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聚合物改性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16
聚合物改性聚合物定义:聚合物即高分子化合物,所谓的高分子化合物,就是指那些由众多原子或原子团主要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相对分子量在一万以上的化合物。
聚合物改性通过物理与机械的方法在聚合物中加入无机或有机物质,或将不同种类聚合物共混,或用化学方法实现聚合物的共聚、接枝、交联,或将上述方法联用、并用,以达到使材料的成本下降、成型加工性能或最终使用性能得到改善,或在电、磁、光、热、声、燃烧等方面被赋予独特功能等效果,统称为聚合物改性。
聚合物改性的方法总体上分为: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表面细分:共混改性、填充改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化学改性、表面改性、共混改性: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聚合物经混合制备宏观均匀材料的过程。
可分为物理、化学共混。
填充改性:向聚合物中加入适量的填充材料(如无机粉体或者纤维),以使制品的某些性能得到改善,或降低原材料成本的改性技术。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又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就就是以有机聚合物为基体,纤维类增强材料为增强剂的复合材料。
化学改性:在改性过程中聚合物大分子链的主链、支链、侧链以及大分子链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一种改性方法。
原理:主要靠大分子主链或支链或侧基的变化实现改性。
改性手段有:嵌段、接枝、交联、互穿网络等特点:改性效果耐久,但难度大,成本高,可操作性小,其一般在树脂合成厂完成,在高分子材料加工工厂应用不多。
表面改性:就是指其改性只发生在聚合物材料制品的表层而未深入到内部的一类改性。
特点:性能变化不均匀种类:表面化学氧化处理,表面电晕处理,表面热处理,表面接枝聚合,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等适应于只要求外观性能而内部性能不重要或不需要的应用场合,常见的有:表面光泽,硬度,耐磨、防静电等的改性。
接枝反应:以含极性基团的取代基,按自由基反应的规律与聚合物作用,生成接枝链,从而改变高聚物的极性,或引入可反应的官能团。
官能团反应:可以发生在聚合物与低分子化合物之间,也可发生在聚合物与聚合物之间。
可以就是聚合物侧基官能团的反应,也可以就是聚合物端基的反应接枝共聚改性对聚合物进行接枝,在大分子链上引入适当的支链或功能性侧基,所形成的产物称作接枝共聚物。
聚合物改性复习提纲《聚合物改性原理及⼯艺》复习提纲第⼀章绪论(了解、理解)1.聚合物改性的⽬的、意义;答:1、改善材料的某些物理机械性能2.改善材料的加⼯性能(熔体流动性、结晶性)3、降低成本4、赋予材料某些特殊性能、获得新材料的低成本⽅法5、提⾼产品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的最适宜的途径6、调整塑料⾏业产品结构、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最常采⽤的途径2.聚合物改性的定义、改性的⽅法(⼤分类和⼩分类)通过各种化学的、物理的或⼆者结合的⽅法改变聚合物的结构,从⽽获得具有所希望的新的性能和⽤途的改性聚合物的过程.3.化学改性(改变分⼦链结构)和物理改性(⾼次结构)的本质区别化学改性—改变聚合物的分⼦链结构物理改性—改变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化学改性在制备聚合物的过程中进⾏;物理改性在聚合物制备完成后进⾏第⼆章共混改性的原理及应⽤(重点)⼀.基本观点及原理1.共混物和合⾦的区别;共混物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经混合制成宏观均匀物质的过程。
⾼分⼦合⾦---指含多种组分的聚合物均相或多相体系,包括聚合物共混物、嵌段和接枝共聚物2.共混改性的分类(⼲粉、熔融、溶液、乳液、釜内)熔融共混:机械共混的⽅法,最具⼯业价值,是共混改性的重点;⼲粉共混:粉料混合溶液共混:⽤于基础研究领域,⼯业上⽤于涂料和黏合剂的制备;乳液共混:共混产品以乳液的形式应⽤釜内共混: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单体同在⼀个反应釜中完成其3.共混物形态研究的重要性;形态是由共混组分的性质、配⽐和共混⼯艺条件时间及温度等共同决定,形态⼜决定着共混物的性能,形态是连接性能和加⼯和组分配⽅的中间桥梁。
4.共混物形态的三种基本类型(均相体系、海-岛结构、海-海结构)5.相容性对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影响.相容性的优劣体现:①界⾯结合的牢固程度②实施共混的难易③组分的分散度及均⼀性在许多情况下,热⼒学相容性是聚合物之间均匀混合的主要推动⼒;良好的相容性是聚合物共混物获得良好性能的重要前提。
零、绪论聚合物改性的定义:通过物理和机械方法在高分子聚合物中加入无机或有机物质,或将不同类高分子聚合物共混,或用化学方法实现高聚物的共聚、接枝、嵌段、交联,或将上述方法联用,以达到使材料的成本下降,成型加工性能或最终使用性能得到改善,或使材料仅在表面以及电、磁、光、热、声、燃烧等方面赋予独特功能等效果,统称为聚合物改性。
