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打历史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武术的历史发展和未来前景展望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
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予,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
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
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千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
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
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
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
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十分频繁。
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
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
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当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臂力、筋骨强壮出众者都很重视。
齐国宰相管仲,为使齐国强盛,实行兵制改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才问罪。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
散打与拳击运动起源及发展的探讨作者:马广卫来源:《体育时空》2013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8-000-02摘要在中华武术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散打运动从手搏—白打—散打漫长的发展中逐渐跻身国际竞技运动的舞台,展示了其以技击本质的无限魅力。
而拳击从西方格斗运动中不断演化,依靠商业比赛和市场动作来赢得丰厚利润,在西方其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体育产业。
关键词散打基本技术风格可持续发展一、散打运动与拳击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一)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散打运动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人与兽斗和人与人斗。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不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远古时候“人少而禽兽众”,人们为了生存自卫,必须依靠徒手技能来捕杀野兽,逐渐形成了原始的格斗技能[1]。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由于氏族部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人与兽斗变为人与人斗促进了格斗技能的发展,人们将战争中比较成功的格斗技术加以总结,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原有的格斗技术,本能的自卫活动己经开始过渡到有意识应用格斗技术,这就是格斗运动的萌芽[2]。
至此,尽管每个时期称呼不同,散打在历史各个时期都有所开展,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但作为技击本质是一直没有改变。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武术发展史上的繁荣期,散打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散打那时称手搏,手搏在明清时期又称为“白打”,“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
”当时不同地区和拳种之间广泛地交流,对手搏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踢、打、拿、摔等技术全面发展。
戚纪光的《纪效新书》、唐顺之的《武编》、菠乃周的《袭氏武技书》、张孔昭的《拳经拳法备要》等大量的武术论著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手搏的理论,而且对手搏技术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国时期,西方体育的输入对中国武术造成巨大的冲击,武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散打评分标准 散打是一种源自中国的传统武术,起源于唐代,发展至今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它是一种多样化和全面性的格斗体育项目,注重实用、有效和刚猛的攻击和防御技术。散打在中国和许多其他国家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参与者,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评分标准来评价选手的表现。
散打评分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为了给裁判员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公正地评估比赛中选手的表现,并确保比赛结果的公正性。下面是散打评分标准的一般要点。
1.技术技巧: 评判选手的技术技巧包括攻击技术的准确性和力量、防守技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及整体技术流畅度。裁判员应根据选手的技术表现来评分,例如清晰、稳定和流畅的拳腿动作,准确地命中目标以及妥善地防守对手的攻击等。
2.战术运用: 评估选手的战术运用能力,包括他们在比赛中的攻击组合、防守对策、攻击时机选择以及整体战术执行效率等。裁判员应根据选手的战术表现来评分,例如合理的攻击组合、准确的定时和灵活的战术调整等。
3.力量和速度: 评估选手的力量和速度表现,包括他们的爆发力、推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等。裁判员应根据选手的力量和速度在比赛中的体现来评分,例如有力的攻击、迅速的移动和快速的反击等。
