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四点考研经验谈
- 格式:docx
- 大小:64.73 KB
- 文档页数:3
华师大考研指南——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心得考研这条路我愣是走下了并顺利拿到录取通知书。
这一路走来真心不易,虽然我不是传说中的学霸,但是我的的确确为自己的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而感动。
有谁能想过曾经那么爱贪玩的一个人最后居然考上了研究生。
连我自己也被自己吓了一跳呢。
我的本科院校是一所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二本院校了,我每天的大学生活跟那些大学生一样,每天睡到中午十二点在床上叫外卖把早餐和午餐合在一起吃,一到晚上兴奋的像是打了鸡血,打折LOL直到深夜,第二天又睡到中午,每天感觉自己就像个大爷,吃喝不愁,打游戏还没人管,虽然没女朋友没有谈恋爱,但是倒也逍遥自在。
日子天天过的飞快,大三的时候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大学生话已经快要被我挥霍完了,那以后的日子怎么打算呢?我那帮室友有打算毕业就结婚踏实过日子的,有丰富打工经验考虑以后创业的,还有家里土豪吃穿无忧富二代的。
到我这我迷茫了,要女朋友没女朋友,要商业头脑没商业头脑,主要是要钱还没钱。
真的开始着急了,一度怀疑自己以后的人生前途渺茫,生无可恋。
后来一次机缘巧合,我大表哥从国外回来跟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谈话。
从那时候起我决定考研,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我决定投资自己,主要是我还很年轻,趁着年轻不多学点东西,到老了就来不及了。
于是我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考研的征程,收起自己的电脑,每天早出晚归的去自习室上自习,再也看不到在床上睡懒觉的而我。
室友们每次看到我都是异样的眼光,怀疑我是不是不是一个人,背学霸附体了。
哈哈哈,他们愿意怎么看我就怎么看我吧,反正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考上研究生。
我把考研就是比作一盘LOL游戏,终极目标就是摧毁敌方水晶,顺利考上研究生,一切的困难在我眼中全都是小兵,而我就是那个满血无敌的战神!当然,这都是我激励自己的一种方式,面对现实就是,不是每个考研人最后都能顺利考上研究生的,尤其像我一样基础薄弱的本科学校,一样基础差的考生,根本不占优势。
所以说,我必须付出120%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我的目标,那个时候,说为了考研拼过命,一点也不夸张,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执着精神,奋斗强度连我自己都佩服。
古代文学考研备考常见问题及解答考研备考是每位考生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而古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在考研备考中也有自己的一些常见问题需要考生予以重视。
本文将就古代文学考研备考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和解答。
一、如何理解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代表之一,涵盖了众多的文学类型,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
在考研备考中,考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学类型的基本概念,更需要理解其中的思想、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涵。
因此,考生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深化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二、如何进行古代文学的阅读阅读是古代文学考研备考的核心内容之一。
如何进行古代文学的阅读呢?首先,考生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可以是朗读、默读、手抄等方式。
其次,考生需要注重细节,认真品读每个字、每个词,挖掘出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最后,考生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把握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如何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是考研备考的重要方面。
首先,考生需要熟悉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和风格,了解其中的符号、象征等文学特点。
其次,考生需要深入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主题,挖掘出其中的思想和价值。
最后,考生需要善于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和联系,从中获取到更多的启示和营养。
四、如何运用学科知识古代文学考研备考需要融合多个学科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文化等。
