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气质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左宗棠的爱国事迹左宗棠爱国名言(汇总3篇)左宗棠的爱国事迹左宗棠爱国名言篇一与唐代诗人王之涣大方悲凉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相映照,玉门关外,何止是杨柳撩起的春意呢?我上小学时就读过这首诗,小小心田,对英雄无限景仰。
后来我去,在照忠祠见到左宗棠题写的集唐句门联:日暮乡关何处是,古来征战几人还。
我知道,我的这位老乡自从请缨西征,白发临边,就没有打算过还乡的。
他在给家人的信中抒发了这样的抱负:“天下事总要有人干,国家不可无陕甘、陕甘不可无总督,一介书生,数年任兼折,岂可避难就易哉!”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纵然是万丈深渊,也百折不回,宁愿马革裹尸。
一个人一旦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他就荣辱皆亡,名利皆亡,他的人格就伟大了,撑起了中华____。
左宗棠本来是一个文人,然而却是一个为政而活的文人。
戎马倥偬间,留下了不少的对联和诗意,忧国忧民之情,读来荡气回肠。
左宗棠是一个官吏,然而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官吏。
他的官做得够大的了,从一个布衣到一品大员,威风八面。
假设他拿着俸禄,鱼肉百姓,或者换一种活法,那么,中国历史就会少了一个民族英雄,我们今天可能会站在历史的此岸叹息祖国的河山残缺。
一个民族成员的人格不仅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品格与精神风貌,而且直接影响到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开展。
与其说是破碎山河成就了左宗棠的功名,不如说是左宗棠创造了这一段历史。
第一次赴京会试,二十二岁的左宗棠就打量西北,关注的置省和屯垦。
他写诗说:石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橐驼万里输官稻,砂碛千秋此石田。
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收复了,左宗棠曾专门到福建林那么徐祠拜谒,在林公像前默默悼念,他没有忘记完成这一使命是林公当年的嘱咐和期待,他甚至以陶澍、林那么徐的继承者自居,在陶林二公祠写对联: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正是这位注重于经世致用而不是娴熟八股的人,担当起了匡复社稷主权的重任。
侵华日军眼中的中国人《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2011年10月18日编者按:鲁迅先生曾以小说、杂文暴露中国人国民性的弱点,而学术上的探讨则是清华大学教授潘光旦1937年出版的《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志》一书,他从‚不求准确‛、‚耐性太好‛,以及勤劳、知足常乐、有私无公、无恻隐之心、言而无信、爱脸皮、婉转、客气等15个方面大胆直陈中国人的特性。
兵法讲‚知已知彼‛。
抗日战争中我们的敌人侵华日军又是怎样分析判断中国人的国民性呢?这是战争史研究极少涉及的问题,国防生教授沈克尼从当年日军‚绝密‛的兵要地志中撷取并分析其中部分观点。
日军师团作战指挥的依据《作战要务令》谍报中,将敌对国的国民性列为第一项的调查内容,足见其对国民性的重视。
在此从侵华日军‚绝密‛的兵要地志中摘取其对我国国民性的观点以飨诸位参考。
侵华日军眼中的中国人——日军兵要地志中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记载沈克尼作为制定作战计划基础的兵要地志除战场地形、交通、水文、气象之外,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假想敌国的‚国民性‛也是关注的内容,而且是战略层面考虑的问题。
美国海军从1944——1945年曾对日本历史做过调查。
当时海军上校埃耳斯〃札卡里亚斯领导海军情报局的一个科对日本进行心理战,意图让日本最高统帅部投降。
从当时日本人作战的顽强性来看,其军队经过严格的武士道教育训练。
如果认为日本会集体放下武器投降,似乎是极为荒谬的想法。
美国情报专家拉〃法拉戈在《斗智》一书中指出,二战末期美国很需要关于日本人战败以后的行为的材料,美国专家找到了这样的史料,就是日本被打败的氏族,从来不在战场上壮烈牺牲。
相反地,他们总是投降,还叙述了投降的仪式。
这份史料被收入札卡里亚斯的作战计划并被采用。
美国这类研究,著名的要属文化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和她的《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此书是受美国战略情报局之托而写成的有关日本的研究报告。
当年日本对中国国民性的调查日本军队对占领地域或预设战场有所谓‚统治资料‛的调查内容,是日本兵要地志关注的要项。
海港区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初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39年7月,中国严厉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
