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复习提纲

中国法制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汤刑

指商朝开国之君汤所创立的一整套法度,《竹书纪年》又记载说:“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指的是修改以汤的名义命名的规则。但实际上,在汤的时代可能并没有什么记录在案的成文规则,只是有些习惯做法。

2、九刑

刑是周代成文法规的最主要形式,在当时至少有两方面内涵:一方面,它是当时各种规范性文件的统称,即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律,其中以规定犯罪和刑罚的内容为主,即现代意义上的刑法;另一方面,它又兼指各种具体的刑罚。西周初年,周公在发布《誓命》时曾提到“九刑”可能并不是指法规,而是指九种刑罚。此后,由于按以刑统罪的体例编定法规,因此新的法规也被称为“《九刑》”,到西周中后期,才有《九刑》之名。

3、三宥

在《周礼·秋官·司刺》中提出所谓的“三宥”之法:“一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就是说对于不了解法律、不意误犯以及本应意识到却疏忽遗忘而造成危害后果等三种行为,在量刑上应该予以宽宥,减轻其刑罚。

4、约法三章 96

刘邦入关后,与关中父老约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获得关中民众的支持。根据《史记·高祖本纪》,“约法三章”是对于汉军的约束,表示汉军犯罪也要按法处置,以争取中原秦国核心地区的民心。

5、六礼 37

根据儒家经典的记载,在西周正统的礼制下,婚姻缔结一般要经过六道程序,合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或称纳成、纳币)、请期、亲迎。“纳采”是男方家长通过媒人告知女方家长希望结亲的意愿。“问名”是与纳采同时进行的,是男方询问女方姓氏及女子生母的姓氏,然后男方进行占卜,如果结果是“吉”就进入“纳吉”的程序,用大雁馈赠女方,并告知卜问的结果。此后一个环节是“纳征”,即后世所说的下聘,只有致送了聘礼,才能正式成立婚约。然后男家再行占卜,求得吉日,再派使馈送大雁,告知计划中的婚期,以求女方应允,这一程序称为“请期”。最后是“亲迎”,即新郎迎娶新妇。

6、原心论罪 115

“原心定罪”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司法主张,指在审理案件时,主要根据犯罪者的动机来酌定刑罚。只要有动机,不管是否已经做出了行为,都要加以惩罚。

7、七出 37

在七种情况下,男方可单方面解除婚姻、休弃妻子,称为“七去”,又称“七出”。这七种情况包括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和窃盗等。不顺父母或称不事舅姑,指对公婆侍奉不力、有失恭敬;无子强调的是没有生养男性子嗣;淫或淫泆将使宗族子嗣不纯;有恶疾则不能入家庙助祭;多言或称口舌,只在家族中搬弄是非,离间亲属情义;窃盗,四战他人或族内财产。

8、三不去 38

男方单方面休妻的权利在三种情况下有所限制,称为“三不去”分别是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和前贫贱后富贵。这是指在妻子的母家已无人、妻子曾与丈夫共同为夫家父母服丧三年或丈夫结婚时原贫贱而出妻时已富贵这三种情况。

9、非公室告 87

秦法律将告发案件分为“公室告”与“非公室告”两种。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称“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髡子及奴妾”是所谓“非公室告”,即是指告发他人的子女盗窃父母财产、父母擅自杀死子女或奴隶,或对子女和奴隶施加肉刑、髡刑。并规定“非公室告”案件不得告发,官府也不得受理。甚至规定要处罚告发“非公室告”案件者。

10、爰书 88

秦律明确规定,在案件审理时,须将审讯经过、在场人员、被告人的口供和所使用的证据等记录下来,笔录称之为“爰书”。从《封诊式》所载事例来看,秦代审理笔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被审讯者的姓名、身份、籍贯、居址及因何被控告,原告的诉辞,被告的供述和辩解,被告人是否有前科,证人证词,证据,调查的过程,审讯时是否进行拷打等等。

11、决事比 99

比,也称“决事比”,是指比照典型判例作为判决的标准。据《后汉书·桓谭传》注:“比谓类例”,即在法律并没有正式规定的情况下援引以往的有关判例来作为判决依据。史籍所载有死罪决事比、辞讼比、廷尉决事比等等名目,据说在汉武

帝统治时期,仅仅“死罪决事比”就多达13472事。

12、黄老学派 94

黄老学派是在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假托皇黄帝、老子为其创始人的学派,属于道家的一个流派,具有儒、道、法相结合的性质。认为最高的规则是“天道”。而“道”的基本内容又是“无为而治”,所谓“无为”是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施行统治。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安民而非扰民,法律的作用在于兴利除害、尊主安民。同时主张帝王本身要受“天道”的制约,强调国君一举一动必须遵循法律。13、八议 131

魏明帝制定魏律,以周礼之“八辟”为依据,规定了“八议在”制度,及下列八种人犯罪时享有宽宥特权:议亲(皇亲)、议故(皇帝故旧)、议贤(其德行有影响的士人)、议能(有大才干者)、议功(对国家有大功劳者)、议贵(上层官僚)、议勤(对国家服务勤劳者)、议宾(前朝的统治者及其后代)。这项制度一直沿袭至明清。

14、义绝 164

唐代法律规定在发生“义绝”情况下必须解除婚姻。所谓“义绝”是指夫妻一方对于另一方或其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有殴打、通奸、杀伤行为。《唐律疏议·户婚》的解释是“夫妻义合”,所以当发生“义绝”就必须离异。并且规定即使是妻子尚未正式过门成婚,或者是这些杀伤行为已被朝廷赦免,仍然都必须解除婚姻。唐令规定的应“义绝”的情况包括:①丈夫殴打妻子的祖父母、父母,杀死妻子的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姑母、兄弟姐妹,与妻子的母亲通奸;②妻子企图谋害丈夫,殴打谩骂丈夫的祖父母、父母,杀伤丈夫的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姑母、兄弟姐妹,与丈夫缌麻以内的亲属通奸;③丈夫和妻子双方的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有杀害行为。

15、六赃 177

唐律将凡是需要累积非法收入数额来定罪量刑的罪名统称为“六赃”。赃泛指一切非法的收入。六赃具体指强盗(以威吓或强力取得他人财物)、窃盗(暗中不让人发觉的取他人财物)、受财枉法(官吏收受贿赂而违法处置公事)、受财不枉法(官吏虽然收受贿赂,但并没有因此做出违法的处置)、受所监临(收受或向自己部下、辖区内百姓索取财物的行为)、坐赃(泛指一切上述五种情况以外的

非法所得)。

16、编敕 201

宋承唐、五代之制,敕的应用更为广泛,皇帝颁布的单项法令称之为“散敕”、“续降”,直接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散敕积累到一定程度,经立法程序,加以整理删修成具有成文法典性质的“编敕”。宋设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编敕的修撰工作,称“详定编敕所”,又称“编修敕令所”。

17、重法地(宋)

宋朝的一种法律制度,对某些特殊地区的特定罪犯施加重刑(酷刑处罚盗贼、流放家属、门户标识),这个地区就叫做重法地。如开封府诸县,河北,京东,淮南,福建等路皆为实施“盗贼”重法的区域。

18、《洗冤集录》 236

由于检验技术的进步和完善,检验活动的广泛化,宋代出现了不少与检验相关的著作,其中以宋慈所著《洗冤集录》最具代表性,它博采众书,集宋代检验技术和经验之大成,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书中对尸体检验、现场勘察、疑难鉴定都有精到的阐述,充分反映了宋代法医学所取得的成就,表明宋代法医学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19、大诰 290

“大诰”是明太祖于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1385-1387)陆续发布的四集文告的总称,包括《御制大诰》74条,《御制大诰续编》87条,《御制大诰三编》43条,《大诰武臣》32条。明太祖将一些由自己亲自审判、自认为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新制订的特别法令,以及告诫,“训导”臣民的文告汇编成这四集“大诰”颁布天下,内容庞杂,设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内容是警告、惩治贪官污吏。“大诰”是明太祖“刑乱国用重典”的主要手段之一,明太祖死后不再有法律效力。

