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鱼梁洲生态旅游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22.22 KB
- 文档页数: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对汉川城市水资源的影响及其对策汉川市环境保护局汉江是我市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也是工业废水及城镇生活污水排放的主要通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对汉川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对汉江汉川段水环境容量及水质的影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并调水后,河水流量将减少22%,水环境容量也相应减少。
影响汉江汉川段水质及其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是调水后水环境容量减少,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的削弱。
在丰平水期为实现调水目的引起水量减少而造成水环境容量损失时,尚有较多的水环境容量可以满足汉江汉川段地区排放的污染物稀释降解的需要。
在枯水期,即使在目前尚未调水情况下,汉江水环境容量已略显不足,某些指标(总磷)已达不到二类水质的标准,水质呈恶化趋势。
汉江发生“水华”现象周期的缩短正说明了这一点。
汉江汉川段处于汉江的最末端,调水后,水流变缓,极易形成河流型湖泊,到2010年,城区废水排放量预测为1.05亿立方米/年,城区大量废水排入汉江易形成污染物聚集,不易稀释,使汉江汉川段已存在上游污染汇骤的“积累”效应,在受长江较高水位顶托的作用下而增强,造成污染负荷的加重,污径比增大,汉江水质很可能超过三类,这将对以汉江为水源地的城区人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构成极大的威胁。
2、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汉川市境内地势低洼,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湿地资源极为丰富。
但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面积锐减。
虽然全市地表水径流量大,但径流量较浅,低于全省水平,且地表径流过程具有蒸发渗漏严重的特点,年平均蒸发量高于平均径流量。
径流时间与降水时间基本一致,分布不均,5~7月降水过多,春秋偏少,这些特点决定了全部境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对汉江有较强的依赖性。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汉江流量平均减少22%,水位下降1米左右,必然引起地下水的下降,使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加剧,湿地生态系统的蓄水能力将受到极大的影响,湿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将加剧河流湖泊的老化趋势,有的河流在干旱年份将断流,湿地生态系统蓄水、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和净化水质等功能将减弱,影响生物物种资源的分布和栖息繁殖。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高质量发展作者:陈新年安淑新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30期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战略地位及其巨大贡献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国家重大战略性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分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保障了京津冀豫四省市居民饮水安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目标是为京津冀豫4个省市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并兼顾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中线工程起点在丹江口水库,2003年12月31日开工,2014年12月12日通水。
通水后,从根本上改善了沿线地区居民饮水质量,京津冀豫四省市近6700万人受益,远期将超过1.2亿以上北方居民受益。
有效解决了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干旱年份一些城市也不再出现“水荒”现象,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支撑。
据统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六年来,截至2020年11月1日,丹江口水库不间断累计安全调水340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市受水55亿立方米,北京市超七成自来水来自丹江口水库。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为保障水质安全做出巨大贡献核心水源区包括湖北省十堰市三区一县一市和河南省南阳市三县一市。
十堰市所辖三区四县一市,均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其中,茅箭区、张湾区、郧阳区,郧西县和丹江口市(含武当山特区)为核心水源区。
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水域面积占水库水域总面积的60%,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中,有10条在十堰境内,其中,汉江流经十堰5个县市区,占全库年均汇入总量的90%,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库岸线长度占水库库岸线的76.4%。
为确保水质安全,十堰市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在移民安置和水质保护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游渔业资源的影响及补偿建议方案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游渔业资源的影响(一)汉江襄樊段水域生态环境现状(1)鱼类资源。
襄樊市汉江水面面积为75.8万亩,占全市总水面的5.4%。
汉江中游市天然渔业的主要产区,鱼类资源十分丰富。
在干流采集到鱼类共118种,支流南河29种,唐白河57种,分别隶属11目20科,鲤科类占绝对优势,有58种,占现有鱼类的59%,其次市鮠科9种;鱼类资源以汉江最为丰富,自然生长的鱼类73种占74%。
汉江襄樊鱼类组成以流水生态型鱼类为主,大多数为广布性种类,如华鳊、南方马口鱼、乐山棒花鱼、圆吻鲴等。
襄樊段鱼类特点是经济鱼种类较多,占总数的80%以上。
常见的重要经济鱼类有:鲤、鲫、长春鳊、乌鳢、青鱼、草鱼、鲢、鳙、赤眼鳟、鲶、鳜及鲴鱼等。
