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史(五)——十九世纪美术
- 格式:docx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30
19世纪欧洲美术四:19世纪欧洲和美国美术在19世纪,不可抑制的工业化的强劲步伐,使西方社会发生迅速变化。
资产阶级的要求和趣味,与贵族的要求和趣味交织在一起,通过学院教育和作品展览等方式,在美术领域内得到了强化。
受到他们支持的保守倾向,借助古典美术的光辉成就,有意无意地阻挡着新生事物的成长。
经过一代又一代美术家的努力,到了19世纪末叶,西方美术终于摆脱了自文艺复兴时期确立的、延续数百年之久的再现性传统和古典规范的束缚,开始踏上现代之路。
1:新古典主义美术(1)达维特及其弟子18世纪30--40年代,欧洲进行的大规模古迹挖掘,重又点燃起人们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浓厚兴趣,新古典主义的种子开始萌发。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日渐临近,渴求改变现状的法国民众,更加反感散发着浓重的、没落的贵族气息的罗可可美术,期待有更严肃更高尚的美术。
在这种条件下,一股更雄劲的新古典主义之风,从欧洲的中心吹动起来。
新古典主义宗师,法国画家达维特(Jaques Louis David,1748--1825)就是这种风格的创立者。
他的代表作有《荷拉斯三兄弟的宣誓》(1784)、气派辉煌的巨幅油画《加冕式》(1805--1807),写形传神的肖像画《莱卡米耶夫人像》(1800)。
达维特门下,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新古典主义画家。
如画风甜美的席拉尔(Baron Francois-Pascal Gerard,1770--1837),就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肖像画家。
(2)新古典主义的中坚安格尔19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席卷了法国,在整个文艺领域内驱赶着新古典主义势力。
作为一种潮流,新古典主义成为保守的象征。
在这种情况下,新古典主义绘画仍能在法国延续并焕发出光彩,主要靠的就是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
他一生中,以高傲的固执态度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坚持捍卫新古典主义的理想。
安格尔是一位不懈地致力于纯化造型语言的画家,不愧是新古典主义最后的伟大代表。
19世纪欧洲及美国美术第一节法国新古典主义1、法国新古典主义杰出画家大卫、普吕东、格罗(安格尔)2、大卫歌颂古代英雄的作品《荷加斯兄弟的宣誓》《苏格拉底之死》《布鲁图斯》。
《马拉之死》遇刺战友的崇敬。
3、安格尔《瓦平松裕女》《大宫女》《泉》《土耳其浴室》。
“在一切形中。
最美的是圆形”。
4、安格尔精于以冷静、清晰的线条和细腻深入的描绘来营造一种符合古典理想的美。
他的反对者德拉克罗瓦认为色彩的运用壁素描法则重要,强调个性和情感,偏爱幻想的主观世界,追求灿烂的色调。
论述欧洲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美术。
(产生原因,艺术特色、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影响和意义)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初风靡西欧的美术样式。
力求恢复古典美术(希腊美术和罗马美术)的传统,强烈追求古典式的宁静凝重和考古式的精确,受理性主义美学的支持,大量采用古代题材。
与衰落的巴洛克﹑罗可可相对,它代表着一股借复古以开今的潮流,并标志着一种新的美学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与启蒙运动和理性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样式。
西方对于古典美术的关心早在18世纪初就已出现,特别是一些意大利文化遗址,如庞培故城被发掘(1748)后,美术家对古典美术非常向往,常去希腊﹑小亚细亚去考察旅行,从而新古典主义获得发展。
在美学上,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的《希腊艺术模仿论》对新古典主义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中,建筑师有英国的钱伯斯,法国的苏弗洛;雕塑家有法国的乌东,意大利的卡诺瓦;画家有英国的韦斯特,法国的大卫及大卫的学生安格尔,他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
新古典主义被19世纪的学院派视为典范,长期成为正统。
但同时又由于它对远古和异国的热烈憧憬和官能性的倾向,也构成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
在现代美术中,也常借用这一名称指某种追慕古典的美术样式。
第二节法国浪漫主义美术1、借里柯的《梅杜萨之筏》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
2、被称为浪漫主义狮子的(德拉克罗瓦),发出的第一声吼叫是《但丁之死》。
第五章19世纪欧洲及美国美术概况1、法国大革命打碎了传统观念和权威。
艺术的题材不再限于宗教、神话、风俗、肖像。
