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4
应用题教案优秀7篇应用题参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正确使用中括号,进一步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和文字题的能力。
(二)通过观察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难点:正确使用中括号。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复习小括号及中括号的作用。
2.2+7.8-0.9×0.5。
(1)说出上题的运算顺序。
(2)如果想先算7.8-0.9怎么办?(加括号,算式成为:2.2+(7.8-0.9)×0.5。
)(3)如果想先算2.2+(7.8-0.9)又该怎么办?(加中括号,算式成为:[2.2+(7.8-0.9)]×0.5。
)(4)小结:①小括号、中括号有什么作用?(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②中括号与小括号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在使用了小括号以后,还需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就要在小括号的外面使用第二重括号:中括号。
)2.口述算式并说出结果。
(1)3.7与6.5的和;(2)5与3.291的差;(3)100与0.075的积;(4)25除以5;(5)25除5;(6)30个0.5的和;(7)21除以42的商的一半;(8)2.5乘以4的积除以10;(9)10.2的5倍减去7的差;(10)7.8与2.2的和除以5。
(二)学习新课1.学习例5: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列综合算式。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①这题最后求什么?(求商。
)被除数是什么?除数是什么?②根据题意“缩句”。
积去除12,求商。
③写出关系式:(3)学生列式并计算。
12÷[(2.4-0.48)×5]=12÷[1.92×5]=12÷9.6=1.25。
提问:①算式中为什么要加中括号?(根据题意,12是被除数,除数是(2.4-0.48)×5所得的积。
由于需要先算出除数,而这部分算式中已有小括号,所以还要在小括号的外边加上中括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补充问题,再解答1.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________?24-20=4(个)答:还剩4个。
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________?6×4=24(个)答:一共有24个皮球。
师说:刚才同学们这两道题做得很好,请同桌的两个同学讨论一下,能不能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生答: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师说:这道由两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合并成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2,你们会解答吗?(二)学习新课1.出示例2例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问: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先干什么?生答:读懂题意。
师说:请同学们自由读题,读懂题意的同学就坐好。
(指名一同学读题)问:读懂题意再干吗?生答:划出已知、求。
师问:谁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生答:第1个已知条件是:商店里有4盒皮球。
第2个已知条件是:每盒6个。
第3个已知条件是:卖出20个。
所求问题是:还剩多少个?(同时打出相应的投影图或P7实物图)教师问:明确了这道题的已知、求,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分析数量关系)教师问: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
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集体讨论,教师板书:(1)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6×4=24(个)(2)还剩多少个?24-20=4(个)答:还剩4个。
教师总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先认真读题,找准已知、求,再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一定能正确解答出应用题。
(三)巩固反馈1.做一做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
幼儿园的数学应用题教案(通用14篇)幼儿园的数学应用题教案篇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学会7的加法应用题,培养幼儿的细心观察能力。
2、通过操作,游戏帮助幼儿巩固7的加法应用题。
3、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乐意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难点:初步学会7的加法运算活动难点:创编、计算7的加法应用题。
活动准备:课件、若干种动物卡片,水果,图形卡片,内容音乐CD。
活动过程:一、问答游戏导入:(复习6以内的加法题)老师:小朋友,我问你?2+3=?(拍手,拍手,右手伸出2指,左手伸出3指)幼儿:X老师,我告诉你,2+3=5!(拍手,拍手,左手伸出2指,右手伸出3指,说出得数)老师:小朋友,我问你?4+2=?幼儿:X老师,我告诉你,4+2=6!(整体回答后可以询问个别幼儿)二、学习7的加法应用题(展示课件)1、池塘里原来有6条鱼,又来了1条鱼,一共有几条鱼?(6+1=7)老师:小朋友,请看谁来了?。
播放小鱼音乐,并且同时播放课件。
故事引入。
讲解小鱼原来有6条,又来了1条,现在池塘里一共有几条?幼儿:7条。
老师: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幼儿:6+1=72、蝴蝶飞入花丛中,先飞来4只蝴蝶,又飞来3只蝴蝶,一共飞来了几只蝴蝶?(4+3=7)老师:小朋友,你们看,那儿有几只蝴蝶呀?幼儿:4只蝴蝶。
老师:是呀,有4只蝴蝶。
那小朋友们看看远处又飞来了几只蝴蝶呀?幼儿:3只蝴蝶。
老师:小朋友们想一想,花丛中先飞来4只蝴蝶,又飞来3只蝴蝶,一共飞来了几只蝴蝶?幼儿:7只。
老师:怎么算出来的呀?幼儿:4+3=73、小鸡在啄虫子,第一次有5只小鸡,第二次又来了2只小鸡,一共有几只小鸡?(老师启发幼儿创编应用题)5+2=74、一棵苹果树上结出了很多很多的苹果,先长出来了3个苹果,又长出来了4个苹果,一共长出来了几个苹果?(老师问,小朋友答)3+4=7老师板书所有是7的加法算式1+6(6+1)2+5(5+2)3+4(3+4)三、幼儿操作练习,老师巡回观察并指导1、幼儿分组创编得数是7的加法应用题。
应用题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本文范文整理的10篇《应用题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应用题参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教学难点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32-5=6.5-5=1.5(千米)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三)引新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小时)二、讲授新课(一)教学例1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2、学生尝试解答、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千米、方法二:(千米)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4、练习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二)教学例2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第一次+第二次2、列式解答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千克方法二: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4、练习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三、巩固练习(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这部书稿有多少页?