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 格式:pdf
- 大小:993.72 KB
- 文档页数:22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摘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筛选指标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德尔菲法筛选指标,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三个层次16个指标的低碳经济评级指标体系,以湖北省为例确定低碳经济评价结果。
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是总量、结构、强度、效率、碳汇建设等指标,各指标的最终得分都将限定在0分一100分之间. 采用线性加权法对指标值进行综合评价,故将评语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低”四个等级。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碳排放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screening indexes of low carbon econom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rough the Delphi method for screening indexes, including construction of the target layer, criterion, plan three levels of 16 indicators of the low carbon econom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aking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 determine low carbon economic evaluation results. Effects of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s the main gross, structure, strength, efficiency, carbon sink construction index, the index of the final score will be limited to 0 points 100 points between. Using linear weighted method for index value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set as “ excellent “, “ good “, “ general “ low “, “ four grade.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arbon emission200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在哥本哈根举行,大会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比以前更加严峻,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2009年达387ppm,并且预测北极海冰到2100年可能完全消失。
08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02ICS01.040.01A20 DB32 江苏省地⽅标准DB32/T XXXX—XXXX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low-carbon 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次前⾔ (Ⅰ)1 范围 (1)2 规范性引⽤⽂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评价指标 (1)5 计算⽅法 (4)6 评价流程 (12)7 结果运⽤ (13)前⾔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镇江市⼈民政府提出。
本标准由江苏省发展和改⾰委员会归⼝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镇江市发展和改⾰委员会、镇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殷国兴、杜秀芹、周德荣、潘东⽣、陈长之、朱华、邵国兴、邵炜、⾦菲、杨洋、朱可欣、周佶。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术语和定义、评价指标、计算⽅法、评价流程和结果运⽤。
本标准适⽤于设区市开展低碳城市评价⼯作。
2 规范性引⽤⽂件下列⽂件对于本⽂件的应⽤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期的引⽤⽂件,仅注⽇期的版本适⽤于本⽂件。
凡是不注⽇期的引⽤⽂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于本⽂件。
HJ 633—2012 环境空⽓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于本标准。
3.1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经济发展以低碳为发展模式及⽅向,市民以低碳⽣活为理念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3.2城市低碳指数index of Low-Carbon City反映城市低碳建设质量⽔平的综合指标。
4 评价指标基于低碳城市的内涵和指标体系的构建理念,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级,其中⼀级指标5个,⼆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50个。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5 计算⽅法5.1 低碳经济5.1.1 产业结构5.1.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产总值⽐重计算公式为:×10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产总值⽐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亿元)地区⽣产总值(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是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代信息技术产业,⽣物产业,⾼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产业的⼀定时期内⽣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业最终产品和提供⼯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第五章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 (2)1、国内外对可持续和生态城市的评价标准 (2)1。
1 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指标概述 (2)1。
2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1.3 国内现有的相关标准 (3)2、若干案例的指标体系分析 (12)2.1 中新生态城 (12)2.2 曹妃甸生态城 (14)2.3 厦门市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21)2。
4 贵阳市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22)3、指标选取原则和思路 (24)3。
1 指标选取原则 (24)3.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25)4、规划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和框架 (26)4。
1 确定指标体系结构 (26)4。
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27)4.3 规划指标体系 (31)4。
4 按规划层次的指标体系 (32)5、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研究方向 (34)第五章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是解决城乡规划落实低碳生态要求的量化操作问题,及控制、引导低碳理念在城乡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运用与落实。
1、国内外对可持续和生态城市的评价标准1.1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指标概述低碳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不仅是低碳生态城市内涵的具体化,而且是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成效的度量。
目前国内外的论著主要集中在有关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规划设计原则、方法的讨论上,对低碳生态城市的考核、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少,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或指标体系。
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从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的分析出发构成的指标体系,这类指标体系的应用较广泛,另一类是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协调度考虑建立的指标体系,指标综合的方法主要以加权平均为主。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高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排放,所以也可以用环境、资源核算作为评价指标。
对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数量问题,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少而精,一种是详细而全面.但是两者在应用上都存在争议,过少的指标会被认为不够全面,而过多的指标会因为指标间的相关性导致指标间关系复杂,指标综合结果无法正确反映各指标的重要性.有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中欧盟资助的“生态城市计划”,中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国外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代表之一。
