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人间自有真情在》读后感3篇
- 格式:pdf
- 大小:9.71 KB
- 文档页数:6
《季羡林》读后感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致辞、事迹材料、学习心得、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自我鉴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deeds, learning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documents, self-evalu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季羡林》读后感7篇读后感是我与他人对书中情感和人性探讨的桥梁,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分析和评价,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季羡林》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优秀3篇)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一《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
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
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
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写了自己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后来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后来的荣耀。
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
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以及现在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
谈到了自己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己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爱情的回忆。
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非常的谦虚,而且非常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弃。
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
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己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间奠定了其学术基础。
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知道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后来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
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
无论如何,努力是必须的。
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面对积极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二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他精通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
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毋庸置疑,这本书对于青年的成长颇有益处,从中我们能读到学者的探究与思索、长者的淡泊与磊落、智者的睿智与明悟,还能读到先生大半生的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推荐5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推荐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推荐5篇)》。
第一篇: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是因为他的品格。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的泰斗、国学大师、国宝。
而这位老者却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之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归集了季老对人生思考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的善良老人。
什么是人生呢?开篇关于人生的探讨,发人深思。
季先生提出了“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这些问题。
我虽得不出些确切的东西,但的确会使人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让我也开始思考一些有关于人生,说的更小些,也就是思考一些有关于自己学习、生活、工作、家庭、朋友、社会的简单问题。
因为人生万不可糊里糊涂地过,这一点让我茅塞顿开。
而之后的再谈、三谈人生,着重谈到了人性。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能赋予人类的优势在于有思想、有良知良能。
与我们最紧密相关的就是伦理道德问题。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而对于我们来说应当先提升自身得到的水平,进而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当我开始试图了解季先生所谓的人生、人性、良知、道德……我想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篇。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责任感随着我一步步从家庭走向学校、社会,慢慢由幼稚变为成熟,越来越觉得其重要性。
我有责任去不断的提升自己,不仅仅是为我这个个体,往实际说也是为了自己的父母,今后自己的家庭,而往大了说也是为了这个社会良好的运转。
每个人不一定能取得多大的成绩,而这种责任感我觉得真的可以推动一切往好的方向发展。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季羡林散文读后感7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羡林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篇1望天中云卷云舒,无从留意;听屋顶雨声荡漾,无量喜悦。
淡然时光逝去,一个暑假就这样从书页边掠过,读完了季老的散文,如同游走了一片又一片的风景,每一点,每一滴,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初次沉醉书香,我感受到他歌颂生命的美丽。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在空荡荡的池塘中投下几颗莲子,秋凉落叶,春水盈池,三年,一千多个日夜过去,漫长寂寞之后,荷花终究探出了脑袋。
而不到几天功夫,荷叶竟蔓延得遮住了半个池塘,无意之举,满塘风荷。
至今我还是觉得难以想象,莲子它又是聚集着怎样的力量,顽强生长。
耀眼红艳的荷花也正是顽强的生命力而尽显风韵。
它是那么美好,让一个又一个灵魂变得丰盛、深沉而不失愉悦。
这股生命力,算不算是一种渺小的伟大?放眼望去,满目绿荷红菡,成了我们眼中一幅风景画。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盒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季老曾经说过:“真理毕竟要胜利,乌云绝不会永在。
”我也曾经在茫茫人海中失去过信心,然而,是季羡林老爷爷告诉我一个人生哲理:一个经历沧海桑田在艰苦奋斗中失去灿烂笑容的人,是永远做不成任何事情的,甚至连先前仅有的的前途也会烟消云散。
他也曾到过一个陌生的国度,也在欧洲游记中向我们倾诉了刚到德国时人生地不熟的迷惘心情,直到在那个曾生疏的国度融恰生活。
他游历过许多风景。
攀登黄山时,那些闻名天下的奇松怪石成了他笔尖上一幅不朽的中国水墨画,渲染得别有一番风趣,世界永存,黄山永在。
游历唐大招提寺时,那成百上千的梁柱成了他笔尖上的朋友,无比亲切。
渐渐地我感受到了美,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融恰与和谐。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亲近季老的历练人生感悟和峥峥处世风格,敬佩季老”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