2、艺术家摆脱了教会和宫廷的束缚,具有独立个性。
3、官方举办展览会,艺术作品走向市场。
4、以法国为中心的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等各种艺术运动和思潮相继产生,将欧洲艺术发展推向高潮。
(古希腊可视为第一个高潮,意大利文艺复兴是第二个高潮,19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艺术运动就可以称作欧洲艺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第一节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新古典主义美术,是相对于17世纪的法国以普珊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美术而言的。
因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也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法国两个不同时期的古典主义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术——具有严正、高贵、秩序的特点。
很多画家到意大利学习,甚至长期居住,他们以希腊、罗马为典范,受到卡拉瓦乔强烈对比的手法及威尼斯色彩的影响。
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
但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而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需要,在美术上的一次借古开今的革命运动。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艺术特点1、以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为范本,以古希腊、罗马神话和英雄故事为题材2、强调英雄主义3、重素描轻色彩4、讲究艺术形式的严谨完整,体现一种庄严、典雅的风格。
新古典主义美术代表人物1、大卫大卫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创立者。
《荷加斯兄弟的宣誓》《苏格拉底之死》《马拉之死》《萨宾女人》《加冕式》2、普吕东普吕东的作品具有柔和的效果。
他的绘画形象非常柔美,都是飘忽不定、处于梦幻朦胧境地。
《约瑟芬在马尔梅松》(又名《约瑟芬皇后像》)《西风劫走普赛克》3、格罗《阿科尔桥上的拿破仑》《雅法城的黑疫病人》《埃罗战役》4.安格尔安格尔一生追求古典美,视拉斐尔为典范,以温文典雅为理想,迷醉于古希腊艺术。
他善于描绘女人体,具有圆润细腻,健康柔美的艺术效果。
《瓦平松浴女》《大宫女》《泉》《奥迪普斯和斯芬克斯》第二节法国浪漫主义美术传奇故事、离奇遭遇、具有想象色彩的事称为浪漫主义。
外国美术简史一、史前美术与古代美术史前美术古代两河流域美术古埃及美术古希腊美术古罗马美术二、欧洲中世纪及拜占庭美术早期基督教美术拜占庭美术罗马式美术哥特式美术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美术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美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美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美术四、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美术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巴洛克佛兰德斯和荷兰的巴洛克法国和英国的巴洛克法国的洛可可其他国家洛可可法国古典主义美术五、十九世纪欧洲美术新古典主义美术法国浪漫主义美术西班牙和英国浪漫主义美术法国现实主义美术印象主义美术新印象主义美术后印象主义美术19世纪美国美术19世纪德国美术六、十九世纪俄罗斯美术19世纪上半期美术19世纪下半期美术七、现代美术20世纪欧洲现代派美术墨西哥壁画运动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西方雕塑家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八、欧洲之外的美术印度美术东南亚与日本美术非洲与美洲美术伊斯兰教美术史前美术与古代美术一、史前美术洞窟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受伤的野牛》、”史前西斯廷教堂”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大牡牛图》、史前卢浮宫旧石器时代洞窟壁画的特点:1、表现对象以动物为主体,手法-写实2、没有环境描写,彼此间没有必然联系3、常出现重叠画面,人工痕迹明显小型雕像伦道夫的维纳斯像、人类雕塑的艺术开端塞尔的维纳斯/持角的维纳斯原始雕像的特征:1、多为裸体;2形体夸张;3、突出女性特征;4、面部,四肢异常简化岩画:西班牙-拉文特岩画拉文特岩画特点:1、由洞窟—露天岩壁2、人类生活运动成为主要绘画对象3、表现人物动物特点4、以剪影的效果表现5、富有生活气息6、多为单色涂绘,以红色为基调巨石文化—英国斯通亨治巨石阵二、古代两河流域美术建筑塔庙:被称为“吉库拉塔”苏美尔—乌鲁克神庙雕刻苏美尔—《萨尔贡青铜头像》、《纳拉姆辛浮雕石板》