4.精神和毅力: 评估选手的精神状态和毅力表现,包括他们的专注力、意志力以及对失败和挫折的应对能力等。裁判员应根据选手的精神和毅力在比赛中的表现来评分,例如坚持战斗、充满激情和自信的态度以及在比赛中不屈不挠的精神等。
5.麦迪克考虑: 评估选手在比赛中的表现是否遵守规则和道德标准,以及他们的胜利欲望和对手尊重等因素。裁判员应根据选手的表现来评分,例如是否采用不正当手段、是否尊重对手以及是否积极参与比赛等。
这些评分标准的依据应该是参与者在比赛中的真实表现,而不是基于裁判员的个人喜好或主观判断。因此,在评判过程中,裁判员应该尽量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估,并遵守一定的评分原则,包括:
1.公正与客观:裁判员应该基于选手的实际表现来评分,而不是基于对选手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或偏见。
武术起源以及发展历程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类的社会主要以狩猎等原始的生产活动为生,并从中学会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等击打野兽的方法.这些击打的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但这些击打技能却为武术的形成准备了一定的先决条件.从原始的生产,生存活动中,逐步形成徒手或持械的格斗技术.从而演变成近代的体育运动,在世界各个地域的人类活动中都曾出现.如击剑,泰国拳等.但从原始格斗术发展成击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而成的发展概况:1.商周时期(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256年)武舞不分,合二为一,成为"武舞". 它是将用于实战格杀的经验按照一定程式来演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武术的功能向多样化发展,武术理论开始形成.如<吴越春秋>记载的越女论剑,理法深奥,论述精辟. 武术体系逐步形成.3.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这一时期有较多的武术著作问世.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了<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武术流派雏形开始出现,如曹丕在<典论·自序>中谈到了剑术已有"法"而且各异. 刀已基本取代了剑再军事上的地位,而剑在非军事用途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汉代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东穿日本(日狗看好了)4.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年-公元589年)武术在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然而由于玄学盛行,追求炼丹于长生不老,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发展.5.隋唐时期唐代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始实行武举制,大大推进了武术的繁荣发展.6.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7.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武术大发展时期,其繁荣的一个标志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得到了大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在清代,武术于道教养生,内丹术和引导术进一步结合.逐步发展成为武术内功(不得不承认= =.. 内功确实出现的很晚..当然不是说之前没有内功.只是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系统而已)武术内容和分类:1.按运动形式的分类:功法运动. 以单个武术动作为主题进行联系,以达到强身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囧一下,要严肃.)的运动.如内养功,站桩功,轻功,硬功等.少林寺"七十二艺"就是具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武功的集大成者.套路运动. 按一般形式分为单练,对练,集体表演.搏斗运动. 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则.根据双方的攻防实际情况,运用相应的攻防技法进行的实战练习形式,如散打(是切磋= = 不是争勇斗狠)2.按传统流派分类.以历史上的传承和依托地域山川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少林武当就是依托嵩山和武当的内外两大门派,同时也是中国武术与中国的佛教道教相结合最为完美的武术宗门.峨嵋派,青城派,华山派,崆峒派,天山派也是以此分类.3.以二分法分类.如南拳北腿.长拳短打,内家拳外家拳.4.以拳种命名的流派.如查拳派,洪拳派,太极门,形意门,八卦门,通臂门,六和门,华拳门,螳螂门,鹰爪门,地趟门,劈挂门,梅花门,自然门,八极门等.武术的特点和作用:特点:1.攻防技击性. 武术的本质特点.2.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3.广泛的适用性.作用:1.强身健体.2.防身技击.3.教育娱乐.4.经济作用(这个无视好了.)武术的四大流派:1.少林派. 中原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这个不敢恭维.武术出现在佛教出现之前= =..佛教大概是公元前6-5世纪创建的,也就是说武术历史比所有宗教都长.)拳种最多的门派,处于中岳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少林功夫蕴藏着佛家的慈悲之理.为外家拳法集大成.少林特点:调呼吸,练百骸,进退敏捷,刚柔并济,尤以刚为主,以攻架为主,以长手为主.具体支派我就不说了. 很多2.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传背诵徽帝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孤身杀贼百余人,遂创立内家拳法.特点: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炼.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不主进攻,然而亦不可轻易冒犯(听起来像太极.但是不是)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也都出自道家.