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现代临床管理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23.34 KB
- 文档页数:13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综合管理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VLBWI)是指生后1小时所测体重小于1500g的新生儿,其中体重小于1000g的新生儿称为超低体重儿,这类婴儿多为早产儿。
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是否抢救的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态度不一致,发达国家对于几百克的新生儿也会尽力抢救。
我国属发展中国家,笔者认为对于家庭经济条件好、家庭有能力抚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应该抢救,因为通过医务人员的综合治疗能使之赶上同龄儿。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综合治疗水平反映了一个单位新生儿科的医疗水平,同时,它也是医疗单位整体实力的体现。
一、一般管理在VLBWI的综合治疗中,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医护人员的高度责任心、护理和治疗的配合、治疗计划的实施,远期预后的随访都需要统一的管理。
(一)监护VLBWI体内各器官尚不成熟,出生后对周围环境需逐渐适应,其病情变瞬间可发生,因而对VLBWI的病情观察至关重要,任何治疗、护理不当都可能影响VLBWI的生命安全,因此应进行24小时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及经皮氧饱和度监测;应有呼吸暂停报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应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及血糖监护。
我院采用表格式监护记录,在抢救VLBWI中收到良好效果。
将病人的情况及医生治疗方案所需信息列在一张表格上,将监护记录挂在每个患儿床头,每小时评估一次,这样有利于医护之间信息沟通,便于医生制订新的治疗方案,保证治疗计划准确无误的实施。
(二)控制感染:极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功能低下,皮肤屏障功能差,极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如何让他们安全渡过感染关十分重要。
1. 消毒隔离(1)空气;为防止病原菌扩散,对新生儿室空气应进行净化,可配置空气净化机和增湿机,减少空气中细菌和尘埃,保证室内60%湿度。
无条件购置以上设备的单位应进行紫外线照射,每天一次,每次30分~1小时,照射时应将新生儿头部遮盖,以兔引起烁热伤。
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液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液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引言: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是指出生时体重极低的新生儿,其存活率和发育状况经常受到限制。
液体管理对于这些婴儿的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过去几十年里,液体管理策略不断演变,旨在充分满足婴儿的代谢需求,同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总结近期的研究和最佳证据,以期提供有关VLBW和ELBW婴儿液体管理的全面概述。
混合饮食的重要性:目前,有关VLBW和ELBW婴儿液体管理的最佳策略争议较大。
有研究支持母乳喂养对这些婴儿的好处,特别是在心血管、肾脏和脑部发育方面。
母乳可以提供均衡的营养,并减少感染的风险。
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鼓励母乳喂养,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
