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之二——材料运用的基本方式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2
议论的写作方法和作用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如: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11、拟好题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
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便于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开好头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
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
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
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题。
3、中间段议论文结构是否严谨,组织是否清晰,论证是否严谨,论证是否典型,取决于中间段落的写法。
结构、组织、论点、论据是议论文阅卷的重要规则。
4、论据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
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5、结好尾议论文结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6、语言形象畅达语言项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
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
扩展资料如果从文章内容的逻辑关系来分析,议论文具体的结构形式可分两大类:一、纵式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1、“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循序渐进的去论证,把道理逐渐展开,最后归纳总结。
2、“正反论证”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
二、横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1、“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2、“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3、“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2一、观察是写作的基础1.注意平时的积累,做一个生活中有良心的人。
生活的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就像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文眼把握法;主旨领悟法/概括中心法;由果问因法;倾向揣摩法;领悟寓意法。
一、文眼把握法例:【2016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
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就充斥市场。
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
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
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材料的核心问题是,面对市场中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究竟应该怎么办。
小羽的做法不是打压,而是对造假者进行疏导和规范。
如何规范是考生应该关注的,也是立意的关键。
材料中的关键句是“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
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只要读懂了这些语句,立意就应该不成问题了。
但还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写作时不能就事论事,而应联系现实生活,联系个人生活体验,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
【立意】让规则为创新保驾护航【范文】漂其黑,守其白天不生小羽,万古如长夜。
我曾自怨处于如此的时代,诽谤丛生,怨声载途,以情为荣,以仿为乐,创新者沉下僚,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但小羽——一位创业者,一位遭遇不公却不出怨声、谨守其职,勇改其制。
用一己之力更新社会的创业者,让我看到了黑暗森林中的一丝萤火。
曾经很喜欢《道德经》中的一句话:知其黑,守其白,为天下式。
俗话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能如老子这般,如屈平这般,在烂醉的世间保持清醒,不已难能?但小羽告诉我们:漂其黑,守其白,方为天下式!市场完善之路何其修远,只有用行动与建设代替埋怨与指责,才能迎来真正公正的环境。
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及技巧关于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及技巧相信大家在学习、工作中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尤其是有严密的逻辑性的议论文,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它主要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表明作者的观点或阐明道理,或反驳别人的意见,指出其谬误。
我们要怎么去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及技巧,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及技巧篇1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不分长短,皆须具有论题、论点、论据、论证几个要素。
这些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共同完成证明任务。
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
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
议论文展开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