但有人认为其自称体系.武当的器械.首推武当镇山之宝剑-武当剑(屠龙刀倚天剑都当浮云好了. 那是小说.)3.峨嵋派. 最初是一个由女子所创的武林门派,开始的时候交玉女拳法(囧.)后因祖师入了佛门.又以称女子为"峨眉"和佛教圣地峨眉山的双重含义而得名.峨眉于武当少林共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围很广的门派.尤其西南一带很有势力. 峨眉功法介于少林武当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4.梁山功夫.(除了山东人,多少人知道?)又名子午功夫.至今已900年. 是山东水泊梁山北,六公山建福寺方丈圆通禅师与松江等梁山英雄所创.融佛,到,儒,兵(兵家不知道的自己百度去, 百度完了面壁一小时)四大家等诸家武功之精华为一体, 因此功夫多练子,午两个时辰而得名.功夫练到一定境界身上就会出现一道暖流和一道冷流.热流被称为"火候",冷流被称为"精华". 梁山与少林,武当,峨眉被誉为中华武术的四大发祥地.。
格斗包含哪些格斗需注意什么格斗技巧多种多样,其中也包含了很多方面,那么你真正的了解格斗吗?知道格斗都包含哪些的,以及需要注意哪些,还有更重要的练习技巧是什么吗,下面小编就来带你了解一些关于格斗的相关技巧与知识。
格斗包含哪些格斗(搏击),格斗的意思即“打斗、战斗”。
从古到今,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格斗技,如今世界上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格斗技。
而格斗有:徒手格斗(没用武器)和器械格斗(使用武器)。
世界上的格斗技太多,以下只是简单的介绍几种。
拳击拳击运动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人类产生之初。
为了生存和竞争,人类发明了它。
初,它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的一种手段。
有记载表明,它有5000多年的历史。
在《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有“公元前40世纪,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发现拳击的遗迹”的记载。
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记载了拳击用的护具“皮绷带”。
后来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拳击运动经过地中海的克里克岛传播到古希腊。
公元前5世纪在爱琴海岸发掘的一对磁瓶上,有两人相互攻防的拳击图案。
在希腊神话中,传说雅典王子赛希阿斯(公元前1000年)就通晓拳术,曾玩过这种拳击。
在古希腊,这项运动称为角力拳击,据说拳击手套里面装有铁蒺藜,激烈的搏斗常常以失败者的殒命而告终。
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1700年以前拳击活动的遗迹。
现代拳击运动于18世纪起源于英国,当时比赛不戴拳套,亦无规则和时间限制,直至乙方丧失继续比赛的能力为止。
英国拳击家J-布劳顿于1743年针对拳击比赛的混乱局面,制定出了早的一份拳击规则,又在1747年设计了拳击手套,对近代拳击运动的开展做出了贡献。
摔跤摔跤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早的竞技体育运动,希腊、埃及、中国以及日本等国家的古代文明中都有摔跤的文字记载。
古代奥运会在公元前776年诞生之时,摔跤就是其中的一项比赛,而且一直是历届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在奥运会中占有重要比重的摔跤项目,分为古典式和自由式两个跤种,又统称国际式摔跤。
散打摆拳动作要领散打摆拳是一种横弧线运动的拳法,其攻击特点都是从侧面攻入,它可以在别的拳法、腿法的掩护下使用。
它的力量大,动作大,使用起来比较凶猛,是很有效的重拳之一。
下面店铺带你了解一下散打摆拳动作要领,欢迎阅读。
散打摆拳动作要领:左摆拳:基本实战势,右脚蹬地,身体重心移向左脚,左脚跟略离地外转,并辗转脚掌,上体右转同时左臂内旋,抬肘与肩平,使拳由左向右横击高于肩平,然后恢复基本姿势。
右摆拳:略同左摆拳,比左摆拳动作大,线路长。
击打时重心前移,击打后重心移至左腿。
散打摆拳动作要点:摆拳时身体不可向右倾斜,要边击拳边抬肘,击打后重心偏左脚,左脚的辗转力不可忽视,要含胸收腹,不可低头。
(左摆拳)击打前右臂不可后拉,重心落左脚,但上体不可过于前倾,边击拳边抬肘。
(右摆拳)散打直拳动作要领左直拳:基本实战势站立,左脚蹬地,左脚跟稍外转,重心移至左脚,上体略左转,同时,左臂顺肩伸肘,使拳面向前直线冲击,力达拳面,拳心朝下,右拳至下额处,目视左拳,然后左拳直线回收,成基本姿势。
右直拳预备式:左腿在前,实战步。
动作说明:动作要领要求同上,当右臂前伸的同时右肩前倾,重心移向左脚,上体向左前移,出拳后迅速由原线路收回成实战步。
散打直拳动作要点:要使蹬地,拧腰之力顺达拳面,整个动作要协调完整,重心不可过多前倾,击打部位的高低区别于左膝度,击拳前不可出现先收拳再击的预兆,也不可在冲拳时将右臂后拉,结合步法的击法应做到拳到步到。
右直拳:要与右脚蹬地拧腰转体的力完整一致,从而获得最大的冲力,身体重心要在冲拳的同时前移,不可提前,左拳不要下垂或外张。
散打运动的特点与作用☆一、散打的特点散手运动经过近20年的总结、改进和发展,已成为现代体育竞赛项目,它本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已逐步与国际竞技体育接轨。
目前,散手运动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和普及。
散手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是由它本身的特点和作用决定的。
搏击武术科学2008年2月第5卷第2期【武术散手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审视散打运动之“道"邱郁(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1)摘要:现代散打作为脱胎于传统武术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根植于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文章试图从传统文化“道”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散打,为散打运动的改革与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为途径来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推广散打运动来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散打传统文化道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02—0054-_021前言现代散打是传统武术为了适应现代体育的特点,将中国传统武术经过提炼和改造后,以擂台比赛为形式的一种现代体育竞技项目。
