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墙型喷头的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code of design for sprinkler systemsgb 50084—2001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1 年 7 月 1 日1 总则1.0.1 为了正确、合理地设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与工业建筑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火药、炸药、弹药、火工品工厂、核电站及飞机库等特殊功能建筑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
1.0.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应密切结合保护对象的功能和火灾特点,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设计采用的系统组件,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并经国家固定灭火系统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合格。
1.0.5 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建筑变更用途时,应校核原有系统的适用性。
当不适应时,应按本规范重新设计。
1.0.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强制性标准。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sprinkler systems由洒水喷头、报警阀组、水流报警装置(水流指示器或压力开关)等组件,以及管道、供水设施组成,并能在发生火灾时喷水的自动灭火系统。
2.1.2 闭式系统 close-type sprinkler system采用闭式洒水喷头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 湿式系统 wet pipe system准工作状态时管道内充满用于启动系统的有压水的闭式系统。
2 干式系统准工作状态时配水管道内充满用于启动系统的有压气体的闭式系统。
3 预作用系统 preaction system准工作状态时配水管道内不充水,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开启雨淋报警阀后,转换为湿式系统的闭式系统。
4 重复启闭预作用系统 recycling preaction system能在扑灭火灾后自动关阀、复燃时再次开阀喷水的预作用系统。
边墙型扩展覆盖喷头与标准型喷头在酒店应用时的流量计算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和特点,对边墙型扩展覆盖喷头及标准型噴头的选择进行分析和探讨,应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合理的设计。
标签边墙型扩展覆盖喷头;酒店客房;火灾危险等级;标准喷头;流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已广泛应用与工程建设中,由于技术的发展,其对火灾的反应愈加迅速,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喷头的合理选型和布置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边墙型扩展覆盖喷头是指流量系数K=115的边墙型喷头。
我国《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以下简称《喷规》)对标准喷头和边墙型扩展覆盖喷头都作了相关规定。
为保证系统的可靠性,使整个系统更经济合理,本文从设计的角度结合工程实践对边墙型扩展覆盖喷头及标准型喷头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喷头的设置2、喷水强度大于8 L/min·m2时,宜采用流量系数K>80的喷头。
3、货架内置喷头的间距均不应小于2m,并不应大于3m。
从图2可看出,采用边墙型扩展覆盖喷头,一间客房则仅需设置2个边墙型喷头,1个标准型喷头。
很明显此种喷头的优点是保护面积大,安装简便,配水管道易于布置,室内装修非常方便。
图3为ZSTB-20型边墙型玻璃球晒水喷头侧视补水曲线图,当喷头出水水压为0.2MPa时,喷头喷射距离可达6.1m,宽度达5m,可以满足大部分房间的喷水强度要求。
二、水量计算2、《喷规》9.1.2 规定水力计算选定的最不利点处作用面积宜为矩形,其长边应平行于配水支管,其长度不宜小于作用面积平方根的1.2倍。
本例系统作用面积160m2,水力计算长度应不小于15.18m。
3、系统的设计流量,应按最不利点处作用面积内喷头同时喷水的总流量确定:。
