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课件公开课
- 格式:pptx
- 大小:7.52 MB
- 文档页数:20
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教材分析:这节课是本册书也是整个初中历史的最后一课。
这是一节活动课,主题是时事溯源,去探究时事的现状、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初中历史已经基本学完,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
对国家战略、国际关系比较感兴趣,关心时事、渴望了解当前的世界形势。
他们乐于思考,敢于争论,已经开始喜欢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
活动目标:1、通过时事溯源,了解相关史事的细节,分析相关史事发生的历史环境,提高分析能力。
2、初步掌握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现实问题的思维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解释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3、通过掌握的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表述自己的观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4、在本次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同学们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课题,培养团体协作的精神。
活动建议:1、请同学们选择几件感兴趣的时事,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课题,组织小组,选定搜集资料的方法,分工合作。
2、从网络、电视和报刊中寻找与时事相关的线索和评价,追溯时事的历史渊源。
3、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讨论,组员相互提问、辩驳,形成提纲。
活动重点、难点:资料的收集和筛选;资料的呈现方式的选择。
活动过程:一、图片导入:《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设计意图:直观展示时事。
)大屏幕展示习主席的话:“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
”师: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把握今天,企及未来。
所以,今天任何一件国际时事政治的背后,我们都可以通过历史的追究,找到它深刻的历史根源。
(设计意图:切入本课主题,追寻时事背后的历史根源。
)师:下面播放微课视频,进行历史名词的溯源,来了解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名字的由来。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微课,清楚、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一带一路”概念由来及设计理念)师:课前老师已经给大家布置了溯源任务,同学们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形式上也十分丰富。
很多同学把溯源资料交给了老师。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是一节活动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当前时事,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时事意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时事新闻的介绍,二是新闻背后历史事件的挖掘。
教材以活动为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时事新闻也有一定的关注度。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新闻背后的历史事件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新闻背后的历史,帮助学生建立起时事与历史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可能对活动课的形式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当前时事,掌握新闻背后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提高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增强历史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当前时事,掌握新闻背后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2.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关注时事、关注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活动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条时事新闻,进行自主探究,了解新闻背后的历史事件。
3.小组合作:学生将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新闻背后的历史溯源。
4.分享与交流: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让学生认识到关注时事、关注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活动课:时事溯源教学设计--关于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的辩论会活动任务:根据美国舰艇闯入我国南沙群岛,美国依靠其强大的军事科技在世界任意妄为,选择科技发展这个主题,探寻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利弊,从而进一步认识人类应该怎么样发展科技,怎么样利用科技,真正做到科技为人类服务,用科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活动目标:1.通过时事溯源,会分析史实,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情。
2.通过辩论能正确认识科技给人类带的便利和困扰。
3.通过掌握的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辩论,能让学生相互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活动过程:一、教师导语师:5月6日,美国两艘导弹驱逐舰“普雷布尔”号和“钟云”号突然闯入中国南沙南薰礁与赤瓜礁12海里范围内航行。
事件发生后,中国海军迅速对美国军舰进行了识别查证和警告驱离。
之所以美国敢这样,是因为美国军事科技相当发达,美国用先进的军事科技来推行霸权主义,给人类带来灾难,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发展科技利弊的大讨论,今天我们也将参与到这一场大讨论中。
今天我们也就科技的利弊来进行一场辩论。
掌声有请今天辩论会的主持人郭芷均。
二、辩论过程主持人:现场的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的辩题是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请先允许我介绍一下今天辩论的双方及评委。
正方主辩是汪华芸,二辩是周清泉,三辩是刘丽,四辩是张晓宇,反方主辩是车宥龙,二辩是孙奕,三辩是卢宇萱,四辩是肖喆,评委是熊老师。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今天我们看到了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益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它给我们带来一些弊端,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下面请双方辩手从三次科技革命成果运用方面给我们一个答案。
每辩一次加5分,如果掌声热烈,再加1分。
首先请双方各方主辩开场陈说。
正方主辩:我方一致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从第一次科技革命来说,正是因为英国的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开始提高了生产效率,而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将人类带入了大机器生产时代,大工厂时代,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大大减轻了人类的劳动。
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事件;2.探究这些事件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影响;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2.大黑板或白板;3.录音设备。
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老师出示几张历史事件的图片,请同学们脑海中默想一下这些事件,看看自己是否有所了解。
然后请同学们自由讨论这些事件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 课堂导入请同学们打开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翻到第 40 页“时事溯源”一章,老师简要讲解一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引出本次活动课的主题。
3. 活动环节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一篇新闻报道,要求这篇报道必须与历史事件有关,然后在教室内展开“时事溯源”活动。
教师可提供一些范例,如:•中美贸易战;•波兰独立日游行;•民进党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
在寻找相关报道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搜集并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
随后,学生需要探究这些历史事件对当前新闻报道的影响,比如说,中美贸易战可能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提供适时的辅导和指导,并就同学们的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
4. 总结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他们在时事溯源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遇到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评估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是否能够找到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新闻报道;2.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3.是否能够探究新闻报道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教学延伸针对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思维能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重视历史,关注时事,以及学习文献资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此外,也可以通过与网络、学术期刊或历史文献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深入的历史数据和信息,更好地丰富学生成长的历史经验和视野。
