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

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根底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达,是以政治权

力为核心的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又称公共权力或(狭义的政治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

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3、政体:政体是“政权构成形式〞(或阶级统治形式,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

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4、政党: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局部最积极的分子所

组成,具有共同的理论主张和政治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取得、维护或参与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

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或习惯形式的统称。

6、政治团体:政治团体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

参与政治过程和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利益群体。

7、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

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表达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利益的主张行为,因此,政治参与实

际是公民的政治权利行为,是政治权利以公民政治行为为载体的表达。

8、政治社会化:是指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

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9、政治开展:政治开展是指政治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上升变化过程,它包括政治行为性

质、方向和方式的改变和调整,政治体系根本性质、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和完善,政治文化价值取向、认知情感、态度动机、思想理论的变化和演进。

政治开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开展;政治开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治开展有两种根本形态和方式: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10、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主体、以夺取政权为首要标志、以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

为根本内容的剧烈的政治大变革,是政治开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

二、重点问题:

1、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开展概况:

(1古希腊罗马时期(奴隶社会:自然政治观

①柏拉图:?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西方政治思想的萌芽,开创哲学思辨研究方法。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

亚被誉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政治学之父〞、开创实证研究方法。

③波利比阿:?历史?,提出混合政体思想(下同

④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

(2.中世纪(封建社会:神学政治观。

用上帝的意旨来解释一切,如人的原罪论、神创等级论、君权神授论、神权高于王权等。

①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②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3.文艺复兴时期(自由资本主义产生时期,14——16世纪:权力政治观

①马基雅维利(1513:?君主论?,被马克思称之为“新时代的第一个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批评以往的作家谈论政治时只涉及理想的与想象的国家,他宣称自己所处理的政治问题是具实效的真理。

②布丹(15、16:?共和六论?,从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出发,考察国家和主权的关系,创立近代资产阶段国家主权学说,主张建立脱离教会集权统治的世俗政权和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4、启蒙运动时期(自由资本主义产生时期,17、18世纪

①荷兰:

A. 格老秀斯(1625:?战争与和平法?第一次把国际问题引入政治学,把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根底。

B. 斯宾诺沙(1670:?神学政治论?、西方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并论证信仰与思想自由,论证私有财产权和思想自由权的永恒性和合理性。

②英国:

A.霍布斯:?人的本性?、?论政治体?(1650、?论公民?(1641、?利维论?(1651,“现代人之父〞。

B.洛克:?政府论?,自然权利,政府的起源和目的,天赋人权,法治,分权。

③法国:

A.伏尔泰:后起启蒙思想家们的精神导师,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B.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根底?、?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爱自由爱共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C.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分权制衡

④美国:

A.潘恩:?常识?号召开展武装斗争与英国彻底决裂,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1791与麦迪逊创立共和党,主张民主自治:中央与地方分权。

C.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宪法之父〞,联邦党创始人之一,主张分权制衡

5.自由资本主义开展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资产阶段的主要政治任务变成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因此西方政治学的主题从倡导和阐发资产阶级的民主价值转向论述和分析资产阶级个人利益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利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保守,标志着西方政治学逐渐走向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秩序。

A.边沁和穆勒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政治思想.

B.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社会实证主义政治学说

△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

15-16世纪: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康帕内拉:?太阳城?

17-18世纪梅叶:摩莱利·马布利

18-19世纪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

①19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1906-1975

A.政治理论与方向汉娜·阿伦特:“对抗她的时代〞、1949?极权主义的起源?、

1961?耶路撒冷的艾帝曼:一篇关于平庸恶魔的报告?、1963?论革命?、1972?共和危机?。

1971年,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1974年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从技术角度探讨如何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说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②20世纪70年代至今: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2、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研究,概括地说,主要说明了两个根本观点: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第二,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开展的结果。它是生产的开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3、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别离出来。其结果是:第一,由于畜牧部落的别离,使得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第二,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人们被分为主人与奴隶,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第三,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从农业中别离出来。其结果是:第一,奴隶制的稳固与开展。对奴隶的使用不再是零散的,而是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本质组成局部。第二,个体家庭开始成了社会经济单位。出现了富人与穷人的新的阶级划分。第三,部落联盟的出现。奠定了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的根底。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阶层出现。其结果是:第一,由于商品交换的开展,出现了金属货币,它是非生产者统治生产者和生产的新手段。高利贷剥削、土地的买卖与抵押→财富集中于少数人→自由民按财富多少划分为进行剥削的富人和被剥削的穷人。第二,社会流动→杂居→社会结构改变,阶级矛盾冲突锋利化,需要新的管理机关。

4、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第一,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开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开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是说明国家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观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1.第三,国家是个特殊的机器。在于国家具有公共权力。

5、国家的根本职能:

任何国家都有两种根本职能: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开展、社会稳定;外部职能的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6、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历史类型的划分标准:

国家历史类型划分的根本标准是社会经济根底和阶级实质。据此,国家的历史类型分别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其中前三种类型的国家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根底上的,都是少数剥削者对广阔劳动人民的专政。因此,统称为剥削者类型的国家。

