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史第二章第1节中国手工艺设计(DOC)
- 格式:pdf
- 大小:266.02 KB
- 文档页数:7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章节重点笔记(精华)<i>考研和期末考试的同学,小号字体排版,剪下了,平时放在口袋里,利用零碎时间方便记忆。
</i>工业设计史绪论一、工业革命前的设计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二、工业设计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1 、第一个时期(1750―1914年的工业设计)自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这是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
2、第二个时期(1915―1939年的工业设计)在一战和二战之间,这是第二章手工艺设计阶段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的时期。
3、第三个时期(1940年至当代的工业设计)在二战之后,这一时期工一、手工艺设计阶段的特点:1、由于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设计的产品大都是功能较简单的生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因而取得了重大成就。
工业设计是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与机械化生产密切相关。
活用品,如陶瓷制品、家具以及各种工具,生产方式主要是手工劳动。
2、由于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设计者与消费者彼此非常了解,所以设三、工业设计发展中的流派和组织计者和使用者彼此非常信任,设计者对产品和使用者负责,努力满足不同消折衷主义欧美各国1820―1900费者的不同需要,因而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设计作品。
工艺美术运动英国1880―1910 莫里斯,阿什比第一节中国手工艺设计新艺术运动欧洲各国1890―1910 吉马德,戈地中国的建筑、园林、陶瓷、家具、染织等设计,不仅对日本、东南亚各国,维也纳分离派奥地利1897―1933 霍夫曼而且对西方近代设计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德意志制造联盟德国1907―1934 穆特休斯,贝伦斯风格派荷兰1917―1931 里特维尔德一、陶器――新石器时代构成派苏联1917―1928 马来维奇,塔特林制陶,是通过火的应用,使泥土改变其内在性质。
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格罗披乌斯制陶――一般要选取细腻的黄土,淘去杂质,掺入沙子进行高温火烧,以防艺术装饰风格法国1925―1935 燥裂。
第二章手工艺设计阶段距今七八千年前,人类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分工,从采集、渔猎过渡到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生活,并有了产品交换。
这一时期,人类发明了制陶和炼铜的方法,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用人工方法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
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具也不断被创造出来,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都为人类设计开辟了新的广阔领域,使人类的设计活动日益丰富并走向手工艺设计的新阶段。
手工艺设计阶段由原始社会后期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
在数千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手工艺设计文明,各地区、各民族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设计传统。
在设计的各个领域,如建筑、金属制品、陶瓷、家属、装饰、交通工具等方面,都留下了无数的杰作,这些丰富的设计文化正是我们今天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源泉。
手工艺设计阶段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一是由于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设计的产品大都是功能较简单的生活用品,如陶瓷制品、家具以及各种工具,其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手工劳动。
一般是以个人或封闭式的小作坊作为生产单位,生产者和设计者往往就是一个,生产者可以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因而生产出的产品具有丰富的个性和特征,装饰成了体现设计风格和提高产品身价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与现代批量生产的方法完全不同。