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亚述—拉玛苏(人首翼牛神兽)、《垂死的母狮》绘画—乌尔城出土的军旗工艺美术—牛头竖琴三、古埃及美术建筑:古王国时期-胡夫金字塔雕塑:《狮身人面像》《拉赫特普王子与其妻坐像》狮身人面像狮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塑巨像新王国时期:《埃赫纳顿肖像》《纳菲尔提提王后像》壁画古王国时期埃及浮雕做的特点:1、正面律;2、横带状排列结构;3、根据人物地位安排构图;4、填充法;5、固定的色彩程式工艺美术:古埃及美术的特点:1、贵族奴隶主是美术的服务对象2、美术为宗教服务3、建筑体量大,有强烈崇高感4、表现方法遵循正面律5、绘画线条流畅四、古希腊美术古希腊美术分为: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荷马时期:原始社会向努力社会过渡时期古风时期:造型艺术的形成期古典时期:希腊艺术的繁荣期希腊化时期:希腊文化向东方的传播和交流建筑古风时期-希腊神庙建筑形成典型形式—围柱式建筑柱式:多利安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雅典卫城—菲狄亚斯设计——古希腊最著名建筑群遗迹—帕特农神庙是最著名的建筑艺术特点:1、结构匀称,比例合理;2、丰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3、内容和形式取得高度统一。
第五章19世纪欧洲及美国美术美术史上的三次高潮:1.古希腊、古罗马2.文艺复兴3.19世纪的法国高潮出现的共同点:良好的社会环境、新的哲学思想的支持、统治阶层对艺术的重视,给予艺术家以一定的创作自由。
第一节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Neo-Classicism)一、新古典主义美术特征:A以崇尚理性为为主导思想B提倡复古精神,取希腊罗马美术为规范C要求将艺术服从整个社会的需要,关注艺术的道德教育作用D重视崇高、严肃和庄重的题材,描绘英雄式的、静穆简洁的内容E理想重于感情,法则重于表现,以形式的美为唯一目的F强调严谨的素描、明朗的轮廓和完整的构图,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
二、代表画家及画作1.大卫(JacquesLouisDavid,1748-1825)革命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
“艺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为了帮助某一政治概念的胜利而存在。
”代表作品:《荷加斯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加冕式》《萨宾女人》2.热拉尔:手法细腻,长于用微妙色调表现人体。
代表作品:《画家伊萨贝与其女》3.勒布伦夫人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古典主义画家代表作品:《母女图》4.普吕洞(Pierre-poulPrudhon,1758-1823):质朴优雅典范《劫走普赛克》5.格罗(BaronAntoine-JeanGros,1771-1835):浪漫主义画派画家的老师6.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lngres,1780-1867)特点:a.追求理想化的美,使用具有生命的线。
b.艺术典雅精美。
c.精于观察,对形的追求以现实为基础:加强线条流动感和近似平涂的笔法,创造接近东方美的新趣味。
d.肖像略施明暗,主要靠高超的亮部造型,突出人物个性。
代表作品:《瓦平松浴女》《大宫女》《泉》《土耳其浴室》第二节法国浪漫主义美术Romanticism)一、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A浪漫主义美术以古典主义反对者的姿态出现,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浓郁的抒情性B画家喜欢描绘生活中的悲剧和异常事件,C重情感而轻理性,重色彩而轻素描。
外国美术史---5、古代美术(古希腊美术)(二)中外美术史4、古代希腊美术古希腊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希腊人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上都创造性辉煌的成就,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它形成了西方美术的第一个高峰期。
虽然古埃及与两河流域的美术产生的更早一些,但是对整个欧洲及世界艺术的影响最大的就是古希腊美术。
它在三千年前当世界其他的美术形式还处在十分原始状态时,他就已经成熟了。
希腊艺术中的理想形象:①既有典雅宁静的气质,又有运动员一样的体魄。
②产生了古代世界理想美的典范。
③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使他们对人体美有了较早的领悟和表现。
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个性的,典雅精致的。
主要特点:和谐与规律性,庄严与静穆。
古希腊美术繁荣的前提条件:①在地中海“迷人的气候”下生活的人们具有强烈的美感意识。
②开明的政治为艺术繁荣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
