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隶书艺术特征(图)
- 格式:doc
- 大小:4.35 MB
- 文档页数:7
简述隶书的特点
隶书是中国典型的传统书法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隶
书作为一种严谨、规整、秩序感强的书法艺术,被广泛用于书法、文学、历史、印章等文化领域。
隶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 结构严谨:隶书的笔画勾勒清晰,润泽有度。
它强调文字的整
齐划一,直线端庄,弧线平稳。
同时,它还注重结构体例,在字形的
编排和使用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特征。
2. 表现力强:隶书的字体形态威严、肃穆、厚重、挺拔,具有强
烈的表现力。
隶书具有精神上的秩序感和统治感,被视为表达权威、
正义意义的书体。
3. 线条硬劲:隶书的笔画阴刃鲜明、锋利有力,呈现出一种硬朗
的感觉。
隶书也强调笔画较长、较硬、较厚,且刚中守柔、刚柔并济。
4. 书写繁琐:隶书的书写技艺简单一些,但是作为一种古老的书体,隶书书写非常繁琐,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长时间的刻意练习,
才能掌握技巧。
总之,隶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隶书的特点,其实反映了中
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秩序、规范、尊重的世界观。
现代人们需要认识并
学会欣赏隶书,同时,在欣赏的基础上领会隶书的思想内涵,进而运
用到自己生活中。
隶书、篆书特点隶书、篆书特点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其中隶书和篆书是两种重要的书法艺术形式。
隶书和篆书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对于了解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隶书和篆书的特点,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这两种书法的魅力之处。
首先,隶书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起源于秦朝。
隶书的特点之一是规整端正、方正工整。
它以笔画用力适中为主要特点,每个字的笔画力度均匀,方形结构清晰可见。
这种规整的特点使得隶书给人一种庄重、严谨的感觉。
其次,隶书的笔画重心大多在字的下部,以直线为主导,线条流畅,线状稳定,使整体形态显得稳固、充实。
此外,隶书注重勾画各种结体,给人一种粗犷豪放的感觉。
最后,隶书注重字形的对称和平衡,要求字的各个部分相互呼应,形成整齐的整体结构。
与隶书相比,篆书具有更加古朴、独特的风格。
篆书的特点之一是字体古拙、雄浑。
篆书以印章文字为主要形式,笔画粗细变化明显,字形间的间隔也较大。
这种古拙的特点使篆书给人一种古老、神秘的感觉,富有一种秀丽的原始美。
其次,篆书的笔画纵横交错,构成独特的图形结构,以直线、弯线、勾线等各种线条形式为基础。
这种线条的交错和变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韵味,给人一种纵横交错的美感。
此外,篆书强调字形的厚重感和质感,注重字的几何形状和结构,形成了独特的篆刻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隶书和篆书虽然各具特色,但都展现了中国古代书法的魅力。
隶书以规整端正、方正工整为特点,给人一种庄重、严谨的感觉;而篆书则给人一种古拙、雄浑的感觉,富有神秘和古老的美。
无论是隶书还是篆书,都凝聚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因此,学习和欣赏隶书和篆书,是深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的重要途径。
在今天的数字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书法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
无论是传统的隶书、篆书还是现代的电子书法,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学习。
通过学习隶书和篆书的特点,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也可以在今天的书法创作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和传媒中。
隶书概说---李贺年隶书是我国四大书体之一,它是篆书的变体,楷书的前身。
上继周秦,下开魏晋,是我国文字形体和书法演变的重要标志。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型体的一大进化,也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由于它具有易写,易识,艺术性强的特点,所以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它的出现不仅为草书、行书、楷书的繁衍不断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艺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条件。