散打从1979年开始试点到如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有日共睹,然而,也有许多人对散打提j f{种种批评,如有的人认为散打是“拳击加腿法加摔跤”,完全是两方自南搏击的翻版,不能体现中华武术的技击特点;有的人认为散打和传统武术发生了“断裂”,它成了无源之水;有的人认为散打太残酷,对抗激烈容易受伤,不利于推广普及;有的人认为练散打会使练习者好勇斗狠,练散打的人喜欢打架等等。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散打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ff J不能一味地只是提出批评,更重要的是,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道”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一下散打。
2习武与修“道”不可分离中华武术历来讲究“以武修道”,练武不光是为了健身防身,更重要的是通过练武来达到领悟人生大道的境界。
大成拳的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写到:“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
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健,利困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
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
”孙禄堂先生在《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中提出:“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
96《拳击与格斗》(下半月)2021年03月1传统武术套路与现代散打的历史和发展传统武术萌芽于原始人类部落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宗教意识中。
“武术”一词最早记载于南朝时期《昭明太子文选》一书中[1],至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有识之士多以武术能强身健体、自卫卫国而大力提倡武术。
散打,又称散手,由于徒手相搏相角的运动形式在台子上进行,又称“打擂台”。
散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相搏”已经比较普遍,但比赛规则并不明晰。
[2]新中国成立后,散打运动并未列入武术推广的项目中,但散打运动在民间的流传仍极为广泛。
1979年10月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期间,散手队进行了公开表演。
1980年10月国家体委调集相关人员制定全国散打的竞赛规则,在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下,于1982年1月制定了《散打竞赛规则》[3]。
自此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充实与完善,终于在1987年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中确定了以擂台为民族特色的武术对抗项目竞赛形式。
1989年,散打被列为正式武术竞赛项目之一,标志着武术散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4]2传统武术套路与现代散打的区别2.1理论体系的区别。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武学拳门的结晶,其理论建立在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从其“外遵天道自然,内顺自身器官”上来看,武术理论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较多。
武术中攻防技击受中国兵家思想影响较多;武术健康运动受中医思想影响较多;武术表演艺术则受古代舞的影响较多。
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综合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学说来阐明武术的理、法、术、功,以确立训练和运用拳术的法则与规律。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武术理论是与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功法内容博大精深的学问。
现代散打运动是通过研习传统武术中的攻防技术与方法确定的现代武术的技击方式。
它从比赛形式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打擂台”方式。
在竞赛方法上采用制胜制度。
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现代散打的技术内容是与传统武术套路融会贯通的,但其具体的竞赛办法实则是以西方搏击作为参考来归纳整理的。
古拳术--岳家散手的渊源与发展李培金;栾彦茹【摘要】This paper uses methods of literature , expert-interview and logical induction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status quo of inheriting Yuejia Sanshou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thinking 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fu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 namely perfecting technical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Yuejia Sanshou;intensifying protection and publicity with the aid of network media platforms;applying to join the lis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relying on local governments and related organizations to build venues and hold traditional folk martial arts exchange matches to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Yuejia