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案例浅析
- 格式:ppt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24
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摘要】目的:对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检测和中毒原因分析。
方法:依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参照GB4789.4-2010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
结果:分别在1份剩余食品、6份患者的肛拭子中检出肠炎沙门氏菌。
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此次事件是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污染蛋糕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关键词】肠炎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调查分析2017年5月9日晚16时11分,深圳市龙岗区平湖卫生监督分所接到辖区市民曾某的报告:称5月6日晚有13人在其家里聚会,5月7日早上6时30分至5月8日18进00分,先后有8人陆续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已有多人分别到医院就诊。
接报后,我所立即组织应急调查人员前往现场及患者就诊的医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1.1事件发生经过2017年5月9日晚16时11分,深圳市龙岗区平湖预防保健所接到辖区市民曾某报告:称5月6日晚有13人在其家里聚会,其中有10人共同进食当日晚餐,另外3人是晚餐后才来参加聚会。
约10点,有 9人共同进食了从某西饼店网购回来的蛋糕, 5月7日早上6时30分至5月8日18进00分,先后有8人陆续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根据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认为此次事件是由于患者在2017年5月6日晚进食了从某西饼店购买的被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的蛋糕引起的中毒事件。
1.2 临床症状8名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发热最高为39.5℃,腹泻次数最多者48小时内腹泻36次,为稀水样便(详见表1)。
首发病例患者为68岁的曾某,于2017年5月7日 6时30分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37.8℃)。
临床实验室检查,有7名患者做了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4名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升高,最高达14.58×109/L;7名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最高值达89.7%;7名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最高值达290.2mg/L;2名患者大便常规检测可见白细胞。
**市**市**镇初级中学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典型案例分析一、案例**年*月*日上午,**市食安办接信称**镇初级中学在晨检的过程中发现约有**名的学生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因这些学生在学校有共同就餐史,且发病时间非常集中,怀疑为食物中毒。
二、事件概况**市**镇初级中学为政府公办初级中学,共有学生1132名,22个班级,83名老师,7名食堂工作人员。
其中寄宿生630名,通学生502名,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至周日放假。
根据学校报告,**5日下午17:20开始,有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恶心和头痛、头昏等症状,到**6日晨检发现有80余名左右出现同类症状,**6日上午7点30分向**镇卫生院报告,**镇卫生院接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核实,核实后于8点30分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市疾控中心立即将情况报告**市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并于9:20分到达现场。
**市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向**市卫生局和湖南省疾控中心报告后,并立即调集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等学科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调查,于13时到达现场。
**7日请省疾控中心专家一起,再次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置。
**市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有关部门奔赴现场,成立联合调查组对该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名符合病例定义的患者均得到有效救治,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事态得到有效控制,处置得当。
三、问题分析(一)、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认真详细分析自**5日17:20出现首发病例后,截止**7日11时,共发生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94例。