③为保家卫国强健体魄,体形健美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常给优秀运动员塑像。
④具有开明的宗教观,提倡确立“人,神同形同性”学说和观念,重视人的本体作用。
⑤有发达的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
尤其是“数”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到建筑与雕刻的比例问题。
⑥境内盛产色美质坚的大理石,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雕刻材质。
⑦美妙的神话传说成为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
古代希腊美术史通常分为:(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
)1、荷马时期(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荷马时期是根据荷马史诗的作者名字来命名的,也就是氏族社会末期。
荷马时期是神话形成期,也是造型艺术的萌芽期,处在简朴,单纯的阶段。
荷马时期最早的造型艺术作品是几何纹风格的陶瓶,造型简朴,大小不一,用于敬神和陪葬。
这一时期陪葬用的小雕像也是几何形的,没有刻画细节,因此,这一时期又称为“几何分格时期”。
几何风格时期的代表作:底比隆陶瓶(高约130厘米,可能是贵族的墓葬品。
)2、古风时期(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古风时期是希腊造型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出现了奴隶制城邦国家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主要是瓶画与建筑,陶奠定了情节性的绘画基础。
17、18、19世纪的美术(外国美术史)一、17世纪意大利美术、荷兰、佛兰德斯美术、西班牙美术和法国美术二、18世纪法国罗可可美术、英国美术和意大利美术三、19世纪法国美术、俄罗斯美术、英国美术17世纪的欧洲美术,是以巴洛克风格为代表的多种风格共存并互有影响的时代。
所谓“巴洛克”,意大利语义为奇形怪状矫揉造作;葡萄牙语义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它是一个贬义词,人们借用巴洛克这个词来嘲弄具有这种风格的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有:1、由于它服务于教会上层和贵族,为了宣扬宗教和满足享乐的欲望,不惜重金建造豪华宫殿、住宅和大量装饰绘画、雕刻,使其显得壮观和华丽。
2、文艺复兴的美术强调理性的宁静与和谐;而巴洛克艺术则强调非理性的无穷幻想与幻觉,极力打破和谐与平静,在雕刻和绘画中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
建筑则体现出丰富多变的构造,饱含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
巴洛克式艺术品给人感觉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有着强烈而复杂的节奏旋律,强烈的明暗对比造成动感和不稳定感。
在建筑上大量使用曲线和椭圆形。
3、巴洛克艺术很重视空间关系处理,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空间立体。
绘画依靠光造型,追求空间深度感,建筑和雕刻强调层次和深度,尽量打破平面。
4、巴洛克艺术还强调综合艺术处理,这种综合在总体上有建筑、雕塑和绘画的综合,也有绘画与雕刻的互相综合、造型和环境的综合,也包含自身各部分的综合。
因为巴洛克艺术受宗教支持庇护,所以不可避免地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
巴洛克艺术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在天主教势力占统治地位的意大利和佛兰德斯,受到宗教势力支配的罗马巴洛克风格占主要地位;在君主专制、王权至上的法国,古典主义风格为主流;而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荷兰和英国则流行现实主义的市民艺术。
17世纪的意大利美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美术家的队伍发生了变化,一部分走向国王、教皇宫廷,成为他们的御用国家,为封建贵族和宗教服务,形成以贝尼尼为代表的“罗马巴洛克”艺术;一部分画家则主张保护和继承文艺复兴大师们的艺术创造成就,建立美术学院,这就是以波伦亚的卡拉齐兄弟为代表的学院主义,他们既不反对受官方教廷支持的巴洛克,也不支持和反对与官方巴洛克对立的走向社会底层的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
西方绘画史(5):19世纪浪漫主义绘画19世纪浪漫主义的诞生是对当时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美术的一次革命。
浪漫主义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
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传达,喜欢热情奔放的性情抒发。
浪漫主义艺术以动态对抗静止,以强烈的主观性对抗过分的客观性。