(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第二次截去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五、课后作业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吨、运来橘子多少吨?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六、板书设计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解:设乙每小时行千米答:,乙每小时行千米、解:设这批水果有千克答:这批水果有480千克、教案点评:教学程序安排紧凑,教学方法得当,语言简炼,重点突出,整体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儿童特点。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案(优秀2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从一个数里减去两部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3、充分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应用知识做铺垫教学重、难点:能够从生活中找到这类应用题的雏形,并能正确解决教学关键: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自然生动的生活情境师:今天老师可忙坏了,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学生:想!师:早晨,老师的闹钟罢工了,竟然没有响,害的我没有赶上接送车,为了上班不迟到,所以我只好打面的到车站,再坐公共汽车过来了。
今天早晨我出门的时候,一共带了50元钱。
我先从家里出发,打面的到车站花了4元钱。
然后我又用了3元钱乘车到旧县。
(教师简要板书)二、解决可能遇到的生活问题师:根据我提供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交汽车一共花了多少钱?生:虞老师到旧县后还剩多少钱?生:虞老师打完面的后还剩多少钱?生: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车多用多少钱?师: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生:坐公共汽车比做面的少用多少钱?师:还有其他问题?(学生表示没有了)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一块儿解决不好办,咱们一个一个来解决,怎么样?师: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车多用多少钱?谁来解决?生:4-3=1(元)师:谁求出老师到达车站后还剩多少钱?生:50-4=46(元)师:谁能求出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车一共花了多少元?生:4+3=7(元)师:那么,老师到达旧县后还剩多少钱?这个问题挺难的,你会吗?三、自主探索求解新知的途径1、第一次尝试师:请小朋友们先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搜集信息。
小组内交流讨论,为全班交流进行准备)师:哪个小组愿意讲讲你们的做法?生:我们先求出了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车一共花的钱数:4+3=7(元)。
又用总钱数减去了一共花的钱数:50-7=43(元)。
幼儿园大班教案《编应用题》幼儿园大班教案《编应用题》「篇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初步体验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必须要有一件事情,两个已知数(条件)及一个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自编加法应用题。
2、发展幼儿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教具:1、能反映花园里有一只蝴蝶的背景图及能反映花园里有四只蝴蝶的背景图各一张;2、能反映天空中有两只小鸟的背景图及能反映天空中有三只小鸟的背景图各一张(树上有2只小鸟,飞来了3只小鸟。
)贴绒算式两张(1+4=,4+1=?);3、两个大问号。
学具:学具盒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一、复习5的组成。
1、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复习5的组成。
教师:“小朋友我问你,5可以分成1和几?”(谢老师我告诉你,5可以分成1和4、)“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嘿嘿,你的1球碰4球。
)教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们知道5有几种组成吗?(4种)对了,5有4种组成,5有哪4种组成?教师板书: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引导幼儿看图编5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1、教师出示第一幅图。
(花园里有一只蝴蝶在飞。
)a、教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花园里有什么?谁能用简单的话说一说?(花园里有一只蝴蝶在飞)教师:说的真好,我们一起来说:花园里有一只蝴蝶在飞。
b、教师出示第二幅图。
(又飞来了四只蝴蝶。
)教师:看看怎么了?(又飞来了四只蝴蝶。
)教师:现在花园里共有几只蝴蝶呢?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幼儿尝试讲述计算方法。
)教师:他是用加法算的,一起来看看这个加法算式怎样列?c、教师出示算式1+4=?教师:1+4=?你是怎么知道1+4=5呢?(引导幼儿说1和4合起来就是5)他说1和4合起来就是5,所以1+4=5。
说得真好,回答问题的声音又好听、很响亮。
教师:我们一起说说这个加法算式中的各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1表示花园里有1只蝴蝶在飞;4表示又飞来了4只蝴蝶;5表示花园里一共有5只蝴蝶;加号表示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合起来就是加法。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案通用12篇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并能掌握检验方法。
2、根据题意,能画线段图分析图意。
3、学习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数学,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一、巩固旧知,过渡引入1、根据题意,判断谁是单位1,并写出各题的数量关系。
(1)故事书本的2/5等于连环画的本数。
(2)梨重量的7/8是840千克。
(3)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2/3 。
2、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这两组算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课知识有联系,通过学习,为学习新知作过渡。
]二、学习新知1、出示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
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
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根据题意与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根据题意,启发学生: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
体重× 4/5 =体内水分重量师引导:这道题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该怎样求?能不能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χ,再列方程求出?(4)学生尝试练习方程解答,个别板演,教师点评。
(1)解:设这个儿童体重χ千克(2)算术法:28÷4/5 χ× 4/5=28 χ=28÷4/5χ=35答:这个儿童体重35千克。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案2时间:11月26日地点:大会议室主备人:赵参加人员:六年级全体数学教师教研内容: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教案(5篇)三班级数学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教案1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一第9-12题。
