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 格式:docx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6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特应性皮炎作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来源:《世界中医药》2021年第16期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16.001Clinical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Chinese MedicineSpecialty Committee of Dermatology of WFCMS本指南的起草程序遵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SCM 0001-2009《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
本指南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发布,版权归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所有。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为特应性湿疹、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中医学称为四弯风,也称奶癣、胎疮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
其确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全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主要与遗传、环境、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免疫失衡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药治疗AD有一定的优势,不但可以控制病情,减少或延缓复发,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本指南将吸纳和整合中医药防治AD的研究成果和治疗经验,借鉴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指南,为临床医生诊治AD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该标准对于促进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规范运用中医药进行临床实践活动,提高该病的防治水平,加强AD的管理,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属于推荐性标准。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对疾病的认识将不断完善,标准也将不断得到修订。
临床实践中,不同患者的病情存在差异,本指南可作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参考,具体实践中应灵活运用。
在使用本指南时还要兼顾不同级别医院的客观条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诊疗措施。
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AD的疾病诊断、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日常防护与管理。
国医大师禤国维治疗特应性皮炎临床经验探析张斌;熊述清;杜泽敏;廖列辉;李红毅【摘要】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提出特应性皮炎中医核心病机为\"肺脾肾虚,心火旺盛,肝郁气滞,兼外感风湿热邪\"等观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及皮损特点采取不同治法:婴儿期,补肝肾,固根本,兼以祛风除湿;儿童期,健脾益肺清心,兼疏风清热止痒;青年及成人期,补肾疏肝理气,兼清热利湿止痒.并结合局部皮损与整体证候,随证灵活加减,标本兼顾,内外合治,取得了确切的临床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9(051)002【总页数】4页(P17-20)【关键词】特应性皮炎;禤国维;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作者】张斌;熊述清;杜泽敏;廖列辉;李红毅【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5.982特应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皮肤病,目前多认为与遗传、免疫等因素相关[1],常自幼发病,且皮损特点随不同年龄阶段而异。
目前西医治疗以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润肤为主,常可暂时取效,停药后易反复。
属中医“四弯风”“奶癣”“浸淫疮”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急性期多因感受风湿热邪而成实证,慢性期则由于久病伤正,多表现为脾虚湿困或阴虚血燥证。
目前中医治疗则是百家争鸣,中医药及传统特色疗法等均见使用[2],临床疗效参差不齐,主要取决于各家的临床经验和辨证水平。