考生需要熟悉这些学科知识,运用它们来理解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并且在自己的论文中进行适当地体现。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考研备考需要考生具备综合的素质和能力,包括对文学的全面了解、优秀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等。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才能在考研中获得更加出色的成绩。
如何考研中国古代文学让你顺利上岸考研是很多大学毕业生为了进一步深造而选择的途径。
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选择考研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无疑是一种对自己兴趣的深耕和追求。
然而,考研中国古代文学不仅需要对文学作品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的备考方法。
本文将从选择考研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备考科学规划以及提高答题技巧三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如何顺利上岸。
一、选择考研中国古代文学专业1.了解相关学科在考研中国古代文学之前,首先需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
中国古代文学是文学学科中的重要分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需要对古代文学理论、文学作品以及相关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了解这些内容能够帮助考生在选择专业之前明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2.咨询专业老师在确定考研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之后,可以主动联系相关学校或者教师,咨询专业相关的情况。
专业老师可以提供对专业的详细介绍,了解到该专业的研究方向、课程安排以及培养目标等信息,对于考生自身的定位和规划有很大的帮助。
二、备考科学规划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考研需要充分的时间准备,因此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根据考研的时间安排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时间,并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时要考虑到自己的弱点和薄弱环节,加强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和强化练习。
2.系统学习基础知识备考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可以通过系统地学习相关教材、参加培训班或者课外学习等方式进行知识储备。
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和阅读相关文献来提升自己的学术素质。
3.阅读扩展材料除了系统学习基础知识外,考生还需要广泛阅读相关的扩展材料。
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研究论文、专业期刊等来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学术观点。
阅读扩展材料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学术造诣,还可以为备考中的论证和写作提供素材。
三、提高答题技巧1.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考研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需要具备扎实的写作能力。
回望考研路回望考研,现总结如下:一、院校及专业:华东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二、考试科目及参考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全国统考)②204英语二(全国统考)③333教育综合(国家统一的考试大纲,各院校自主命题)④91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各院校自主命题,有部分院校兼考文学方面的知识)101思想政治理论参考书:《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即红宝书,是命题组对大纲的最权威的解读,其他一切辅导班和老师政治考研资料依据都是从这里而来)任汝芬的《要点精编》(比较系统,重点突出,可读性好,可以和大纲对着看)《张俊芳考研政治2100题精解》(覆盖面较广,难度适中,感觉还不错)陈先奎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00题》(覆盖最全的、难度最大的政治试题资料,我没用过,室友感觉没必要做到那个难度,做了一些,后来就不用了)张剑锋的《历年考研政治真题解析及复习思路(珍藏版)》(解析得挺好)《风中劲草考研政治核心考点》(此书虽不为正统书,但编写得很好,各知识点在哪些年以何种形式考查的标注得很清楚,复习方向和重点非常明确)204英语二参考书:张剑的《历年考研英语真题解析及复习思路(珍藏版)》(此书为英语一的历年真题解析,解析得很好)《蒋军虎MBA/MPA/MPACC考研英语(二)阅读理解精读80篇》《星火考研英语(二)复习思路与全真考场》(本书开头详细说明了英语一和英语二的区别)333教育综合参考书:教育学原理——《