教学目标:熟悉和解答先求两个数的总数〔或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求它与另一部分的相差数〔或和,倍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会用分析法思路分析这类应用题,提高分析推理和举一反三的力量。
教具预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出示:〔1〕学校卖了15个足球,还买了4盒皮球,每盒6个,足球和皮球一共买了多少个?〔2〕学校买了15个足球,还买了4盒皮球,每盒6个,足球比皮球少买了多少个?〔1〕同学读题〔2〕思索: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做在自备本上。
集体订正时,同学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解答两步应用题,可以看问题,想需要的条件,确定先要求的中间问题,求出中间问题后,再依据求题里问题的数量关系,求出题目的结果。
3、出示〔1〕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2〕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3〕红花朵数是黄花的多少倍?让同学说出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4、揭示课题:我们依据看问题想条件的方法,可以找到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要怎样算。
这节课,就用这样的方法,连续练习两步计算应用题。
二、进展题练习〔一〕1、出示:少先队员种了24棵蓖麻,还种了2行向日葵,每行4棵。
1、同学读题,思索:这题有几个条件?2、缺少一个什么?〔问题〕3、商量:可以提出哪些问题?4、同学列式解答,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二〕第98页第10题1、同学读题2、思索:要求“楼上的座位比楼下少多少个?”必需知道哪两个条件?3、同学列式解答。
〔三〕书第98页第12题1、同学说图意2、图中告知我们哪些条件?3、思索商量:〔1〕戴眼镜男孩和扎辫子女孩各用了多少钱?必需要知道哪些条件?〔2〕要求戴帽子男孩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必需先算什么?三、作业:第98页第11题。
三班级数学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教案2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一第4-8题。
优秀教学教案(优秀8篇)敬启者:本文将为您呈现优秀教学教案的8篇案例。
以下为具体内容:教案一:《生物实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掌握常见实验操作的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概念讲解。
2.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操作。
3.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三、教学步骤1.准备显微镜和玻璃切片。
2.对细胞的结构进行简要讲解。
3.让学生观察玻璃切片下的细胞,并记录所见到的现象。
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观察结果。
5.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案二:《数学应用题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2.掌握应用题解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数学应用题的概念讲解。
2.例题的讲解和解题方法的演示。
3.学生独立进行应用题解答。
三、教学步骤1.讲解数学题目中的应用题。
2.通过例题演示应用题的解答思路。
3.让学生独立进行应用题解题。
4.对学生解题的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案三:《英语口语对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3.加强学生与他人的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英语口语表达。
2.对话的模拟练习。
3.听力材料的理解和回答问题。
三、教学步骤1.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英语口语表达。
2.组织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3.播放听力材料,要求学生理解内容并回答问题。
4.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案四:《历史知识梳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历史课程的关键内容。
2.梳理历史知识框架。
3.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1.历史知识的概述。
2.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
3.历史知识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
三、教学步骤1.回顾历史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2.梳理历史知识框架,并进行知识点串联。
3.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和总结。
教案五:《音乐鉴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应用题二》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1、了解应用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思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掌握解题的方法。
2、准确把握各种数学概念,比如平均数、比例等,并能在解题过程中准确运用。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中小学教育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五年级应掌握初步的综合运用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单元应用题的解法是教学重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解题方法训练,加深学生对应用题的认知。
2、教学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1)问题拆分的能力许多复杂的应用题必须通过拆分问题的方法才能得到解决,因此,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善于利用逻辑与推理的能力。
(2)公式运用的能力在应用题中,公式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公式反映数学规律和现象,是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运用的重要工具。
但公式的灵活运用需要适当的数学训练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我们要组织学生进行基本概念的学习和掌握。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各种概念的含义、特点及其重要性,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2、实例分析我们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班级合作的学习分析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中的应用题,让学生了解各种应用题的解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堂内容转化为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3、讨论问答学生的自我发现和共同探讨是学习的重要环节。
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让困难和疑惑得到解决。
四、课堂活动1、使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应用题解法,并让学生自行动手计算。
2、透玻璃式教学,将高水平的家长或老师请进类中为学生讲解实际问题解决方案。
3、让学生组织起来合作,共同解决应用题,通过合作学习互相检阅彼此作业。