浪漫主义在题材上,多描写独特的性格,异国的情调,生活的悲剧,异常的事件,还往往从一些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的题材。
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法国画家席里柯,另一位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使浪漫主义绘画达到了顶峰。
席里柯(1781~1824)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
席里柯出生在法国的里昂,15岁时到巴黎学画。
他深受前辈大师们的影响,创作出一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席里柯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终生充满着激情、幻想和痛苦,并把这种感情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
他善于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作品题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取得,并删除掉一切非本质的东西。
《梅杜萨之筏》是席里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取材于当时“梅杜萨号”远洋船触礁事件,表现遇难船员乘木筏在海上漂流了13天终于看到救援的船只,一刹那间人们所表现出的激情和求生的渴望。
德拉克洛瓦(1798~1863)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画家。
他出生在巴黎附近的一个律师的家庭,从小酷爱美术,18岁时进美术学院,在此期间认识了被称为浪漫主义绘画先驱的席里柯,使他开始的创作就受到席里柯的启发。
德拉克洛瓦在西方美术史上是一位有卓越成就和较大影响的画家,特别是对浪漫主义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被看作是一位承先启后的大师。
德拉克洛瓦不仅总结了从文艺复兴以来名家们的艺术成就,并影响了一批后代的艺术家。
许多人从他那里得到启示和教益。
德拉克洛瓦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才思敏捷,并具有一种别人少有的敏感。
他反对当时古典主义绘画那种呆板、平庸的画风,主张个性解放,重视情感的表达。
他的画善于表现动荡活跃的场面,色彩鲜明、豪迈奔放。
他的重要作品是《但丁和维吉尔》《希阿岛的屠杀》《自由领导人民》等。
西⽅绘画史(五)——⼗九世纪美术西⽅绘画史(五)——⼗九世纪美术19世纪法国绘画在欧洲起着主导性作⽤。
很多画家先后到法国学习和居住。
像荷兰的凡⾼,西班⽛的毕加索等⼀些对世界绘画有影响的画家都在法国居住过。
由于社会的变⾰,⽂艺思潮的转变,使当时法国的绘画出现了多种画派,如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等,它们对西⽅绘画的发展有着极⼤的推动作⽤。
随着法国⼤⾰命的到来,⽂艺领域也充满着变⾰。
资产阶级的兴起,⼯业化步伐的加快,使这个世纪成为丰富多采的变⾰的世纪。
西⽅的美术也借着这股“东风”,冲破了⽂艺复兴确⽴的再现性的传统和古典风范,踏上了现代艺术之路。
此时的流派包括了新古主义典、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等众多流派。
新古典主义绘画绘画在帝國艺术特征「古典主义」,⼗七⼋世紀時,不断的经济发展和殖民扩张,也同时注意到⼩亚細亚及巴尔⼲,故⽽兴起「古希腊研究」热潮,⽽当时的艺术家思想为:「艺术的理想绝不是在于个性的⼀点上,只有深得調和勻称中庸之美的艺术,才是艺术的最⾼境界」此中庸之道的绘画恰和⾰命时代显⽰帝國威风的法國⼈相合,为政治、艺术相形影响的最佳佐证。
強調完全拋弃个⼈的主观情感,⽽以理智的、調和的书法为理想,以正确的素描为宗,⾊彩則被斥为感情⽤事的東西,作风和佛罗倫斯派接近。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新古典主义取代了罗马艺术⽽占统治地位。
这⼀时期的法国成为西⽅⽂化艺术的中⼼和西⽅近代美术主要流派的发源地,⼀些重要画家均在法国产⽣,法国的艺术发展成为欧洲艺术的主流。
古典主义艺术从⼴义上讲,是指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典范,并加以推崇、摹仿的艺术。
在欧洲艺术史上曾出现过⼏次“复兴”古代艺术的艺术思潮。
第⼀次是⽂艺复兴,第⼆次则是在17世纪的法国,以普桑为代表的学院派美术及其美术思潮,被特指为“古典主义”美术。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流⾏于法国的古典主义思潮则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19世纪欧洲绘画19世纪法国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取得了压倒一切的地位。
从其发展来看,它基本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印象主义时期。
印象主义19世纪后期,在法国画坛上,出现的一个标新立异的画。
“印象主义”这个名词,原始巴黎一家报刊的记者杜撰出来的,因为他对1874年4月在巴黎市中心卡普辛大道35号举行独立画展的一批青年画家的作品十分不满,便从其中莫奈的一张标有《日出·印象》杜撰出“印象主义”这个名词。