20、厂卫 312

厂卫是明朝的特务机关。厂卫之制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其具有侦察缉捕、监察审判、法外施刑等种种特权。厂卫先由锦衣卫出现,又有东厂、西厂、内行厂之分。厂卫干预司法是明朝法律制度中的一大特点。

21、刑名幕友 338

幕友,又称幕宾、幕客,俗称师爷,是官员私人聘请的行政司法事务顾问。清代幕友种类很多,而以刑名、钱谷幕友最为重要,分别顾问司法、赋税事务。刑名幕友帮助官员批答案牍,草拟判词等,掌握着相当的司法权力。

22、会审337

会审指会同审理,该制度虽然号称“恤刑”,重视人命,但实际上是皇帝对司法审判活动加强了控制,是君主专制高度集权的一种表现。清朝废除了明朝的大审制度,保留了热审制度,又将朝审进一步发展为“秋审”和“朝审”两大审判制度。秋审是由朝廷各部院长官会同复审各省上报斩、绞监候案件的制度。朝审是由朝廷各部院长官会同复审刑部在押斩、绞监候罪囚的制度。

23、观审 340

观审制度,是西方列强取得在华领事裁判权以后确立的强行干预中国司法审判的制度。指在外国人是原告的中外混合诉讼中,外国领事可以在审判时以陪审员的身份列席旁听,并参与案件的审理。相反在中国人为原告的案件中,中国官员毫无过问权利。

24、《十九信条》 352

全称《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它是清政府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抛出的又一个宪法性文件。由于革命运动和全国局势的压力,《十九信条》在形式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相对扩大了国会和总理的权力,但它仍强调“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尤其是它完全着眼于皇帝和国会的关系,对人民的权利只字未提,更暴露出其虚伪性。正因为如此,清政府抛出《十九信条》后,并未能挽回清王朝大厦将倾的败局。

25、则例 324

则例是由中央政府各部门就本部门的行政事务编制、交由皇帝批准生效的单行法规。根据调整范围的不同,则例可分各部门则例和关于特定事务的则例两大类。由于大多数中央部门是掌各种行政职责的,因此则例也大多属于单行行政法规,但刑部则例则不同,具有刑事性质。

26、沈家本

沈家本(1840-1913),清末官吏、法学家。字子惇,别号寄簃,浙江归安人。历

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右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主持制定了《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典。积极主张引起西方新型法律,推行司法独立、民刑分立,编纂独立的诉讼法典,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简答题

1.中国法制起源的特点

(1)法律与宗法等级制度紧密结合

①沿氏族公社——家族制——宗族国家的历史轨迹发展

②血缘纽带更加强韧

③部落首领的地位不断强化并受到法律保障

④法律具有国法、宗法双重性质

(2)主要通过战争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

①“刑起于兵”

②原始习惯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礼法

(3)法制起源于领袖人物的伟大创造

①上天的启示:河图洛书、洪范旧畴、墨家“天志”

②救世济民,禁暴止乱的政治愿望

(4)公法发达,民事立法相对滞后

①财产以宗族、国家所有制为基本内容

②个体私有观念未正常发展

③法律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家族、宗族、国家利益

④许多民事关系用刑法调整

2.夏商法制的特点

天罚神判:①天罚:天法、审判观念

②天法:法律为上天所赐

③天罚:代天行罚

④审判:通过祈求神灵指示的方式进行审判

3.西周契约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契”:为记事在竹木片刻出刻痕(刻木记事),将有刻痕的竹木片一剖为二,协议双方各持一片,为“券”。“约”:记事的绳结

②民间交易一般以口头形式,以“契约”为履约的提示物

③文字契约:质剂”是买卖契约。在竹木简的两面写上同样的文字内容,再剖开各持其一。买卖重要财物(土地、奴隶、牲畜)采用长的“质”,一般的买卖采用短的“剂”。“傅别”是借贷契约,在竹木简的一面写上文字,从中剖开,拼拢后才可以读通。

④有专门管理契约的官职,“质人”。

4.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①宗法制是以祖先崇拜的祭祀活动为纽带、确立在男权中心的家族中各成员地位和身份的制度。确立嫡长子权利,以嫡长子继承家长权威,形成宗族的直系“大宗”。其他儿子为宗族的分支,形成服从“大宗”的“小宗”。

②同时,宗法制与社会政治制度相配合。大宗继承父亲的爵位,小宗则递减一等爵位。五等爵位外的卿、大夫也是如此,一直降为“士”。大宗得以继续统治父亲的封国,小宗则要到外地建立新的“采邑”。

③亲属按照父系计算:直系为大宗,旁系为小宗。同高祖的五代为亲属,分为五个等级,以该亲属去世时应为他所穿的丧服定名——五服:斩衰(cui)、齐(zi)衰、大功、小功、缌麻。

5.《法经》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①开启法典化的立法时代。

②确立我国古代法典编纂体系的基本模式。

③由“以刑统罪”转为“以罪统刑”

6.秦朝婚姻制度的主要特点

①结婚年龄以身高为标准。

②婚姻关系的确立和解除,都必须经过官府的登记程序。

③婚姻关系的双方地位较为平等。妻子杀死奸夫无罪,丈夫不可随意殴打妻子。夫为寄貑,杀之无罪。

④赘婿地位低下。

7.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

(1)运用赏罚手段推行农战政策

①对农耕者予以奖励,商贾及因懒惰贫穷者“收”为官府奴隶。

②有两个以上成年的儿子必须与父亲分居,否则人头税加倍。

③按战功授予爵位。

(2)剥夺旧贵族的特权

①剥夺贵族占有土地特权。

②提拔军功为贵族。斩敌甲首一级就可以升一级爵位。

③实行县制,全国31个县。贵族对封地不具有统治权力。

(3)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

①以《法经》为基础,制定成文法典,改称为“律”。

②增加大量成文法律,在刑法外还广泛涉及到经济、社会各方面。

(4)明法重刑,奖励告奸

①公布法律,不许反对和议论。

②轻罪重刑。

③动员、奖励告发罪犯。

④实行罪犯连坐:邻伍、军事、全家、职务连坐。互相牵制。

8.汉初刑罚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1)内容

①公元前179年废除夷三族以及“收孥”

②公元前167年汉文帝废肉刑。改黥刑为髡钳城旦舂五年,改劓刑为笞三百,

改斩左趾刑为笞五百,改斩右趾为死刑。设定劳役刑刑期。景帝进一步减轻笞刑数目,箠令。

(2)意义:

①废除原始刑罚,走向文明

②确立“教育刑”观念

③为新的刑罚体系开辟道路

9.春秋决狱的内容、意义

(1)内容:判案时引用《春秋》等儒家经典的经义或一些警句名言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罪行及适用法律的根据。往往也称为“经义断狱”。最典型的是董仲舒的《春秋决事比》

(2)意义:

①主要目的是以等级统治的忠孝伦理纲常作为立法和用法的指导原则。

②《春秋》决狱的实行进一步维护了伦理纲常。

③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有重大推动作用

④在量刑上改重为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⑤对中国古代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⑥扩大了断案者的主观判断影响,也使得断案产生了一定的随意性,从而给最终的断案结果带来负面影响。

10.服制的作用、内容(魏晋南北朝)

(1)内容:正式以五服为法定亲等制度。以丧服为标志,来规范亲属的范围、等级。分为斩衰cui,齐衰,大功,小功,缌si麻五等。见教材

129页的图表

(2)作用:

①决定亲属间赡养、继承的权力与义务

②亲属相犯确定刑法的重要依据

11.八议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1)内容:魏明帝制定魏律,以周礼之“八辟”为依据,规定了“八议”制度,即下列八种人犯罪时享有宽宥特权(“十恶”罪名除外):议亲(皇

亲)、议故(皇帝故旧)、议贤(其德行有影响的士人)、议能(有

大才干者)、议功(对国家有大功劳者)、议贵(上层官僚)、议勤

(对国家服务勤劳者)、议宾(前朝的统治者及其后代)。这项制度

一直沿袭至明清。

(2)影响:“八议”制度的出现是封建礼法结合的产物,是“刑不上大夫”礼制原则的具体体现。维护了封建贵族官僚的法律特权,进一步强化封建

等级制度。

12.宋代检验制度的主要成就

①制定了严格的检验制度,规定有初检、复检程序。

②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浙西提点刑狱郑兴裔创制了“检验格目”,并在全国推广使用。检验格目列有详细而具体的检验步骤、检验要点、注意事项。

