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地物遥感影像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1.29 MB
- 文档页数:20
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作业一、名词解释1.辐射亮度:辐射源在某一方向的单位投影表面在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2.光谱反射率:被物体反射的光通量与入射到物体的光通量之比。
3.合成孔径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就是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
利用遥感平台的移动,将一个小孔径的天线安装在平台侧方,以代替大孔径的天线,提高方位分辨率的雷达。
4.假彩色遥感图像:根据加色法合成原理,选择遥感影像的某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种原色,就可以合成彩色影像。
5.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
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6.图像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7.NDVI: (Normal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归一化植被指数。
被定义为近红外波与可见光红波段图像灰度值之差和这两个波段图像灰度值之和的比值。
8.像点位移:地形的起伏和投影面的倾斜会引起航片上像点的位置的变化,叫像点位移。
9.后向散射:在两个均匀介质的分界面上,当电磁波从一个介质中入射时,会在分界面上产生散射,这种散射叫做表面散射。
在表面散射中,散射面的粗糙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不是镜面的情况下必须使用能够计算的量来衡量。
通常散射截面积是入射方向和散射方向的函数,而在合成孔径雷达及散射计等遥感器中,所观测的散射波的方向是入射方向,这个方向上的散射就称作后向散射。
10.大气校正:大气校正就是指消除由大气散射引起的辐射误差的处理过程。
11.漫反射:当一束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到粗糙的表面时,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所以入射线虽然互相平行,由于各点的法线方向不一致,造成反射光线向不同的方向无规则地反射,这种反射称之为“漫反射”或“漫射”。
ETM 数据典型地物光谱采集方法介绍地物, 光谱, ETM, 典型, 数据遥感的物理基础是地物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发射特性;遥感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应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实质上是一个地物电磁波谱特性成像与反演的问题,要想利用遥感图像正确有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对各类地物波谱特性及其变化规律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
过去,在对地物波谱特性研究方面,人们更多地侧重于在地面和实验室进行光谱的测试与研究,而对卫星数据地物光谱特性的研究不足,这使得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不能很好地相结合,理论研究的成果不能有效地、更直接地指导应用。
遥感应用的实践证明,地物波谱研究不仅包括地面(近地面)地物光谱测量和研究,而且还应包括同步(准同步)航天遥感数据的光谱采集与研究。
Landsat-7 ETM+数据是目前及今后我国遥感用户使用最多的遥感数据源之一,本文以北京幅ETM+数据为例,概括介绍如何利用Landsat7 ETM+数据采集、反演地物光谱数据。
1.1.数据的选择与预处理根据研究区植被的季节变化特点,选择了2001年4月1号、2001年4月17号、2001年5月19号和2001年6月4号4个时相北京幅ETM+数据,考虑到白天的热红外波段6的数据对本项研究没有太大的意义,另外,从光谱的角度来说全色波段8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波段,所以此研究所使用的是ETM+波段1~5、波段7共5个波段的数据。
首先对以上4个时相的遥感数据做系统级校正,然后对它们进行精确的空间配准,使相同地物在不同时相的遥感图像上的位置相一致,并使多时相遥感数据处于同一地理坐标系统之下。
2.典型地物类型选择首先,根据地物在遥感图像上的影像特征并结合专业知识,在图像上初步选择水体、植被(小麦、林地)、裸沙地、城镇和机场跑道为典型地物样本14个,然后,到实地进行考察,对所选典型地物的类型及位置进行检查和调整。
3.3.光谱数据采集先从遥感图像上读取各样本点在各波段上的灰度值(DN值),并对样本的灰度值进行统计运算和数值分析,结合遥感图像的影像特征进行样本的筛选与纯化。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中的变化信息图斑类型的认定张威乔莹牛彦斌黄淼(河北省国土资源利用规划院,石家庄 050051)【摘要】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的信息识别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变化信息和分类信息。
其中,变化信息识别是动态遥感监测的直接目的。
变化信息确定后,根据变化信息确定变化图斑的类型,是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基础和进行“卫片执法”检查的依据。
本文根据我院在2011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项目中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第13分包任务的生产过程,总结了一些变化信息图斑类型的确认方法。
【关键字】遥感监测图斑类型认定我国自1999年以来,以第二次土地调查为依托,连续开展了以全国50万以上人口城市、国家级开发区等重点地区为对象的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
并从2009年起,每年开展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护耕地资源为主要目标的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项目。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的信息识别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变化信息和分类信息。
其中,变化信息识别是动态遥感监测的直接目的。
变化信息确定后,根据变化信息确定变化图斑的类型,是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基础和进行“卫片执法”检查的依据。
笔者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了河北省国土资源利用规划院承担的2011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项目13分包遥感监测任务。
在任务生产中,笔者发现变化信息图斑类型由于不同数据源、不同地域分布等原因,造成图斑类型特征不明显,类型不易判断,从而造成返工,影响工作效率。
为此笔者汇总了任务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典型的图斑类型,总结出了一些变化图斑类型的确认方法。
1.图斑类型在2011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项目遥感监测国家技术方案中共确定了六种变化信息的图斑类型,分别是:第一类:前时相影像上有植被覆盖或明显非建设用地特征,后时相影像上有明显建设痕迹(如地基、建筑物、道路等)。
第二类:前时相影像上有植被覆盖或明显非建设用地特征,后时相影像为建设推填土痕迹。
Landsat陆地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简介“地球资源技术卫星”计划最早始于1967年,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受早期气象卫星和载人宇宙飞船所提供的地球资源观测的鼓舞,开始在理论上进行地球资源技术卫星系列的可行性研究。
1972年7月23日,第一颗陆地卫星(Landsat_1)成功发射,后来发射的这一系列卫星都带有陆地卫星(Landsat)的名称。
到1999年,共成功发射了六颗陆地卫星,它们分别命名为陆地卫星1到陆地卫星5以及陆地卫星7,其中陆地卫星6的发射失败了。
Landsat陆地卫星系列遥感影像数据覆盖范围为北纬83o到南纬83o之间的所有陆地区域,数据更新周期为16天(Landsat 1~3的周期为18天),空间分辨率为30米(RBV和MSS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为80米)。
目前,中国区域内的Landsat陆地卫星系列遥感影像数据(见图1)可以通过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QQ电子网免费获得()。
Landsat 陆地卫星在波段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水、植物、土壤、岩石等不同地物在波段反射率敏感度上的差异,从而有效地扩充了遥感影像数据的应用范围。
在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的一系列应用中,计算植被指数和针对Landsat ETM off影像的条带修复为最常用同时也是最为基础的两个应用。
因此,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基于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提供了1)基于Landsat 数据的多种植被指数提取。
2)对Landsat ETM SLC-off影像数据的条带修复。
图1 Landsat 遥感影像中国区示意图数据特征(1)数据基本特征Landsat陆地卫星包含了五种类型的传感器,分别是反束光摄像机(RBV),多光谱扫描仪(MSS),专题成像仪(TM),增强专题成像仪(ETM)以及增强专题成像仪+(ETM+),各传感器拍摄影像的基本特征如下:(2)数据主要参数Landsat陆地卫星携带的传感器,在南北向的扫描范围大约为179km,东西向的扫描范围大约为183km,数据输出格式是GeoTIFF,采取三次卷积的取样方式,地图投影为UTM-WGS84南极洲极地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