当时这批对学院派绘画强烈不满,迫切要求创新的青年画家,觉得印象主义这一名词正好证明他们的艺术是与众不同的,便采用了这个名称,并从1874年到1886年,先后举办了八次“印象主义”画展。
印象主义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是反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沉湎在中世纪骑士文学而陷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
印象主义吸收了现实主义的营养,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启发下,注重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
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从而放弃了从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并根据画家的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印象主义绘画的美学追求主要有三方面:第一,追求瞬间印象的表现,追求明亮的光调。
第二,表现当代的日常生活的题材。
第三,取客观场景之片断构图,求不完整的效果。
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之父”的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早晨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
由于它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草地上的午餐》马奈《日出•印象》 莫奈缚,有位批评家就借用此画的标题,嘲讽以莫奈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创造的青年画家为“印象主义”画派。
雷诺阿的《红磨坊街的舞会》是印象主义绘画在风俗画方面的重要代表作。
表面上看是描写巴黎一著名的露天咖啡馆兼舞场热闹和欢快的气氛,实际上真正的主题是透过树叶间隙照射下来的阳光。
这阳光照射在人们的脸上、衣服、桌椅和地面等引起的丰富的光色变化,充分表现了印象主义画家对现实生活中的光与色的变化的高度敏感。
西方绘画史(五)——十九世纪美术西方绘画史(五)——十九世纪美术19世纪法国绘画在欧洲起着主导性作用。
很多画家先后到法国学习和居住。
像荷兰的凡高,西班牙的毕加索等一些对世界绘画有影响的画家都在法国居住过。
由于社会的变革,文艺思潮的转变,使当时法国的绘画出现了多种画派,如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等,它们对西方绘画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到来,文艺领域也充满着变革。
资产阶级的兴起,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使这个世纪成为丰富多采的变革的世纪。
西方的美术也借着这股“东风”,冲破了文艺复兴确立的再现性的传统和古典风范,踏上了现代艺术之路。
此时的流派包括了新古主义典、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等众多流派。
新古典主义绘画绘画在帝國艺术特征「古典主义」,十七八世紀時,不断的经济发展和殖民扩张,也同时注意到小亚細亚及巴尔干,故而兴起「古希腊研究」热潮,而当时的艺术家思想为:「艺术的理想绝不是在于个性的一点上,只有深得調和勻称中庸之美的艺术,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此中庸之道的绘画恰和革命时代显示帝國威风的法國人相合,为政治、艺术相形影响的最佳佐证。
強調完全拋弃个人的主观情感,而以理智的、調和的书法为理想,以正确的素描为宗,色彩則被斥为感情用事的東西,作风和佛罗倫斯派接近。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新古典主义取代了罗马艺术而占统治地位。
这一时期的法国成为西方文化艺术的中心和西方近代美术主要流派的发源地,一些重要画家均在法国产生,法国的艺术发展成为欧洲艺术的主流。
古典主义艺术从广义上讲,是指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典范,并加以推崇、摹仿的艺术。
在欧洲艺术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复兴”古代艺术的艺术思潮。
第一次是文艺复兴,第二次则是在17世纪的法国,以普桑为代表的学院派美术及其美术思潮,被特指为“古典主义”美术。
而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流行于法国的古典主义思潮则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的绘画产生于法国大革命前夕,法国资产阶级推崇古典风格,推行古希腊、罗马的艺术语言、样式、题材、风格,是为其达到喻古讽今的目的。
由于与法国大革命的密切关系,赋予了古典主义以新的内容,使得许多艺术家能够突破古典主义的程式束缚,创造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因而新古典主义又常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绘画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崇尚古风、理性和自然,其特征是选择严肃的题材;注重塑造性与完整性;强调理性而忽略感性;强调素描而忽视色彩。
