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基于X省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9.87 KB
- 文档页数:2
基层反映: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建议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泰民安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的加速,民主意识的加强,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各种社会矛盾突显,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正常秩序构成威胁,对地方政府管理形成挑战。
群体性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波及面越来越广,破坏性也越来越强,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导致政府与群众之间关系恶化。
一、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一是利益表达渠道不畅。
诸多群体性事件发轫于某些地方政府政治系统的“输入性故障”。
在政治宣泄渠道不畅、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话语表达方式单一、制度保障不足的语境下,一种“堵塞型社会”便容易形成。
当有效利益表达机制变得迟钝或是缺失时,容易使群众对现存体制感到失望和不信任,当无法借助这一机制来维护自身利益时,部分群众往往会通过不当形式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
二是公共政策有失公平、弱势群体被剥夺感较强。
经济快速发展让人们在收入分配上不断产生差距。
社会上相继出现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群体之间存在着贫富差距,在面对社会各种变革时他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
以经济收入为主要参考标准,社会中的利益群体大致可以分为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三类。
以低收入群体为例,国内处于收入“金字塔”底部的低收入群体在7亿人左右。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这一群体面对社会变革的承受能力是相当弱的,他们通常具有强烈的“被剥夺感”,在复杂的利益结构和急剧的利益分化过程中,这种被剥夺感会转化成为复杂的社会心态,形成负面情绪和社会心理失衡,从而激发非理性的越轨行为。
三是政府信息不透明导致谣言散播。
政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许多群众不明真象,易被谣言蛊惑,引起群众情绪失控。
地方政府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与人民群众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作为事件的管理主体没有主动意识,常常扮演着“消防队员”的角色,对事件的回应多数是事后的、被动的、不透明的。
浅议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处置策略县公安局陈彦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由于城市拆迁、小集镇建设及道路扩建拆迁、医疗纠纷、环境污染问题、争水争地、邻里纠纷等原因,经常会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这些群体性事件成因日趋复杂,处臵难度越来越大,有的因控制不力、处臵不当,由此引发的集体上访请愿、堵塞交通、冲击党政机关、非法游行示威等群体性事件数量多、影响大、处臵困难,已成为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给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不安定因素,如何有效地预防、控制此类事件的发生,做到妥善处臵,成为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当前维护稳定、创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下面,对农村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对策作一分析。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集中表现为各种利益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在这些利益冲突中,大都由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
从当前农村发生的群体性闹事特点分析,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事件的突发性。
事件往往会因某种事由在短时间内突然诱发,并迅速扩大升级。
二是人员的扩展性。
参与的外延扩大,但仍以工人、农民为主,数量递增,规模呈扩大化趋势。
事件发展迅猛,行为相互影响和效仿。
许多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参与者往往怀着“法不治众”的心理,迅速蔓延、恶性发展,瞬息间造成妨碍社会管理的严重后果。
一是参与群体性事件人们之间的情绪感染,当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而聚集在一起时,就有可能发展为过激的群体性行为;二是外部条件的催化,当前有许多社会因素与特定的社会环境并存,其中就潜在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危机;三是被他人吸引,参与者开始只是围观或出于好奇,随着事态的发展,致使人们的判断力和是非观念受到削弱甚至是扭曲,由同情、支持变为积极参与。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生原因与解决措施分析【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在我国社会安定团结的大背景下,仍然会发生一些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维护的安定。
因此,本文针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生原因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解决措施1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其原因1.1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群体性事件是社会中一种极其不好的现象,但是又是无法避免的现象。
其主要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中发生的各种矛盾,大多的问题都是反映出了当前社会关系的不和谐,这种群体事件对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是社会发展的不安定因素。
群体事件主要有突然性、复杂性、对抗性、破坏性、传染性、反复性以及处置时的艰巨性等特点。
(一)事发的突然性。