五、总结在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中,应用题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案通用12篇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案1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1、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1)棉田的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5。
(2)小军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3/8。
(3)故事书的本数占图书总数的1/3。
(4)汽车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的1/5。
2、找单位1,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占总只数的2/5。
(2)甲数正好是乙数的3/8。
(3)男生人数的1/3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3、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解答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即: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同学们都能正确分析和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分数除法应用题又如何解答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除法应用题)二、新授1、教学例1。
一个儿童体内所含的水分有28千克,占体重的4/5。
这个儿童体重有多少千克?(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共同画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分析数量关系式提问:根据水份占体重的4/5,可以得到什么数量关系式?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例1和复习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相同,因此单位1相同,数量关系式也相同,都是把体重看作单位1,数量关系式是: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进一步完善。
提问:根据题目的条件,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一题的数量关系式: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现在已知体内水分的重量,要求儿童体重有多少千克,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引导学生说出用方程解答。
)让学生试列方程,并说出方程表示的意义。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范文(通用6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范文篇1教学目标:1、能够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一、等量关系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出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单价×()=总价工作时间=()÷()()×时间=路程()×数量=总产量三角形面积=()×()÷2 长方形面积=()×()正方形周长÷()=边长(上底+下底)×()÷()=梯形面积长方形周长=(+)×2 平行四边形面积=()×()二、列方程解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1)弄清题意,找出(),并用()表示;(2)找出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方程;(3)();(4)检验,写出()。
常用关系:付出的钱数-()=找回的钱数已修的米数+()=总共要修的米数总路程-()=剩下的路程三、归纳总结,布置作业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范文篇2 教学目标: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1.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具准备:配套教与学的平台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解方程8x ÷ 2 =28 7(x+3)÷ 2 =282(x +17 )=40 6(5+x)÷ 2 =362.任意选择一题进行检验。
3.复习以前学过的公式:C=2(a+b)C=4a S=ab S=ah÷2 S=(a+b)h÷2 ……4.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1)[说明:复习部分安排解方程,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方程的合理解法;另一方面也对方程的检验格式稍作复习,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集合15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教学内容:教材15页例4素质教育目标:1、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
〔2〕、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2、教学例4:出例如题〔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所求问题。
〔2〕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想一想:根据题里的条件,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讨论题:〔3〕比拟两种方法哪种比拟简便。
3、引导概括解容许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
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
这样使计算变得比拟简便。
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4、综合与应用:〔课件〕5、板书教学内容:教科书例5及第19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拟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
〔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56某2+5678某4—78168—17某4100—100÷5某32.复习题: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某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9篇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2.培养学生分析方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及推理能力.3.渗透比较、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教学重点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1.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2.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1)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台抽水机4小时浇地多少亩?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三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1)读题,与复习题1题进行比较,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问:要想求“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这两个条件题中直接告诉了吗?该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并引导学生画线段.(2)根据线段图,引导学生口述,教师书写小标题,形成板书.其他学生把书中第14页的空白填写完整.