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是路易·达维特和安格尔。
路易·达维特(1748~1825)不仅是法国杰出的画家,而且还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活动家。
达维特出生在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十岁时父亲去逝,由叔父抚养。
从小就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后进入皇家美术学院接受教育。
曾去意大利游学,在那里深受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作品的影响,并认为文艺复兴的美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早期的达维特作品严格遵守着学院派的制作法则,而且保留着罗可可风格的痕迹,但由于在意大利学习期间受到人文主义传统的影响,开始转向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创作。
他常常选择古希腊、罗马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故事为题材进行作品的创作。
在形象塑造上,以古代雕塑为范本,力求表现人物的共性,构图上力求严谨、均衡,对素描的追求超过了对色彩的注重。
在形式上,力图用古典的法则来“改造”实际生活中的物象,表现一种静穆而严峻的美。
达维特的代表作品有《荷拉斯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等。
安格尔(1780~1867)是法国古典主义、学院派的重要画家,是达维特的学生和追随者。
安格尔1780年生于蒙托邦,父亲是位室内装饰家。
他曾在图卢兹美术学院学习,1797年来到巴黎进入达维特的画室学习。
安格尔在学习上非常勤奋,在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已是一个出色的画家了。
他在达维特的画室里深受“理想美”信条的熏陶,把自己称为拉斐尔和古典艺术的热情崇拜者,并声称他所创作的作品是对实物的精确反映,只是在必要之处,依据古典艺术的准则加工了一下。
安格尔以准确娴熟的写实技巧和典雅的画风著称。
他精于观察,对形的追求以现实为基础,并能加以适当的主观处理。
在人体和肖像画中多把体态线条做了变形,形成有节奏的曲线,加强流动感,他自始至终地追求着理想化的美。
安格尔是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可以说他是在肖像画中取得了最大和最应该受到承认的地位。
著名的作品有《圣玛丽夫人肖像》《里维耶夫人肖像》及《泉》。
新古典主义艺术由达维特到他的学生安格尔是一个转折,在内容上由革命的、与时代相关的事件转向了脱离现实的神话和纯艺术的表现。
在形式上由严格的古典主义风格走向了带有华丽东方色彩的古典主义。
《浴女》安格尔法国公元1808年 146*97cm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画家从这个美妙的女子背部看到了使他激动的东西,那就是微妙的色调变化,半明半暗的光色在这个柔嫩的背部微微变化着浮动着。
色彩虽然相当原始,却也不无悦人之处。
他用绿色的帘子、浅黄色调的身躯、白色的床单、白色带红花的绸子头巾――安排在这个背部的周围,就象镶嵌这个富有素描情趣的裸女背部主题那样,加强全画的细腻的绘画性。
帘子与褥巾的褶皱成了这个女人的柔和肤色的陪衬。
浴女斜视着左前方;墙壁的灰调子没有干扰前景上的事物,它们被推得好象很远。
空间与浴巾等物的装饰一如乐曲上的和弦,给人发出娓娓动听的细颤音。
这幅素描人体油画具有特殊的美感表现力。
《瓦平松浴女》反映了安格尔借助于女人体的整体感和细腻感来表现人体单纯、洁净、洗练的美感。
《贺拉斯兄弟之誓》大卫法国公元1784-1785年 335*427cm 法国巴黎卢浮宫藏该画背景取材于古罗马时期,当罗马人与邻近的伊特鲁里亚人发生战争之际,老贺拉斯让三个儿子奔赴沙场。
临行前,父亲将三把宝剑交给儿子。
画面上,老贺拉斯一手举剑,一手举在剑旁。
三个全副武装的儿子并排而立,同时向剑伸出手臂,起誓要为国效命,不凯旋而归就马革裹尸。
画面的庄严和人物的刚强充分显示了作为男人的三个儿子将如何沙场杀敌。
在画面右边,几个女人极为柔弱地相互闭目垂首,但明显的是,她们知道这场告别前的誓言不属于她们,只属于这些堪称男人的贺拉斯兄弟。
因而画面的张力也就此到达极致,令人在震动之余,又不禁感到慷慨中的悲凉。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又译:雅克-路易·达维德)是法国著名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画风严谨,技法精工。
在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雅各宾专政时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和美术委员会的委员。
早期作品以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处决自己的儿子布鲁特斯》等。
1793年完成名作《马拉之死》。
1794年热月政变后,作为雅各宾派的负责人之一而被捕。