Sanshou in the form of meeting friends by martial arts;giving play of the combat characteristics of Yuejia Sanshou to return to modern military training and promote it to develop on the road of mass fitness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逻辑归纳法等对岳家散手的历史渊源和传承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在未来的传承发展中提出了几点发展策略的思考,即完善岳家散手技术与理论体系;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加大保护与宣传力度;申请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依托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组织进行场馆建设并举办民间传统武术交流赛,借以武会友的形式扩大岳家散手的影响力;发挥岳家散手的实战特色使其回归现代军事训练,并推动岳家散手向大众化健身之路发展。
2011年9月湖北体育科技Sep.2011第30卷第5期Hubei Sports Science Vol.30No.5收稿日期:2011-06-25第一作者简介:徐宏魁(1973-),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及散打训练与方法.作者单位:1.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散打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79;2.登封少林武术馆,河南登封452490●民族传统体育●从武术散打的健身价值看武术散打的发展徐宏魁1,王占通2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咨询法、比较法等方法,结合武术散打的发展现状,分析其中阻碍武术散打发展的原因,通过对武术散打的健身性进行研究论述,提出相对积极的建议,为武术散打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武术散打;健身价值;发展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83X(2011)05-0603-04From the Value of Fitness Study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SandaXU Hongkui1,WANG Zhantong2(1.Sanda Teaching&Research Offic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School,Wuhan Institute ofPhysical Education,Wuhan Hubei,430079;2.Shaolin Martial arts,Dengfeng Henan,452490)Abstract:This paper used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logic analysis,interviews,consultation method,com-parison method,combi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sanda,analyzed obstac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wushu sanda,through studying the body building of wushu sanda,put forward relative positive suggestions for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wushu sanda and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practical reference.Key words:wushu sanda;fitness;value function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体育项目,在中华民族漫长历史发展、演变中历练沉淀。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战斗技艺,更是一种身心修养的方式。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流派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起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原始社会。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为了生存和自卫,开始探索各种战斗技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技巧逐渐演变成为武术。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
当时的战争频繁,武术技能成为一种必备的生存技能。
《尚书·禹贡》中就有关于武术技艺的记载,说明当时已经存在一定的武术传承。
二、发展历程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三个阶段。
1.古代阶段(公元前3000年-公元1840年)在古代阶段,中国武术主要以军事需要为导向,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武术流派和拳法。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为著名的拳法之一,以柔化刚、以静制动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2.中世纪阶段(公元1840年-1949年)在这一时期,中国武术受到了西方文化和武术的影响,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
同时,武术也逐渐从军事技能转变为民间传统艺术。
当时的武术家们开始注重内功修炼,强调身心的和谐统一。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流派有咏春拳、洪拳等。
3.现代阶段(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武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环境。
国家开始重视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并推动武术的普及和推广。
