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的解读的文章
- 格式:docx
- 大小:10.75 KB
- 文档页数:1
有关对“散文”的理解
散文是一种相对自由的文学形式,它通常以描述、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作者对生活、自然、人性的思考和感受。
与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相比,散文的语言更加朴实自然,不拘泥于韵律和节奏,更注重表达真情实感和思想深度。
散文的特点在于其“散”,即不受拘束的写作方式。
散文的题材广泛,可以涉及人生、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优秀的散文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如下:
1.真实自然:好的散文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语言质朴自然,不
矫揉造作。
2.情感真挚:散文中蕴含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3.思想独特:优秀的散文应该有独特的思想观点和见解,能够启迪读者的思考。
4.文字优美:散文的语言应该优美流畅,富有诗意和韵味,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梁衡的《海思》
梁衡的《海思》是一篇关于海洋的散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海洋的美丽、博大、深邃以及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在文章中,梁衡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度的思考,展现了海洋的壮丽景色和它对人类心灵的触动。
他从海洋的浩渺无垠、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中领悟到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在海洋的博大深邃中寻找到一种精神追求和超越。
文章中提到的“海思”,既是指海洋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思考,也是指人类在面对海洋时所产生的一系列思考。
这些思考涉及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生命的起源与归宿、人类的精神追求等等。
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海洋的敬畏和敬爱,同时也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通过描绘海洋的美景和表达对海洋的思考,梁衡希望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同时也希望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探索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总之,《海思》是一篇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散文,它不仅展现了海洋的美景和神秘,也展现了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和追求。
散文《独白》文本解读在那段偏爱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岁月里,我阅读过席慕容的《独白》。
在当时,与其说是散文,对我而言,《独白》更像是一首简洁干净,朦胧感伤的诗歌。
接触文字的第一感觉便是《独白》里文字的韵律与辞藻的清丽,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无奈愁绪恰好迎合了那段青葱雨季里对自我,对未来的迷茫与彷徨的感情,产生了近似共鸣的好感,所以一直记得。
现在修读了《文学文本解读》这门课后,听过了老师细致而生动的讲诉,了解到恰当经典的文本解读示例,看过《文学文本解读》这本书里条理清晰的阐述和恰到好处的分析,我重新阅读了席慕容的《独白》,在散文的角度上,在文章核心的理解上发现了另一番天地,有了新的感触。
读散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散文的真与美;散文的情与理;散文的“小”与“大”;散文的格调和气势。
此文,我将主要从散文的真与美和散文的情与理论述。
散文和诗歌常常混淆,在于两者皆为写“情”,抒发作者本身对于大千世界,自然万物,人情百态和万生众相的内心真实感受和体悟。
散文的核心特征之一在于感情之真,用文字叙述传达个人感悟。
散文之美也是散文的特征之一,美是情味趣致透露出的情趣,美是文辞朴素表达出的精炼传神。
曾经,我感受到的是《独白》感情之真,欣赏的却是文字之美,言辞之美。
如今,重读《独白》,深入脑海的不再是文字的韵律与朗朗上口,而是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人生体验,以及体验前后的感悟落差,是作者倾心浇注在文字里的一段无可奈何。
与其说是朴素自然的着笔感动了读者,其实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那颗坦诚的心,那种真实的触动,那种经历过后才有的体悟感动了读者,感动了每一个对生活有所感受的在路上或者回首过往的人。
散文说理的特点即是由“悟”而来,由叙而来,用人生体验娓娓道来。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
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
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莫怀戚散文《散步》赏析一、整体把握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
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
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
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
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
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
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
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孙。
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
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
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二、问题研究1.这篇散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
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
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
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
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
朱自清散文《春》的解读在中国只要提到写春天的现代散文,似乎没有人能绕开朱自清的《春》。
这一篇貌似中学生习作的文章何以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我原本觉得它只不过因清新秀丽、浅显易懂、朗朗上口而广得人缘罢了,而普及率高并不代表文学水准就一定高。
可是最近我重读这篇小文章,却有了不同的看法。
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封建思想顽冥不化的同时有五四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帝国主义悍然入侵的同时有各地反帝斗争风起云涌;军阀混战连年不休的同时有共产党发展壮大,国共开始合作。