1839年在广州主持禁烟的是A. 林则徐B. 关天培C. 陈化成D. 邓世昌2.史学界将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定义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大变局”的含义指A.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C. 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化的深渊D. 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下图为近代史上某次运动颁布的革命纲领,据此判断,该运动为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太平天国运动D. 义和团运动4.1875年,清政府决定每年从海关税、沿海沿江六省厘金等税收中,提取共计约400万两白银,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
由此可见,清政府A. 控制白银外流B. 筹划制度改革C. 注重经济发展D. 重视海防建设5.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花”是指A. 扶清灭洋B. 自强求富C. 民主共和D. 君主立宪6.“雄狮亲驻玉门关,不斩楼兰终不还。
”1878年,他的壮举受到西方报纸关注:“今观中国之恢复回部(指新疆),足令吾欧人一清醒也。
”他的壮举,在当时被誉为“中国人的气质”。
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 取得台儿庄大捷B.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C. 左宗棠收复新疆D. 邓世昌黄海大战7.与右图直接相关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8.1900年,俄国记者杨契维茨基在其见闻中写道:“每一次齐射之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声,只见红灯掉落了,溃散了,熄灭了,但是团民们仍然挥舞大刀长矛,高喊‘义和拳!红灯照!’ 向车站前进。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左宗棠全集书信1.pdf篇一:“千秋独有左文襄”:历史上的左宗棠及其功绩“千秋独有左文襄”:历史上的左宗棠及其功绩作者:杨东梁《光明日报》(20XX年04月09日11版)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左宗棠、沈葆桢等福州船政代表人物浮雕左宗棠(1812—1885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中国,不奴颜媚骨,敢于抵御外侮的杰出爱国者。
综观左宗棠的一生,审视他的历史贡献,可以归纳为三点,即:近代中国国家统一、主权完整的捍卫者;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之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发展者和践行者。
一早在左宗棠的青年时代,他就是一个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有志之士。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发动了鸦片战争,时年28岁的左宗棠不过是个“山野草民”,却极为关注时局的发展,勤奋搜集、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外国的资料,以便了解对手,认识敌人。
他以保国卫民为己任,提出“练鱼屯、设碉堡、简水卒、练亲兵、设水寨、省调发,编泊埠之船,设造船之厂,讲求大筏软帐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左宗棠全集》书信第16页,以下简称《全集》)等具体御敌措施。
1858年(咸丰八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联军北上攻占大沽口。
其时左宗棠仅是湖南巡抚的一位幕客,他却积极建议:“夷务屈辱至极,恐将更有不堪者。
然窃意华夷杂处,衅端之开必速。
彼时以一支劲旅护天津,而后与之决死战,尚可得志。
”(《全集》书信一,第298页)形势发展果不出左宗棠所料,“更有不堪”的局面出现了: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劫掠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行宫。
此时,左宗棠已被任命为“襄办曾国藩军务”,并独自组成一支“楚军”。
他立即向曾国藩请求,由自己率兵北上“勤王”,但此议因清廷已经与侵略者签订屈辱和约而未果。
左宗棠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而作出的最大贡献,是他在19世纪70年代力排众议,克服种种困难,率师一举收复新疆地区。
引言:这是一篇对中国人的“面子”有着深刻诠释的文章,该章节摘自美国著名作家Arthur Henderson Smith所著的《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国人的气质》)一书。
外国人眼里的xx人——爱面子初看上去,用“脸面”这个全人类都有的身体部位来概括中国人的“性格”,没有比这更为荒谬的事情了。
但是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面超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意甚多的复合词。
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为了大体上理解“面子”一词的含义,我们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民族。
戏剧是一种全民娱乐方式,大多数的中国人之热衷于看戏,就如同英国人喜爱运动、西班牙人喜爱斗牛一样。