其中草食性鱼类,如草鱼、鳊鱼、赤眼鳟和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的鲤鱼、青鱼、鲇鱼、鲴,及凶猛性鱼类鲌、鳜鱼、铜鱼为优势种群,(2)鱼苗资源及产卵场历史上汉江一直是鱼苗产区之一,除上游均县、郧县外,襄樊的老河口、谷城都有天然产卵场,不仅为人工养殖提供了苗种,有利于鱼类增殖,更重要的是为保持物种、基因的多样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襄樊主要产漂流性卵的鱼类天然产卵场曾经有王甫洲、茨河、襄樊,干流产卵场主要分布在襄樊至马良江段,支流有唐河的郭滩,具体见下表。
汉江襄樊段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分布名称范围(km)距上产卵场距离(km)王甫洲老河口-古城18.0 距丹江口31.5茨河洄流湾-茨河22.5 9.5襄樊牛首-襄樊 22.5 14.5宜城宜城-关家山41.5 63郭滩唐河-郭滩 41.0 /埠口苍头镇-埠口 22.0 21.0(3)珍稀、洄游鱼类资源汉江50年代曾有过达氏鲟Acipenser dabrganus Dumeril 和白鲟Psephurus gladius(Martens)的记载,近年已很少见到。
现有珍稀鱼类仅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Bleeker)1种,主要分布于襄樊以下干流江段,喜食淡水壳菜等底栖动物。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的环境问题及风险分析黄绳;农翕智;梁建奎;邵东国;钟华【摘要】为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更为优质、合理地发挥作用并预防工程所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分析讨论了中线工程水源地、总干渠以及因调水引起的汉江中下游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潜在风险.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主要面临农业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和库区消落带生态脆弱等环境问题.中线总干渠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藻类、贝类异常增殖和跨渠桥梁交通运输事故风险性污染,另外还存在地表水漫溢、地下水渗透和大气污染物沉降等带来的水质污染潜在风险.工程本身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所导致的局部区域富营养化和水华.针对上述不同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和规避风险的建议.【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9(050)008【总页数】6页(P46-51)【关键词】水环境;水华;潜在风险;工程运行;总干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者】黄绳;农翕智;梁建奎;邵东国;钟华【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北京100038;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2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为缓解我国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实现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截至2018年10月16日,中线工程已累计向京津冀豫四省(市)调水175亿m3,从根本上改变了受水区的供水格局,改善了受水区城市用水水质,提高了受水区多座城市的供水保证率,受水区地下水位开始回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效益日益凸显。
然而,分析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日常运营情况和输水调度过程发现,中线工程水源地、中线总干渠和汉江中下游都存在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潜在风险。
第13卷01期2015年2月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TechnologyVol13No01Feb201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襄阳段环境影响评价聂芳,刘松(湖北文理学院,湖北襄阳441053)摘要:汉江作为长江最大的支流,对汉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调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的实施,削减了丹江口水库下泄水量,从而减少了汉江中游水流量,这必将对汉江流域襄阳段的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
襄阳市是湖北省副中心城市,汉江中游最大的城市,鄂西北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因而探究中线调水工程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结合汉江流域襄阳段的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分析中线调水工程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子,提岀16个评价指标,确定层次分析法为评价方法,最终计算岀评价结果为中线调水工程对汉江流域襄阳段的生态环境影响程度一16.43%〜一19.09%,即生态环境处于明显的负面影响状态。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流域;襄阳;环境影响评价中图分类号:X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5)001-0130-06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of Xiangyang section of Hanjiang River basinwhich caused by the middle 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NIE Fang,LIU Song(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gyang441053,Cha)Abstract:As the largest tributary of the Changjiang river,Hanjiang riv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regula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however,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iddle route of water transfer project leaded reducement of the flow water from the Danjiangkoureservoir,thusresultedinthedecreasmentofwaterflowofthemiddlereachesofHanjiangriver,anditwi l inevitablycausesase-riesofinfluenceontheecologicalenvironmentofXiangyangsectionofHanjiangriverbasin