消防喷淋安装规范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du规范》GB 50016—20147.1 一般规定7.1.1 喷头应布置在顶板或吊顶下易于接触到火灾热气流并有利于均匀布水的位置。
当喷头附近有障碍物时,应符合本规范7.2节的规定或增设补偿喷水强度的喷头。
7.1.2 直立型、下垂型喷头的布置,包括同一根配水支管上喷头的间距及相邻配水支管的间距,应根据系统的喷水强度、喷头的流量系数和工作压力确定,并不应大于表7.1.2的规定,且不宜小于2.4m。
7.1.3 除吊顶型喷头及吊顶下安装的喷头外,直立型、下垂型标准喷头,其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不应小于75mm,不应大于150mm。
1 当在梁或其他障碍物底面下方的平面上布置喷头时,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同时溅水盘与梁等障碍物底面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25mm,不应大于1OOmm。
2 在梁间布置喷头时,应符合本规范7.2.1条的规定。
确有困难时,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不应大于550mm。
梁间布置的喷头,喷头溅水盘与顶板距离达到550mm仍不能符合7.2.1条规定时,应在梁底面的下方增设喷头。
3 密肋梁板下方的喷头,溅水盘与密肋梁板底面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25mm,不应大于1OOmm。
4 净空高度不超过8m的场所中,间距不超过4×4(m)布置的十字梁,可在梁间布置1只喷头,但喷水强度仍应符合表5.0.1的规定。
7.1.4 早期抑制快速响应喷头的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应符合表7.1.4的规定:7.1.5 图书馆、档案馆、商场、仓库中的通道上方宜设有喷头。
喷头与被保护对象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3m;喷头溅水盘与保护对象的最小垂直距离不应小于表7.1.5的规定:7.1.6 货架内置喷头宜与顶板下喷头交错布置,其溅水盘与上方层板的距离,应符合本规范7.1.3条的规定,与其下方货品顶面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50mm。
7.1.7 货架内喷头上方的货架层板,应为封闭层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Code of design for sprinkler systemsGB 50084—2001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1 年 7 月 1 日目次1总则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2符号3设置场所火灾危险等级4系统选型4.1一般规定4.2系统选型5设计基本参数6系统组件6.1喷头6.2报警润组6.3水流指了器6.4压力开关6.5末端试水装置7喷头布置7.1一般规定7.2喷头与障碍物的距离8管道9水力计算9.1系统的设计流量9.2管道水力计算9.3减压措施1O供水10.1一般规定10.2水泵10.3消防水箱10.4水泵接合器11操作与控制附录A设置场所火灾危险等级举例附录B塑料、橡胶的分类举例附录C当量长度表附录D减压孔板的局部阻力系数本规范用词说明版权所有请勿转载!copyright©allrightsreserved2001.04Email:****************1 总则1.0.1 为了正确、合理地设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与工业建筑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火药、炸药、弹药、火工品工厂、核电站及飞机库等特殊功能建筑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
1.0.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应密切结合保护对象的功能和火灾特点,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设计采用的系统组件,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并经国家固定灭火系统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合格。
1.0.5 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建筑变更用途时,应校核原有系统的适用性。
当不适应时,应按本规范重新设计。