初始液体管理:对于VLBW和ELBW婴儿,初始液体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表明,传统过量的液体管理可能导致水肿、肺炎和肝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最佳证据显示,对于这些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天内,限制输注量和控制液体摄入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制定初始液体管理方案时,应该结合婴儿的体重、出生情况和监测指标来个体化地进行。
逐渐调整液体管理:从出生后几天开始,逐渐调整液体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建议尽早开始逐渐增加液体摄入量。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缩短初始液体限制期,并逐渐增加摄入量可能会导致更多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现在的趋势是逐渐增加液体摄入,但同时保持相对较低的液体负荷以避免不良效应。
监测液体管理的指标:对于VLBW和ELBW婴儿,连续监测液体管理指标是必不可少的。
常用的指标包括尿量、体重变化和血浓度。
尿量可以反映婴儿的肾功能和液体摄入量,体重变化可以提供液体平衡的信息,而血浓度可以反映总体液体状态。
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液体管理策略,以满足婴儿的需求同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结论:液体管理对VLBW和ELBW婴儿的预后至关重要。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进展[摘要]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要点进行综述。
认为护理人员应重点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个器官功能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个体化护理,同时对其父母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和存活质量,改善远期成长目标。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73-01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胎龄已超过28周而未满37周,出生体重1000~1499g的早产儿。
胎龄愈小,体重愈低,死亡率愈高。
国内报道在63%-74%,其中体重80次/min的早产儿,改用鼻饲管喂养,以母乳作为首选,其次可选用奶:水为2:1的牛奶,由少到多,少量多次,速度不宜过快,奶量可按每次2-4ml/kg体重,每2-3h 1次,l~2d后每天较前1天增加1-2ml,哺乳中要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呼吸暂停、腹胀、呕吐,肠鸣音减弱或便血等现象发生,如有上述情况,立即停止喂奶,待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后再行喂养。
对于不能进食的患儿出生后5-7天开始予完全肠道外静脉营养支持。
与足月新生儿相比,早产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期相对较短,体重多在生后第5-6天开始回升,故每日测体重1次,及时调节喂养量,以体重保持在每日增加10-30g为宜。
5 预防感染极低体重儿抵抗力极端低下,加之皮肤的未成熟性,即使无外来损伤。
只是由于皮肤与床垫的长期接触,或自身尿粪污染都可使感染急速播散和加重。
另外暧箱内的高温高湿状态,医护人员的手、气管插管、监护装置、胶布等,都是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
所以护理时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原则及加强基础护理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入室前后,操作前后洗手消毒;体温计、血压计袖带、听诊器做到个别专用;非损伤性管理.给予有效的静脉置管,减少频繁穿刺造成皮肤损伤与感染。
监护时敷贴装置应尽可能小范围,并在皮肤上涂抹防意外故障的处理技能。
在繁忙的工作中尤应注意,稍有疏忽就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因此在工作中应不断地学习探索,刻苦钻研专科技术,提高专科水平。
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近年早产儿管理已成为新生儿病房的重要问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克的小早产儿病死率仍然较高,临床处理仍存在较多问题,本文讨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一些主要临床问题及管理。