二是由于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使设计者与消费者彼此非常了解,这就在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建立了一种信任感,使设计者有一种对产品和使用者负责的责任心,努力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因而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设计作品。
设计反映着时代的思想,它既体现了人民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演变,又体现了社会生产水平和人在自然界所处地位的变迁。
由于各国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特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设计发展轨迹,为此本章将分中国的手工艺设计和外国的手工艺设计两部分来简述手工艺发展的概况。
第一节中国的手工艺设计中国的手工艺设计源远流长,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了极其光辉夺目的艺术作品,并在整个人类设计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工业设计史绪论一、工业革命前的设计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二、工业设计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1 、第一个时期(1750—1914年的工业设计)自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这是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
2、第二个时期(1915—1939年的工业设计)在一战和二战之间,这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的时期。
3、第三个时期(1940年至当代的工业设计)在二战之后,这一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因而取得了重大成就。
工业设计是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与机械化生产密切相关。
三、工业设计发展中的流派和组织折衷主义欧美各国1820—1900工艺美术运动英国1880—1910 莫里斯,阿什比新艺术运动欧洲各国1890—1910 吉马德,戈地维也纳分离派奥地利1897—1933 霍夫曼德意志制造联盟德国1907—1934 穆特休斯,贝伦斯风格派荷兰1917—1931 里特维尔德构成派苏联1917—1928 马来维奇,塔特林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格罗披乌斯艺术装饰风格法国1925—1935流线型风格美国1935—1945 罗维,盖茨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斯堪的纳维亚1930—1950 阿尔托现代主义欧美各国1920—1950 米斯,柯布西埃商业性设计美国1945—1960 厄尔有机现代主义美国,意大利,斯堪1945—1960 沙里宁,尼佐里理性主义欧洲,美国,日本1960—高技术风格欧洲,日本1960—1980波普风格英国1960—1970后现代主义欧美各国1965—文丘里,索特萨斯解构主义欧美各国1980—盖里,屈米绿色设计欧美各国1970—四、1、产生: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确立。
2、工业设计产生的条件:现代化大工业的批量生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其设计对象是以工业化方法批量生产的产品。
3、作用:工业设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具有刺激消费的作用。
4、历史的传承:传统的设计风格被作为某种特定文化的符号,不断影响到工业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手工艺设计中国的手工艺设计源远流长,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了极其光辉夺目的艺术作品,并在整个人类设计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建筑、园林、陶瓷、家具、染织等设计,不仅对日本、东南亚各国,而且对西方近代设计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手工艺设计的发展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以下按时间顺序,并选择不同时代中有代表性的一类手工艺产品进行介绍,以期描绘出中国手工艺设计发展的轮廓。
1.陶器陶器的发明是氏族社会形成后的一项重要成就。
在这之前,人类只能对自然材料进行加工,并只改变外在形状。
而制陶,则是通过火的应用,使泥土改变其内在性质。
这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端,是人类发明史上重要的一页。
陶器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
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应根据不同用途对原料进行加工。
一般要选取细腻的黄土,淘去杂质,如需高温火烧,则要掺入沙子,以防燥裂。
制作陶器最早是用手捏制,对于较大的器物,则搓成泥条,再盘筑成器形,后来又逐渐发展成转轮成形。