那是一个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时代,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等曲折含蓄地反映出这一特殊时期国恨家愁的时代内容,沉郁委婉,言浅意深,带给无数读者感动和共鸣。
可是《春》给人的感觉却全然不同,它欢快明朗,让人振奋。
难道它是一篇暂时脱离了时代纯粹写景的文章吗?我认为不是。
有研究资料指出: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荷塘月色”无疑是他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它既具有时代的号召力,又具有永恒的艺术感染力。
试以文本为例说明:“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是一个特殊表达,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初春的朦胧景象,也是他和许多中国人对未来的朦胧憧憬。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暗示蓬勃的生机冲破了寒冬的桎梏,谁也阻挡不了。
叙事散文赏析瞬间在那之前,我一直以为父亲是不会流眼泪的。
我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拮据。
因为两边的老人离得远,妈妈辞掉了工作,打理起我的饮食起居。
一家人只靠父亲在工厂简陋的车间里干活来维持生计,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
即便如此,每每我回想起那时,竟很少意识到贫穷的阴翳曾笼罩过我的童年。
现在想来,大概是父母协力悉心呵护的成果。
同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我从小就被母亲逼着背唐诗宋词。
好在我也争气,包揽了以我家为中心方圆几里的各项活动的奖项。
当时小区旁的大超市常组织许多专门面向小孩子的比赛。
一次诗词大赛中,我打败了许多实力雄厚的对手,勇夺第一名的桂冠。
一下台,我就看到了父母欢欣雀跃的笑容,那笑容在白炽灯的照射下格外地耀眼。
他们答应要奖给我一个礼物,逛来逛去,我的目光终于锁定在了一个金黄色头发、红格子衬裙的洋娃娃身上。
他们看着标价,有些踌躇。
父亲的手指不断地叠交,指关节发出咔吧咔吧的响声,他和母亲对视一眼,什么都没说,转身,付款,留给我一个高而大的背影。
那背影被白炽灯光勾勒出一个坚硬的轮廓。
母亲牵着我的手,我感到她的掌心一片潮湿。
父亲从未在我面前低过头,即便是面对奶奶的斥责。
小时候回奶奶家过年,姑姑姑父总是从偌大的后备箱里搬出许多大大小小的袋子盒子,一个一个地摆在门口的水泥地上。
邻居的老太总会一脸羡慕地站在奶奶身旁,指指这边的红袋子,又指指那边的绿盒子,挨个问奶奶里边装了什么。
奶奶得意地笑,攒起了满脸的褶子,拿出一副指点江山的气派讲解着。
那个场景我现在还记忆犹新,以至于每当看到《黄金酒》广告里老头得意自豪的模样,都会会心一笑。
相比而言,父亲的年货就寒酸许多,不过就是母亲细心挑选的几箱牛奶和熟食。
奶奶拎着熟食往冰箱里放,嫌爸爸的买的不合她的心意。
她念叨着这些她都会做,何必总弄些加工过的吃,不利于身体健康。
她说这话的时候,姑姑带来的已经空了的熟食盒子在一旁,被阳光照得闪闪发光。
那次争执源于父亲的一次失误。
奶奶做的辣椒酱堪称一绝,浓厚的辣椒酱裹着硕大的牛肉粒,在空气中散发出一种厚重朴实的香气,是父亲的最爱。
《雨的四季》文本解读《雨的四季》是现代著名作家刘湛秋的一篇散文,文章以“雨”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自然之美和生命之力。
本文将从主题思想、创作背景、篇章结构、描写手法、文学风格、修辞手法、情感表达、象征意义、文化内涵和读者感受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主题思想《雨的四季》主题是关于雨的赞美和生命之美的表达。
作者通过对四季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雨的美丽和神奇,同时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文章主题思想深刻,引人深思,让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思考生命的真谛。
二、创作背景《雨的四季》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人们对于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的关注逐渐增多。
作者通过描写四季雨的特点,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传递了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呼吁。
三、篇章结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描述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雨。
每个季节的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作者通过对每个季节的雨进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雨的美丽和神奇。
篇章结构清晰明了,逻辑性强,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四、描写手法《雨的四季》采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通过对四季雨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雨的美丽和神奇。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雨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五、文学风格《雨的四季》属于散文体裁,文学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优美流畅。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短句和叠词,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一些古典文学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
六、修辞手法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四季雨的特点。
比如将夏天的暴雨比喻为“铜鼓声中的豪放”、“雄壮的手臂”,将秋天的细雨比喻为“轻轻的脚步声”、“轻柔的手指”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雨的美丽和神奇。
从作品中学到的做人道理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
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
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
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
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
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
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
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
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杨绛散文《老王》深度解读杨绛先生的散文向来得到很高的评价:“严谨的写实作风使她的散文浑然本色,亲切可感;对道德尊严的执着追求使她的散文充满了人格的感召力;有距离的审美观照、美丑善恶互现手法形成其散文清雅隽永、豁达冲淡的艺术风格;理性与感性紧密交融的语言使其散文既富理趣又颇具小说神韵。
”《老王》是杨绛写于1984年的一篇散文,在选入中学课本后,引起界内人士的极大关注。
关注焦点是大家公认的作品文眼:“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杨绛先生每当想起老王,总是心生“愧怍”?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存在之前,部分意义已经存在,在文本结束的时候,意义仍然在继续延伸,读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做出自己的理解。
