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日历
- 格式:doc
- 大小:733.50 KB
- 文档页数:55
2012至2013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工程力学(双语)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80 讲课72 实验8 其它_____
填写说明:
1.每上一次课填写一行,节次填写数字“1-5”,一天共分5大节课,例如:一周上三次课填写三行,并在周学时栏合并单元格填写“6”,周一第3、4节,在节次栏中填写2。
2.教学日历一经制订,不应出现大的变动,但允许主讲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
学要求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如有变动,须经课程所属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批准,并报院(系、部)办公室备查。
3.上机、大作业、课堂讨论、外出参观、考试等如占课内学时,在“备注”栏内注明。
4.教学日历由教师自存一份、课程所属系存一份,在每学期开学后第一周内送课程所属院(系、部)办公室并发一份电子版给课程所属院(系、部)办公室;有实验和上机学时的须发一份电子版的给实践科。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课程性质:工程基础类考核方式:测试+作业+考试开课学期:第2学期适用专业:智能制造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后续课程:毕业设计课程代码:IMEE1051学分/学时:2.5学分/45学时选用教材:兰向军、朱晓东、冯志华编著,工力学(第2版),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ISBN 978-7-5672-1558-0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性质:工程力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其任务是为工程结构的计算提供适当的方法。
人们通过对实际现象简化并理想化的过程,建立力学模型,并应用数学工具进行演绎,推出结论。
然后依靠实验或试验与实际系统进行比较。
本课程包括刚体静力学以及材料力学,研究物体受力分析、平衡条件、杆件的基本变形以及简单构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工程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以及在载荷作用下的平衡和变形规律,熟练应用相关公式计算平衡、强度和刚度。
教学目标2:掌握刚体静力学的基本理论,摩擦理论,固体力学的三个基本假设以及材料力学的平面假设,胡克定律,强度条件,扭转和弯曲理论,深刻理解力学模型在解决工程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3: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
正确理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对简单工程问题的提炼与表述,恰当利用文献检索以及测量数据,寻找合理的技术解决方案。
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性;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说明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1-1掌握专业所需的数理知识,能用于专业问题的理解、建模、分析与求解掌握常见工程材料的力学基本性质,以及教学目标1在载荷下的平衡与变形规律,熟练应用有关公式进行平的计算。
掌握刚体静力学、摩擦理论的基本理论,2-1能运用数理和工程知识进行专业领固体力学的三个基本假设以及材料力学的复杂工程问题中内涵的识别与理解教学目标2平面假设、虎克定律、强度条件、挠和弯曲理论,深刻理解力学模型在解决工程分析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2-3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复杂的工程问题的影响因素、关键环节,并教学目标3证实解决方案的合理性问题的作用。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教学学时: 72课程学分: 4学分开课专业: 工程管理开课学期: 第2学期参考教材:1. 《工程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主编:单辉祖,谢传锋)2. 《工程力学》,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年7月(主编:孟凡深)一、课程性质《工程力学》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是后续其它各门力学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直接应用。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具备工程力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受力分析和力系的破坏平衡条件。
对工程结构中杆件的强度问题具有明确的概念和一定的计算能力。
初步掌握杆件体系的分析方法,初步了解常用结构形式的受力性能。
掌握各种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维持平衡的条件以及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
(二)职业技能目标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群要求的技术及管理人才。
(三)素质养成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教学学时数:1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国内外力学发展史及概况,并对其发展与展望作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工程力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2、力学在科技发展与工程应用中的作用与地位(二)教学难点:力学在科技发展与工程应用中的作用与地位三、主要教学内容1、工程力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2、力学在科技发展与工程应用中的作用与地位3、国内外力学发展与展望简介四、考核点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章静力学基本知识第一节基本概念和公理教学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理。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工科专业的技术基础必修课。
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要求学生对杆件的平衡、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初步的计算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对简单工程问题进行定性分析。
三、课程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对工程力学中的基本概念有明确的认识;对于平面力系作用下的杆件与简单杆系,能绘制其受力图,并能用平衡方程分析其受力。
了解空间力系的简单结果与平衡方程的作用;掌握用截面法求杆件在简单载荷作用下的内力及内力图的绘制;对直杆在基本变形时的应力分布有明确的概念,并能作简单的强度计算;会进行圆轴和对称截面梁在简单载荷作用下的刚度校核;理解用静力、几何和物理三方面的条件求解超静定问题,会计算简单的一次超静定问题;对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理论有初步认识;了解典型工程材料在常温、静载下的拉、压力学性能、破坏现象以及常用的测试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保留了传统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模型”的合理内核,同时积极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化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减压增趣”、“提智扩能”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工程力学属专业基础课,是工科类专业的必修课。
根据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学生应有较好的素质结构、较全面的知识结构。
工程力学与各类工程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处理力学问题的能力是学习该课程学生的必备素质。
学生应重视本课程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本着对自己、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搞好课程学习。
体现在学习中,具体要做到: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认真完成每个学习环节。
