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耐药性的防控_马建军
- 格式:pdf
- 大小:70.16 KB
- 文档页数:2
抗生素耐药性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挑战和解决方法简介: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对抗生素的抗性提高,导致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降低或丧失。
这种现象成为全球医疗领域面临的严重挑战,因为抗生素是控制细菌感染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工具之一。
因此,了解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对临床治疗的影响以及解决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1.1 基因突变:细菌通过基因变异获得抗生素抵抗力,例如,在细菌细胞中发生的点突变可导致抗生素诱导蛋白的失活。
1.2 氨基酸替换:细菌通过氨基酸替换改变抗生素的结合位点,使抗生素无法结合到细菌的目标位点。
1.3 外排泵:一些细菌通过表达外排泵机制将抗生素从细胞内排出,从而减少抗生素对细菌的杀伤作用。
二、抗生素耐药性对临床治疗的挑战2.1 治疗效果下降:抗生素耐药性使得常规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时的效果明显减弱,导致临床治疗的成功率下降。
2.2 治疗成本增加:耐药性细菌的治疗通常需要使用更昂贵、更复杂的抗生素,增加了治疗的经济负担。
2.3 感染传播扩散:由于抗生素耐药性的存在,细菌感染的传播范围更广,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三、解决抗生素耐药性的方法3.1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关键。
医生和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并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抗生素。
3.2 加强感染控制: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可以减少感染的传播,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这包括加强手卫生、消毒和隔离措施等。
3.3 发展新的抗生素:为了应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挑战,科学家们需要不断开展抗生素的研发工作,寻找新的抗生素和新的治疗策略。
3.4 多学科合作: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医生、护士、药师、流行病学家和微生物学家等,共同研究和应对该问题。
四、应对抗生素耐药性的重要性4.1 保障患者安全:通过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可确保患者在感染时得到有效的治疗,降低因感染导致的死亡率。
4.2 维持医疗经济可持续发展:合理使用抗生素和防止抗生素耐药性的扩散,可以减少医疗机构的抗生素开销,并保持医疗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研究及对策近年来,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抗生素是一种用来治疗感染疾病的药物,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一些细菌逐渐产生了耐药性,使得一些常见的细菌性疾病越来越难治疗,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一、抗生素耐药性的现状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逐渐增强,导致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失效的现象。
目前,全球约有至少70种细菌对一种或多种抗生素产生了抵抗能力,其中包括一些常见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抗生素耐药性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了超过70万人。
二、抗生素耐药性的原因1.滥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是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许多患者因为误解,将感冒、发烧、流感等症状当成细菌感染,不分青红皂白地使用抗生素药物。
2.医疗环境医疗环境也是细菌耐药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医院环境中,细菌会经常接触到抗生素,病患的免疫系统受到了负面的影响,使得细菌能够更容易地进化并发展出耐药性。
三、对策1.管制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严格管制和监控抗生素的使用,并启动公众以及临床医生的教育运动,让人们明确抗生素并非万能的药物,减少不必要的使用,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2.提高卫生水平应该加强卫生体系的建设,如控制医院感染,尽量避免交叉感染等,从而降低细菌在卫生环境中的暴露机会,减少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遏制细菌的传播。
3.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对抗生素和治疗耐药细菌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现有的医学技术和创新技术,开发出新的抗生素以及其他治疗耐药细菌的新型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4.提高公众意识应该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普及防范抗生素耐药性的知识,提高人们对细菌及其传播的认识,从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科学生活方式等方面,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抗生素耐药性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需要政府、医学专家、公众和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共同应对这一问题,为打赢细菌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
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现状摘要:抗生素是临床常用的药物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杀死或抑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抗生素的应用在许多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过度使用和滥用,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耐药性的增加、不良反应等。
本文对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进行综述。
关键词:抗生素;临床应用;耐药性;不良反应一、引言抗生素是抗击细菌感染的主要药物,其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为许多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成果的不断推出,抗生素的种类不断增多,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相应带来的疗效也十分显著。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滥用,导致了后续的问题,如药物耐药性的出现、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等。
本文将对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综述。
二、抗生素在临床应用的现状目前,抗生素的种类繁多,包括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磺胺类、取代磺胺类等等。
常见的抗生素药物有青霉素、头孢、氨基糖苷、四环素、磺胺等等。
