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禽流感流行现状与对策 (徐京生)
- 格式:ppt
- 大小:9.99 MB
- 文档页数:81
近期家禽疫病难控的原因及对策河南牧翔药业徐京生根据大量资料和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家禽疫病防控中,使用疫苗的预防难度逐步加大,常规方案控制难度也明显加大。
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禽群、不同圈舍治疗效果不一。
同样的病例,使用同样治疗方案,效果差异很大。
这都给整个家禽行业人员及单位造成极大的困惑。
我们如何认识当下家禽疫病现状?一、影响家禽疫病难控的主要因素:(一)生物安全措施仍不被重视1、禽场隔离、消毒基本措施执行力差。
1.1禽场没有严格有效消毒措施和隔离概念,工作人员进出随便;做不到每次真正有效消毒;尤其是80%兽医人员,每天都连续巡防、处理多起发病鸡群,病死鸡在场内随意剖检,没有做到死后焚烧、深埋要求;甚至有60%养户愿意让兽医在鸡舍内进行剖检,这都是疫病迅速侵入健康鸡群、导致连环发病的最主要原因。
1.2消毒对大部分鸡场来说是应付;常见的所谓消毒只是对脚底进行踩踏消毒,没有对全身进行有效彻底消毒。
2、饲养密度大。
3、同进同出饲养原则落实不到位。
4、养殖户在饲养、管理、技术等方面缺乏教育或有效引导。
(二)种鸡存在的问题大:1、种鸡现状:我国种鸡行业管理看似有条不紊,实际大部分生产单位管理粗放、发病率高、病原垂直传播严重。
这和我国种鸡饲养人员层次差异有关,中、小型种鸡场多是“游击型”,没有专业饲养管理人员和兽医人员,饲养管理、疫病预防意识淡薄。
发生疫病问题,直接到大专院校进行检测,这样虽然没有错,但是过于依赖大专院校专家,务必会造成场内很多的琐碎问题不易被发现。
长期下去,有大量的鸡群存在隐性疾病,导致整个生产性能不达标。
2、种鸡疾病现状:2.1 AI由于缺乏冻干苗的保护,没有特异性黏膜免疫屏障;AIV只要传入即可引起感染,单凭HI抗体是不能完全保护禽群发生AI的。
虽然,种禽场做了严格有效的H5、H9疫苗,也不能阻挡禽群感染AIV的机会;只是发病程度不一,或隐性发病。
导致AIV垂直传播几率无法降低,使AIV在1-13日龄就会诱发AI。
最新当前禽流感疫情防控存在问题和下步
工作建议
疫情概况
近期,禽流感疫情在我国多地出现,且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
致死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共有40余个城市、省份发生了禽流感疫情,影响面广泛且形势严峻。
存在问题
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虽然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
在一些问题:
- 防控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在禽流感疫情当前形势下,政府和
专业部门应采取更多更有力的措施和政策来加强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
- 疫情监测不及时:有的地方更新和发布监测数据存在滞后性,不能快速反映禽流感疫情的变化情况。
- 禽类养殖环境监管不力:养殖场管理和监管不到位,禽类饲
养环境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加之禽类繁殖能力强、易在批量转移的
情况下扩散病毒。
- 公众认识不足:部分群众疫情防护意识淡漠,对疫情防控措施没有充分理解或没有配合的意识。
下步工作建议
- 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措施,加大力度加强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
如:建立全国应急技术服务保障体系和协作机制等。
- 加大疫情监测力度,时刻掌握疫情数据,加强信息公开,做到信息透明化,增强公众信心。
- 加强禽类养殖场环境监管,严格防护和检测机制,及时了解疫情,加强管控和执法。
- 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疫情防护意识,提高民众自我保护能力。
目前,禽流感疫情在我国仍处于高发的状态,全社会要高度关注,共同努力,加强综合防控措施,务必遏制疫情扩散,促进禽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禽流感、新城疫已成为威胁当今养禽业的重要元凶,尤其在秋冬季节更是两者肆虐的时期。