由于群体事件矛盾症结多,矛盾背后常常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些矛盾纠纷平时被各种因素掩盖,从表面上看比较平静隐蔽。
虽然公安机关有预警网络可以做到提前发现,但由于其隐蔽性,往往很难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这些症结问题如不及时化解,随着矛盾的积累,一旦有导火索就会爆发,往往使有关部门措手不及。
(二)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目的性。
随着近年来社会形势变化,群体事件已逐渐由松散纠集向有计划、有组织方面发展,参与者都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
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会临时形成组织,并常常有为首者或活跃分子在其中酝酿、策划、串联、鼓动、组织和操纵,事件的聚散进退直接受骨干分子或自发组织的控制和影响。
有的成立组织策划指挥,在内部进行发动,甚至收取上访资金,专门组织上访闹事活动,使得一些群体性事件由小变大,由对话变为对抗,演化成为数百人、上千人参与的较大规模事件。
(例)2001年宝应县化肥厂改制,因部分职工对补偿问题不满,为提高补偿费用,自发形成临时组织,统一补偿要求,统一集中行动,采取多次堵塞淮江省级公路,给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疏导工作带来更大难度。
浅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处置对策毛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种无法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基层干群之间的种种矛盾加剧,加上各级政府部门对此矛盾处理不及时等导致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正常的社会工作秩序。
因此中央、省、州、县各级政府都把保持社会稳定问题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现就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处臵对策提出一些拙见。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在特定条件下的集中表现,是指不特定的达一定数量的群体为了实现一定的利益或目的而集结在一起,采取各种不正当甚至非法的手段或是不恰当的方式,制造或挑起事端,以此向党委、政府及社会施加压力的行为。
其特点及表现形式:一是规模大、影响远;二是事件发生频繁,呈上升趋势;三是组织、策划趋势明显;四是部分村组干部乃至国家干部参与或直接策划组织,处臵难度加大。
原因分析:一是历史遗留问题。
有的山林土地边界不清或权属不明,有的山林、土地权属证书甚至交叉重复,给调解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是某些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措施或地方政策缺乏预见性、经常性和连续性,“滋生”或“滋长”了一些问题,导致矛盾的产生或激化。
一些行政主管部门对管理工作没有做到制度化和经常化,没有将问题控制解决在萌芽状态,等到有的问题既成事实之后,才花大力气去解决;有些地方政策的出台实施比较草率,不切合实际甚至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在执行一段时间或者已对部分人实施以后,发现不适应或行不通,于是自己否定自己,工作出现反复。
这样既降低了自己的威信,群众也蒙受了损失,势必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
三是个别乡镇和部门的责任人对维稳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动辄以“管人者”自居,没有设身处地考虑群众的疾苦和承受能力,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对待群众态度生硬,迫使群众针锋相对。
有的缺乏基本的政策理论水平,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透,宣讲不清,贯彻不准,办事拖泥带水,群众难以接受。
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及处置策略作者:罗卫东来源:《党史文苑》2011年第20期[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与经济利益相关的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的暴露,并经常出现激化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群体性事件的增多。
科学预测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其发展动向,全面分析当前这类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完善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预案,有利于提高公安机关的处置能力。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发展特点处置对策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诸如征地纠纷、房屋拆迁、产权改制、交通事故、医疗纠纷、工资拖欠、政策调整等由于具体的利益冲突由群众上访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这些事件的发生和以前的群体性上访事件相比,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我们的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在处置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困难、新的挑战。
因此,科学预测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其发展动向,全面分析当前这类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我们稳妥地处置群体性事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一)从公开性转向隐蔽性从近几年全国发生的多起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来看,其发展趋势已由以往的逐级上访请愿、主管部门对口解决问题的方式向矛头直指党委政府、突然发难转变,打破了以往的群众上访者逐级反映问题、各级政府层层反馈情报、公安机关预有准备的模式。
特别是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的秘密串联和暗地操纵下,由原来的公开性转向隐蔽性,导致公安机关情报收集的渠道不畅,给处置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例如2008年的6.28贵州翁安事件和2009年6.15赣州南康的群体性事件。
(二)从松散性转向严密性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归根结底是经济利益。
以往的群体性事件对于闹事人群来说,大部分人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获得利益,并不存在其他目的。