任何一个轻微的刺激,都很可能地使得中国人吧当作戏剧中的一个角色。
他会做出种种戏剧化的举动,诸如躬身下拜、双膝跪地、伏地不起、以头叩地,对于一位西方人来说,这些举动即便不是荒唐可笑的,也纯属多余。
很多中国人是按照戏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
一个人需要为自己辩护的时候,面对两三个人,他也会像面对一大群人那样说话。
如果他的麻烦得以解脱,他就会说他体面地“下了台”,如果没有得到解脱,那他会发现自己无法“下台”。
很明显,所有这一切都与实际情况没有任何关系。
问题从不在于现实,而在于形式。
如果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道出了漂亮的话语,“演戏”的要求便得到了满足。
我们不必到后面去偷看“真相”,否则将会毁掉世界上所有的“戏剧”。
在复杂的生活关系中适当的做出这些戏剧化得举动,这就是“有面子”。
如果做不出这些举动,忽略这些举动,这就是有“面子”阻挠这些举动的展示,就是“丢面子”。
如果理解无误,就会发现,“面子”就是一把钥匙,用它能打开那只藏在有中国人诸多重要性格的密码箱。
还要再补充一点,调控“面子”及其获得方式的种种原则,常常超出了西方人得理解能力,西方人总会淡忘这种戏剧化得因素,闯入不相干的事实范畴。
高考作文:议论文分论点的提炼与表达议论文分论点的提炼与表达(1)一、导入:二、什么是分论点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
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
因此,提炼分论点的前提是确立中心论点,并用一个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怎样提炼分论点。
A、并列式分解1、类——是什么,主要是回答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类”。
例1:勇敢:勇敢是富贵不能淫的品质。
勇敢是贫贱不能移的人格。
勇敢是威武不能屈的气节。
例2:谈意气: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
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
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练习1:志节操行(1)志节是自我激励的法宝。
(2)志节是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的支柱。
(3)志节是衡量人道德品德的一杆秤。
练习2:中国人的气质(1)2、因——为什么,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因”。
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例1:说安:确立中心:安全是生产得到保障的前提。
没有安全,生产将受到威胁。
没有安全,劳动者生命得不到保障。
没有安全,长期赢利目标无法实现。
例2: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千变万化,事物是复杂的,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人们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评判事物的标准不同,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例3:爱:因为爱,任长霞直面黑暗,九死不悔。
因为爱,丛飞燃烧自己,点燃希望。
因为爱,黄伯云亮剑出手,奋斗不息。
练习1:学会宽容。
(1)因为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因为宽容是去除嫉妒的良方。
(3)因为宽容既给别人以鼓励,同时也使自己有所收获(融洽了人际关系,你会较多地得到援助之手)。
练习2:质量就是生命(1)产品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
(2)产品质量关系到企业的发存发展。
(3)产品质量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的形象。
高考作文:议论文分论点的提炼与表达议论文分论点的提炼与表达(1)一、导入:二、什么是分论点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
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
因此,提炼分论点的前提是确立中心论点,并用一个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怎样提炼分论点。
A、并列式分解1、类——是什么,主要是回答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类”。
例1:勇敢:勇敢是富贵不能淫的品质。
勇敢是贫贱不能移的人格。
勇敢是威武不能屈的气节。
例2:谈意气: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
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
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练习1:志节操行(1)志节是自我激励的法宝。
(2)志节是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的支柱。
(3)志节是衡量人道德品德的一杆秤。
练习2:中国人的气质(1)2、因——为什么,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因”。