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与大纲很吻合,建议买)中国教育史——1《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与大纲很吻合,建议买)2《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没看过)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书的编排顺序和大纲列出的内容出入很大,建议看北师大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我们学校教育系用此书作教材)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谈考研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断代史)的成功经验我是一名二战生,第一次考研299离国家线300相差一分,自己不甘心。
一直以来华师大是我的梦想,觉得给自己一年的时间,一定能实现成功的。
所以就定下心来准备了一年。
上半年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和一个全国比赛。
5月份忙完毕业,休息了3天就全身心投入到我的二战之中来了。
专业课复习方面,我觉得就是定下心来看书。
我没有盲目的去相信各种辅导材料,就是抱着书看,用的是考研历史11本。
第一遍:通篇看书,大致了解但是很多都不记得,大概花了1个月的时间。
第二遍:开始纵向做笔记,大概花了4个月的时间。
一本一本做,但是不是盲目做笔记,而是自成体系。
【中国史方面】按照朝代,分别按照各位帝王的事迹、政治措施、经济措施、文化发展、文献材料、艺术文化成就,这样去做笔记。
比较有条理。
【世界史方面】书本其实比较乱。
我是按照国别史来整理笔记。
其中贯穿了比如说英国、法国、美国、拉丁美洲的整个历史线索。
一些线索可以考虑利用一些专著和百度百科帮助你理清楚条理。
第三遍:横向看书,大概花了2个月的时间。
因为有笔记了,所以看书会很快。
再背笔记的基础之上,结合长孙博的名词解释、仝析纲的山东大本,结合着背。
很容易就能理清条理,整理框架。
第四遍:回忆框架,花了一个月。
我做的不是那么好,因为后期背政治和英语作文居多。
其实我应该可以在考试最后一天回忆一遍,但是由于过度紧张,状态很差,没有做到及时的回忆。
所以专业课考的很差。
并行:勤思的老师也一直会给我讲解一些内容,并且给我每周布置中外历史各10道题目。
让我自己做以此评估我的掌握情况。
其实是很受用的。
另外可以订阅一些微信公众账号,没事干的时候看一下,其实挺好的。
比如说:世界历史编辑部、历史学考研联盟、史学研究、世界历史解读之类的,很受用。
政治方面,没有什么经验。
就是听视频课,李海洋老师的马原对我启发比较大。
英语方面,背单词,翻译真题,都是跟着视频课走。
最后小作文背一下。
【19考研经验分享】华师文学院考研经验等了好久啊,4月25日华师的拟录取名单才出来,幸运上岸。
因为自己当初也曾同样受益于前辈们的经验分享,所以想把自己的一点经验或者说经历分享出来,给考研的同学们一些借鉴。
初试359分,专业课117和118,很一般的分数,不过自己还算满意(自己定的目标是350分)。
我的情况少见一点,跨专业,跨学历(本科结业),跨学校,报考大学生士兵专项研究生计划,各种情况都集中在了我身上,前期准备工作花了很多精力,也知道收集信息的不易,特别是报考专项计划的信息,每个学校基本很少有具体的解释,网上很难查到(华师的大学生士兵计划的复试线是240)。
很多学校对同等学力考生来说有额外的要求,比如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之类,或者不接收同等学力跨考。
当时,我几乎把国内(台湾香港也有看,不过要求更多[欣慰])所有一本院校的招生简章翻看了一遍,把能够报考的学校都写了下来,去看它们的参考书目,然后对照每个学校专项计划的名额,最后选了华师。
华师的大综合有点吓人,特别是对我这种没有专业基础的跨考生,中外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学几大类都包含了,又多又杂,不过好处是考察的知识点相对浅一点。
确定了学校之后,就开始买参考书看,中国文学史4本,现当代3本,外国文学史4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各一本总共是16本,大概是从17年的九月开始的,一遍看下来差不多快半年,还不包括语言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当时还在部队服役,自己能利用的时间有限)。
这个阶段其实是最有意思的,没有什么压力,不求甚解的泛读了一遍,这个过程中还参照了川大的参考书,川大四卷本的中国文学史是繁体的,涉及的内容相对深入一点,可以作为激发兴趣点来读,但是不建议花太多时间,没有针对性。
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可以先不读,即使是跨专业的同学,可以留到后面做笔记时精读重点的知识点就可以了。
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同学完全可以直接略过这一步,我自己是因为刚开始完全不知道怎么学,对考研没有概念,才把这些参考当闲书来看的。
古代文学考研答题技巧解析自古以来,文学是人类创造性的艺术形式。
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研中常见的一道题目。
本文将为你介绍古代文学考研答题技巧,帮助你更好地备战考试。
一、分析题干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古代文学题目,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分析题干。
了解题目的要求和限制对于你的回答至关重要。
通过仔细阅读题干,确定作品的信息,可以帮助你迅速找到作品中的重要信息,并在答案中明确回答。
此外,在考虑答案之前,要确定所提问的时间段、文学体裁等信息,以帮助你在正确的上下文中回答。