一、保暖出生后即予保暖,产房温度应保持26~28oC,湿度50~60%,出生后迅速将全身擦干,放在预热棉毯中,尽量不让患儿裸露,立即放在预热的暖箱中。
维持恒定的适中温度对早产儿非常重要,早产儿适中温度根据不同出生体重和日龄在33~35oC左右,暖箱相对湿度70~80%,对超低出生体重儿湿度要80-90%。
为保持暖箱温度恒定,各种操作尽量在暖箱中进行,如须暂时离开暖箱亦应保暖。
二、呼吸管理1、头罩或鼻导管吸氧:吸室内空气时血氧饱和度低于85%者,应给予吸氧,一般用头罩吸氧,应尽可能采用有空氧混合的头罩气源,总流量为4-6L/min,根据SpO2或血气检测调整吸氧浓度,对日龄较大者可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0.5-1.0L/分。
要严格控制吸入氧浓度,监测血氧饱和度,一般将SpO2维持在90%左右即可,不宜高于95%。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对轻症或早期NRDS、湿肺、呼吸暂停、感染性肺炎等病例可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CPAP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压力以3-5cmH2O为宜,吸入氧浓度尽可能低一些,及时使用CPAP可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
3、机械通气:如用CPAP后病情仍继续加重、PaCO2升高、PaO2下降,则改用机械通气,一般先用常频通气,根据病情和血气分析调节呼吸机参数。
如常频通气效果不理想,可改用高频通气。
4、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诊断或疑诊NRDS者应给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要早期给药,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呻吟,即可给药,不要等到X线出现典型NRDS改变。
剂量每次100mg/kg左右,按需给药,如吸入氧浓度>0.4或平均气道压>0.78 kPa (8 cmH2O),可重复给药,间隔时间约10-12小时,有些病例需给2-3次。
极低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现代临床管理进展(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极低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现代临床管理近年来极低体重儿(VLBWI及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的科学管理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使得VLBW及ELBWI成活率和生存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这无疑是围生科学的进步,是生命科学的进步。
本文参考近年来关于VLBW及ELBWI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VLBWI及ELBW的围生期管理围生期需产科、儿科医师共同会诊讨论,制定最佳处理方案是极其重要的。
产科医生和儿科医生要使母胎双方控制在最小限定内,以此作为最佳的分娩时间来考虑。
在分娩时要有复苏技术熟练的儿科医生在场。
出生时要把保暖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室温提高至26〜28 °C,预热并准备好复苏用品和开放式抢救台。
抢救VLBW及ELBW时操作需轻柔熟练,步骤越简练越无创越好。
待婴儿情况稳定后置箱式暖箱内,并用塑料布覆盖儿体以保温,再送NICU[1-2]。
2体温管理由于VLBWI及ELBW体表面积大,皮肤薄,体内棕色脂肪少,产热不稳定,故一旦娩出,应立即用已准备好的温暖、干燥、柔软的毛巾将体表水份迅速吸干,放入预热的暖箱中,要给予中性温度,腹壁皮肤温度保持在36.5 C,湿度保持在90 %左右,医疗护理操作要越快越好,使暖箱开放时间限制在最短的时间内。
暖箱中性温度v 10 d 为35.5 °C,10〜20 d为34 °C,3〜5周为33 °C,5周以上为32 °C,调节箱温应以体深部温度作为依据[1-3]。
3水、电解质的管理从皮肤及呼气中丧失的水份称为不显性失水,VLBWI和ELBWI的皮肤角质甚薄,由此散发的水份很多,易造成高张性脱水,出生1〜2 d 时血钠可升高。
