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流改道术后的影像学表现
- 格式:pptx
- 大小:7.35 MB
- 文档页数:59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术式的选择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患有膀胱膀胱肿瘤或者囊肿的病患在经过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如何正确选择尿流改道术的研究分析和比较结果。
方法在我院2005年3月至2012年7月运用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使用尿流改道术的患者共70名进行调查,其中利用旧式回肠膀胱切除手术的共有40人,采用新一代切除手术的有30人,将对两种尿流改道手术的术后结果以及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状况予以探究。
结果 70名患者都没有出现手术过程或过后的死亡现象。
旧式回肠膀胱切除手术出现酸碱反映、血浆晶体渗透压失衡、肛肠梗塞等后期症状的有8人,而采用新式回肠膀胱切除手术出现以上情况的只有5人,其中三人需要医护人员按压腹部或者导管排尿,还有两人在术后当夜不能自主控制排尿。
膀胱检查过后也未出现复发现象。
结论采用新一代回肠膀胱切除手术的患者比采用不可控制性切除术的患者具有更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应该考虑到患者的实际病情来选择适合患者身体情况的尿流改道术,保证患者能尽快恢复,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关键词】膀胱全切术;尿流改道术;回肠膀胱切除手术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79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767-02采用根治性的膀胱全面切除手术可以用来治疗皮肤肌底层膀胱癌或者膀胱肿瘤,以及可以用于病情危急或者反复持续复发的病患。
在膀胱被切除以后选择合适的尿流改道手术能够保证患者身体尽快恢复,并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
在过去的7年间我院采用根治性的膀胱全面切除手术治疗患者的膀胱疾病,并采用两种回肠膀胱切除手术为患者进行尿液引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在将对这些病患治疗及恢复情况做一项系统性研究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用参与手术的患者70名,其中男性患者36名,女性患者34名,最小年龄为33岁,最大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大小为50.3岁。
采用旧式回肠膀胱切除手术的有34名,采用新式回肠膀胱切除手术的有36名。
尿流改道术后的影像学表现正文:一、背景尿流改道术是一种用于治疗尿路梗阻的手术方法,通过改变尿道的通道,使尿液能够正常流动。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手术效果和观察术后并发症。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流改道术后的影像学表现。
二、前期准备在进行尿流改道术后的影像学检查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患者要完成术前的影像学检查,例如尿路CT、膀胱造影等,以便与术后影像进行对比。
其次,需要了解术后的影像学表现,以便正确解读检查结果。
三、影像学检查方法1.尿路超声检查:尿路超声是一种简便、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可以观察尿路的解剖结构和血流灌注情况。
术后可以通过尿路超声观察尿流改道的通畅情况、尿液的排出方式以及是否存在尿液滞留等情况。
2.尿路CT检查:尿路CT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尿路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
术后可以通过尿路CT观察尿流改道的位置和形态、尿液的排出情况、尿路壁的病变情况等。
3.尿路造影检查:尿路造影是一种介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注入造影剂来观察尿路的情况。
术后可以通过尿路造影观察尿流改道的通畅情况、造影剂的排出情况、尿路壁的病变情况等。
四、术后常见表现1.尿流改道通畅: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尿流改道通畅,尿液能够顺利流出,并无尿液滞留的现象。
2.造影剂排出正常: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造影剂能够顺利排出,没有造成尿液滞留或堵塞的情况。
3.尿路壁光滑: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尿路壁光滑,无肿物或结石等异常病变。
4.无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术后并发症,如尿液漏、尿液逆流等情况。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1.法律名词及注释:1.尿流改道术:一种用于治疗尿路梗阻的手术方法,通过改变尿道的通道,使尿液能够正常流动。
2.影像学检查:通过影像学方法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病变情况的检查方法。
3.尿路超声:一种利用超声波检查尿路结构和功能的无创伤检查方法。
4.尿路CT:一种通过计算机重建图像来观察尿路结构和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