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蒹葭》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诗经>二首》是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包含两首诗《关雎》与《蒹葭》。
从教材编排上来说,这是初中三年来,《诗经》选编的第一篇。
从单元提示上来说,第三单元要求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在通过几篇文言文的学习了解古人的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诗经》属于抒情类古诗文,是能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文本,所以我将《关雎》与《蒹葭》的教学目标都定位在“审美”上。
从课前预习提示来看,要求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同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从课后思考探究来看,第一题是分析重章叠句的形式,第二题是分析比兴手法,第三题针对《蒹葭》的独特意境提出。
综合以上可梳理出一条线:读——解——品。
读诗,读诗中的节奏和韵律,解,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形式和比兴手法,品,品诗的语言,从语言去挖掘隐藏在语言背后,诗所歌咏的美好感情。
二、设计思路在备课过程中,我想到这是两篇文章,如果两篇设计为同一种上法,那教材没有必要安排《诗经》二首,大可《诗经》一首,也就让我开始思考,这两篇古诗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细读后发现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关雎》是《诗三百》的开门首篇,具有重要地位。
《关雎》为何能够作为开篇而存在,这就要联系到孔子了,孔子在《论语》中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认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毛诗序中也说《关雎》“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有着教化作用。
教化天下什么呢?像《关雎》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成为“君子”和“淑女”。
这篇诗能成为首篇,成为“风之始也”,跟这样的教化作用是分不开的,而作为现代青少年,有必要在这样十几岁懵懵懂懂的年纪,了解什么样的人是君子(淑女),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今天的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于是这篇《关雎》经过分析,就有了新的教学点,就是通过诗歌中语言的品读,分析“君子”和“淑女”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明白古代对君子和淑女的定位,从而使其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受到熏陶和感染(即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
关雎预习导学案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文化遗产。
这首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婚姻风俗和社会风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接下来的预习导学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篇古文化巨作,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历史背景。
下面将从诗歌背景、文学特点、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雎》这首诗的背景。
据史书记载,关雎是西周王室女乐舞队的名字,这支舞队主要在周公旦的北宫演出。
《关雎》以此为题,描绘了一幕戏剧化的场景:美丽的女乐手弹琴唱歌,引得北宫的贵族们纷纷驻足聆听,传达出宫廷生活的奢华和乐观。
这首诗以婚姻为题材,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我们可以从文学特点的角度来解读《关雎》的内涵。
这首诗使用了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通过描绘女乐手的形象和北宫的景致,传达出了独特的情感和意境。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矛盾修辞等,展现了古代诗歌的优美和绚丽。
作者通过音乐、舞蹈和歌曲的描写,体现了唯美的审美情趣和深沉的情感体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一步,我们来探讨《关雎》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女乐手和宫廷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分化和权力斗争。
诗歌中体现出作者对婚姻和爱情的理解,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通过对古代社会风俗和人文精神的表现,诗歌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和人性的关怀和反思,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人文关怀性。
最后,我们来分析《关雎》的艺术表现。
这首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蕴,展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和韵味。
诗歌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风格,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和驻足。
通过对音乐、舞蹈和歌曲的描写,诗歌展现了文学和艺术的结合之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动。
综上所述,《关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本次预习导学,我们将深入了解这首古文化巨作的内涵和魅力,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思想和情感。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深入思考,感受古代诗歌的美丽和力量,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关睢》《蒹葭》《君子于役》教案教学建议一、作品概述《关雎》选自《诗经·周南》。
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
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
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君子于役》为《王风》的著名诗篇。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思夫诗。
这是一首妻子怀念久投不归的丈夫的抒情诗。
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为一体,诗中有画,富于田园生活气息。
二、《关雎》简析《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
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
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
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
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
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走进《诗经》——《关雎》《蒹葭》《式微》《子衿》整合教学一课时教材分析八下第三单元安排了《关雎》《蒹葭》这两首诗,课外诗词诵读里面又安排了《式微》《子衿》,考虑到都是选自《诗经》,学生已经通过课前导学案和课本注释初步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理解了四首诗的内容,所以设计了鉴赏型的活动课教学。
让学生通过读、唱、画、品等方式,鉴赏《关雎》《蒹葭》《式微》《子衿》,感受《诗经》的美与情。
学情分析前两首已经学过,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了诗歌内容。
八年级学生进入青春期,对爱情也处在懵懂时期,这几首诗多和爱情有关,希望通过这些古诗的学习能让学生体会《诗经》里的美与情。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表达积极性不高,所以设计了“我是朗读者”“我是传唱人”“我是插画师”“我是品鉴官”等活动,希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学目标通过读、唱、画和品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诗的美与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活动设计、任务驱动,学会自主欣赏,体会《诗经》的美与情。