禤国维教授是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著名中医皮肤病专家,第二届国医大师,从事皮肤科临床五十余年,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擅长治疗各类疑难性皮肤病,其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病机属“肺脾肾虚,心火旺盛,肝郁气滞,兼外感风湿热邪”,根据各年龄阶段的不同病机而采取不同治法,并结合局部皮损与整体证候,随证灵活加减,标本兼顾,内外合治,取得了确切的临床疗效,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中医皮肤病学新流派特应性皮炎*导读:禤国维小传禤国维,广东佛山人,第二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禤国维小传禤国维,广东佛山人,第二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2006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荣获中国医院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授予的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称号,是中医界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专家。
2014年,获评第二届国医大师。
特应性皮炎(AD)也叫特应性湿疹和遗传性湿疹,是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
相当于中医的奶癣、胎敛疮、四弯风和血风疮。
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国家有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调研,患病率在百分之三点多,但是现在远远不止这个数,特应性皮炎有一个特点,在越发达的国家患病率越高。
比如美国,在儿童里患病率已经超过了17%多,这个患病率是比较高的,在丹麦,在儿童中患病率已经达到了27%。
而且特应性皮炎具有慢性、反复性、阶段性的发展特点,对于患者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大。
有学者做过一个研究,特应性皮炎按照它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引起的自杀率非常高,轻的不到1%,但是中度已经上升为个位数,重度已经上升为两位数。
甚至患者父母的自杀率也很高,像中度患者的父母自杀倾向,大概在6%~9%,重度是百分之十几。
关于特应性皮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婴儿期以心火为主,因胎毒遗热,郁而化火,火郁肌肤而致。
儿童期以心火脾虚交织互见为主,因心火扰神,脾虚失运,湿热蕴结肌肤而致。
青少年和成人期,因病久心火耗伤元气,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致。
在治疗方面,我们提出要辨体辨证辨病三位一体。
比如,婴幼儿期患者主要表现为胎毒遗热,治疗以解毒清热为主,在选药的时候,要尽量少用苦寒的药物。
因为苦寒的药物会损伤脾胃,我们经常说小孩脾常不足,无论采取什么方法,要始终把小孩的脾胃保护好。
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特应性皮炎好发于四肢弯曲部,临床表现为皮肤剧烈瘙痒,可见抓痕、湿疹样丘疱疹、破溃结痂等不同程度皮损症状,部分病人并发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
目前,临床针对特应性皮炎病因、机制尚未完全阐述,其治疗也在持续改进中,一般以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药、光疗为主要措施,但存在治疗成果短效、易复发、不良反应多的不足,生物制剂被誉为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发展方向,但其成本较高,在应用上颇多局限。
近些年,有关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备受关注,诸多实践发现,中医药治疗具有效果好、安全性高的特点,被临床与患者广泛认可。
1.中医理论下对特应性皮炎的认知中医文献无“特应性皮炎”病名,但记载了与之症状类似的疾病,如四弯风、奶癣、乳癣等。
整体来看,古代各医家对该病的成因均有不同见解,但观点较为一致的认知是特应性皮炎是因病人先天不足、心火亢盛、后天失养、外感风湿热邪后发于皮肤、浸淫肌肤所致。
当代中医学者认为,特应性皮炎病位在心、脾,因而和湿邪密切关联,而先天禀赋不足乃本质原因,胎毒遗热是其诱因,脾虚为病机。
脾虚失运则导致湿邪内停,肌肤起病,其痒疮属心。
2.中医药内治特应性皮炎的措施2.1心脾积热型该证型见颜面、眶周红斑,其上丘疹脱屑或皮损,渗液较多,在干燥结痂后,呈黄痂皮,严重者浸淫周身四末;临床表现为病人烦躁、不思饮食,或存在便干秘结,短赤;幼儿指纹暗紫,至气关。
心脾积热型多发于婴儿时期,中药方治疗重在清心导赤,常用三心导赤饮,药物有生地、连翘心、灯芯草、木通、淡竹叶、车前子、莲子、甘草、栀子,治疗两周可见效。
2.2心火脾虚型该证型见颜面、颈、周身屈侧有明显红斑,其上丘疹水泡,渗液较少,有明显瘙痒;临床表现为病人烦躁不安、失眠、不思饮食、舌尖红,多为急性发作。
中药方治疗重在清心除烦、运脾止痒,常用培土清心方,药物有太子参、淡竹叶、连翘等。
2.3脾虚湿蕴型该证型见躯干四肢散在丘疹、水泡,渗液较多,临床表现为病人神疲懒言,周身困重,不思饮食,大便稀溏。
什么是特应性皮炎?中医如何治疗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AD)又名特应性湿疹、异位性皮炎或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多于婴幼儿时期发病,并迁延至儿童和成人。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四弯风”、“胎疮”等范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学在治疗特应性皮炎中也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今天让我们跟着文章一起看看吧!特应性皮炎的基本认知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炎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糜烂、渗出、结痂和皮肤干燥等症状。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多数患者有家族史,常与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同时存在。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系统异常、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局部外用药物如激素类软膏、非激素类药物(如TCI)、抗生素等,根据病情合理口服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湿、避免刺激、控制过敏原等措施。