随着疫苗的普遍使用,在临床中典型病例已很难见到,但温和型流感和非典型新城疫及其混合感染却逐渐增多。
一、当前温和型禽流感流行新特点根据这两年的发病情况来看,温和型流感已经发展成为一年四季的常发病,而每年11月至次年5月份是该病多发、且致病性较强的时期。
AI发病形式明显呈多样化、非典型化,混合感染普遍化。
多发原因主要是和病毒血清型多、疫苗相对交叉免疫效果差、疫苗选择和接种时间、接种次数少等因素有关。
H9+ND混合感染目前极为普遍,根据国家有关实验室信息,接种疫苗诱发ND病例,可以检测到在90%病例中有H9感染。
已经证实垂直传播AIV感染十分普遍,是10日龄雏鸡内发生呼吸道病、甚至诱发ND的主要因素。
(一)、临床症状:蛋鸡、种鸡:1、呼吸音异常:鸡群内有低沉的呼噜声,部分有“啊啊”较大的声音,伴随咳嗽的较多。
2、拉翠绿色或灰绿色稀便(同ND粪便一样),绿色粪便多少与发病时间、严重程度有关。
3、温和型流感患群,初期精神没有多大变化。
如果接种疫苗不合理,感染AIV后精神明显变差,并且拉绿色粪便。
采食量初期影响不大,中后期有明显影响。
4、肿头肿脸症状比较普遍。
头部皮下或眶下窦内有纤维素样渗出物,形成坚实的肿胀。
5、产蛋率:一般病例都会受到影响,下降至10~50%。
影响的程度与机体AI抗体高低、病程长短、控制使用方案是否合理有直接关系。
白羽肉鸡:1、一般都会出现肿头肿脸,出现几率高于蛋鸡、种鸡。
2、混合感染是主要的发病形式,多并发支原体、大肠杆菌、肠毒综合征,甚至呼吸型传支。
并发率80~90%,死亡率10~20%。
3、AI与ND并发率占30~60%左右,治疗难度极大。
4、发病初期眼结膜严重充血,呈“红眼”样较多,呼吸道声音异常明显。
5、患群有典型翠绿色粪便,慢性或非典型AI鸡群则灰绿色稀粪便较多。
麻鸡、黄鸡、蛋鸡青年鸡:发病情况同白羽肉鸡,但发病率低于白羽肉鸡,一般在50~60%,且混合感染相对偏少。
禽流感的发生现状和防制对策发生概况自禽流感发现流行以来,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目前从不同省份离鉴定出的Hl、H3、H4、H5、H9及H14等多种亚型的禽流感病毒(AIV),充分表明了我们正面临禽流感的挑战。
山东省自1998 年下半年以来,已陆续在不同地区发现有禽流感的发生。
产蛋鸡群发病率较高,一度造成严重损失。
分离病毒鉴定结果为H9N2 型禽流感病毒。
1999年8月从济南近郊某个体养殖户蛋鸡场分离出了H5N1型禽流感病毒,鸡群死亡率85%以上。
2001年,又相继从鸭群中检测和分离出H5N1病毒。
最近一段时期,禽流感的流行比较严重。
病毒的毒力明显增强,发病鸡群死亡率升高。
潍坊、日照、济南、聊城、德州等地均有发病的传言。
我们的邻省河北、河南也大面积爆发禽流感的消息不断传来。
病毒分离鉴定结果为H9,H5。
至今,还未有分离到H7亚型病毒。
(蛋鸡养殖网络合作社群 70013763 免费共享)病毒特性禽流感亚型众多加上基因突变、重组和重排,使其变异极快,导致毒株的致病性也千差万别, 历来最受关注的是含H5或H7血凝素的禽流感病毒。
这些病毒常常表现出具有或变成高致病性的潜力。
H9目前虽流行较为普遍,但只要严格卫生管理,及时预防,即可将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H5虽致病力较强,但传播速度慢,解释原因可能是由于传播途径所限。
经粪便和直接接触是其主要传播途径。
山东省目前还未从发现禽群中分离到H7亚型流感病毒。
从理论上看,由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与神经氨酸酶(N)可以组成几百个血清亚型,为禽流感的诊断与防制带来麻烦。
但事实上,从国外已报道的禽流感疫情来看,在某—国家或某一地区的相当时期内,所流行的病毒亚型还是相对稳定为某一亚型,只是毒力常有变化,我们省内的近几年的发病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
禽流感病毒是—种没有超常抵抗力的病毒,这比较有利于对禽流感的隔离、消毒和净化。
有研究证明:苯酚、氢氧化钠、漂白粉,高锰酸钾、二氯异氰尿酸钠、百毒杀、新洁尔灭、福尔马林、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药物均能在推荐的有效浓度下杀灭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概述:1禽流感简介禽流感(AI)又名“欧洲鸡瘟”或“真性鸡瘟”,最早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20世纪初发生于欧洲和美国。
