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无以言说的孤独——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800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一一无处排解的孤独与无处码放的生活读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想到了两个词:孤独与生活。
无处排解的孤独,与无处码放的生活。
孤独,在美学上来说,是一种本质,是一种美。
美学总是试图证明,孤独并不可怕,应该学会享受孤独。
可是,生活中的孤独,没有这么形而上,并无美感,甚至一点也不好玩。
小说中的杨百顺和牛爱国,都因孤独而不知所措地苦闷着,又因孤独而没有目的地四处寻找着。
一个要找丢失的本不是女儿的女儿,一个要找本亦无关的又有那么点关系的女人。
但究其本质而言,找的目的很相似,很简单,就是因为说得上话,想告诉她一句知心的话!关于孤独,有很多种定义,而刘震云在小说里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9所以,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塑造了那么多大大小小的人物,当县太爷的,卖豆腐的,剃头的,杀猪的,贩驴的,第1页共3页染布的,开饭铺的,还有提刀上路杀人的..... 他们有个共同点: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但找一个说得上话的知心朋友又谈何容易呢?你可能跟这个人是好朋友,但是你们在一块的话未必能说得上话;即便遇见了说得着的人,也不会一直说得着,人是会变的;还有的时候,遇见了说得着的人,也会因为种种意外或者不意外的原因,就错过了。
更何况,在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太不稳定了:因为一句话,一小事,知心的人可以瞬间一刀两断。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人生,最大的幸事就是能遇见说的着的人,最大的不幸就是遇见了说不着的人还阴错阳差傍在了一起。
而大多数人是属于后者。
因此,很多人的很多话只好永远憋在心里,一直憋着,慢慢地累积起来,变成一个肿瘤,悄悄地销蚀着人,销蚀着人生。
用李敬泽的评论来说,就是:杨百顺的问题是他总觉得这个世界上应该有那么一句话,应该有那么一个道理,他说不出来,他等着到茫茫人海中去找希望有个人能够说出来,能够找到,但是他找不到。
《顶》读后感《一句顶一万句》精选读后感《一句顶一万句》精选读后感1开始听到“一句顶一万”这个名字的时候,其实没有读懂他的意思,一句,一万句,哪个才是重点。
一个顶字好像告诉我“一句”似乎更胜一筹,但“一万句”的意义又何在呢?因为一句话,一个回应,就真的是懂你了么。
因为冥冥之中的一点相同,说了一句话,然后有了一万句话,最终因为一句话,所有都没有了。
一开始觉的里面的朋友很纯粹,开始的很简单,没有利益的参杂,总觉得会很长久,但是到最后,全都分开了。
开始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后来似乎懂一点了。
平日里没有发现说话如此重要,一个人可以为能找个说话的人,不停的奔波,不断的放弃,即使背负骂名,也在所不惜。
一个人面对的事孤单,两个人面对的是孤独,孤单可以忍受,但孤独不行。
两个人在一起不在乎说多少每天明天发生的大事,说的都是“无用的话”,可能这一万句“无意义”的沟通,也是情感的交流。
事情发生的原因不是这个,而是更深层次的那个,一层一层追下去,就一定能找到“本质”么,到头来,本质是对的么。
有些本质是借口,有些本质是逃避,到头来自己都弄糊涂了。
生活,说简单,也复杂。
《一句顶一万句》精选读后感2《丹顶鹤悲歌》是以一只名叫大顶子的丹顶鹤为主人翁写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一群丹顶鹤在人类的捕捉,动物的侵略下几乎全军覆没的过程。
全书通过四个季节来讲述这群丹顶鹤的故事。
其中第四章“秋”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在秋天,一个满脸胡子的人从大顶子身上拔出鱼叉时,扯出了大顶子的一节肠子。
大顶子扑向大胡子,怒不可遏地用它的不锈钢喙扎进了大胡子的大腿。
当它挣扎着站起来时,发现它再一次失去了喙。
大顶子冲上蓝天,把一条红色的飘带带上了蓝天那“红色的飘带”竟是大顶子的肠子,大顶子在人类的偷猎下没有放弃任何的一线希望,他忍受巨大的疼痛,勇敢坚强地作最后的努力,这些闪亮点在丹顶鹤身上都淋漓尽致显示出来。
跟大顶子相比,我实在缺少像它这样的勇气。
如果我是大顶子的话,恐怕在第一次失去喙的时候就已经对自已的生命完全绝望。
中国人的孤独——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刘震云的外祖母生前给刘震云讲了一个故事,“她有一个叔叔,一辈子没娶上老婆,跟家里的一头牛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这头牛死了,叔叔三天没有说话。
第四天凌晨,他离家出走了。
后来,四乡八镇都找了,所有的井也打捞了,不见叔叔的身影。