这些药物广泛应用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如肺炎、泌尿系感染、骨髓炎、脑膜炎、败血症等等。
在抗生素的应用中,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适合的药物和用药方案。
通常情况下,使用低效药物可能会导致停药、复发及相关并发症等情况。
因此,在抗生素使用中,尽量采取个体化、精准、合理的用药方案,避免过度和滥用抗生素等现象的发生。
三、抗生素使用中的问题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耐药性的出现、不良反应等等。
1、耐药性问题随着抗生素广泛地使用和滥用,导致病原体的适应性进化,使其对药物产生抵抗,从而产生耐药性。
一些耐药细菌病原体对一些或者大部分抗生素、抗真菌药已经形成了多重耐药。
目前临床上已经出现了许多有医学意义的药物耐药问题,如青霉素耐药性问题,由此演化出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问题,以及造成严重影响的耐药肺炎等。
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现状与防控策略抗生素耐药性是当前全球医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越来越多的细菌对常用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控策略。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的防控策略。
一、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现状(1)耐药性机制的研究:目前,科学家们已经揭示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多种机制。
比如,细菌通过改变药物靶标、降低细胞对药物的渗透性等方式来产生抗药性。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细菌耐药性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新型抗生素的发现:在抗生素耐药性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寻找新型的抗菌药物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点。
科学家们通过对抗菌药物的筛选和修饰等方式,发现了一系列具有较高疗效的新型抗生素。
这些新药的研发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3)耐药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了解耐药细菌的流行规律对于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中耐药细菌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科学家们可以追踪疾病的传播途径、掌握耐药菌株的演变过程,并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抗生素耐药性的防控策略(1)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公众对于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科学界应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抗生素,防止滥用和过度使用。
(2)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医疗机构和医生应遵循临床治疗指南,合理用药,避免过度或错误使用抗生素。
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制止非法销售抗生素的行为。
(3)促进新型抗生素的研发:鼓励科学家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加大对于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力度。
此外,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药物研发政策和激励措施,以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4)加强国际合作:抗生素耐药性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
各国可以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疫情和经验数据,共同研究解决抗生素耐药性的对策。
抗生素耐药科研进展的应用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抗生素耐药是一个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已成为人类健康领域中的一颗定时炸弹。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导致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究和探索,致力于寻找新的抗生素以及抗生素替代品,并采取措施来应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
目前,科研领域的抗生素耐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些研究人员在探索天然抗生素的新用途。
传统上,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但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抗生素还具有其他治疗作用。
例如,一些抗生素能够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治疗肿瘤,并且对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因此,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开发新的抗生素用于这些潜在的治疗领域。
其次,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对细菌基因的编辑,科学家们可以改变细菌对抗生素的反应。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编辑细菌的耐药性基因来减弱细菌对某些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种研究方法为抑制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并为个性化抗生素治疗提供了可能。
此外,科研人员还在研究开发新的抗生素替代品。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高度的耐药性。
因此,开发新的抗生素替代品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科研任务。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开发一类名为"修复抗生素"的替代品。
这类替代品能够修复被细菌破坏的宿主细胞,并增强宿主的免疫力,以对抗感染。
这种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可以有效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从而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
未来,抗生素抗药性的研究将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一方面,科研人员需要深入研究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了解细菌对抗生素的反应的内在规律。
这对于寻找新的抗生素和抗生素替代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科学家们还需要在药物使用和管理方面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防止抗生素滥用和不当使用。
同时,公众也需要加强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意识,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从而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