1.0.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强制性标准。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sprinkler systems由洒水喷头、报警阀组、水流报警装置(水流指示器或压力开关)等组件,以及管道、供水设施组成,并能在发生火灾时喷水的自动灭火系统。
消防喷淋头的安装间距与规范7.1 一般规定7.1.1 喷头应布置在顶板或吊顶下易于接触到火灾热气流并有利于均匀布水的位置。
当喷头附近有障碍物时,应符合本规范7.2节的规定或增设补偿喷水强度的喷头。
7.1.2 直立型、下垂型喷头的布置,包括同一根配水支管上喷头的间距及相邻配水支管的间距,应根据系统的喷水强度、喷头的流量系数和工作压力确定,并不应大于表7.1.2的规定,且不宜小于2.4m。
7.1.3 除吊顶型喷头及吊顶下安装的喷头外,直立型、下垂型标准喷头,其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不应小于75mm,不应大于150mm。
1 当在梁或其他障碍物底面下方的平面上布置喷头时,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同时溅水盘与梁等障碍物底面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25mm,不应大于1OOmm。
2 在梁间布置喷头时,应符合本规范7.2.1条的规定。
确有困难时,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不应大于550mm。
梁间布置的喷头,喷头溅水盘与顶板距离达到550mm仍不能符合7.2.1条规定时,应在梁底面的下方增设喷头。
3 密肋梁板下方的喷头,溅水盘与密肋梁板底面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25mm,不应大于1OOmm。
4 净空高度不超过8m的场所中,间距不超过4×4(m)布置的十字梁,可在梁间布置1只喷头,但喷水强度仍应符合表5.0.1的规定。
7.1.4 早期抑制快速响应喷头的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应符合表7.1.4的规定:7.1.5 图书馆、档案馆、商场、仓库中的通道上方宜设有喷头。
喷头与被保护对象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3m;喷头溅水盘与保护对象的最小垂直距离不应小于表7.1.5的规定:7.1.6 货架内置喷头宜与顶板下喷头交错布置,其溅水盘与上方层板的距离,应符合本规范7.1.3条的规定,与其下方货品顶面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50mm。
7.1.7 货架内喷头上方的货架层板,应为封闭层板。
货架内喷头上方如有孔洞、缝隙,应在喷头的上方设置集热挡水板。
消防喷淋头的安装间距与规范,图文并茂梳理值得收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应根据建筑物、构建物的功能,火灾危险性以及当地气候条件等特点,合理选择喷水灭火系统类型,做到保障安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
7.1一般规定7.1.1 喷头应布置在顶板或吊顶下易于接触到火灾热气流并有利于均匀布水的位置。
当喷头附近有障碍物时,应符合本规范7.2 节的规定或增设补偿喷水强度的喷头。
7.1.2 直立型、下垂型喷头的布置,包括同一根配水支管上喷头的间距及相邻配水支管的间距,应根据系统的喷水强度、喷头的流量系数和工作压力确定,并不应大于表7.1.2 的规定,且不宜小于2.4m。
7.1.3 除吊顶型喷头及吊顶下安装的喷头外,直立型、下垂型标准喷头,其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不应小于75mm ,不应大于150mm 。
当在梁或其他障碍物底面下方的平面上布置喷头时,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同时溅水盘与梁等障碍物底面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25mm ,不应大于100mm。
在梁间布置喷头时,应符合本规范7.2.1 条的规定。
确有困难时,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不应大于550mm 。
梁间布置的喷头,喷头溅水盘与顶板距离达到550mm 仍不能符合7.2.1 条规定时,应在梁底面的下方增设喷头。
密肋梁板下方的喷头,溅水盘与密肋梁板底面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25mm ,不应大于100mm。
净空高度不超过8m 的场所中,间距不超过4X 4(m)布置的十字梁,可在梁间布置1 只喷头,但喷水强度仍应符合表5.0.1 的规定。