•隶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隶书,大体经历了战国至秦始皇时期的初级阶段。
西汉时期的过渡阶段和东汉时的全盛阶段。
据史书记载,秦时狱吏程邈因罪入狱,删改篆书园转笔法为方折而成隶书。
故一般认为隶书产生于秦代。
一九八0年在四川青川出土两件木牍,为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早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八十八年,加之其它地区文物出土的文字形体出现后,一致认为隶书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推行“书同文”,命李斯厘定小篆,作为主要字体流行于世。
处于萌芽时期的隶书因其能“趋急速”。
而在中下层社会中得以使用,成了与小篆并用于当时的非正规文字。
初期草创的隶书,字形还保留着浓厚的篆意。
(图1老子甲本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只起到辅助篆书所不逮的作用。
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在字型和笔法上已开始打破篆书的一些法则。
变园转的弧线笔法为方折的直线笔法,变字形的长方纵势为正方或扁方的横势,并有了笔画的粗细变化,化繁为减,时有波磔和率意之笔。
可见秦隶对篆书的改造,已突破了早期文字形体的界限,解决了早期古体字在书写上的不便。
谈了初创期,再来看一下隶书的形成。
由于隶书便捷适用,因而迅速发展,到西汉时期,已成了官方及社会认可的通用文字,以隶书为主的时代从此开始。
两汉隶书承秦隶之遗绪、字型、笔法尚未演变成熟,同后来的隶书进行比较,带有更多的“古拙质朴气息”。
这从西汉帛书《马王堆老子乙本》(图2)和公元前56年所刻的《五凤刻石》(图3)看到,两汉早期的隶书字型和笔法,开始显露波势和挑法,两汉晚期与汉初期的古隶,则已经明显地向波磔俯仰的体势演化。
隶书书写口诀及笔画和结构变化规律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卫桓《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
由于汉代社会文字使用量增多。
战事纷沓。
士族参政。
百家争鸣。
文学兴盛。
文化下移。
民事商事等各种因素。
使篆文繁缛的书写方式无法负担。
于是书写便捷简约的隶书诞生也就势在必然了。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
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
变曲为直。
调正笔画断连。
省减笔画结构等等。
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
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
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
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
藏露等各种变化。
还有字距宽。
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
漆器。
画像。
铀镜中精美绝伦。
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
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
汉隶之后的隶书几不足言说。
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
但失之肥弱。
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
直至清朝。
汉隶才得以复苏。
初有郑板桥。
继有金农。
邓石如。
后有何绍基等。
均不落伍。
别有建树。
一.隶书口诀的分析中国书法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先后经历了篆、隶、草、楷、行书的演变。
篆书种类众多,主要包括甲骨文、大篆和小篆三种。
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卜辞以及占卜有关的记载文字,是我国现有的最古老的书法艺术遗产,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大篆有两种:一种叫钟鼎文,又称金文,是商、周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用笔于环转之中略带方势,结体严整而疏朗,字型参差不一,但却分布天然,显得气度宏伟。