”这个故事让刘震云很震惊,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这样的一个普通的养牛人离开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要去到领一个陌生的地方?因为一头牛的死掉,自己熟悉的地方已经变得陌生,所以只能去一个更陌生的地方去寻找一种新的生活。
在刘震云开来,这就是精神上却都在“高级”流浪和漂泊。
不要说精神的痛苦只有知识分子才有。
怀着这样的一个想法,刘震云用了三年时间,写下了新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书中的故事很简单,这两个主人公,一个叫杨百顺(吴摩西),一个叫牛爱国,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的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的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
一出一走,延宕百年。
可一页页翻下来却又不简单,卖豆腐的、剃头的、杀猪的、贩驴的,看似毫不相干的人的命运莫名交织在一起,写尽了几十年来生活的变化,可人心却始终没变。
到最后,这些人的关系无非是分成“说得上话”的和“说不上话”两种。
书里的每个人,都因为和别人“说不上话”而苦了一辈子。
我们现代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家里,丈夫妻子孩子各自开着电脑玩着手机忙着自己的事情,一晚上可以一句话也不说,至多是通过网络光缆说上寥寥数语;曾经一起吃饭聊天嬉戏打闹的初中同学,进了高中却十分默契地不再联系;也同样因受不了长期的沉默,一对又一对情侣分分合合……原来,这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就苦着了的,这种苦不是别的,就是孤独。
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曰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都以为是老朋友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心里很开心。
可书里老汪说得好:你们都不明白孔老夫子的心思。
从远方来的这个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反倒是因为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才能放心地把心里话说给他听。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3篇《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一)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非常好看,让人爱不释卷,欲罢不能,非一口气读完不可。
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简洁先练,又暗含寓意,构成言说的艺术。
是一部众生喧哗而又怀抱巨大沉默的小说。
而刘氏幽默,总让你会心一笑。
最终用了两口气,读完了《一句顶一万句》,读这本书,不是因为它获得了2011年的矛盾文学奖,而是一直就喜欢刘震云的作品。
读罢,心绪再不能平静。
望着车窗外疾驰而过,薄雾笼罩着的田野,仿佛自己的身体升腾到了半空中,可以俯瞰这苍茫大地上的人间百态,芸芸众生,回味着中国人经历着的千年孤独。
世上的人有千千万万,能过心的人却千里难寻;书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说得上话,且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
《一句顶一万句》反映了中国式的孤独和友情观。
《一句顶一万句》书中的内容极其丰沛。
且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故事的厚度、宽度和深度,让人看到百年苍生的宽广和深邃。
人世间百态丛生,恩恩怨怨,伦理情感……被作者“剔骨剥肉,一码一码,码放得整整齐齐”。
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之间的关系:N对朋友,父子,父女,母子,夫妇,情人,雇主与员工……既觉得繁复又简单,且充满寓意。
似乎所有的社群组织关系,朋友间的情谊,家庭的和谐,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