7、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

第一,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则采

取了中央集权制。

封建制国家政治权力的根本职能是对农民阶级实行超经济强制,即迫使农民人身依附于大土地占有者阶级,以便无偿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在西方的领主制经济中,领主的土地由分封而来,领主个人作为土地占有者的身份是固定的,有保障的;领主主要以劳役形式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这就要求农民对领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因此,土地所有权和实施超经济强制的政治权力都集中在领主个人手中,由此形成了封建割据状态。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根底是地主制生产关系。由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地主作为大土地占有者的身份是不固定的;另外,地主主要以实物或货币地租为手段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因此,其个人不可能享有等同于西方领主的政治特权。在中国,实行超经济强制的政治力量由国家行政机构统一掌握。可见,中国的中央集权制是地主经济的产物。

西方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根底从领主制转向了地主制,这是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经济形式。因此,在这一根底上形成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也与中国不同,实际上成为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先决条件,而不仅仅是维护封建生产关系的工具。

第二,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则是官僚制。

在西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各等级之间有着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同等级的土地占有者拥有不同等级的政治特权,没有土地的农奴则成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的被剥削、被压迫者。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制生产关系决定了地主阶级在政治、法律上的等级划分很不严格,地主阶级建立了一整套国家机器行使对农民超经济强制的国家权力。这就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封建官僚制,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按等级划分官职,官僚按官价上下享有特权的严密组织。

第三,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而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

西方封建制国家在政教合一制度下,封建领主们利用宗教教义毒害、麻痹人民,禁锢人们的思想;同时,他们还利用教会组织对抗、削弱王权,维护领主制经济和分封割据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地主制经济为根底的中央集权国家,它既需要有一种以盲目信仰为根底的政治文化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又不允许有一个像西方的教会那样的组织独立于国家政权之外。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国家采取了一种特殊方法来建立其思想统治的功能,即把儒家思想宗教化,并兼用宗法思想和制度。所谓宗法,是指以血缘亲属关系为根底的,规定宗族内部的尊卑、贵贱和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

8、国家形式的内容构成:

第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尤其是中央(全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主要涉及中央政权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等,决定了国家机关设置和权力配置的原则,表达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配置关系。

第二,国家的整合形式,即国家结构,主要是指国家的各个组成局部如何整合成为一个成其为国家的政治共同体,具体地表现为国家整体与局部(地域的、行政的、民族的,等等之间的权力关系。国家结构形式决定了调整和处理国家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权力划分的根本原则,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第三,国家机关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即政治体制,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的具体环节,属于国家形式的细节方面。

9、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体表现国家的阶级性质;政体是政权构成形式(或阶级统治的形式,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一方面,国体决定政体。与政体相比,国体是占首位的,国家的阶级本质从根本上决定着政体的选择,一个国家采取何种政体,主要是由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来决定的。

另一方面,政体表现国体。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如果没有适当的政体,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就无法组织和稳固自己的国家机器,无法表达和保持国家的性质。政体在实现和保证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权力、增强政权的统治能力方面具有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

10、政体的具体形式:

1.君主制(最根本的原则是血统继承

(1贵族君主制

(2等级君主制

(3专制君主制

(4立宪君主制:二元君主制、立宪君主制

2.共和制(主要表现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并有严格的任期限制

(1贵族共和制

(2民主共和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半总统制、委员会制

11、现代国家结构的根本形式:

(1单一制: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和地方分权型单一制

(2复合制:邦联制和联邦制

12、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两大特色:

第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二,实行特别行政区制度

13、国家机构的特点:

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机构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效劳的,其全部活动都具有鲜明的阶级倾向和政治倾向。

国家机构以全社会的名义进行活动;活动涉及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部费用是由全社会负担的。

国家机构是统一的整体,是有机构成的组织体系。各国家机关既分别设立,又密切联系,既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

国家机构的一切行动都以特殊的强制力为后盾。

14、国家机构的根本构成:

1.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和国家主权的象征。

2.立法机关,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即有权审议、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

3.行政机关,是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内外事务的机关。(“执行〞和“管理〞

4.司法机关,是指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5、西方国家议会的主要权力:

第一,立法权,即以国家的名义制定法律的权力。这是议会作为立法机关最根本的权力。(获得立法权,是等级代表会议开展为议会的主要标志。

立法的程序:提案→审议和辩论→表决通过→公布。立法中的各个环节各国有不同规定,但其核心程序即审议、辩论和表决通过法律草案,是由议会单独行使的权力,这

是议会掌握立法权的最重要表现。

第二,财政权,即财政同意权。议会财政权的意义在于监督和控制政府的税收和开支。由于政府的收支反映出政府的政策倾向,因此财政权也表达了议会在政策上对政府的监督。

第三,监督权,即议会对政府的政策和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力。表现为: 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 在议会制国家。议会拥有倒阁权; 弹劾权; 质询权。16、我国的主要国家机关: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最高地位、最高权力。主要职权:

第一,立法权。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它的常设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有权制定、修改、废止和补充法律。全国人大的立法权限是没有限制的。

第二,决定权。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就国家的任何重大事情作出决定(权力的广泛性。

第三,任免权。这是组织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

第四,监督权,即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

除了上述明确列举的权力以外,我国宪法还规定全国人大可以行使“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则可以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的职权〞,这意味着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可以行使它认为应当由它行使的一切权力,其权力范围是没有限制的。

国家元首是象征和代表最高国家权力的机关。主要职权:公布法律、发布命令;任免权;外交权;荣典权。

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国务院,主要职权:行政管理权;行政立法权;提案权。

采用广义的理解,包括审批机关和检察机关

17、如何理解政党是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物:

