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共5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44 MB
- 文档页数:52
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1.免疫(immune):·传统——机体识别和排斥清除抗原性异物,维持体内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现代——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功能:·免疫防御—机体抗御、清除病原体微生物等外来抗原性异物侵袭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即通常所指的抗感染免疫的作用;·免疫自稳——机体免疫系统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变性细胞,而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3.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所执行的免疫功能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具有保护性作用。
4.异常情况下——产生病理性免疫损伤作用。
通过“自己”和“非己”的免疫应答,发挥免疫功能。
5.免疫防御:过度——超敏反应;不足——印发免疫缺陷病或对病原体高度易感。
6.抗原(Ag):一类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载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7.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基,Ad):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即它是决定抗原具有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8.影响(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理化特性——化学性质……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通常是大分子有机物,无机物没有免疫原性。
——分子大小……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大于10KD,通常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化学组成和结构。
有机物质的免疫原性除与分子量大小有关外,还与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
——分子构象和亲近性。
抗原分子可因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氨基酸残基所处侧链位置或侧链间距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免疫原性。
——物理状态化学性质相同的抗原物质可因其物理状态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免疫原性。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1.细菌的结构与生理细菌是原核生物界的一大类单细胞微生物,个体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三类。
基础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体。
特殊结构:鞭毛、菌毛、荚膜、芽孢。
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因每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同,利用生化反应可以鉴别不同种类细菌。
细菌大小介于细胞与病毒之间,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适宜条件下,培养8~18h的形态较为典型。
细胞壁是细菌最外层结构,经高渗溶液处理使其与细胞膜分离,以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阴性菌(G-菌)和革兰氏阳性菌(G+菌)。
G+菌细胞壁较厚(20~80nm),由肽聚糖和穿插于其内的磷壁酸组成。
肽聚糖(黏肽)为原核生物细菌特有,是构成细胞壁的成分,占G+菌细胞壁干重50%~80%,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组成。
磷壁酸是G+菌特有成分,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其抗原性较强,介导细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或为噬菌体提供特异性的受体;G-菌细胞壁较薄(10~15mm)除含肽聚糖,还有外膜和周质间隙,属于疏松薄弱的二维结构。
外膜由外膜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组成。
外膜蛋白外膜中镶嵌的多种蛋白质的统称,主要包括脂蛋白、微孔蛋白。
微孔蛋白一般由3个相同分子质量的亚单位组成,形成跨越外膜的孔道,起分子筛选作用,仅允许小分子质量的物质通过,一些细菌的外膜蛋白也作为噬菌体、性菌毛、细菌素的受体。
脂质双层结构类似细胞膜,阻止大分子物质进入菌体。
脂多糖由类脂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组成。
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能够导致动物体发热、白细胞增多,甚至休克、死亡。
G-菌外膜与细胞膜之间有2~3nm厚的间隙,占细胞体积20%~40%,称周浆间隙。
在细菌获得营养、解除有害物质毒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细胞壁主要功能:a 维持菌体固有形态。
b 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c 表面抗原决定簇。
d 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当细菌受到某些理化因素或药物作用时,细胞壁被破坏或合成受到抑制,仍能够生长、繁殖、分裂,称为L型细菌。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编码:学分:2总学时:32适用专业:生物制药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执笔人:赵为审定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和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一般知识点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课堂讨论、课外自学、教学视频自学等方式,熟悉微生物学领域研究内容和知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核心知识点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课堂讲授、讨论等方式,全面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鉴定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用能力:交流和沟通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公开演讲能力、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团队协作能力等;实现方式:教师讲解、学生练习、课堂讨论、课下交流、翻转课堂等;核心能力:微生物学中的许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人们科学地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典范,在学习微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其它相关的课程,如食用菌学、发酵工程、微生物遗传与育种、微生物检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病原微生物学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方式:课程答辩,课外实践等;3.素质目标通用素质:遵守课堂纪律、考试纪律,诚信,学会尊重等;实现方式:严格考勤,禁止迟到、早退,禁止上课期间玩手机,加大过程考核力度(或比重)等;核心素质(供参考):微生物学课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不仅仅与生物有关,也涉及其他学科甚至关联到对自然、宇宙的认识,因此,通过学习微生物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
