类所认识。
那么你知道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是什么吗?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但并非呈酸性的雨便是酸雨。
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溶解于雨水中而形成碳酸,令正常的雨水pH值约在5.6左右。
一般而言,pH值在5.6以下的雨水,便可称为酸雨。
酸雨的危害一、酸雨对土壤的危害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
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较强的缓冲能力,暂时酸化不了,但若长期受酸雨影响,也会造成土壤性质的改变。
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各种形态铝化合物。
植物长期和过量地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
酸雨亦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作物减产。
酸雨还可使土壤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细菌个体生长变小,生长繁殖速度降低,如分解有机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芽孢杆菌、极毛杆菌和有关真菌数量减少,影响营养元素的良性循环,造成农业减产。
特别是酸雨可减少土壤中氨化细菌和固氮细菌的数量,使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能力下降,对农作物大为不利。
二、酸雨对水体的危害酸雨对水生态系统的危害,会丧失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据报道,“千湖之国”的瑞典因酸雨,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有1.8万个湖泊被酸化。
我国重庆南山等地水体酸化,pH值小于4.7,鱼类不能生存,农户多次养鱼,均无收获。
三、酸雨对森林的危害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有直接危害与间接危害两种。
直接危害是由强酸度的降水、雾和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等破坏数目叶片的组织、影响其机能的形成,严重时可使叶片失去绿色而产生黄色斑点。
酸雨的形成与对环境的影响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含有明显酸性物质的降水,其形成主要是由于空气中的污染物质与水蒸气结合形成酸性物质,被大气扩散后降落至地面。
酸雨对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也对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一、酸雨的形成机制酸雨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污染物质紧密相关。
排放的废气中包含有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它们进入大气中后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硫酸(H2SO4)、硝酸(HNO3)等酸性物质。
这些酸雾随着气流扩散,并随降水一同沉降至地面,形成了酸雨。
二、酸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1. 植物受损: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破坏了植物根系的吸收能力,使植物无法正常吸收养分。
同时,酸雨中的酸性物质还会腐蚀植物叶片,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使植物生长发育受阻。
2. 水域受污染:酸雨引起的酸性物质会通过河流、湖泊等水体流入水域,导致水体酸化。
这不仅会使水生生物栖息地受到破坏,还会影响水中生物的生理功能,给生态平衡带来负面影响。
3. 土壤退化:酸雨侵蚀土壤中的养分,使土壤变得贫瘠,无法供应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
同时,酸雨中的重金属离子也会被土壤吸附,而这些重金属对植物和生态系统均有毒害作用。
三、酸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 健康问题:酸雨中的酸性物质对人体呼吸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长期接触酸雨会引发呼吸道疾病、高血压等健康问题。
尤其是在工业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居民的健康风险更高。
2. 建筑物损害: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腐蚀建筑物表面的石材、金属等材料。
长期接触酸性物质会使建筑物脆化、损坏,给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困扰。
3. 农业影响:酸雨会直接对农作物和土壤产生损害,限制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酸雨还会增加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对农产品质量造成威胁。
四、酸雨治理与预防1. 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对工业排放和车辆尾气的治理,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2. 提高环境意识:加强公众对环境污染和酸雨问题的认识,倡导环保行为,减少个人和社会对大气污染的贡献。
认识酸雨的形成与预防措施酸雨是一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大气污染问题。
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以及采取预防措施对于减轻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酸雨的形成机制,并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期增进对这一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一、酸雨的形成原因酸雨主要是由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成分与水蒸气反应形成的,这些成分通常由人类活动排放出来。
工业生产、汽车尾气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行为都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它们进入大气中后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硫酸和硝酸,从而导致酸雨的形成。
二、酸雨的危害酸雨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还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酸雨侵蚀了土壤中的重要养分,破坏了土壤的生物活性,对植物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其次,酸雨还直接影响到水域生态系统,使水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面临生存困境。
此外,酸雨还会侵蚀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加速大气污染物的沉降,对公共设施和个人财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三、酸雨的预防措施为了减轻酸雨带来的危害,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加强对工业企业和汽车尾气的排放管理,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出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2. 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电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根本上减少酸雨的形成。
3. 增加绿色植被:大规模种植树木和草地,通过植被的吸收和过滤作用,减少大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4.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环境保护合作,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规定,避免环境污染物的交叉辐射和扩散。