书中描写的虽是一班生活在乡土间的卑微百姓:卖豆腐的老杨,剃头的老裴,打铁的老李,以及杀猪的,贩驴的,染布的,开饭铺的,还有提刀上路杀人的……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无论你生活在何处,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对书中的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感同身受,从中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关于书名,用刘震云自己的话说:“相对于书的内容,书的名字应该是一块冰,掉到水里也就是书的内容里能融化,而不是一块石头,在水里还是石头……”一句顶一万句:“那一句”应该是句什么话?就是一句有见识的话,因为“一句有见识的话,顶的上一万句废话”。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一)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十分都雅,让人爱没有释卷,不能自休,非一口吻读完不成。
年夜段年夜段的人物对话,简约先练,又暗露寄意,组成言说的艺术。
是一部寡熟鼓噪而又怀抱宏大缄默的小说。
而刘氏风趣,总让您会意一啼。
终极用了二口吻,读完了《一句顶一万句》,读那原书模板,没有是果为它取得了2011年的抵牾文教罚,而是不断便怒悲刘震云的做品。
读罢,心境再不克不及安静。
视着车窗中疾驰而过,厚雾覆盖着的野外,好像本人的身材降腾到了半地面,能够鸟瞰那迷茫年夜天上的世间百态,芸芸寡熟,归味着外国人经验着的千年孤单。
世上的人有千万万万,能过口的人却千面易觅;书模板外的每一个人皆正在寻觅一个能够说上贴心话的伴侣,说失上话,且能触及口灵,提求和煦。
《一句顶一万句》反映了外国式的孤单战情谊不雅。
《一句顶一万句》书模板外的内容极为歉沛。
且洗尽铅华,返璞回实。
故事的薄度、严度战深度,让人看到百年百姓的严广战高深。
人人间百态丛熟,仇恩仇怨,伦理感情……被做者“剔骨剥肉,一码一码,码搁失零参差全”。
书模板外刻画了不少人物之间的闭系:N对伴侣,女子,女父,母子,佳耦,恋人,雇主取员工……既感觉繁复又简略,且布满寄意。
彷佛一切的社群组织闭系,伴侣间的友情,野庭的谐和,乃至于性欲恋爱,皆战人取人能不克不及对上话,对的话能不克不及触及口灵、提求和煦,化解抵触、引发情欲无关。
书模板外刻画的虽是一班糊口正在城土间的低微苍生:售豆腐的嫩杨,剪发的嫩裴,挨铁的嫩李,以及杀猪的,贩驴的,染布的,谢饭展的,另有提刀上路杀人的……但那其实不重要,果为无论您糊口正在那边,处置甚么事情,皆能对书模板外的人物的感情战故事感异身蒙,从外看到本人战身旁人的影子。
闭于书模板名,用刘震云本人的话说:“相对于于书模板的内容,书模板的名字应该是一块炭,失落到火面也便是书模板的内容面能熔化,而没有是一块石头,正在火面借是石头……”一句顶一万句:“这一句”应该是句甚么话?便是一句有睹识的话,果为“一句有睹识的话,顶的上一万句空话”。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小说围绕着“说话”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描绘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倾诉和寻找,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渴望。
书中的人物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不断地寻找着能够与之心灵相通、倾诉衷肠的人。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往往难以找到这样的“一句顶一万句”的知己,于是只能在无尽的寻找和失落中挣扎。
这种对孤独和寻找的描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在社会中的困境。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保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我们常常忙碌于工作和生活的琐事,忽略了与他人的真正交流。
而当我们真正需要倾诉和理解时,却发现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
这种孤独感,不仅存在于小说中的人物身上,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心中。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书中的人物们为了寻找自己的“一句顶一万句”的知己,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他们有的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有的则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
这种人性的挣扎和矛盾,让我对人类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小说的叙事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震云先生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通过不断地切换视角和时间线,让故事在不同的人物之间展开,从而展现了中国社会的众生相。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和可读性,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命运。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它让我对人类的孤独、寻找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珍惜身边的人际关系。
