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共102页
- 格式:ppt
- 大小:15.69 MB
- 文档页数:102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本科)的一门选修课,省自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外国近现代的部分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的重要教育论著。
开设本课程,旨在促使学员们通过阅读中外一些教育名著,更真实清晰地了解教育史上的重要教育思想,理解其思想实质和教育家们思考教育问题的立场、方法及时代背景;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立场、方法来分析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对分析和思考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有所启发。
二、先修课要求本课程为选读类课程,学习时应有相应的教育学、教育史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现代教育原理》是它的基础课程。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一门名著选读课,大纲框定的阅读篇目有限,但涉及古今中外,时间跨度很大。
各篇目往往分属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
因此,要较好地理解各篇中的教育思想或观点,除应认真阅读原文外,还应了解教育史,尤其是教育思想史。
应了解和理解各篇作者(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全貌和其所属的教育思想流派的全貌。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在学习中,应以学生自己阅读原著及与原著相关的一些教育史资料为主,并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教师的指导应着重于介绍各教育家教育理论的特点和教育理论流派的特点,并进行一些比较,以帮助学生理解。
要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实际,分析各家教育理论的得失,力求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有所启发。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两个层次,即了解和理解。
了解层次主要是针对各篇论著及其作者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理解则是对各篇论著反映的重要教育思想或观点的理解、领会,对一些较重要的教育家及其思想的背景知识也要求理解。
第二部分学时分配本课程课内学时54,现对各篇目学时分配作如下建议: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一、孔子:《论语》(节选)(一)教学内容1、《论语》一书的概况。
《外国教育名著选读》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1011105002课程名称:外国教育名著选读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中外教育史、学前教育史等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开课教研室:学前教育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修或者不修。
2.课程任务: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教学目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使学生了解外国教育史上有重大影响和价值的教育名人名著的主要观点,尤其要重点了解其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和观点;第二,通过课程导读、自主阅读、网上学习、小组学习讨论、全班交流、写读书笔记和论文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读阅学习能力、分析、批判和创新能力;初步会撰写读书笔记和论文;初步学会用教育理论分析教育现实;知道怎样收集信息。
总之,这门课的任务在于促进学生阅读教育论著而不是仅仅看一些二手甚至三手材料,并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外国教育史上有重大影响和价值的教育名人名著的主要观点,并初步学会对其进行评价。
《外国教育名著选读》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但同时有和实际有着密切联系。
为了体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践育人”的基本理念,为了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课程实施中将加强教育实践活动,在课程导师导读基础上,通过读原著、讨论和交流、分享信息,写读书笔记(报告)、课程实习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能力、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综合素养。
成绩考核形式: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考勤、课堂交流发言情况、平时作业、课程实践)(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讲课程导读1.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本课程目标;初步了解本课程学习方法、学习内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无。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本课程目标。
4.教学内容一、课程说明1.课程目标2.教学方式3.内容选择二、推荐阅读1.经典专著2.推荐期刊三、课程考核第二讲柏拉图的教育思想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初步了解学习方法——归纳法。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中外教育学名著中外教育学经典名著提要(李天凤编列)一、精读部分(一)中国教育名著精读1.四书(1)《论语》(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第一手材料。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经典著作,又称“东方圣经”,是中国一部伟大的圣书,作者是孔子的弟子。
)(2)《孟子》(研究孟子的第一手材料,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经典著作。
作者是孟子的弟子。
)(3)《大学》(先秦儒家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经典论文。
作者不详。
)(4)《中庸》(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的一篇经典论文。
作者不详。
)2.《学记》(先秦儒家的教育论文,中国最早的一篇教育文献,是中国教育的雏形。
作者不详。
)3.《老子》(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经典著作。
老子的后生所作。
)4.《墨子》(中国古代的第一本科技教育的著作,墨子的弟子所作。
)5.《春秋繁露》(汉代教育家董仲舒著,封建教育的奠基作。
)6.《颜氏家训》(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家颜之推著,中国的第一本家庭教育的专著,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
)(二)西方教育名著精读1.《理想国》(古代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的代表作。
该书诞生于公元前370年。
)2.《爱弥儿》(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
发表于1762年。
)3.《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
出版于1916年。
)(以上三本是世界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即现代教育发展的渊源。
)4.《雄辩术的原理》(古代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称为古代西方教育学的雏形。
该书诞生于公元96年。
)5.《大教学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教育学的诞生。
该书诞生于1632年。
)6.《普通教育学》(德国19世纪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科学。
该书出版于1806年。
)(以上三本是世界教育学发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也称“西方教育的三大名著”,也即是传统教育的渊源。