**7日11时后无新发病例。
1、病例定义:**年**5日中餐在该校食堂就中餐,出现呕吐或24小时腹泻3次及以上,伴或不伴头昏、头痛、恶心、腹痛、发热等症状的学生作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病例定义,截至**7日11时共核实符合病例定义病例94例,后无新增病例。
2、首发病例:**,女,13岁,125班走读生,于**5日17:20出现不适,主要为呕吐(3次)、腹痛,以脐周阵发性疼痛为主,并有头痛、头晕症状,6日8时左右前往**医院就诊,入院后出现体温升高(38.2℃),经积极治疗,患者已痊愈出院。
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起食物中毒探讨俞保社庐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沙门氏菌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其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菌。
其种类繁多,少数能使人致病,其他可使动物致病,偶尔可传染给人。
主要引起人类伤寒、副伤寒以及食品中毒或败血病。
在世界各地的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食品中毒常占首位或者第二位。
沙门氏菌菌型繁多,已确认的沙门氏菌有2 500 个以上血型。
在常规检测中,血清学作为诊断依据,但经常发生生化符合而血清不凝集的现象。
2012年5月25日市一院急诊科收治4名疑似因吃卤菜引起的食物中毒患者,标本检测出现此现象,具体处置如下。
【材料】:基本情况:发病患者晚上就餐食物为某板鸭店购买的板鸭及家中自备的部分菜。
首发病例4小时后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不适症状,其余三人陆续出现发类似症状, 4人至合肥市某院急诊科就诊。
经流行病学调查:7人于在家就餐,餐后4小时左右陆续发病。
最早发病5月24日晚11:30左右(餐后4小时,最先发病的蒋志容据推断应该个体差异的问题对被污染的食物较为敏感,较早地出现了症状。
),最迟发病5月25日早晨8时左右(餐后约11时)。
发病统计时长约11小时。
样品采集:采集蒋某大便标本1份,胡某大便标本和肛拭子各1份,患者家中剩余板鸭1份、水果刀涂抹样1份,板鸭店砧板、刀具、容器、从业人员手的涂抹样及板鸭各1份共10份样品进行检测。
【实验室检验】:前增菌:除便样和肛拭子外,样品称取25g放入盛有25mlBPW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90S。
样品为液态,直接进行培养,于36℃±1℃培养18h。
增菌:轻轻摇动培养过的样品混合物,移取5ml,转种于10mlTTB内;于42℃±1℃,18h~24h培养。
同时,另取5ml,转种于10mlSC内,于36℃±1℃,18h~24h培养。
分离:便样和肛拭子直接分离培养,取经TTB增菌液1环,划线接种于一个BS琼脂平板和一个HE琼脂平板。
食物中毒典型事故案例分析8.1.1某大型酒店发生食物中毒事故2006年8月28日和29日,某市某大酒店连续承办两次婚宴先后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89人,现将此次事件的处理经过及经验教训评析如下。
8.1.1.1事故经过(1)首次食物中毒情况8月28日中午12时38分,450余人在该酒家参加婚宴。
餐后下午4时许,出现一例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病人。
当晚8时至29日中午1时,陆续有多名患者以急性胃肠道症状在市内数家医院就诊,这些患者均于28日中午在该酒家参加婚宴。
病人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医院门诊以“泻泄”、“食物中毒”收治。
中毒病人经抗炎、解痉、补液等治疗处理后病情好转。
截止中午就诊人数已达34人,其中5名腹泻症状较重。
大部分病人经治疗后于次日陆续痊愈回家。
调查人员对中毒病人进行个案调查,首发病例于8月28日下午4时左右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所有中毒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且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少数病人同时伴有发热、头痛、头昏等症状。
当餐食谱为四色凉碟、卤菜拼盘、肥牛锅仔、东坡肉、白灼虾、红烧武昌鱼、烧鹅、松仁玉米、红油牛腩煲、粉蒸酥肉、水煮毛血旺、橄榄蒸鸡蛋、山药鸡汤、酸辣藕条、米酒汤圆、炒小白菜、米饭、小馒头、白酒、饮料等。
中毒病人的进食菜肴品种不尽一致,但大多数中毒病人吃的共同食物为肥牛锅仔、四色凉碟、卤菜拼盘。
调查人员在该酒家现场检查发现,该店已没有当餐剩余菜肴,对其操作间的加工环境、工具和容器进行了无菌采样。
调查过程中,婚宴主人将其于28日中午在该酒家打包带回的9种剩余菜肴原样送交给调查组以供检验。
28日晚10时许,调查人员现场检查该酒家的操作间,发现存在以下突出的卫生问题:操作间面积与餐厅面积的比例不相适应,布局不合理,杂物较多。
凉菜间约12m2,无专用的清洗、消毒设施,墙壁、地面、操作台等处蟑螂较多,一视野可见4至5只蟑螂;盛放皮蛋的塑料盒没有盖子,盒内发现一只蟑螂。
案例讨论广州市一起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广州市一起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学习目的掌握•暴发的调查步骤•绘制流行曲线,解释和描述流行曲线的作用•计算并比较针对每种食物的罹患率,找出可疑食物•分析性流行病学的方法背景X公司7名工人陆续出现腹泻、市CDC接腹痛等症状FDA报告21时14时7月15日7月16日10时22时X公司再有市、区CDC21名工人出调查组赴现类似症状现场调查电话接报后,应该开展哪些工作?•核实情况•报告•组成流调组•准备相应的应急物质和药品暴发调查的步骤?•准备工作•证实暴发存在•核实诊断•制定病例定义、病例搜索、个案调查•描述三间分布特征•建立假设•验证假设•重新调查并再次验证假设•尽可能早地实施控制措施•信息反馈•继续监测以便监控趋势和评价预防控制措施你是否认为应立即采样?为什么?该采集哪些样本/标本?•应立即采样(实验室证据很重要)–尽可能用药前采样–采不到留样食物,对可疑加工环节采样,结合分子溯源技术,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针对污染环节开展溯源•样本/标本采集范围–样本:留样食物,可疑食品的剩余部分、半成品和原料,加工用具、餐饮具、抹布、操作人员双手等接触食品物品的涂抹样,环境样本–病例标本:腹泻物、呕吐物、血液等–从业人员粪便、肛拭、咽拭、疮疖脓液等原则:尽早采样不同致病因子有不同的保存要求,熟悉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病毒的临床特点,与实验室保持沟通交流学习根据提供信息,设计描述临床症状一览表•病例43例,其中43例出现腹泻症状,38例出现头痛和腹痛,22例出现恶心,20例出现发热,11例出现呕吐。