流感病毒分为A、B和C三个血清型,禽流感病毒(AIV)属于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包括人、禽、猪、马等,B和C型主要感染人。
家禽感染禽流感病毒后,有的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有的则表现为呼吸道感染和产蛋下降,严重者引起全身感染,导致100%死亡。
近几年来,禽流感呈世界性发生和流行,给世界各国养禽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并且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
2禽流感毒株分类禽流感病毒粒子表面覆盖有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别是血球凝集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根据HA与NA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病毒分为不同的亚型,目前已经鉴定出来15种HA亚型和9种NA亚型。
根据致病性的高低,禽流感又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和无致病性禽流感(NPAI)。
3禽流感病毒的抵抗力AIV 在环境中的稳定性相对较差,物理因素如热、极端PH值,干燥等都能使其灭活。
体内的某些物质如鼻腔分泌物或粪便可以增强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使病毒得到保护。
阴冷潮湿的条件有利于病毒的生存。
冬天AIV在粪便中可以存活105天,4℃时可在粪尿中存活30-35天,在20℃可以存活7天。
4禽流感病毒的传播由于AIV在呼吸道、消化道、肾脏和生殖器官中复制,因而它可以从感染禽的鼻腔、口腔和泄殖腔排放到环境中,其中在口咽部和粪便中含量最高。
病毒可以通过感染禽和易感禽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气溶胶及与带有病毒的污染物接触而间接传播。
4.1呼吸道传播病毒的滴度非常高,产生的气溶胶是重要传播媒介。
4.2粪便传播由于体积大,也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4.3人、车辆、物品传播可以通过人(污染的衣服和鞋),被病原污染的车辆、工具、物品等传播。
4.4野鸟和迁徙水禽带毒的野鸟与家禽直接接触或粪便污染食物和水源造成感染。
我国当前禽病流行概况及防控对策禽病流行概况禽病是指影响家禽健康的疾病,包括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寄生虫性、营养不良等多种原因所引起的疾病。
当前我国禽病流行情况严峻,近年来,我国禽病爆发频繁,不仅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了极大损失,也给群众带来了健康威胁。
主要疾病包括以下几种: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一种急性、高度致死的疾病,多由H5N1亚型病毒引起,通过极度接近的接触、呼吸和食物污染而传播。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禽流感疫情高发地之一,疫情呈现高发、大流行的趋势。
新型禽葡萄球菌病新型禽葡萄球菌病是由禽葡萄球菌引起的病毒性疾病,病原体对鸡产蛋量、肉鸡生长速度等都有很大影响。
该病易于引发家禽群体性病原体污染,是当前我国禽病流行的重要疾病之一。
禽腹泻禽腹泻是由细菌引起的病毒性疾病,目前我国已经有多个省份出现该病流行的情况,其中以福建省禽腹泻暴发最为严重。
禽病防控对策禽病的防控是家禽养殖的重要环节,一旦禽病流行,将严重影响家禽健康,损失巨大。
因此,做好禽病的防控工作非常重要。
下面介绍一些禽病防控对策:完善养殖条件和改善环境家禽养殖的环境条件和饲养措施对禽病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要做好家禽卫生,加强疫区的环境治理,预防病原体的滋生扩散,提高家禽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
开展禽病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诊断禽病,对于防范和减轻禽病的危害至关重要。
要密切监测禽病的动态发展,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置。
并建立禽病检测技术和服务体系,开展系统、规范的禽病检测和监测工作。