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例1:说安:确立中心:安全是生产得到保障的前提。
没有安全,生产将受到威胁。
没有安全,劳动者生命得不到保障。
没有安全,长期赢利目标无法实现。
例2: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千变万化,事物是复杂的,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人们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评判事物的标准不同,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例3:爱:因为爱,任长霞直面黑暗,九死不悔。
因为爱,丛飞燃烧自己,点燃希望。
因为爱,黄伯云亮剑出手,奋斗不息。
练习1:学会宽容。
(1)因为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因为宽容是去除嫉妒的良方。
(3)因为宽容既给别人以鼓励,同时也使自己有所收获(融洽了人际关系,你会较多地得到援助之手)。
练习2:质量就是生命(1)产品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
(2)产品质量关系到企业的发存发展。
(3)产品质量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的形象。
2025年扬州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试(二)历史试卷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7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1.在“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讨会上,内蒙古自治区的元宝山积石冢被揭开了神秘面纱,成为红山文化考古的“新品”。该文化处于A.旧石器时代早期B.新石器时代晚期C.奴隶社会中期D.封建社会初期2.郭沫若在《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提出,在古代农业生产不发达的时候,“选择平衍肥沃的土地作方格的等分是可能的事”。据此推知,周代实行A.分封制B.宗法制C.井田制D.礼乐制3.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规定“诸侯无故不得杀牛”;商鞅变法后,秦国法律规定,将政府配给的牛养瘦了的当事人都要坐牢房服劳役,更不用说吃牛肉了。产生这些规定主要是因为A.诸侯争霸局面B.祭祀礼仪需要C.变法运动开展D.铁犁牛耕使用4.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具有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两大基本特点的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A.《黄帝内经》B.《齐民要术》C.《千金方》D.《本草纲目》5.右图是出土的北魏陶牛车。北魏建立后,沿袭魏晋风俗将中原的牛车视为尊贵和时尚。这体现了北魏时期A.政治制度完善B.民族交融加强C.江南经济发展D.社会秩序稳定6.起初以洛阳为中心,连接了海河、黄河、长江等五大水系,北达涿郡,南抵余杭,流经河北、山东、河南、浙江等八个省市的水系是A.郑国渠B.都江堰C.灵渠D.大运河7.《资治通鉴》记载:“上(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表明唐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B.猛安谋克制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8.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王朝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且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要赠送辽和西夏大量钱物,使得北宋财政年年亏空。为此,王安石致力于A.实现富国强兵B.禁止土地兼并C.整顿官僚队伍D.限制商人利益9.下图是我国古代南北方重要年份人口占比图。其中,西汉末年至北宋时期的变化折射出
英汉语言特点对比(综述)(接第二周)《中国人的气质》---上海三联书店1,面子2,节俭3,勤劳4,礼节5,漠视时间6,漠视精确7,误解的才能8,拐弯抹角9,灵活的固执10,智力混沌11,精神麻木12,轻视外国人13,缺乏公共精神14,保守15,漠视舒适和便利16,生命力17,忍耐和坚韧18,知足常乐19,孝顺20,仁慈21,缺乏同情心22,社会台风23,相互负责和遵纪守法24,相互猜疑25,缺乏诚信26,多神论,泛神论,无神论Chinese characteristics:1, face 2, economy3,industry 4, politeness5,the disregard of time 6, the disregard of accuracy7,the talent for misunderstanding 8, the talent for indirection 9,flexible inflexibility 10,intellectual turbidity11,the absence of nerves 12,contempt for foreigner13,the absence of public spirit 14,Conservatism15,indifference for comfort and convenience16,physical vitality 17,patience and perseverance18, content