使用高加湿环境及婴儿体表覆盖塑料布,可使不显性失水减少30 %〜60 %。
水份供给应从每天50 mL/kg开始,以后根据尿量、不显性失水估计及血钠作为参考,以后逐步增加至每天120 mL/kg,如VLBW及ELBWI 需要长期用氧、有合并BPD者,贝S水份宜控制在每天100 mL/kg。
另外,为防止输液过多引起PDA和NEC勺发生率增加,液量应控制在每天120 mL/kg以下为妥[2]。
VLBWI及ELBWI出生后,水、电解质需要量计算根据:(1)每日丢失量,包括显性和不显性失水,VLBWI生后最初几天的每日不显性失水可达足月儿的数倍至10倍,其中体重1 251〜1 500 g体重早产儿的不显性失水量每天为38.4 士7.1 mL/kg,1 000〜1 250 g体重早产儿每天为55.7 士7.4 mL/kg; ELBW的不显性失水量每天为64.2 士4.4 mL/kg。
通过皮肤覆盖塑料布、保暖及增加箱内湿度,可使此项损失减少。
(2)合并症的病情变化和代谢情况。
(3)婴儿细胞外液容积是过多还是过少。
(4)动态的体重变化。
正常时水、电解质的需要量:(1)生后用5 %葡萄糖水补充液体,第1天60〜80 mL/kg,第2天80~ 100 mL/kg,以后每日增加10〜20 mL/kg,每天不超过150 mL/kg。
(2)细胞外容积减少后补钠,每天v 3~4 mmol/kg,明显代谢性酸中毒时补充碳酸氢钠,每公斤体重给予 1.4 %碳酸氢钠3 mL或5 %碳酸氢钠1 mL均可提高HCO31 mmol/L。
(3)有尿,血钾v 5 mmol/L 时补钾,每天2~3 mmol/kg。
一般在出生3 d后才能给钠每天1~ 2 mmol/kg,以需测血钠后再酌情补给[1-2]。
在出生后24 h内,肾小管对钾的排泄低下,此时可呈非少尿性高K+血症,以后则肾小管排钾并不低,但由于受肾小球滤过率低的限制,尿排出量少,钾排出亦少,血钾可增高。
故需经常注意婴儿尿量,及早发现高血钾(血钾〉6.7 mmol/L)并作出处理。
(2)如尿量每天v 2 mL/kg,或胎龄v 24周应早期用葡萄糖胰岛素疗法预防高血钾的出现。
低钠血症(V 130 mmol/L)系液体入量过多或体内液体潴留所致,生后最初几天心肾功能好转,肾排钠量增多也可发生低钠血症。
高钠血症较低钠血症更为常见,系经皮肤水份丢失过多所致,表现体重下降和脱水;也可因钠补充过多所致,表现体重增加,浮肿。
血钠异常的处理原则:纠正应逐步、小心,24 h血钠浓度的纠正幅度应V 10 mmol/L[1]。
生后3 d内常有生理性低钙。
病理性低钙与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机能低下、高磷血症、低镁血症、咲噻米、急性胰腺炎、肾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症、组织分解及钙内流有关。
临床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
血清钙v 1.5 mmol/L 或游离钙v 0.62〜0.75 mmol/kg 时给予补钙治疗。
剂量:10 %葡萄糖酸钙1〜2 mL/kg (相当于元素钙9〜18 mg/kg ),需稀释1倍以上静脉滴注(20〜30 min ),心率应在80次/min 以上,心率下降即停止注射,维持血钙在 1.75 mmol/L。
早期预防性补钙,维持游离钙水平〉0.9 mmol/L,可有助于防止对抗非少尿性高钾血症。
如营养状态良好,不要反复输液性液体,必要时进输全血提高胶体渗透压[1-3]。
4肠道喂养的管理出生24 h内早期喂养可以促进VLBW和ELBW的胃肠道成熟,改善喂养不耐受,促进胃肠激素分泌,促进胃电生理活动成熟,加强胃肠动力,及早使体重增加,减少喂养并发症,减少胆汁淤积的发生,减少对光疗的需要,减少坏死性小结肠炎的发生,并能减少早期全身感染。
因此,VLBWI及ELBWI的肠道喂养原则是提倡早期微量喂养(每天w 20 mL/kg )[2,4,5]。
具体方法为平均生后第l天开奶,起始奶量为1〜2 mL/次,间隔2〜3 h,可用微泵注入,每天增加奶量0.5〜1 mL/次。
促进耐受和增加奶量的策略是:使用母乳,不足部分可用早产配方奶代替,增加量每天v 20 mL/kg。
不能耐受间隔喂养(1次喂奶时间v 15 min)者,可部分或全部改为持续喂养;如仍不耐受,调整奶汁脂肪含量。
其具体方法有间歇胃管饲法、持续胃管饲法、空肠管饲法、十二指肠管饲法[6]。
持续胃管饲法适用于胃内易有残留奶的早产儿和用间歇胃管法易出现缺氧症状和呼吸困难的婴儿,频繁呼吸暂停的早产儿不宜用胃管饲法。
持续输注喂养的VLBWI及ELBWI营养吸收好,体重增长快,对有严重慢性肺疾患(CLD的早产儿是有益的,并能引出较成熟的十二指肠运动及比间歇喂养更完全的胃排空。
空肠饲管法用于VLBWI及ELBWI胃排空时间长(胃持续有残留奶)、胃食管返流或用胃管喂养后易出现气促、反复出现呼吸暂停(由于插管和胃膨胀)的早产儿。
如残留奶〉2mL应减少奶量或应将管向下延伸,腹胀则提示有肠梗阻,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症状[1],腹泻提示喂奶过多或吸收不良。