中医治疗特应性皮炎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辨证施治,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针灸、艾灸等综合治疗,同时也需要注意饮食调理、情志调节等方面的治疗。
1.症状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包括:1.皮肤瘙痒:特应性皮炎的最主要症状是皮肤瘙痒,瘙痒感常常是剧烈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皮肤干燥: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往往干燥,缺乏油脂,容易出现皮肤龟裂、脱屑等现象。
3.湿疹样皮疹:急性期以鲜红色斑、丘疹、糜烂、渗出为主,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皮损往往干燥、肥厚,或呈苔藓样变。
4、皮肤感染:特应性皮炎患者因皮肤屏障受损往往易合并感染,常常出现患处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
5.其他症状:特应性皮炎患者还可能因剧烈瘙痒导致失眠,出现头痛、疲劳等症状。
2.危害特应性皮炎的危害包括:1.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特应性皮炎的瘙痒感常常是剧烈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影响睡眠。
2. 容易感染: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容易感染,常常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等并发症。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1)皮损特点为干燥、粗糙、肥厚苔藓化,可有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样发作。
自觉瘙痒。
(2)皮损好发于肘膝关节屈侧,亦可见于小腿伸侧及面颈、口周围等部位。
(3)可有婴幼儿湿疮的病史,反复发作持续不愈。
(4)具有遗传过敏倾向,家族或本人常有哮喘、瘾疹等病史。
(5)可有血清IgE增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具备必要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个辅助条件:必备条件:瘙痒。
辅助条件:(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2)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3)全身皮肤干燥史;(4)可见的屈侧皮炎(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5)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3.分期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制定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三个阶段。
(1)婴儿期(1个月~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
(2)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其皮损表现为湿疹型和痒疹型,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
(3)青少年成人期(>12岁):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合理洗浴,一般用温水(27~30摄氏度)快速冲洗,约5分钟,洗澡后2分钟内立即涂抹润肤剂,以避免表皮脱水。
此外,还应避免使用碱性洗涤剂清洁皮肤。
2.避免诱发和加重因素。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1)皮损特点为干燥、粗糙、肥厚苔藓化,可有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样发作。
自觉瘙痒。
(2)皮损好发于肘膝关节屈侧,亦可见于小腿伸侧及面颈、口周围等部位。
(3)可有婴幼儿湿疮的病史,反复发作持续不愈。
(4)具有遗传过敏倾向,家族或本人常有哮喘、瘾疹等病史。
(5)可有血清IgE增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具备必要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个辅助条件:
必备条件:瘙痒。
辅助条件:
(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2)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
(3)全身皮肤干燥史;
(4)可见的屈侧皮炎(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
(5)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3.分期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制定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三个阶段。