在仰韶文化时期即有初级形式的陶轮出现,其结构简单,转动很慢,一般称为慢轮。
当时陶器的成形、修坯甚至某些纹饰的制作,就是借助于这种慢轮进行的。
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发展,谷物的贮藏和饮水的搬运,都需要新兴的容器,陶器这种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新的功能要求。
但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找到一种新的形式来反映新材料、新技术的特点。
早期的陶器在造型上显然是模仿其他材料做成的常见器物,如篮子、葫芦和皮袋的形状,在装饰上也留有模仿的痕迹,如席纹、绳纹的广泛使用。
后来才逐渐发展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器皿。
陶器表面加工有多种方法:压模,即用平滑的石头在陶坯上压模使之光滑;施加陶衣,进而加以彩绘;压印,用特制工具在陶坯上压出绳纹或条纹,既使陶壁坚实,也使压纹成为一种装饰,增加美观。
此外还有堆贴和刻划等多种加工方式。
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已发展到了很高水平,能制作出非常优美的彩陶。
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陶器。
彩陶多用手工捏制,然后打磨绘色,再入窑烧制。
彩陶造型优美,装饰精巧,反映了先民的艺术创造力。
在陕西半坡遗址中有各种适应不同功能要求的陶器,如水器、饮食器、储盛器及炊器等,这些器皿的造型已初步标准化,其中以卷唇圜底盆最为典型。
这种陶盆造型简洁优美,而又非常实用,与现代的盆器很相似。
卷唇的边缘既可增加强度,也方便了使用,隆起的圜底则使盆能在土坑中放置平稳。
这种陶盆通常饰有鱼形花纹,是半坡彩陶最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这种纹样起先使用写实手法,后逐渐演化为鱼体的分割组合,使其抽象化、几何化和程式化,形成了横式的直边三角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特点。
彩陶中另一类常见的陶器是用于汲水和存水的小口尖底瓶(图2-1)。
其所以为尖底,是由于这种瓶是固定于土坑中使用的。
瓶的两耳位置适当,可用绳系住,口部也结有一根绳,以利提起时掌握重心,便于倒水和汲水,还能控制倒水量,因此使用功能很好。
同时在瓶体上绘以各种图案,使实用与美观统一于一体。
彩陶的装饰艺术水平很高,特别注意装饰与器皿的使用条件和造型相适应。
原始人类应用这些装饰效果,达到了审美的满足,使外在对象和内在感情得到统一。
这里便涉及到了设计的一个基本点,即实用功能与形式美感的结合。
彩陶在功能、造型和装饰三方面达到了完美统一,并且适当地反映了材料和制作工艺的特点。
陶器的造型,一般是为了适应生活实用而设计的。
鬲(lì)是陶器中最常见的煮食器皿(图2-2),其形象并非模拟或写实,因为自然界并无三脚兽,而是源于生活实用。
它的三条肥大而中空的款足是由早期陶鼎的三足演化而来的,这样在火上使用时便扩大了受热面积,缩短了烧煮时间。
同时三条款足也起着灶的作用,形成稳定的支撑,使用方便。
在造型上也颇有特色。
甗(yǎn)是为了使器物下部能煮,上部能蒸,蒸煮结合的器皿,其形态真实地反映了这一使用特点。
豆是盘子加上一个高足,既便于取食,又便于挪动。
簋(guì)是陶碗加上一个方形的座,圆和方的造型产生形式上的对比,而在使用上则更加稳定。
从陶器发展中可以了解到,产品的目的性来源于人类生活和劳动的需要,没有需要就不会去生产。
从这一意义上说,产品的功能是基本的,它决定了产品的基本形体,如盆与罐的功能不同,基本的形体就不同。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可以在由功能决定的基本形体内创造各种各样富有特征和美感的形态。
陶器的设计赋予了器物以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后者集中体现在彩陶的装饰上。
纹饰不单是装饰艺术,而且也是氏族共同体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是一定的人群的标志。
在多数场合下是作为民族图腾或其他崇拜的符号而存在的,相当于象形文字的雏形,具有表征的作用。
随着制陶工艺的发展,陶器的品种日益增多,人们己能熟练把握和精心制造各种造型的陶器,如各种比例的圆、方、长、短、高、矮的器物,其中线和形体的美感便随之产生,并日益成为这一时期很高水平审美艺术的中心。
2.青铜器铜是人类最早冶炼和使用的金属,起先人们炼出的是纯铜,后来用铜和锡制成合金青铜。
金属工具和用品的出现,使设计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青铜在我国商代得以广泛应用。
早期青铜器大都是直接仿自陶器,体壁较薄,多为平底,足做成锥柱状,以后又逐渐演变。
熔铸法的发明,使人们可以随意制造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铜器,并体现出青铜材料的特点。
熔铸法制作青铜器首先要制范,有了范,人们便可以铸造出形式和尺寸完全一样的规范化产品,如兵器、铸币等。
早期的制范法为陶范法,根据泥模制成内范,浇注后得到与泥模一样的制品。
到了战国时期,失蜡法出现,这是我国古代金属铸造工艺的一项伟大发明,并至今仍为精密铸造法的一种方式。
失蜡法是用蜡制成器形,然后用泥填充和加固,待干后再倒入铜液,蜡受热后熔成液体流出,原来有蜡处即形成铸造物。
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花纹精细,表面光滑,精度很高。
商、周时代的铜器多为礼器,形制精美,花纹繁密而厚重,多用细密的花纹为底,衬托高浮雕的主要纹饰。