③宁宗嘉定四年(1211),宋又印制颁布了“检验正背人形图”,检验官根据尸身伤痕点依样画于图状上,验状直观明了,方便了检验工作。

④出现了不少于检验相关的著作,其中以宋慈所著《洗冤集录》最具代表性,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

13.宋代的法律形式与唐相比有什么特点

宋代的法律形式基本承袭唐制,又加以变化发展。

(1)律:律在宋代是指以唐刑律为主干的《宋刑统》,其承袭了唐、五代以来的“刑律统类”的编撰体例,与《唐律疏议》相比,《宋刑统》有如下几条变化:①以《唐律》12篇为主干,每篇之下,根据律文调整对象的性质,依条序,将律文分成若干门类,或一条一门。或数条一门,每门立一目。律文之后附以唐开元至宋建隆三年颁布的敕令格式,计177条,每条系以“准”字。

②增设“起请”条。《宋刑统》的编撰者对律文和敕令格式涉及的内容加以调整,作出新的解释和规定,称为“起请”

③汇集“余条准此”一门。《唐律》内有“余条准此”之规定,分列在有关律文之后。《宋刑统》把这些规定录出汇集在一起,共44条,另辟为一门,附在《明例律》后,便于司法官吏检阅引用。

④对条文难晓不明之处,用“释曰”二字开头加以注解

⑤在《名例律·杂条门》律疏之后,新增20条议文,每条皆冠以“议”字,对原律疏加以补充。

⑥刑罚制度方面,增创“折杖法”,作为代用刑,替代五刑中的笞、杖、徒、流刑。

⑦增加了不少有关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条款。例如“婚田入务”、“户觉资产”等。(2)敕与编敕

①宋承唐、五代之制,敕的应用更为广泛,皇帝颁布的单项法令称之为“散敕”、

“续降”,直接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散敕积累到一定程度,经立法程序,加以整理删修成具有成文法典性质的“编敕”。

②宋设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编敕的修撰工作,称“详定编敕所”,又称“编修敕令所”

③元丰七年编敕体例改为按敕、令、格、式四种法律形式分类修撰,修成《元丰敕令格式》72卷。

(3)宋代的格是为了正确实施国家制度而设立的一种借以比照和衡量的法定标准,与唐格“禁违止邪”的定义相去甚远。

(4)宋代的式是对朝廷各府衙公文程式和文牍方面的规定,与唐式“轨物程式”的定义也不同。

(5)新增“例”的法律形式,即是经立法程序将官府办事惯例法律化。宋例大致可分为行政上的“例”和刑法上的“断例”。

(6)新创“条法事类”体的法规汇编体例。

14.隋唐五刑制的主要内容

唐律沿袭了隋《开皇律》的五刑体系,只是将五刑的排列改为从轻到重,在各个刑种上有所改动。“加不至死”,“二死三流同为一减”

①笞刑:用长三尺五寸的荆条(笞杖)责打大腿和臀部10-50下,10下一等,分为五等。

②杖刑:用长三尺五寸的荆条(常行杖)责打部位为背、腿、臀分受。60-100下,10下一等,分为五等。《断狱律》规定笞杖刑累加不得超过二百下。

③徒刑:将罪犯关押在当地监狱,为当地官府服役劳作一定期限的刑罚。和隋律的规定相同,徒1年到3年,每半年为一等,共分五等。

④流刑:将罪犯流放到距离家乡遥远的地区并为官府服役劳作一定年限的刑罚。以流放的距离分等,流2000里到3000里,500里一等,共三等。

⑤死刑:分为绞、斩二等。由于断首被认为是破坏了父母遗下的身体,即使一死仍然是为不孝之举,所以能够保全身体的绞刑比斩刑轻一等。

15.与唐律相比,明律在定罪量刑上有什么特色

(1)定罪量刑的通例:①确立比附规则:比附定罪应经朝廷批准。后有《比引条例》。②确立严格的属地法管辖原则。

(2)刑罚体系:①五刑二十等的“正刑”。②恢复唐宋律的笞杖刑制度,最高杖为一百。③五刑之外适用的刑罚还有凌迟、充军、迁徙、枷号、刺字。(充军:充当军户,承担兵役。枷号:戴枷受辱。刺字:侵犯公私财产罪名的附加刑。(3)犯罪与刑罚的主要特点:“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加重重罪的处罚、减轻轻罪的处罚。

“重其所重”主要体现在:①加重了对于谋反大逆之类危害君主专制统治罪名的刑罚。②加重了对于官吏渎职罪的处罚。③加重了侵害官府财产罪名的处罚。④加重了对于侵害统治秩序的犯罪的处罚。

“轻其所轻”主要体现在:①将一些触犯礼教的罪名改为轻罪。②不孝的一些罪名处刑减轻。③“干名犯义”罪名,实际处刑比唐律为轻。④有关民事财产方面的犯罪大多减轻处罚。

16.秋审的内容和实质意义 337

(1)内容:指朝廷各部院长官会同复审各省上报斩、绞监候案件的制度。一般先由各省督抚将省内所有斩、绞监候案件会同布政使、按察使进行复审,提出“情实”、“缓决”、“矜疑”等处理意见,并将卷宗上报刑部。每年霜降前,再由中央各部长官会同复审,并上奏皇上决定。等标准化判决。

(2)意义:

•是中央集权在司法方面的体现,目的在于将司法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体现慎刑精神,

•有利于减少冤假错案

•表明了司法的非专业化倾向

三、论述题

1、清末法律改制的内容及意义

(1)内容

①修律活动:“清末修律”是20世纪初清朝政府在各种压力下被迫推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重大法律制度变革。对《大清律例》为代表的封建法律体系进行了全面变革。其主要内容包括制定《大清现行刑律》、《大清刑律》、《大清明律草案》等方面。修律致使延续了2000余年的封建中华法系开始解体。1903年,清政府设

立商部,开始制定商法,同年即起草和公布了《商人通例》(具有商法总则的性质)和《公司律》,并于1904年实施。同时针对诉讼法和法院组织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编撰和修订工作。出台了《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大理院审判编制法》、《法院编制法》草案等一系列法令。

②预备立宪:

·官制改革,内容涉及到中央一些部门的机构合并调整及官员称谓的改变等。属于行政改革。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是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规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精神。清朝政府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披上“宪法”的外衣,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批判和反对。

·设立资政院和咨议局

·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它是清政府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抛出的又一个宪法性文件。完全着眼于皇帝和国会的关系,对人民的权利只字未提,更暴露出其虚伪性。

·司法制度改革。一方面是被动进行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领事裁判权制度和在领事裁判权之下建立起来的出卖中国司法主权的各种裁判制度。另一方面是清末清政府主动进行的司法改革,例如把刑部改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法院系统,把大理寺改为大理院,地方设立高级审判庭、地方审判庭、初级审判庭,这套体制为中华民国时期的司法体制奠定了基础。

(2)意义

2、论明代的教化制度(作用、内容、意义…)

明刑弼教

(1)目的:在法律的推动下把教化落实到社会基层。

(1)内容:

①申明亭制度:亭里张挂板榜,定期张贴朝廷的文告,以及公布本地犯有罪错人员的姓名及其罪错内容。

②“旌善亭”制度:设置板榜,公布本地的孝子顺孙、贞女节妇事迹。

③乡饮酒礼:正月十五与十月初一,由州县长官亲自主持,邀请已致仕退休的官员和年高有德之人到场接受州县长官祝酒,特邀一些有罪过前科的人到正席前肃立聆听。

④颁布大量强调普及性的文告式法令。发布六条圣谕“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⑤后期的“乡约”制度。书287

(3)作用:

①申明礼教,对民众进行正面引导

3、《唐律》的结构、特点、影响

唐律主要指《永徽律》及其《律疏》,后者是对于《永徽律》的立法解释,具有和律条相等的效力。后世合称《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完整保留至今。

(1)结构:基本沿袭了《北齐律》以及隋《开皇律》的编制结构: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12篇,502条(一说:500条)。

