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赏析和常考题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5
峨眉山月歌赏析题及答案
前言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峨眉山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峨眉山月歌是一首描绘这片美丽山区夜晚景色的诗歌,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首作品。
本文将对峨眉山月歌进行赏析,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峨眉山月歌赏析题
1.峨眉山月歌的主题是什么?
2.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诗歌的调子如何?
4.作者通过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观?
5.诗歌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答案
1.峨眉山月歌的主题是赞美峨眉山的夜景之美。
通过诗人对月光的描绘
和对峨眉山各个景点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壮丽山水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2.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比如,“夜笼嵩岳群峰
磅礴”中的。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字词解释:①半轮:半边,半个。
②发:出发内容描述: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静静流淌的水面上。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月)了,多么想念你家乡的明月啊。
全诗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初出蜀川时创作的一首描写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诗人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诗。
前两句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的倒影。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
全诗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年轻时月夜初离蜀地的情景,连用五个地名,结构精巧,抒写离别故土亲友时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写作特色:①动静结合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
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
考点精炼:题组一第一组题目:(1)【内容筛选】请找出叙写诗人江上行船的句子?(1分)(2)【表达技巧分析】诗人如何表现峨眉山月的“动”中之景,请结合诗句分析。
(3分)题组二(3)【画面描绘】“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4)【思想感情分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2分)题组三(5)诗人依次经过哪几个地点?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
(3分)(6)对《峨眉山月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以“半轮”写月,写出了青山吐月的情境,营造了清朗秀美的意境。
B.诗人连用五个地名,给人空阔幽远之感,构思巧妙,不着痕迹。
C.全诗托物言志,月亮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媒介。
D.舟行江中,月沉水底,自然勾起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题组四(7)“半轮秋”“影”分别是什么意思?(8)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月歌》中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赏析选择题】【课内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解析】C 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
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C)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峨眉山月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习题】一、赏析选择题: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七年级峨嵋山月歌知识点《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一首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的七言绝句。
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和掌握这首诗的相关知识点是很有必要的。
一、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情怀,想象丰富,语言奇妙。
二、诗歌原文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三、诗歌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 年)秋天。
李白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心情,离开蜀地,顺江而下,准备游历长江中下游一带。
四、诗句翻译“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上,高悬着半轮秋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之流动。
“夜发清溪向三峡”:夜里我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念着你却难以相见,我只好乘船顺流而下前往渝州。
五、诗歌赏析1、意境之美诗中描绘了峨眉山的秋夜明月,以及月影随江水流动的美景,营造出一种清丽、宁静的氛围。
2、地名连用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不仅没有让人感到繁琐,反而展现出了诗人行程的紧凑和心情的急切。
3、情感表达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之情,又透露出他初次离乡时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同时也隐隐流露出一种孤独之感。
六、重点字词1、“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2、“影”:月影。
3、“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4、“夜发”:夜间出发。
5、“君”:指友人。
七、艺术特色1、构思精巧全诗以“月”为线索,贯穿始终。
从“峨眉山月”写起,到“影入平羌”,再到“思君不见”,月的形象不断变化,而诗人的情感也随之起伏。
2、语言简洁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生动地展现出蜀地的美景和诗人的心境。
《峨眉山月歌》阅读鉴赏题背诵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诗中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这两个动词描写了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情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佳作,诗歌描绘了
峨眉山的月夜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以下是
对这首诗的鉴赏:
1. 主题思想:诗歌以峨眉山的月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
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这种情感通过描绘山、水、月、影等
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诗
人的内心世界。
2. 艺术手法: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叠字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影入平羌江
水流”一句,通过“入”、“流”两个动词,将月影与江水
融为一体,表现出月夜的静谧与美丽。
3. 语言风格:李白的诗歌语言简洁而生动,形象而富有
韵律感。
他用短短的几个字,就描绘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
例如,“峨眉山月半轮秋”,短短七个字,就描绘出了峨眉
山月夜的美丽景色。
4. 意境营造:诗歌的意境深远而优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与自然景观的
描绘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5. 文化背景:诗歌所描绘的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
山市境内,是蜀山之王,与黄山、泰山、华山并称为中国四
大名山。
峨眉山的月夜景色优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们
吟咏的对象。
总的来说,《峨眉山月歌》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意境的诗歌,
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李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
七年级峨嵋山月歌练习题一、诗词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二、作者简介《峨眉山月歌》的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情怀,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三、诗歌解读1、“峨眉山月半轮秋”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峨眉山秋月高悬的画面。
“半轮秋”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半圆的形状,同时“秋”字点明了季节,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2、“影入平羌江水流”月影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