5. 提高环境意识:加强公众的环境教育,培养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四、结语酸雨的形成和危害给环境和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轻酸雨带来的危害,我们应该加强酸雨防治的意识,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发展清洁能源、加强绿色植被等一系列措施,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酸雨的预防中,才能实现我们生活在一个洁净、健康的环境中的愿景。
酸雨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介绍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酸雨的形成原因工业的发展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所导致的。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析酸雨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
酸雨形成的原因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SO₂、NO经气相反应生成H₂SO₄、HNO3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2.云形成时,SO₄2⁻和NO₃﹣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3.云滴吸收了SO₂、NO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SO₄2⁻和NO3-;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吸收了含有SO₄2⁻和NO₃﹣的气溶胶;5.雨滴下降时吸收SO₂、NO,再在水相中转化成SO₄2⁻和NO3-。
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氧化物,在国外酸雨中硫酸和硝酸之比约为2∶1,而我国降水中硫酸和硝酸之比约10:1。
这说明,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造成的。
这与两区能源结构的差别有关:美国加强风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同时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使其大气中含硫的氧化物较少;然而中国的在风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上普遍较低,仍然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要能源,使我国大气中含硫的氧化物较多。
当前世界最严重的三大酸雨区是西北欧、北美和中国。
我国酸雨分布: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酸雨区。
从化学角度看,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增加或碱性物质减少,或两者同时发生都将导致降水酸化。
酸雨的危害1.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
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较强缓冲能力,一时半时酸化不了。
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
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
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13% 至34%。
酸雨的形成原因与对环境的影响酸雨是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它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酸雨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对环境的影响。
一、酸雨的形成原因酸雨的形成主要与人类活动和自然原因有关。
其中,人类活动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活动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他有害气体。
这些气体在大气中与水蒸气和氧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最终形成酸雨。
此外,农业的化肥使用和畜禽养殖也会释放出氨气,进一步加剧了酸雨的形成。
自然原因也是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
火山喷发和植被的自然腐烂会释放出大量的硫化物和氮化物,这些物质与大气中的水蒸气和氧反应,形成酸雨。
此外,地壳中的岩石和土壤也含有一定的酸性物质,当它们被雨水冲刷后,也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二、酸雨对环境的影响酸雨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酸雨对水体的污染是最直接的影响之一。
酸雨中的硫酸和硝酸会与地面的水体相结合,使水体的酸碱度下降,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酸雨还会导致水中重金属的溶解度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水体的污染。
其次,酸雨对土壤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直接侵蚀土壤,破坏土壤的结构和养分平衡。
这会导致植物的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此外,酸雨还会使土壤中的铝离子释放,对植物的根系造成伤害。
另外,酸雨对大气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
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与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气溶胶结合,形成细小的颗粒物,进一步加重了大气污染。
这些颗粒物会对人类的呼吸系统造成危害,引发呼吸道疾病。
最后,酸雨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酸雨对植被的直接伤害会导致植物的凋落和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酸雨还会影响水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存,进而影响整个食物链的稳定性。
三、应对酸雨的措施为了减少酸雨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是关键。
通过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的治理,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可以有效地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酸雨的成因与防治酸雨是指降水酸性增加的大气降水。
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与水蒸气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硫酸和硝酸。
一、酸雨的成因1.1 二氧化硫(SO2)的排放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来源之一。
它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如煤炭的燃烧、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工业设施的废气排放等。
这些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层后,随着空气流动被输送到其他地区,并最终以酸性形式落下,形成酸雨。
1.2 氮氧化物(NOx)的排放氮氧化物也是酸雨的主要来源之一。
它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工业燃烧过程以及农业施肥等活动。
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氧气和水蒸气发生反应生成硝酸,并形成酸雨。
此外,氮氧化物还会进一步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加剧了酸雨的程度。
二、酸雨的影响2.1 对环境的影响酸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它对土壤的酸化导致土壤中的养分流失,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作物的产量。
同时,酸雨还对水体造成污染,对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
