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维导图 第二章
- 格式:xmin
- 大小:36.15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逻辑记忆图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鸦片战争前的 2.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中国与世界 3.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一、 4.世界资本主义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帝国主义对发展与殖民扩张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资本—帝国主义 1.罪恶的鸦片输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2.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的爆发1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的半2中国逐渐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4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近代中国的主要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矛盾和历史任务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二、早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抵御外国武装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社会制度的腐败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早期维新思想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爆发的原因金田起义太平天国的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一、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败亡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兴办近代企业洋务事业的兴办建立新式海陆军二、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的兴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戊戌维新运动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维新运动的爱国运动兴起和夭折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改良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启蒙运动的意义和教训改革社会风气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辛亥革命爆发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历史条件清末“新政”及其破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资产阶级革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一、命派的活动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三民主义学说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要不要推翻清王朝关于革命与改良要不要推翻帝制的辩论要不要社会革命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1.武昌起义二、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中华民国的建立2.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的失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护法运动失败)败及其原因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 2.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3.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条件)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开端)中国早期马克思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主义思想运动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与中国共产党诞生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中国共产党的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及其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制定革命纲领,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发动工农运动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国共合作的形成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2.大革命的兴起1.大革命的失败四、大革命的失败 2.大革命失败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3.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4.大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五章中国革命新道路国民党全国统治的建立一 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对革命新道路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的艰苦探索 2.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与土地革命(八七会议)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反“围剿”作战与土地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二、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中央红军实施大转移中国革命的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历史转折红军长征的胜利三、1长征的胜利结束(时间、地点)红军长征的胜利2长征的伟大意义(意义、精神)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中国近代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北伐战争时期
1860年1842年《南京条约》
近代化探索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洋务
运动新文
化
运动
1949
年1948年三大战役
1947年挺进大别山
1946年内战爆发
1945年日本投降
1940年百团大战
1937年七七事变
1936年西
安事变1934—1936年
红军长征
1931年九
·一八事变
1927年1840年鸦片战争
1938年台儿庄战役
1926
年北伐战争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
四运动
1905年废科举1901年《辛丑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98年戊戌变法1895年
《
马
关
条约》1894年甲午战争1915年新中国成立
渡江战役
南昌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社会形态;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思想体系;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宗族家长制。
)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鸦片战争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前的中国乾隆朝后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购膨胀,各级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清王朝 2. 经济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需要寻找新出路的民不由强盛转向衰落断增加.地租剥削、賦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的中国和世界的主要表现: 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读书人动辄以片言只语获罪,整个社会万马齐暗,一片死寂;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军纪荡然,不堪一击;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鸦片战争西方资本制度的确立: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前的世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军事侵略②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国领土(1842,8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③勒索巨额赔款④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1894,11日军:旅顺大屠杀惨案;1900俄国:黑龙江:江东六十四屯惨案)1860英法联军-北京-放火烧“万园之园”)外国列强 2.政治控制: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资本-帝国如何侵略 3.经济掠夺:外国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并逐渐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主义对中国中国?4文化渗透:外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侵略有功论、“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初期探究一、鸦片战争以来中公公众和政府的状况(一)公众的生计状况鸦片战争以来处于社会基层的广大公众,跟着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生计状况日趋凄惨。
战争损坏、赔款重担、鸦片贸易,以致“银贵钱贱”,这些交叉起来的灾害使广大乡村中土地吞并更为严重、地租上涨、高利贷猖狂、封建盘剥进一步加剧。
跟着一系列不同样条约的签署,外国资本、商品和机器工业不停涌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很多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破产,失掉赖以生计的土地和手段。
在甲午战争后,中国对外的赔款达到天文数字,以致清政府不停加重了对百姓的盘剥,各样名目的科捐杂税不下百数十钟。
所以,在天灾面前百姓就更显得无力回天:1846— 1850 年,黄河流域 6 省 500 多州县和长江流域 6 省 600 多州县遇到各样灾祸;1876— 1879 年,全国各省争夺了1000 万公众的生命;1898— 1899黄河二次大溃决,以致16、17 万人死亡; 1905 年前后,全国受灾地域达300- 400 个州县。
关于中国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赖以生计的根本,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无疑是地狱火坑,这类社会制度没有给他们供给任何的生计出路,他们只好拼命求生,这也就成为抗争的根本力量所在。
(二)封建统治阶级的状况对外逐渐妥协中国在近代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以原有社会制度的黑暗腐败和各方面的落伍为内部本源的,对外逐渐妥协投诚且愚笨于世界潮流,从1840- 1860 年二次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逐渐签署了《南京合约》、《北京合约》、《天津合约》到《马关合约》等一系列不同样条约,经过这些不同样合约的签署,证了然在国家内忧外祸时,清政府完整把自己统治的安危置于民族利益之上,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眼前,根本没有勇气和能力保卫国家的权益,使中国一步步陷于半殖民的深渊。
对内崇古守常清政府对内镇压公众的抗争,长久拒绝进行各方面的改革,面对列强的入侵和签署了一系列不同样合约后,并无痛定思痛,发奋图强,不单一味服从西方权益的侵略要求,并且还虚伪自傲、任人唯贤、排挤贤良、以这样的方式来换得清廷得过且过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