另一种叫石鼓文,是刻在10个鼓状石墩上记载田猎等事情的韵文,其体态更趋严谨,显得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端庄凝重而又生动活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书同文”的改革,把各国所使用的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用,去其各异,加以综合整理,定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称为小篆,亦称秦篆。
到了秦代,由于小篆书写太慢,也太吃力,不能适应当时紧急的军事文书和浩繁的监狱文字的需要,官吏们便将书体进一步整理加工,遂成为一种新型的书体,并且应用在公文上,并受到了秦始皇的高度赞赏。
东晋名冠古今⾪书碑刻《好⼤王碑》⾼清全图放⼤珍藏版(附艺术特⾊讲解)全称《⾼丽好⼤王碑》,⼜称《⼴开⼟王境平安好⼤王碑》全称《⾼丽好⼤王碑》,⼜称《⼴开⼟王境平安好⼤王碑》, 它是⾼句丽第⼗九代王国——“冈上⼴开⼟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句丽重要碑刻。
清光绪年间(1880年前后)出⼟。
在吉林省集安市东 4公⾥在太王与果树两乡交界的公路旁,其西约 200⽶处为好太王陵。
好太王,名安,《三国史记》作谈德,391年即位,号永乐太王,逝于412年,谥号国冈上⼴开⼟境平安好太王。
据考此碑为东晋义熙⼗年(414)刻,是其⼦长寿王建⽴的。
为六⽶多⾼的巨碑。
好⼤王碑赏析碑由⼀⽅柱形⾓砾凝灰岩巨⽯略加修琢⽽成,⽯质粗砺,碑⾯不平。
⾼6.39⽶,底部宽1.34~1.97⽶,顶部宽1~1.6⽶,第3⾯最宽处可达2⽶。
整个碑体矗⽴在⼀块花岗岩⽯板上。
碑的四⾯均凿有天地格,⽽后再施竖栏。
碑⽂镌刻在竖栏内,四⾯环刻,共44⾏,每⾏⾜字41字,原刻总计1775字,其中 141字已脱落⽆法辨识。
碑⽂为汉字 , ⼤⼩在 9-10 厘⽶左右 , 为⽅严厚重的⾪书 ,少波磔,保留部分篆书和楷书,形成⼀种⽅⽅正正的书法风格 , 是我国书法由⾪⼊楷的重要例证之⼀。
书法⽅严端庄、朴茂古拙,备受书家赏识。
碑⽯原貌局部碑⽂内容分3部分:第⼀部分记述⾼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并简述好太王的⾏状;第⼆部分记述好太王征碑丽、伐百济、救新罗、败倭寇、征东夫余过程中攻城掠地并掠得⽣⼝等史实;第三部分根据好太王遗教,对好太王墓守墓⼈烟户来源和家数作了详细记载,并刻记不得转卖守墓⼈的法令。
碑铭是研究⾼句丽历史的珍贵资料,由于内容涉及朝鲜半岛和当年⽇本列岛倭⼈的活动,所以⾃光绪初年发现以来,备受中外史家关注。
由于碑体严重风化,碑⽂剥蚀不清,加之传世拓本多是经拓⼯⽤⽯灰在碑⾯上作了修补之后制成的,致使对此碑的释读分歧很⼤。
80年代初,中国学者经过深⼊调查,新识读89字,认定各家有争议的字62个,查明过去认为是脱⽂⽽实际⽆字29个,共解决了180字,从⽽使好太王碑的研究有了巨⼤突破。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隶书结构变化40种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一、横平竖直横画平稳,竖画正直,整个字既要平直,又不失生动,笔画力求平而不僵,直而不硬。
写出和谐匀称、端庄整齐、生动活泼的优美之感。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二、蚕无二设隶书中的波捺之笔处于主笔地位,然而使用较严格,一个字中不允许出现二个以上的蚕头,在书写时必须避免重复出现。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三、雁不双飞与蚕头一样,在一个字中不的有二个以上的雁尾出现。
如多横的字应选取最关键的一横作为雁尾,使结构主次分明活泼生动。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四、左右舒展隶书字形一般为扁方,上下紧缩,而左右的撇捺之笔尽量伸展,形成横势。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五、上下精密一般情况下,字的结体避免写的过高过长,横画较多、字形高大的字,要尽量写的细点、紧凑点,笔画宜清秀遒劲。
切记过分压缩,须加强左右伸展。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六、重心平稳每个字都有他的重心,掌握的好字就平稳端庄,掌握不好,字就倾斜跌倒。
字的重心笔画,须落在字的份量较重、位置较关键的中心点上,以保持平衡。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七、相互呼应一人字出现上下或左右相对称的部分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呼应、顾盼、配合关系,要贯气生动。
[转载]隶书结构变化40种八、重浊轻清字的左部或上部,笔画较多较密的要清,右部或下部笔画较少较稀的要浊。
清就是轻或瘦些,浊就是重或粗些,但不要使笔画粗细相差较大,力求整体匀称。
隶书结构变化40种!【图解】 - 無為居士 - 聚美齋九、比例相等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上下、左右搭配要适当,分布均匀,各占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力求上下、左右平稳,比例均等。
避免相互疏密不匀、大小不等。
书法史上⼋⼤⾪书风格、特点鉴赏汉字分为篆、⾪、⾏、草、楷五种书体。