我国群体性事件新发展态势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频发程度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
这些事件不仅对社会造成了影响,也对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构成了挑战。
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新发展态势进行研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和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由多人参与的具有社会性、组织性、突发性的事件。
这些事件可能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也可能是由于群体的情绪激化所导致。
群体性事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规模庞大:群体性事件通常由大批人参与,涉及范围广泛,因此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也较大。
2. 突发性强: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在一定时间内突然发生的,对社会管理和处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 多样性和复杂性:群体性事件的形式和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抗议示威、罢工集会、暴力事件等,也可能是出于政治、经济、民生等多方面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新发展态势呈现出一些特点:1. 抗议示威事件增多:在经济发展的我国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增加。
一些群体因为权益受损或者利益受侵害而举行抗议示威活动,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呈现增多趋势。
土地征收、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抗议活动日益频繁。
2. 社会治理挑战加大: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变化,社会治理的难度也在增加。
一些新兴的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收入不均等,也给政府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3. 技术发展带来新影响: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群体性事件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提高。
这使得一些群体性事件具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4. 地方性事件增多:一些地方性的群体性事件也在不断增加,例如地方政府相关的问题、民生问题等。
这些事件可能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秩序和稳定。
三、应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对策针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新发展态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应对:1.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性、法治化水平,以更好地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处理。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处置对策探析第一篇: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处置对策探析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处置对策探析姓名:班级:学号: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处置对策探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利益诉求性、泄愤性、复杂性、策划组织性、广泛性、危害性等特点,然后从群众、政府及社会三个方面解析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最后从事前、事发、事后三个阶段提出了进行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利益诉求;社会失衡;贫富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虽然还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但是,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
现有资料表明,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有村征地补偿、城市拆迁安置、企业改制改革、军队复转干部、民族宗教、土地草场纠纷、环境污染、涉法涉诉、劳动和社会保障、腐败和社会不公、邪教和分裂祖国等。
一、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致使我国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绝大多数是因自身权利受到偶然事件侵犯的一种反应性行为,突发性极强。
2.利益诉求性尽管群体性事件政治性因素增多,民族宗教问题有所增加,但追求特定领域的利益仍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主导因素,其经济性大于政治性。
3.泄愤性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引发的事件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主要是路见不平或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发泄为主,而且伴有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的行为。
4.复杂性群体性事件合理性与无理性共存、正当理由与不当理由共存、合法情节与过激行为共存。
5.策划组织性随着从个案维权向共同议题的转变,参与主体逐渐多元化,其组织性不断增强。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2019-04-22⽬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内,国内会存在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加之⽬前房价、失业率居⾼不下,导致“房奴”、“蚁族”急剧增多,地⽅强⾏拆迁、租地现象和重⼤安全事故频繁发⽣,社会冲突,社会⽭盾⽇益频繁化、复杂化、明显化,更加凸显出“风险”的⼀⾯,近年来不断发⽣的对我国社会稳定造成重⼤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就是社会中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相互作⽤的结果。