(2)特点:

①“一准乎礼”:即完全按照礼教。其基本精神贯彻三纲五常的准则,很多

律条的规定本身就是来自于礼教的教条、规范,律疏对于律文的解释也大量引用儒家经典,以礼教的义理进行分析。

②刑罚宽简:绝大多数罪名的处罚都比前代有所减轻,刑法体系也在隋代基

础上进一步减轻。

③立法技术高超:全律具有高度的逻辑统一性,律条精简,文字洗练,概念

明确。

(3)影响:

①影响以后各代法典:承前启后,为大宋、大明、大清直接继承,继往开来

②影响当时东亚诸国的法典:超越了国界,朝鲜、日本、越南制定的法律都

参考了唐律且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详解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详解(最终版) 第一章夏商法律制度 夏代 ● 法典:“禹刑”,夏代法律的总称,中国最早的奴隶制法。《左传·昭公六年》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可能是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改造、积累的习惯法,以禹为名表示对夏族杰出祖先和开国之君的崇敬。 ● 罪名制度:昏、墨、贼,杀: 昏、墨、贼是夏朝的三种罪名,杀是刑名。 “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 自己有了罪而掠取别人的美名是昏;贪婪而败坏职责是墨;杀人而没有顾忌是贼。可见,昏、墨、贼是三种罪名。犯此三罪者,依照夏朝法律要处以死刑。 ● 监狱(P28) 据《竹书纪年》载:“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从此夏朝有了正式的监狱。 圜土:夏、商、西周监狱的名称。监牢的形象名称,在地下挖圆形的土牢或在地上围起圆形土墙,以监禁罪犯,防止其逃跑。 《史记·夏本纪》载,夏桀曾将商汤“囚之夏台”,则夏台可以说是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据说夏在都城阳翟“均(钧)台”还设有中央直辖的监狱。 商代 ● 法典(P30):《汤刑》是商代成文刑书,也是商代法律的总称。《左传·昭公六年》说:“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并非汤所制定,而是后人为纪念先祖以其名命之。它是因乱政而作,主要是关于如何镇压奴隶和平民反抗的规定。 ● 刑罚制度(P31) 从《荀子·正名》“刑名从商”的说法来看,商代的刑罚制度似乎已形成体系,并且直接影响到后世。根据文献记载,这一刑罚体系以五刑制度为主,包括墨、劓、刖、宫、大辟等刑名。 (一)大辟: (1)戮 (2)炮烙:强迫人在烧红的铜格上赤足行走。 (3)醢:把犯罪者捣成肉酱。 (4)脯:把犯罪者晒成肉干。 (5)劓殄:把犯罪者本人及其后代都杀掉。 (6)剖心、剔刳 (二)肉刑: (1)墨刑:在犯罪者的面部或额上刺刻后,涂以墨色。 (2)劓刑:割掉鼻子的刑罚。 (3)剕刑:也叫刖刑,就是断足的刑罚。还有说是膑刑,挖去髌骨。 (4)宫刑:割掉男子的生殖器,破坏女子的生殖机能。 (三)徒刑:也叫胥靡,就是把犯人用绳子系在一起,让他们去从事筑路的劳动。(四)流刑:又叫做“放”,就是把罪犯迁到边远的地方去。 第二章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重点】 ● 法制指导思想(P36—P38) (一)“以德配天”:只有有德者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解释武王灭商的合理性和

中国法制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汤刑 指商朝开国之君汤所创立的一整套法度,《竹书纪年》又记载说:“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指的是修改以汤的名义命名的规则。但实际上,在汤的时代可能并没有什么记录在案的成文规则,只是有些习惯做法。 2、九刑 刑是周代成文法规的最主要形式,在当时至少有两方面内涵:一方面,它是当时各种规范性文件的统称,即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律,其中以规定犯罪和刑罚的内容为主,即现代意义上的刑法;另一方面,它又兼指各种具体的刑罚。西周初年,周公在发布《誓命》时曾提到“九刑”可能并不是指法规,而是指九种刑罚。此后,由于按以刑统罪的体例编定法规,因此新的法规也被称为“《九刑》”,到西周中后期,才有《九刑》之名。 3、三宥 在《周礼·秋官·司刺》中提出所谓的“三宥”之法:“一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就是说对于不了解法律、不意误犯以及本应意识到却疏忽遗忘而造成危害后果等三种行为,在量刑上应该予以宽宥,减轻其刑罚。 4、约法三章 96 刘邦入关后,与关中父老约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获得关中民众的支持。根据《史记·高祖本纪》,“约法三章”是对于汉军的约束,表示汉军犯罪也要按法处置,以争取中原秦国核心地区的民心。 5、六礼 37 根据儒家经典的记载,在西周正统的礼制下,婚姻缔结一般要经过六道程序,合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或称纳成、纳币)、请期、亲迎。“纳采”是男方家长通过媒人告知女方家长希望结亲的意愿。“问名”是与纳采同时进行的,是男方询问女方姓氏及女子生母的姓氏,然后男方进行占卜,如果结果是“吉”就进入“纳吉”的程序,用大雁馈赠女方,并告知卜问的结果。此后一个环节是“纳征”,即后世所说的下聘,只有致送了聘礼,才能正式成立婚约。然后男家再行占卜,求得吉日,再派使馈送大雁,告知计划中的婚期,以求女方应允,这一程序称为“请期”。最后是“亲迎”,即新郎迎娶新妇。

中国法制史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夏商: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①中国法律产生于古代中国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它的法律起源具有独自的特点,即实行理法结合。②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具有早熟性。②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具有早熟性。③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带有维护专制王权的特点。④因自然经济的稳固,商品经济的不发达,加之过早确立君主专制制度以及礼的规范的发展,使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就带有刑事法规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的特点。⑤由于夏代提早跨入阶级社会,奴隶制未能充分发展,所以,它的法律在形成时带有氏族社会的浓厚色彩,以及贵族宗法统治的显著特点。 最早的处罚原则: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这一原则的实施,对商、夏乃至整个封建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周: 周礼:是西周时期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西周通过~形成了法律规范。圜土之制:凡害人者,置之圜土而施职事焉。是中国早期的有期徒刑。 嘉石之制:已经具备了劳役刑的各种要素,可以说是中国劳役制度的开端。 西周时期的主要刑法原则:①老幼犯罪减免刑罚。②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③罪疑从轻,罪疑从赦。④宽严适中。 西周时期的刑事政策:刑罚世轻世重。就是说要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与严、轻与重。 七出三不去:同婚姻的缔结必须遵守“父母之命”一样,在西周时期,婚姻解除的决定权也完全操纵在男方家长方面。据史籍记载,西周时期在解除婚姻方面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称为“七出三不去”。 五听:①辞听。就是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语言表达,如果语无伦次,说明所言非实。②色听,就是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面色,如果面红耳赤,说明~。③气听,就是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喘息,如果气喘吁吁,说明~。④耳听,就是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听觉,如果听觉迟钝,说明~。⑤目听,就是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目光,如果目中无光,说明~。 五过:“惟官”是指秉承上司旨意,官官相护;“惟反”是指利用职权私报仇嫌;“惟内”是指是指内亲用事,为亲徇私;“惟货”是指贪赃收财,敲诈勒索;“惟来”是指接受请托,枉法徇私。 春秋战国: 立法指导思想: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②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③行刑,重其轻者。 秦国商鞅首先改法为律。 秦代:主要的法律形式:①律,是朝廷就某一专门事类正式颁布的法律。②令,是君主或皇帝针对一时之事而以命令形式发布的法律文件。③式,是朝廷统一颁布的规定官吏审理案件的准则以及书写审讯笔录、现场勘查笔录、查封笔录等法律文书程式的法律文件。④法律答问,是朝廷和地方主管法律的官员对律令所作的权威性解释。⑤法律文告,是秦代各级官吏在其职权范围内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告。⑥程、课、廷行事,是朝廷颁布的用来规定主管人员考核官营手工业生产者劳动数量与质量的法律形式。 诉讼提出的两种方式:①官诉。即官吏纠举,指官吏非因个人被侵害,而是按其职责要求对犯罪人向司法机构提起的诉讼,这种告发类似于近现代的公诉。②举发。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向司法机构提出诉讼。 监察制度:中国监察制度的开端。从史籍记载,秦已创立御史监察之制,在中央以御史府为官署,以御史大夫为官长,对地方则派遣监御史。 汉代: 刑法原则的进一步发展:①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秦律以身高确定刑事责任,汉律则直接按年龄确定刑事责任,并有最低年龄和最高年龄的区别。②亲亲得相首匿。指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减免刑罚。③先自告除其罪。犯罪者在其罪行未被发觉之前,自己到官府报告其犯罪事实,可以免除其罪。④贵族官员有罪先请。两汉时期,多次颁布贵族官员有罪“先请”的诏令,以便保护他们在法律上的特权。 告劾:汉代的起诉叫“告劾”,一方面是指当事人自己直接到官府告诉,就是今天所说的“自诉”;另一方面指官府的官吏,主要是监察官吏御史和司隶校尉“查举非法”、“举劾犯罪”,就是今天所说的“公诉”。 春秋决狱:是指在审判案件时,如果法律无明文规定,则以儒家的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监察制度的发展:汉代的监察制度,最初沿秦制,后来不断调整,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监察组织。 ①中央监察机关。设御史府,为最高监察机关。西汉中期御史府更名御史台,也叫兰台,称为专门行使监察权的机构,也是最高监察机关。②地方监察机关——司隶校尉和州刺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 法典结构的变化与立法技术的进步:一、律的发展与法典结构的变化。①魏《新律》对汉旧律的改革。一是增加篇目。二是体例上的调整。②晋律,又称《泰始律》,其设置更有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严格区别律令界限,这是较魏律的重大进展。二是篇章体例合理,分魏律《刑名》为《刑名》、《法例》两篇。③南北朝时期律的发展变化:晋律、《北魏律》和《北齐律》。二、令的发展与变化。这一时期,令和律一样,仍为法律主要形式,但其内涵已开始有别于秦汉时代。