这一句不仅展现了江水的澄澈,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月光的灵动。
3、“夜发清溪向三峡”诗人在夜晚从清溪出发,前往三峡。
“夜发”体现了行程的匆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急切。
4、“思君不见下渝州”“君”指的是诗人的友人,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在这一路的行程中,因思念友人而感到些许惆怅,最后船向下游的渝州驶去。
四、练习题(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峨眉()平羌()渝州()2、解释下列词语。
(1)半轮秋:(2)影入:(3)夜发:(二)诗句理解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三)诗歌赏析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诗中“思君不见下渝州”中的“君”是谁?诗人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四)拓展延伸1、李白还有很多描写月亮的诗句,请写出两句。
2、请你想象一下诗人在旅途中的心情,并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五、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峨眉(é méi)平羌(píng qiāng)渝州(yúzhōu)2、(1)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2)影入:映入。
(3)夜发:夜间出发。
(二)诗句理解1、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2、描绘了一幅峨眉山秋月高悬,月影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缓缓流动的优美画面。
(三)诗歌赏析1、这首诗通过描绘峨眉山月的美景和诗人的旅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旅途的憧憬和向往。
《峨眉山月歌》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
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歌鉴赏及答案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歌鉴赏及答案在日常的学习、工作、日子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别陌生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这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歌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歌鉴赏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歌鉴赏及答案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别见下渝洲。
【鉴赏关键点】这是少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故乡山水的一首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动身,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往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别见了。
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经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思想内容】这首诗巧用地名,借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
【中考链接】2011年湖北省恩施州23.观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咨询题(4分)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别见下渝洲。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⑴这首诗构思精致,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致之处要紧表如今哪里?答:⑵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么样的一种动中之景?答:23.(4分)23.⑴(2分)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⑵(2分)月影映入江水(0.5分),又随江水流去(0.5分),并且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
李白《峨眉山月歌》的翻译赏析《峨眉山月歌》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往常,描写了一幅峨眉山夜间的优美景象。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别见下渝州。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3、发:动身。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峨眉山月歌》简答题
赏析简答题:
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见下渝州。
14.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15. 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14. 描绘了一幅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的美丽画面。
15. 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描绘的画面。
解答时抓住诗句中的“峨眉山”、半轮秋月、月影、江水进行画面的描述,语言生动形象。
如:描写了一幅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的美丽画面。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通过五个地名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诗词阅读及答案】李白《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及赏析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去三峡,思君没见下禹州。
注释(1)峨眉山: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峨眉县西南部。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子: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峨眉山东北部的青衣河。
发源于四川庐山,流经乐山,注入岷江。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分)2.这首诗如何表达作者的感情?(2分)【参考答案】1.峨眉山巍峨,半轮淡淡的秋月静静地挂在山顶上,月亮的影子映在平羌河面上,像一朵碧玉,晶莹可爱。
河水流过,月亮的影子随着河水向前移动。
2.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阅读练习2(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1分)(2)请描述“影入平羌河流水”这句话所代表的场景。
(2分)(3)结合诗句,分析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分)参考答案:(1)半轮。
(1分)(2)半轮秋月,倒映在平羌河上,(1点)随着河水,陪我到远方。
(1分)(3)从夜发下等词中,可见诗人的意气风发;(1分)从思可见诗人对家乡及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怀。
(2分)阅读练习3: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分)2:平羌河的水流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画面?表达效果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峨眉山、平羌(河)、清溪、三峡、禹州。
它连续使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沿蜀河数千英里的旅游地图,构思巧妙。
2: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晴朗优美的江中月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阅读练习四(1)这首诗因构思巧妙而一直受到赞扬。
它的微妙之处是什么?(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参考答案(1)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月亮的影子反射到河里,随河而去。
《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
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常考题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诗仙”的,字。
2、《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
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
3、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4、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
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7、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8、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9、划出峨眉山月歌的朗读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也可以细划分为二二三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0、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11、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