微生物与免疫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领域,在生物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免疫学研究人体对抗微生物入侵的机制以及免疫系统的功能。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微生物的种类与特性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形态各异。
它们可以分为好菌和坏菌。
好菌如乳酸菌对人体有益,帮助消化和维持肠道健康。
坏菌如大肠杆菌等可以引发感染和疾病。
2.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生物体,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
有些真菌可以引起感染,如念珠菌感染和白色念珠菌病等。
3.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微生物,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复制。
它们是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如流感、艾滋病、流行性感冒等。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扮演保护机体免受外界微生物侵害的重要角色。
1. 免疫系统的器官:脾脏、淋巴结、骨髓和胸腺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们参与产生、成熟和激活免疫细胞。
2. 免疫系统的细胞:免疫系统包括多种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
它们分别负责识别和杀死微生物、释放抗体以及调节和协调免疫反应。
3. 免疫系统的分子:抗体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分子,它们可以结合并中和病原体,阻止其侵入宿主细胞。
三、微生物与免疫学的互动关系1. 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可以通过感染引发疾病,如感冒、肺炎、结核病等。
免疫系统会对这些感染做出反应,试图清除病原体并恢复健康。
2. 免疫学的作用: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的功能以及防止和治疗感染的方法。
它通过疫苗、抗生素和免疫调节剂等手段来促进免疫反应,提高人体免疫力,并预防和治疗疾病。
3. 免疫系统的学习:微生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还为新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线索。
四、微生物与免疫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 健康益处:一些微生物可以对人体有益,如乳酸菌可以促进肠道健康,而某些益生菌可以增强免疫力并预防肠道感染疾病。
微生物与免疫学免疫学免疫:来源于拉丁字Immunitas:免除劳役和课税。
免疫学及免疫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认识来源于“瘟疫”等感染性疾病,“免除瘟疫”.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己”,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间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
包括:(1)免疫防御:病原体(2)免疫监视:突变细胞(3)免疫自稳抗原:系指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与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免疫原体:抗原饿前一种性能,即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值、分化最终产生效应物质的特性。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1.异物性;2。
大分子量;3。
一定的化学组成;4。
一定的分子结构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结构中能被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识别和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部位),又称表位。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还可与其它抗原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
异嗜性抗原:与种属无关,在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它们之间有广泛的交叉反应。
T细胞决定簇:T细胞上的TCR只能识别约含10-20个左右的氨基酸小分子肽,这些决定簇有序列上相连的氨基酸组成,故有称线性决定簇或顺序决定簇。
B细胞决定簇:B细胞上的BCR识别抗原分子表面的决定簇,这些决定簇一般由序列上不相连,但在空间结构上相互连接的氨基酸或多糖构成,又称构象决定簇抗体:含义: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特性:①糖蛋白②B细胞产生③与表位特异性结合免疫球蛋白:含义: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类型:分泌型:存在于血液等体液中(抗体)膜型:BCR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Y”字型的四肽链结构;2条重链(Heavy chain,H链)和2条轻链(Light chain,L链)借-S-S-键连接;为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或单体。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与宿主的互动关系的学科,而免疫学则是研究生物体对抗感染和其他疾病的学科。
这两个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微生物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而免疫学则是研究如何防止和治疗这些疾病的学科。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
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空气、动物和人类的体内等。
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能力都非常强,因此它们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微生物学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多样性、生态和能力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微生物与宿主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以细菌为例,它们通常是单细胞的有机体,大小在0.3-10微米之间,可以生存于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并且具有多种生存和适应策略。
细菌在宿主体内引起的疾病很多,如肺炎、结核病、腹泻、感染性心脏病等。
病毒则是非细胞性的微生物,它们依赖于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复制和繁殖。
病毒感染可以引起许多疾病,如流感、艾滋病、乙肝等。
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培养和分离等三个方面。
观察微生物需要使用显微镜和其他仪器来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培养微生物是指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获得足够数量和纯度的微生物。
分离微生物是指将微生物单独分离出来,并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析。
现代微生物学研究的重点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新技术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编辑和改造,生物信息学则可以帮助我们对微生物的遗传和代谢机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预测。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如何抵御感染和其他疾病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到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调节,并探讨如何使用免疫系统来防治疾病。
免疫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包括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在感染和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