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摘要】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但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低碳产品的开发、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研究、碳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而对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在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核心要素的基础上,对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构建思路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以其为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德尔菲法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一词是2003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正式提出的。
此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当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
鉴于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化,低碳经济已成为国内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但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低碳产品的开发、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研究、碳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而对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对此做些探讨。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核心要素关于低碳经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报告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防止各国及其国民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并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
”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认为,提高低碳效率和清洁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实质,能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其核心,应把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庄贵阳)。
国家环境保护部周生贤部长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模式为基础,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的进步。
发展低碳经济,是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目的是为了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是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和能源结构的清洁化等。
建设低碳城市评估方案
一、背景和目标:介绍建设低碳城市评估的背景和目标。
二、建设低碳城市评估指标体系:介绍低碳城市评估所使用的指标体系,包括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指标。
三、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说明数据收集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并介绍数据处理的方法。
四、指标权重和评价方法:阐述评估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五、低碳城市评估实施案例:介绍一个或多个低碳城市评估的实施案例,包括评估过程、结果和应用等内容。
六、建设低碳城市评估结果分析: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指出城市的低碳发展优势和不足之处。
七、建设低碳城市评估结果应用:说明评估结果的应用方式,包括在城市规划、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八、评估方法的优化和改进:总结评估方法的经验教训,提出对评估方法的改进和优化思路。
九、结论:总结全文,概括建设低碳城市评估的重要性和实施过程。
十、参考文献:列举本文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
十一、附录:可以包括问卷调查的问题列表、评估指标的具体解释、城市数据的原始记录等内容。
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摘要:绿色低碳创新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结合城市发展的创新、绿色和低碳属性,构建了城市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指标体系,量化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过程,为分类指导中国不同类型的城市,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有效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指标体系构建;评价一、引言推动绿色低碳创新城市建设需要科学决策,而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的工具。
从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的视角看,绿色低碳创新城市建设评价有以下作用:一是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二是为评价和优化政策效果提供定量支持;三是识别城市优势和短板;四是为经验借鉴和推广提供依据;五是科学指导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
因此,重新审视并制定标准化、通用型的绿色低碳创新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评价城市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程度,可以摸清发展现状、识别优势与不足、挖掘内涵,探索理想的目标模式。
二、指标体系构建(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绿色低碳创新是在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推动绿色集约发展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战略选择。
为了量化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过程,需要考虑创新、绿色和低碳三个方面的属性。
构建的测度指标体系对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水平综合测度结果应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合理性。
因此,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结合《全球创新指数》《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等报告,以及《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政策要求,本文从政策支持、要素投入、要素配置和效益溢出四个维度构建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测度框架,如表1所示。
其中,绿色低碳创新政策支持方面,一是绿色低碳创新管理方面,建立绿色低碳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得0.4分;城市规划明确指出了碳排放达峰目标,得0.2分;城市规划明确指出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强度“双控”目标,得0.2分;建立碳排放目标责任制,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分解、清单编制常态化并开展相关评估、考核工作,得0.2分。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标准化研究所,付允等)2009-2020年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目标Low carbon city evaluation system(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Institut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tandardization, payYun, etc.)2009-2020 China low-carbon eco-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For QINGDAO, which is one of the top 100 cities in china, in Low carbon 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2009-2020)∙Renewable energy should account for 20% +.∙High-efficiency heating, cooling, and power-generating facilities is well encouraged∙Low energy consuming building should account for 70%∙Distance to BRT should be less than 500m.∙ Greenery ratio: area of greenery / total area, should be above 40%Green roof and vertical green is not include.∙Greenery cover ratio: Horizontal projection area of greenery / total area, should be above 45%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National ecological garden city standards(一)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绿地率指地块内各类绿地的面积总和与地块用地面积的比率(%)计算方法:绿地率=绿地面积总和÷地块用地面积×100%绿地面积不包括屋顶、天台绿地和垂直绿地,但包括地下建筑和半地下建筑上面的绿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