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确定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的单位1(只要找出关键字,关键字后面的就是单位1)正确找准单位“1”,是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每一道分数应用题中总是有关键句(含有分率的句子)。
在分数问题中,首先找到含有分率的关键句,单位“1”往往就是比、占、是、相当于、正好等字的后面的那一个量,即“的几分之几”前面的一个量就是单位“1” 。
如果单位“1”是已知的,就用乘法。
如果单位“1”是要求的问题,就用方程(<把单位“1”的量设为X>ⅹ×分率= 比较量)或除法(单位“1”= 比较量÷分率)。
如确定单位1的分数应用题:1、果园里有桃树45棵,梨树棵树是桃树的九分之五,又是橘树的七分之一,梨树有几棵?橘树有多少棵?2.小萍身高147厘米,小青比小萍矮1/7。
小青身高多少厘米?3、2003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2/5,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4、一头鲸长28米,一个人身高是鲸体长的2/35,这个人身高多少米?5、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我国占其中的1/4,我国约有多少只?全世界有桦树40种,我国桦树的种类占其中的11/20,我国有桦树多少种?6、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2/5,养了多少只鸭?如果鹅的只数比鸭少3/5,养了鸭多少只?7、冰融化成水后,水的体积变为冰的体积的10/11,现有一块冰,融化成水的体积是30立方分米,这块冰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8、狮子奔跑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大约是猎豹的6/11,猎豹奔跑时的最高时速大约是多少?9、学校有科普读物320本,占全部图书的2/5,科普读物相当于故事书的4/3,图书馆有多少本书?故事书有多少本?10、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的水分,可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晓明体重是多少㎏?小明爸爸体重多少㎏?11、校园里有杨树20棵,柳树是杨树的9/10,槐树是柳树的2/3,槐树有多少棵?12、广州平均年日照1608小时,北京年日照时间比广州多1/2,北京年日照时间大约多少小时?13、骆驼驼峰中储藏的脂肪,相当于体重的1/5,一头体重225㎏的骆驼,驼峰里含有多少脂肪?14、鸡的孵化期是21天,鸭的孵化期比鸡长1/3,鸭的孵化期多少天?15、五年级师生向希望小学捐书150本,六年级比五年级多捐2/15,六年级师生捐书多少本?16、1999年世界人口达到60亿,预计2013年将增加1/6,2013年世界人口将达到多少亿?17、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4/5,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18、磁悬浮列车运行速度可达430千米/小时,普通列车比他慢36/43,普通列车速度是多少?19、学校上个月用电600千瓦时(度),这个月比上个月节约1/12,这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20、今天卖出晚报120份,晨报比晚报少卖1/4,晨报卖出多少份?21、小军的飞机模型在空中飞行6分钟,小峰的飞机模型飞行时间比小军短1/3,小峰的飞机模型飞行飞行了几分钟?22、牛郎星运行的速度是26千米/秒,织女星运行速度是牛郎星的7/13,织女星每秒运行多少千米?23、为举行校庆,六年级要做180面小红旗,已经做了5/6,还有多少面没有做?24、学校的美术小组25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航模小组有多少人?25、小红看一本课外书,看了35页,正好是这本书的5/7,这本书几页?26、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是8千米/秒,相当于宇宙飞船的40/57,宇宙飞船的速度是多少?27、爸爸每月收入1500元,妈妈每月收入1000元,每月开支大约要占总收入的3/5,每月开支多少元?28、某电视机厂去年上半年生产电视机48万台,是下半年产量的4/5,这个电视机厂去年全年产量是多少?29、我国东西相距5200千米,东西相距是南北相距的52/55,南北相距多少千米?。
正确找准单位“1”一、基本思路: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所以单位1的判定,就是看把谁平均分了,就把谁看作单位1.谁的几分之几,谁就把谁看作单位1。
.如一桶油用去14,男生占全班的25,桃树棵数相当于梨树棵树的34,一台电视机降价15。
男生比女生多全班的18.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
.正确找准单位“1”,是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
每一道分数应用题中总是有关键句(含有分率的句子)。
如何从关键句中找准单位“1”,我觉得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考虑。
一、部分数和总数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
例如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所以,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
再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2/5,吃了多少千克?在这里,食堂一共买来的白菜是总数,吃掉的是部分数,所以100千克白菜就是单位“1”。
解答这类分数应用题,只要找准总数和部分数,确定单位“1”就很容易了。
二、两种数量比较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
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
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1/2。
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作为比较量。
在另外一种没有比字的两种量相比的时候,我们通常找到分率,看“占”谁的,“相当于”谁的,“是”谁的几分之几。
