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板块运动动画演示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22
地理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纸学科地理主备人总课时10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海陆变迁的事实、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通过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难点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构造理论。
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步互助探究【环节1:教师导入】师友互查: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大洲名称和字母代表的大洋名称。
大洲①②③④⑤⑥⑦大洋A B C D2.北美洲的岛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
3.大洲分界线(引入新课)教师点评师友复习情况,设问: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引出课题。
第一步互助探究【环节2:师友探究】阅读课本37-44页,师友共同完成下列互助提纲:1.读P37-38图,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及例子。
2.阅读P39图文,找出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3.阅读P41.42图文,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4.读P42图2.22,把握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
第二步互助释疑【环节1:师友释疑】一、海陆变迁原因及例子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 和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师友举例:(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了古河流等一些遗迹(3)荷兰的围海大坝二、大陆漂移说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师友完成以下问题:1. 大陆漂移说学说是国的科学家提出来的。
2.基本观点:2亿年前各大洲连成,它的周围是广阔的。
后来,原始大陆,缓慢地;现在形成的分布状况。
3.读图2.19和2.20,师友依据大陆漂移说,对图中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三、板块的运动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师友自主学习完成以下问题:背景:20世纪60年代,在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学说。
海陆变迁第1课时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通过播放图片、视频、动画等,说明地球自形成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区域认知)2.通过阅读史实资料,观看视频动画,描述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综合思维)3.通过“拼接大陆”的实践活动,力证大陆漂移假说。
(地理实践力)重点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
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资料分析法、动手拼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部分内容。
沧海桑田,海洋可以变陆地,陆地可以变海洋。
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等。
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发现问题(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提出假设(非洲和南美洲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后来分开的)→寻找证据(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古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提出假说(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并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时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设计说明本节课基础知识部分有六大板块的名称、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主要运用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
同时,案例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在理解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时存在困难,因此要采取多种方法破解难点,比如做模拟演示实验、动画视频等。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的成因、某地多发火山地震等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分析某一案例总结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举一反三。
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两部分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教材以丰富的地理图像和文字,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用板块构造学说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火山与地震,主要介绍火山及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教材中,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均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运用五幅模式图,演示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沟、日本群岛的形成,从而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海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各个不同阶段。
最后,教材通过两则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
同时,以读图和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出板块构造运动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洲际界线,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但是学生刚刚接触地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注意力易分散。
然而他们好动、好表现,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所以,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地图,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识图、绘图、拼图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3、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1、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2、世界火山与地震的分布教学难点:世界火山与地震的分布与板块构造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电影《2012》中截取的火山喷发和地震的片段。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现象给予了很好的解释。
一、板块构造学说1、播放课件“六大板块示意图”,出示问题,学生分组结合教材进行自主学习,(认知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包括的海陆范围)(1)、地球表层可分为____大板块,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2)、除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大陆漂移说动画演示近年来,大陆漂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许多人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这个现象,人们开始利用动画演示来展示大陆漂移的原理和过程。
本文将以“大陆漂移说动画演示”为标题,介绍大陆漂移的基本概念,解释动画演示的作用和方法,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和教育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大陆漂移的概念。
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陆地板块的相对位置和形态发生改变的现象。
根据现代地质学的研究,地球上的陆地板块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板块原本是连接在一起的大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被分离开来,并向不同的方向漂移。
动画演示在解释和展示大陆漂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动画的形式,我们可以清晰地展示大陆漂移的原理和过程,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动画演示通过模拟地球的运动和大陆板块的漂移,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的图像,使观众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相关的科学知识。
那么,动画演示是如何进行的呢?首先,演示者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陆漂移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这些数据包括地球的地质构造、地壳运动以及大陆板块的速度和方向等。
接下来,演示者将利用这些数据来设计动画场景和演示内容。
在动画中,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或图案来代表不同的大陆板块,通过移动和改变板块的位置来模拟大陆漂移的过程。
同时,演示者还可以添加文字或语音解说,向观众介绍每个阶段的变化和特点。
动画演示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动画演示,地质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大陆漂移的机制和影响。
他们可以在演示中模拟不同条件下的大陆漂移情况,并通过观察模拟结果来推测地球的地质历史和演化过程。
此外,动画演示还可以帮助科学家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提高人们对地球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除了科学研究,动画演示还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地理学科中,大陆漂移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动画演示,教师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大陆漂移的过程和效果,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化。
27张动图了解全球地质构造
1
盘古大陆分裂和大陆漂移
2
大陆 - 海洋俯冲带
3
印度 - 亚洲大陆碰撞
4
南太平洋的形成
5
海底扩张和海洋磁异常
6
加拿大冰盖和海岸线移动
7
沿海侵蚀与海洋梯田的形成
8
通过海底扩张形成的南太平洋
9
北太平洋板块构造史
10
南太平洋板块构造史
11
1.7亿年至今
非洲板块和北美洲板块间
大洋中脊的生长过程
12
石油沿断裂和多孔介质
向上运移的过程
13
圣芭芭拉海峡挤压缩短过程中油气向上运移和
在背斜转折端富集的过程
14
圣芭芭拉海峡
南北向褶皱和断裂的形成过程15
加利福尼亚更新世横断山脉挤压缩短过程
16
加利福尼亚河流
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
17
加利福尼亚
横断山脉演化过程
18
切萨皮克湾地区
中新世化石层的形成
19
切萨皮克湾地区
中新世海岸线移动
(12-16百万年)
来源:矿山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