兴旺的社会化大生产提供的先进交通、通讯、宣传手段,使整个资产阶级联系起来了,也使其整体阶级意识得以强化。这是政党产生的根本物质条件和社会阶级根底。资产阶级在反封建专制斗争中所建立起来的民主共和制度为政党的产生和开展创造了政治条件。政党政治与议会民主制、选举制共同构成了西方民主政治的三大支柱。

18、政党的特征: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但并不是说所有的阶级斗争都会产生政党。

政党是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物。

第一,物质根底和阶级根底。兴旺的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先进的交通、通讯和宣传等手段,为整个资产阶级的联系提供了技术可能,从而使其阶级整体意识得以强化。

第二,政治根底。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为资产阶级阶级成员进行组织活动提供了政治可能,。政党政治与议会民主制和选举制共同构成了西方民主制度的三大基石。

2.政党由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中的最积极、最活泼的一局部人所组成。

政党是(广义的集团根本利益的代表,这是政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特点之一。

3.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4.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政治纲领即政见,它规定了政党的根本政治目标。拥有政治纲领,是政党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的重要标志之一。

5.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

掌握或参与政权是政党的主要目标,这是政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19、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1.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石,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标志。

作为西方民主制度的三大支柱之一,政党制度既是选举制和议会制开展和完善的产物,也是两者运行的方式和动力,政党的活动和功能也主要表达于竞选过程和议会的党团活动中。

根据西方的社会契约论,选举是公意集中和表达的过程,而公意是公共权力合法性的唯一源泉。政党通过政纲表达民意,通过选举架构起选民和政府间的桥梁。政党成了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政治与社会双向交流的渠道。

同时,政党政治是政治民主的标志。竞争性的政党政治(合法反对、公平竞争,互相监督、制约等,客观上增加了政治的透明度和民主程度。

西方国家的宪法普遍确认以分权制衡原则作为民主的保障。以权力制约权力,可以抑制集权倾向,但也难免造成效率的损失。但行政长官通过执政党获得了协调、控制立法、司法机关的条件(议会制和总统制各有不同。政党弥补了权力分立中的沟壑,架起权力分立中的三个机构间沟通的桥梁,不至于使宪法上的制约和平衡原则把政治系统弄得支离破碎,各自为政。

政党是现代政府政策的主要提供者。不管是在选举过程中还是选举结束后,政党对社会的关注和调查,以及政党对政治系统不可得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使政治系统具有了较强的应变能力。所以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适机制。

20、政党制度的类型:

(1两党制,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

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

注意:两党制国家不只两个政党。实行小选区制和多数代表制。

两党制的类型:

第一,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主要特点: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两党采取集中制原则。

第二,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下的两党制。主要特点: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选举上;两党组织结构松散,没有严格的投票纪律。

(2多党制,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多党并立,各党单独或联合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

注意:一般实行大选区制和比例代表制。

多党制的类型:

第一,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法国“两派四党〞,德国基民盟—基社盟与社民党两极格局。

第二,多元并存的多党制。意大利、瑞士、芬兰、1958年以前的法国。

第三,一党独大的多党制。日本(自民党、印度(国大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等。

(3一党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完全掌握在单一的一个政党手中,在法律上和事实

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与之争夺国家政权的政党制度。

一党制的类型:

第一,法西斯国家的一党制。根源:资本主义国家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特征:党魁专制;恐怖;暴力;战争等。

第二,民族主义国家的一党制。对内有利于维护国内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开展,对外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

21、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

在传统代议民主制下,公民通过政党所表达和聚合的利益是一种间接表达和聚合,公民参与政党组织的选举,只是投票选出代表来实现自身的利益,而不是投票决定政策。

这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

公民参加政治团体的组织和活动是一种新的更直接的政治参与形式,政治团体将相对具体、单一甚至是狭隘的利益要求会聚起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施加影响,弥补了代议制的缺乏。它反映了公民对直接民主的强烈需要。

2.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社会的一个新的有效媒介。

(传统社会家庭、教会、学校及政府(近代以来政党、群众传媒、政治团体。

政治团体及其活动潜移默化地、极自然地形成着、改变着人们的政治文化。

3.政治团体有助于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

通过政治团体的活动,使得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要求有了合法的表达途径,实际上又是一种缓解压力和冲突的比拟和平的方式。

22、政治参与的类型与方式:

类型:

是公民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而自觉地对政治过程进行影响的行为。

是公民因受他人鼓励或响应政府号召而发生的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

指公民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原因而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或对政治活动采取消极行为。

上述三种类型之间呈现出一种动态关系

方式:

1.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政策之间,或政治和公共职位候选人之间,或其他

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达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适用于选举、罢免、复决等领域。

2.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局部成

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政治职务或公共职务的政治行为。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包括投票、政治捐助、组织选民、政治宣传及其他活动,而投票活动是选举活动的核心环节。

3.政治结社。包括参加政党和参加社团。

注意:参加政治组织的事实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政治参与方式。

4.政治表达。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和政治言论等。

5.政治接触。包括个别接触和院外接触。

6.政治冷漠。原因有三:其一,长期的政治浩劫以后,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疲倦反感或

对于政治目标失去信心;其二,政治权力权威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公民对政治管理的信任程度下降;其三,公民觉得社会制度已经很完善,自己参与与否都无所谓。

23、政治参与的作用:

1.政治参与是公民以其政治权利资格,通过影响政治权力,最终实现其利益的重要方

式。

2.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政治参与以政治认同作为心理条件。

3.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管理的民主化。政治管理民主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公民对于政治

管理过程的参与和对于政治管理主体的制约。

(1可以提高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培养公民政治宽容精神

(2可以培育公民的民主观念和民主能力

(3可以让公民感受到自身的人格和价值

总之,政治参与是公民自我教育,养成健康理性政治人格的重要方式。

5.政治参与影响社会政治稳定。

两者并非一定是正相关关系,这取决于政治参与过程中公民意愿政治制度的能力。

28、扩展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

(一促进社会经济开展(物质根底

(二培养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素质(社会根底和能力根底

(三提高政府的威信与政治文明程度,取信于民,树立良好形象(合法性根底。

(四加强政治制度化建设(制度化根底

24、政治文化的特点:

第一,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一定的民族性。

政治文化必然表达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同时不同民族的政治文化各有其特点。

第二,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存在着主导型政治文化和属于亚文化系统的非主导型政治文化之分。

①主导型政治文化(统治阶级

②(属于亚文化系统非主导型政治文化,分为次主导型政治文化和反主导型政治文化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相对于政治制度的变化而言。

30、政治文化的结构:

1、政治意识形态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看法和价值界定(理论化、系统化,代表着政治文化的属性,规定了政治文化的本质,居于政治文化结构的核心地位。

2、政治价值观一般指的是人们对政治世界的看法。

3、政治心理作为隐形文化,是政治文化中的深层因素。

25、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赋予社会成员从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个人的政治成长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政治人格的形成和成熟过程。

二是政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

2、维持、改变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代际传递和(同代人之间人际传递

3、维持和改变政治体系:通过造成人们对于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同或不同的政治心理和价值观来实现的。

26、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或媒介:

第一,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是影响一个人确定其政治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的重要因素,包括:父母、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

第二,学校。学校是正式、有效和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在确立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起关键作用。

第三,社会。(1社会环境:居住地区、工作场所、同辈亲友

(2社会共同体

第四,群众传媒:传播、改造、引导。

第五,特定政治符号:国旗、国歌、国徽、政治人物肖像等。

27、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开展观

①政治开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

②政治开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根底的复合系统。

注意:经济因素并不是政治开展的唯一起作用的决定性因素。政治开展是一个多重因素彼此渗透、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③政治制度的新旧更迭是政治开展的根本标志。

④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开展的重要内容。

政治结构的合理化、政治功能的完善化、政治变革的自主化

(1客观条件(革命形势

第一,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

第二,被统治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地加剧。

第三,人民群众不愿以旧的方式生活下去。

(2主观条件

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

总之,革命既是社会根本矛盾锋利化的必然结果,也是解决社会根本矛盾的根本手段。29、政治改革的主客观条件

(1客观条件。根源在于社会的根本矛盾运动。

第一,社会分层和利益关系的新变化。原有力量比照的新变化;新的社会政治力量的产生。

第二,形成“革新〞的政治文化。社会成员对政治改革的认知、情感和评价方面能够形成普遍共识,这是政治改革得以推动和成功的社会心理根底。

第三,具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注意稳定、开展和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主观条件

第一,政治改革需要有一批具有改革取向和改革意识的力行者

第二,政治改革需要有合理的目标和周密的方案

第三,政治改革要选择和把握有利时机

第四,政治改革要充分调动本阶级成员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30、政治开展的未来趋势

就政治开展而言,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以推翻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并在此根底上,对整个社会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造,最终促成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实现从有阶级到无阶级,有国家到无国家社会的转变和过渡,则从总体上代表了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进步方向与开展趋势。

1、社会主义革命是政治开展的必然产物

2、民主政治是政治开展的根本目标

3、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开展的根本途径

4、政治消亡是政治开展的最终归宿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

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根底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达,是以政治权 力为核心的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又称公共权力或(狭义的政治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 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3、政体:政体是“政权构成形式〞(或阶级统治形式,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 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4、政党: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局部最积极的分子所 组成,具有共同的理论主张和政治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取得、维护或参与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 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或习惯形式的统称。 6、政治团体:政治团体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 参与政治过程和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利益群体。 7、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 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表达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利益的主张行为,因此,政治参与实 际是公民的政治权利行为,是政治权利以公民政治行为为载体的表达。 8、政治社会化:是指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 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9、政治开展:政治开展是指政治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上升变化过程,它包括政治行为性 质、方向和方式的改变和调整,政治体系根本性质、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和完善,政治文化价值取向、认知情感、态度动机、思想理论的变化和演进。 政治开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开展;政治开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治开展有两种根本形态和方式: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10、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主体、以夺取政权为首要标志、以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 为根本内容的剧烈的政治大变革,是政治开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 二、重点问题: 1、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开展概况: (1古希腊罗马时期(奴隶社会:自然政治观 ①柏拉图:?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西方政治思想的萌芽,开创哲学思辨研究方法。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 亚被誉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政治学之父〞、开创实证研究方法。 ③波利比阿:?历史?,提出混合政体思想(下同 ④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 (2.中世纪(封建社会:神学政治观。