中国法制史知识重点

中国法制史 1.中国法律的起源(重中之重) 1.礼源于祭祀:指中国古代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礼”,最初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动中形成的礼仪规则,约束着部落内部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 2.刑起于兵:指中国古代的刑法及以刑法为基本内容的法律,最初起源于战争或军事活动的某些需要,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活动中产生的军法。 3.特点:(1)中国法律的起源主要是通过“刑起于兵”和“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完成 的。 (2)氏族血缘纽带强韧,法律表现出民族主义的特色。 (3)表现出民族大融合的特征。 (4)民事法律相对滞后,刑事法律相对发达。 (5)法律在起初就具有了礼刑兼有的特征。 2.中国古代法律在发展过程中礼和刑的关系(着重理解) 礼在整个法律发展过程当中一直起到了一个核心指导的作用,但也有例外,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法家思想的影响导致了法律的成文化,礼的影响稍微有所减弱。而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借助于儒家学派的影响,礼又重归于价值的主流地位,所以在整个法律的发展过程当中,礼刑结合,礼居于主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德主刑辅”。 3.中国习惯法产生的特点(简单了解) (1)礼法结合 (2)早熟性 (3)刑事法律发达民事法律相对落后 (4)强力维护专制王权

(5)维护贵族宗法统治 4.夏商的法制指导思想 “天命”(“天讨”)、“天罚” 5.夏商周的法律实践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6.夏商的法律形式(基本了解) (1)《禹刑》 首部不公开刑书,夏代法律的泛称,内容以习惯法为主。主要针对于“乱政”,即针对违法犯罪行为而采取的一种刑事制裁方式。 (2)《汤刑》 商代不公开刑书,商代法律的泛称。主要针对于“乱政”,即针对违法犯罪行为而采取的一种刑事制裁方式。 (3)《官刑》 商代惩治国家官吏犯罪及其违纪与失职行为的专门法律,带有行政法律规范的性质,却采取刑事制裁的方式加以处理。“制官刑,儆于有位”,即对于官府或者有爵位者进行一些惩戒所设置的制度。 主要针对“三风十愆”,即“巫风”,“淫风”,“乱风”。 (4)“民居”之法 丈量土地、划分居住区域及安置百姓的法规。 (5)车服之令

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

《中国法制史》 第一、二章 一、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p17) (一)战争与法律 (二)祭祀与法律 二、奴隶制五刑的具体内容 1、大辟:死刑 2、膑辟:剔去罪犯的膝盖骨 3、宫辟:损害罪犯的生殖器官 4、劓:割去罪犯的鼻子 5、墨:在罪犯的脸额部位刺字 6、刖:砍掉罪犯足 第三章 一、西周的《九刑》 九刑有两种含意: 1.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2.《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 流:中国古代称流刑为流。指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赎:赎刑用财物抵免刑罚。 扑:扑刑是一种身体刑,包括笞、鞭、杖。笞用竹,鞭用革,杖用荆。扑刑在古代为教刑,用来督责官吏,又称为官刑。 鞭:鞭刑(在古代)全部都体现在刑讯上 二、明德慎罚的思想 “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明德慎罚就是强调要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崇尚德政,提倡德教,谨慎地使用刑罚。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三、西周的质剂与傅别 (一)质剂:买卖契约 质: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用较长的契约 剂:买卖兵器、珠宝等贵重器物用较短的契约 (二)傅别:借贷契约 傅:书写别:中分,借贷双方各执一半 四、七出与三不去 (一)七出 1、无子:妻子未能生子 2、淫泆:妻子生活作风淫乱 3、不事舅姑:不孝顺公婆

4、口舌:妻子搬弄是非离间亲属关系 5、盗窃:妻子暗蓄私财 6、妒忌:妻子争风吃醋 7、恶疾:妻子罹患恶性传染病 (二)三不去 1、有所取无所归,不去:结婚时妻子有来处,休妻时无归处 2、与更三年丧,不去:妻子与丈夫曾经共同为公婆之一守满丧期 3、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结婚时丈夫贫贱,休妻时夫已富贵 五、五听 案件审理中,法官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并以经验辨别双方供词的矛盾与真伪,即为五听。五听指五种观察方法。 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言词是否矛盾 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脸色是否异常 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呼吸是否急促 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注意力是否集中 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眼神是否游离 六、西周对刑事、民事诉讼似已做了区分,刑事诉讼称狱,民事诉讼称讼 第四章 一、最早公布成文法的国家 1、郑国是最早公布成文法的诸侯国,公元前536年,在执政子产的主持下,郑国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 2、公元前513年,在执政赵鞅、荀寅的主持下,晋国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以刑鼎形式加以公布。 3、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自己制作了一部“刑书”,把其内容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刑” 二、《法经》:中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 (一)产生背景 李悝变革,制定法经巩固改革成果 1、政治:“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的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不再以身份来获赏、禄 2、经济:实行“尽地力之教”,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封建式的小农经济得到巩固发展 3、军事:严格对官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还要给予优待 (二)体例内容 1、《法经》由六篇构成,依次为《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2、第一部分是专门打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盗法》:打击侵犯财产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贼法》:打击侵犯人身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1:[论述题] 试述“准五服以制罪”的刑法原则。 参考答案: 答:(1)《晋律》首创的亲属之间相犯的处罚原则。 (2)解释“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3)以卑犯尊,亲属关系越近,处罚越重,反之越轻;以尊犯卑,亲属关系越近,处罚越轻,反之越重。 2:[论述题] 试述《法经》的内容。 参考答案:答: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的刑法典。分为六篇:盗法:有关侵犯财产罪及其处罚的规定。贼法:有关侵犯他人人身及国家政权的犯罪及其处罚的规定。囚法:有关违反监狱管理以及诉讼程序的犯罪及其处罚的规定。捕法:有关违法追捕法律的犯罪及其处罚的规定。杂法:以上各篇没有规定的犯罪及其处罚的规定。具法:有关刑法适用原则的规定。3:[论述题] 试述西周刑法原则。 参考答案: 答:(1)老幼犯罪减免处罚的原则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的原则 (4)宽严适中 (5)同罪异罚 夏朝的监狱称之为囹圄。 参考答案:错误 9:[多选题] 周礼中婚姻制度的“三不去”是指 A:有所娶无所归,不去 B:与更三年丧,不去 C: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D:生子传宗接代,不去 参考答案:ABC 10:[多选题]