例如,一道题目可能是:“请分析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对社会的反叛态度。
”在回答这道题目之前,你应该确定作品的重要信息,如作者和作品名称,而且你要在回答问题时注意到主人公的反叛行为之间的联系,这样你就可以针对此问题提供更详细的答案。
二、深入分析作品在回答题目之前,你需要对所提问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寻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对于古代文学,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写作背景、思想、风格,这些都是回答问题的重要信息。
一旦你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文学特点,你就可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并能够找到某些重要的细节来支持你的答案。
例如,在一道要求你解释《红楼梦》中的一个场景的题目中,你需要分析该场景的主题、角色、用语和对话,以及文学技巧。
通过详细讨论作者的思想和文学特点,你可以找到各种变幻莫测的元素,以展示你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
三、寻找共性古代文学是我们文化和历史的宝库,它包含了许多共性。
在考虑答案时,你应该着眼于作品的共性,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主题和解释象征意义。
在考试中,有时候可以用多个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来回答一个问题。
例如,在一道要求你比较诗词的题目中,通过比较诗歌的音乐性、形象、情感等元素,你可以找到不同诗歌之间的共性,以更好地回答问题。
四、运用具体例子在回答思考问题时,要勇于寻找并引用具体的例子,以证明你的观点和分析。
具体的例子是你的答案中的关键,他们可以给你提供最真实的支持。
华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考研复试真题答案经验复试我想多说一说,因为我复试前没看见有古代文学分享复试经验的。
我这个人初试一过就又懈怠了,寒假根本就没看书,全荒废掉了。
好在初试成绩排名也比较靠前(具体就不说第几名了,前5),加上本科学校让我比较有自信,觉得复试问题应该不大。
我依然很不靠谱的3月2日才回到学校,开始看书准备复试……(重要的事再说一遍,请大家早准备,不要学我!)我问了一个保研到华师大古代文学的同学,被告知会问到平时看什么书,并且会问书是什么版本(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复试现场我前面面完出来的同学显然没有准备会被问到版本,出版信息这些,都是发懵的,而我就有所准备)。
复试时要说自己看过什么书的话,肯定是要说一些高大上有分量的书。
所以,准备的时候,我经常去逛图书馆。
对,逛图书馆,像逛街一样逛图书馆,看看这一领域有什么书,有哪些学者研究些什么。
然后各方面你最好都能精读一两本,被问到的时候也有话可说。
我读的是以下几本书,供大家参考,不必非跟我一样:《唐宋词名家论稿》叶嘉莹《唐诗风貌》余恕成《唐诗综论》林庚《宋词赏析》沈祖棻《唐宋词简释》唐圭璋《李贺诗集》叶葱奇《李贺诗集笺注》三家注等等…………大家可以看到我是唐宋方向的,我喜欢诗词,然后我需要知道研究诗词的有名的学者有哪些(这些大学里老师上课的时候会提起,如果当时没有笔记,那就给自己大学的老师发邮件询问,老师一定会告诉你的),然后才去找他们的著作。
说出来让老师们觉得很靠谱的出版社有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等等等,图书馆可能一本书有好几个版本,大家要学会找到其中最有分量的那一版(并且记下来他们的出版信息!)。
然后看了李贺是因为我毕业论文要做这方面,好歹也是完整的读过一个诗人的诗集啊。
遇到不懂的,不了解的,请大家不要矜持,大胆的给自己大学的老师们发邮件询问吧。
好,下面跟我来到复试现场……第一天,上午报到,下午笔试。
笔试说好的教材还是袁行霈4本,拿到卷子的时候我整个人已经石化了………………可以说跟袁行霈没什么关系,不,简直就一点关系也没有!上来就20分20小题是这样的: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2019年华东师范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学系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试资料及经验随着考研大军不断壮大,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也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
对于准备复试的同学来说,其实还有很多小问题并不了解,例如复试考什么?复试怎么考?复试考察的是什么?复试什么时间?复试如何准备等等。
今天启道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复试相关内容,让大家了解复试,减少一点对于复试的未知感以及恐惧感。
准备复试的小伙伴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对你的复试很有帮助啊!学院简介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建立于1951年,是华东师大建校时首批设置的系科之一。
当时汇聚了一批享誉学界的著名教授,如:吕思勉、吴泽、李平心、戴家祥、林举岱、陈旭麓、王养冲、郭圣铭、夏东元等。
