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互变规律
- 格式:pptx
- 大小:4.00 MB
- 文档页数:25
【第九课】理解质量互变一、认识质量互变规律㈠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1.质与量⑴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
⑵质的含义: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特别提醒】①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质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不可分的,是直接同一的。
质是一定事物的质,离开特定事物的质是不存在的。
②事物本质属性的存在决定着事物质的存在,事物非本质属性不影响事物质的存在。
⑶量的含义: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特别提醒】量与事物的关系:量也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不存在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量。
“纯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
【知识整合】比较质与量2.质变与量变——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⑴量变:即量的变化。
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所发生的变化。
⑵质变:即质的变化。
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⑶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
3.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⑴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⑵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没有量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③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与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知识整合】比较量变与质变㈡遵循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互变规律要求: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质量互变原理
质量互变规律亦称“量变质变规律”“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
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之一。
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在古代就有了。
中国战国时的《战国策》中有:“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荀子》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古希腊善于诡辩的麦加拉学派曾提出一些有趣的辩题,如:多一粒谷子能否变成谷堆?少一根头发能否变成秃头?在这些貌似玩笑的例子里,包含有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火花。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质量互变规律,但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阐述的,视绝对精神为这一规律的主体,而且只集中讲了如何由量变引起质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质量互变规律奠定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对它的地位、作用等作了全面科学的阐述。
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是由于内部矛盾运动引起发展的。
量变是事物数量上的增减,是一种不显著的、非根本性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突变、飞跃。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量变超过一定限度必然引起质变,使旧质变为新质,然后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新的量变超过一定限度又引起新的质变,如此往复不已,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二、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
它主要揭示的是事物的发展形式和过程,指出事物由于自身内部的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辨证发展过程。
在深入探讨质量互变规律之前,首先需要理解这一规律的三个基本范畴——质、量、度。
一般的概念叫概念,基本的概念叫范畴。
1、质、量、度(1)质质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并且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严格地说,从逻辑学角度,质、量都是人们思维的起点,是不能下定义的。
比如“内在规定性”是一个更难让人理解的词。
这里“内在”理解为“事物固有的”;“规定性”理解为“属性,一种客观的规定,而不是人为的规定”。
质,就是这样一个哲学范畴:它决定着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其它事物,把它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所以也可以说,质是把事物区别开来的一种界限,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性或差别性。
但是,要对质有一个全面而辨证的理解,还应掌握这样几点:A、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这种同一,可以从两方面来把握:第一,“凡物必有质”。
第二,“凡质必属物”。
B、质与属性的关系质存在于事物之内,又表现于事物之外。
一个事物的质,是在和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相互比较中存在的,因此,也只有在和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时,一个事物的质才会显示出来。
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复杂的,因此事物的质往往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属性或特性。
要通过属性正确把握事物的质,就要注意区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才决定事物的质,非根本属性不决定事物的质。
C、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任何事物的质都具有许多不同的方面。
D、把握事物的质的意义。
正确认识事物的质,在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事物的质是我们区别各种事物的根据,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第二,不同质的事物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典型的表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简述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一切社会事物的发展都以“质变”的方式实现的。
它的核心
哲理就是:将困难视为机会,将挑战当成发展,将过程当作峰值,将发展当成质变,将变局当成趋势。
也就是说,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中不断产生的力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这是物理性质的。
高等教育领域中,质量互变规律的运用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这种规律的思想被
用来指导如何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教育效率的提升,例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快地获取知识。
此外,教师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质量互变规律作为准绳,不断地检验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成果,从而实现教师本身的质量变革。
质量互变规律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是高等教育领域持续改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它也是我国高校“发展更加开放,质量更加精益”的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之一。
质量的改进通过借鉴和创新的思路及方法,探索过去的历史,挑战未来的课题,将对整个高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高校要想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就必须把质量互变规律作为指导思想,
而把“高质量,高效率”作为发展的目标,从而实现统一的标准、灵活有效地运行、内外融通和发展。
才能使高校更好地融入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脉络,使命、发展、价值、贡献融为一体,坚定不移地走向现代化。
科学运用质量互变规律
科学运用质量互变规律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通过对质量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过程。
质量互变规律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规律,也是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
质量互变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质量守恒定律:质量是守恒的,一个系统中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无论物质经历怎样的变化和转化,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
这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规律之一。
2. 质量转化规律: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但质量守恒。
例如,物质的固态可以经过加热转变为液态或者气态,但总质量不变。
3. 质量产生与消失规律:在某些情况下,物质的质量可以产生或消失。
例如,在核反应中,会产生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但质量会有微小的减少。
这是质能转化的体现。
4. 质量相关性规律:质量的变化与其他物理量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例如,质量和速度之间存在动量的关系,质量和能量之间存在E=mc²的关系等。
质量互变规律的应用涉及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通过对质量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
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对工程技术、环境保护、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和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