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0.26 MB
- 文档页数:38
欧洲行建筑资料收集、思考记录与模仿设计────────────────────────────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里伯斯金──────李乐基本资料: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德语: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亦称为浩劫纪念碑。
它位于柏林,由彼得·艾森曼及布罗·哈普达设计,纪念浩劫中受害的犹太人。
它占地19,000 平方米(4.7 英亩),安放了2711块混凝土板,在一个斜坡上以网格图形排列。
混凝土板长2.38米,宽0.95米,高度从0.2米到4.8米不等。
2003年4月1日开始,2004年12月15日结束。
它开放于2005年5月10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的两天后。
它位于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 Gate)南部的一个街区,在弗雷德里希附近。
建筑成本约为2500万欧元。
概念:根据艾森曼的计划,混凝土板被用来产生有一种心神不安缠扰不清的气氛,而且整个雕塑打算代表一个原有秩序因人为因素而远离人类。
建筑师及其设计感受:大屠杀的巨大的恐怖和滔天的罪恶,任何想用传统方式表达它的尝试都是不足的。
我们的纪念碑试图提出一个新的想法不同与一般的怀旧今天,我们只能通过现金的一种表现来知道过去。
————彼得·埃森曼,1998年关于彼得埃森曼:自从他第一次作为建筑理论期刊《oppositions》编辑的经历后,彼得·艾森曼开始反复处理建筑的基本问题,出版物中的设计理论以及作为一个教师的问题。
他是耶鲁大学的“路易·康”建筑学教授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
对于他的工作生活中,他被授予了2004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令人印象深刻的系列出版物和多次国际学术活动,讲座和荣誉,使他成为了在建筑领域最有趣的风云人物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艾森曼反复涉及了先现代建筑中的历史内涵。
在他关注的哲学问题的基本立场上,他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批判性对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话语姓名:王又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建筑学指导教师:孔宇航20020601前言heface歌德(Goethe)曾在《浮士德》中说:“Allofuslivelifebutveryfewhave舭ideaaboutit’’同样,在我们这样一个领域中,在这样一个巨变的年代里,许多人在从事着与建筑学相关联的职业,但又有多少人具有关于建筑学的。
idea”?解析键得·艾森曼的建筑话语,即使不能为我们提供+崭新的+想法,也能通过其建筑话语看到这个时代的深潭的圃惑……——题记话语(Discourse)介于语言与言语之间。
它指语言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限定下的群体表现形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因素、思想方法形成属于特殊群体的话语。
它总是主体在一种特定的时间、地理学氛围中说话。
福柯(Foucault-Michel)认为一种文化现象就是一种话语。
本文选用“话语”一词,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在话语的层次上,由于每个话语部具有言非所言和包含多层意义的能力,因此,在话语范畴内所指是过剩的。
话语的不确定性与丰富性给彼得·艾森曼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其二,更主要的是,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虽然一直处于不断的自我否定之中,但其中不变的是其对句法学的探讨。
o因此本文选择“话语”这一语言学术语,其中涵盖值得·艾森曼在建筑领域中的一切作品、理论及其它相关理念。
在形式主义时期,彼得·艾森曼弃绝一切文化因素,研究基本的建筑元素与元素之间的纯粹关系。
结构主义时期他的关注点转向建筑的深层次结构.运用转换生成语法,探讨建筑元素的深层次表述。
而在后结构主义阶段他开始质疑元素之间的先验关系,不再用理性的手段研究世界非理性存在的奥秘。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话语是开放的。
除了对语言学的坚持外,他关心所有文化现象和人类智慧,认为它们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分。
accumulation of civilization, the number of spaces expressing rich spiritual content will also increase. For architects pursuing new architectural space design schemes, space narrative is undoubtedly a solution strategy. Tschumi uses the event-architecture theory in la Villette park to refer to the three parts of space, events and activities in the city through the three levels of point, line and plane. The narrative of space is well conveyed.Key words narrative space; deconstruction aesthetics; la Villette park; multiculturalism当今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相较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人们受到的多样性数据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对于空间的社会文化情感需求更加突出。
在此背景下,解构主义率先提出融合叙事领域的思想,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以下简称“屈米”)作为先锋,其设计的拉·维莱特公园是建筑和景观领域运用叙事学进行创作的典例。
文章将以拉·维莱特公园设计方案为例,从建筑叙事学的视角分析该公园内建筑的形成过程与动因,剖析建筑师的思维轨迹及其作品的美学意义,从而使读者领会解构主义美学对当代空间叙事的积极作用,期望建筑师将构建更多元的人与场所的互动。
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特征(一)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特征什么是解构主义设计?解构主义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设计风格,强调对事物本质的解构和重新组织来展现独特的视觉效果。