7.1.4早期抑制快速响应喷头的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应符合表7.1.4 的规定:早期抑制快速响应喷头的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mm) 7.1 .5图书馆、档案馆、商场、仓库中的通道上方宜设有喷头。
喷头与被保护对象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3m;喷头溅水盘与保护对象的最小垂直距离不应小于表7.1.5 的规定:7.1.6 货架内置喷头宜与顶板下喷头交错布置,其溅水盘与上方层板的距离,应符合本规范7.1.3条的规定,与其下方货品顶面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50mm。
3 设置场所火灾危险等级3.0.1 设置场所火灾危险等级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1轻危险级2中危险级Ⅰ级Ⅱ级3 严重危险级Ⅰ级Ⅱ级4 仓库危险级Ⅰ级Ⅱ级Ⅲ级3.0.2 设置场所的火灾危险等级,应根据其用途、容纳物品的火灾荷载及室内空间条件等因素,在分析火灾特点和热气流驱动喷头开放及喷水到位的难易程度后确定。
举例见本规范附录A。
3.0.3 当建筑物内各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及灭火难度存在较大差异时,宜按各场所的实际情况确定系统选型与火灾危险等级。
4 系统选型4.1 一般规定4.1.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在人员密集、不易疏散、外部增援灭火与救生较困难的性质重要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中设置。
4.1.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不适用于存在较多下列物品的场所:1 遇水发生爆炸或加速燃烧的物品;2 遇水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物品;3 洒水将导致喷溅或沸溢的液体。
4.1.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系统选型,应根据设置场所的火灾特点或环境条件确定,露天场所不宜采用闭式系统。
4.1.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 闭式喷头或启动系统的火灾探测器,应能有效探测初期火灾;2 湿式系统、干式系统应在开放一只喷头后自动启动,预作用系统、雨淋系统应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报警后自动启动;3 作用面积内开放的喷头,应在规定时间内按设计选定的强度持续喷水;4 喷头洒水时,应均匀分布,且不应受阻挡。
4.2 系统选型4.2.1 环境温度不低于4℃,且不高于70℃的场所应采用湿式系统。
4.2.2 环境温度低于4℃,或高于70℃的场所应采用干式系统。
4.2.3 具有下列要求之一的场所应采用预作用系统:1 系统处于准工作状态时,严禁管道漏水;2 严禁系统误喷;3 替代干式系统。
4.2.4 灭火后必须及时停止喷水的场所,应采用重复启闭预作用系统。
4.2.5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场所,应采用雨淋系统:1 火灾的水平蔓延速度快、闭式喷头的开放不能及时使喷水有效覆盖着火区域;2 室内净空高度超过本规范6.1.1条的规定,且必须迅速扑救初期火灾;3 严重危险级Ⅱ级。
项目类别:攻关应用——项目编号:C-1-00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2017新旧版本对比及常见问题解析目录1前言 (2)2新旧版本对照--新增条文 (3)3新旧版本对照--删除条文 (3)4新旧版本对照--修改补充条文 (4)5常见问题 (5)5.1.1 部分民用建筑未按规范要求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5)5.1.2 干式或预作用系统的配水管未设置快速排气阀和电动阀 (5)5.1.3 最不利点喷头工作压力偏小 (5)5.1.4 高大空间场所设计参数、系统水量、喷头间距有误 (6)5.1.5 喷头选用的流量系数有误 (6)5.1.6 隐蔽式洒水喷头使用场所有误 (6)5.1.7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试压值未说明或试压值有误 (7)5.1.8 喷淋系统控制阀未采用信号阀或设锁定阀位的锁具 (7)5.1.9 水流指示器设置位置不当 (8)5.1.10 喷淋系统末端试水装置未设在最不利点处 (8)5.1.11 末端试水装置及报警阀、减压阀处排水管道管径偏小 (9)5.1.12 未对末端试水装置的标识、安装高度及保护措施提出设计要求 (9)5.1.1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喷头间距不满足规范要求 (10)5.1.14 通透性吊顶场所喷头设置不当 (10)5.1.15 配水干管不宜接喷头 (11)5.1.1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管材不满足规范要求 (11)5.1.17 配水管道的管径未经计算、入口压力过大 (11)5.1.18 干式、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充水时间过长 (12)5.1.19 水泵扬程计算有误 (12)5.1.20 设置减压孔板未说明孔径或孔径过小 (13)5.1.21 减压阀的设置不满足规范要求 (13)5.1.22 向2个及以上报警阀组供水的管道未布置成环状 (13)5.1.23 喷淋系统消防水箱出水管管径偏小、漏设止回阀 (14)5.1.24 汽车库、修车库内喷头布置位置有误 (14)1前言《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2017已于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在新版规范中对原有条文内容进行了修改,并补充了许多新增条文,本课题从给排水专业设计审查人员的角度出发,整理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17与旧版本《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2001(2005年版)中不同之处,修改之处。
1、易熔合金喷头:不怕冻,不怕碰,比玻璃球喷头稍贵;玻璃球喷头:怕冻,怕碰,但其为最普通与常用型,因其自身怕冻怕碰的弱点,因此临街面的玻璃橱窗内的喷头选用易熔合金;寒冷地区地下车库一层、地下车库二层入口30m范围内采用易熔合金喷头;2、直立型喷头:向上喷下垂型喷头:向下喷,也叫吊顶型喷头边墙型喷头:侧喷边墙扩展型喷头:侧喷,由于室内空间距离加大,因此要求喷头流量与扬程也要加大,喷淋泵的流量与扬程会因其加大也可能不受影响,例如以最高处来定压力的喷淋系统选用为扩展型喷头,则喷淋水泵扬程必加大,反之不需要;普通喷头或边墙型喷头最不利点压力要求大概7-10m,扩展型则为20m。
3、温级:易熔合金的温级为72°c,玻璃球喷头温级为68°c,当选用哪种喷头时温级就已经确定,而对于一些特殊场所,温级会有特殊要求,如厨房灶台上部选用玻璃球喷头(温级为93°),厨房其他部位选用玻璃球喷头(温级为79°),热交换站选用玻璃球喷头(温级为79°),其他无特殊温度处选用玻璃球喷头(温级为68°),4、流量系数K值:除扩展型喷头K=115外其他正常喷头为K=80。
5、喷头的选用原则⑴闭式喷头的安装高度,要求满足“使喷头及时受热开放、并使开放喷头的洒水有效覆盖起火范围”的条件。
超过上述高度,喷头将不能及时受热开放,而且喷头开放后的洒水可能达不到覆盖起火范围的预期目的,出现火灾在喷水范围之外蔓延的现象,使系统不能有效发挥控灭火的作用。
⑵不同使用条件下对喷头选型的规定。
实际工程中,由于喷头的选型不当而造成失误的现象比较突出。
不同用途和型号的喷头,分别具有不同的使用条件和安装方式。
喷头的选型、安装方式、方位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喷头的动作时间和布水效果。
当设置场所不设吊顶,且配水管道沿梁下布置时,火灾热气流将在上升至顶板后水平蔓延。
此时只有向上安装直立型喷头,才能使热气流尽早接触和加热喷头热敏元件。
超高层住宅室内喷淋布置摘要: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并宜采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对于建筑高度大于 100m 的住宅建筑,需要在住宅建筑的公共部位、套内各房间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本文就南方地区建筑户内喷淋设计要点进行探讨与分析,并就有关问题提出看法。
关键词:超高层住宅;喷淋;消防;火灾前言旧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7.6.1 规定:高度超过100m得高层建筑,除不设集中空调且户门为甲级防火门得住宅得户内用房外均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新规实行前一般超高层住宅户内是可以避免设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2018 年版)第 8.3.1~8.3.4 条条文说明:高层住宅的火灾危险性较高,扑救难度大,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可提高其自防、自救能力。
新规自2015-05-01开始实施,近两三年交付住户的楼盘常有信息爆出住户对户内喷淋管道不满,一方面是开发商没有做好销售前期工作,向客户说明情况,另一方面确实存在部分设计不合理,该部分设计虽满足设计规范,但管网布置比较随意,一方面美观感官不好,另一方面更影响室内高度,笔者就自身设计经验探讨南方地区住宅喷淋管网设计。
1喷淋系统住宅建筑内喷淋系统应采用闭式湿式系统,作用面积内开放的喷头应在规定时间内计选定的喷水强度持续喷水。