“的精神境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篇一对于成功的理解,我没有探讨过,只是喜欢简单地把成功理解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做好每件事情就算是成功了.因为每个人给自己设定的成功的标准不一样,有高有低,所以在我心里,成功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过了半辈子,虽然并不以为自己很成功,但是也很知足,因为我的经历告诉我,无论走到什么体制的单位、无论为谁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学到的东西是别人拿不走的,磨练出的经验和阅历是自己的,获得的成功也是自己的,喜悦也是发自自己内心的,仔细回味很有成就感.今天看了季羡林先生的《成功》,使得我对成功的含义有更深的理解,这位有着大智慧的老人在启发我们:如果我们深爱着自己的家人,期望家人一起分享通过奋斗而成功带来的愉悦;如果我们为人父母,想给孩子做个榜样的话,请从现在开始主动选择勤奋、选择成功的心态,就一定会实现人生的理想!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篇二回顾季老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片段:他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家中没有一本书;他幼时离家,从贫困山村远赴济南,投奔叔叔;叔叔决定供他上学,他的命运出现了第1个转折;他曾因为讨厌读书而离开学校,后为了校长的一幅字而重返课堂;他同时考取了清华和北大,艰难选择之后在清华度过了最难忘的大学时光,而余生却都站在北大的课堂上教书授课;家庭给了他1个包办的婚姻,十二年与妻子分隔两地,却终能相濡以沫共度一生;十年浩劫,他受过牛棚的炼狱之苦,走出之后依然笑容满面;一生醉心于学术研究,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师。
如今,我们敬仰、缅怀季羡林先生,不仅因为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更因他精神的感召,道德的力量。
透过他生前留下的一本本著作,一篇篇文章,我们仿佛能看到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澄澈如水。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通用1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1《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
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
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
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
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季羡林散文读后感篇1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
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是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正如钟敬文所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羡林的作品达到了这个境界。
他朴素,是应为他真诚。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
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
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
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在传统文化方面,季老主张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但却又不要求我们因循守旧,老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而停滞不前,他鼓励创新,顺着历史的长河发展规律的同时将老祖宗的好东西保留下来,使之生生不息。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
【观后感】人间自有真情在优秀观后感700字【观后感】人间自有真情在-优秀观后感700字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小醉拳》。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人间处处有真情,片中情节令我感动。
电影讲诉的就是:皇帝患上了大病,必须做手术就可以复发。
可以皇帝轻信了谣言,必须将少林寺内的十八个大和尚中的一个“大活佛”吉克仙丹,皇上喝了就能够复发。
于是十八个和小尚已经开始了大逃亡。
影片中,故事情节总能触动观众心底的那根弦,让人感动不已。
也处处都能让人感到人心的温暖,“神童”放弃上京见皇上,舍身取义,在一发千钧的时刻,用鞭炮轰走了穷凶极恶的官兵,救出了自己的伙伴。
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他们的友谊很深厚吗?他之前明明可以见皇上,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明明知道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自己这样做是以卵击石,还可能有生命危险,但是他还是为了救自己的伙伴,与坏人斗智斗勇。
真是患难见真情啊!例如:当“小活佛”的身份被揭晓时,我们大吃一惊,“小活佛”原来是小胖子的妹妹。
大臣正准备将她带走,我想,这下完了,她没救了。
这时,小胖子面对虎视耽耽的大臣们,胆怯的说:“让我来与我妹妹换吧,让我代替她死!”那个大臣的脸上露出了阴险的笑容。
他用刀子一点点刺进小胖子的胸膛,他血流如注。
但是他为了自己的妹妹还是强忍住剧痛,用绝望的声音大声地喊出:“别伤害我妹妹!”这是发自内心嘶鸣,这是真挚的兄妹之情。
这一幕谁不会被感动呢?于是皇上放了“小活佛”,答应太医给自己做手术做手术。
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影片中,除了许多精彩的大斗场面,使人眼花缭乱,但是还是存有真情的存有:神童为了将自己的伙伴从火中挑下来,无人知晓弄了多少拳。
前面的敌人将他围困,他直面这样多的敌人毫不惧怕,虽然晓得自己寡不敌众,但他还是为了同伴奋勇奋斗。
一次又一次的被消灭,他没轻言,一次又一次地站出来,这是因为他具有救回伙伴的决意和与同伴的友谊,这浓厚的友谊读化成了动力,才最终并使他救回同伴。
这种为伙伴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应该大家自学!这部电影形成了一个环:为了情而在一起;为了情而打斗;为了真情而丧命――情是这个环的中心,是永恒的主题。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通用1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1<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中阐述了一位望九之年的世纪老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这本书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谦逊品格与平和心态。
对于寒窗苦读十年后的我,人生阅历很少,很难说清人生是什麽,人生的意义何在。
季老告诉我们: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先启后的责任感。
是啊,只有拥有责任感的人,才能够成为“社会的脊梁”。
对人生,季老怀着一种“要信命,但不能完全信命”的态度。
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我想,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也很符合哲学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原理。
季老认为: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我想,不急功近利,也不怨天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寻求的就是一种平衡吧!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地一境界:“衣带渐宽中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
季老认为大家能拿出“衣带渐宽中不悔”的精神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他指出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季老的长寿之道是:“走运时,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
我想这可以用我以前看过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在生命的进程中,我们需要用心去探索生命的价值和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