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演示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12
练习四一解释以下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假设: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根底把经书的讲解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X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X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X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X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课后习题详解(练习四)【圣才出品】练习四⼀、解释下列名词:疏读为读若衍⽂句读正义⼗三经注疏古⽂辞类纂答:疏,是指古⼈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经)之外,还给前⼈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称作做“疏”,⼜称“注疏”“义疏”。
读为,是古⼈注解古书常⽤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释义。
读若,是古⼈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是注⾳,有时也⽤来说明假借字。
衍⽂,是校勘学术语,⼜称“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字。
句读,是⽂⾔⽂辞休⽌、⾏⽓与停顿的特定呈现⽅式。
古⼈读书在句末⼀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称作“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加⼀个点,称作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称作“疏”“注疏”“义疏”,是⼀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称之为“正义”。
⼗三经注疏,是古⼈对⼗三部儒家经典的解释。
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称传、笺、解、章句等;疏,是对注的注解,⼜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的注⾳合刊成⼀部书,即《⼗三经注疏》。
这⼗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诗正义》(汉·⽑亨传,郑⽞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四一、解釋下列名詞:疏:古人給古書作注解時,除了解釋古書原文(經)之外,還給前人的注作注解,這種經注兼釋的注釋就叫做“疏”,也叫“註疏”、“義疏”。
讀爲:古人注解古書常用的以本字說明假借字的訓詁術語。
其特點是,既注音又釋義。
讀若:古人注釋字、詞的術語,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時也用來說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學術語,也叫“衍字”,簡稱“衍”,是指古籍因傳抄、刻印等誤加的文字。
句讀:古人讀書,常在句末一個字的旁邊加個點或圓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頓處字的下面加一個點,叫做“讀”。
兩者合稱句讀。
正義:又叫做“疏”,也叫“註疏”、“義疏”,是一種經注兼釋的注釋。
義疏産生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代出於思想統一和科舉考試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爲基礎把經書的解說統一起來,這種新的註疏唐人稱之爲“正義”。
十三經註疏:宋代學者爲了便於查閱,把儒家十三部經書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書,即《十三經註疏》。
這十三部經書的註疏包括:《周易正義》(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周禮註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註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公羊傳註疏》(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谷梁傳註疏》(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勳疏)、《論語註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經註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爾雅註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註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疏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2.集解注释的一种类型。
分两类:(一)兼解经传。
如: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二)汇集旧注,下以己意。
如: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3.衍文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句。
4.正义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5.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的,有时也可以说明假借字。
7.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8.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9。
之为言:古书释义术语之一。
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方法。
二、简答题:1、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
《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诗经》,唐孔颖达疏;《易经(周易)》,唐孔颖达疏;《尚书》,唐孔颖达疏;《礼记》,唐孔颖达疏;《仪礼》,唐贾公彦疏;《周礼》,唐贾公彦疏;《春秋左氏传》,唐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孝经》,宋邢昺疏;《论语》,宋邢昺疏;《尔雅》,宋邢昺疏;《孟子》,宋孙奭疏。
2.说出《说文》四大家的名字以及代表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3.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是什麽?(1)解释词义(2)阐述语法(3)说明修辞(4)注明字音(5)校勘文字(6)串讲文意4、说出《十三经注疏》中为《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和《尔雅》作注疏的作者。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三、选择题: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疏又称“正义”,古书注解得体例之一。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得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2、集解注释得一种类型。
分两类:(一)兼解经传。
如: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二)汇集旧注,下以己意。
如: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3、衍文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得字句。
4、正义又叫“疏”,就是唐代兴起得一种新得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得注释做注释。