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能使人思想发育、灵魂苏醒,从而构建出自己的精神大厦。
解读读苏童的散文《三棵树》苏童的散文《三棵树》秉承着苏童一贯的寓意风格,从想象三棵树,到试图培育一棵属于自己的树,再继而意外得到了两棵树,最终又失去了这两棵树。
文章表层传递的是个人与树的情感和生活,深层传达的是盼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然也可以是暗示他的爱情历程。
《三棵树》没有让这种象征意味直接现身,文章从个体体验出发,表达情感的起伏变化(忧、喜、悲)。
作者也很少议论,由于城市建设而无辜葬身于推土机下的两棵树,作者对此充满哀伤和缅怀之情。
作者最后以那棵童年时代由于无法避免的天灾而不幸落水的苦楝树苗在水中挥手示意作为首尾呼应的结语,悲痛地表明“我”将“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
”《三棵树》所蕴涵的象征含意:爱树护树,就是尊重和爱护自然,其实也就是爱护人类自己。
有了自然母亲的庇护,有了精神家园的照耀,这个世界才是幸福的。
当然,也可以象征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爱是人类的根基,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思树--无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相应的情感变化是满怀憧憬--怅惘忧伤--无可奈何--隐痛缺憾--感激幸运--迷惑茫然。
首先,是思树:表现树的高大形象。
“三棵树很高很挺拔。
我想象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这是作者心中健康完整的大自然形象,是人类对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守望与企盼,也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运用排比的修辞方式烘托出作者因不能拥有自己的树而与自然的疏离而感到怅惘忧伤。
也可以因缺乏爱而怅惘忧伤。
其次是种树、丧树:树苗的弱小形象,“幼小”、“种在花盆里”,虽有叶子,却是人工的自然,实在是无奈而荒诞的选择;树的误杀又使我过上缺乏自然恩惠的生活,令人悲伤。
含蓄地表现了“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遗憾”,这是生存无依的惶惑和无奈。
此外,我对树的狭隘占有,含蓄表达了人与自然不能平等相处,为后文的由于城市建设而无辜葬身推土机下的两棵果树作了铺垫,两者之间有共同之处。
比喻初恋的失败也是可以的。
《冰心散文集》是冰心女士的一部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集,包含了她多年来创作的散文佳作。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受感动,感受到了冰心女士对生活、自然、人性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洞察。
冰心女士的散文作品以其优美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阅读这些散文时,我仿佛置身于冰心女士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种情感的传递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也让我更加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
此外,冰心女士的散文作品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她通过对生活中琐碎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物。
陆蠡散文《囚绿记》解读《囚绿记》是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之一,其深沉而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与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也能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陆蠡在《囚绿记》中,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示出来。
他通过描述自己与常春藤的交互过程,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神秘与力量。
作者将常春藤的生长与自己的生命历程紧密相连,通过对常春藤的观察和描述,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陆蠡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常春藤的柔韧和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赞美常春藤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奋力生长,这种坚韧的精神对读者产生了很大的震撼。
同时,作者通过对常春藤的描述,也反映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对于生命和自由的渴望。
在《囚绿记》中,陆蠡也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他强调了自然的美与神秘,呼吁人们要自然,珍惜自然。
这种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不仅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考。
《囚绿记》还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通过对常春藤的描述,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不屈不挠地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人生哲理对于读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使人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囚绿记》是陆蠡散文中的杰作之一,它以柔美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与人的情感之间的。
通过对于常春藤的描述和赞美,作者表达了对于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欣赏这篇美文的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引发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考。
在教育领域中,互动式教学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囚绿记》备课活动为例,探讨如何走向高品质的互动。
生存焦虑、生命韧性与自然诗意——黄其龙散文的三重解读雷育斌1,陈穗钦2(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数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摘 要:黄其龙的散文从生命体验出发,用细腻的笔触、贴近现实生活的场面描写和具有创意的文章组合构造,在自我写照中以小见大,影射出了大多数人的生活。
黄其龙以南疆独特的地域风貌作为背景,写出了在城乡不断的交融、碰撞、挤压中人的生存焦虑和精神困境,并于自然界的诗意栖息和日常的生活现象中挖掘“花山精神”—— 一种对生命韧性的寻觅与追求,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黄其龙;生存焦虑;敬畏自然;生命韧性中图分类号:I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24)01-0092-05※文学与艺术※收稿日期:2023-11-14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壮族作家文学创作与‘花山精神’关系构建研究”(2022KY0745);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地域文化视域下当代广西文学创作研究”(2022YB044)。