教学准备1.通过智慧课堂【布置作业】推送导学案,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朗读测评】提交朗读音频;(2)【打卡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画《蒹葭》插图并拍照提交;听哈辉演唱的歌曲《关雎》和陈琴的吟唱《蒹葭》音频,并用自己喜欢的歌曲曲调演唱四首诗中的一首,拍成视频提交。
2.教师上课前查看【朗读测评】质量报告和【打卡任务】完成情况及质量。
一、教学环节(一)说《诗经》谈话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源头是什么?你对《诗经》了解多少?(小检测)学生通过【在线检测】完成回答,教师查看报告,如果有问题及时解决。
(二)读《诗经》1.【作业展播】点击【窗口】,调出学生朗读测评报告,根据报告选听朗读测评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朗读录音,学生点评,明确得分最高的原因。
智能测评标准:准确度、流畅度2.【我是朗读者】请选择一首诗现场朗读,要求读出音韵美,读出情感美。
学生比赛,有感情朗读。
师生合作点评,明确:优秀朗读还应考虑音韵美和情感美。
《关雎》《蒹葭》导学案主备张旭审核牛春丽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三、关于“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但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较有代表性的,其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譬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三、预习检查1.注音: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伊()人溯洄()湄()跻()坻()涘()参差()()琴瑟()芼()2.解释词语窈窕左右流之寤寐蒹葭参差琴瑟采采未已苍苍思服3、《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到()时期的()篇诗歌,古时也称“()”,《毛诗序》所称的“六义”是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学习《诗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教案针对《诗经》中的三首诗歌进行教学,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诗歌的意境、形象和艺术特色。
一、教学目标1. 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诗经》中的三首诗歌《关雎》、《蒹葭》、《式微》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形象,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关雎》: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表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曲折。
2. 《蒹葭》:这首诗歌通过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
3. 《式微》: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形势的动荡和衰微,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形象和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三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3. 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分析讲解:教师对三首诗歌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朗读欣赏: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经》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经》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抄写三首诗歌,加强记忆。
2. 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写一篇心得体会。
《关雎》教案范文教案名称:《关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关雎》,让学生了解到《诗经》中的爱情诗,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血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陶冶情操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关雎》,让学生了解到古人对爱情的向往和表达,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感,并在其心灵深处潜移默化地熏陶情操。
二、教学重点:1.理解《关雎》的情感表达,了解古人追求爱情的态度和方式。
2.学会运用诗歌分析的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内涵。
三、学情分析:《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爱情诗歌,内容简单朴实,情感真挚,是学习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篇章。
然而,由于古代文化的特殊性,对古代文学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需要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逐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歌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和学时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分组合作探究法学时安排:4课时第二课时:分析《关雎》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第三课时:分组合作探究《关雎》的情感表达第四课时:总结讨论,复习巩固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通过音乐欣赏《关雎》的曲子,带领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美丽和神奇。
2.了解背景:教师简要讲解《诗经》的起源和意义,介绍《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爱情诗。
第二课时:分析《关雎》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1.复习内容:让学生朗读《关雎》,回顾学习过的知识。
2.讲解诗歌形式: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关雎》的诗歌形式,包括韵律、篇章结构等。
3.分析艺术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雎》的艺术特点,包括意象鲜明、诗情婉转等。
第三课时:分组合作探究《关雎》的情感表达1.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分析《关雎》中所表达出的情感。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展示各组的研究成果。
第四课时:总结讨论,复习巩固1.总结讨论:教师引领学生总结《关雎》的情感表达和诗歌艺术特点。
历山中学初四语文导学案
《关雎》《蒹葭》
主备人:马彦红审核人:陈传凤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
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三、预习检查
1.注音:
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伊人()溯洄()湄()
跻()坻()涘()参差()琴瑟()芼()
2.解释词语
窈窕左右流之寤寐蒹葭参差
琴瑟采采未已苍苍思服四、课文理解与感悟。
1.朗读诗歌,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2、说说这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并体会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3.讨论两首诗关于“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老师点拨: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但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较有代表性的,其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4、《蒹葭》一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五、当堂达标检测
1、填空:
(1)《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到()时期的()篇诗歌,古时也称“()”,《毛诗序》所称的“六义”是指(、、、、、).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2、背诵并默写诗歌。
3、赏析《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