(1)婴儿期(1个月~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
(2)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其皮损表现为湿疹型和痒疹型,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
(3)青少年成人期(>12岁):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治法:养血祛风。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黄芪、生地、熟地、白芍、当归、川芎、何首乌、白蒺藜、荆芥、防风等。
加减:皮肤干燥明显酌加沙参、麦冬、石斛;情绪急躁酌加钩藤、牡蛎;眠差酌加龙齿、珍珠末、百合。
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等。
(二)外治法
1.针对红肿、糜烂、渗出的皮损:(1)可选择清热解毒收敛的中药如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等水煎作间歇性开放性冷湿敷。
湿敷间隔期可外搽5~10%甘草油、紫草油或青黛油;(2)可选用收敛燥湿散剂如祛湿散或青黛散香油调和局部外涂。
2.针对潮红、丘疹、丘疱疹或散在水疱而无渗液的皮损,可选用清热解毒止痒的中药水煎,待冷却后外洗。
3.针对干燥、脱屑、肥厚苔藓样皮损:(1)可根据临床实践选取养血活血、润肤止痒中药进行熏洗治疗;(2)可选用冰黄肤乐软膏,或青鹏软膏,或5~10%黄连软膏,或复方蛇脂软膏,或其他润肤膏外搽或封包治疗。
(三)推拿治疗
临床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推拿治疗,推拿治疗尤其适合于12岁以下小儿,可指导患儿父母为患儿进行推拿治疗,涂抹润肤剂后,辅予以按摩手法。
基本手法:
发作期:清天河水(天河水,穴位名,又名天河。
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于“总筋之上曲池之下”成一直线(出自《厘正按摩要术》)。
清天河水操作手法: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横纹推到肘横纹),揉中脘,沿两侧膀胱经抚背;
缓解期:摩腹,捏脊,揉按足三里。
加减:疹红,渗液明显者,加强清天河水;皮肤干燥者,揉按三阴交;瘙痒明显,揉按曲池、风池、三阴交;眠差,猿猴摘桃(双手的食指与拇指从耳垂部位逐步向上(如猿猴摘桃状)重复摘的动作,摘至耳尖);便溏,揉脐,加强摩腹;大便干,揉天枢。
临床可根据症状、体征选取相应的穴位及手法进行推拿治疗。
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
对于急性期皮损处不宜进行推拿。
(四)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可选用体针、耳针、穴位贴敷(包括敷脐疗法)、梅花针叩刺、灸法等治疗。
(五)健康教育
1.合理洗浴,清洁皮肤。
合理洗浴,一般用温水(27~30摄氏度)快速冲洗,约5分钟,洗澡后2分钟内立即涂抹润肤剂,以避免表皮脱水。
此外,还应避免使用碱性洗涤剂清洁皮肤。
2.避免诱发和加重因素。
食物过敏多发生于婴幼儿患者,部分儿童和青少年成人患者也可能发生食物过敏。
常见的过敏食物包括鸡蛋、鱼、贝类、奶、花生、大豆、坚果和小麦等。
在日常食谱的基础上采用逐步添加食物或者逐步限制食物的方法有助于发现过敏的食物品种。
一旦发现食物过敏,应避免食用过敏食物,防止诱发和加重病情。
吸入性过敏物质与特应性皮炎也有关,如尘螨,花粉,动物皮屑是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常常引起青少年和成人的病情加重,应加以避免,同时亦应避免皮肤接触刺激性纤维,羊毛,粗的纤维纺织品等。
不要使用过紧,过暖的衣物,以免出汗过多。
避免接触烟草。
经常修剪指甲,避免抓伤皮肤。
3.合理的生活起居。
避免熬夜和精神过度紧张。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保持大便通畅。
4.坚持合理治疗。
医患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互信关系,坚持合理治疗和护理,使疾病得到长期的缓解。
可根据病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依据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积分的总和即综合评分的改善程度来判断疗效,分4级判定。
痊愈:皮损完全消退,症状消失,n≥95%;
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95%>n≥70%;
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有所改善,70%>n≥30%;
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症状未减轻反而加重,n<30%。
疗效指数(n)=[(治疗前SCORAD积分一治疗后SCORAD积分)/治疗前SCORAD 积分]×100%。
(二)评价方法
以特应性皮炎评分指数(SCORAD)作为病情严重度评分法:
计算公式:SCORAD=A/5+7B/2+C(最高103分)
皮肤病变范围(A):2岁以上儿童,头部前后各4.5%,躯干前后各18%,单侧上肢前后各4.5%,单侧下肢前后各9%,阴囊1%;2岁以下儿童中,头部前后各8.5%,躯干前后各18%,单侧上肢前后各4.5%,单侧下肢前后各6%,
手掌前后各1%,阴囊1%计算。
手部包括腕部,足部包括踝部,躯干包括臀部。
单纯干燥性皮损区域不纳入计算范围。
皮损严重程度(B):评分标准0~3四级评分法。
症状包括:红斑、丘疹(或)水肿、表皮剥脱、裂纹(或)皲裂、渗出(或)结痂、苔藓化、皮肤干燥(评价未受累皮肤)。
瘙痒和睡眠影响程度(C):确信患者或其父母有能力恰当地回答问题,让他/她指出最近3个昼夜瘙痒和睡眠的平均水平在10cm评价刻度尺上的对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