但就今天看来,楷、⾪、⾏书很实⽤,在现实⽣活中⼀直被⼴泛地运⽤。
其中,始于秦代,成熟于汉代的⾪书,作为书法艺术的⼀种书体,⼀直被书家所推崇,并成为⼀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书起源于秦朝,由篆书发展⽽来。
⾪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化弧为直,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波三折”。
今天,史上最美8⼤⾪书碑帖,终于聚到⼀起了!01/张迁碑《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
古朴淳厚,雄强⼤⽓,堪称汉碑中此类风格的代表作。
通篇运笔多采“⽅笔”,⽤笔棱⾓分明,具有齐、直、⽅、平的特点。
笔道粗细介于⼆分笔与三分笔之间。
字内布⽩较少,厚重感、体积感较之其他汉碑尤为明显,每个字所占⽤的空间也较为匀称,复杂的变化都表现在笔画内部。
该碑在结体上以扁⽅为主,构字形态独特,⽅整劲挺,结构谨严,笔法凝练。
书风端正朴茂,⽅劲雄浑。
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也见灵动之⽓,沉着有⼒,古妙异常。
02/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国宝级⽂物),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刻于东汉中平⼆年(公元185)⼗⽉⼆⼗⼀⽇。
曹全碑是汉代⾪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
从此碑的书艺上看,其⽤笔特征是很明显的。
逆⼊平出,以圆笔为主,运笔如顺势推⾈,很少有⼤蹲⼤跳之笔,不激不励,笔势稳健,婉丽绰约,明媚多⽅。
此碑的阴柔之美为其特⾊。
婀娜多姿,体态窕窈,艳⽽不俗,秀⽽尤清,中宫紧收,精⽓内藏,舒展如群鹤翔翅,雅静端庄,得华贵于古厚之中,寓清秀于风⽉之间,笔精墨妙,丰腴蕴藉,情驰神纵,超逸优游,意⽓灵和,开明丽清雅⼀路。
03/礼器碑此碑是汉代⾪书的重要代表作之⼀。
《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不失沉着,规整⽽不失畅快。
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平正于外,奇崛于内,体势变化看似平淡,⽽结体细细推敲却并不简单,布局疏朗,⽽字字重⼼稳固,通篇⾻⼒通达,神完⽓⾜。
历朝隶书作品总结秦朝作品年代风格备注图片《青川木牍》秦武王二年至三年版文尚处于隶变的初期阶段,篆法隶势,古今结构一应俱全,呈无序状态,版文书写平正工稳,用笔从容,从艺术角度看,版文的美感还不够清晰,也未能至于上乘,这与它处于日常实用书写的地位是相称的。
1979年出土于四川青川县郝家坪书法史先秦.秦卷第346页《云梦秦简》秦昭王二十九年到秦始皇三十年间的作品秦简的书体式样和谐划一,表明隶变已进入文字体系的全面改造阶段,就其字形而言,某些字还保留了较古的写法,或采用楚字简化式样,时代的特点,地域的影响,都可以窥其大概。
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总数达1155枚,大都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为早期隶书作品。
书法史先秦.秦卷第349页《睡虎地4号秦墓木牍》秦统一之前A.其字线条清秀,开张恣肆,为秦文墨迹之冠,体势倾斜,笔多省减,得散逸之趣。
B..字形体势有所收敛,潦草简率的用笔不变。
内容为前线士卒的家书书法史先秦.秦卷第356页作品年代风格备注图片《天水放马滩秦简》抄录于始皇八年之前,前239年《日书》甲种本,其字体势修美,斜画多拖拽长出,早起隶书的特征基本清楚,但其书写横画重落轻出,兼呈弧形,是典型的古文蝌蚪笔法,某些偏旁或字形的俗省和变型,也与常见的秦人写法不同。
《日书》乙本,计379枚简,其字与云梦秦简十分相似,它可以告诉我们,秦文隶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性的书写现象,也是一种约定俗成,步调一致的书体演进,而由于隶变是在简化“篆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字型体势,用笔方法等也都能保持大体的一致。
两汉1.简牍墨迹作品年代风格备注图片马王堆一号汉墓竹简文帝时期(前179—前157)为墨写的隶书,结体尚保留了篆体的纵势,用笔上,横画落笔逆锋顿按,运行时逐渐上提,收笔不回锋,形成头粗尾细的模式。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姆出土敦煌汉简汉武帝太始三年简其书改西汉早期波磔作纵势的写法,而完全取横势,每个字都呈扁阔形,左波右磔都较其他笔画丰肥,隶书已趋向成熟。
10汉代乃书法史上大放异彩之时期,今日可见之大量汉代隶书碑刻是其时书法之优秀代表。
现存汉碑众多,知名者亦有数十种,依风格大约可以划分为典雅平正、清丽婉转、方整拙朴、浑厚朴茂、野逸纵肆、瘦劲简直、静穆沉雄、古淡虚和八类,试分述如下:典雅平正《礼器碑》《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无额,立于东汉永寿二年(156),原在曲阜孔庙,今存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礼器碑》作为汉代庙堂碑刻之典型代表,历来广受赞誉。