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么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读者信服的目的。
如果说,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要把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读者解说清楚,那么,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则是它的说服性,从思维类型上来说,要回答出“为什么”,要讲出道理来说服读者。
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
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
”(《文章例话》)这正说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
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证明,必须由论题、论点、论证几个部分组成。
这几个部分也就是构成议论文特点的要素。
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论题,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是论证的对象。
论题并不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个设问句,无所判定,不表示判断,只表达发问,等待回答。
“论权威”、“青年运动的方向”,“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也不是判断。
它们都规定和限制文章的论述范围和论述的重点,决定着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是贯穿全文内容、组织结构的线索。
高中议论文的写作方法高中议论文的写作方法篇1一、开头,开关力求精练,简洁,有特点。
如果说文章的开头没有特点,像一杯白开水一样,那么,人家读了就寡味,考生自己在写作过程中觉得没有味道虽说文无定法,但议论文写作中,不同的写作题材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行的,而材料议论文在引论部分,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有吸引力,主要一点就在于开头上下功夫。
这里介绍一种开头的写作方法:‘一句一段’开头法。
即把所给材料从概括到引申,自分析到最后提出自己的论点统统用一句话概括,浓缩到一个段落来写。
这样考生从引申材料到提出自己的论点大概只能控制在三四句话中,由于只能用一段,就逼着自己在所给材料基础上要高度概括,尽量的找最简洁的话作开头,直接的鲜明的亮出自己的观点,给人一目了然,明白、清楚的的观点,而且有助于自己接下一步的.本论展开论述。
二、本论部分不落俗套,大胆创新。
大部分考生在本论部分都习惯用结合用道理论证,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由于部分考生平时积累的事例不多,知识面窄的原因,要讲述的道理往往只有那么几个子事例,从而部分考生在论述过程中出现千篇一律的事理:如一碰到写榜样就提雷锋捡螺丝钉,董存瑞炸桥堡;一写到发现就拿来牛顿的苹果,瓦特的茶壶盖。
这些事例都已经被别人用了几千几万遍的基本道理了,如今再拿来写就像八股文一样套,考官看了七八篇,难免会生倦。
举例不鲜活,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例,自己写都没劲,更谈何吸引人呢?而如何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更要考生平时的勤奋积累,多做读书笔记,日积月累,多看报,了解当前时事,社会新闻,从生活中收集信息,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三、结尾深化中心,简洁有力。
在写作上,有的考生特别喜欢在结尾处大喊口号,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架式,可由于自己的功力不够,结果,往往说得不得要领,或者虚张声势,给人一种尾大不掉的感觉。
点击查看:高中语文必须掌握的答题技巧精选还有的考生写到快要结尾的时候,发生,还有话没有说完,于是洋洋洒洒的再续上几十百把个字,结果这份热情激昂反倒破坏了原有的蕴味,产生了画蛇添足的累赘感。
《议论文写作指导——作文素材一材多用》教材简析:《议论文写作指导——作文素材一材多用》选自课外,是补充拓展教材,一材多用,顾名思义,同一个素材,从不同的侧面去看,可以为自己不同的立意服务,学会从新的角度来使用已有的素材。
在新课程标准中重视教授学生学习方法,讲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设计理念: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善于捕捉,勤于思索,手头的有限素材也可以多次使用,写入不同的话题,让你快速成文。
只要用得好,同样能收到极佳的效果。
而学生在面对同一则材料的时候,在写作时却不懂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其原因大抵有二:一是平时学习只是停留在表浅的“识记”层面,许多东西未能入心入脑,未能通过情感体验把它们融汇进自己的精神境界。
学会活用材料,实际是一个将已经内化的知识和观点根据需要外化的过程,首先要做到的是内化。
二是思维缺少灵活和流畅,许多人执笔为文,少有联想,致使贮存于大脑的材料处在封闭沉睡状态,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单靠逻辑思维并不能激活想象和联想的,浮想联翩、触类旁通是要靠激情来激发的,可以说,情感是思维的催化剂和润滑剂。
因此,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掌握作文素材一材多用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写作时使枯燥的材料变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懂得一材多用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该种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评、讨论、练习,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写作的能力,从而掌握作文素材一材多用的方法。
十种常见的议论文素材运用方式+怎样拟写分论点丨假设分析丨假设分析即运用假设推理对论据进行分析。
在原论据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推导出一个与既成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
这样,在条件与结果的对比中,读者能深深领悟论据所阐释的道理。
以经典素材“宋濂求学”为例,有位考生围绕“教育者应怀有容误之心”这样写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大儒宋濂少时即嗜学,当他趋百里外,跟随乡之贤达潜心学习时,也曾不断“援疑质理”。
试想乡野小儿,立于尊者左右,又怎么会没有一丝失误?倘若贤达像漫画中的家长一样,对宋濂的失误毫不包容,那么宋濂根本不可能在一步一步的完善中成为一代大儒。