同时,积极落实人才培养计划,使自己成为出色的、受社会所欢迎的工程技术人才。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前导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是学好本课程的基础。
后续课程:机械基础等有关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是这些课程的基础。
课程代码:210305课程名称:工程力学/Engineering Mechanics学时/学分:96 / 6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数》适用专业:机械设备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汽车应用技术、金属材料工程开课院系:基础教学学院工程力学教学部开课院系:基础教学学院工程力学教学部教材:《工程力学教程》西南交大应用力学与工程系编 2004 年 7 月参考教材:《理论力学》第六版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力教研室高教社 2002 年 8 月教材:主要参考书:《材料力学》单辉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4 月第二版《材料力学》刘鸿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第四版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工程力学》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这两门课的主要部分内容,是机电、材料、汽车等工科大学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工程制图等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简单工程对象正确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对这些力学模型进行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包括瞬时与过程)分析和计算的能力;同时对构件的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等问题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能力。
能利用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判断分析结果正确与否的能力。
并为后续课程学习、以及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理论力学内容部分和基本要求:(一)静力学:力的概念;约束及约束力;物体的受力分析;各种力系的简化与平衡;摩擦和物体的重心。
(二)运动学:描述点的运动方程、在其基础上求点速度和加速度;刚体的平动与定轴转动方程的建立、如何求其速度和加速度;重点讲授点的复合运动和刚体的平面运动。
(三)动力学: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动力学普遍定理应用,惯性力的概念及达朗伯原理。
学完理论力学后,应完整地理解基本内容,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达到下列要求:1、具有从简单实际问题中提出理论力学问题的初步能力。
2、能选取分离体并正确画出受力图。
3、平面力系和空间力系的简化;能熟练运用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求解简单物系的平衡问题(包括考虑有摩擦力的情况)。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工程力学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学习静力学(含静力学公理、物体的受力分析、平面力系、空间力系和摩擦等),轴向拉压应力、材料的力学性能、轴向拉压变形、扭转、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弯曲变形、应力状态分析和复杂应力状态强度理论等内容,要求对物体的平衡问题和构件的承载能力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能力,为后续机械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体的平衡问题、构件的承载能力的计算原理与方法,理解拉压、剪切、扭转和弯曲四大基本变形的基本概念,了解四大基本变形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掌握物体系统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能够熟练分析和计算有关构件的强度、刚度等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静力学和拉压、剪切、扭转和弯曲四大基本变形等内容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和分析方法得到一定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观和方法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作为一个工业设计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其内容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对学好后续课程的影响很大。
五、教材选用选用教材:《工程力学》,单辉祖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课程进度表表1 理论教学进程表表2 实验教学进程表* 实验类型:分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等四种。
设计性实验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综合性实验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实验要求:分必做、选做两种。
七、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分课堂教学、课程实验两部分。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工程力学/ Engineering Mechanics课程代码:学时:64 学分:4 讲课学时:60 上机/实验学时:4考核方式:考试授课学期:5、6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适用专业:数控技术(中高职贯通)开课系部:制造工程系教材:焦安红.工程力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主要参考书:1.张定华.工程力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战忠秋,李虎.工程力学. 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3.吴建生. 工程力学(第2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韩淑洁. 工程力学辅导.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工程力学是高职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中高职贯通)等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注重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注重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以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讲授力的基本概念,杆件的受力分析,杆件在外载荷作用下强度、刚度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平衡条件及熟练掌握平衡方程的应用;明确杆件的内力、应力、应变、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的分析和计算。
初步学会利用工程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讲授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内容。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要求:1.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掌握工程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处理工程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具备解决简单工程实际力学问题的能力。
2.能对静力学问题进行力学分析和计算。
3.能正确应用公式对受力不很复杂的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