作者简介:雷育斌(1992—),女,广西横州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与写作理论;陈穗钦(1988—),男,广西钦州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数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理论。
黄其龙是广西崇左人,散文作家,2020年在《民族文学》发表《蜜蜂飞来飞去》。
他的《川上的婚姻》于2021年发表在《星火》上,并被《散文海外版》转载,《父亲的花事》《高处和低处》《空间:猫、硅胶工厂和心脉(外一篇)》《火烧云少年》《带着画册出发》《奔走的石头》《土地的隐痛》发表于《广西文学》等。
从目前黄其龙发表的散文来看,他仍处于创作初期,但作为一个冉冉升起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在崇左、广西甚至国内散文中都引起了诸多关注。
本文从他的个人经历和散文作品出发,探索其散文中呈现出来的生存焦虑、生命韧性和自然诗意,这三方面不仅与“花山精神”中的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在生活中寻觅韧性和希望的现代生命意识等精神品质息息相关,也构成了黄其龙散文的内容和基调,让他的散文在关注现实、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关注自然的同时,呈现出对生活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深层思考。
余华的散文赏析【篇一:余华的散文赏析】看完余秋雨一系列的所作所为后,对他在行者无疆中流露出的人文主义关怀感到恶心不已。
但我承认的是,他的散文确实容易让人接受,读起来很轻松自在。
让我感到很矛盾的一个人。
收起回复|来自14楼2016-03-21 19:17【篇二:余华的散文赏析】,承载了多少意义、情感和力量呢?是进行时,是生命的持续状态,是灵魂的永恒追寻。
看完《活着》,想说说关于活着。
突然发现很难去说,这样广大却沉重的话题,似乎每一个语句都显得苍白,每一声叹息都显得无力;然而,活着,是进行时,是你我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无从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审判台前,而从那一天起,我们将活在永恒的国度里。
而活着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于是没有永恒的方向,迷茫地活着;没有永恒的价值,愚昧地活着;没有永恒的期待,艰辛地活着。
也有人只看到所谓的另一部分,于是没有现实的根基,形而上地活着;没有脚下的道路,漂浮地活着;没有真理的指引,被动地活着。
但是当我们听着故事的叙述者福贵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感觉着他活着的状态一点点变化:年少无知时,萎一靡一地活着,无视妻子的艰辛,无视父母的关切,无视现实的责任;风云突变后,挣扎地活着,战场上经历生存的残酷抗争,生活中面临活着的底线挑战,情感上体会为父为夫角色*的重担;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牵无挂,无泪无述,也无欲无求。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我们会默然发现,活着是一种状态,仅仅一个词,悲惨抑或苦难、凄凉、无奈,无法展现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们都无法深入触及。
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
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更是匠心独运。
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残酷,生活的残酷,更体会到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一团一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死因是撑死的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生活的疾苦,亲人的离去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
晓雪的散文《白鹭》赏析晓雪的关于散文《白鹭》赏析郭沫若的《白鹭》是一篇境界和品位很高的散文,而晓雪的关于散文《白鹭》讲的则是这篇散文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下面是晓雪的关于散文《白鹭》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散文《白鹭》晓雪我喜欢散文,就在于它的随意性和多样性,就在于它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
因此我喜欢读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鲁迅的深沉冷峻、巴金的自然真挚、茅盾的淳厚质朴、冰心的婉约清秀,也喜欢林语堂的幽默隽永、徐志摩的浓艳绮丽、汪曾祺的恬淡纯净、秦牧的博识睿智……郭沫若的散文像他的诗一样,有的写得豪放激越、气势磅礴,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
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他的后一种散文。
这篇五百字的《白鹭》,就是后一类散文的典型例子。
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绝妙地描绘出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
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我想起古人的`描述,“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莱辛说:“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
”《白鹭》就是一篇能让人“反复地品味”的好散文。
它“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附:《白鹭》郭沫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关于散文的解读的文章
散文是一种灵活多样的文学形式,其特点是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个性化语言。
解读散文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包括主题、情感、语言和结构等方面。
首先,散文的主题是指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主题是散文的核心,是作者通过文字所传达给读者的情感、思考和启示。
在解读散文时,要抓住主题这个核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图。
其次,散文的情感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情感状态。
散文情感丰富多样,包括欢乐、悲伤、忧愁、激昂等。
读者在解读散文时,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表现方式。
第三,散文的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
散文的语言具有个性化、形象化、生动化的特点。
读者在解读散文时,要注意品味作者使用的词汇、句子和修辞手法,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最后,散文的结构是指作者组织文字的框架和方式。
散文结构灵活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章法。
读者在解读散文时,要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和结构线索,了解作者的谋篇布局和组织章法。
总之,解读散文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包括主题、情感、语言和结构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方面,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