这个“占”,“相当于”,“是”后面的数量——谁就是单位“!”。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宽是长的5/12。
在这关键句中,很明显是以长作为标准,宽和长相比较,也就是说长是单位“1”。
又如,今年的产量相当于去年的4/3倍。
那么相当于后面的去年的产量就是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的确定宁阳县第二小学杨淑贞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因为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其实,分数应用题并不可怕,抓住关键内容,认真分析,是有一定规律可遵循的。
能否准确找到单位“1”,是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关键,而单位“1”的确定,关键是正确理解关系句。
关系句,即反映两个量关系的句子,在应用题中至少有两个量,根据关系句确定单位“1”,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这两个量如果是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一般总数是单位“1”。
例如:“一本故事书有15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书的5总页数是总数,小明第一天看的页数是部分数,所以,书的总页数就2”,在这里,是单位“1”;再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5食堂一共买来的白菜是总数,吃掉的是部分数,所以100千克白菜就是单位“1”。
解答这类分数应用题,只要找准总数和部分数,确定单位“1”就很容易了。
二、如果是两个独立量之间的关系,而那个作为参照的量也就是标准的量就是单位“1”,也就是和谁比,谁就是单位“1”。
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系句非常多。
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
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1,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单位“1”。
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2位“1”),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作为比较量。
在另外一种没有比字的两种量相比的时候,我们通常找到分率,看“占”谁的,“相当于”谁的,“是”谁的几分之几。
这个“占”,“相当于”,“是”字后面的数量就是单位“!”。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宽是长的32,很明显是以长作为标准,宽和长相比较,也就是说长是单位“1”。
又如,实际的产量相当于计划产量的23倍。
那么相当于后面的计划的产量就是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三、如果两个量是原数量与现数量 的关系,而关系句中没有很明显地带有一些指向性特征的词语,也不是部分数和总数的关系,这类分数应用题的单位“1”比较难找,就要仔细挖掘关系句的意思了。
小学六年级: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的确定方法,别再弄错了分数应用题中怎样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的核心是要弄清楚哪个量是“单位1”,这多(或少)的百分之几究竟是谁的百分之几?常用的方法有以下3种:(1)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如:有120吨货物,运走了24吨,还剩下百分之几没有运走?这个问题中12 0吨是总数量,24吨是部分数量,因此120吨就是单位1;六(1)班女生占总人数的3/5,六(1)班总人数就是单位1.(2)熟练掌握几个关键的字:“比”、“是”、“的”、“占”、“相当于”等. 一般情况下,“比”后“的”前的量是“单位1”,“是”、“相当于”、“占”后面的量是“单位1”.举例说明如下:将正确列式的选项填在相应的括号里.①李明家养了120只灰兔,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40%,李明家养了多少只白兔?()②李明家养了120只灰兔,占白兔只数的40%,李明家养了多少只白兔?()③李明家养了120只灰兔,比白兔的只数少40%,李明家养了多少只白兔?()④李明家养了120只灰兔,白兔的只数比灰兔少40%,李明家养了多少只白兔?()A.120×(1-40%)B.120÷40%C.120÷(1-40%)D.120×40%解析:①中,“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40% ”,“是”后面是灰兔,因此灰兔的只数是“单位1”;②中,“占白兔只数的40% ”,“占”后面是白兔,因此白兔的只数是“单位1”;③中,“比白兔的只数少40% ”,“比”后面是白兔,因此白兔的只数是“单位1”;④中,“白兔的只数比灰兔少40% ”,“比”后面是灰兔,因此灰兔的只数是“单位1”.正确答案是(1)D(2)B(3)C(4)A.(3)原数量与现数量的比较型问题,一般原数量是单位1.如: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8元降到6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原来的数量是8元,现在是6元,单位1就是原数量8元.再如: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1/10,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1/12.象这样的水和冰两种数量到底谁作为单位“1”?我们只要看,原来的数量是谁,谁就是单位“1”.比如水结成冰,原来的数量是水,那么水就是单位“1”;冰融化成水,原来的数量是冰,所以冰的体积就是单位“1”.【易错题型练习】1.()比28千克多12.5%.A.3.5千克B.24.5千克C. 31.5千克D.32千克2.今年棉花产量比去年增加20%,就是()A.今年的棉花产量是去年的102%;B.去年棉花产量比今年少20%;C.今年的棉花产量是去年的120%;D.去年产量比今年少80%.3.李叔叔10月份看中的轿车是12万元,到了年底降到了10.8万元.问降了百分之几?4.李奶奶家养母鸡25只,公鸡20只.(1)李奶奶家养的母鸡比公鸡多百分之几?(2)李奶奶家养的公鸡比母鸡少百分之几?5.(1)利民服装厂计划11月份加工服装25万件,实际加工30万件.实际比计划多加工百分之几?