政治学原理 复习要点

政治学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a政治是经济最集中的体现。 b.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c.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及内容,争 取和保持国家政治是政治核心。 d.政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2.古代中国政治学的特点是什么? a.强调维护政治统治秩序。 b.强调对人问题的研究,人文色彩浓厚。 c.政治伦理化和道德化。 d.强调对社会演变的研究。 e.思想体系较西方弱。 3.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论的内容。 阶级分析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下的一个具体的政治分析路径,其内容包括: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阶级分化,由此导致国家的产生。2)阶级划分是政治划分的基础;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4)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作为一种政治学方法论,阶级分析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作为一种政治实践,如何将阶级分析这个革命理论转为建设理论,则是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4集体行动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含义。 公共选择理论:以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进而制定相应的规则,影响人们的公共选择过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集体行动理论:奥尔森认为,小集团的集团行动比大集团的更为有效,因为小集团提供的公共物品数量更接近,最优水平或增进集团利益。在一个小集团,由于成员人数很少,每个成员都可以得到总收益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在这种场合,公共物品可通过集团成员自发,自利的行为来提供。 5政治权力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政治学原理 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政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它关注政治权力、政府组织、政治制度以及政治决策等方面的问题。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政治行为、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等。 二、政治学的基本概念 1. 政治:指的是社会中关于权力的分配和运用的活动。 2.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学科。 3. 政治权力: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对他人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 4. 政府:是指执掌政治权力的组织机构。 5. 政治制度:是指政府组织和运作的规范和程序。 6. 政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关于政治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模式。 7. 政治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政治领域中的活动。 三、政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1. 传统政治学:主要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规范性和制度性。 2. 行为政治学:强调对政治行为的实证研究,关注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动机和决策过程。 3. 制度政治学:重点研究政治制度对政治行为和政策结果的影响。 4. 文化政治学:关注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5. 批判政治学:强调对现有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的批判和改革。 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 历史研究法:通过研究政治现象的历史演变来理解其本质和规律。 2.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政治系统和政治行为的比较来揭示其异同和规律。 3. 实证研究法:通过对政治现象进行观察、实证和统计分析来验证理论假设。 4. 理论研究法:通过对政治理论的构建和推理来解释和理解政治现象。 5. 模型构建法:通过建立数学或逻辑模型来研究政治行为和政策结果。 五、政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 政治理论:研究政治权力、政府组织和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2. 政治制度:研究政府组织和运作的规范和程序。 3. 政治行为:研究个体和群体在政治领域中的行为动机和决策过程。 4. 国际关系:研究各国之间的政治互动和国际组织的角色。 5. 公共政策:研究政府决策和政策实施的过程和结果。 六、政治学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家 1.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政治学的最早理论,强调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2. 马基雅维利:强调政治家应该追求国家的稳定和强盛,主张政治手段的灵活运用。 3. 霍布斯:认为人性自私,主张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绝对统治。 4. 洛克:主张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强调保护个人权利。

政治学原理 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的学科。它涉及到政治的本质、 政治权力的产生和运行、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政治参与与决策、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提供一份详细的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帮助您全面回顾和理解这门学科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一、政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它关注政治权力的产生、运行和变革。政治学 研究的对象包括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参与、政治决策等。 二、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1. 实证主义理论:实证主义强调对政治现象的客观观察和实证研究,通过收集 和分析数据来验证理论假设,以揭示政治现象的规律性和普遍性。 2. 规范主义理论:规范主义关注政治现象的价值判断和规范性分析,通过伦理 学和道德哲学的方法来评价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合理性。 3. 制度主义理论:制度主义认为政治制度对政治行为和政治权力的运行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政治制度的设计和改革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关键。 4. 文化主义理论:文化主义强调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探讨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变迁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三、政治学的基本概念 1. 政治:政治是指人们在权力关系中进行博弈和决策的过程,涉及到权力的分配、行使和制约。 2. 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指一方对另一方产生影响和控制的能力,它可以通过 合法手段(如选举)或非法手段(如暴力)获得。

3.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指规范政治行为和权力运行的一系列规则和机制,包 括宪法、法律、选举制度等。 4. 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在政治决策和政治行为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包 括选举投票、示威抗议、参与政党和社会团体等。 5. 政治决策:政治决策是指在特定政治环境下做出的关于公共事务的决策,涉 及到资源分配、政策制定和法律实施等。 四、政治学的重要理论与学派 1. 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认为国际政治是由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竞争 所驱动的,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动者。 2. 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强调国际合作和国际制度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多边 合作和法律机制来解决国际争端。 3. 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认为国际政治是由国际体系的结构和规则所决定的,国家的行为受制于国际体系的限制。 4. 文化主义理论:文化主义关注文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认为文化差异是导致 国际冲突和合作的重要因素。 5. 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批评现存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关注权力的不平等和 社会正义的问题,主张社会变革和权力的民主化。 五、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理论假设,包括问 卷调查、统计分析等。 2. 案例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研究个别案例来理解政治现象的复杂 性和多样性。

最新政治学原理期末必备复习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最新政治学原理期末必备复习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电大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考点归纳总 结 一、填空题 1.(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学科的奠基人。 2.(利益)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 3.(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4.(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5.(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6.(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7.(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8.(代议制民主)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 9.(精英民主)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 10.(分权制衡)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11(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2(民主化)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 13.(第三条道路)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14.(宪制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15.(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16.(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22.(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17.(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18.(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19.(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0.(制约权利)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21.(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22.(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23.(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4.(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25.(公民权利) 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6.(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27.(宪政)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28.(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29.(顺从型)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 A 1.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B 1.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