清王澍尤为推崇,以为“此碑上承斯、喜,下启锺、王,无法不备,而不可名一法;无妙不臻,而莫能穷众妙”“自有书法以来,变化之妙,无有及者” 。
《礼器碑》用笔瘦劲,提按强烈,文质相生,典雅堂正,以正面示人,达中和之境,无愧王澍此评。
《乙瑛碑》《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无额,立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原在曲阜孔庙,今亦存汉魏碑刻陈列馆。
《乙瑛碑》与《礼器碑》俱为成熟期之隶书,即“八分书”。
其“八分”体势表现完善,左右背分,用笔厚重,风格平和典雅,庙堂气息浓郁。
清人方朔言“(乙瑛)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王篛林太史谓雄古,翁覃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 。
《史晨碑》《史晨碑》,分前后两碑,并刻一石,立于东汉建宁二年现存汉碑众多,知名者亦有数十种,依风格大约可以划分为典雅平正、清丽婉转、方整拙朴、浑厚朴茂、野逸纵肆、瘦劲简直、静穆沉雄、古淡虚和,凡八类。
汉代隶书碑刻及其艺术特征分类综述周寒筠汉 礼器碑局部11(169),原在曲阜孔庙,今亦存汉魏碑刻陈列馆。
《史晨碑》风格成熟,平正整饬,为汉隶名品之一。
王澍以此碑与《礼器》《乙瑛》并举,云:“汉孔庙碑传于世者,于今有三:一《乙瑛》,二《韩敕》,三《史晨》,皆鲁相也。
三碑,《乙瑛》雄古,《韩敕》变化,《史晨》严谨,皆汉隶极则。
”《西岳华山庙碑》《西岳华山庙碑》立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内,毁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关中大地震。
汉代⾪书历史及特点鉴赏汉代⾪书历史及特点鉴赏西狭颂碑⽂- 公元前221年,秦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长期分裂战乱的局⾯,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统⼀国家。
同时,根据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统⼀度量衡法令,利⽤了⾏政⼒量规范⽂字,创造了⼩篆。
⾄此,⼩篆书法以其曲线圆写、笔画匀称、结构谨严、装饰美的艺术风貌发展到了极致。
-⾪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王朝,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秦王朝的灭亡,篆书对书坛的绝对“统治”也戛然⽽⽌。
汉代(前206—220)是我国封建社会统⼀、经济繁荣、⽂化昌盛的第⼀个黄⾦时代,也是我国书法艺术及其重要的发展时期。
书法艺术的发展,由此随代秦⽽起的汉代的建⽴开始⾛向另⼀⾼峰,即⾪书的出现。
⾪书是相对篆书⽽⾔的。
⾪书按其历史发展分为古⾪和今⾪两个重要时期。
古⾪⼜称秦⾪,是⾪书的初创期,指秦和汉代初期的⾪书,今⾪⼜称汉⾪,是⾪书的成熟和兴盛期,指东汉时期的⾪书,是⾪书的主要代表。
- 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楚帛书、⽵简、玺印、货币、陶埴、铜器、刻⽯上就有打破篆书⽤笔、写法草率、字形扁平、体式简略的字体,这是古⾪的先导。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的秦简,就是秦⾪的代表,它虽已包含有⼤量篆书的体势及笔意,但已冲破了秦⾪的约束,写来⾃然随意。
⾄西汉⾪书,所含的篆意明显减弱,逐步将圆转改为⽅折,有的字体已呈⽅形并出现逆⼊平出蚕头雁尾和上挑的笔势,如《五凤⼆年刻⽯》等。
- ⾪书相传为秦末程邈所创。
程邈在狱中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笔画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画,更便于书写。
卫恒《四体书势》所说秦既⽤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佐书,⽈:⾪书。
⾪者,篆之捷也。
⾪书在古代也称“佐书”,它的出现,使中国书法艺术进⼊⼀个崭新的境界,也是今⽂字的开端,是古今⽂字的分⽔岭,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的⼀次重⼤转折。
隶书的艺术特征一、隶书的结体特点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形成的字体。
有如下特点。
(一)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即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如图7-18所示。
图1 结体横向(二)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起笔蚕头收笔燕尾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
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