43名病例临床特征症状/体征发病数百分比(%)腹泻43100头痛3888腹痛3888恶心2251发热2047呕吐1126对部分病例和值班医生访谈如何进行病例定义?可分几级?•病例定义基本框架流行病学标准(时间+地点+人物等)+疾病识别指标(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等)。
I nd ustry行业研究行业成都市郫都区一起家庭进餐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报告显示,病原微生物是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交叉污染非常常见,沙门氏菌成为食物中毒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
相关部门应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大众人群食品安全意识,特别要宣传家庭餐食制作过程中应严格做到保持清洁 、生熟分开、完全煮透、安全温度保存食物等预防食物中毒的知识,预防因操作不当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
资料与方法事件概述。
2019年8月9日12:00,尹某(69岁)及其妻子张某(61岁)、孙子小尹(15岁)3人在家中共同进餐后陆续出现头痛、腹泻等症状,因病情加重,尹某及张某于8月10日21:30左右到郫都区人民医院入院治疗,尹某因脱水休克加上自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使病情加重,于8月11日08:20转入ICU进行治疗。
小尹因病情较轻,于8月11日9:30左右到郫都区人民医院入院治疗。
张某和小尹8月15日痊愈出院。
8月13日15时,尹某因感染性休克转入上级医院治疗,经ICU治疗5日后患者苏醒,于1个月后康复出院。
流行病学调查。
(1)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8月9日12:00,3名患者在家中进食凉拌皮蛋、竹笋炒肉、鸭子海带汤等食物后,当日20:00后尹某一家3人陆续出现头痛、腹泻等症状,截至11日09:30时,3人发病就诊,罹患率100%。
3名患者为一家人,长期共同居住,三间分布无特异性。
3名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100%(3/3)、头痛100%(3/3)、发热66.7%(2/3)、腹部绞痛66.7%(2/3)、呕吐66.7%(2/3)。
首发病例尹某于8月9日20:00时开始出现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末例病例小尹于8月10日18:00时开始出现头痛、腹泻等症状。
经实验室检测,在患者小尹肛拭子中检出沙门氏菌,依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版),推断暴露餐次是8月9日午餐。
由沙门氏菌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摘要沙门氏菌属是很大的一组细菌,其中最常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有鼠伤寒,肠炎沙门氏菌,副伤寒甲、乙等。
这种细菌在外环境中的生存力较强。
在水、牛乳及肉类食品中能生存几个月,其繁殖的最适合温度为37℃。
乳与乳制品中的沙门氏菌经巴氏消毒或煮沸后迅速死亡。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多由动物性食品,特别是肉类引起(如病死牲畜肉、熟肉制品),也可由家禽、蛋类、奶类等食品引起。
下面,我以我县发生的一起由沙门氏菌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加以论证。
关键词沙门氏菌;细菌性食物中毒;调查2007年7月10日17时45分,在临夏县麻尼寺沟乡中路村有87名村民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并伴有头痛、乏力。
他们被及时送入医院接受治疗,无人员死亡。
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现场卫生学的调查、临床症状的表现以及实验室的检验,确定临夏县麻尼寺沟乡这次发生的集体疑似中毒事件为沙门氏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1 流行病学调查1.1村民中毒经过2007年7月10日中午12时,由于临夏县麻尼寺沟乡中路村236名村民参加了村民马明清家中例行的宴席会餐,主要食用了煮熟的牛肉、肉馅包子等。
下午的16时~17时左右,相继有87名进餐村民出现了集体相同的临床症状,疑似为食物中毒。
后经临夏县人民医院医院积极救治,所有病人均康复出院。
1.2 临床表现83%的病人都有发热症状(38.5℃~39.6℃),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症状,少部分病人还有头痛、乏力,重度病人出现寒颤、抽搐、惊厥和昏迷,所有病人腹泻便样均为水样便。
所有病人中,出现病症表现离用餐时间最迟的为5小时。
1.3 可疑中毒食物及用品事件发生后,临夏州州疾控中心立即派调查人员前往事发现场,并采集了聚餐时食用的剩余牛肉、包子等食品带回化验。
1.4 现场卫生学调查根据现场勘查的结果,该村民家中的食物加工、存放等环节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比如,食物生熟不分;加工、贮藏食物的工具不清洁;鸡、鸭、狗等家中饲养的动物随便活动,这给这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市**市**镇初级中学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典型案例分析一、案例**年*月*日上午,**市食安办接信称**镇初级中学在晨检的过程中发现约有**名的学生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因这些学生在学校有共同就餐史,且发病时间非常集中,怀疑为食物中毒。