XiangyangisthedeputycentercityofHubeiprov-ince,the biggest city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Hanjiang river,and also is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northwest of Hubei prov-nce.Sothasthegreatsgnfcancetoexploretheecologcalenvronmentnfluenceofthssectonwhchcausedbythemddlerouteof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project.Inthspaper,bycombnngnaturalandhumanactvtesfactorsofXangyangsectonoftheHanjangrverva l ey,weanalysstheregonalecologcalenvronment mpact factors of the m ddle l ne of water d vers on project,put forward1s xteen evaluat on nde- xes,determnetheAnalytcHerarchyProcess(AHP)asevaluatemethod,andfanlycalculatetheevaluatonresult.Thecluson sthatthe n-fluence degree is minus16.43%〜19.09%,t 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in a state of obvious negative impactment.Key words: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Middle Route Project;Hanjiang river basin;Xiangyang;environmental impatt evaluation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是人为干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一系列的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的减少,必将对汉江流域水资源、地质地貌、生物、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为严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影响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它对于解决南方水资源短缺、缓解北方水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该工程的实施也不可避免地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该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首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的主要影响是水量变化和水质改变。
工程将调水量调节到每秒2000立方米,这将导致取水断面以下的水位下降,影响调水区域的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进而影响河流水质。
另外,调水还将改变河川的水循环和水动力学过程,使河床、湖泊和沼泽湿地水位下降,进而改变植被分布和湿地生态系统,对汉江中下游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
其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还会引起一定的土地利用变化。
工程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同时大规模的水库建设也会导致大面积的淹没。
这将对湿地、农田和村庄造成直接破坏,增加土地的开发强度和利用压力,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农田生产力造成一定影响。
最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还将带来水生态系统的改变。
由于受调水影响,生态河道和河流湿地的水环境、水位和水文格局都会发生变化。
这将影响湿地和河流的自净能力,导致污染物的滞留和积累,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和河道生态系统的衰退。
针对上述影响,本文提出以下对策措施: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分配南水北调中线供水量,降低对汉江中下游地区的调水强度,减轻对地下水和河道水循环的影响。
其次,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减少工程对湿地和农田的占用,保护土地资源,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最后,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建立自然河道和湿地的保护区,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可以减轻这些影响并保护地区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满足我国北方需水要求的战略性工程,是调整水资源空间布局,解决我国北方缺水问题的紧迫任务,工程的兴建必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跨流域大规模调水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水源地的影响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没有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监测和研究,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的。
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省的粮仓和重要的产业基地,是汉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中心。
由于调水的影响,汉江丹江口以下的流量及季节性分配将发生变化,航运、水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以及城市发展等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汉江中下游地区在21世纪的持续发展1,2。
因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地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慎重地研究分析。
1 汉江中下游地区概况汉江发源于秦岭山地,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全长1557km,流域面积15.9×104km2,丹江口以上为上游,丹江口至碾盘山之间为中游,碾盘山以下为下游。