奴隶制五刑除死刑外还包括:()A:墨刑 B:劓刑 C:剕刑 D:宫刑 参考答案:ABCD 11:[多选题] 西周时期,三赦之法的对象是 A:幼弱 B:老旄 C:惷愚 D:贵族 参考答案:ABC 12:[多选题] 西周时期,婚姻制度上的六礼包括有A:纳采 B:请期 C:纳吉 D:亲迎 参考答案:ABCD 13:[多选题] 下列属于夏朝时期罪名的是 A:醢 B:昏 C:墨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周礼 1,周公制礼:西周的重大立法活动。西周初年,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周族原有的习惯法为基础,结合现实需要,对夏商的礼进行全面的整理增删,重新厘定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和礼节仪式,史称周公制礼。所制之礼统称周礼。 2,周礼的“五礼”分类法:吉凶军宾嘉。 吉礼——关于祭祀、敬事鬼神的礼仪制度; 凶礼——丧亡殡葬; 军礼——行军动众; 宾礼——朝聘盟会; 嘉礼——婚冠饮宴; 3,实质:“别”——等级秩序,即“亲亲”、“尊尊”。 4,作用:“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等贵贱”、“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二、西周婚姻制度 1,婚姻形式:西周实行一夫一妻制,但贵族可以纳妾,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真正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只有平民。 2,婚姻条件: 禁止性条件——同姓不婚; “五不娶”(逆家子,乱家子,世有刑人,世有恶疾,丧妇长子不取) 成立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3,婚姻程序:“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六礼”的核心是纳采和纳币。这是中国古代实行包办、买卖婚姻的具体表现。 三、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礼与刑是西周法律的两种主要形式。 共性:1,本质相同——都是维护国家政权,调整社会关系的工具,二者相辅相成; 2,出礼入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 3,相互作用——礼的约束力靠刑的强制力来保证,刑的制定以礼的精神作指导; 区别:1,作用不同——礼以劝善,是积极的规矩,刑以惩恶,是消极的制裁; 2,适用的对象各有侧重——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反映了其适用的等级性。 四、西周诉讼审判制度之“五声听狱讼” 西周创立的一种审判方法,又称五听。五听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要求法官从言辞、神情、呼吸、听觉、眼神几个方面了解当事人的心理活动,以确定其口供的真实性。这种察言观色的审判方法,是心理学在我国司法领域最早的运用,相对神明裁判是一大进步。 五、战国时期法制变革之魏国李悝——《法经》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法制史提纲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制史(第二版)》暨南大学法学院张从容副教授时间: 2016-2017 学年上学期 一、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刑起于兵、礼源于祀(能够解释意思) 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包含着礼与刑的内容,礼最初起源于普通的祭祀活动, 刑最初起源于军事战 争,所以说“礼起于祀,刑起于兵”。 礼由最初的祭祀礼节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成为共同遵守的习惯,而后在统治者的作用下,这些习 惯上升为法律制度。战争中的武力制裁成为统治者对付违反规范者的制裁手段。 二、夏朝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是夏朝法律的总称。 圜土:当时的监狱 昏、墨、贼,杀:昏是指“恶而掠美”,即自己做了坏事而窃取他人的美名。墨是指“贪以败官” 贪得无厌,败坏官风。贼是指“杀人无忌”,即肆无忌惮地杀人。犯这三种罪 之一的,就要被处以死刑。 三、商朝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是商代初期所制定的刑事法律 中国奴隶制社会的五刑:墨(黥,在人面部以利器刻画后涂墨)、劓(割鼻)、剕(刖、膑,断人 之足或剃去膝盖骨)、宫(腐、淫,破坏生殖机能)、大辟(死刑)四、西周 法制指导思想: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亲亲、尊尊有别 明德慎罚:是西周统治者汲取殷商灭亡的教训而提出的思想。“明德”就是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政。“慎罚”主张谨慎用刑,反对滥杀无辜。 亲亲:主要指从家族角度的有别,规范家庭成员的不同地位,以保持家族的团结、和睦 尊尊:主要指政治等级角度的有别,指天子、诸侯、各级贵族以至平民之间各阶级在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周公制礼:西周初年以周公为首的统治集团曾对原来自发形成的一套社会习惯进行整理改造 礼:西周社会的礼是习惯法的总称,其核心精神是亲亲、尊尊的“有别”,是包括国家根本制度、 人们具体行为的规范和社会道德标准在内的综合体。 周代成文法主要的形式是:刑《九刑》、《吕刑》(主要规定赎刑)、誓、诰 礼和刑的关系(了解即可)

中国法制史大一必背知识点

中国法制史大一必背知识点 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了解中国法制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 知识。中国法制史是指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法律体系的演变过程和 法治思想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法制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 中国的法律制度,认识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现行中国法律的 渊源与基础。在本文中,将介绍中国法制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夏商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其法律制度与社会发展密 切相关。夏代实行的是王族法权,以宗法制度为主导,法尚礼治。商代实行的是分封制度,法律的实施主要通过分封诸侯来进行。 周代因周公制定了封建礼制,形成了刑德并济的法律思想。这些 都为后来的法制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法律的儒家影响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严厉的法家法治。而汉朝开始儒家思 想的兴起,法律制度开始受到儒家的影响。儒家主张以仁、义为 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对法律制度提出了规范要求。汉代司法制 度相对完善,刑罚分明,重视教育与改造犯人,对后世司法制度 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唐宋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法治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唐代法律制度健全,设立了律令、刑法等法律文书,法律条文较 为丰富。唐代法律也强调刑名分明,注重针对人情深浅而判罚轻重,司法公正与人性关怀并重。宋代将唐代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注重法律执行的细则和裁判程序,提出了“法者,治之纲纪, 治有仪轨不得越”等观点。 四、明清法律与封建道德制度的矛盾 明清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法律与封建道德制度 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明朝实行隆武、慎刑之策,注重法律的温和,以教育改造犯人为主要手段,但仍然无法完全解决社会矛盾。清朝继承了明朝的法制,进一步减轻了刑罚,但法律执行的不公 与腐败问题日益凸显,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五、现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建设 中国的现代法律制度建设始于清末民初时期的洋务运动。中国 吸收了西方的法律制度,开启了现代法律制度建设的新篇章。辛 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复习题 1.名词解释 禹刑:夏代法律被后世典籍统称为禹刑。 汤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商朝法律的总称,包括不成文的习惯法和国王发布的“誓〞“诰〞“命〞等。 狭义是指商朝的刑罚手段。 九刑:九刑是西周时期成文刑书的总称,全书分为九篇。 法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拟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但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九章律:又称?汉律九章?,是汉高祖建立汉朝之后公布的法典,由当时的相国萧何为适应新形势依照秦法编纂的,?九章律?分九篇,分别是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前六篇大体与秦律一样,源于李悝的?法经?,后三篇新增关于户口、赋役、兴造、畜产、仓库等项的规定。 曹魏?新律?:新律指我国历史上曹魏政权的法律。魏明帝时,鉴于汉朝律令繁杂,在太和三年〔公元229年〕下诏改定刑制,作?新律?十八篇,也叫?曹魏?、?曹魏律?。三国时期,吴、蜀虽制定过一些科条,但没有编纂出系统的法典。曹魏的?新律?是三国时代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法律,是一部系统的法典。 晋律:晋律是晋武帝司马炎在泰始三年〔267年〕完成并于次年公布实施的,但在他的父亲司马昭辅佐魏政期间就开场了。当时司马昭命贾充、杜预等人参考汉律、魏律开场编纂,到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不久完成。因颁行于泰始年间,故又称?泰始律?。?泰始律?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其主要特点是“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 北齐律:北齐的主要法律。 开皇律:?开皇律?是隋文帝命大臣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经历后修改制订的一部封建制法律。 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原名律疏;又名?唐律?、?永徽律疏?,是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亦为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共三十卷。 宋刑统:?宋建隆重详定刑统?宋朝的法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 大明律:?大明律?是?大明律集解附例?的简称。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开展,为中国近现代的法制建立提供了一些珍贵的借鉴。 大清律例:是清朝的法典,?大清律例?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法典。 大清新刑律:于1908年编纂完成,1911年公布施行。?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刑法典。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XX为首,建都于XX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宋教仁起草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注: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二者不矛盾〕 民国“六法全书〞: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六个门类的法律法规汇编。目前学界有不同说法,主要观点有两种,民国初立法采用“民商分立〞原那么,六法有宪法、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之说;1929年之后,立法采用“民商合一〞原那么,六法有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之说,后者为学界主流观点。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法制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①②③④⑤⑥⑦ 周公制礼:指西周初年,面对频繁发生的内忧外患,周公主持进行了大量的立法活动,并通过“制礼作乐”建立一套系统完备的礼乐法度。 宗法制: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 秋冬行刑:即在立秋后冬至前这段时间内执行死刑的制度。 准五服以治罪:指亲属间的犯罪,根据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和服丧期间应遵循的规则不同、血缘关系亲疏不同来定罪量刑。 鞫j ū谳y àn 分司:是将审与判二者相分离,由不同官员分别执掌。 秋审:古代复审死刑案件的一种制度。因于秋季举行,故称。清制,各省于每年四月,对判处死刑尚未执行的案犯,再行审议,分为“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报送刑部。秋八月,刑部会同大理寺等,对上述原判死刑的四类案件集中审核,提出意见,最后奏请皇帝裁决。 商鞅变法:指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间,他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 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厂卫:厂,指东、西、内行厂。明成祖即为后依靠太监设立厂,由司礼监担任头目。卫,指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等事。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中国晚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由宪政编查馆参照1889年由明治天皇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删去了日本宪法中限制君权的有关条款,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立法旨意。以光绪帝名义颁布。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民国初年第一届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起草的宪法草案。1913年7月,由众参两院各选出30名议员,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在北京天坛祈年殿进行宪法起草工作。故称为“天坛宪草”。 义绝:指夫妻对一方对子或对方亲属,或者双方亲属之间 发生侵害行为,则由法律强制离婚的制度。 《六法全书》:指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以法典为纲,以相关法规为目的方式,将宪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法律史》复习大纲