同时,中国武术也开始与国际接轨,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际交流项目。
太极拳、散打、武术套路等成为了国际武术比赛的重要项目。
三、主要流派中国武术有着丰富多样的流派和拳法,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1.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为著名的流派之一,以慢、柔、圆、粘、黏、连、缠、纏等动作为特点。
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提高身心的和谐统一。
现代武术散打的普适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众对于健康和体育活动的需求越来越高。
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虽然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武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速。
作为武术的一项项目,散打运动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散打作为一种实战性较强的武术项目,具有很高的普适性,能够为人们的健康和实战能力提供很好的保障。
因此,对于散打这一现代武术项目的普适性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于散打这一现代武术项目的普适性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讨,深入了解其在传统武术和现代体育领域中的应用,探究散打项目对于人体健康和实战能力的影响,为更好地推广发展散打这一现代武术项目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散打运动的概述和发展历史2.散打运动的技术和技能要求3.散打项目的普适性和实用性分析4.散打项目对于人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影响5.散打项目的推广与发展策略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调查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分析,总结散打这一现代武术项目的历史、技术、特点和发展现状。
采用实验室研究、问卷调查等手段获取散打运动对于人体健康和实战能力的具体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和比较得出研究结论。
四、预期研究成果本次研究预期可以得出以下成果:1.深入探究散打运动的技术和技能要求,总结散打项目的普适性和实用性特点。
2.结合实证研究探究散打项目对于人体健康和实战能力的影响。
3.提出散打项目的推广与发展策略,为散打项目的普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五、主要参考文献1.王晓东.现代武术散打与传统武术散打的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2.程华. 探析散打训练在当代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运动科学,2020.3.周青红.散打运动对于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J].体育与生涯,2021.4.唐立峰,刘毅.现代武术散打的实战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5.王凤舞,李珊珊. 现代武术散打技术与应用分析[J].河北体育科技,2020.。
武术散打教案武术散打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武术散打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2.掌握武术散打的基本动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教学内容1.武术散打起源及发展历史的介绍。
2.武术散打的基本动作技巧。
(1)基本站姿:挺胸、收腹、松肩、直臂。
(2)基本移动:步伐、跳跃。
(3)基本拳法:直拳、勾拳、摆拳、护肩。
(4)基本腿法:正踢、侧踢、弓箭腿、勾腿。
(5)基本摔法:扫腿、摔跤。
3.武术散打的基本技巧组合。
(1)拳腿组合:直拳+正踢、勾拳+侧踢等。
(2)拳法组合:直拳+勾拳、摆拳+护肩等。
(3)腿法组合:正踢+侧踢、勾腿+弓箭腿等。
(4)拳腿组合:直拳+正踢+勾拳+侧踢等。
4.武术散打的应用技巧。
(1)捕擒技巧:勒颈、扭腕等。
(2)解围技巧:闪避、格挡等。
(3)防身技巧:出击、反击等。
三、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先做示范动作,学生观摩学习。
2.逐步法:将动作进行分解,逐步引导学生完成。
3.对抗演练法:学生进行拳击、踢击等对抗性训练。
四、教学过程1.教师介绍武术散打的起源及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示范基本动作技巧,学生观摩学习。
3.学生进行基本动作技巧的逐步练习。
4.教师示范基本技巧组合,学生跟随学习。
5.学生进行基本技巧组合的反复练习。
6.学生进行对抗演练,提高实战能力。
五、教学评价1.观摩学生基本动作的完成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2.观察学生对基本技巧组合的理解和运用情况,给予及时的纠正和建议。
3.观察学生在对抗演练中的表现,评价其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教具:拳击手套、护具等。
2.教材:武术散打教程。
七、教学延伸1.参加校内外武术散打比赛。
2.参观武术散打比赛或演出。
3.组织武术散打俱乐部,进行定期训练。
散打简介发言稿范文怎么写
散打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格斗技术,也被称为中国功夫之一。
它结合了拳击、踢腿、擒拿、摔交、技击和武术的技术,是一种兼具攻防、灵活度和力量的综合格斗形式。
散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视为中国武术体系中的精髓之一。
散打不仅是一种竞技运动,更是一种强身健体的健身方式。
通过练习散打,可以提高身体的肌肉耐力、灵活性、反应速度和协调性,同时也可以锻炼意志力和毅力。
散打的练习可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减轻压力,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保护能力。
散打是一种注重技巧和策略的格斗形式,它教导人们如何在面对对手时保持冷静、分析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行动。