因此,清醒认识当前形势,理性分析和思考群体性事件产⽣的各种原因,建⽴健全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分析1.⽆直接利益者渐成主⾓。
近年来发⽣的群体性事件出现的独特现象就是最后聚集的绝⼤部分⽰威者或参与者都与案情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这些⼈可能更多的是在⾃⼰的⽣活中遭受不公正的对待,导致⼼理失衡,⽽在别⼈的不公遭遇中,⾃⼰⼼底长期积累的愤怒和不满情绪被激活,他们参与相关事件,主要是为了表达愤怒与发泄不满情绪,并希望⾃⼰能得到社会的重视。
2. 强对抗性与⾼破坏性。
据统计,瓮安事件中160多间办公室,42辆警车等交通⼯具被烧毁,150余⼈受伤;孟连事件中2名群众死亡,41名民警和19名群众受伤,9辆车辆被损毁;陇南事件中砸坏房屋110间,车辆22辆。
还有许多群体性事件同样也造成了巨⼤的⼈⾝与财产损失,所以现阶段的群体性事件以⾼破坏性形式表现出来,值得⾼度警惕。
3. ⽹络⼿机渐成“第⼆战场”。
如果说事件的事发地点是第⼀战场,那么⽹络和⼿机则应是另类战场。
⼀般⽽⾔,某⼀事件发⽣后,⽹民将事件的有关情况或视频通过⽹络以最快的⽅式传播,迅速便可形成强⼤的⽹络舆论,进⽽引起更多直接利益相关或相似者甚⾄是⽆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共鸣,参与评论与声援,并可能以实际⾏动参与到此次事件中,最终形成较⼤规模的群体性事件。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对策思考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综合国力继续增强。
但是,以经济利益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在不断增多,并且呈现出规模扩大、行为激烈、参与主体多元、组织作用明显等许多新情况、新特点。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处于发展机遇期、矛盾凸现期和对敌斗争的复杂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增大,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充分认清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对策的研究,提高处置能力和水平,稳妥有效地处置好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 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1.1 组织化程度将进一步增强从表面上看,群体性事件事发突然,不可预测,具有偶然性。
但是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其偶然性中也包含着必然因素。
尤其是那些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规模较大、反复性强的群体性事件更是如此。
一方面,组织策划群体性事件。
组织策划者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在暗中策划、鼓动、串联,甚至组织和操纵。
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微博、微信和手机短信实时信息沟通平台的广泛运用,使得群体性事件的组织作用将更加便捷和隐蔽,一旦形成群体联动效应,其组织化的动势将更加突然和猛烈。
另一方面,组织实施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员往往会利用个人或单位的职务及组织资源,组织成立闹事组织,或者利用一些合理的诉求,组织利益相关者,有时甚至会煽动非利益相关群体进行上访请愿、堵塞交通、冲击党政机关等,特别是近两年出现的街头散步、非法聚集事件等等,都表现了很强的组织性。
1.2 网络化作用将更为明显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人们在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也给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一是利用网络组织策划和动员。
闹事组织者利用互联网发布信息,召集人员,超越了地域、时空限制,范围广,速度快,效率高,使我很难防范;二是利用网络宣传煽动。
浅析新形势下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和方法浅析新形势下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和方法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也接踵而至,并且呈现出多发性、复杂性的特点。
随着改革的深化、体制的转换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加上人们受各种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经济利益的摩擦、思想观念的碰撞,各种社会矛盾随之增多,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
近年发生频率最高,处置起来最为棘手的群体性事件,当属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一、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从处置情况看,农村地区引发的环节主要集中在因土地的承包转让、滩涂纠纷、边界纠纷等,具有以下特点:(一)有增多对抗的趋势。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源在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这个社会基本矛盾,又是多种矛盾交织冲突的产物。
人民内部矛盾增多,引发群体性事件必然相应增多。
从表现形式看,近年行为方式趋于激烈,极端行为开始出现,如强行阻挠施工,堵路断绝交通,暴力抗拒执法等都已有发生,对抗性特征较为明显。
(二)参与群体多为利益共同体。
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源多为有共同利益追求的群体,以经济利益居多,特别是因征地拆迁形成的矛盾,因涉及面广,参与群众多,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概率较高。
事件形成阶段大多有组织者、骨干分子从中蛊惑煽动,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实施行为人员多为老、弱人员及妇女,与组织者分离的趋势已见苗头,增加了处置工作难度。
事件形成后,同类相关群体很容易加入其中,以达到给政府施压,获取共同利益的目的。
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也会借机生事,鼓动扩大事端,达到其险恶用心。
(三)利益诉求多掺杂非法手段。
不规则性是群体性事件的一个显著特征,参与群众或聚众堵门堵路、阻挠施工,都具有现实危害性,违反法律的规定。
同时,利益诉求的内容,既有合理的,也有无理的要求。
即使合理的诉求,因已完成群体聚集,受“法不责众”的心理影响,合理的要求往往会出现利欲膨胀,夹杂衍生出非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