“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这也是隶书最主要的特征,即“蚕头燕尾”。
如图7-19所示。
图2 横画“蚕头燕尾”(三)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在隶变过程中,篆书简化为隶书基本上是遵循这两条规则。
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比如“书”字,如图下图所示。
图3 小篆“书”图4 隶书“书”如图所示,小篆的“书”字除了中间的竖画大致相同之外,其他的笔画都作了变化。
小篆圆转的地方进行了方折;小篆纵向延伸的笔画被横向的拉直,并将小篆中复杂的笔画进行简化,从而形成隶书的“书”字。
(四)变画为点、变连为断隶变过程中,化繁为简也是一大特征,为了书写便利和快捷,繁复的篆书圆转和粘连笔画被简化、断开,从而使自行更加简洁,书写更加便利。
因为篆字中是不用点画的,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
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如图7-22所示,“清”字的“水”形已变成了三点水。
图5 小篆“清”隶变过程(五)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隶书的美学特征刘斌中国书法传统久远,基础深厚,以其独特神奇的艺术魅力,受到国人的普遍推崇和热爱,在世界上,这束魅力的艺术奇葩,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等各种书体,尽管产生的时间不同,担负的社会功能与文字功能各异,它们都是书法艺术百花园里的绚丽奇葩,各自绽放出夺目的异彩。
各种书体在艺术特征上有所区别,都有自己特定的规定性,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书家的个性气质、抒发情感性灵。
各种书体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借鉴,相互交融而使书法艺术园地鲜艳多姿。
隶书,又称“隶文”、“隶字”、“佐书”、“八分书”,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它始于秦兴盛于汉,是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的第二书体。
隶书从秦代始创,经过两汉,在楷书未出现之前,一直为通用的汉字楷模。
在汉字的演进发展过程中,隶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上承前代篆隶的一些规则,下启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的书法风范。
它的产生与发展,为后来的楷书、草书以及行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因此,早期的隶书与篆书比较接近,晚期的隶书与楷书比较接近。
隶书典型笔法是主笔有波磔,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结体多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厚重端庄。
它美观的字形和多姿的笔画,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隶书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
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
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
隶书的笔画粗细、方圆、露藏、提按、曲直、长短等运动变化,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
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
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造型古朴大方,庄重而宁静。
隶书在造型上,横画上下的仰俯取势,竖画左右的向背呼应,使隶书的字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隶书仍带有篆书痕迹的结构,给人们以古朴典雅的感觉,但是,又不像篆书那样难于辨认,它可以像楷书一样,使人一目了然。
隶书的特点是什么隶书的特点是什么﹖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一反隶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
3、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写隶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隶书起源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