在老一辈学者奠立的基础上,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学系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传统和教学风格,并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同类系科中位于前列,有些研究方向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复试时间复试时间:2018年3月26日-3月27日复试地点:上海市东川路500号华东师大闵行校区人文楼历史系复试内容(科目)复试过程中主要对考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考核(一)专业知识考试。
采取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2小时,满分为200分。
(二)外语口语与听力考核。
主要对考生外语听力口语的准确性、连贯性、得体性等方面能力进行考察。
该部分满分为100分。
(三)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考核。
采取口试形式,由各个教研室进行具体安排,成立面试小组(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不少于3人)。
采用专家提问考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每个考生的面试时间不少于20分钟。
复试小组对每位考生的作答进行现场记录并录音,每位成员签名备查。
中国史同一研究方向、世界史专业的面试方法、内容、难度和成绩评定标准应一致。
该部分满分为200分。
(四)品德修养考核:在第(三)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考核中,注重从专业操守、职业伦理、个人素养、相关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行重点考核,以及在后续的政审中再次进行审核。
2019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经验指导古籍研究所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人,讲师(助理研究员)2人。
另有行政人员2人。
下设文学、历史、哲学史和版本目录学等4个研究室。
上世纪90年代,古籍研究所结合自身多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承担并完成了古委会重大项目《朱子全书》的校点整理工作,并由此形成了朱子学暨儒学文献研究的新特点和重点发展方向。
之后又完成《朱子全书外编》。
2012又完成古委会重点项目《顾炎武全集》的整理编纂工作。
上述成果在海内外赢得良好的学术声誉。
古籍研究所也是中华朱子学会秘书处和华东师范大学朱熹研究中心的所在单位。
当前全所正从事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朱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
古籍研究所积极展开与海外学术机构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海外学者来访讲学。
所内教师也常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参加国外大学汉学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活动。
本世纪初以来,围绕《朱子全书》的编纂出版,在上海、福建、洛阳、北京先后主办了四次以朱子学文献与朱子思想研究为主题的大型国际研讨会,群贤云集。
2005年主办“中国古典文献学及中国学术的总体发展暨纪念顾廷龙先生诞辰101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近百位与会学者汇聚一堂,堪称世纪之交古典文献学界的一大盛事。
古籍所努力开拓为社会服务的途径。
先后与昆山市政府签署《关于<顾炎武全书>编修及顾炎武研究的合作协议》,发挥专业优势,协助昆山政府展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与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合作,展开编纂馆藏家谱提要目录等。
古籍研究所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全国第一批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机构之一,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两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点所在单位。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已培养了一百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达100%,为全国高校、科研、新闻出版机构、图书馆、博物馆,乃至国家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等单位,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
本人跨考,总分四百,专业第一。
大概从大三开始确定考研,大三上学期陆陆续续看完了要求的几本专业书,然后暑假开始了全面复习。
平时成绩很一般,中等水平,好在喜欢看书,善于做笔记和总结知识点,还算是得到了应有的收获。
规定的专业书我就看了袁四本,郑克鲁,钱理群,洪子诚,童庆炳,然后杂七杂八考研相关书看了一些。
一、假期计划(第一阶段)假期大概的计划是分上午,下午,晚上。
1、上午看政治,当时用的是《任汝芬的序列1》,个人不推荐大纲解析,密密麻麻很耗费时间,作为政治全部考点的整个梳理,按自己喜好选一本卖得好的就行。
在看完整个知识点梳理后,我又把考研大纲拿出来,对比着序列1,重新全部做了一遍笔记和整理。
这期间还买了一本历年真题解析随便做了一部分,真题解析感觉互相也差别不大,随便挑一本合适的就行。