法律硕士《中国法制史》复习大纲 复习前言 中国法律史对于初学者几乎纯属于死记硬背的内容(关键要明白本课程主要记忆的重点内容)。大家也知道应记忆重点的知识点。但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时间跨度长、法律体系不同于现行法、古文障碍等,导致知识点多而杂。因此,要有耐心,最好自己整理并作些对比工作。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免得张冠李戴,知识错乱。 至于记忆的方法,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学习习惯、特长选择采取有特色的记忆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的记忆方法: 1、联系历史背景来记忆; 2、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记忆; 3、睡前回忆的强化记忆; 4、知识点对比联想记忆,如借助《法制史系统表》进行知识点的对比就便于记忆; 5、同学间互相设问或诘问以强化记忆。 特别注意中国法制史的复习中的两条线索: 纵向:以法律成文化、儒家化、现代化的进程为

线索,也就是说,中国法制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习惯法的成文化、成文法的儒家化、儒家化封建法的近现代化。 横向:以各时期的立法概况(或)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司法制度的发展为线索。 如果按所谓的四阶段划分法,中国各阶段法律史相对的重点大约是:奴隶制法以西周法律为重点;封建制法以唐律为重点;近现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律以清末变法修律(实应以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为重点;人民民主政权法制的重点则在抗日民主政权时期。 附一:思考题: (一)简单列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名称 奴隶制五刑,五过之疵,唐御史台三院,明律七篇篇名,宋代田产买卖契约的四要素,十恶,孙中山建国三时期与五权宪法,九章律,唐律12篇, (二)名词解释 刑罚世轻世重、质剂、吕刑、五过之疵、廷行事、公室告与非公室告、廷尉、春秋经义折狱、张杜律、公罪、折杖法、刺配、“四等人”、宣政院、理藩院、大诰、奸党罪、廷杖、秋审、《六法全书》、录囚、九卿会审、凌迟、六赃、保辜、《大清新刑律》、《贿选宪法》、

中国法制史考试复习要点提纲 (2)

中国法制史考试复习要点提纲 一.可能出问答题论述题的知识点 P61成文法公布(三点)及其意义 1.活动: 郑国的“刑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颁布法典的人)前536年郑国子产颁布的“刑鼎”。 公元前530年郑国邓析把法律(私刑)写在竹简上被诸侯承认的法典——竹刑。 第二次颁布成文法:晋铸刑鼎。前513年赵鞅,荀寅把范宣子写好的刑书写在刑鼎上。 2.意义: (1)法的公布成为历史潮流。刑书的公布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肯定了封建剥削方式和地主阶级政权的合法性,具有进步意义。 (2)刑依法定的局面逐渐打开。对于破除奴隶主贵族的宗法等级制度,确立地主统治地位,建立新的统治秩序都发挥了作用。 (3)“礼治”和“法治”之争拉开了序幕。 P72《法经》内容、特点、影响 历史背景:魏文侯执政时期,任命李悝为相,进行了大规模的变法;李悝主持变法,颁布了《法经》。 李悝改革的主要内容: a。政治上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剥夺了奴隶主特权。李悝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 b。经济上“废沟洫,以尽地力之教”,实行“善平”的政策。 c。在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李悝增强了军力,重视军事改革和军备训练。 d。实行以法治国,制定《法经》。 《法经》的篇目: 第一部分是正律,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 第一篇《盗法》,是惩罚侵犯财产的犯罪的法律。 第二篇《贼法》,是惩罚杀人,伤人等侵害他人人身的犯罪的法律。 第三篇《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讯犯人的法律规定。 第四篇《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罪犯的法律规定。 第二部分是杂律,即《杂法》一篇,是对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者的规定。 第三部分是减律,即《具法》一篇,相当于现在刑法的总则。 《法经》的特点: 1.以镇压盗,贼为首要任务。“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2.反对奴隶主贵族固有的等级特权。 3.体现重刑主义精神。 4.体例上诸法合体,具法列后。 《法经》的影响: 法经作为我国法制史上具备一定规模体系的第一部封建法典,其将诸种罪名和诉讼法的内容合于一部法之中,且容实体法程序法为一体的编纂方法,为后世所宗。对我国秦汉时期的封建法律制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事实上也是整个封建社会法典制定的蓝本。 P103秦朝司法官的责任 1.凡因过失使判决量刑不当的,构成“失刑罪”(过失出入人罪) 2.故意重罪轻判或者轻罪重判,以“不直”论。 3.故意有罪不判使罪犯逃脱法律制裁的构成“纵囚”罪。(故意出罪) P110汉朝的法律形式 令:是一种数量多,范围广,针对性强而又灵活的法律形式。是作为律的补充。“前主所是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科:即特殊的刑事法律。 比:汉代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它指的是司法类推的行为,即在律无正条的情况下,司法官吏比附律令,援引判例断罪量刑。

中国法制史重点知识

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 一、夏商法制 (一)夏 1、夏代法律内容:统称为禹刑,泛指夏代所有的法律。 2、奴隶制五刑制度:是通行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刑罚体系,即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其中,前四种为肉刑,即身体刑,大辟为死刑,即生命刑。这种刑罚体系野蛮而又残酷,一直到南北朝时方为封建制五刑所取代。 3、司法制度: (1)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称为“大理”,地方法官称“士”,基层则称“蒙士”。他们分掌夏代中央、地方乃至基层的司法审判工作。 (2)夏代监狱称之为“圜土”,中央监狱称为“夏台”。 4、夏代的法律规范:昏、墨、贼、杀。(也许有案例) (二)商 1、“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是商代奴隶制法的泛称。《汤刑》是商代的立法思想。 2、商代婚姻继承制度: (1)明确确定一夫一妻制; (2)继承制度:商时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且“弟及为主,子继为辅”,亦即兄殛弟继,无弟子继,弟死兄子继。直至商王武丁时始立太子制,即商代末年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3、司法机构: (1)商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为“司寇”,位列六卿;下设正、史等审判官,地方与基层司法审判官则称“士”与“蒙士”。 (2)商代监狱承夏制仍称为“圜土”,另设有专门关押要犯之狱,称为“囹圄”。 二、西周法制 1、法律思想:承夏商“天讨”、“天罚”神权法思想,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政治法律主张。在法律形式上主张“礼”、“刑”并用,在这里,德等同于礼。并同时体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思想,这是“民本”思想的雏形。其礼的核心是尊尊、亲亲。 2、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形式: (1)周公制礼——尊尊、亲亲。西周时期的“礼”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强制性。 (2)“吕刑”、“九刑” 4、刑罚:仍以墨、劓、刖、宫、大辟五刑为主,并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作为五刑的补充,这是封建制刑罚的萌芽。 5、刑法原则 (1)三赦之法: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2)三宥之法: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6、刑事正策——“刑罚世轻世重” 《尚书?吕刑》:“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权”是权衡、度量。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就是说要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