具体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绪论教学内容0.1工程力学的性质和任务0.2工程力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0.3工程力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工程力学在工程实际中的作用基本要求理解工程力学的性质和任务;了解工程力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知道工程力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工程力学在工程实际中的作用第一篇静力学第1章静力学基础知识教学内容1.1力的概述1.2力的合成与分解1.3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1.4力的基本性质1.5力矩与力偶基本要求掌握静力学基本概念和公理;掌握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合力投影定理;掌握力矩的概念和合力矩定理;掌握力偶的概念、性质、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理解力的平移定理。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2296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96 讲课学时:96 实验学时:0学分:6适用对象:机械工程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工程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
同时又为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程设计等专业课程提供必不可少的力学基础知识;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根据“以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的教学目标, 本大纲拟定工程力学的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的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并对各种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稳定性的基本问题能够熟练地分析和计算。
同时结合本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掌握的数学知识有:解析几何、矢量代数的基本运算、简单函数和复合函数的导数、微分和偏导数、定积分和不定积分、线积分的概念、一元函数的极值、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等。
四、学时分配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杨虹高职高专基础课教材系列《工程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参考书:刘延柱杨海兴《理论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范钦珊殷雅俊《材料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教学方法: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讲述为主,通过大量习题巩固掌握的知识。
建议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法。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
七、课程考核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72学时)一、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名称:工程力学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二、课程代码及性质0800052专业必修课程三、学时与学分总学时:72(理论学时:64学时;实践学时:8学时)学分:4.5四、先修课程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等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面向非机类工科专业学生开设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工程力学是工科学生由基础理论过渡到专业基础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本课程解决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是联接基础和工程实际的桥梁,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
以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为目的,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力、力偶、约束等基本概念和力系的简化/平衡等刚体静力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掌握应力、应变等基本概念;具有杆件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及疲劳与断裂问题的基本分析和计算能力,培养工程力学问题的分析和计算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从工程实际中提出、研究、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本课程从物体的受力分析出发,研究物体在受力情况下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需要涉及高等数学、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但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工程中的构件,解决的是工程实际问题中最基本的但又是最重要的破坏问题和控制破坏的设计准则。
在解决这样基本的工程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善于以课程学习为载体,努力培养解决科学问题的研究型思维。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课程重点:1.课程目的及课程学习方法。
2.刚体、力和力偶的概念;约束的概念;受力图;力系的简化结果分析;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3.平衡方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受力的方法。
4.变形体静力学问题求解的三条主线;截面法求变形体的内力;应力和应变的定义;拉压杆变形和应力的求解;简单拉压杆结构位移的求解;拉压杆超静定问题的求解。
《工程力学》授课计划一、课程简介工程力学是一门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的学科,主要涉及静力学、材料力学和动力学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后续的工程实践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静力学基本概念、受力分析、力系简化和物体平衡的知识;2. 理解材料力学基本原理、应力、应变和强度计算方法;3. 掌握动力学基本概念、运动规律和能量守恒原理;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 静力学(1周)内容:受力分析、力系简化、物体的平衡原理和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演示、互动讨论2. 材料力学(2周)内容:材料力学基本原理、应力、应变和强度计算方法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案例分析3. 动力学(1周)内容:运动规律、能量守恒原理和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演示、互动讨论4. 综合案例分析(1周)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师点评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与演示相结合,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2. 实验与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3.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积极性;4. 分组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比30%;2. 测验成绩:占比20%;3. 实验报告:占比20%;4. 综合案例分析报告:占比30%。
六、课程评估与反馈1. 定期进行课程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2. 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质量;3.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改进意见。
七、结束语《工程力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对于学生未来的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授课,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