电大政治学原理期末重点复习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0419465408.html,)*电大考试*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填空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旧中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 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 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 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14 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 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 上强调无为而治。 20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 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1 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 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 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 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 和要求的表达,是个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 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5法学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 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 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 的公共利益的诉求。 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 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 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 要场所。 31 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 国家。 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戏家 划分为传统型权威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 权威国家。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 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34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 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36权力制约原则在酱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 原则。 37 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只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 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39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 集中体现。 40 分权制衡原则主要是酱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 原则。 41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个 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42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 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4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 组织。 4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 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4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把持。 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47政党的产生是现代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48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 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49 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 系的基本模式。 50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军人集 团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51 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 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5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或者说政治共识 的存在。 53 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 神。 54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 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 解。 5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 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56 宪政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 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动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 观念。 57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 的情况。 58 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59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 1.柏拉图在《理想国》-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 ABCD )美德。 A.智慧 B.勇敢 C.节制 D.正义 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 D )政治发展的产物。 A.委员会 B.君主立宪 C.共和民主 D.议会民主 3.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 D )上。 A.财产权 B.平等权 C.自由权 D.参政权 4.在现代社会中,( B )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 A.弹劾 B.选举 C.监督 D.罢免 5.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观念形态的东西,包含广泛的内容。( AB )可以看作一个国家政治文化较为系统和理性的表述。 A.政治思想 B.政治意识形态 C.政治信念 D.政治价值观念 6.现代人都是平等主义者,平等问题上所展开的现代论战分歧主要产生在( D )上。 A.根本平等 B.形式平等 C.机会平等 D.结果平等 7.( B )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A.密尔 B.孟德斯鸠 C.卢梭 D.托克维尔 8.宪制着重关注政治运作的程序和规则,通过民主政治实现了政治权力的合法化,将( ABC )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如理性的自然法、政治自由、有限政府等。 A.选举制度 B.代议制度 C.权力制约 D.政党制度 9.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 ABCD )。 A.平等性原则 B.普遍性原则 C.秘密投票原则 D.自由投票原则 10.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 D )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A.哈贝马斯 B.伯恩斯坦 C.马佐尼 D.葛兰西 11.下列思想家中权力政治观的代表人物的是( B )。

政治学原理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4×5=20 简答题5×8=40 论述题15 材料分析题25 1、权力: 政治学中的权利指涉主体间关系,是主体在社会关系中实现某一既定目标或达致某一结果的能力。 2、共和制: 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曾出现过民主共和制和贵族共和制。在资本主义共和制国家,根据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间的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委员会共和制。另外,还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共和制。 (1)议会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它负责的一种政体。在议会共和制下,国家元首不再是世袭的君主,而是由选举产生的总统。 当代:联邦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希腊、印度、新加坡等。 议会共和制政体的三个特点: ①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它享有立法权,拥有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②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掌握行政权,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向议会准备和提出重要议案。 ③国家元首一般是虚位元首,没有实际权利,不负实际责任。 (2)总统共和制: 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直接对议会负责的政体。采取总统共和制的国家,总统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实权;总统定期由普选产生,总统任命和领导政府各部部长,部长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总统应向议会报告工作,无权解散议会,但对议会通过的法律可以实行否定权。 当代:美国、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 (3)委员会共和制 委员会共和制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的一种制度,亦称“合议制”。 当代:瑞士 (4)社会主义国家共和制 社会主义国家共和制有巴黎公社、苏维埃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等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民主集中制度为组织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 特征: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选民或选举单位有权罢免不称职的代表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最高机关,制定和修改宪法及其他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它的常设机关。 ③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第七章政治参与与监督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第七章政治参与与监督 自己收集整理的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参考交流 如有错误 请指正!谢谢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 第七章政治参与与监督 学习完本章的内容以后 需要同学们重点掌握政治参与的涵义和特征、政治参与的作用、选举与选举制度的概念、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的意义和作用、政治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含义、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社会监督的功能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和特征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 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政治参与是政治关系中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 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 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 根据政治参与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政治参与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 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 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 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 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 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二、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1、政治投票 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2、政治结社 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 3、政治表达 政治表达乃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 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 从而影响政府政策 4、政治接触 政治接触是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 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 5、政治冷漠 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 即不参加政治生活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试基本规定 1、考试形式:半开卷,标准卷(不分主、客观卷) 2、考试时间:90分钟 3、考试内容:教材第一章——第九章 4、考试题型及分数比例: 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连线题(每项目3分,共15分) 填表题(每项目3分,共15分) 辨析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阅读分析题(20分,1题) 案例分析题(10分,1题) 5、依据教材:《政治学原理》,沈文莉、方卿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 第二部分考试复习范围 一、辨析题 1、“国家”概念与中国古代的“国家”概念在含义上基本一致。 判断错误 理由中国古代的“国家”是指中央政权下的诸侯及贵族领地。 2、“事鬼”这一祖先崇拜传统所遗留的宗教神权政治观,和“尚文”而形成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制度化是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政治成就。 判断错误 理由“事鬼”是殷人政治观。 3、西方政治研究的最早内容是权力研究。 判断错误 理由西方最早研究的是城邦正义等价值性问题。直到15世纪才有权力性研究。 4、中国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提供重要的新内容。 判断正确 理由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它与历史上其他政治学体系都构成了重要区别。判断正确 理由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上,与其他政治学体系有本质不同。 6、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离不开权力这一政治的核心问题。 判断正确 理由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必然要围绕国家政权来展开。 7、国家不能相对独立于社会和阶级之外。 判断错误 理由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即在形式上脱离阶级冲突而作为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的属性。 8、从长远看,现代国家自主性的发展为国家的最终消亡创造了条件。 判断正确 理由现代国家自主性的发展能够促进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回归社会。 9、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历史形态与社会演进图式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判断错误 理由马克思并没有把任何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都归入到这个演进图式中去,对“亚细亚生产