虽然假期过后政治已经全部梳理了两遍多,但只是做到了很熟悉和理解,并没用太记住什么。
2、下午看英语,两篇阅读理解,用的是张剑的150篇,非常受挫,但每一篇都认真全文对照答案自己翻译,抄几个复杂句型,把不认识的和常出现的单词总结在笔记本上。
然后背一小时单词。
用的是新东方乱序版,但我从来都讨厌背单词,所以虽然假期把这本厚厚的单词书看了一遍,并没有真正背了什么,之后也再也没有翻过了。
历年真题我用的是1号店的考研真相,排版不错,期间也做了一小部分,但都是分开做了,一次两三道题的样子。
3、晚上开始专业课,前面说了,暑假前我的专业书(华师规定的那七八本)基本全部读过一遍了,但只是了解了大概,假期开始了我专业复习最努力的时候,这个期间我把全部专业书的大概会考到的知识点全部总结到了一个小本上,这个一个巴掌大小的本子就是我日后全部的依靠。
这个工作持续了非常久的时间,但真的是获得了很多很多。
因为已经说了,我讨厌站在走廊里一动不动的重复背诵,所以比较喜欢用笔抄下来,再加上自己的总结,后期也就不用再拿着厚厚的书再翻来翻去了。
总结知识点,一来靠的是华师的历年真题和命题的风格规律,二是凭自己对于专业书的把握了,毕竟我从初中开始就很擅长期末复习和归纳知识点,所以这个学习方法对我来说很是得心应手。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经验2021年3月26日晚上,我手机响了一声,通知栏显示了华东师大历史系的拟录取通知邮件。
我把邮件读了又读,确认是我,确认是这个学校,确认是近现代史这个专业。
我当时在人行道上走着,周围都是人,但还是忍不住振臂一呼:“啊——!”我是从2021年7月1日正式开始准备考研的。
一战复习五个月,最后成绩高出国家线14分,但未达复试线,随即决定二战。
接下来一整年几乎都泡在图书馆里。
二战成绩高出复试线15分,并在三月顺利通过综合复试,获得拟录取资格。
由于我本人本科是经济学,历史学考研的复习几乎是从零开始的。
期间经历过迷茫——最初我根本不知道历史学的卷子到底该怎么答题,单就这个问题就令我困惑了很久。
甚至也出现过一些短暂性的绝望感——特别是当我发现历史学知识量如此之大,根本复习不完。
而在网上可以搜索到的历史学考研经验贴非常少,导致许多路只能自己去摸索。
所以现在我写下这篇经验贴,一方面是希望能真正给予有志于史学研究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帮助,另一方面也是我自己对我过去近两年的经历的总结。
最初我对跨专业考研的难度是完全无知的。
17年7月我开始备考那会,我找了两套书出来看:一套是高教版的中国史教材,另一套是斯塔利夫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大约用了两个月,我把这两套通史通读完了。
当然,这种没有重点意识的读书法,肯定是什么都记不住的。
9月初,我查了一下往年统考的真题。
读完真题,满心困惑:这些选择题为什么考察得这么细?这8个名词解释为什么我只答得上两个?还有这几个论述题我根本写不出什么观点啊!?到9月份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如果继续这般学法,年底的考试我可能会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正巧这时候某宝上买的长孙老师的历史学名词解释和论述题两本书到货了。
我仔细翻了翻这两本教辅,我想到:这不就是考试的重点吗?考试不就是用的这样的答案吗?!大学一些课程的期末考试,不就是背诵这些类似的东西来通过的吗?那如果我把这两本背完,参加考试不就有希望通过了吗?这几乎是绝处逢生。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四点考研经验谈
备考刚开始的阶段
刚开始准备的时候,我想大多数人(其实说的就是我)都会满怀激情,充满了昂扬的斗志,给自己制定出无数的计划,恨不得一口气就把所有课本都看完。
但是可能在一个星期、半个月之后,就会陷入一种颓唐,怎么好像每天的计划都没有完成,怎么好像看过的东西都不记得,怎么好像拿出真题还是什么都不会,激情有可能就这样演变成焦躁。
其实这些心理都很正常,我想说的是,也许你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一口吃不成个胖子。
备考的时间可能会拖到长达数月,像我这种从3月份就开始断断续续地看专业课的人,备考基本上相当于十个月了(这样一算感觉好恐怖,十月怀胎啊),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没有人可以靠刚开始的激情走到最后,就像是马拉松选手,不要妄图在起跑线上就全力冲刺,找到合适的复习节奏并按部就班地扎扎实实一步一步来才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
我从3月份开始看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学中文的人都知道,这套书有四本,涵盖的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
可就是这四本书,我从3月份一直断断续续地看到6月底才过完第一遍,而且是在完全不看英语和政治的情况下。
虽然说当时处于大三下学期,还有很多课要上,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当时自己简直也太淡定了吧。
所以很多跟我说,师姐我好急啊,我才看到哪里哪里的孩纸们,我想对你们说,真的不要太过于追求速度,在第一遍的时候放慢速度,认认真真地一点一点看,打好基础,这比你走马观花地看完一遍再翻回来看一遍又一遍,要更有效果。
也许一天两天,你看不到你学到什么,但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半个月、一个月之后再回头,你会发现你这一天一天的积累其实很丰盛。
就像那首歌唱的:然而有天你会懂,就是这些让你不同。
至于复习节奏,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小型的复习计划,不要长远到整个考研进程要怎样安排,而是落实到每一天。