(2)利民服装厂计划11月份加工服装25万件,实际比计划多加工5万件.实际比计划多加工百分之几?(3)利民服装厂计划11月份加工服装25万件,实际比计划多加工5万件. 实际加工的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4)利民服装厂11月份实际加工服装30万件,比计划多加工5万件. 实际比计划多加工百分之几?6.把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加工成一个棱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木块.体积减少了百分之几?7.甲校学生人数比乙校学生人数多25%,求乙校学生人数比甲校学生人数少百分之几?8.已知甲数比乙数多3/5,那么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9.一本科幻小说有96页,小军看了43页.小军说“剩下的比这本书的1/2少5页”,小丽说“剩下的比这本书的5/12多13页”.小军和小丽谁说的对?10.建筑工地要运进一批沙子,第一次运进总量的25%,第二次运进总量的40%,第二次比第一次多运30吨.这批沙子共有多少吨?11.一根竹竿不足8米,如果从一头量到4米做一记号,再从另一头量到4米做一记号,若这两个记号之间的长度是全长的25%,那么竹竿全长是多少米?【答案】1. 28千克就是单位1,比28多12.5%的数就是28×(1+12.5%)=31.5,正确答案选C.2.“比去年增加20%”,“比”后的“去年”就是单位1,因此今年的产量就是(1+20%)=120%,正确答案是C.3.原数量12万元就是单位1,(12-10.8)÷12=10%.4.(1)公鸡是单位1:(25-20)÷20=25%;(2)母鸡是单位1:(25-20)÷25=20%.5.本题的4问中,单位1都是计划加工服装的件数.(1)(30-25)÷25=20%;(2)5÷25=20%;(3)(25+5)÷25=120%;(4)5÷(30-5)=20%.6.虽然没有“比、是、的”这些关键的字,但是认真读题,不难看出题中的意思是“正方体的体积比长方体的体积减少了百分之几?”,因此长方体的体积是单位1.(6×5×4-4×4×4)÷(6×5×4)≈46.7%.7.1+25%=125% (125%-1)÷125%=20%.8.第一句是“甲数比乙数”,因此“比”后的乙数就是单位1,甲数就是(1+ 3/5)=8/5.;第二句“乙数比甲数”,因此甲数就是单位1,(8/5-1)÷8/5= 3 7.5%.9.小军说“剩下的比这本书的1/2少5页”,是以“这本书”为单位1的,96×1/2=48,48-5=43,而剩下的页数是(96-43)=53页,因此小军说错了;小丽说“剩下的比这本书的5/12多13页”,也是以“这本书”为单位1的,9 6×5/12=40,40+13=53,和剩下的页数是相等的,因此小丽说的对.10.题中的25%和40%都是针对总量的,也就是总量就是单位1,两次的差额40% -25%=15%,也是占总量的15%,30÷15%=200吨.11.画出示意图:25%就是两次重合的部分,设竹竿的全长是x米,由题意可得x+25%x=4+4 ,可解得x=6.4,即竹竿全长为6.4米.。
如何确定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的单位1(只要找出关键字,关键字后面的就是单位1)正确找准单位“1”,是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每一道分数应用题中总是有关键句(含有分率的句子)。
如何从关键句中找准单位“1”,我觉得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考虑。
一、部分数和总数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
例如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所以,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
再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2/5,吃了多少千克?在这里,食堂一共买来的白菜是总数,吃掉的是部分数,所以100千克白菜就是单位“1”。
解答这类分数应用题,只要找准总数和部分数,确定单位“1”就很容易了。
二、两种数量比较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
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有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正好”。
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1/2。
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作为比较量。
在另外一种没有比字的两种量相比的时候,我们通常找到分率,看“占”谁的,“相当于”谁的,“是”谁的几分之几。
这个“占”,“相当于”,“是”后面的数量——谁就是单位“!”。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宽是长的5/12。
在这关键句中,很明显是以长作为标准,宽和长相比较,也就是说长是单位“1”。
又如,今年的产量相当于去年的4/3倍。
那么相当于后面的去年的产量就是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三、原数量与现数量有的关键句中不是很明显地带有一些指向性特征的词语,也不是部分数和总数的关系。
这类分数应用题的单位“1”比较难找。
例如,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1/10,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1/12。
象这样的水和冰两种数量到底谁作为单位“1”?两句关键句的单位“1”是不是相同?用上面讲过的两种方法不容易找出单位“1”。
正确找准单位“1”一、基本思路: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所以单位1的判定,就是看把谁平均分了,就把谁看作单位1.谁的几分之几,谁就把谁看作单位1。
.如一桶油用去14,男生占全班的25,桃树棵数相当于梨树棵树的34,一台电视机降价15。
男生比女生多全班的18.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
.正确找准单位“1”,是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
每一道分数应用题中总是有关键句(含有分率的句子)。
如何从关键句中找准单位“1”,我觉得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考虑。
一、部分数和总数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