温暖的容误之心,让一个贫困学子获得了继续向前的勇气——“卒获有所闻”,最终于历史长河中留下身影。
这样,通过假设分析得出一个不可能成立的结论,与原有事实形成对比,让读者明白“怀有容误之心”的重要意义,这就使论证有了更强的说服力,令人警醒,发人深思。
丨层层追问丨层层追问,是指在分析事例的过程中,以连续提问的方式对事例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认识,从而体现全面而客观的立场或观点。
运用这种论证方式,可以营造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产生强烈的表达效果。
以“13年前,周国平为早夭女儿妞妞写下《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13年后,他以年过半百之身,为二女儿啾啾写出《宝贝,宝贝》一书,尽显为父之痴情”这一经典素材为例,一位考生在写“人生”这一话题的时候,便运用了设问的形式:周国平曾在《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发出疑问:一个婴儿,未出生多久就夭折了。
我们是该叹息他生命的短暂还是为他免受漫长人生中的苦楚而欣慰?我想,周国平的疑惑也是今之众人心中的疑惑。
人生所经历的种种,到头来究竟是丰盛的回忆还是沉沉的负累,大抵没有人能够逐条分析出个头绪来,也很少有人会认为:正是因为这样的悲喜交织、善恶相错,构成了起伏跌宕的人生。
文章开篇设问,生命的短暂是幸还是不幸,引人思索。
再由此生发开去,对人生中的回忆与负累、幸福与痛苦展开思考,从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人生的丰富多彩正源于此。
议论文写作之二——材料运用的基本方式议论文写作之材料运用的基本方式学生在运用事例论据上出现的误区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论据不够准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若写议论文,就必须要弄清“记忆”与“记忆力”的区别,有的考生举了郭沫若倒背《红楼梦》的事例,使说服力大打折扣。
苦难成就人生。
举申雪/赵宏博,不准确二、堆砌材料,缺少分析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写一部史书,从小研读库存史书,在不幸遭受宫刑之后,他并没有因为世人的白眼与唾弃而选择放弃,更加潜心钻研经史。
他终于写出了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成为了厚实宝贵的文化遗产,千古流传。
文化英雄鲁迅用他那刀枪般锋利的文字与国民党,与黑暗社会作斗争,虽然反动派对其恨之入骨,对其进行迫害,但鲁迅毫无惧色,反而写出来的文章一篇比一篇捅得敌人心痛。
三、不抓侧重点,材料与论点脱节即使是同一件事,如果把握不好其中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就会打“擦边球”,造成论据与论点的脱节。
这是没搞清楚素材与论据的区别在例子上要求什么?1、选择素材(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
)一般要求:准确、典型、多样、学生流于滥俗。
一论“勤奋”就是“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一论“发现”就是“瓦特的水壶盖”、“牛顿的苹果”,怎样的才好?把老师唬住,体现出你的阅读面。
更高要求:新颖。
写改革家。
写卢梭不如写梭伦(古希腊七贤之一)写舍身求法,写玄奘不如写鉴真,更不如写法显65岁的法显用6年毅然西赴天竺,寻求戒律。
文天祥、贝多芬、司马迁等成为万能材料。
这是万万不能的,例如文学写作中,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问题:著名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就善于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写了大量的悲喜剧以及诗歌,终于成了不朽的艺术大师。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傍晚乘凉时发现苹果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掉?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得出了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这一科学论断(低幼啊)例如写身残志坚:邰丽华、贝多芬、张海迪、霍金、朱彦夫、史铁生、海伦.凯勒、.奥斯特洛夫斯基、郑智化、帕格尼尼、弥尔顿(你选那几个)还要认识到“我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只用古代例子,怎样得分?现实的例子更有针对性议反腐,正有方志敏,反有刘青山。
而那鲜活的徐虎、孔繁森、李素丽、王宝森、陈良宇等却被轻易放过了。
这样舍“新”求“老”,又怎么能不使一天要阅上百份试卷的老师生厌呢例:良好的修养是必须的。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及其学生谢鸣的一篇收录在某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中的论文又被曝抄袭。
上海某区选拔三好学生,笔试口试样样精通,但却在一项事先未通知的修养测试中全军覆没。
17人削铅笔,只有三人放草稿纸上。
考场门口一把扫帚躺在地上,无人理会2、形成例子。
生活“素材”,如果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写入作品之后,即成为“题材”了,也就是例子。
这个加工处理的过程是由作者的认识,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决定的。
注意1、必要的叙述交代是必须的,但不是抄材料,也不能平铺直叙,而是概括或描述。
它的叙述是高度概括的,但不要笼统,要抓细节。
更高要求:注意语言的诗化。
论辩阐析,文情并茂孔子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即使写议论文,也不能忘了要讲究文采。
近来来,“议论性散文”逐渐为学生们所熟知,也为老师们所青睐。
资料显示,公开了的高考优秀作文,70%左右是“议论性散文”!请仔细品味下面文字:人有意气,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
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谈意气》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
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道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
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
全世界的人民都不会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摘自2007年山东满分卷《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例:渺渺宇宙,灿烂星空,当你抬头仰望之时是否还记得已经逝去的钱老?他淡忘金钱与名利,他不惧强迫与阻挠,他只要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