政治学原理复习

绪论 1政治的实质:获取和维系公共权力,并借此实现利益、资源或价值的分配。拉斯维尔(政治家)戴维伊斯顿——政治及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列宁——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观: 道德统治说——认为政治是追求正义或善。 管理政治说——认为政治是管理公共事务,后者说是为了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公共福利。决策政治说——认为政治是对是社会资源进行分配和决定的活动过程。 国家政治说——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后对国家的治理。 权力政治说——认为政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权力现象,包括统治与被统治和控制和与被控制的关系等。(最广泛接受的) 策略政治说——认为政治是驾驭权力和时势的技艺和韬略,包括统治之道,治理国家的艺术以及权术等。 冲突政治说——认为政治是阶级集团或人与人之间出于不同的利益而展开的斗争,发生的冲突以及这些斗争的解决。 3政治学:A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B研究领域:政治理论,本国政治,比较政治,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公共政治(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方法论。 4政治便成了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成了围绕着获得、保持和夺取权利而展开的活动的总称。 5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国家,公共权力及其权威性价值分配,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公共事务,政府及其公共政策。 第二章政治权力 权力概念是政治权力分析的中心(罗伯特达尔),阿克斯勋爵——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力趋于绝对的腐败。 一、什么是权力?马克斯韦伯——权力是某一行动者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而使存在反抗也要实现其意志的可能性。罗伯特达尔——权力是一种影响力:A对B拥有权力是指A能使B做本来不一定去做的事。丹尼斯朗——权力是“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即权力是一种“有意”的和“有效”的影响,是指贯彻某种意志以达成一定目标的能力。 首先,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权力具有指向性,意味着权力主体对他人实施控制以贯彻自己的意志的能力。其次,权力关系不同于与其他社会关系的根本之处是其内在的强制性,权力关系所涉及的双方并不存在对等关系,其中一方拥有强制对方遵从的优势,也就是说,权力在个体或群体中的分配是不平等的。第三,权力在行使之前已经是合法化了。最后,权力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一定的利益关系为基础,权力的行使和应用都具有目的性,是出于某种利益考虑有意为之的结果,权力关系中不对称的双方实际上都存在某种利益诉求,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权力可以视为一种利益交换关系。总之权力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它总是权力关系双方互动作用的结果。 权力划分:第一,根据权力的应用领域不同,可以将权力划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利、社会权力和文化权利等等。经济权力往往具有专制特性,有强大的渗透性而对政治权利产生影响。第二,根据权力的属性不同,可以将权利划分为应得权利、报偿权力和制约权力。第三,根据权力的形式,可以将权利划分为强制性权力和诱导性权力。 二、什么是政治权力?(1)政治权力的属性。通常所说的政治权力,一般是具有政治的性质。迪韦尔热:政治权力是一切集体(集团或整体社会)中行使的完整的权力。——政治权力涵盖经济权力,社会权力,文化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力——不同于私人家庭的权力等。(2)标准:A广延性(人数众多)B综合性(完整的方面)C强度(强度的大)

政治学原理大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 1、政治的分析单位:是指政治理论的构建单位,或立论的前提和出发点。这种理论既可以是实证性理论,也可以是规范性理论。在政治学中个人、集团和阶级三种分析单位对于理解政治提供了重要的洞见。 2、政府政治观:是一种狭义的政治观,它主张政治只与国家有关,是政府管理的一种艺术。政治活动在空间上仅限于政府机器,如内阁、国会、政府官员等,在人员上则限于政治家、文官和游说者。 3、非政府政治观:主要指对政党和利益集团的研究尽管政党和利益集团本身不是政府的组成部分,但是他们的活动指向是政府——政党的目标是通过定期的竞选性选举获得政权,利益集团的目标是通过游说等各种方式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 市民社会。而在修正形式中,公域和私域的界定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凡是非个人的东西便是公共的。 5、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政治是所涉事情重大而普遍的国家活动;行政相反,它是关于个人和细琐事情方面的国家活动。因此,政治史政治活动家的特殊领域,行政是技术官员的领域。虽然政策若无行政的帮助便一无所是,但是行政并不因此就是政治。 6、政党分肥制:在官职领域推行“民主”的做法,由在选举中取胜的政党从自己的支持者中遴选官员,其理由:1、民主政治表现在管理任用上,就是民选官吏(信念因素);2、官吏职务简单明白,具有普通智慧的人均可胜任(认知因素);3、既然人人可以当官,所以官职的任期越短越好,使大家都有任官的机会,以符合民主与平等的精神,因此主张“任期短暂”、“官职轮换”(操作因素)。 7、权力:指涉主体间关系,是主体在社会关系中实现某一既定目标或达致某一结果的能力。在这一意义上,权力是在动态人际关系中才得以现实和实现。从理论上说权力的概念可适用于任何主体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人们对权力关系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8、经典权力观:就最一般的含义而言,当A使B去做A想做但B本不想去做的事情时,可以说A对B行使了权力。权力是使人去做本不愿做的事情的能力。基本特点:1、将权力视为指定和实施法律与公共政策;2、这种权力具有强制性;3、垄断性的掌握这种权力的是政府官员。 9、激进权力观:A对B行使权力,但不是使B去做他本不想做的事情,而是影响、形塑甚或决定B的余万户。核心在于在欲望和需求、在跟主观利益和客观利益之间做出区分,认为人们并不总是知道自己的真实利益之所在。 10、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尽管权力可以建立在强制性暴力的基础上,但是这种统治的成本显然太大,有时会大到统治者无法承受的地步。所以统治者需要把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力,把服务转化为义务。这一转化的实质就是如何让民众不再将服从视为一种强迫的强制行为,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遵从,即觉得自己应该如何去做。