and cheerfulness 19,filial piety20,benevolence 21,the absence of sympathy22, social typhoons23, mutual responsibility and respect for law24,mutual suspicion25, the absence of sincerity26,polytheism, pantheism, atheismTen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Chinese Cultures English认知型ChineseDifference I中国-儒家-关注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仁,义,礼,智,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孝”“三纲”西方-崇尚自然“知识就是力量。
世纪转折点对中国未来的两种规划摘要: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明恩溥与辜鸿铭眼里的中国人分别是:缺乏现代意识的中国人与重心灵或情感生活的中国人。
他们对中国未来的规划分别是:“以基督教救中国”,以及“保(孔)教卫国”、使中国免沦为殖民地。
关键词:明恩溥;辜鸿铭;基督教;保教卫国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50-02一、引言所谓“国民性”,即民族性格之谓。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叶,随着中西方实力的消长,西方人的中国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由一个神秘、富庶而文明的国家变为一个未开化的“老大帝国”。
有两部英文著作对后来的国民性研究以及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想象,有很大的影响力:一本是1894年出版的明恩溥著《中国人的气质》(chinese characteristics),另一本是以《中国人的气质》为潜在的对话者的、1915年出版的辜鸿铭著《中国人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二、世纪转折点的看中国人国民性的两种视角(一)明恩溥眼中的中国人的“劣根性”明恩溥(1845-1932),英文名阿瑟?亨?史密斯(arthur h. smith)。
1872年,27岁的明恩溥偕妻子到中国,自此在天津和山东等地从事了长达54年的传教和写作工作。
汉学家费正清认为,明恩溥写《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乡村生活》等书,“试图从中国下层推行基督化,并从乡村这个层面来观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其著作是“中国生活在美国中产阶级眼中的经典写照”,并导致了“美国人心目中对中国印象的幻灭”。
张梦阳认为,“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气质》当中关于中国缺陷的许多见解,之所以一语中的、切中肯綮,就在于他是从现代意识出发对中国古老、守旧的精神状态与方式进行观照,”[2]史密斯有关于中国人的以下独到见解:1、关于中国人缺乏现代人性格的见解史密斯所指摘的中国人气质中的种种缺陷,例如缺乏时间观念、忽视精确、缺乏公共精神、不讲究舒适和方便、缺乏诚信等等,从本质上说,都是缺乏现代人性格的表现,史密斯所称赞的勤劳、节俭、生命力强等中国人气质中的种种优点,由于缺乏现代观念的指导,也往往产生负面效应。
中国人的气质中华民族的品格:坚忍不拔、理性务实、克勤克俭、居安思危谁要能将东西方的精华集于一身,谁若能在狭窄的、常常是荆棘丛生的中庸之道上安然前行,他就是幸福的。
一个多月前,南图书架上,“阅读世界人文书系”中,一本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美国人写的名为《中国人的气质》的书吸引了我。
望着印在橘红色封面的书名,中国人的气质?老外眼里中国人是怎样的气质?一个老外凭什么来分析国人气质?怀着好奇取下书本,1890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百年老店,很有历史了。
作者美国人阿瑟.亨德森.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溥。
一百多年前,准确说是1872年,作为美国公理会的传教士的明恩溥从西方来到古老中国,在上海、山东传教。
他曾在山东一个叫庞庄的地方生活传教。
与中国人朝夕相处近20年,他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是有感情的。
以一个传教士应有的善良和宽容,一个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理性和公正,对于中国人的生活、风俗和性格所做的一番评头论足,明恩溥的文字先是陆续发表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
后来他辞去公职,定居北京附近通州,专事写作。
以他在华几十年的生活实践,《中国人的气质》中深刻体察中国人的根性,从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立场出发,对于中华民族的一番指手画脚,成为了西方汉学中最重要的奠基作之一,在西方人的中国观形成中发挥了持久而巨大作用。
据说,此书在中国和西方曾广为流行,曾经引起包括辜鸿铭、鲁迅在内的中国思想大家们的广泛关注,直到如今仍能激起国人的阅读兴趣。
作者最早积极建议美国政府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让中国利用之发展教育事业。