汉江位于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具有承南启北的区位功能,是连贯我国中西部的发展轴,也是大西北通江达海的通道,特别是北煤南运、西油东送、南水北调的传输带,起着中国中部全方位开发的枢纽作用3,4。
1.1 自然环境概况丹江口以下的汉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位于湖北的腹地,干流总长652km,自西北向东南纵贯湖北省28个县市区,流域总面积6.4×104km2,在湖北境内面积4.6×104km2 5图。
汉江中下游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降水量800mm—1100mm,降雨集中在5—9月,年内时空分布不均,易发生洪涝和干旱灾害。
汉江中下游地表水资源量为137.1×108m3,地下水资源量为55.8×108m3,扣除重复计算后,自产水资源总量148.1×108m3,入境客水量多年平均为404.4×108m3,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偏低5,6。
目录第一章现状概况 (1)一、地理位置 (1)二、规划范围 (1)三、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一)自然条件 (1)(二)自然资源 (2)四、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2)(一)历史沿革 (2)(二)行政区划 (3)五、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概况 (3)(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二)人口概况 (3)第二章现状分析 (5)一、现状土地使用情况 (5)二、现状建筑情况 (6)三、土地开发建设状况 (6)四、公共配套设施状况 (6)五、洲岛景观资源 (6)六、道路及交通设施 (7)七、市政基础设施 (8)第三章相关规划解读与发展条件分析 (9)一、相关规划要求 (9)二、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9)第四章相关案例研究 (11)一、洲岛开发模式总结 (11)二、对鱼梁洲的借鉴 (11)第五章规划目标、规划原则与规划期限 (12)一、规划目标 (12)二、规划原则 (12)三、规划期限 (12)四、规划策略 (12)五、发展规模 (12)第六章生态保护与空间管制分区 (13)一、生态敏感性分析 (13)二、土地适应性评价 (13)三、空间管制分区 (13)第七章用地功能布局 (15)一、功能结构分区 (15)二、用地规划 (15)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7)第八章生态景观专项规划 (19)一、现状植被分布情况 (199)二、绿化开敞空间 (199)三、水系规划 (20)四、植物配置 (20)五、规划景观体系 (20)第九章综合交通规划 (21)一、交通发展战略 (21)二、交通规划 (21)(一)对外交通 (21)(二)道路系统 (21)(三)城市公共交通 (23)(四)绿道与步行交通 (23)(五)道路交通设施 (23)第十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5)一、给水工程规划 (25)二、排水工程规划 (25)三、环卫工程规划 (27)四、电力规划 (27)五、通信邮政规划 (28)六、防洪工程规划 (28)七、消防工程规划 (299)八、燃气工程规划 (30)九、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0)十、抗震减灾规划 (32)第十二章旅游发展规划 (33)一、旅游发展定位 (33)二、旅游功能区划 (33)三、旅游产品策划 (33)四、发展策略 (33)第十三章建设控制规划 (34)一、建设用地控制 (34)二、建设强度控制 (34)三、建设高度控制 (34)四、用地兼容性控制 (34)五、建筑风格指引 (35)六、汉水女神雕像控制 (35)第十四章分期建设规划 (36)一、空间发展时序 (36)二、近期建设规划 (36)三、实施机制策略 (36)第一章现状概况一、地理位置鱼梁洲位于汉江中游襄阳市区河段,是汉江与唐白河交汇处的江心洲,在汉江公路铁路大桥下游2.5公里处,处在襄州、襄城、樊城、东津的环抱之中。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省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宁军;邹慧静【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中国北方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的战略措施,是关系国家经济布局的重点工程.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发,研究其对河南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中线工程实施后对河南省主要水源区和受水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强调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务必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充分注意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充分认清其影响并提出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年(卷),期】2010(024)004【总页数】4页(P427-430)【关键词】南水北调;生态环境影响;经济发展影响;可持续发展【作者】宁军;邹慧静【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环保局,河南,南阳,473055;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方面共15处强调了环境保护,并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还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环境保护提升到了重要的战略位置。
这标志着党对环境资源保护、和谐社会建设问题的认识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和生活中的大事,将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既为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又让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对河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中原地区的迅速崛起起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河南(如图1),这里不仅是水源地又是受水区,是渠道最长、移民最多、占地最多、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缓解河南省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促进河南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对实现中原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于南水北调带来的生态问题及防范措施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主要是为解决京、津和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河南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而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以解决沿线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农业及生态环境用水。