例如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所以,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
再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2/5,吃了多少千克在这里,食堂一共买来的白菜是总数,吃掉的是部分数,所以100千克白菜就是单位“1”。
解答这类分数应用题,只要找准总数和部分数,确定单位“1”就很容易了。
二、两种数量比较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
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
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1/2。
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作为比较量。
在另外一种没有比字的两种量相比的时候,我们通常找到分率,看“占”谁的,“相当于”谁的,“是”谁的几分之几。
这个“占”,“相当于”,“是”后面的数量——谁就是单位“!”。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宽是长的5/12。
在这关键句中,很明显是以长作为标准,宽和长相比较,也就是说长是单位“1”。
又如,今年的产量相当于去年的4/3倍。
那么相当于后面的去年的产量就是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三、原数量与现数量有的关键句中不是很明显地带有一些指向性特征的词语,也不是部分数和总数的关系。
在分数应用题如何寻找单位“1”在分数应用题中如何寻找单位正确找准单位“1”,是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
每一道分数应用题中总是有关键句(含有分率的句子)。
如何从关键句中找准单位“1”,应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考虑。
一、把分率作为突破口,找准单位“1”分数应用题存在着三种数量(即比较量、标准量和分率),这三种数量有着如下的关系:标准量×分率=比较量,比较量÷标准量=分率,比较量÷分率=标准量,要正确找准单位“1”的量(即标准量)必须从题目中的分率着手,看这个分率是哪个量的分率,哪个量就是标准量。
例如:幸福村有旱地300 亩,水亩面积是旱地面积的3/5,水田面积有多少亩?这道题中的分率3/5 是旱地面积的3/5,所以旱地面积是单位“1”的量。
二、部分数和总数有些分数应用题,存在着整体和部分两个数量,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
例如: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所以,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
例如:红星小学有学生1000 人,男生占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在这道应用题中,学生的总人数是标准量,男生人数量比较量。
解答这类分数应用题,只要找准总数和部分数,确定单位“1”就很容易了。
三、两种数量比较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
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
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1/2。
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作为比较量。
在另外一种没有比字的两种量相比的时候,我们通常找到分率,看“占”谁的,“相当于”谁的,“是”谁的几分之几。
这个“占”,“相当于”,“是”后面的数量——谁就是单位“1”。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宽是长的5/12。
在分数应用题中如何确定单位“1”的量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小学数学的学习阶段,让学生感到困惑和难以掌握的就是应用题的学习,特别是分数应用题难度更大,而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就是能否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标准量)、分率对就量(比较量)和对应分率,而单位“1”的量是这个三个量的核心。
为此,我根据多种题型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单位“1”的量的确定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仅供参考:1.找关键字,题中如在分数前出现“是谁”、“占谁”、“比谁”、或“超过谁”等词时,那么“是、占、比、超过”等字后的这个“谁”就是该分数所对应的单位“1”的量。
例如:(1)一套西服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3/5,上衣是多少元》?分析:3/5前有“是上衣”一词,则“是”后的“上衣”是3/5对应的单位“1”的量。
(2)校园里有60棵树,杨树占总株数的1/5,杨树有多少棵?分析:“占”的后面是总株数,则它就是1/5对应的单位“1”的量。
2.在没有关键字时,如果在分数前有若干个量,可找最接近分数的这个量,就是这个分数对应的单位“1”的量。
例如:某汽车厂去年计划生产汽车12600辆,结果上半年完成全年计划的5/9,下半年完成全年计划的3/5,去年超产汽车多少辆?分析:题中5/9和3/5为两个量,但最接近分数的是“全年计划”,则它就是该分数对应的单位“1”的量。
3.在某些题中的分数前,既没有关键字,又没有出现量,那么这个分数的单位“1”的量便隐含题中,但通过读该题,便让单位“1”浮现在上面,很容易确定。
例如:六(1)班有学生68人,今天到校了33/34,到校人数有多少人?分析:很明显,全班人数是分数对应的单位(1)的量。
4.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是基本应用题的延续和发展,题中的单位“1”的量不定,因为这类题中的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的变幻关系可逐步确定而灵活选择。
例如:某学校六年级有四个班去植树,一班植树的棵数是其他班级的1/2,二班植树棵数是其他班级的1/3,三班植树棵数是其他班级的1/4,而四班植了130棵,问四个班级一共植树多少棵?分析:题中出现了3个不同的单位“1”的量,1/2对应的是二、三、四班植树的总棵数,1/3对应的是一、三、四班植的总棵数,1/4对应的一、二、四班植的总棵数,但解这道题如果逐步进行,按对应关系计算就太复杂,可选择不变量四个班植树总棵数来统一单位“1”的量,此计算过程要简单些。