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在白宫接见明恩溥专门商讨此事。
对于中国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十九世纪的艰难起步,明恩溥功不可没。
在书中,作者自勉道:永远都要在反面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给予中国人正面评价。
可就是这样一位对中国怀有好感的外国人,却始终没有放下他的西方文化中心论,以及他在面对中国人时所怀有的优越感,因而书中难免流露偏见和误解。
译者刘文飞、刘晓旸认为,这是一本善意与傲慢并存、真相与偏见同在的书。
作者显然熟习中国人的生活,也对这种生活方式所体现出的东方人的儒雅表示赞赏。
在他眼里的中国人的性格中,绝大多数都是缺点,如死要面子、漠视时间、漠视精确、善于误解、拐弯抹角、固执、智力混沌、神经麻木、轻视外国人、缺乏公共精神、保守、漠视舒适和便利、缺乏同情心、相互猜疑、缺乏宗教精神等。
能称得优点的区区几个,如节俭、勤劳、忍耐好坚韧、相互负责、遵纪守法等,而那些被作者当做优点来写的某些性格,如如注重礼节、知足常乐、孝顺、仁慈和富有生命力,最终也被当成了缺点,他觉得中国人的礼节是恼人的折磨。
平心而论,作者一百多年前举出的中国人的生活习性,至今依然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
比如死要面子活受罪,比如神秘地环顾左右然后贴着别人的耳朵根子传话,比如为了敲诈勒索而有意指错路、甚至把路挖断,比如在交易中的相互欺骗,只要有了别人想要的东西便不肯轻易出手等,这些揭短都可以说是所谓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生动描绘。
在中国,面子一词是语义甚多的复合词,不单指脑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其内涵之丰富,超出西方人的描述能力和理解能力。
明恩溥认为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种族,按照戏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问题从不在于事实而永远在于形式。
如果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道出了漂亮的话语,演戏的要求便得到了满足。
在复杂的生活关系中适当地做出这种戏剧化的举动,这就是有面子,否则就是丢面子。
如果理解无误就会发现,“面子”就是一把钥匙,用它能打开那只有中国人诸多最重要性格的密码箱。
这一种不可否认的潜在力量,不受规则约束,叫人捉摸不透。
送给人一个厚礼,就是“给他面子”。
但是,如果这礼是个人送的,最好别照单全收,不过全部拒收也很少见。
犯了错却又被揭发出来,就是“丢了面子”,所以不管证据多么确凿,也必须否认事实以保住面子。
明恩溥熟悉中国古语,比如旁观者清,比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以一种自信而又虚心、坦然而又警觉的心态来看,只要批评非蓄意诽谤和恶毒中伤,无论其出于什么样的立场、带有什么样的情感,明恩溥在书中对于中国人及其文化之观察与解读,其理解的细腻、深刻和独到,至今让人感慨反思。
我们这个民族性格中有些毛病,比如好面子,缺乏公共责任心、缺乏真诚、喜猜忌、保守、节俭过份等为现代社会所痛贬的毛病,早就存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了。
明恩溥这一本成书于百年前的名作,唤起有识之士对固有的劣根性进行自觉的反省和改造。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贫弱的时代,清政府后期的无能统治、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连年的自然灾害等,使得亿万中国人生活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明恩溥所接触的中国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贫困、最为屈辱的一代人,书中可以使百余年前我们同胞的生活“真相”又一个非常直观具体的印象。
穿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时空之后,再来盘点,明恩溥笔下的国人性格,有的依然如故,有的荡然无存,有的改头换面了。
比如,死要面子、商业活动中的缺乏诚信、官场上的贪污腐败、社会生活中公共精神的缺失、慈善事业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等,这些上上个世纪已经为他人所指出、也为我们自己所意识到的性格弱点,可以说是经久不衰,如今仍然是我们所面临的人性和社会顽疾,甚至越演愈烈。
带着纵向与横向比较目光来阅读,作者所罗列的国人性格中的一些缺点,其中不少如今已经“改正”。
比如,国人的“不守时”大有改进,“不精细”也有改观。
至于“保守”,如今大到对外资和技术的开放,小到对外国文化潮流和消费风尚的追逐,则改进接轨的似乎甚至过头,反而让人担心起民族文化传统的捍卫和延续。
再比如,当年的中国人比关心儿童妇女,今天的小皇帝现象已引起社会的警觉;当年的中国人冷淡外国人,如今的外国人成为竞相接近、追逐对象;当年的勤俭节约,如今的大手大脚……。
这样就引出另外一个问题来,即对所谓“缺点”的修正,是否都一定给民族的健康发展带来正面的影响。
民族性格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构成,其中孰优孰劣,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扬弃,哪些会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浮沉积淀,这些问题发人深省。