同时,我们也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被利益和欲望所左右,保持人性的纯真和善良。
顶读后感(优秀4篇)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篇一用10个小时,一口气读完。
跟着刘震云翻来覆去地绕,绕出了和余华的《活着》不一样的苍凉。
读《活着》时感受到的苍凉,是因为看到徐富贵饱经沧桑和磨难的人生却无力改变的无奈,那是一种旁观者的同情。
而《一句顶一万句》中如杨百顺这样的人,原本是没有多少的磨难,都是些鸡零狗碎的现实。
可在这些鸡零狗碎的现实中,他们又渴望找到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
在寻找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过程中,却造成了一种阴差阳错却现实的人生轨迹,这是一种无奈却改变不了无奈的现实。
恰恰就是这种无奈,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所以我们不再只是旁观者,恰恰就成了书中人。
这也是书的结尾戛然而止的原因,因为有一个又一个的“杨百顺”,是你,是他,更是我……“经心活了一辈子,有活出个朋友吗?”“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别人,就是掰扯了自己。
”“日子不是过以前,是过以后的”“人生在世,其实不过是草木一秋”…………这些话,既是书中人的。
问题,可能也是刘震云的问题,更是我们每个人的问题。
可关键是,我们大部分人并没能找到答案,或者看上去似乎想明m.jingyou 白了,可事实上并没能够活明白。
归根结底,就是那句话——“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篇二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
我暂时保留意见,因为我还没看过《百年孤独》。
可我刚刚看完《一句顶一万句》有几句话,没有说清楚。
吴摩西要跟后辈说的那句,章楚红要跟牛爱国说的那句。
我大胆猜测,都是这句“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因为一句顶一万句。
作者很贴心。
总把过去翻来覆去的回忆。
而上下两卷,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故而,未来牛爱国怎么了,我不知道,牛爱国的过去追溯到杨百顺身上,我倒是门儿清。
过去的事情,太曲折太弯弯绕绕了,根本就说不清。
好吧简单说,就是祖孙三代人,未了一个“说得着”的人,从延津走出去又走回来的故事。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7篇《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忧伤与谁说,愉悦与谁享。
与人对话的农耕文化和浮生百姓,因为极端注重现实和儒家传统,由于其社群、地位和利益的不同,由于人心难测和诚信缺失,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并不多,所以生活在千年的孤独当中。
这样的孤独体验每个人都有,但写出平头百姓内心孤独的小说并不多。
人人都想让别人来理解,却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别人。
因为虚伪因为面子因为地位因为自私因为利益因为无聊,书中的草芥人生,就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人一样,苦难而困惑。
但,书中主人公却一直也以小草的韧劲,坚强而勇往无前,让人从中看到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先写过去,主人公杨百顺,在亲情上,因生活逼厄,家人都为私利而打着各自的算盘,从而失望离家出走;朋友上,他的父亲曾把别人当朋友,别人把他当傻子,他给人掏心窝子,人家捉住他的实诚算计他,好在弄巧成拙,反成就他一番好事;而杨百顺却没遇到一个真心朋友,不是打击就是坑骗或瞧不起,最后却与五岁的养女成了无所不谈的“朋友”。
可养女却丢了,杨百顺失望之极,远走天涯。
在爱情上,为利结合,却因合不来而最终被老婆弃,唯一说得上话的朋友竟是偷妻人。
再写现在,养女儿子牛爱国,在亲情上,只有一个说得上话来的姐,母亲老了才与他说心里话,而他却在母亲死后理解母亲的话;在友情上,因为各自的生活,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的我说不清,我的你也说不清,只有闷头喝酒;因为一些小事上的误会,朋友那割了肉,晚上朋友老婆来要钱,因为是朋友支使老婆来,于是就难免心里起疙瘩,酒后对别人发朋友的牢骚,别人就把这牢骚传给朋友,话传话难免添油加醋,朋友一听就恼了,也发一通牢骚,这别人又把这话传回来,这一下朋友就起大了误会,没有互相坦诚而导致了误会,把数年的深厚情谊毁灭,而那只是因为大家都没有说清楚。