住宅项目的地上标准层喷淋系统的基本组成有:信号阀、水流指示器、减压孔板、配水管道、洒水喷头、末端试水装置(试水阀)、泄水阀(或泄水口)、排气阀、排污口等。
1.1 喷头选型电梯厅一般采用下垂型或吊顶隐蔽型喷头。
毛坯交楼项目套内一般采用下垂型、边墙型喷头。
全装修交楼标准的套内一般采用下垂型、边墙型、吊顶隐蔽型喷头。
住宅各功能用房的喷头类型、时间响应性能、安装形式、流量系数等的选取可参考下表住宅喷淋系统喷头选型参考表1.2 喷头布置喷头应布置在顶板或吊顶下易于接触到火灾热气流的部位,使喷头的洒水能够均匀分布。
学校火灾自动喷淋系统应该如何设置学校作为人员密集的场所,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火灾自动喷淋系统是一种有效的防火设施,能够在火灾发生初期迅速控制火势,为人员疏散和灭火争取宝贵的时间。
那么,学校火灾自动喷淋系统应该如何设置呢?首先,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建筑结构和布局。
不同的教学楼、图书馆、宿舍等建筑,其面积、高度、使用功能都有所不同。
对于多层的教学楼,应根据每层的面积和布局合理设置喷头数量和位置。
一般来说,喷头应均匀分布在房间的顶部,确保覆盖整个区域。
在走廊等公共区域,喷头的间距也要符合相关标准,以保证无死角的保护。
对于高大的体育馆、礼堂等空间,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类型的喷头,如大流量喷头或快速响应喷头,以应对较高的空间和可能快速蔓延的火势。
此外,还要考虑建筑内的分隔情况,如防火分区的划分,确保每个分区都能得到独立且有效的喷淋保护。
其次,选择合适的喷头类型是关键。
常见的喷头有下垂型、直立型、边墙型等。
在教室、办公室等一般房间,下垂型喷头较为常用,因为其喷水范围较大且均匀。
而在靠近墙壁的区域,边墙型喷头则更为合适,能够有效地保护墙边的火灾危险区域。
喷头的动作温度也需要精心选择。
一般来说,学校内的普通场所可选用 68℃的喷头,但在厨房等温度较高的区域,应选用更高动作温度的喷头,如 93℃,以防止误喷。
再者,供水系统的设计不容忽视。
要有可靠的水源,通常可以是市政供水、消防水池或两者结合。
消防水池的容量应满足火灾延续时间内的用水量需求。
同时,要配备合适的水泵,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提供足够的水压和水量。
为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还需要设置备用泵。
管道的材质和管径也要经过合理计算和选择,以减少水头损失,确保喷头处的水压满足要求。
另外,报警装置的设置也必不可少。
水流指示器能够及时检测到喷头的喷水动作,并将信号传输给消防控制中心。
压力开关则能在水压变化时发出报警信号,启动消防水泵。
同时,还应配备声光报警器,在火灾发生时提醒师生及时疏散。
现批准《自动喷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局部修订的条文,自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5.0.1、5.0.1A、5.0.5、5.0.6、5.0.7、6.2.7、6.5.1、7.1.3、8.0.2、10.3.2、12.0.1、12.0.2、12.0.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
局部修订的条文及具体内容,将在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登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5年7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局部修订条文3.0.1 设置场所火灾危险等级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1 轻危险级2 中危险级Ⅰ级Ⅱ级3 严重危险级Ⅰ级Ⅱ级4 仓库危险级Ⅰ级Ⅱ级Ⅲ级3.0.2 设置场所的火灾危险等级,应根据其用途、容纳物品的火灾荷载及室内空间条件等因素,在分析火灾特点和热气流驱动喷头开放及喷水到位的难易程度后确定。
举例见本规范附录A。
4.1.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不适用于存在较多下列物品的场所:1 遇水发生爆炸或加速燃烧的物品;2 遇水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物品;3 洒水将导至喷溅或沸溢的液体。
4.2.1 环境温度不低于4℃,且不高于70℃的场所应采用湿式系统。
4.2.2 环境温度低于4℃,或高于70℃的场所应采用干式系统。
4.2.5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场所,应采用雨淋系统:1 火灾的水平蔓延速度快、闭式喷头的开放不能及时使喷水有效覆盖着火区域;2 室内净空高度超过本规范6.1.1条的规定,且必须迅速扑救初期火灾;3 严重危险级Ⅱ级。