论著·社区用药指导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6年第32卷第33期抗生素属于我国临床疾病预防以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自青霉素在1921年被人们发现以来,就一直被人们用于临床治疗,随后头孢菌素在1945年被人们发现[1]。
到目前为止,临床上的抗生素药物已经高达300多个[2]。
资料与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月选取门诊患者原始处方55219张,其中10798张使用过抗生素,抗生素使用比例19.56%。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药品说明书、公开发表国内外文献以及公开出版的书籍,对抗生素的种类、联合用药等方面分析抗生素的用药情况进行全面分析[3]。
结果抗生素应用种类:全院共使用抗生素35种,涉及抗生素处方10798例次,其中主要包括联合用药。
其中β-内酰胺类使用最多,占19.27%,其次是头孢菌素18.36%、大环内酯类13.02%,喹诺酮类7.57%,其他如四环素类1.79%,见表1。
讨论导致目前我国滥用抗生素的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首先是社会方面:目前我国药品生产商较多,已经形成了市场上的恶性竞争,而且零售药店缺少有效的管理,使得很多零售药店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违规售卖抗生素药品。
除此之外,患者对抗生素药物的不了解也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习惯了使用抗生素,从而自行购买抗生素进行治疗,滥用药物进行自我治疗[4]。
其次是医院方面:很多医院对抗生素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部分医师对抗生素的使用不够重视,同时对抗生素的知识掌握也不够全面[5]。
同时有些医务人员缺少职业道德,很多药品销售人员为了能够提成,使临床使用高价药或超剂量用药。
除此之外,临床中药物搭配不当也是造成感染的重要因素,从而导致患者不良反应增加,药效降低[6]。
除上述以外,人为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医护人员作为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其处方的科学性、药物的调配以及配伍的合理与否都会对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以及科学性产生直接影响,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体的抗生素用药效果[7]。
342《求医问药》下半月刊Seek Medical And Ask The Medicine2012 年第 10 卷 第 7 期抗生素是医院临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
自1921英国细菌学家A.Flemming 首次发现青霉素,1940年应用于临床;1945年头孢菌素c 被发现;1964年美国E.Lilly 开发成功头孢噻吩。
到目前为止,用于临床治疗的抗生素已达300余种。
1 临床应用现状我国是抗生素的使用大国,也是生产大国。
据2006~2007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医院抗生素使用率高达67%~82%,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则高达70%,其中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在美英发达国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
另据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我国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总发病数的49%,其中细菌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18~21%,也就是说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
2 抗生素滥用原因2.1 社会方面2.1.1 药品生产商家过多,造成市场恶性竞争 2.1.2 零售药店缺乏有效的严格监管,导致在利益驱使下违规销售抗生素2.1.3 患者缺乏基本的医药常识,习惯使用抗生素,自行购买抗生素进行自我药疗2.1.4 畜牧业中使用量过多,导致各种肉类及奶制品中抗生素含量超出规定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耐药性的防控马建军( 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盟中心医院 750336)【摘要】 目的:加强临床抗生素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有效控制抗生素的滥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方法:通过了解抗生素的应用现状,滥用抗生素的原因及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和途径,建立严格规范的抗生素管理制度和体系,实行抗生素药物的分级分线管理,加强医护人员的思想品德教育,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临床适应症,控制院内感染,重视病原学诊断和抗生素敏感试验,加强抗生素的使用监督,使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规范化。
结论: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药物提供操作依据,强化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管理,严格控制抗生素的滥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关键词】 抗生素 临床应用现状 滥用原因 耐药性 预防与控制【中图分类号】R5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2)07-0342-01示,其发病率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占到1/3[2]左右,且病情大多较重,可使多个器官受累,以肺外表现较多,易引发并发症,若治疗不当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需给予及时治疗[2]。
临床上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但仍存在副作用较大、治疗效果不理想等问题[3]。
笔者将阿奇霉素与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该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阐述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55例,其中,男孩31例,女孩24例;年龄在2个月~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5±2.43岁;病程在2~31天之间,平均病程为10.34±5.19天;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8例,对照组27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肺外表现[3]、血常规检查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发热46例,咽痛24例,咳嗽53例,49例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气喘13例,听诊肺部有干啰音者23例,湿啰音者[4]17例,X 线检查有间质性肺炎改变者16例;有肺外表现者38例,累及消化道19例,累及泌尿系统11例,累及血液系统7例,累及心血管系统13例,累及神经系统8例。
合并有2个或2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累及者共有20例;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增高11例,白细胞正常38例,白细胞降低6例。
1.3 治疗 两组患者均给予退热、止咳、平喘等一般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10 mg/(kg ・d)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250ml 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痰热清注射液0.5mL/(kg ・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100ml 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