它突破了传统设计的限制,通过非常规的形状、不对称的布局、多层次的层叠和艺术性的拆解与重组,创造了一种充满张力和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
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的特征解构主义设计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不规则的形状:解构主义设计追求非凡的形态感,通常采用折线、曲线等不规则的形状,打破了传统设计中对称和规则的框架。
2.不对称的布局:解构主义设计强调对称的破坏和不对称的平衡。
通过将元素错位、错位和叠加,创造出一种紊乱但又有秩序感的视觉效果。
3.多层次的层叠:解构主义设计通常在布局中使用多个层次的叠加和重叠,创造出一种深度感和立体感,使设计更加生动有趣。
4.艺术性的拆解与重组:解构主义设计摒弃传统的设计规则,通过将元素进行拆解、分离和重组,创造出一种艺术性和新颖感。
5.强烈的视觉冲击:解构主义设计追求视觉冲击力,通过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设计元素和布局,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产生强烈的视觉印象。
6.引人思考和探索:解构主义设计常常通过复杂的形态和深层次的层叠来引发观察者的思考和探索。
设计师试图打破人们对事物的既定认知,创造出一种引人深思的体验。
解构主义设计的应用领域解构主义设计广泛应用于建筑、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
一些著名的建筑作品,如弗兰克·盖里的肯特大学汽车博物馆和安东尼·加迪的惠特尼博物馆,都采用了明显的解构主义设计元素。
在平面设计领域,解构主义设计为品牌、标志、海报等视觉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它通过突破传统的设计规则和框架,营造出独特的品牌形象和视觉风格。
总结解构主义设计是一种突破传统的设计风格,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解构和重新组织,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它追求非凡的形态感、不对称的平衡、多层次的立体感和艺术性的拆解与重组。
解构主义设计在建筑、室内设计和平面设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创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7、3 解构主义7、3、1 解构建筑概况20世纪80年代,西方建筑界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解构主义”的新思潮。
它不仅质疑现代建筑,还对现代主义以后出现的历史主义、通俗主义的思潮持批评态度,试图建立关于建筑存在方式的全新思考。
解构主义建筑的得名,与两次重要活动有关:一次是1988年6月至8月,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七人作品展;另一次是同年7月,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行了一个名为“建筑与艺术中的解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
解构主义建筑与解构主义哲学:在思想观念上确实存在着某种关联,一些解构建筑师比较关注哲学,试图将建筑纳入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而另一些解构建筑师则不然,他们更加关注建筑形式与空间的全新创造。
第一类建筑师:伯纳德·屈米、彼得·艾森曼、丹尼尔·里伯斯金、莱姆·库哈斯等。
第二类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蓝天组等。
7、3、2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从70年代到80年代,分别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普林斯顿大学等执教,在纽约和巴黎成立事务所,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生院院长。
思想基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福柯的后现代哲学。
代表实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982-1989从“分解”到“叠合”为处理拉维莱特公园开发计划的复杂性和不定性,屈米以“分解”的观念在公园用地上建立起三个结构系统:“面”系统,以一种表层结构来表达;“线”系统,用了许多连接线条和线性构件;“点”系统,精心设计了许多小型构筑物。
“点”、“线”、“面”三个系统,还无法控制公园的整体结构。
屈米将“点”系统上的10.8m 见方的构筑物放置在一个间距为120m的方网格的交叉点上。
构筑物形式各异,但红色却是唯一的保留颜色。
在方网格有秩序地组织下,“点”系统及构筑物具有了决定整个公园结构的作用。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之间是一种既延续又断裂的关系,前者主要表现在语言论、形式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后者则主要表现在它们不同的哲学基础、研究方法及逻辑等方面.结构主义起源于法国。
霍克斯(TerenceHawkcs)认为"结构主义基本上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一思维方式中,"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即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关系所决定。
总之,任何实体或经验的完整意义除非它被结合到结构中去,否则便不能被人们感觉到。
"[4]因此,结构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永恒的结构: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们的最终的本质。
结构主义哲学所说的结构指的是“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
结构主义强调相对的稳定性、有序性和确定性。
方法论:强调整体性。
结构主义坚持只有通过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适当地解释整体和部分。
结构主义方法的本质和首要原则在于,它力图研究联结和结合诸要素的关系的复杂网络,而不是研究一个整体的诸要素。
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解构的概念针对的是理论上的专制,意味着一种对某种结构进行解构以使其骨架显现出来的方式。
解构看重的是差异和重复,而不是对立和矛盾。
因此,德里达用的是deconstruction(摧毁)。
解构主义是反对权威,反对对理性的崇拜,反对二元对抗的狭隘思维,认为既然差异无处不在。
方法论:解构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去看一个文本中的二元对立(比如说,男性与女性、同性恋与异性恋),并且呈现出这两个对立的面向事实上是流动与不可能完全分离的,而非两个严格划分开来的类别。
而这个的通常结论就是,这些分类实际上不是以任何固定或绝对的形式存在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