4.2.6 符合本规范5.0.6规定条件的仓库,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宜采用早期抑制快速响应喷头,并宜采用湿式系统。
4.2.9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有下列组件、配件和设施:1 应设有洒水喷头、水流指示器、报警阀组、压力开关等组件和末端试水装置,以及管道、供水设施;3 应设有泄水阀(或泄水口)、排气阀(或排气口)和排污口;4 干式系统和预作用系统的配水管道应设快速排气阀,有压充气管道的快速排气阀入口前应设电动阀。
国家标准喷淋设计规范标准3 设置场所⽕灾危险等级3.0.1 设置场所⽕灾危险等级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1轻危险级2中危险级Ⅰ级Ⅱ级3 严重危险级Ⅰ级Ⅱ级4 仓库危险级Ⅰ级Ⅱ级Ⅲ级3.0.2 设置场所的⽕灾危险等级,应根据其⽤途、容纳物品的⽕灾荷载及室内空间条件等因素,在分析⽕灾特点和热⽓流驱动喷头开放及喷⽔到位的难易程度后确定。
举例见本规范附录A。
3.0.3 当建筑物内各场所的⽕灾危险性及灭⽕难度存在较⼤差异时,宜按各场所的实际情况确定系统选型与⽕灾危险等级。
4 系统选型4.1 ⼀般规定4.1.1 ⾃动喷⽔灭⽕系统应在⼈员密集、不易疏散、外部增援灭⽕与救⽣较困难的性质重要或⽕灾危险性较⼤的场所中设置。
4.1.2 ⾃动喷⽔灭⽕系统不适⽤于存在较多下列物品的场所:1 遇⽔发⽣爆炸或加速燃烧的物品;2 遇⽔发⽣剧烈化学反应或产⽣有毒有害物质的物品;3 洒⽔将导致喷溅或沸溢的液体。
4.1.3 ⾃动喷⽔灭⽕系统的系统选型,应根据设置场所的⽕灾特点或环境条件确定,露天场所不宜采⽤闭式系统。
4.1.4 ⾃动喷⽔灭⽕系统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 闭式喷头或启动系统的⽕灾探测器,应能有效探测初期⽕灾;2 湿式系统、⼲式系统应在开放⼀只喷头后⾃动启动,预作⽤系统、⾬淋系统应在⽕灾⾃动报警系统报警后⾃动启动;3 作⽤⾯积内开放的喷头,应在规定时间内按设计选定的强度持续喷⽔;4 喷头洒⽔时,应均匀分布,且不应受阻挡。
4.2 系统选型4.2.1 环境温度不低于4℃,且不⾼于70℃的场所应采⽤湿式系统。
4.2.2 环境温度低于4℃,或⾼于70℃的场所应采⽤⼲式系统。
4.2.3 具有下列要求之⼀的场所应采⽤预作⽤系统:1 系统处于准⼯作状态时,严禁管道漏⽔;2 严禁系统误喷;3 替代⼲式系统。
4.2.4 灭⽕后必须及时停⽌喷⽔的场所,应采⽤重复启闭预作⽤系统。
4.2.5 具有下列条件之⼀的场所,应采⽤⾬淋系统:1 ⽕灾的⽔平蔓延速度快、闭式喷头的开放不能及时使喷⽔有效覆盖着⽕区域;2 室内净空⾼度超过本规范6.1.1条的规定,且必须迅速扑救初期⽕灾;3 严重危险级Ⅱ级。
边墙型喷头的设计
边墙型喷头的优点安装简便,在一些不考虑吊顶的房间,如办公室、客房,边墙型喷头安装比较隐蔽,与风口、灯具互不干扰,较受欢迎;边墙扩展型喷头由于保护面积大,保护跨度大,更是受到设计者的青睐。
但由于边墙型喷头与普通喷头有着不同的特点,设计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1、不分场合,随意设计
边墙型喷头的缺点是:与室内最不利处起火点的距离较远,影响喷头的受热,造成灭火延误,影响灭火效果。
因此国内外规范对此种喷头的使用条件要求较严,对边墙型扩展覆盖喷头使用更是有着很大限制。
我国《喷规》6.1.3 条规定:顶板为水平面的轻危险级、中危险级I级居室和办公室,可采用边墙型喷头。
美国NFPA-13(2002年版)标准规定:边墙型喷头仅能在轻危险级场所中使用,只有在经过特别认证后,才允许在中危险级场所按经过特别认证的条件使用。
有些设计者不论场合,为了美观,随意应用的做法是错误的。
2、喷头保护跨度超过喷头的最大保护跨度
边墙型喷头靠边墙安装,水是喷向其正前方的,受重力影响水流最终以抛物线状落地如图所示:
从喷头至水流落地点的水平距离叫喷头的射水跨度,因其不满足“能够喷湿对面墙和邻近端墙距溅水盘1.2m高度以下的墙面”的要求,因此不能叫保护跨度。
因为从落地点至溅水盘1.2米高度以下的那段抛物线的水量,在保护区地面上的喷水强度不能满足标准要求,不能起到保护作用。
按照标准要求只取喷头至距喷头溅水盘1.2米高度处之间布水线,这段布水抛物线的水平投影叫最大保护跨度。
设计时有人误将喷头的射水跨度当做喷头的最大保护跨度来校核喷头的保护跨
度是错误的。
3、喷头保护面积内喷水强度不足
《喷规》表7.1.12中的数据,是标准喷头K=80,在0.1MPa的工作压力下,在喷头前喷水量占流量的70%~80%,喷向背墙的水量占20%~30%流量的原则下,符合喷水强度要求计算出来的。
如果选用标准边墙型喷头,且喷头的工作压力是0.1MPa,可以直接套用表中的数据。
如果喷头的工作压力不是0.1MPa,或者选用非标准边墙型喷头,则要按下面两个原则就行设计计算:
1)按喷头工作压力查喷水曲线,计算出喷头的最大保护跨度和喷头的最大间距。
喷头的最大保护跨度和喷头的最大间距都应该满足“能够喷湿对面墙和邻近端墙距溅水盘1.2m高度以下的墙面”的要求。
按喷头的最大保护跨度和喷头的最大间距布置喷头。
2)计算喷头的喷水强度是否满足要求。
不少设计者只注意到第一点,却忽视了第二点,往往造成喷头保护面积内喷水强度不足。