①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②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③三年级和四年级共多少人?160+114=274(人)答:三年级和四年级共274人.(3)引导总结:从问题入手,推想出能直接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再看这两个直接条件题中是不是直接给出了,如没有直接给出,再思考利用哪些条件可求出直接条件,进而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算什么.2.类推学习例4.(1)出示例4:两个修路队共同修一条路,3天修完.第一天修了120米,第二天修了102米.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2)分析题意,指名学生在原例题的线段图上标注所求问题.(3)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分步完成,指名学生板演,形成板书,最后集体订正.①第一队每天修多少米?120÷3=40(米)②第二队每天修多少米?102÷3=34(米)③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40-34=6(米)答: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6米.三、课堂总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三步应用题的解法:分析这类应用题可以从问题入手,并先求出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四、巩固发展.1.少年宫装了8串彩色灯泡,每串15个.还安装了6串普通灯泡,每串20个,一共安装了多少个灯泡?(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2.口头列算式解答,投影出示下图情景,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分别组成一步、两步、三步应用题,并请其他组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菊花和芍药花共有多少盆?五、布置作业.商店运来一批水果,其中有香蕉375千克,有桔子500千克.每25千克装一筐.香蕉比桔子少几筐?(用两种方法解)板书设计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教学目标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3.继续培养学生类推、分析、比较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口算.56×2+56= 78×4-22= 45÷(3+2×6)=168-17×4= 100-100÷5×3=(100-100÷5)×3=2.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二、探究新知.1.改复习题为例5: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要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形成板书:(1)四年级栽树多少棵?56×2=112(棵)(2)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56+112=168(棵)(3)五年级栽树多少棵?168-10=158(棵)答:五年级栽树158棵.6.反馈练习.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三、巩固发展.1.学校里有柳树36棵,松树比柳树少12棵,杨树的棵树等于松树和柳树总棵数的4倍.有杨树多少棵?同桌互相说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2.狮子可以活40年,大象活的年数是狮子的2倍,海龟活的年数比大象活的年数的2倍还多20年.海龟能活多少年?(先画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计算)四、课堂小结.第一: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第二: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第三: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五、布置作业.学校组织数学比赛.五年级参加60人,四年级参加45人,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三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画图并计算)板书设计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3[案例]1、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师:请看题板,你能提出些什么问题?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新镇小学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生:三年级有多少人?四年级有多少人?三、四年级一共多少个班?三、四年级一共多少人?师:不错呀,提了这么多问题。
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4例5,做一做,练习三的第10—12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理解简单加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灵活解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应用题教学,渗透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灵活地选择解答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4-8 15-9 12-7 15-7
7+5 13-8 7+8 11-8
13-7 17-9 16-7 12-9
2.
3.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由复习题3(1)引出例4。
可以设计情境:草地上跑来7只白兔,又跑来5只黑兔。
(1)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4
(2)指名学生叙述题意,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同时教师出示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提问:为什么用加法做?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求总数,所以用加法计算。
(4)指导学生把算式和得数填在书上,指名读算式并回答。
2.教学例5
由复习题3(2)引出例5
(1)学生读题。
(2)指明叙述题意,说出已经条件和问题。
同时教师出示
(3)比较例4和例5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说明:白兔的只数加上黑兔的只数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
提问:求黑免有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联系减法的含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算式为12-7=5(只)
(5)将例5改为:学校养白兔和黑兔一共12只,黑兔是5只,白兔是几只?有了例5的基础,可让学生仍采用上面的分析方法,独立列出算式。
12-5=7(只)
3.比较
请同学们看例4和例5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求两个数的和”与“求另一个加数”这两种题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的理解。
三、巩固发展
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请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2.6+4=□
7+2=□
□+□=□
□+□=□
10-□=□
9-□=□
□-□=□
□-□=□
3.练习三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请同学们汇报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的第10、11题。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4
学校养(y3ng)7只,5只,一共养多少只兔(t))?
口答:一共养 12 只兔。
eq \x(7) eq \x(5)=eq \x(12)(只)
例5
学校养和一共12只。
白兔是7只,黑(h5i)兔是几只?12-7=5(只)
口答:黑兔是 5 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