二、事件概况**市**镇初级中学为政府公办初级中学,共有学生1132名,22个班级,83名老师,7名食堂工作人员。
其中寄宿生630名,通学生502名,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至周日放假。
根据学校报告,**5日下午17:20开始,有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恶心和头痛、头昏等症状,到**6日晨检发现有80余名左右出现同类症状,**6日上午7点30分向**镇卫生院报告,**镇卫生院接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核实,核实后于8点30分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市疾控中心立即将情况报告**市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并于9:20分到达现场。
**市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向**市卫生局和湖南省疾控中心报告后,并立即调集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等学科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调查,于13时到达现场。
**7日请省疾控中心专家一起,再次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置。
**市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有关部门奔赴现场,成立联合调查组对该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名符合病例定义的患者均得到有效救治,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事态得到有效控制,处置得当。
三、问题分析(一)、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认真详细分析自**5日17:20出现首发病例后,截止**7日11时,共发生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94例。
**7日11时后无新发病例。
1、病例定义:**年**5日中餐在该校食堂就中餐,出现呕吐或24小时腹泻3次及以上,伴或不伴头昏、头痛、恶心、腹痛、发热等症状的学生作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病例定义,截至**7日11时共核实符合病例定义病例94例,后无新增病例。
2、首发病例:**,女,13岁,125班走读生,于**5日17:20出现不适,主要为呕吐(3次)、腹痛,以脐周阵发性疼痛为主,并有头痛、头晕症状,6日8时左右前往**医院就诊,入院后出现体温升高(38.2℃),经积极治疗,患者已痊愈出院。
一起由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摘要目的:对一起由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分析。
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分析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
结果:经实验室检验,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确认为一起由沙门菌属B群,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
结论:发生食物中毒的原因与熟食未热熟与砧板生熟不分造成的交叉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并在食用前未能将熟食彻底完全加热透有关,从而细菌大量生长繁殖,食用后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關键词沙门菌食物中毒沙门菌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大多数存在于家禽、飞鸟和家畜、鼠类及某些野生动物的肠腔和内脏中,当禽畜发病时,细菌就可以从肠道淋巴侵入血液而遍布全身组织,如果食用时没有彻底加热或生熟食品交叉感染就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尤其是食用病死的畜肉,中毒机会就更大,除了家禽、家畜广泛存在沙门菌外,鱼类、蛋和蛋制品也经常带有沙门菌。
有人曾做过调查,在10份蛋清中,发现3份有沙门菌。
因此,吃未加热的熟食或吃生鸡蛋也较易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
2009年6月22日某饭店发生了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分析和实验室检验证实是一起由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时间及人数:2009年6月22日中午,李家在某饭店招待亲朋好友,在当天14时起,陆续有进餐人员出现恶心、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
截止到第2天上午9时,共发病15例。
人员分布情况:6月22日中午就餐人员共78人,总发病数25例,发病率19.2%,其中男性9人,女性6人。
现场调查:该餐厅食堂从业人员有4人未取得健康证,卫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厨房简陋,无备餐间,冰柜、冰箱生熟食品混放,防蝇设施不完备,展板,刀具、生熟不分。
当天菜谱为凉菜、熟食拼盘、排骨炖豆角等,主食为米饭。
临床表现患者主要症状是发热37.9~40.1℃,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并患头痛、乏力、食欲不振,重症患者有脱水、休克等现象,潜伏期2~19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