中国法制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法制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一、背景和概述 中国法制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 和演进。在中国法制史的考研中,有一些核心知识点需要重点关注。 二、夏商周时期的法制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夏朝,已经形成了 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法制体系。商朝的法制相对较松散,官制不完善, 而周朝则实行了更加完善的封建制度和官制。 三、秦汉法制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法制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 行了一系列变革,其中包括对法律的统一和规范。秦代法律严苛,施 行严刑峻法,但也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制的基础。 四、唐代法制 唐代是中国法制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时期。唐朝建立了完善的官员选拔制度和参政议政制度,对审判制度进行了 改革并建立起科举制度。 五、明清法制 明代法制的特点是兼容并蓄,既保留了古代法制的一些特点,又融 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和制度,如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清代的法制则 相对保守,仍然延续了明代的一些制度,但也有所调整和变革。

六、近代法制 近代以来,中国法制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从晚清时期 的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并在辛亥革命后建立 起了新的法制框架。但在20世纪的政治动荡中,法制发展受到了很大 的干扰和阻碍。 七、现代法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法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通过制 定宪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制也面临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不 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八、中国法制史的意义与启示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社会 变迁,还对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今社会中的法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 中国法制史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如守法、公平正义、 权责分明等法治原则。 九、结语 中国法制史是一个广阔而深奥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其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其核心和重点内容。希望此篇文章对你在中国法 制史考研中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你能够在学习中深入探索,进一步 了解中国法制史的发展脉络和影响。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

1.中国法治史的概念: 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发生、发展、变革以及规律的科学。 2.中国法治史的五个特点?(简单论述2句话) (1)独立发展与与移植借鉴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法制史的发展,体现了两大特征:古代独立发展,近代移植借鉴。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相比,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 展,经历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历届政府移植借鉴西方法律,构建中国近 代法律体系的同时,也注重保留民族法律传统、适应国情民情。 (2)礼法结合:中国古代重视礼与法的结合,通过礼法结合,实现国家与社会的综合治理。礼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国古代礼法结合,还体现为道 德、法律共同治理的国家管理模式。中国古代社会以等级社会为特征。 (3)公法发达:中国传统的刑法体系是中国传统法律最重要的部分。严密的犯罪处罚规定、系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构成复杂又完备的公权体系。 (4)家庭本位:传统法律注重家庭本位。法律的实施强化了家长对家庭成员的约束、管理,从家庭的稳定通向社会稳定。但是,家庭本位法律原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 上阻碍了国家司法权向家庭内部的渗透,影响了法律公正原则的统一性。 (5)近代转型,艰难坎坷:中国法律近代化经历了艰难、坎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内涵表现为扬弃传统法律体系,在吸收西方法律理论和法律原则的基础上,确 立具有近代意义的新的法律体系。 3.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 (1)有助于准确把握历史,训练历史思维; (2)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 (3)有助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4)有助于加深对于法学其他学科的理解; (5)有助于开=开阔个人法律视野; (6)有助于强化民族自信心。 4.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方法?(了解) (1)把握中国特色; (2)了解社会背景; (3)科学地解决史论关系; (4)客观、理性地理解法制历史。 5.中国法系的特征?(何勤教授观点) (1)儒法为主,兼容道释; (2)出礼如刑,礼刑结合; (3)家族本位,中央集权; (4)天人合一,世俗主义; (5)减轻讼累,审断有责。

中国法制史考前复习

中国法制史考前复习 1、怎样理解“刑起于兵,兵刑同制”这一中国法形成的特点。 答:“刑起于兵,兵刑同制”说明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于氏族社会时期的部落战争。兵即战争,刑起于兵,是说最早的刑与战争分不开。 2、论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答:礼与刑是西周法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以礼为主,以刑为辅。 从礼与刑的作用上看,礼主要是确认和维护贵族内部权利和财富再分配的既定秩序,也用以防止被统治者犯上作乱。礼通过教化“禁恶于未然”,刑是惩治已然犯罪的手段;礼作为行为规范,主要属于道德范畴,部分兼及法律范畴,礼主是借助舆论的力量使人就范,但若严重违礼,即构成犯罪,须惩之以刑—出刑入礼,刑是礼的必要补充,用刑正是为了有效地维护礼,而刑的指定和执行又必须贯彻礼的原则。 3、战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 答: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相继建立了封建政权。他们以法家思想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反对奴隶制旧贵族的特权,打击敌对势力,推行法治,维护地主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2)推行法治,制定成文法,公之于众。(3)行刑,重其轻者,即轻罪重判。

4、商鞅在秦国的法制指导思想。 答:商鞅在秦国辅佐孝公进行法制改革,是分两次进行的。两次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剥夺旧贵族的特权。首先废除陈世卿世禄制。任官方面实行选贤任能。其次奖励军功,按功劳大小赏给爵禄、田宅、官职。再次,取消“刑不上大夫”的特权。(2)废除井田制,发展农业生产。废除井田制方面,首先废除原来井田制田界,确立土地私有制。其次实行按亩收税,作为国家财政来源。再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首先奖励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者。其次颁布《分户令》,凡家有成年男子二人以上者另立户籍,以便使每个劳动力都发挥应有潜力,同时增户税来源。(3)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建立了郡县制,而且在县下设乡、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商鞅变法又进一步完善郡县管理体制,“集小乡、邑、聚为县”,郡设令为行政长官,下设丞,协助守、令工作。商鞅还把乡、里居民按“什伍”进行编制,并制定“连坐法”。这些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4)推行法制,立法必须严格执行。为推行法治,规定“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民,不分职务身份高低,触犯法律,皆“罪死不赦”。商鞅执法严格,秦民非常满意,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而且家给人足的局面。由于商鞅在秦变法改革较彻底,使秦的经济发展很快,一跃而为七国之首。 5、成文法公布的意义。 答:成文法的公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标志着奴隶

中国法制史考试重点

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 中国法制史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七出”、“三不去” “七出”,即:无子、淫佚、不事姑舅、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三不去”,即: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2.“五听” “五听”,即:辞听,听当事人的陈述;色听,观察当事人的表情;气听,观察当事人 陈述时的呼吸;耳听,审查当事人听觉反应;目听,观察当事人的眼睛。 3.铸刑鼎 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鼎”,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史称“铸刑鼎”事件。 4.“春秋决狱” “春秋决狱”是指用儒家经典《春秋》中所体现的道德精神指导司法审判,它反映了儒家伦理思想对汉代司法领域的渗透。 5.亲亲相隐 亲属之间互相隐瞒犯罪行为,是合乎父子之亲、夫妇之道的,对这种行为,法律不应追究。

6.《永徽律疏》 《永徽律疏》又称《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时期制定的,迄今为止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最完备、影响最大的一部传统成文法典。 7.《明大诰》 《明大诰》是以判例形式出现的、带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是律外之法。 8.“存留养亲” 它规定,对那些犯非“十恶”死罪或应判处流、徒刑的罪犯,若祖父母、父母老病应侍,身边却无成年子孙及期亲可以照料生活,允许通过上请,暂不执行原判刑罚,准其奉养老人,直至去世后再继续执行或予以改判。 9.秋审 秋审是指在每年秋天举行的,审理地方上报的斩监侯和绞监候的案件的清朝最重要的一种会审形式。 10.“八议” “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即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11.三省六部 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