建立规范的疫苗应用和疫苗接种计划禽病防控的核心是疫苗预防。
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疫苗应用和疫苗接种计划。
对高效、低毒的疫苗进行应用,并且做好疫苗资料和预防接种记录,确保家禽的免疫效果。
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反应遇到突发疫情,启动应急预案是关键。
要建立完善的应急体制,迅速组织实行应急处置,为最大程度限制和控制禽病的影响,做好必要的信息报告和协调工作。
总结禽病是我国家禽养殖中的重大难题,对于家禽业而言,禽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风险,防控禽病显得尤为重要。
禽流感的流行趋势
禽流感的流行趋势因多种因素而异,可能受到季节性因素、鸟类遷徙、禽类饲养方式和人类干预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一般来说,禽流感的流行情况有以下几个常见趋势:
1. 季节性流行:禽流感在冬季和早春季节往往更容易出现爆发,这与禽类活动范围减少、疾病传播途径更容易发生有关。
冷天气可以增加病毒的稳定性,并减弱鸟类免疫力,使疫情更容易蔓延。
2. 鸟类迁徙:禽类的遷徙是禽流感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迁徙过程中,鸟类可以传播病毒到新的地理区域,引发新一轮的疫情。
特别是候鸟迁徙期间,病毒可能通过飞行路线传播,使得流行范围扩大。
3. 强弱交替:禽流感病毒存在多种亚型,一些亚型可能较为致命,导致较大规模的禽流感疫情。
然而,这些致命亚型也可能在疫情爆发后暂时被其他亚型取代,使得疫情逐渐减弱。
这种强弱交替的趋势在禽流感的长期流行中是常见的。
4. 人类干预的影响:禽流感的流行趋势也受到人类干预的影响,如养殖业发展、畜禽市场、鸟类监测和预防措施等。
适当的养殖管理和防控措施可以减少禽流感的传播风险和流行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禽流感的具体流行趋势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段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及时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对于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的流行至关重要。
2012 年春季禽流感控制措施河南牧翔药业徐京生2011 年冬季,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温和型禽流感流行,首先东北三省流行,主要是产蛋鸡群,控制难度增大。
2012 年春节后难控的温和型禽流感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多省出现区域性流行;进入2012年2月下旬,温和型禽流感(AI)逐步在我国各地都开始缓慢散发流行。
通过对市场调查了解,发现在应对此波AI 流行的控制存在很多问题。
一般治疗7-10 天才可以勉强控制病情,并且多数使用大方案进行治疗。
目前AI 在水禽、蛋禽、白羽肉鸡、肉杂鸡不同鸡群都存在此问题;我们通过实验检测、临床调研、治疗试验等方法进行总结;发现病原和冬季流行的AIV—样,不单是禽流感H9亚型存在,其他致病性毒株同样存在,并且多数并发有NDV的混合感染。
那么,我们应该通过哪些措施,有效应对当下流行的AI,并进行有效控制?一、做好几个关键生物安全措施:1.规模化养禽场,必须重启对AI 的应急措施。
对进入的人员、饲料、器具进行严格消毒、隔离;加强对鸡舍的消毒,杜绝外源病毒的带入,切断传播途径。
2.对于放养龙头、养殖户、小型养殖场,禁止兽医串户串舍,防止扩大或加快疫情的流行扩散。
兽医必要进行临床处理时候,必须随身携带喷雾器,在进入前后的身体(尤其是鞋子、手、随身用具)做喷雾消毒;4.不购入禽流感流行地区种鸡场的鸡苗,防止雏鸡垂直传播或携带AIV;否则雏鸡在3-10 日龄就出现气管堵塞(交叉上方、支气管淡黄色堵塞物)、气管充血等。
二、做好免疫接种:1、虽然,禽流感灭活疫苗不能对禽群有100%的保护,但是它可以降低发病的严重程度,防止禽群出现毁灭性打击;因此,即使目前的流感变异株增多,但我们接种的疫苗还有较高的交叉保护性,必须认真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2、根据目前流行的毒株,我们参照农业部元月22日出台的《2012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对各种家禽进行按要求免疫接种。