分数应用题解题技巧(一)——单位“1”的确定(含例题)我们知道,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分率对应的量=单位“1”×分率单位“1”=分率对应的量÷分率因此,在分数学习中,单位“1”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广泛的意义来讲,它可以是一个整体,比如一本书,一项工程,或者一条路等。
它也可以是两个或几个量中的一个。
打个比方,单位“1”就是一把尺子,我们把这把尺子看做自然数意义上的1,其它量都来与它作比较,比较出的结果就是其它量相对应的分率或分量。
判断单位“1”是分数解题的重要一步,除了理解它的意义,再进行判断之外,可总结以下方法。
第一,单位“1”是一个整体。
这种情况最容易判断,如一本书,一项工程,一条路,一桶水等等,题目中出现的只有这个整体,其它都是它的一部分,这个时候,单位“1”就是这个整体。
第二,题目中有多个量的,需要确定哪个量是单位“1”,我们从题目中找到如:去年的几分之几,比乙多几分之几,比一班少几分之几等这种与分量连在一起的量,这个量就是单位“1” 。
另外,有的题目中出现如,今年减产两成,打八折等,这种有省略的,我们可以把它补充完整再判断。
比如,今年减产两成,应该是今年比去年减产两成。
打八折,应该是原价打八折。
因为不可能说今年比今年减产两成,也不可能说卖出价打八折(这与折上折不同)。
可以判断,去年产量是单位“1”,原价是单位“1”。
在题目中出现有多个量的时候,单位“1”是可能变化的,例如:甲是乙的15,乙又是丙的13,在甲和乙的关系中,乙是单位“1”,在乙和丙的关系中,丙是单位“1”。
这时,要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例如题目中给出是的甲的量,那就先利用甲和乙的关系,先求乙,在利用求出来的乙,去求丙。
在确定了单位“1”之后,我们可根据公式;分率对应的量=单位“1”×分率;单位“1”=分率对应的量÷分率,得出;如果单位“1”已知,用乘法;如果要求单位“1”,用除法。
准确找准单位“1”解决应用题准确找准单位“1”,是解答小学六年级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
每一道分数应用题中总是相关键句(含有分数率的句子)。
如何从关键句中找准单位“1”,我觉得能够从以下这些方面实行考虑: 一、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所以单位1的判定,就是看把谁平均分了,就把谁看作单位1.二、找单位“1”的具体方法: (一)、部分和总体:在同一整体中,部分和总体作比较关系时,部分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体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体就是单位“1”。
例如: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所以,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
再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52,吃了多少千克?在这里,食堂一共买来的白菜是总数,吃掉的是部分数,所以100千克白菜就是单位“1”。
解答这类分数应用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求出已知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的部分量,在用总量减去这个部分量,求出另一个量;另一种是先求出要求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这个部分量是多少。
例如:食堂里有540千克大米,第一周吃掉总数的31,第二周吃掉总数的21,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吃去多少千克? 分析:把540千克看做单位“1”,单位“1”的数量是已知的,所以用乘法计算,要求“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吃去多少千克”所以用减法。
即:540×21-540×31=270-180=90千克(二)、两种数量比较: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
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
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21。
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作为比较量。
在另外一种没有比字的两种量相比的时候,我们通常找到分率,看“占”谁的,“相当于”谁的,“是”谁的几分之几。
正确找准单位“1”解决应用题正确找准单位“1”,是解答小学六年级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
每一道分数应用题中总是有关键句(含有分数率的句子)。
如何从关键句中找准单位“1”,我觉得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考虑:一、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所以单位1的判定,就是看把谁平均分了,就把谁看作单位1.二、找单位“1”的具体方法:(一)、部分和总体:在同一整体中,部分和总体作比较关系时,部分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体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体就是单位“1”。
例如: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所以,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
再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52,吃了多少千克?在这里,食堂一共买来的白菜是总数,吃掉的是部分数,所以100千克白菜就是单位“1”。
解答这类分数应用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求出已知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的部分量,在用总量减去这个部分量,求出另一个量;另一种是先求出要求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这个部分量是多少。