五年的阻隔,十年研究,他用科学家的淡泊与率真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可敬的形象。
例子:有了子期,伯牙才知道,原来琴可以弹得“感心动耳,回肠荡气”;快乐的感觉,不仅有笑,还有泪,更有默契。
所以,子期驾鹤西去后,伯牙怎能不摔琴?知音去矣!谁复知音?难道今后就要“对牛弹琴”了?2、特别注意侧重点。
论点不同,材料的转述点的侧重就不同。
同一则材料在证明不同的观点时,必须在叙述角度方面作出适当的调整,这样,材料才能与观点紧密联系,有说服力。
它必须抓住材料的基本事实,选择与观点紧密相关的内容。
无关内容一句带过,或者不写训练观点:只有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走向成功,创造辉煌。
材料描写: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后,暗暗立志——兴越灭吴,目标廓清了他心头的迷雾,点燃了他心中的明灯,照亮了他前进的航线,卧薪尝胆,虽历尽艰辛,但他始终不懈怠,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成为长江流域的霸主。
观点: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就事业。
材料描写:越王勾践为了实现这灭吴的目标,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勾践亲自耕种,夫人亲自织布,鼓励生产,勤训甲兵,持之以恒,十年如一日,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
写作:布鲁诺为哥白尼的日心说的传播而努力,被指控为异教徒,他只好长期漂流在异国他乡。
但他始终不渝的宣传真理,抨击教会。
1592年,被教会逮捕,折磨了8年,企图迫使他悔悟。
但这都不能动摇布鲁诺的信念。
1600年,在罗马的百花广场被处以火刑。
当他听完宣判时,面不改色的轻蔑的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要大得多。
1、科学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2、科学家要具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3、黑暗势力有时是强大的第二个观点:你看到了吗,那罗马百花广场上昂然高扬的头颅?脚下的木柴在噼啪作响,布鲁诺的生命即将被燃尽,而他仍然面不改色:“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要大得多。
”火堆旁的教士们为他的平静和正气震惊了:缘何到死还还不为触犯了神明感到耻辱和痛苦?愚昧的人们啊,你们又怎么理解一个科学斗士的心:为捍卫真理而斗争是一个科学家人生最大的快乐。
即使被烧成粉末,我亦无悔于自己心灵的选择。
布鲁诺啊,你为科学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将与世长存!2、一个完整的例段基本上由三部分构成。
首先要从某个角度阐释观点,进行扣题性的解说,然后是述例,就是使用事实论据阐述;最后是引申挖掘,再议论。
弊端: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孤立无援,论据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
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所以,论点论据要分析仔细分析讲道理前后勾连成一体。
例子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完成角色赋予的任务是每个人的责任,为人君就应以仁为责,为人臣就应以忠为责,为人子就应以孝为责。
汉高祖以仁为责,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让百姓摆脱了饥饿和战乱之苦;诸葛亮以忠为责,一生追随刘备建立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所传颂;李密以孝为责,弃官不做,侍奉在祖母的身边,成为孝之楷模。
他们把责任作为自己的做人规则,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路,无愧于人无愧于心更无愧于世。
正像一曲激昂的歌,响彻云霄。
例文一:“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优点:观点明确,论据丰富缺点:“观点+论据”格局修改:“自古才子出寒门”。
寒门就像才子植根的土壤,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
宋代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美国的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
他们的遭遇告诉我们,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
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展开分析的几种方法:1、“因果分析法”: 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因。
例1:磨难,能历练人生。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
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分析: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
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修改: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
磨难,是祸,又是福。
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方法:直接陈述原因]练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岳武穆统帅“岳家军”,屡战金兵,频频告捷,那是因为_①_。
毛泽东同志率工农红军,以持久之战打退日本侵略者,那是因为_②_。
以往凡有所成就的人和集体,无不严于律法,以成文的规定来约束。
因为他们知道在绝对自由之下的惰性将急剧膨胀,只有在适当的管束之下,人才能发挥出潜在的能量,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
①他有严明的军纪,旅进旅退,赏罚分明,于是金人喟然而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②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主义”,严格执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是在日军和国民党的夹击下生存壮大。
例2、论点: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
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