5、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得字。
6、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就是用来注音得,有时也可以说明假借字。
7.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得以本字说明假借字得训诂术语。
其特点就是,既注音又释义。
8.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得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得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9。
之为言:古书释义术语之一。
就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得方法。
二、简答题:1、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得典籍及其注疏者。
《十三经注疏》所包含得典籍及注疏者就是:《诗经》,唐孔颖达疏;《易经(周易)》,唐孔颖达疏;《尚书》,唐孔颖达疏;《礼记》,唐孔颖达疏;《仪礼》,唐贾公彦疏;《周礼》,唐贾公彦疏;《春秋左氏传》,唐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孝经》,宋邢昺疏;《论语》,宋邢昺疏;《尔雅》,宋邢昺疏;《孟子》,宋孙奭疏。
2.说出《说文》四大家得名字以及代表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3、古书注解得主要内容就是什麽?(1)解释词义(2)阐述语法(3)说明修辞(4)注明字音(5)校勘文字(6)串讲文意4、说出《十三经注疏》中为《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传》与《尔雅》作注疏得作者。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三、选择题: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
练习四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
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疏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2.集解注释的一种类型。
分两类:(一)兼解经传。
如: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二)汇集旧注,下以己意。
如: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3.衍文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句。
4.正义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5.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的,有时也可以说明假借字。
7.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8.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9。
之为言:古书释义术语之一。
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方法。
二、简答题:1、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
《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诗经》,唐孔颖达疏;《易经(周易)》,唐孔颖达疏;《尚书》,唐孔颖达疏;《礼记》,唐孔颖达疏;《仪礼》,唐贾公彦疏;《周礼》,唐贾公彦疏;《春秋左氏传》,唐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孝经》,宋邢昺疏;《论语》,宋邢昺疏;《尔雅》,宋邢昺疏;《孟子》,宋孙奭疏。
2.说出《说文》四大家的名字以及代表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3.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是什麽?(1)解释词义(2)阐述语法(3)说明修辞(4)注明字音(5)校勘文字(6)串讲文意4、说出《十三经注疏》中为《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和《尔雅》作注疏的作者。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三、选择题: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
”赵歧注:“五谷稻黍稷麦菽也。
”赵注用的注释术语应该是:A、曰、B、谓C、谓之D、为2.《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
”郑玄注:“藉借也”。
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之言B、谓之C、犹D、读若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郑玄注:“泮畔。
”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B、读为C、曰D、之言4.《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
”王逸章句:“崔嵬,高。
”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之B、貌C、之貌D、为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朋,同志友。
”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B、之为言C、谓之D、曰6.《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
”郑玄笺:“掺掺纤纤。
”郑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B、之言C、读曰D、犹7.《楚词·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章句:“美人怀王。
”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曰B、谓C、谓之D、为8.《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朱熹注:“谷不熟饥,菜不熟馑。
”朱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B、读如C、犹D、曰9.《说文解字》:“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总声,葱。
”许慎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读曰B、读如C、犹D、之言10.《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
”毛传:“侧崖也。
”毛传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B、之为言C、读曰D、犹11.《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A朱骏声B段玉裁C王筠D桂馥12.《战国策注》的作者是()。
A王逸B王弼C颜师古D高诱1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的一组词是()。
A曰、为、谓之B貌、之貌C犹D读为、读曰14.杜预为下列哪部书作了注?()A《左传》B《谷梁传》C《公羊传》D《春秋外传》15.在阅读古籍时,要想了解唐代以前各种注解,应该查检的工具书是()。
A《说文解字》B《康熙字典》C《辞海》D《经籍纂诂》16.下列加重着号的古书旧注术语中,指明漏字的一项是()A.“汉以为池”,本或作“汉水以为池”,“水”衍字。
B.“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
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C.“诵四方之传道。
”郑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
”D.“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17.李善为下列哪部书作了注?()A《管子注》B《史记正义》C《文选注》D《三国志注》18、《战国策注》的作者是()。
A王逸B王弼C颜师古D高诱19、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的一组词是()。