推荐宁夏、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含青岛)、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含大连)、江苏、浙江(含宁波)、上海、安徽使用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二价灭活疫苗(H5N1, Re-5株+Re-4株)或选择使用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5 株)、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4株)对鸡进行免疫。
当下鸡免疫接种失败现象分析河南牧翔药业徐京生随着我国集约化、规模化、放养一体化的鸡生产模式的形成,由于模式转换速度大于我们饲养管理技术进步,导致我们在鸡生产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以往没有遇到的问题。
表现最突出的即是多病毒混合感染、隐性感染常态化、霉菌毒素高度污染、疫病多发勤发、免疫抑制高度普遍化等。
表现在临床上的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接种各种疫苗都可以引起因接种疫苗而发病;发病率占鸡总体发病率的80-85%。
因此,我们不得不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接种疫苗引起发病的现状早期在5年前接种各种灭活苗引起蛋鸡产蛋率下降、注射部位炎性肿胀;近期也可以诱发ND、AI、鼻炎等。
1、在5-7日龄NDH120首免后发病接种后的1-3天,出现类似新城疫(ND)、传支(IB)、H9AI等症状。
患鸡剖检病变很难确诊,按病变定性后用药物很难见效;只要诱发疾病,导致鸡群终生难养,始终处于发病状态。
此次,控制无效或不彻底,最终成为鸡养殖危害最大关键点。
2、14日龄接种IBD疫苗后发病同样是接种后的1-3天内,就出现发病现象。
此次发病,一般都有呼吸道症状,剖检患鸡多表现为法氏囊萎缩、肿胀、囊内有脓性分泌物、部分充血、肾脏肿胀(无尿酸盐沉积);部分鸡气管红布样出血、胸腺萎缩肿胀有出血点、部分支气管鸣管上方有0.5厘米出血环。
发病3天后部分拉绿色粪便、肿头肿脸、流泪、结膜潮红等,死亡率增加很快。
剖检胸气囊出现有浆液性渗出物(泡沫状),肺脏充血水肿;部分严重鸡只气囊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3、21日龄左右接种NDH52等疫苗发病此次发病基本上同于15日龄左右,但是,由于此前的疫病没有彻底康复,就再次接种疫苗,所以诱发的呼吸道病症状、病变更加严重。
主要表现在死亡率、综合性病变上。
病变上主要以肺部水肿、充血、纤维素样坏死、气管堵塞为主,肾脏肿胀、花斑样、一侧睾丸出血、肠道淋巴滤泡典型肿胀出血、胰脏出血坏死等。
最终是以严重的纤维素样腹膜炎、干酪样腹膜炎为主的“气囊炎”病变为结局。
禽流感流行现状与综合防控措施策划本刊记者八长丽凤编者按:我国的动物流感情况非常复杂,由于养殖模式相对落后,人与动物接触密切,导致禽流感防控面临压力大。
每年国家 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以及疫苗厂家的实验室都分离到大量病毒,掌握了禽流感流行及病毒遗传和变异情况,为有效防控禽流感提供 了参考依据。
针对禽流感的流行情况、发病机理,疫苗选择、有效防控等方面,本刊特邀请各大院校和养殖一线禽流感防控方面的 专家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各个养殖场借鉴参考。
当前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情况及综合防控措施李佩国,贾青辉,李蕴玉,张志强,刘华格,倪慧勇(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蛋鸡疫病防控岗)李佩国:男,1962年生,博士,教授,河北省蛋鸡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蛋鸡疫病防控岗位专家,研究生导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河北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