两组患者均治疗14天,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间的差异。
1.4 疗效判断标准[4] 显效:治疗3 d 后体温恢复正常,咳嗽等症状明显减轻,辅助检查结果明显好转;有效:治疗3 d 后体温降低或恢复正常,咳嗽等症状减轻,辅助检查结果好转但不明显;无效:治疗3 d 后仍有发热,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5 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
2 讨论肺炎支原体[6]是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因为无细胞壁[7]结构,所以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对其无作用[5]。
其主要临床表现有持续性咳嗽、发热及肺外脏器损害表现,由于支原体肺炎容易发生肺外损害,所以该病患儿大多病情较重,需给予及时诊断和治疗。
阿奇霉素为新型大环内酯类广谱性抗生素,组织渗透性好,半衰期较长,对支原体具有直接杀灭或抑制的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比较广泛。
但是阿奇霉素的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很多支原体可对阿奇霉素产生抗药性[8],极大地影响了其治疗效果。
支原体肺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温热病范畴中的肺热喘咳、风温犯肺等症,治疗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
痰热清注射液中含有黄芩、熊胆粉[3]、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等多种中药成分,黄芩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具有宣肺化痰的功效;熊胆粉和山羊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金银花可宣肺解表;连翘透肌解表。
以上药物合用,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现代药理学证明,金银花、连翘]等中药则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作用,与阿奇霉素配合使用,可显著增加疗效,尤其对于耐药性的支原体,可以降低其致病性,促进病情恢复。
本研究中,两者合用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阿奇霉素单独应用的78.57%,并且联合应用后其治疗时间缩短,症状缓解时间短于阿奇霉素单独应用。
同时,联合应用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因而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35~443.[2]谢玲.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诊治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2.9(1):30 ̄31.[3]周祖发,杨荣敢.小儿支原体肺炎3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10.12(1):48.[4]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04.[5]王希珍,杨大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45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3.8(8):89 ̄90.[6]胡香玉,李君.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医儿科杂志,2007,3(5):21 ̄23.[7]WarisM,ToikkaP,SaarinenT,etal.Diagnosis of Mycoplasma preumonioe in children[J].J Clin Microbol,1998,36(11):3155-3158.[8]Reminton J S,ThulliezP,Montoys J G,Recent development for diagnosis oftoxoplasmosis[J].J Clin Microbiol,2004,42(3):941-945.343《求医问药》下半月刊Seek Medical And Ask The Medicine2012 年第 10 卷 第 7 期过敏性紫癜又称变应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血管变态反应及出血疾病,是细小血管和过敏性毛细血管的血管炎性反应[1]。
该病可由多种过敏性病因引起,可导致血液和血浆外渗到皮肤、浆膜和离膜下,造成离膜及皮肤损害症状。
儿童和青少年是过敏性紫癜的高发人群,且该病多发于春季。
进食虾、螃蟹、鱼等海鲜和呼吸道感染是引起该病的原因。
笔者就我院一年来收治的3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对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3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均达到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诊断标准,且皮肤紫癜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本组30例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在2岁到14岁之间。
其中,2岁至5岁者8例;5岁至8岁者10例,8岁至11岁者7例,11岁至14岁者5例。
在春季发病的患者有20例,占了66.7%;有7例在秋季发病,占23.3%;有3例患者在其他季节发病,占10%。
本组30例患者仅有3例不知道致病原因,占10%。
知道具体致病原因的患者有27例,占90%。
在众多致病原因中,药物过敏的患者有5例,占16.7%;食物过敏的患者有9例,占30%;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有16例,占53.3%。
1.2 方法 过敏性紫癜的治疗主要是患者得到充足的休息,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任何物质,且停用可能会引起过敏的食物和药物。
尽量避免接触过敏源,防止被进一步感染。
通过服用药物,把肠道内的寄生虫驱除出体外,清除局部病灶感染。
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如氯苯那敏、异丙嗪、阿司咪唑等,再予抗过敏、抗感染及保护血管药物做辅助治疗。
其中,10例患者采用糖质激素治疗,再改用口服维持治疗。
剂量为泼尼松0. 5~2.0mg/(kg ・d),皮质激素为1~44d ,平均(13.52±9.21) d 。
20例患者给予静脉注射,用10%的葡萄糖酸钙,同时每天口服3g ~5g 的维生素C ,口服芦丁,每次20mg ,安络血,每次5~10mg ,每日各3次。
病情比较严重及关节型和腹型患者,需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或加用(1~2)mg/kg 的泼尼松,且分次口服,待病情缓解后方可停用。
2 结果经治疗,3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病情好转较理想,未出现死亡病例。
好转并出院的患者达100%。
自发病时间起,治疗时间最长的是三个月,最短的12d ,平均24 d 。
在我院采用糖质激素和皮质激素治疗后,过敏性紫癜患者的皮疹逐步减轻,腹部和关节症状也有所缓解。
部分肾损害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尿常规复查,发现血尿消失,蛋白尿明显降低或转为阴性。
该病可在1年内复发,约70%的患者只复发一次, 25%的患者复发两次或两次以上,5%的患者会复发三次或三次以上。
复发时症状都比较轻,病程短,且很少有多器官受累的复发病例。
如果复发时出现肾脏受累的情况,多半是初次发病导致肾脏受累。
30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分析章六秀(广西三江县人民医院 广西 三江 545500)【摘要】 目的:通过对过敏性紫癜的发作规律及临床特点的观察研究,提高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