在散打的练习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在格斗中的技术水平,更能够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斗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总的来说,散打不仅是一项古老而优秀的武术传统,更是一种兼具健身、自卫和修身养性的综合格斗形式。
它对于提升个人素质和强化身体健康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是一种值得人们去学习和推崇的非凡技艺。
历史与发展散打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多年来在民间流传发展,深受人民喜爱。
散打起源与发展,是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同步。
它从先辈的生产劳动,生存斗争缘起,但又服务于此,演化至今成为华夏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原始社会人类为了争取自下而上、猎取食物,长期与野兽搏斗,学会了与野兽搏斗所使用的不同方法。
如:拳打、脚踢、抱摔等简单的散打技术,并学会了一些野兽猎取食物的本领,如:猫扑、狗闪、虎跳、鹰翻等。
现在的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武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套路演练形式,一种是格斗对抗形式。
散打就是格斗对抗形式的一种。
1979年散手在我国成为竞技的比赛项目。
在80厘米高,8米见方的擂台上进行比赛。
散手比赛允许使用踢、打、摔等各种武术流派中的技法,不允许使用擒拿,不许攻击喉、裆等要害部位;运动员分体重、穿护具在相同的条件下平等竞争。
在对敌斗争中这些界限就没有了,军警对敌斗争就专寻对手的要害部位击打。
使用的招法也比较凶狠,杀伤力较大,散打的出现让中国武林(格斗界)火红起搏击热。
2000年首届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湖南长沙市举行,湖南卫视对赛事作了全程报道,这是中国武术散打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武术散打进入了专业赛制的时期。
众多散打高手登台竞技,当年的散打王是来自解放军体院的“劈腿王”柳海龙。
通过2000年一年来的比赛,散打王争霸赛已经在体育界、武术界尤其是散打专业队中得到了普遍认同,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参加散打王争霸赛的热情空前高涨。
通过学习和训练散,能够发展人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同时散手又是一项以抗性体育运动,可以发展人的心智,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
坚持散手训练,可强筋骨,壮体魄。
散手是以双方互相对抗为运动形式,这就要求练习者在实践中正确把握进攻的时机,防守要到位,反击要及时,从而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对手和双方临场的变化,提高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击打和抗击打的能力,这一切都完全起到了掌握防身自卫和克敌制胜的技能的作用。
武术搏击有很强的生命力,延续到现在,除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运动的本身特点有极大关系外,其搏击形成所具备的较高观赏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散于比赛不仅刺激、激烈,而且斗智、斗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日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与兴趣。
中国武术徒手搏击,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传到日本,当时称“唐手”,后来改称“空手”。
如今有许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不仅喜爱中国套路技术,而且喜欢散手运动。
通过与各国选手较技,不仅可以促进国际武艺交流,将中国散手运动推向世界,而且也可以增进各国运动员之间的了解和发展,促进国际文化交往。
面对当今社会的需求,我们除了要立足于养成擒敌捕盗和防身自卫的本领,去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的徒搏技术,并把杀敌技要保留到军警技术中外。
还要顺应武术徒搏技术已从总体上向体育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到广阔的体育天地中去寻求武术徒搏技术发展的空间,开发和创制不同技击特色、不同竞赛规则的徒搏比赛方式。
武坛将因徒搏比赛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而生机勃勃,更加灿烂。
武术传习者会因兼习多种徒搏技法,参加多种徒搏竞赛,而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也只有通过这种多样化的发展,才可能全面的展示出武术的全貌,促进武术的全面发展。
中国散打能代表中国武术吗中国散打能代表中国武术吗?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很多人都抱着不同的想法。
有些人觉得,在现在社会里,武术已经是一个相对古老的名词。
他们觉得现代的一些搏击,格斗和以前少林等一些武侠情怀相差甚远,跟武术也打不上边。
而有一部分人又觉得,中国古代社会也其实没有什么所谓的武林。
所谓武术只不过是力量与速度,敏捷力,外加头脑和技巧的结合。
而那些所谓的武侠情怀,只不过是一些现代小说家所渲染出来的而已。
飞檐走壁,轻功纯属无稽之谈。
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中国人长期的武侠情怀而已。
有些又认为,在现今社会,随着热武器的发展,而格斗正在逐渐的不被重视。
而中国散打作为中国官方推广的一种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在这个科技相对发达,物质相对充裕的社会里。
越来越少的人关注,而中国散打以一种体育运动的形式给大家一个全新的感觉。
武术不是你死我活,武术讲究的是强身健体,讲究的是德。
所以虽然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中国散打有很多的限制,但是无可否认,中国散打还是符合中国武术的一些精粹。
要说中国武术的整体,固然博大精深,有太极,有气功,有咏春拳,在近现代更有李小龙,李连杰这些把武术带到荧幕上的演员。