没有一定程度上的互相信任,人类就不可能共存于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尤其像中国这样一个高度组织化的、非常复杂的社会。
明恩溥认为,在中国长期盛行猜疑之风,引起一个陌生人关注的第一个表现,便是这个帝国无处不在的城墙,“城”这个字的中文意思即环墙而围的城市。
一旦出现危险信号,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复城墙,这种维修工程提供了一条便利途径,可乘此向哪些官员或其他暴发户们敲一次竹杠。
之所以要建造城墙,其坚实的根基是政府对于人民的不信任。
尽管皇帝在理论上是其子民的父亲,他的臣下也被称作父母官,当上上下下都心知肚明,纯粹是一些术语,人民与统治者的真实关系就像是孩子与继父的关系。
城墙是猜疑特性的一个证据。
人们之所以相互不信任,原因其一,是他们彼此不了解,其二是因为他们彼此了解。
明恩溥说,尽管中国人有彼此结盟的能力,这种能力时常令人联想其化学原子的聚合,然而只要在适当的时机向适当的对象小心提问,就很容易确知,中国人并不像他们表现的那样绝对彼此信任。
同一家庭中的各位成员,也时常成为相互猜疑的牺牲品。
这种相互猜疑的习性如此强大,猜疑与保守的结合,使得新生事物无法得到接受。
中国人认为不相信他人是合理的,而这使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明恩溥眼里,作为整体的统治阶级并不是这个帝国最优秀的阶级,反而是最糟糕的阶级。
中国有句俗话说:“蛇钻窟窿蛇知道”。
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是,中国的官僚阶层并不为比他们低一级的阶层即商人阶层所信任。
他们知道,所谓的改良只不过是一个表层外壳,很快就会剥落。
一个中国泥瓦匠用没有和好的灰泥马马虎虎地砌好了烟尘和房顶,却花大量时间来抹平其外表。
他知道,只要一生火,烟囱就会四处漏烟,只要一下雨,屋顶就会漏水,中国的很多事情就是这个样子。
明恩溥毫不怀疑,在中国也可能有清廉正直的官员,但是为数很少。
而且从他们所处环境的性质来看,他们完全没有希望去实现他们心中可能存有的美好愿望。
把那些最有条件熟读中国经典的人的实际情况与这些经典教义做一个对比,就会获得一个活生生的认识,即这些教义在把社会带向其高标准方面实际上是多么的无能为力。
中国官方各级官员都会发布数量极大、措辞得体、内容包罗万象的告示,其中缺少的唯一东西就是真实,因为这些堂皇的命令并没有指望得到执行。
一位中国政治家的生活和国事文件,就像卢梭的忏悔录一样,充满着最高贵的情感和最卑劣的行为。
明恩溥断定,中国的财富足以用来开发中国帝国的各种资源,如果缺乏信心,谨慎的资金是不会从藏身之处跑出来的。
中国有足以满足各种需要的学问,中国也不缺乏各个方面的人才。
但是,缺乏以诚信为基础的相互信任,所有的一切都无助于这个帝国的复兴。
明恩溥的书中高度评价了中国儒学,他认为儒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这个民族最为突出的智慧成就。
中华民族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其有记载的历史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为悠久,她也是一个始终完整地保持着其民族性的民族,从未离开过其发祥地,现存的一切,在许多方面似乎和远古一模一样。
该如何结识这个绝无仅有的事实?从历史的黎明至今一直居住在中华大地上的无数民众,是用什么方式被统治的呢?民族的衰落和死亡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为什么只有中国构成了一个例外?导致这一结果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其他民族依赖的是物质力量,而中华民族依赖的是精神力量。
任何一个研究历史的学者,任何一个处处留心、了解人性的旅行者,一想到中国的道德从古至今对民众所产生的神奇约束力,都会印象深刻,叹为观止。
他还说,儒学关于人的责任的教导是出色的,令人赞赏。
中国的古籍之中完全没有任何会使读者的心灵变得庸俗的东西,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这样拥有如此圣洁的文献,其中完全没有一处放荡的描写,没有一句出格的话语,四书五经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条批注,都可以在英国的任何一个家庭里大声诵读。
皇帝的统治好坏与否,他个人要直接对上天负责;人们奋发向上比统治者更为重要;统治者必需有德有能,必须以德施政;关于人与人之间五种关系的重要理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有这些观念像一座座山峰,耸立在中国人思想的一般水平之上。
只有正确理解儒学体系上的这些优点,我们才有希望正确理解中华民族,这些优点使得中国人能出众地服从道德力量。
在延续了很多年的文官考试中都要求引经据典地作文,这使人们的思想统一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程度,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动机,使每一位考生都把政府的稳定视为他个人成功的前提,毫无疑问,这就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国,儒学就是基础,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儒家弟子,正如所有的英国人都是撒克逊人一样。
儒家经典是中国统治者驾驶更加航船时所一句的一张航海图。
这是由人所绘制就某种意义而言得到神授的最好一幅航海图。
中国人在驾驶自己的航船时获得了多大的成功,他们已经驶进了什么样的水域,他们此刻又在朝哪个方向航行,——这些问题如今都是头等重要的,中国正在与如此之多的西方国家建立密切关系,在将来似乎会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