工程建设将对区域生态环境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了解工程建设对水源地及工程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保护生态环境,并对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带来的破坏采取一定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什么是南水北调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自1952年10月也是可以的。
”的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1]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鱼梁洲生态旅游的影响陈志超,朱慧,曾克峰,方应波,姬艳峰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 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析了该项工程的实施对鱼梁洲生态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旅游;鱼梁洲;影响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04-01528-02E ffect of the Middle Line P roject of South2to2N orth W ater T ransfer on the E cological T ourism in YuliangzhouCHEN Zhi2ch ao et al (C ollege of G eo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W uhan,Hubei430074)Abstract T he effect of im plem enting the M iddle Line Project of S outh2to2N orth W ater T rans fer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 ent in Y uliangzh ou and the chance and challenge for developing ecological tourism were analyzed.K ey w ords S outh2to2n orth water trans fer;M iddle Line project;E cological tourism;Y uliangzh ou;E ffect1 湖北襄樊鱼梁洲生态旅游区概况1.1 优越的地理位置 鱼梁洲生态旅游区地处襄樊市襄城、樊城、张湾、东津、余家湖5个城市组团的中心,被汉水唐北河环绕,面积31.28km2,是汉江中最大的洲岛,也是国内所有大中城市中心区绝无仅有的一块旅游开发宝地。
汉代以前,襄阳城东门外统称鱼梁洲,是一块三面环水、一面依山的半岛。
1958年修汉丹铁路时,在鱼梁坪与鱼梁洲间低洼区域大量采挖卵石,形成低槽,加之樊城迎旭门码头加固和延伸,致使河道变直,主流改道,鱼梁洲与鱼梁坪分离而成为汉江中大型洲岛[1]。
1.2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鱼梁洲具有一派生机勃勃的生物景观,其绿化率达60%以上。
以植被景观为例,水面有以芦苇、蒲草为主体的多种水生植物。
洲边近水域有狗尾草、紫穗槐、苍耳、牛皮消、车前等野生植被分布。
防护堤外围是农作物种植区,主要林木有乔木、灌林、果树等,其中以柳林、杨树、芦苇荡较为典型。
树种多样,加强了水面波光和层次效应,属于美感度较高的景观[2]。
2 引水及配套工程实施后给鱼梁洲生态旅游带来的机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指从丹江口水库供水给华北地区,是实施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解决北方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工程。
中线工程近期从丹江口水库引水95亿m3/n,远期调水145亿m3/n。
调水145亿m3对汉江襄樊段水文情势影响很大。
以襄阳段面为例,该段面多年平均流量减少35.4%,偏枯年减少31.12%,最大减少为平水年的10月份,达79.9%,流量减至53m3/s,丰水期完全消失[3]。
为减少调水对中下游的影响,国家采取汉江梯级开发的补偿工程,兴建崔家营水利枢纽工程。
工程实施后,将为鱼梁洲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无限商机。
2.1 呈现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 为了保证调水后襄崔河段满足工农业用水要求的能力,国家批准兴建崔家营水利工程。
崔家营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在襄樊城区上下游形成一个长达33km的人工湖,水面预计将达到400hm2。
该工程拟定在枯水期蓄水,洪水期泄水,保证襄崔河段水位低于洪水位,形成大坝锁江。
工程建成后,将呈现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
水清鱼肥的平湖风光,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景作者简介 陈志超(1978-),男,河南商丘人,在读硕士,从事旅游规划与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07209204观,悠久深厚的古荆楚文化赋存,为生态旅游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形成独特的气候环境 宽阔的水体改变了鱼梁洲的水热状况。
由于水的比热较大,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较为缓慢。
水体通过潜热输送和水气循环,调节鱼梁洲地表的温度。
冬季,湖面水体形成热源,不断向岛上输送温暖湿润的水汽,而夏季则相反,湖面水体为冷源,源源不断地向洲面提供凉爽的水汽。
潜热交换和水气循环对鱼梁洲年平均气温影响不明显,气温日较差明显减少;库区风速比岸上风速增加20%~40%,水库两岸10~15km2地带湖陆风更加显著。
据研究,一个水面32km2的水库可调节库区温度±0.7℃[4]。
2.3 扩大鱼梁洲生态旅游宣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由于水量和流速减小,汉江襄樊段的自净能力大大降低,水质将由Ⅱ类降至Ⅲ类,致使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系统恶化。
为保护汉江的生态环境,三地环保人士向南水北调沿线人民发出倡议:强化节水意识,先节水后调水;强化治污意识,先治污后通水;强化环保意识,先环保后用水。
鱼梁洲生态旅游区可借环保之机,加大生态旅游区的宣传力度,把鱼梁洲的形象推向华北地区。
一方面可以向北京要政策,另一方面可以向华北知名企业兜售项目,引进资金。
2.4 促进旅游资源的整合 崔家营水利枢纽工程兴建后,襄崔河段枯水期水位保持在洪水位以下,辽阔的水域将为鱼梁洲旅游资源增加新的亮点。
在引水工程的烘托下,鱼梁洲形成了一条水上旅游通道。
