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时间问题》精品公开课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92.50 KB
- 文档页数:18
经过的时间〔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例2、例3,第85-87页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六第6题,求经过时间〔经过时间是整时或不超过1时〕的计算。
教学提示:教学时,重点应放在组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合作交流上,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
同时,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重视学生合情的推理。
对于学生求经过的时间可以不要求写出具体的算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根本方法,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计算经过了几时或几分的时间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有方案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经过时间的计算。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钟面模型。
学生准备:钟面模型、演算纸。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游乐园里有些什么?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学生:有碰碰车、摩天轮、过山车。
我最喜欢玩过山车!教师:有这么多好玩的工程啊!那如果去游乐园玩的话,一定要花不少的时间吧!你们会计算玩了多长时间吗?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问题解决。
【设计意图:教师重视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数学问题,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对学习的影响,让学生产生认识经过时间的需要,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求经过时间(整时)(1)出示情境图。
教师:上周末,二年级(1)班的小红和她的伙伴们在下午2:00--4:00(板书:2:00--4:00)在游乐园玩,她在游乐园里面玩了多长时间呢?(2)从2:00--4:00,你会算经过时间吗?在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反响交流。
预设1:我是想钟面,从2:00到4:00时针从2走到4,正好走了两个大格,所以玩了2时。
预设2:我1时1时地数,从2时到3时经过了1时,从3时到4时又经过了1时,一共玩了2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时分秒 4-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时分秒的认识》的第四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秒的概念,掌握秒与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学生将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时间的概念,并学会用秒来计量时间。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秒的概念,知道1分钟等于60秒。
2.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他们观察、操作、讨论的能力。
3. 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秒来计量时间,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秒与分之间的换算。
2. 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秒来计量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1. 闹钟或计时器。
2. 时分秒教具。
3. 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对时间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介绍秒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理解秒与分之间的关系。
3. 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如用秒来计量时间,进行时间的小游戏等。
4. 巩固: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秒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时分秒的认识(第四课时)2. 重点内容:秒的概念,1分钟等于60秒,秒与分之间的换算。
3. 难点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秒来计量时间。
作业设计1. 填空题:让学生填空,巩固对秒的认识。
2. 计算题:让学生进行秒与分之间的换算。
3. 应用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应用秒来计量时间的问题,并解答。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秒的概念,掌握了秒与分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秒来计量时间的问题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练习和指导。
教学难点1. 秒与分之间的换算。
2. 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秒来计量时间。
以上两个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对于这两个难点,我将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1 时分秒 | 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时间的概念,包括时、分、秒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学生将学习如何正确读取和转换时间,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时间知识。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时、分、秒的基本概念,并能够正确读取时间。
2. 培养学生进行时间转换的能力,如将分钟转换为小时,或将秒转换为分钟。
3. 通过实际生活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时间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学难点1. 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尤其是分钟与秒的转换。
2. 学生在读取时间时可能会出现混淆,如分针和时针的区分。
教具学具准备1. 闹钟或时钟模型,用于展示时间的读取和转换。
2. 时间卡片,用于练习读取和转换时间。
3. 白板和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上学时间、午餐时间等,引入时间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时、分、秒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示范:使用闹钟或时钟模型,展示如何读取和转换时间。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时间卡片的练习,互相检查和纠正。
5. 应用:通过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将时间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1. 时、分、秒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2. 时间读取和转换的步骤。
3. 生活中的时间应用案例。
作业设计1. 完成时间卡片练习。
2. 解决实际问题:计算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所需时间。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
通过闹钟或时钟模型的示范,学生能够直观地学习时间的读取和转换。
在练习和应用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的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对分钟和秒的换算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时间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
教学难点需重点关注的细节在上述教案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它们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1 时、分的认识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围绕“时、分的认识”展开,使学生了解时钟的构成,掌握时、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读取时间。
具体包括:1. 时钟的构成:时针、分针、秒针;2. 时、分的换算: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3. 读取时间:学会读取整点和非整点时间。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时钟的构成,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读取时间;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时间观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1. 时、分之间的换算关系;2. 读取非整点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1. 实物时钟或图片;2. 课件或黑板;3. 学生用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时间,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2. 新课导入:介绍时钟的构成,讲解时、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讨论;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读取整点和非整点时间;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5.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难点;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时钟的构成:时针、分针、秒针;2. 时、分的换算: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3. 读取时间:整点时间、非整点时间。
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写时针、分针、秒针的长度关系;2. 判断题:判断时、分之间的换算关系;3. 计算题:计算给定的时间长度;4. 应用题:结合实际生活,读取并计算时间。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一部分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6.2.2 经过的时间(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例2、例3,第85-87页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六第6题,求经过时间(经过时间是整时或不超过1时)的计算。
教学提示:教学时,重点应放在组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合作交流上,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
同时,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重视学生合情的推理。
对于学生求经过的时间可以不要求写出具体的算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基本方法,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计算经过了几时或几分的时间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经过时间的计算。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钟面模型。
学生准备:钟面模型、演算纸。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游乐园里有些什么?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学生:有碰碰车、摩天轮、过山车。
我最喜欢玩过山车!教师:有这么多好玩的项目啊!那如果去游乐园玩的话,一定要花不少的时间吧!你们会计算玩了多长时间吗?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问题解决。
【设计意图:教师重视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数学问题,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对学习的影响,让学生产生认识经过时间的需要,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求经过时间(整时)(1)出示情境图。
教师:上周末,二年级(1)班的小红和她的伙伴们在下午2:00--4:00(板书:2:00--4:00)在游乐园玩,她在游乐园里面玩了多长时间呢?(2)从2:00--4:00,你会算经过时间吗?在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反馈交流。
预设1:我是想钟面,从2:00到4:00时针从2走到4,正好走了两个大格,所以玩了2时。
预设2:我1时1时地数,从2时到3时经过了1时,从3时到4时又经过了1时,一共玩了2时。
教案:时分秒年级:二年级下册科目:数学版本: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知道1时=60分,1分=60秒。
2. 培养学生看时钟的能力,能够准确地读取时间。
3.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明白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时间的概念:介绍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时钟的认识:教学生认识时钟,学会读取时间。
3. 时间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步骤: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个时钟,引导学生观察时钟的形状和指针。
2. 提问:你们知道时钟上的指针代表什么吗?它们是如何转动的?二、新课内容1. 介绍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时=60分,1分=60秒的关系。
3. 教学生认识时钟,学会读取时间。
可以通过游戏、练习等方式巩固知识。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时间,让学生用时钟表示出来。
2. 学生互相出题,练习读取时间。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时间单位时分秒的理解。
2. 强调时间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理解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
2. 通过练习和游戏,检查学生看时钟和读取时间的能力。
3.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合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观察家里的时钟,学会读取时间。
2. 与家长合作,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用词严谨,语言简练,让学生容易理解。
同时,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在课后,要及时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步骤在这个教案中,教学步骤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以及能否培养出正确读取时钟的能力和时间管理意识。
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时、分、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时、分、秒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时、分、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认识钟表,学会看时间。
3. 时间的计算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时、分、秒的概念及换算关系,认识钟表,学会看时间。
2. 教学难点: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时间的计算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谜语、故事等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认识钟表,学会看时间。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构造,引导学生学会看时间。
(2)时、分、秒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通过讲解、举例,让学生理解时、分、秒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时间的计算及应用。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时间的计算及应用。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通过对本节课的总结,让学生加深对时、分、秒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学习,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时、分、秒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