先后获得河北省第五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北省高等学校百名创新人才、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获河北省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9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制定并颁布实施河北省地方标准26项。
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 型 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病。
根据其致病性,可 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
世界 卫生组织将其列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入一类动物疫病,是危害我国养禽业和 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 生,但以气温较低的11月至次年4月之间发病 率较高,这与病毒耐低温特性有关。
1 2020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情况1.1国外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情况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通报,2020年以来,波 兰、印度、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乌 克兰、南非、德国、丹麦、以色列、沙特、越南、保 加利亚、美国、菲律宾、伊拉克、澳大利亚、俄罗 斯、荷兰、韩国、日本等22国共发生高致病性禽 流感疫情483起(野禽15起),主要以H 5亚型 为主,占95.03%,其中H 5N 1亚型25起(野禽9 起)占5.2%,H 5N 6亚型5丨起占10.5%,H 5N 8亚 型383起(野禽4起)占79.3%。
当前禽流感的流行情况与防控方法作者:费强来源:《兽医导刊》 2016年第7期费强/ 山西省汾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于目前我国养禽行业的格局是群体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较低、管理相对松散,造成禽流感处于病毒污染面广、变异快、多血清亚型和多基因型毒株共存,并且同时流行的局面。
所以,我国禽流感的防控形势日益严峻,不容乐观。
一、流行特点(一)发生频率不断加快近年来我国禽流感流行的季节性特征逐渐减弱,以前是冬春季节发病率高,其它季节未见发病,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已经成为真正的地方流行性疾病。
这反应了我国禽流感的污染程度非常高,由家禽养殖场扩散至活禽交易市场和野禽栖息地,现在的环境并不缺乏禽流感病毒,一旦条件成熟就会发病。
(二)毒株变异频繁且愈发复杂1. 现在已经在养禽场发现的血清亚型有H9N2、H5N1、H5N2,更有在活禽交易市场、野禽身上等发现的H5N6、H5N8、H7N9、H6N6、H7N2、H10N8 等血清亚型。
2. 基因型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已发现的基因型有0 分支、2.2 分支、7 分支、2.3.4 分支、2.3.2 分支、7.2分支、类2.3.4 分支。
3. 抗原性也在不断变化,如2006 年前的Re-1,2007-2009 年的Re-4 和Re-5,2010-2013 年的Re-6,2014 年的Re-7,2015 年的Re-8,以后会持续变异下去。
疫苗抗原性的变化,说明了延续以前的疫苗毒株不能防控以后的流感。
(三)临床表现更加复杂多样1. 混合感染更加常见,如临床上出现的不同血清亚型的禽流感病毒,禽流感与其他病原的混感,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大肠杆菌、鼻气管鸟杆菌等。
2. 临床症状非典型化,如原来禽流感发病后出现的鳞片下出血、冠髯发绀、急性死亡,剖检可见心冠脂肪、腹部脂肪、肠道浆膜面等严重出血等,逐步转变为当前的各种症状的非典型化,甚至没有剖检变化,仅有呼吸道症状或产蛋5% ~ 10%的下降。
摘要: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的禽类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由于ai具有临床症状复杂,病死率高,病原体亚型多以及容易发生抗原漂移和转换等特点,使其防治难度加大,相应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畜禽业的发展。