基于课标的课堂教学设计模板课题名称鸦片战争授课年级高一章节名称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时 1课标要求列举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虎门销烟背景、内容,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了解不平等条约内容和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对鸦片战争相关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客观、全面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提高辨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2)通过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相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到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内容分析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由于国力悬殊中国战败,清政府陪破与英法等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从此迈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学情分析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和素质都比较好,接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强,而且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鸦片战争》这一课,对鸦片战争已经有了深刻感性认识,平时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接触的也比较多。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是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提前布置学生仔细阅读本课内容,包括小字部分,提前一天让学生填写练习册的填空部分,让学生对这节课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教学策略讲课时应用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入法、启发式谈话法,辅助多媒体手段,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课堂教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入新课(展示课件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花吗?对,罂粟花。
罂粟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之一,它色彩艳丽,果实饱满,香气浓郁。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导学案导学案课程名称:历史课程单元:九年级下册课程内容: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一、教学目标:1. 了解时事溯源的概念和意义。
2. 学会使用溯源法分析时事问题。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时事溯源的概念和意义。
2. 溯源法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溯源法进行分析。
2. 如何发现历史背景和根源。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新闻事件或者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当前时事问题的根源和历史背景。
2. 学习概念(10分钟)教师讲解时事溯源的概念和意义,强调时事问题往往有其深层的历史根源,也有着发展的脉络。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事件和背景,可以更好地分析当前的问题。
3. 溯源法的基本步骤和技巧(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溯源法的基本步骤和技巧,例如:(1)确定时事问题:选择一个当前的时事问题或者社会热点。
(2)寻找历史线索: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找到历史上相关的事件和背景。
(3)分析历史背景:了解历史背景和原因,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4)研究发展脉络:通过追溯历史发展的脉络,了解该问题的发展和变化。
(5)总结对比:总结当前问题与历史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问题的根源和发展。
4. 活动实践(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选择一个当前的时事问题或者社会热点,运用溯源法进行分析,并展示分析结果。
活动可以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时事问题: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同的时事问题。
(2)寻找历史线索:每个小组根据所选时事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历史线索和相关事件。
(3)分析历史背景:每个小组讨论所选时事问题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4)研究发展脉络:每个小组追溯历史发展的脉络,了解所选问题的发展和变化。
(5)总结对比:每个小组总结所选问题与历史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问题的根源和发展。
5. 活动总结(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时事溯源的意义和方法,并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初三复习课:从被动到主动:全球化视角下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探索和省思三维目标:1、能力与知识:了解并理解近现代中国在对外开放中的探索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利用各类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从近现代开放的探索中,树立全球史观,认识到人类文明的的多样性,从而理解文明中“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探索和省思教学难点:如何体现全球化视角。
教学过程:导入:师:翻开历史的画卷,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场景映入眼帘。
张骞出使西域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万国衣冠会长安彰显了盛唐气象,郑和七下西洋扬国威展大明雄风。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的展开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开放”的探究,一起走进全球化视野下的近现代中国。
一模板:潮流与趋势师:屏幕上的四幅图反映了世界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与潮流?生:(全球化趋势)师:这三幅图反映了当时中国是怎样的状态?生:(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加强,外交政策上闭关锁国的)师:此时的中国是顺应了世界发展的趋势还是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呢?生:(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师: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与当时的中国现实状况产生了矛盾,矛盾的焦点在哪呢?生:(文明的矛盾,制度的矛盾…….)师: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不断的发展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最终确立起来。
面对世界市场的开放,当时的中国依然坚守着闭关锁国的态度。
这种态度可行吗?那中国对外开放的出路和选择在哪呢?第二模板:出路与选择1、被动开放困局显师:1793年,英国政府派使者马嘎尔尼率使团前往中国庆祝乾隆皇帝寿辰。
使团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仅仅是为了庆祝乾隆的寿辰吗?当时的英国不远万里来祝寿的目的是什么?生:(通商)师:此时英国为什么要提出通商的要求呢?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需要更多的原料更大的市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最大的市场在哪呢?在中国)师:当时清政府是什么态度?生:(拒绝)师:为什么清政府会拒绝呢?生:(1、自给自足小农经济2、维护清朝封建体制)师:这次英国使团访华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通过外交手段以达到两国通商的目的,遗憾的是,这一次外交以失败而告终。
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教案一、教学分析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本课是初中部编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最后一节历史课,以活动课的形式表示历史学科“溯源”的本质,同时又在世界史《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这一单元的结尾,要求紧密集合时事,可以说是升华本单元的点睛之笔,也是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
2.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本课通过活动任务、活动目标、活动建议、活动过程、活动评价五个主要部分构成。
是一个完整的活动课内容,先布置任务、设定目标,再根据建议进行活动过程,最后给整个活动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在问题引领之下,得到任务驱动,实现教学目标。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是非常严密的,以正在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为引子,通过追溯疫病的历史之源,既能回顾历史上数次对人类影响巨大的疫病史,又能引导学生思考当下我们如何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挑战与今后中国发展的机遇。
通过日常生活的变化导入,引出思考,人类历史上是否有类似的疫病;历史上的疫病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后疫情时代人们的思考等三个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获得将现实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体验。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1.时空观念:了解历史上数次重大疫病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知道疫病对世界格局的改变,如各国的国际地位因疫病改变的空间认识。
2.史料实证:运用官方数据与地图,展示新冠疫情对世界各国的实际影响。
3.家国情怀:知道中国在对防控疫情方面做出的贡献,体现了大国担当,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探究人类历史上的疫病,以及这些疫病的发生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2. 难点:了解疫情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从而知道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应该是和谐共处的,要建立自然友好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从设置问题“新冠疫情改变着我们哪些生活?”导入,让学生讨论新冠疫情之后日常生活发生的变化,如上学要戴口罩、量体温,经常要做大规模核算采样,参与志愿活动志愿抗击新冠疫情,出行访友、进出商场等场所都要出示健康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