最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雷纹、饕餮(tāotiè)纹、蝉纹、圆圈纹等。
这些精巧的雕饰,给人以富丽严肃的印象,花纹的题材可能与鬼神迷信相联系,也可能是反映民族徽记的残余。
战国时,素器开始流行,到了汉代,铜器已向生活日用器皿方面发展,并取得了较高成就。
战国时已有铜灯,到汉代铜灯制作达到鼎盛,其中虹管灯(称为金工)的设计水平极高。
金工灯有虹管,灯座可以盛水,利用虹管吸收灯烟送入灯座,使之溶于水中,以防止室内空气污染,这说明两千年前人们在设计中已有科学的环保意识。
汉代铜灯造型丰富多彩,灯体优美,既实用,也符合科学原理;既可作灯,又可作室内陈设,体现了卓越的设计艺术构思,如图2-3所示。
图2-1 小口尖底瓶图2-2 陶鬲图2-3 汉代长信宫灯图2-4 西汉云纹漆鼎图2-5 长沙出土的双层九子漆奁,脱胎漆器3.漆器汉代的漆器在技艺上达到了顶峰。
图2-4所示为西汉的云纹漆鼎,是木胎质地的,表面层为黑漆朱纹。
汉代漆器的生产有专门机构管理。
漆器的生产过程也有了明确而细致的分工,共有制作漆胎灰底的素工、在漆胎上涂漆的髹(xiū)工、做彩绘的画工等11类工种,这就使漆器能以较大规模进行批量的手工生产。
汉代漆器的制作,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思想。
它从实用出发,考虑到使用方便、放置的容积以及图案多样化的统一,富于装饰性。
汉代漆器的设计已有了系列化的概念,如食器、酒器等,很多都是成套设计的。
漆器的包装设计也颇具匠心,如多子盒,亦称多件盒,往往有九子、十一子之多,即在一个大圆盒中,容纳不同形状的小盒,既节省空间又美观协调。
图2-5所示是长沙出土的双层九子漆奁,奁是盛梳妆用品的。
漆奁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有凹槽九个,分别放置圆形、椭圆形、马蹄形和矩形小盒九个,小盒内分别盛放梳妆用具和胭脂一类化妆品。
在装饰上则是考虑整体效果。
汉代漆器是实用和美观的典范,对我们的设计有很大启发。
4.瓷器中国是瓷的故乡,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原始的瓷器,经过长期发展,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也可以说宋代是“瓷的时代”,人们简称“宋瓷”。
从总体上来看,宋瓷造型简洁优美,器皿的比例尺度恰当,使人感到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因此设计上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
北宋建立统一政权后,农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宋朝的手工业分工细密,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有了较大进步,活字印刷术就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
宋代作坊规模扩大,并且多集中于集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国际贸易也很活跃。
文学艺术方面,一般作品呈现着工整、细致和柔美、绚烂的风格,这种倾向也反映在各种手工艺品的创作中。
中国陶瓷与中国书画艺术、园林艺术一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设计上崇尚自然。
宋瓷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在造型和装饰上多采用自然的题材。
如均窑所产海棠花盆即采用海棠花造型,形式优美,色泽可爱,体现了设计与使用目的的和谐统一。
安徽宿松出土的宋代影青执壶(图2-6),带有温酒器,是一件精美的制品,壶体上有细长的壶嘴和把手,壶盖作覆杯状,其上塑出蹲兽作盖纽,温酒器作花瓣状的碗形,碗底还有一环堆贴的垂瓣。
胎质洁白精细,釉色明澈青翠。
这种师承自然的设计方法与欧洲19世纪未至20世纪初流行的新艺术运动的设计思想颇有相似之处。
此外,陶瓷的画花工艺将陶瓷艺术与国画艺术结合起来,为后来的绘瓷开创了新纪元,不仅对明清时期的陶瓷装饰艺术产生影响,而且还对欧洲的陶瓷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
宋代陶瓷工艺还利用釉在烧制过程中的“窑变”现象所产生的不规则色彩和裂纹作瓷器的自然装饰,而不附加任何别的装饰,显得朴素大方,很具特色。
图2-6、2-7 宋代影青执壶图2-8 明代宣德一束莲纹大盘宋瓷在设计上的另一特点是印花工艺的广泛应用。
印花,是用刻有花纹的陶模,在瓷坯未干时印出花纹,一般多用模压阳文。
有花纹的部分,往往有一定厚度,在白色器面上可以产生微妙的光度深浅变化。
印花的装饰图案多用花草。
这种印花可以使人领略到精巧的艺术效果,而印花产品达到如此清晰工整的程度,也反映了宋瓷在刻模和脱模工艺上的高超水平。
从设计角度上看,这种印花工艺是标准化的萌芽,与现代瓷器生产的印刷贴花工艺类似。
采用印花工艺,可以批量生产图案完全一致的产品,并提高了生产效率。
到了明代,青花瓷成为瓷器的主流,尤以江西景德镇宣德青花瓷最为出色。
宣德青花瓷胎洁白细腻,青花颜料采用南洋传入的“苏泥勃青”,色调深沉雅静,浓厚处与釉汁渗合成斑点,产生深浅变化的自然美。
由于青花瓷器在制作工艺上是先在瓷胎上绘制图案,再上釉烧制,从而使图案受到保护,经久不坏(图2-8)。
青花瓷器从17世纪初大批运销海外,因此在欧洲出现了许多仿中国青花瓷的瓷器。
同时,为适应外贸的需要,中国的瓷器中也出现了一些西洋绘画装饰,这是中西方在设计史上的一次重要交流。
5.明代家具我国家具工艺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种类并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