1997年在香港发生的aiv感染人的事件,突出了其公共卫生意义。
本文对近十年禽流感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流行趋势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对防控禽流感的对策提出几点建议:加强兽医部门的职能、增强单位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候鸟传染源的监测;加强疫情监测;加强家禽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接种疫苗。
关键词: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发病预防疫苗流行特点正文:人们所说的“鸡瘟”中有很多就是禽流感,它以前曾被称为“真性鸡瘟”。
禽流感爆发的报道,最早可追溯到1878年,当时在意大利的许多农场都出现了严重的“鸡瘟”,直到1955年才被证实是A型禽流感病毒,该病毒属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
自我国香港1997年发生第一次H5N1型人禽流感暴发后,禽流感开始在全球蔓延,全球各地都不断出现动物和人禽流感疫情,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特别是2003年初以来,此病已经在亚洲、非洲、美洲等45个国家发生和流行,到2006年12月,全世界发病国家已达到5个,波及到的禽鸟达0多种,在俄国至少有16种野生禽鸟因感染禽流感而发病致死,全球因禽流感已经扑杀2亿3千多万只禽鸟。
2005年以年,由于家禽和人类感染HSNI 的病例增加,一时间欧亚两洲“闻禽色变”,禽肉禽蛋销量下降10%一70%。
我国养禽业在2006年10月一12月因禽流感造成养禽业的损失达到600亿元。
本文对近十年禽流感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流行趋势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1 发生情况及流行趋势1997年5月香港爆发H5N1型禽流感,宰杀全港活鸡超过100万只,使得市场无活鸡可买,并且,此型禽流感病毒跨种属感染人类,造成了人感染禽流感暴发,有18人受感染,6人死亡。
近期家禽疫病难控的原因及对策河南牧翔药业徐京生根据大量资料和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家禽疫病防控中,使用疫苗的预防难度逐步加大,常规方案控制难度也明显加大。
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禽群、不同圈舍治疗效果不一。
同样的病例,使用同样治疗方案,效果差异很大。
这都给整个家禽行业人员及单位造成极大的困惑。
我们如何认识当下家禽疫病现状?一、影响家禽疫病难控的主要因素:(一)生物安全措施仍不被重视1、禽场隔离、消毒基本措施执行力差。
1.1禽场没有严格有效消毒措施和隔离概念,工作人员进出随便;做不到每次真正有效消毒;尤其是80%兽医人员,每天都连续巡防、处理多起发病鸡群,病死鸡在场内随意剖检,没有做到死后焚烧、深埋要求;甚至有60%养户愿意让兽医在鸡舍内进行剖检,这都是疫病迅速侵入健康鸡群、导致连环发病的最主要原因。
1.2消毒对大部分鸡场来说是应付;常见的所谓消毒只是对脚底进行踩踏消毒,没有对全身进行有效彻底消毒。
2、饲养密度大。
3、同进同出饲养原则落实不到位。
4、养殖户在饲养、管理、技术等方面缺乏教育或有效引导。
(二)种鸡存在的问题大:1、种鸡现状:我国种鸡行业管理看似有条不紊,实际大部分生产单位管理粗放、发病率高、病原垂直传播严重。
这和我国种鸡饲养人员层次差异有关,中、小型种鸡场多是“游击型”,没有专业饲养管理人员和兽医人员,饲养管理、疫病预防意识淡薄。
发生疫病问题,直接到大专院校进行检测,这样虽然没有错,但是过于依赖大专院校专家,务必会造成场内很多的琐碎问题不易被发现。
长期下去,有大量的鸡群存在隐性疾病,导致整个生产性能不达标。
2、种鸡疾病现状:2.1 AI由于缺乏冻干苗的保护,没有特异性黏膜免疫屏障;AIV只要传入即可引起感染,单凭HI抗体是不能完全保护禽群发生AI的。
虽然,种禽场做了严格有效的H5、H9疫苗,也不能阻挡禽群感染AIV的机会;只是发病程度不一,或隐性发病。
导致AIV垂直传播几率无法降低,使AIV在1-13日龄就会诱发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