十二指肠管饲法适用于不同体重的早产儿,适应症包括:(1)插入胃管出现腹胀,反复出现呼吸暂停;(2)胃排空时间长,持续有残留;(3)胃食管返流;(4)需要长时间的呼吸机治疗;(5)全胃肠外营养或部分肠外静脉后[1,2, 5]。
如出现腹胀,腹围增加〉2.0 cm或一次胃潴留〉3 mL/kg,或发生呕吐,应高度警惕NEC勺发生,暂时禁食,改为全肠道外营养一段时间,待临床情况允许时,再重新谨慎试予部分肠道营养观察。
VLEWI及ELBWI生后吞咽和吸吮动作不完善,1〜2周或更长时期需用鼻导管喂养,待体重增至1 500g,可试经口喂养[2]。
5胃肠外营养胃肠外营养中葡萄糖输注速度自每分钟4〜5 mg/kg开始,生后1周内可达每分钟6〜8 mg/kg。
维持血糖水平在3〜6 mmol/L之间。
应用胃肠外营养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如出现高血糖需减低葡萄糖的输注速度每分钟4mg/kg以下时仍无效,则给予胰岛素每小时0.03 U/kg 静脉滴注,最大的浓度可达每小时0.05 U/kg ;并密切监测血糖、血pH,及时发现和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选用婴儿专用的氨基酸溶液,自每天0.5 g/kg 开始,不超过每天3g/kg。
脂肪乳自每天0.5 g/kg开始,以后每天增加0.25 ~ 0.5 g/kg,直至每天2〜3 g/kg。
胃肠外营养早期提供每天60 kcal/kg 便可。
为使体重增长,在新生儿后期热量供给可达每天80 kcal/kg,糖、脂肪、蛋白质的热量来源比值为50 : 40 : 10[1-2]。
胃肠外营养胆汁淤积发生率较高,减少其发生的策略是:尽早开始肠道喂养;胃肠外营养供应的热量每天v 50 kcal/kg。
长期高热量(每天〉70 kcal/kg)可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和肝脏损害[7]。
除8种必需氨基酸外,还应注意补充胱氨酸、酪氨酸及牛磺酸,用后可使氮保留改善,血氨基酸谱正常,钙、磷溶解度高。
VLBW及ELBWI不宜使用成人晶体氨基酸,因其中不含或含极少量早产儿所需之半必需氨基酸,而甘氨酸、蛋氨酸及苯丙氨酸含量很高,VLBW及ELBW消化酶活性低,易产生高甘氨酸、蛋氨酸血症,过高甘氨酸易产生高氨血症。
应用肠道外营养时注意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补充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有学者主张早期应用大剂量氨基酸(由每天 1.0 g/kg开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有利于早产儿早期的生长发育,但对其远期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还需进行长期随诊[8]。
VLBWI及ELBWI对早期静脉营养能够耐受,并可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期,促进生长发育,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6呼吸管理VLBWI及ELBW生后呼吸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针对RDS勺预防和治疗,生后最初几天即注意将来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而采取必要的措施。
6.1 氧疗VLBWI及ELBWI对低氧和高氧均极敏感,进行氧疗时即要积极纠正低氧血症又要防止高氧血症,需进行动脉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维持SPO2在90 %左右,最高不超过95 %。
VLBWI及ELBWI 对氧的毒副作用很敏感,氧疗时应尽量避免使用纯氧[9]。
出后如无呼吸系统合并症,监测SPO2在95 %左右,无需给氧。
如呼吸稍快,SPO2在90 %上下波动,则需面罩或头罩给氧,或直接输氧至暖箱内;鼻导管吸氧增加气道阻力,不宜在VLBWI及ELBW应用。
通常面罩吸氧氧流量1~ 2 L/min,头罩吸氧氧流量为2~ 4 L/min,每次应用前应监测吸入氧浓度,直接输氧至暖箱内氧浓度不应〉30 %[9]。
6.2 鼻塞CPAP由市场提供的无创呼吸机鼻塞CPAP功能较完善,有可调吸入氧浓度、温度和湿度,也可用自制的简易CPAP注意选择大小合适、质量柔软的鼻塞,以免损伤婴儿的鼻腔。
其适应证包括I、H级呼吸窘迫综合症(RDS、羊水吸入、湿肺、肺炎等引起的呼吸窘迫早期,也可用于原发生性呼吸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