在婚姻上,因为与妻子“说不着”而让妻子与“说得着”的人好了,最后跑了。
于是过去的杨百顺,为了一个“说得着”(能掏心窝子)的养女,颠簸一生,远离故土;而现在的牛爱国,却为了一句“说得着”的话,翻山越岭,找寻一个说得来的人。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精选8篇)《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篇1最近非常辛苦地读完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读完之后心情五味杂陈,为主人翁的悲催生活而难过,觉得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可真是窝囊啊,距离自己一直理解的现实生活好遥远。
无论是杨百顺还是牛爱国,他们都是孤独的,窝囊的,没有复杂的想法和生活追求,随波逐流地被命运无情和被动地安排,随遇而安,太没有生活的乐趣和激情了,我受不了这样的生活。
我忽然觉得我的生活和家庭是幸运的,我和老公说得着,有的话可说,这应该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啦,我和儿子关系不错,没有太多矛盾和纠结,陪着孩子一点点的成长,多幸福。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励志小说看多了,不适应这种没有生活朝气的命运,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积极的小说对我的人生都有正能量的激励,所以,一句顶一万句,带给我的负能量,只能是提醒我,可别像他们那样憋屈啊。
小说要表达的可能更多地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说得上话,非常重要,我觉得这有点以偏概全了,作者也许只想突出一点来说透吧。
看完了小说,为转换心情,我上网挑了个喜剧爱情电影《一夜惊喜》来冲洗我心中的堵,让我快速回到快乐幸福的好生活中。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篇2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非常好看,让人爱不释卷,欲罢不能,非一口气读完不可。
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简洁先练,又暗含寓意,构成言说的艺术。
是一部众生喧哗而又怀抱巨大沉默的小说。
而刘氏幽默,总让你会心一笑。
最终用了两口气,读完了《一句顶一万句》,读这本书,不是因为它获得了2011年的矛盾文学奖,而是一直就喜欢刘震云的作品。
读罢,心绪再不能平静。
望着车窗外疾驰而过,薄雾笼罩着的田野,仿佛自己的身体升腾到了半空中,可以俯瞰这苍茫大地上的人间百态,芸芸众生,回味着中国人经历着的千年孤独。
世上的人有千千万万,能过心的人却千里难寻;书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说得上话,且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
《一句顶一万句》优秀读后感《一句顶一万句》优秀读后感(通用28篇)《一句顶一万句》优秀读后感篇1《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刘震云历时三年的倾心之作,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以河南延津为背景,小说分为两部分,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
杨百顺、牛爱国分别的一出一回,好像总是在重复相同的故事,从起点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两人千丝万缕的联系皆因说得着说不着而起。
展现的是中国乡村最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现实,书中人物命运循环往复,一句闲话就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尽管有时候是说者无心,但无论怎样都坏在了说的上面,而有时又翻山越岭只为探求一句话,杨百顺因为一句话离开了延津,而牛爱国又因为一句话回到延津。
一、“不是…不是…而是…”中的绕“全不知她不是上了吴摩西的当,是上了县长老史的当;不是上了县长老史的当,而是上了省长老费的当;也不是上了省长老费的当,是上了总理衙门的当。
不管是上了谁的当,吴摩西成了吴摩西。
”文章有很多这样的句型、段落,初读时一段话要看半天才能理顺,给人感觉就像在凑字数,不过好在多了些趣味性,像极了现实吵架中的理;再读时有点窥见其中的高明,通过否定后又确认原因的方式,反映人物经历或心理活动,这样一来,人物之间那复杂又纠结的关系,读者也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十六岁的杨百顺要出杨家庄,出杨家庄是因为自己恨老杨,恨老杨是因为老杨把上学的机会给了杨百顺的弟弟,让自己磨豆腐。