应对襄樊旅游资源重新组合配置,把散布沿线的旅游资源连接起来。
目前,襄樊旅游部门正在筹划全长195km的汉江旅游风光带,将重点建设“犁花湖”水上运动观光游览区、太平店古镇游览区、茨河红色旅游区、襄樊城市风光游览区、鱼梁洲休闲娱乐区等沿江特色旅游区。
2.5 有利于兴建休闲度假区 近年来,旅游者的出游动机逐步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过渡。
吴必虎等1997年关于中国城市居民出游客源市场在距离上的分布研究表明,一个城市的近郊游市场,37%分布在距离城市15km范围内,24%的市场分布在15~50km范围内,21%分布在50~500km范围内。
鱼梁洲位于襄城与樊城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潜在的客源市场,为开发休闲度假区提供了条件。
引水工程实施后,鱼梁洲生机勃勃的生物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古朴纯真的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8,36(4):1528-1529 责任编辑 章练红 责任校对 马君叶民俗风情,景象万千的气象景观,为休闲度假区的兴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 引水工程对鱼梁洲生态旅游资源的不利影响3.1 使鱼梁洲的水环境容量恶化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调水后,起初约为90亿m3/年,以后达到145亿m3/年,调水量约占汉江常年水量的1/3。
随着水量的减少,水的自净能力下降,汉江水环境容量减少。
2001年水利部调水局重大研究课题《南水北调对汉江中下游环境影响研究》的研究结论是:调水以后,汉江中下游的水文条件将发生很大变化,最明显的是多年平均流量大大减少,损失率达35%~40%,最大为42.5%。
由于水量减少,在污染负荷不变的情况下,河流水质将变差。
在多年平均流量情况下,调水145亿m3方案将对汉江中下游各江段水环境容量构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使总的环境容量减少109万t/年,损失率为32.37%[7]。
3.2 威胁鱼梁洲的生态安全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流量减少近1/3,对引水坝址下游临近河段两岸土壤类型、局部气候和地下水的影响明显。
据此分析,在中线调水后与崔家营水利枢纽建成期间,地下水位的下降将会对鱼梁洲的植物种群带来威胁,同时引起区内动物栖息地的变化[4]。
崔家营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后,襄崔河段由动态水体变为静态水体,改变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由于坝下江段缺乏表层浮游生物的补充,襄樊以上江段鱼类将是以流水生态型生物与底栖生物为主要食物的小型鱼类,四大家鱼产卵场可能因水温达不到要求而受到严重影响。
襄樊以下江段由于水文情势的变化,喜急流生境的鱼类种群减少,天然鱼类资源捕获量相应下降。
如,襄樊市汉江水面5.05×104 hm2,占全市总水面的25.4%,汉江内有自然生长的鱼类73种,占全市总鱼类品种的74.5%,天然捕获量在8000t以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后,23个鱼类产卵场将受到破坏,初步估计鱼类资源将减少1/3以上,天然鱼产量减少60%[7]。
3.3 对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调水后,鱼粱洲水体环境承载能力将会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旅游的容量。
因而,开发鱼粱洲生态旅游资源要对旅游环境系统进行客观的研究,特别是要客观地评价其对环境的现实和潜在消极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进而解决好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4 结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鱼梁洲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大于弊。
但是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流量的减少势必影响鱼梁洲的生态环境。
因此,在鱼梁洲开发过程中要加强环境容量监控,抓住南水北调的机遇,促进鱼梁洲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鱼梁洲经济开发区委员会.湖北省鱼梁洲经济开发区[E B/O L].(2007205227)http://w w w.x fy lz.g /tzhj.asp.[2]洪忠江,常春平,李国东,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河北省湿地生态旅游建设构想[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4):15-17.[3]杨希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旅游业发展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26-28.[4]尚宇鸣,丁自鲜,童海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人民黄河,2001(10):21-22.[5]伍光和.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07-314.[6]郭焕成,郑健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407.[7]杜耘,蔡述明,吴胜军,等.南水北调对湖北省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353-356.(上接第1409页)种植密度为1.2g/m2,期望最高产量为40113kg/hm2。
露地栽培条件下密度(x2)和产量(y2)符合非线性方程:y2= 12246.6+28570.8x2-8002.7x22,R2=0.98。
一般条件下最适种植密度为1.8g/m2,期望最高产量为37789.5 kg/hm2。
表2 不同栽培密度对芥菜生长量的影响T able2 E ffects of di 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on m ain traits of mustard栽培模式Planting m odel栽培密度Planting densityg/m2单株重W eight per plantg根重R oot weightg产量Y ieldkg/hm2大棚栽培0.517.69Bb 1.0528978.5Dd G reenhouse 1.018.10Aa 1.0040456.5Aa planting 1.516.81Cc0.9040342.5Aa2.015.71Dd0.8039457.5Cc2.514.08Ee0.8038914.5Bb 露地栽培0.515.18Aa0.6523952.0De Open2field 1.014.83Bb0.5533802.5Cd planting 1.514.24Cc0.4937609.5Aa2.013.08Dd0.5035709.0Bb2.512.68Ee0.4534407.0Bc 3 结论与讨论(1)秋季在大棚栽培条件下,“黄岩小芥菜-1”品系用种量为1.0g/m2时,产量最大,达40456.5kg/hm2,而露地栽培用种量为1.5g/m2时产量最大,为37609.5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