例如:食堂里有540千克大米,第一周吃掉总数的31,第二周吃掉总数的21,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吃去多少千克?分析:把540千克看做单位“1”,单位“1”的数量是已知的,所以用乘法计算,要求“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吃去多少千克”所以用减法。
即:540×21-540×31=270-180=90千克(二)、两种数量比较: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
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
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21。
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作为比较量。
在另外一种没有比字的两种量相比的时候,我们通常找到分率,看“占”谁的,“相当于”谁的,“是”谁的几分之几。
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找单位1的诀窍
在六年级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找单位1的诀窍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分数转化为与单位1相等的分数。
这一步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答问题。
以下是一些在找单位1时的诀窍:
1. 将整数转化为分数:如果题目中给出的是一个整数,可以将其转化为与单位1相等的分数。
例如,将整数2转化为分数
2/1。
2. 找到最小公倍数:若题目中给出的分数的分母不是1,需要找到一个最小公倍数,将分数的分母变为1。
例如,如果题目中给出的是3/4,可以找到最小公倍数是4,然后将分数化为3/4乘以1/1,得到3/4=3/4×1/1=3×1/4×1=3/4。
3. 利用倍数关系: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变换分数的关系,找到与单位1相等的分数。
例如,如果题目中给出的是1/2,我们可以通过将分子和分母都乘以2来得到与单位1相等的分数,即1/2×2/2=2/4。
4. 根据题目条件:有时题目中会给出一些条件,我们可以根据条件来找到与单位1相等的分数。
例如,如果题目中说某个物品的价格是原价的3/5,我们可以用5/5-3/5=2/5来表示与原价相等的乘的价格。
通过这些诀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数应用题,并且准确地找到与单位1相等的分数,从而解答问题。
如何确定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的单位1(只要找出关键字,关键字后面的就是单位1)正确找准单位“1”,是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每一道分数应用题中总是有关键句(含有分率的句子)。
如何从关键句中找准单位“1”,我觉得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考虑。
一、部分数和总数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
例如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所以,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
再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2/5,吃了多少千克?在这里,食堂一共买来的白菜是总数,吃掉的是部分数,所以100千克白菜就是单位“1”。
解答这类分数应用题,只要找准总数和部分数,确定单位“1”就很容易了。
二、两种数量比较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
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有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正好”。
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1/2。
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作为比较量。
在另外一种没有比字的两种量相比的时候,我们通常找到分率,看“占”谁的,“相当于”谁的,“是”谁的几分之几。
这个“占”,“相当于”,“是”后面的数量——谁就是单位“!”。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宽是长的5/12。
在这关键句中,很明显是以长作为标准,宽和长相比较,也就是说长是单位“1”。
又如,今年的产量相当于去年的4/3倍。
那么相当于后面的去年的产量就是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三、原数量与现数量有的关键句中不是很明显地带有一些指向性特征的词语,也不是部分数和总数的关系。
这类分数应用题的单位“1”比较难找。
例如,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1/10,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1/12。
象这样的水和冰两种数量到底谁作为单位“1”?两句关键句的单位“1”是不是相同?用上面讲过的两种方法不容易找出单位“1”。
找准单位“1”正确找准单位“1”,是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每一道分数应用题中总是有关键句(含有分率的句子)。
如何从关键句中找准单位“1”,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
一、部分数和总数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
例如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所以,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
再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2/5,吃了多少千克?在这里,食堂一共买来的白菜是总数,吃掉的是部分数,所以100千克白菜就是单位“1”。
解答这类分数应用题,只要找准总数和部分数,确定单位“1”就很容易了。
二、单位“1”的一般情况下的位置:单位“1”在之前:“。