比如我看《中国文学史》,第一个星期之后,我发现我的平均速度就是每天看完两个章节,所以我就给自己规定,每天起码看够两个章节,如果还有多的时间,那就再多看一点,但如果哪天真的看不进去,就给自己放个小假,放松放松,第二天再开始继续看。
这样形成一个有弹性的松紧适宜的复习进度之后,你就能更快地进入到复习状态中来,也不会再因为情绪的原因时紧时松,紧起来很紧松起来很松,紧的时候恨不得把自己崩断了,松的时候又恨不得整个人都垮塌了。
说白了,考研就是打持久战,有弹性的节奏最适合长期坚持。
2、中间阶段
复习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以我自己为例,大概是8月份至12月份的时间,就处于这种中间状态。
这个时期会经常感觉到一种疲惫感,不想看书了,想要休息去玩又会产生新的
负罪感,再加上周围的同学很多都已经签了很好的公司,尘埃落定的感觉让人羡慕嫉妒恨,情绪上就会经常发生各种波动。
这些真的真的都太正常不过了,但是,你不能放任这种负面情绪太多的波动,要找到自我调整的渠道,把自己拉回到正常复习的轨道上来。
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如果某一段时间,你真的完全陷入疲惫状态里面,看书效率很低的话,不妨抛开那些负罪感,让自己彻彻底底地放松一下。
我记得我有两次是真的一点点都不想看书了,状态很低谷,然后一次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专门带我到光谷西班牙风情街去看人家照婚纱照,另一次是我自己窝在图书馆看《射雕英雄传》看了整整一天,把四本小说全看完了。
当时其实自己心里蛮有负罪感的,觉得一天都没看书啊,怎么怎么堕落了啊,怎么怎么完蛋了啊,但是后来发现,这样松一松之后,反而重新找到状态了。
考研真的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以该让自己身心放松的时候,就不要觉得会因为这一两天而落下多少功课,相反,一直处于焦躁的烦闷的状态里看书,才会影响长期的效率。
可能因为我属于那种不能逼太紧,否则会崩断的人,所以整个备考过程,我都一直处于有压力但偏松的状态。
比如说,我基本上不会早到7点之前起床,也不会晚到12点之后睡觉,每天会睡一个小时左右的午觉,隔三差五还会和朋友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什么的。
但是,千万不要觉得放松就是无限松,无限迁就自己,起码就我自己而言,最基本的每天要保证有效学习时间在6个小时到8个小时之间(注意,我说的是有效学习时间,在自习室里对着书玩手机刷微博是绝对不算在内的),太少了肯定不行,太多的话,就看还能不能学进去了,我个人是不太赞成题海战术啊,头悬梁锥刺股啊之类的学习方法,反正还是看个人情况了。
到中间阶段的时候,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你要正确定位备考这件事。
怎么说呢,考研在你大三下到大四上的这半年多,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事,但是,你要明白最重要不等于全部,就是说你不能把备考变成你全部的生活,每天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都在自习室学习学习学习,这样高强度地过几个月是几乎不会有好效果的。
还是应该给自己订一个能够落实到每一天的有弹性的计划,踏踏实实来,把每一天该完成的学习任务认认真真地落实了,然后其他时间就给自己缓冲、放松。
但是,再次提醒,我所说的松不是无条件地迁就自己的松,一定要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每天该学的内容就绝对要一天一天认真去做。
我只是觉得,真的没有必要把自己熬得很累绷得很紧,学习的那根弦,还是应该让它有一个缓冲的余地,至于这个度,就需要你自己把握住。
3、考前冲刺阶段
考前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基本处于最黑暗的时期,各种精神压力,加上之前几个月的复
习,会让你觉得什么时候是个头。
其实最黑暗的时候,往往也是快要亮起来的时候,还记得我前面说过的吗,有时候,人确实是需要一口气吊着自己拼下去,是时候用这股气激励自己坚持了。
在心态方面,总体来说,这个阶段是最需要以放松为主的。
这个放松不是说学习进度上的松,而是自己心理的调节,要努力给自己好的心理暗示,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把自己往积极的向上的心态上牵引。
我认识的很多同学,考前一个月都处于紧张到失眠的状态,这样是非常不利于临场发挥的。
找能够使你最快轻松的方法,像我的话,会在吃饭的时候开电脑看一期《康熙来了》,或是找个闺蜜吃火锅,把烦心的压力各种全部吐给她,吐完槽之后自己也就放开了。
不得不提一句,睡眠真的很重要,尤其是考前冲刺阶段,偶尔失眠一两次没什么大碍,但是,如果超过连续三天,你就必须要引起重视,让自己精神舒缓下来。
而且这个阶段,各科的复习也基本进入冲刺,我比较主张在这个时候抓大知识点,丢小知识点,具体来说,就是不要拘泥于每一处细节,从宏观上把握各科的框架,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清楚、简洁、明晰的结构图。
尤其是在做各科模拟卷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哪一份的哪些小知识点没有做好没有做对,就无限沮丧,放任自己悲观消极。
把心态放平一点,考研就是这样,再牛X的人,再全面的复习,也总会考到你不懂的东西,但对于认真准备的人来说,这些毕竟都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与其为了这些小分,影响自己整个的心态乃至状态,还不如把眼光放远一点。
而且,就模拟卷而言,做得再好也只是模拟卷,做得再差也架不住正式考试时发挥得好。
总之一句话,考前冲刺阶段一方面要把心态放轻松,一方面也要把心态摆正,没有压力地上考场,相信自己,你就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