政治学概论复习重点一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 1、政治的定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人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 围绕着国家政权而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政治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1)政治是上层建筑中的核心。政治是上层建筑中的核心部分,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受政治统率,受整治规范和制约,要通过与政治的联系来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 (2)政治是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的力量。在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中,经济始终起决定作用,但政治的地位不可忽视,在所有影响经济的因素中政治的作用最为重要,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3)政治是最基本的社会调解机制。相对于其他社会调节机制,政治是一种宏观的,最高层次的,全面的社会调解机制;其他社会调解机制需要借助政治力量发挥其调节作用,需要政治弥补其缺陷。(4)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前提。社会革命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政治革命是孕育新社会的“助产婆”,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5)政治使社会成员成为“政治人”。一个人身处政治社会,也就处在政治关系之中,所以政治使社会成员成为“政治人”,社会成员要过政治生活,要受政治的影响和制约。 二、政治学 1、政治学的定义: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的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及其发 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学的研究范畴: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发展。 3、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马克思主义分析政治现象的基本途径和角度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角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历史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和利益分析法。c.调查研究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2)政治学研究的其他主要方法:a.政治哲学研究方法;b.历史研究方法;c.制度研究法;d.经济学研究方法;e.社会学研究方法;f.心理研究方法;g.政治系统分析方法;h.政治沟通分析方法;i.实证调查和分析方法。 第二编政治主体 政治主体 1、定义:政治主体是在社会关系或政治过程中,具有主体身份并将以其存在或行为对政治资源的配置 产生作用的政治决策者和政治参与者。 2、四个政治主体:国家、政党、政治社团、政治家。 一、国家 1、国家的起源:马克思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产生的原因是 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 不可调和的产物。 2、国家的定义: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本阶级的利益,按区域划 分的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国家开放大学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部分)

国家开放大学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部分) 1【判断题】邦联制国家实际上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国家,而只是一种松散的国际组织。(A) A.是 B.否 2【判断题】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自治"。 (A) A.是 B.否 3【判断题】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A) A.是 B.否 4【判断题】古希腊人具有"个人权利"观念,也具备宽容精神。 (B) A.是 B.否 5【判断题】古典民主是一种"极端的民主"。 (A) A.是 B.否 6【判断题】宪政的核心是民主政治。 (A) A.是 B.否 7【判断题】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框架。(A) A.是 B.否 8【判断题】宪法必须以宪政为前提。(B) A.是 B.否 9【判断题】政治文明与政治秩序基本同义,凡是存在政治秩序的地方就有政治文明。(A)

A.是 B.否 10【判断题】政治制度化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 (A) A.是 B.否 11【判断题】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型发展。 (A) A.是 B.否 12【判断题】从政治发展的历史来看,基本上可以区分两种类型:前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和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 (B) A.是 B.否 13【判断题】当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不愿主动退出历史舞台时,政治 革命便成为政治发展的动力,而当政治统治主体主动对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进行 调整时,政治改革就成为政治发展的主要推进方式。 (A) A.是 B.否 14【判断题】政治改革集中表现为调整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建立新的政治权力为格局,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A) A.是 B.否 15【判断题】改革是对事物的改造与革新,与革命相比,它更激进和暴力。(B) A.是 B.否 16【判断题】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推动政治发展,是其最重要的标志。 (A) A.是 B.否 17【判断题】政治革命是以被统治阶级为主体的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政治体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全)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政治学:政治学是指研究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4、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5、政治权利: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6、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国家: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8、法治原则: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12、国家元首: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3、压力集团: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4、政治社团组织: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5、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16、政党: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7、政党制度:作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18、公开性: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19、政治秩序: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 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20、政治共识: 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 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21、政治合法性:政 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 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2、 治理: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 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23、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 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 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24、 选举: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 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 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25、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 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 及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 26、政治监督:、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 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 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 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 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 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27、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又称 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 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 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 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28、公民监督:公民 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 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 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29、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 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 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 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30、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 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31、政治 信仰: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 深的情感卷入。32、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 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 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 体系的激烈的变革。33、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指政治 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 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 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 治统治的过程。34、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 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 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35、宪政:宪政 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 治过程。36、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 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37、民主: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 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 务的决策过程。38、民主化: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 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 民主宪政的过程。二、简答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1)认为 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 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2)认为政治是 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种政治观被称 为神学政治观;(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 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4)认 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政治是一 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3、 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政治是人们在特定 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 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 的社会关系。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 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 关系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2)它 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 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 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 关系这一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 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4、 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 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 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 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 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 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 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5、中国传统政 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 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 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 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 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 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3)从具体的 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 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 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重农抑 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 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 “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