年底获释获释后,他主要从事教学和肖像画的创作,教出了安格尔、杰利柯、格罗等许多欧洲后来著名的画家,以致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美术运动的中心。
《大宫女》安格尔法国 1814年完成布面油画 91*162cm 现藏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这一幅《大宫女》(这时法国的贵族上层对具有强烈的东方情调的土耳其内宫生活极感兴趣,一些画家为满足贵族这种视觉需要刻意去描绘土耳其闺房的淫艳生活。
安格尔先后画过好几幅土耳其宫女的形象。
《大宫女》这一画题是为区别他的另一幅油画《宫女》)就是这时期他描绘裸女题材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画在巴黎展出时,引起了观众更大的抨击。
人们说,作为达维特的学生,安格尔走得太远了。
他们讽刺说:“安格尔先生画活人,就象几何学家画固体一样。
为使其预算好的线条赋予素描以立体感,他什么事都做了!他把人体的各个局部忽而放大,忽而缩小,就象普洛克鲁斯特床上的俘虏(Procrustes;传说中的古希腊强盗,缚其俘虏于铁床上,如身长过榻则断其足,如不及则强伸之使与榻等)一样随意伸缩。
有时他感到沮丧,便不再去加强这种可诅咒的立体感,开始使轮廓完善。
这就叫舍本求末,用刀鞘代替宝剑来决斗。
”评论家德·凯拉特里说得较为中肯些,他曾对安格尔的学生说:“他的这位宫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节脊椎骨。
”然而安格尔的学生、曾为其老师作传记的阿莫里·杜瓦尔说得就更中肯:“他可能是对的,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也许正因为这段秀长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慑服住观众。
假如她的身体比例绝对地准确,那就很可能不这样诱人了。
”这幅《大宫女》就严格的古典风格去要求,确实存在很多“越轨”之处,首先,色彩的“音域”受到严重破坏,背景上很强的蓝色和裸体肌肤的黄色,以及人体的明暗和粉红色调极不谐调,其次是前面所说的夸张了的形体,这个女裸体几乎成了变形美的一种试验,它完全背叛了老师的庭训。
安格尔的学生杜瓦尔为此曾竭力为他作辩解,他说:“我并不想说,安格尔先生是个浪漫主义者。
但我也要肯定,他从来不是当时所理解的那种意义的‘古典主义者’。
”安格尔似乎在这幅画上显示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独立性,但由于安格尔的美学信念的坚定性,这里的表现反而给人们造成对他的见解的模棱两可性,攻击与批评是在所难免的。
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我们觉得安格尔具有他的探索勇气,尽管他所画的这个人物是有着很大的虚构性。
浪漫主义绘画19世纪浪漫主义的诞生是对当时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美术的一次革命。
浪漫主义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
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传达,喜欢热情奔放的性情抒发。
浪漫主义艺术以动态对抗静止,以强烈的主观性对抗过分的客观性。
浪漫主义在题材上,多描写独特的性格,异国的情调,生活的悲剧,异常的事件,还往往从一些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的题材。
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法国画家席里柯,另一位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使浪漫主义绘画达到了顶峰。
席里柯(1781~1824)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
席里柯出生在法国的里昂,15岁时到巴黎学画。
他深受前辈大师们的影响,创作出一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席里柯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终生充满着激情、幻想和痛苦,并把这种感情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
他善于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作品题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取得,并删除掉一切非本质的东西。
《梅杜萨之筏》是席里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取材于当时“梅杜萨号”远洋船触礁事件,表现遇难船员乘木筏在海上漂流了13天终于看到救援的船只,一刹那间人们所表现出的激情和求生的渴望。
德拉克洛瓦(1798~1863)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画家。
他出生在巴黎附近的一个律师的家庭,从小酷爱美术,18岁时进美术学院,在此期间认识了被称为浪漫主义绘画先驱的席里柯,使他开始的创作就受到席里柯的启发。
德拉克洛瓦在西方美术史上是一位有卓越成就和较大影响的画家,特别是对浪漫主义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