例如办公室,净宽4.26米,净长6.06米,按中危险I级设计自喷系统,选用K=115边墙扩展型喷头,工作压力0.2MPa。
查喷头在0.2MPa时的喷水曲线,得最大保护跨度为6.2米,最大间距为2.55x2=5.1米。
保护跨度6.06米<最大保护跨度为6.2米,符合要求。
喷头流量q=115x(10x0.2)0.5=162.6(L/min)
喷头有效喷水量q u=80%x162.6=130.1(L/min)
喷头喷水强度Q=130.1/(6.2x5.1)=4.10(L/min.m2)
这里的“喷头喷水强度”是指单个喷头在有效保护面积内的平均喷水强度,是采用喷头最大有效保护面积内喷头喷水量占喷头喷水量的70~80%计算出来的。
笔者也曾经这样计算过K=115边墙扩展型喷头,工作压力0.1MPa时的喷水强度:把全部喷向地面的喷水的湿水边线(曲线),用二次抛物线Y=0.536X2-6.2量化,再用微积分计算出地面湿水面积约为28m2,平均喷水强度为
115/28=4.1(L/min.m2)。
这个结果和用前面的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
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但可以证明采用“喷头最大有效保护面积内喷头喷水量占喷头喷水量的70~80%”计算喷头喷水强度是可行的。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K=115边墙扩展型喷头,工作压力0.2MPa时最大保护面积6.2x5.1=31.6m2,虽然大于该办公室面积只有4.26x6.06=25.8m2,但布置一个喷头不能满足喷水强度要求。
应该在该办公室布置2个喷头。
单排布置可以符合要求,当然,双排布置灭火效果会更好。
这时,保护面积内的喷水强度为8.2 L/min.m2,高于要求喷水强度6 L/min.m2的1/3以上,可以考虑减少喷头工作压力。
下表是该办公室布置2个K=115边墙扩展型喷头的计算结果:
工作压力最大保
护跨度
最大间距射水跨度喷头喷水强度
(L/min.m2)
单排布置双排布置
0.2 MPa 6.2m 5.1m 8.0m 4.10 满足要求满足要求
0.15MPa 5.3m 4.8m 7.2m 4.43 不满足要求满足要求
0.10MPa 4.5m 4.4m 6.2 4.65 不满足要求满足要求
0.05MPa 3.9m 4.0m 5.0m 4.17 不满足要求不满足要求
综上所述,该办公室可以单侧布置两个K=115边墙扩展型喷头,工作压力
0.2MPa;也可以双排布置两个K=115边墙扩展型喷头,工作压力0.1MPa。
从上表也可以看出,单个K=115边墙扩展型喷头边的喷水强度在
4.10~4.65L/min.m2范围内,单个喷头只能满足轻危险级场所喷水强度要求,喷头单排或双排布置,如果喷头布置恰当,可以满足中危险I级场所喷水强度要求。
这样,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规定边墙型喷头只能用在轻危险级、中危险级I级场所了。
有人这样计算::
K=115边墙扩展型喷头,工作压力0.2MPa,
喷头流量q=115x(10x0.2)0.5=162.6(L/min),
喷头有效喷水量q u=70%x162.6=113.8(L/min),
轻危险级最大保护面积=113.8/4=28.5(m2),
中危险I级最大保护面积=113.8/6=19.0(m2)。
计算结果:该办公室按中危险I级应设两个喷头。
虽然计算的结果和前面计算结果一样,但概念却是错误的。
轻危险级场所保护面积28.5m2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只要在喷头最大保护范围内,其喷水强度达到了轻危险级场所喷水强度4L/min.m2的要求; 中危险I级场所,即使房间面积小于上述计算结果“中危险I级最大保护面积19.0m2”,如果只设一个喷头,其喷水强度为4.10L/min.m2,还是达不到中危险I级场所喷水强度6L/min.m2的要求,设置两个喷头才可以满足要求。
如果我们把单个喷头最大有效保护面积内喷水强度看作一致的话,喷头的喷水强度是不会随着房间面积的大小而变化的,因为喷到墙上的水量对地面来说是无效的水量。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的计算出一个喷头的最大保护面积,用它去核算房间的保护面积就了事。
4、喷头溅水盘距顶板的距离太大
规范对边墙型喷头溅水盘距顶板的距离有严格限制,许多设计往往忽略这一点。
《喷规》7.1.14规定:直立式边墙型喷头,其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m,且不宜大于150mm,与背墙的距离不应小于50mm,并不应大于100mm。
水平式边墙型喷头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m,且不应大于300mm。
但是一般装有边墙型喷头的位置往往有梁,要保证规范要求的距离就必须将支管外露,有些设计,为了美观就将喷头就装在梁底,这严重影响喷头的感温效果,喷头得不到及时开放,延误灭火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