另外,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对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严重影响。
2.2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期暴露在酸雨环境下,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酸雨中的硫酸和硝酸会降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刺激和伤害。
此外,酸雨中还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产生危害。
三、酸雨的防治为了减少酸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防治。
3.1 淘汰高污染排放设备我们可以通过淘汰老旧的高污染排放设备,如高排放的燃煤锅炉和机动车辆,来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同时,对新设备的环境标准进行严格把关,以确保其排放符合国家的环保要求。
3.2 清洁能源的推广利用推广利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这不仅有利于减少酸雨的形成,还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应对气候变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3.3 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加强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数据收集体系。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酸雨的危害与预防摘要: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
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
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
而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
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
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
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
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
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
1862年5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
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
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
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酸雨的形成和危害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沈降,它可分为「湿沈降」与「乾沈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在化学上定义水之酸碱值等于七为中性,小於则是酸性。
自然大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温时溶解於雨水中并达到气液相平衡后,雨水之酸碱值约为 5.6,因此大自然的雨水是酸的。
但是,在大自然中,仍存在其他致酸的物质,例如,火山爆发所喷出的硫化氢,海洋所释放出的二甲基硫,高空闪电所导致之氮氧化物等,均会使雨水进一步酸化,而酸碱值会降至 5.0 左右。
因此,在 1980 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国内外(包含环保署研究报告)研究者,已将所谓「酸雨」认知为当雨水酸碱值在 5.0 以下时,即确定受到人为酸性污染物的影响。
在环保署研究报告中,已统一雨水酸碱值达 5.0以下时,正式定义为「酸雨」。
例如,若以环保署台北酸雨监测站 1990-1998 年之有效雨水化学分析资料为准,显示约九成降水天数的雨水pH值在5.6 以下,而酸雨发生机率则为七成五左右。
酸雨的危害酸污染对人类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呼吸方面的问题,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会引起例如哮喘、乾咳、头痛、和眼睛、鼻子、喉咙的过敏。
酸雨间接的影响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有毒金属被水果、蔬菜和动物的组织吸收,虽然不直接影响,但是吃下这些东西却对人类的产生严重影响。
例如:累积在动物器官和组织中的汞与脑损伤和神经混乱有所关联;动物器官中的另一种金属——铝与肾脏问题有关,近来也被怀疑与老年痴呆症的疾病具关联性。
酸雨对於石雕的影响酸性粒子也会沈积在建筑物和雕像上,造成侵蚀。
石灰岩和大理石跟酸接触后会转变为一种粉碎物质,称为石膏。
此外,桥梁以更快的速度被腐蚀,铁路工业和飞机工业同样的必须花费更多的钱来修补由酸雨造成的损害。
酸雨不仅造成了经济负担上的问题,而且也对一般大众的安全产生危险。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随着工业的发展,酸雨危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和“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一起被认为是人类面临的三大灾难性的环境挑战。
在环保署研究报告中,已统一雨水酸碱值达 5.6以下时,正式定义为“酸雨”。
氢离子浓度对数的负值,叫pH值,变化范围一般为0-14之间。
纯水(蒸馏水)的pH值为7;酸性越大,pH值越低;碱性越大,pH值越高。
未被污染的雨雪是中性的,pH值近于7;当它为大气中二氧化碳饱和时,略呈酸性(水和二氧化碳结合为碳酸),pH值为5.65。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PH值约为5.6~5.7。
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约占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六十五,硝酸次之,约百分之三十,盐酸约百分之五,有机酸约百分之二左右。
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
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起始物。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
二氧化硫主要是来自于矿物燃料(如煤)的燃烧,氮氧化物主要是来自于汽车尾气等污染源。
其形成过程为:大气中的SO2和NO经氧化后溶于水形成硫酸,硝酸和亚硝酸,是造成降水pH值降低的主要原因。
酸雨酸化水体可导致水生生物减少甚至绝迹,过食物链而危害人
体健康;酸化土壤则使其中钙、镁等元素溶出流失,使土壤的肥力下降,损失一些建筑物和文物胶等产生破坏作用,导致使用寿命缩短。
酸雨主要由以下几种危害:
一、对人体的危害: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症。
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
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酶,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多。
二、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体现在对土壤和植物的危害。
对土壤的危害,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
淋浇土壤中钙镁钾等营养元素,造成土壤贫瘠化。
对植物酸雨将损害新生的芽叶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
三、对建筑物材料和市政设施的危害:酸雨能侵蚀建筑材料,金属结构,油漆等。
特别是许多以大理石和石灰石为材料的历史建筑物和艺术品,耐酸性差,容易受到酸雨的腐蚀和变色。
四、对水生环境的危害:酸雨的沉降可造成水质酸化。
水质酸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群落的丧失,会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
使有毒金属溶于水体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有资料表明,水体pH值降到5以下时鱼类繁殖和发育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