中国武术在长期的自身发展以及充分吸收外来的一些技巧和套路,如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以及一些国外军队的擒拿手等已经形成各派各系的多种套路,有一个相对齐全杂乱的局面。
也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所以说中国散打作为中国武术的某种表现形式,如果说从某种层面来说还是可以代表中国武术的,虽然说中国散打在呈现给观众的过程中,由于比赛等限制没有完全的表露出来,但是毕竟作为中国一个相对久远,发展相对较广的派系来说可以诠释中国武术的很多内涵。
但是从另外一些层面,可能又有点冲突,中国散打只是中国向世界推崇中国武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或者说只是一个中国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中选出的一项面向世界的代表而已,而中国武术太广,派系也太多,用中国散打来代表,难免会给世界造成一些对中国武术的片面认识,甚至误解。
所以虽然中国选了散打作为一个对世界介绍中国武术的一个窗口,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散打能够代表中国武术。
要了解中国武术,从散打中能够获取一些,但是绝对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我要说,从精神的方面,中国散打确实能够给予中国武术一些诠释,但是从内容上,中国散打只是中国武术对外的一个窗口,说代表中国武术有些牵强。
当然,要真正谈到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涵,我觉得中国散打更是远远达不到的,当然也不仅仅是中国散打,随着商业化的发展和加重,无论是中国散打还是其他的派系都不能与根本上的武术内涵相提并论。
素有武林之家的少林,由于近年来商业化、旅游业的发展,出现少林内纯属表演性质的武术,就像古代那些街头卖艺的,虽然不能说他们不是属于武术的范畴,但是与武术的精神的深层内涵就相差甚远。
武术讲究的是德,讲究的是行侠仗义,讲究的是强身健体。
看一个人的武术造诣是不是高,不是看他的打架有多厉害,能够一个人挑一个,而是看其人是否有德,是否有胸襟。
一般那些仙风道骨的老人,他们虽然在格斗本身上可能由于身体原因无法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是他们从骨子里透出的气质还是能够给人觉得他们的武术造诣极深。
所以说,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需要,中国散打在中国武术中所处的位置也不同。
在体育运动火热发展的今天,中国散打满足了现今社会的需要,给了很多人一种视觉的享受。
虽然在发展和转型中出现很多问题,但是作为中国武术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还是能够代表中国武术去陈述和表露一些中国武术的要义。
散打能代表武术精髓吗尽管两位掌门人都一致认为武术的未来在对抗,但具体谈到对抗的方式时,分歧产生了。
赵长军尖锐地指出,现在流行的散打项目并不能代表传统武术的精髓。
据赵长军介绍,现在人们对传统武术都有一种误解,似乎传统武术就是纯表演的花架子,其实传统武术套路和实战结合得非常紧,赵长军说:“武术界有句行话叫打练结合,这说明武术除了强身健体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和实战结合紧密,只不过,后来在武术比赛规则制定上,采取的是表演打分形式,给人造成了一种假象,好像武术没有对抗。
中国那么多拳种,随便拉出来一个都很实用。
”对于传统武术的精髓,身为陕西武术管理中心主任的张根学当然也深有体会,除了狠抓他的散打老本行外,张根学上任后对套路项目也下了工夫,赵长军之后,陕西武术套路一度青黄不接,现在已经有了一定起色,去年全运会上,新人李谨险些夺得金牌。
但张根学说:“传统武术如何还原对抗本色,这是业界的一大难题,短期内很难找到好办法。
散打看起来当然没有套路对练那么精彩,但那是事先准备好的演练,这是真功夫,另外,目前在市场推广上,散打的确很受欢迎。
我想,武术要想保持生命力,首先是要开拓市场,武术若真成为曲高和寡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谁更能代表真正的中国功夫(mop)前几年“散打王”、“中美对抗”等比赛举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作为国粹的传统中华武功却正逐渐在流失.20多年前,面对誉满全球武林、正当盛年的全美自由搏击冠军,接近退休年龄的太极传人冯志强仅用几秒钟就解决了战斗,对手从此俯首称臣;今天,柳海龙等散打国手们对阵美、泰等国名不见经传的拳手,5个回合、计点规则,却是双方互有胜败。
谁更能代表真正的中国功夫?不言自明。
即使是在几次“中国功夫VS美国拳击”均由中方取胜之后,包括拳王霍利菲尔德在内的很多外国技击界人士依然说,中国的“功夫”是花拳绣腿,只适合于表演。
他们的理由是,依靠比赛规则的帮忙,中国一流的散打选手打败了美国三流的拳击运动员,胜之不武。
国内的知情人士也说,美国派出的所谓一流拳击队伍只不过是一只由三流拳击手组成的队伍,其中实力最强的就数路易斯·伍德,而伍德在WBO的排名也不过是第十位,其他的队员实力也就不用说了。
所谓一些拳王,称号没有一个是属于职业拳击四大组织之内的。
而中方派出的的确是散打界的最强阵容。
在国内的“散打王”比赛中,主持人一再强调,“他们代表中国当今武林最高的水平”——但在2001年12月6曰,他们在客场对泰拳一战中以1比4大败亏输。
这是一支不让人放心的队伍。
他们真的能代表中国当今武林最高的水平?中国功夫真的就是这个样子?假如他们再输了,我们可能就找不到更强的高手来“找回场子”了?新一年的中美对抗又要开始,不弄明白这个问题让人深感不安。
羊年年初,正值陈式太极拳嫡派传人冯志强先生76岁华诞,记者走进他在朝阳区柳芳北里的家里。
在不到60平方米的小二居室中,伴随着令人目不暇接的纪念物和历史照片,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武林前辈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1):中国功夫“真谛在民间”通常大众对“中国功夫”或者是“武功”的印象基本来自四种途径:其一是武侠小说;其二是武打电影和电视;其三是表演和健身武术,包括全国武术套路比赛,以及公园里一部分晨练者所打的拳、剑套路;最后就是一直冠以“中国功夫”之名的散打,包括“中国功夫VS美国拳击”、“中国功夫VS泰拳”之类的比赛。
但实际可以这样说:这四种途径的“中国功夫”都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武功,即使散打比赛也是如此。
武术的表演套路一直被说成“花拳绣腿”,一些老外也一直这么认为。
但散打比赛为什么也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武术真谛?一位网友曾如此评价:“散打比赛既不是靠李小龙的寸拳威猛之力,也不是靠陈真式的频频有力的腿上功夫,反倒像学了些武术花架子的少年在打架”;“游击式的偷袭,散兵游勇式的踢跳躲闪,完全没有了中国武术习练者的沉着自若,简直是在与对手拼体力,比蛮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