A曰、为、谓之B貌、之貌C犹D读为、读曰20.古代注疏在辨析意义相同或相类的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时,常用的注释用语是()A.謂之B.謂C.猶D.之爲言7.“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二毛”使用的修辞方式是()A. 比喻;B. 夸张;C.倒置;D. 委婉。
8.“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中“牛马走”使用的修辞方式是()A. 比喻; B 夸张;C. 倒置;D委婉。
9.“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中“权”是()A 形声; B.会意;C. 指事;D. 象形。
10.“腹犹果然”中“果”是()A. 形声;B.象形;C. 指事;D. 会意。
11.“怀诸侯之德”,句中活用的词是()A. 之;B. 德;C. 怀;D. 诸侯。
12.“倡优畜之”中“倡优”属于名词作状语中的()A. 表工具;B. 表处所;C. 表依据;D.表对人的态度。
13.“安在其不辱也”属于()A. 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B.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C. 疑问代词作状语;D. 疑问代词作主语。
14.“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见”表示()A. 看到;B.被动;C. 我;D. 显示。
15.“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其”字表示()A. 指代;B. 语气;C.假设;D. 让步。
1、段玉裁研究《说文》的著作是()。
A《说文义证》B《说文句读》C《说文解字注》D《说文通训定声》2、《五经正义》的作者是()。
A郑玄B陆德明C邢昺D孔颖达3、“之言、之为言”是()术语。
A 形训B 声训C 义训D 通假4、下列注释书中,专门为古籍正文和注文作反切注音的一部是( )。
A 《经典释文》 B 《毛诗正义》C 《庄子集释》D 《《毛诗笺》》5.在阅读古籍时,要想了解某个字的本义及其与字形的关系,应该查检的工具书是( )。
A 《辞海》B 《康熙字典》C 《说文解字》D 《辞源》四、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上标点符号。
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毛传、郑笺、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
(毛传□□、郑笺□□、孔疏□□、注音{□})《相鼠》,刺无礼也。
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
○{相,息亮反。
篇内同。
}[疏]《相鼠》三章,章四句。
至“礼仪”。
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
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
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
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
《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
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相,视也。
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
笺云:仪,威仪也。
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行,下孟反。
之处,昌虑反。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
[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
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
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
○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
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
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止,所止息也。
笺云:止,容止。
《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
”《韩诗》:“止,节。
无礼节也。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
相鼠有体,体,支体也。
[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
○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
○{遄,市专反。
}2.阅读古书注解并回答问题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硕音石敛吕验反下同○(疏)硕鼠三章章八句至大鼠○正义曰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犹君重敛渐渐以税使民困也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为喻之意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修其政由君重敛不修其政故下四句言将弃君而去也○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云硕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1、“硕”的读音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注音方法?“硕”音“石”。
直音法。
2、“敛”的读音是什么?根据谁的哪部著作?敛吕验反,liǎn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3、“蚕食”如何解释?根据谁的解释?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
孔颖达4、“贯”如何解释?根据谁的解释?贯事也。
毛亨。
5、民痛恨君的原因有哪些?根据谁的解释?(1)疾其税敛之多也(2)疾其不修政也郑玄3.阅读下面古书的注解,并回答问题: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杭,渡也。
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
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
○苇,韦鬼反。
杭,户[疏]笺:“一苇”郎反。
与,音余,下“远”与“同”。
狭,音洽。
为,于伪反○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者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
此假有渡者之辞,非喻夫人之宋渡河也。
何者?此文公之时,卫已在河南,自卫适宋不渡河。
”(《诗经·卫风·河广》)1、哪几句话是毛传?“笺云”之前是毛传。
2.哪些话是郑笺?“笺云”至“非为其广”是郑笺3.哪些话是孔疏?孔疏是解释谁的话?“[疏]”后是孔疏。
孔疏是解释郑笺的。
4.哪些话是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苇,韦鬼反”至“为,于伪反”是陆德明给正文和注文某些字注的音。
4.阅读古书注解并回答问题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至盛貌有色有德形体至盛也○蓁侧巾反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一家之人尽以为宜笺云家人犹室家也○尽津忍反或如字他皆放此(疏)笺家人犹室家○正义曰易传者以其与上相类同有宜其之文明据宜其为夫妇据其年盛得时之美不宜横为一家之人桓十八年左传曰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以异章而变文耳故云家人犹室家也1、“蓁蓁”如何解释?根据谁的解释?“至盛貌”毛亨2、“蓁”的读音是什么?“尽津忍反或如字”,“如字”如何解释?“蓁侧巾反”,zhēn 破读字3、“家人”如同什么?这是谁的观点?“家人”如同“室家”郑玄4、“家人”具体该如何解释?根据谁的解释?“家人”即“夫妇”,孔颖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