的”、“几分之几的”前面的那几个字,是单位“1”,单位“1”在之后:“比,占,是,相当于、正好”字的后面的那几个字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1/2。
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作为比较量。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宽是长的5/12。
在这关键句中,很明显是以长作为标准,宽和长相比较,也就是说长是单位“1”。
又如,今年的产量相当于去年的4/3倍。
那么相当于后面的去年的产量就是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三、原数量与现数量有的关键句中不是很明显地带有一些指向性特征的词语,也不是部分数和总数的关系。
这类分数应用题的单位“1”比较难找。
例如,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1/10,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1/12。
象这样的水和冰两种数量到底谁作为单位“1”?两句关键句的单位“1”是不是相同?用上面讲过的两种方法不容易找出单位“1”。
其实我们只要看,原来的数量是谁?这个原来的数量就是单位“1”!比如水结成冰,原来的数量就是水,那么水就是单位“1”。
冰融化成水,原来的数量是冰,所以冰的体积就是单位“1”。
四、总结归根到底,单位1 是与分数作比较的;就是被分成若干份的那个量.;是谁的几分之几;比谁多(少)几分之几;谁就是单位1。
怎样找准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的量
在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通常代表了一个特定的数量或值。
要找准这个数量或值,可以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信息逐步推导。
以下是一些方法:
1. 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首先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根据它们
的关系来寻找单位“1”的量。
例如,如果题目中已知2个苹果等于
1个梨,那么单位“1”就是1个梨。
2. 注意题目中的比例关系:有时题目中会给出比例关系,可以
根据比例关系来推算出单位“1”的量。
例如,题目中给出每10个
人中有3个女性,那么单位“1”就是3/10的女性。
3. 找到数学关系:有些分数应用题中有明显的数学关系,例如,如果题目中说1/4等于25%,那么单位“1”就是25。
4. 审查单位:有时候单位本身就能够揭示出单位“1”的量。
例如,如果题目中给出了每分钟跑4公里,那么单位“1”就是4公
里/分钟。
总之,要找准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需要仔细阅读、分析
和推导题目,特别是注意题目中给出的已知量、未知量、比例关系
和数学关系,以及单位本身的意义。
找准单位“1〃正确找准单位"1",是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每一道分数应用题中总是有关键句(含有分率的句子)。
如何从关键句中找准单位"1",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
一、部分数和总数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
例如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 ,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所以,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
再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2/5 ,吃了多少千克?在这里, 食堂一共买来的白菜是总数,吃掉的是部分数,所以100千克白菜就是单位"1"。
解答这类分数应用题,只要找准总数和部分数,确定单位"1"就很容易了。
二、单位"1"的一般情况下的位置:单位“T”在之前:"。
的"、"几分之几的”前面的那几个字,是单位"1”,单位“1"在之后:"比,占,是,相当于、正好"字的后面的那几个字例如:六(2 )班男生比女生多1/20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作为比较量。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宽是长的5/120在这关键句中,很明显是以长]乍为标准,宽和长相比较,也就是说长是单位"1"。
又如,今年的产量相当于去年的4/3倍。
那么相当于后面的去年的产量就是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三、原数量与现数量有的关键句中不是很明显地带有一些指向性特征的词语,也不是部分数和总数的关系。
这类分数应用题的单位"1"比较难找。
例如,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1/10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1/12。
象这样的水和冰两种数量到底谁作为单位"1" ?两句关键句的单位"1"是不是相同?用上面讲过的两种方法不容易找出单位"1"。
如何判断单位“1”学生在做应用题时经常列式错误,这样即使运算正确结果也肯定是错误的。
仔细检查会发现是该用乘法的地方用了除法。
我想学生列式错误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单位“1”这个概念。
有些老师在讲授应用题部分避免讲单位“1”的概念,短期来看可能效果还好,但是我觉得长期来看不可取。
现在对如何判断单位“1”进行总结归纳:最简单的方法是:“比”字后面是单位“1”(分率在后面)“的”字前面是单位“1”(分率在后面)“是”字后面是单位“1”(分率在后面)“占”字后面是单位“1”(分率在后面)“相当于”后面是单位“1”(分率在后面)稍复杂的方法是:一、部分数和总数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
例如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所以,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
再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2/5,吃了多少千克?在这里,食堂一共买来的白菜是总数,吃掉的是部分数,所以100千克白菜就是单位“1”。
解答这类分数应用题,只要找准总数和部分数,确定单位“1”就很容易了。