可磨豆腐也没那么恨,更恨的是老杨听了老马的话算计自己。
可老马并不是故意要算计自己,老马是嫌老杨烦,随口说了个馊主意。
可老马烦老杨并不是因为这个人烦,而是老杨总想着听老马的主意,老马觉得老杨占了他便宜。
于是当杨百顺情绪爆发要去杀人时,居然不知道该去杀谁,好像自己跟这庄上的人其实都有仇,这才一怒而走。
文中的一句话不是一句话,一句话能绕出十句话,十句话能绕出一万句话,一个人和事绕出另一个人和事绕,而人和事绕也不是人和事本身绕,是人和人互相绕。
人和人不交心,心里是一个意思,讲出来是另一个意思,意思和意思不一样,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如同一个毛线团一样,弯弯绕绕,最终揉作一团。
那无以言说的孤独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过年回家,预感会很无聊,就把刘震云先生的《一句顶一万句》下载到手机上。
初闻这本书,源于这是一部茅盾文学奖作品。
乍看书名,我还以为是一部描写文革的伤痕文学呢。
文革期间,庄幽公曾谓:太祖之言,一句顶一万句。
但翻开一看,全然和文革木有关系。
过年在家每个寂静的夜晚,我贪婪的浏览着电子书,每每把眼睛看的无比酸涩的才关掉手机,倒头便睡,这倒有些我小学六年级时看《三国》那如痴如醉的神韵。
纵观全书,言辞清新,简约凝练,丝毫无赘余之感,震云先生驾驭语言的水平可见一斑。
全书看完,我的总体感觉这部小说是在描述一种心境,那就是一个苦行僧怀着一颗浓浓的乡愁寻找心灵归宿的心境。
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已经有了很大的障碍,这种障碍和关系的亲疏和距离的远近无关。
亲如父子会因言语不和反目成仇;爱如夫妻会因无法交流同床异梦;亲如兄弟会因彼此不懂而分道扬镳。
在作者的笔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冰冰的,而冷冰冰的根源在于无法有效的言语交流,更直白的说,是彼此的言语无法直击对方的心灵,无法了解对方真正在想什么。
对于一个有信仰的人,当他感到孤独无法言说的时候,他可以向真主说,向上帝说,向太上老君说,向释迦摩尼说……,但对于一个
没有信仰或者信仰不够强大而坚定的人来说,这种无法言说的孤独是致命的,是需要宣泄的。
有时,我们喜欢一个人,也许没有什么原因,唯有和他在一块时意气相投,志趣相近,简单的说可以痛痛快快、直言无忌的说话,彼此不用过多的顾虑,即使两人都不想说话,呆在一块也丝毫不显尴尬。
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延津就是钱钟书笔下的《围城》。
杨百顺出延津、牛爱国入延津,都是去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寻找一种让自己活得坦然、舒心的理由。
杨百顺以为出延津能够找到他想要的东西,牛爱国以为入延津能够找到他想要的东西。
结果貌似都不大满意,杨百顺找到一个勉强能够和自己对上脾气的小孩——巧玲,然而最后却丢了;牛爱国则在延津只打听到罗长礼的传说。
从杨百顺到杨摩西,再到吴摩西最后到罗长礼。
这是同一个人,对于他而言,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
如果没有人理解他为什么喜欢听一个叫罗长礼的人喊丧的话,其他的都不重要了。
到晚年,当他回想当时出延津的动机时,他想到了罗长礼,正是这个人,让他踏上了出延津的路,同样也是找寻的路。
整本书的主人公其实是两个人,上篇的主人公是杨百顺,下篇的主人公是牛爱国。
中间起串联作用的是上篇中的巧玲,也就是下篇中的曹青娥。
算起来是三代人,巧玲同样也是孤独的。
作者在这里其实是想用长达三辈人的跨度去描述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自古以来都是孤独的,不是到哪一代或者哪一辈才有的。
这种无法言说的孤独累及我们过去的祖祖辈辈及将来的子子孙孙。
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
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由此,我们突然发现,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
其实,想想现在,我们依然孤独,你可能会找一个人陪你一起孤独,也可能一个人孤独,但孤独的现状究竟无法避免。
我们无法准确的从别人的语言中获得那些掏心窝子的信息;同样,我们的种种思考也无法让别人真正懂得。
于是,人与人之间只能物理上很近但化学上却不反应的活着。
这是很累的。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但这样的狂欢有时显得特别单调,特别凄凉,特别无力。
在人潜意识里总希望能够遇到一个可以掏心窝子的人同他一起孤独、一起狂欢。
正像全书最后的那两个字“得找”,找到可以说的来的那个人。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迅翁如是说,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这样的知己再有幸是红颜色的,那我就真的此生无悔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