)二、泛读部分(一)中国教育名著泛读1.中国古代经典教育书籍:五经《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教育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48学时、3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了解中外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发展,总结学校教育发展的规律,与其他相关课程共同协作,培养有开阔的教育眼界、丰富的理论素养的学校教育工作者。
一、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分工与衔接、以免遗漏或不必要的重复。
2.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的历史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借古明今,对当今我国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3.注意帮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实意义。
4.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幻灯及录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
5.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先修课程本课程以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等课程作为先行课。
三、课程教学重、难点如何将名著中的教育思想放在特定历史时期去考察,同时思考其现实意义,这是本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教学方法:第一,讲授法。
通过讲授法系统讲解、分析、评价重要教育家教育。
第二,小组讨论法。
鼓励学生课上思考、讨论、辩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及综合分析评价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三,自学指导法。
名著阅读是专业发展重要基础,但课时有限,自主阅读要很好地与课程教学配合。
因此,布置课后阅读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并要求其做好读书笔记,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第四,研究法。
要求学生在查阅大量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主题研究,写出主题研究报告,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课程教学手段:第一,图书资料。
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
中外学前教育名著导读在我们聊学前教育这块儿,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一大堆的书本、理论,还有那些看起来好像很严肃的研究成果。
可是,别急,咱们先放轻松,慢慢聊。
说起学前教育的名著,想必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书吧?比如弗洛伊德、皮亚杰这些大佬的名字都不陌生。
但其实呀,这些所谓的“学前教育名著”并不是一本正经的“教材”,相反,它们更像是一些智慧的结晶,充满了实践与生活的味道。
咱们先说说那些西方的学前教育经典。
比如说,瑞吉欧教育,它的代表作《儿童是建构者》就挺有意思的。
这本书讲的其实是一个孩子如何在老师、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探索世界的故事。
作者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提出来:“教育不是教孩子什么,而是引导孩子去学什么。
”这个想法听起来是不是很酷?简单来说,它提倡的是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的内在潜力。
你想啊,如果你把一个孩子看作一个活生生的小小“科学家”,而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器”,那教育方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所以啊,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不应该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应该是与孩子一起探寻、一起成长。
再看看皮亚杰,他那本《儿童的认知发展》简直是学前教育的“必读书”。
皮亚杰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他研究了大量的儿童认知,得出了很多独特的结论。
他告诉我们,孩子的思维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和成人一样理性,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他们的思维模式跟我们大人可不一样。
比方说,皮亚杰说,孩子的“物体恒常性”是逐步建立的,也就是他们对于物体是否存在、形态是否改变等概念的理解,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的。
这些简单的道理,看似很基础,但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孩子的心理和行为。
想想看,我们怎么能够不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呢?再聊聊我们中国的学前教育名著吧。
众所周知,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可是早在几千年前就为教育打开了一扇窗。
这句话简单,但其中的道理可是深得很。
孔子这位“圣人”早就看到了每个孩子的独特性,认为教育不应该有偏见,不该设限。
中外教育名著中外教育名著涵盖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和内容,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探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些著作通过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的洞察力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发展教育。
其中一部经典的中外教育名著是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民主与教育》。
这本书强调了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联性,主张以民主原则为基础的教育模式。
杜威提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中去。
这本书对于今天的教育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尤其是在追求个性化、全面发展和培养创造力的教育目标方面。
另一个中外教育名著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论语》。
这本书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对话和言行,集中表达了他关于教育的思想和原则。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仁爱、诚信、谦虚、忍耐等道德品质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德性和人格,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论语》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英国教育家罗宾逊的《改变教育,改变世界》也是一部受欢迎的教育名著。
罗宾逊认为传统教育模式过于强调标准化和功利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他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和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天赋和兴趣。
他的观点影响了许多教育改革者和教育者,引发了对教育体系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改革。
这些中外教育名著都对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学习和借鉴这些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探索适应不同时代和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同时,这些著作也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