二、两种数量比较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
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有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
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1/2。
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作为比较量。
在另外一种没有比字的两种量相比的时候,我们通常找到分率,看“占”谁的,“相当于”谁的,“是”谁的几分之几。
这个“占”,“相当于”,“是”后面的数量——谁就是单位“!”。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宽是长的5/12。
在这关键句中,很明显是以长作为标准,宽和长相比较,也就是说长是单位“1”。
又如,今年的产量相当于去年的4/3倍。
那么相当于后面的去年的产量就是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如何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
正确找准单位“1”,是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
每一道分数应用题中总是有关键句(含有分率的句子)。
如何从关键句中找准单位“1”,我觉得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考虑。
一、部分数和总数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
例如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所以,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
再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2/5,吃了多少千克?在这里,食堂一共买来的白菜是总数,吃掉的是部分数,所以100千克白菜就是单位“1”。
解答这类分数应用题,只要找准总数和部分数,确定单位“1”就很容易了。
二、两种数量比较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
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
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1/2。
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作为比较量。
在另外一种没有比字的两种量相比的时候,我们通常找到分率,看“占”谁的,“相当于”谁的,“是”谁的几分之几。
这个“占”,“相当于”,“是”后面的数量——谁就是单位“!”。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宽是长的5/12。
在这关键句中,很明显是以长作为标准,宽和长相比较,也就是说长是单位“1”。
又如,今年的产量相当于去年的4/3倍。
那么相当于后面的去年的产量就是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三、原数量与现数量有的关键句中不是很明显地带有一些指向性特征的词语,也不是部分数和总数的关系。
这类分数应用题的单位“1”比较难找。
例如,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1/10,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1/12。
象这样的水和冰两种数量到底谁作为单位“1”?两句关键句的单位“1”是不是相同?用上面讲过的两种方法不容易找出单位“1”。
其实我们只要看,原来的数量是谁?这个原来的数量就是单位“1”!比如水结成冰,原来的数量就是水,那么水就是单位“1冰融化成水,原来的数量是冰,所以冰的体积,就是单位“1”。
四、挖掘隐蔽找单位“1”
单位“1”的量,有时在题目中是明显的,有时要从题目中去找出隐含的单位“1”。
这就需要正确理解题意,分清那是单位“1”。
如:王庄栽树360棵,比张庄多栽1/4,比张庄多栽树多少棵?这里如果理解不好,就会把王庄栽树栽树看作单位“1”,而实际上是张庄栽树的棵数为单位“1”,要求王庄比张庄多载多少棵?必须知道张庄栽树多少棵。
张庄栽树的棵数看作是单位“1”的量,王庄栽树的棵数相当于张庄的(1+1/4)换句话说,张庄栽树棵数的(1+1/4)就是王庄栽树棵数
360棵。
根据这一等量关系,求出王庄比张庄多栽树多少棵。
五、比较数量找单位“1”
有的应用题,单位“1”是变化的,我们通过比较数量,分析问题,从而理解题意,最后确定把总量确定为单位“1”。
比如“小明和小红共有50张邮票,如果小明拿出1/3给小红,小红再拿出1/2给小明,这时小明和小红邮票的比是7∶3,”这道题很容易被1/2和1/3两个分率所迷惑,不过只要我们确定单位“1”是50张邮票时,就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35张,小红的邮票15张,小红给小明1/2邮票,还剩下15张,没给小明前有邮票:15÷(1—1/2)=30(张),小明有邮票20张。
小明给小红1/3邮票后还剩下20张,所以,小明原来有邮票:20÷(1—1/3)=30(张),小红原来有邮票20张。
我们在解决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般有两种类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分是多少?我们确定这个数是单位“1”,然后用乘法计算,公式=单位“1”的量×几分之分,例子书上17的例1、做一做、还有练习四。
还有就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分的应用题,一般“比”后面的数就是单位“1”,公式=单位“1”的量×(1+几分几分)或单位“1”的量×(1—几分几分)例子:甲数比乙数多3分之2,就是把乙数看作单位“1”,求甲数的公式=乙数的量×(1+3分之2);如果把多改成少,那公式=乙数的量×(1—3分之2)。
怎么样画分数应用题的线段图
第一步、先认真审题,通过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单位“1”,画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并在单位上面标上具体的数字。
第二步:根据已知条件画线段,一般都画在单位“1”那条线段上,也可以自己在下面画线段,但是一定要标上所对应的分率。
第三步:在线段图上标上问题。
第四步:利用线段图理解,可以列出算式,还可以利用线段图检查自己做的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