分“秦隶”和“汉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有什么特点?一文了解隶书题主很有意思,问隶书有什么特点,却配了一张柳公权的楷书的图片。
隶书的形成和发展隶书和楷书一样,都是中国书法五种书体之一,隶书形成于秦朝,也有的说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汉代是它的鼎盛时期,清朝隶书又得到了一次发展。
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据说最初来自于监狱里的小吏,由于监狱里面需要写的文件、档案太多,而篆书书写起来又比较复杂,所以慢慢他们发明了更加简便的隶书。
隶书最初流星于民间,后来得到官方的认可,成为官方书体,清代时期经过文人的艺术化,丰富了隶书的艺术语言。
隶书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之前属于古文字,隶书以后属于今文字。
隶书的特点隶书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字型结构上,变长为扁,而且增加了标志性的长波画,也是隶书的代表性的笔画。
在用笔上,出现了方笔和折笔,方圆并用,笔法更加完备。
在字型上相对于篆书更加的抽象化,不再像篆书那样象形,字型已经和楷书很相近了。
在汉隶中此
碑独树一帜,
以风格秀逸多
姿和结体匀整
著称于世。
字
迹娟秀清丽,
结体扁平匀
称,舒展超逸,
风致翩翩,笔
画正行,长短
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极具宗庙之美。
其
风格,介于《石门颂》
的豪肆和《曹全碑》的
秀润之间。
它又比《礼
器碑》多一分沉厚,比
《史晨碑》多一份雄
强。
其用笔沉著厚重,
结字端庄雍容。
其技
法,用笔方圆兼备,结
字匀适调和,章法规矩
合度,是八分隶书完全
规范化的极致,具备了
汉隶的全副表现手法。
多切锋方笔入纸,顿笔圆转出锋,刚柔相济。
平画表现最为明显。
作为汉隶最重要表现特征的波碟画显明突出。
其结字,笔画排列匀整,近小篆之排叠布白,没有大的松紧变化,字内空间较平均,笔画向四周均匀排布,其章法如同许多汉碑一样,横成行竖成列,字距略大于行距,呈森然气象。
有前后碑
之分,《前碑》
结字似略拘谨,
《后碑》的运笔
及结字比较放
纵拓展。
总体而
言,《史晨前后
碑》的碑字结体
方整,笔姿古厚
朴实,端庄遒
美。
笔势中敛,
波挑左右开
张,,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
属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
《礼器碑》
碑字瘦劲宽绰,笔画
刚健,用笔力注笔端,如
干将莫邪,锋利无比。
其
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中,含
疏秀于严密内。
它属于平
正端庄、俊挺宽博一路。
碑文中有的字笔画细如发
丝,铁画银钩,坚挺有力;
有的粗如刷帚,却又韵格
灵动,不显呆板。
尽管线
条起伏变化,但通篇看来
又不失和谐,在力量感的
表现上非常成功。
因此,
临习时可选择弹性较强的
兼毫笔,着重练习笔力。
笔画要瘦劲而不纤弱,波磔则较其它笔画梢粗,至收笔前略有停顿,借笔毫弹性迅速挑起,使笔意飞动,清新劲健。
“燕尾”捺画大多呈方形,且比重较大,看上去气势沉雄。
另外,此碑分四面,有碑阳、碑阴之分。
碑阳部分结字端庄,章法排列也较为规律,堪为《礼器碑》风格的代表。
章法处理是纵有序,横有列;字距宽,行距密。
这种章法充分展现了和谐、端庄、秀美的整体特征。
碑阴部分用笔奔放飘逸,自然成趣,字的大小不甚统,横列的法则也被打破,抒情性极强,在整个书意上倾注了书家更多的主体精神与气质。
章法处理是纵有序、横无列,行与行之间有一定间距,字距参差不齐,富于流动感,通篇自然灵动,富有生气。
《张景碑》
虽出自民间无名书手,但可直与著名汉碑《史晨》、《乙瑛》、《曹全》等相伯仲。
此碑属于汉碑中隽永秀劲一派,字法端严工细,笔势波磔分明,体势横扁平整,体势开张,端庄自然,
用笔峻利,方圆
兼备,秀丽多姿。
是上承古篆,下
开楷则的汉代隶
书碑群代表。
碑中有一
“府”字曳脚特
长,呈刀币形,
为他碑所罕见。
《西岳华山庙
碑》
此碑与《礼器
碑》一样被誉为
汉隶中典范,是
汉碑隶属成熟
时期的代表作
之一。
结字堂堂
正正,字、行距
齐整,波磔秀美。
书风朴茂古拙又圆转流动;用笔丰满中和又波磔明显。
字字起棱,笔笔如铸,意包千古,势压三峰。
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
《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
《张迁碑》
具有高古、朴拙的Array风格特点。
用笔以方
为主,然它的方中寓
圆之趣,又是其他汉
碑所不及的。
其行宅
涩劲,富于篆意而又
不失灵动,是汉隶中
方笔的典型代表。
其
笔画厚重质朴,骨力
劲健,再加上篆籀笔
意的运用,使其古拙
中有一股雄秀之气。
其结体变化丰富,平
中寓险,似欹反正。
静中寓动,错综而富
于变化。
初看此碑似有笨拙之感,然细细咀嚼,则
会领略出其体态变化多端、疏密得体、错落有致、
方圆兼备的巧拙之妙。
特别是碑阴之字,似不经意,
但其意态上的雄健高古之气尤为明显。
展玩全碑,洋洋洒洒数百字,平正者极少:或上
密重而下疏轻,似重心不稳而以雄强之笔力、巧妙
之笔画化险为夷;或左右敛放自如、高低错落有致;
或斜正相生,稳中求变,险象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