聚合物改性的目的:所谓的聚合物改性,突出在一个改字。
改就是要扬长补短,要发扬和保留聚合物原有的优势,抑制和克服聚合物原有的缺点,并根据实际需要赋予聚合物新的性能。
聚合物改性的三个主要目的:①克服聚合物原有的缺点,赋予聚合物某些高新的性能与功能②改善聚合物的加工工艺性能③降低材料的生产成本总之,聚合物改性就是要在聚合物的使用性能、加工性能与生产成本三者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聚合物改性的意义:1.新品种的开发越来越困难(已开发的品种数以万计,工业化的三百余种。
资源限制、开发费用、环境污染)2.使用性能的多样化、复杂化,要求材料有多种性能及功能,单一聚合物难以实现。
3.聚合物改性科学应运而生——获取新性能聚合物的简洁而有效的方法。
聚合物改性的主要方法:共混改性;填充改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化学改性;表面改性聚合物改性发展概况几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1942年,采用机械熔融共混法将NBR掺和于PVC之中,制成了分散均匀的共混物。
这是第一个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的聚合物共混物。
1948年,HIPS1948年,机械共混法ABS问世,聚合物共混工艺获得重大进展。
二者可称为高分子合金系统研究开发的起点。
1942年,制成了苯乙烯和丁二烯的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商品名为“Styralloy”,首先使用了聚合物合金这一名称。
1960年,建立了IPN的概念,开始了一类新型聚合物共混物的发展。
IPN已成为共混与复合领域一个独立的重要分支。
1965年,Kato研究成功OsO4电镜染色技术,使得可用透射电镜直接观察到共混物的形态,这一实验技术大大促进了聚合物改性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堪称聚合物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聚合物改性1、塑料,与钢材、木材和水泥并称为材料领域的四大支柱。
2、改性的主要方法:共混改性、填充和增强改性、化学改性、表面改性。
3、聚合物的化学改性定义:通过聚合物的化学反应,改变大分子链上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种类及其结合方式的一类改性方法。
4、接枝共聚是指在大分子链上通过化学键结合适当支链或功能性侧基的反应,所形成的产物称作接枝共聚物。
5、活性点处于链的末端,聚合后将形成嵌段共聚物;活性点处于链的中间,聚合后才形成接枝共聚物。
6、接枝方法主要分为:链转移法、活性基团引入法和功能基反应法。
7、嵌段共聚物分子链具有线型结构,是由至少两种以上不同单体聚合而成的长链段组成。
嵌段共聚可以看成是接枝共聚的特例,其接枝点位于聚合物主链的两端。
8、嵌段共聚物的应用:嵌段共聚物弹性体,增韧热塑性弹性树脂和表面活性剂。
9、反应挤出改性是在聚合物和/或可聚合单体的连续挤出过程完成一系列化学反应的操作过程。
10、聚合物共混: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经混合制成宏观均匀物质的过程。
共混的产物称为聚合物共混物。
更广义的共混还包括以聚合物为基体的无机填充共混物。
此外,聚合物共混的涵盖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短纤维填充聚合物体系。
11、高分子合金(alloy):指含多种组分的聚合物均相或多相体系,包括聚合物共混物和嵌段、接枝共聚物。
而且,高分子合金材料通常应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可用作工程塑料。
因此,在工业上又常常直接称之为塑料合金。
12、共混改性的基本方法可分为物理共混、化学共混和物理/化学共混三大类。
此外,共混改性的方法又可按共混时物料的状态,分为熔融共混、溶液共混、乳液共混等。
13、相容性(compatility),是指共混物各组分彼此相互容纳,形成宏观均匀材料的能力。
14、相容性判断依据:玻璃化转变温度法判定,溶解度参数法,红外光谱法,电镜法,浊点法,反相色谱法。
15、提高聚合物相容化的方法:加入相容剂(或称增容剂),或者对聚合物进行化学改性,引入某些官能闭,以提高共混组分之间的相容性。
聚合物改性聚合物定义:聚合物即高分子化合物,所谓的高分子化合物,是指那些由众多原子或原子团主要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相对分子量在一万以上的化合物。
聚合物改性通过物理和机械的方法在聚合物中加入无机或有机物质,或将不同种类聚合物共混,或用化学方法实现聚合物的共聚、接枝、交联,或将上述方法联用、并用,以达到使材料的成本下降、成型加工性能或最终使用性能得到改善,或在电、磁、光、热、声、燃烧等方面被赋予独特功能等效果,统称为聚合物改性。
聚合物改性的方法总体上分为: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表面细分:共混改性、填充改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化学改性、表面改性.共混改性: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聚合物经混合制备宏观均匀材料的过程。
可分为物理、化学共混。
填充改性:向聚合物中加入适量的填充材料(如无机粉体或者纤维),以使制品的某些性能得到改善,或降低原材料成本的改性技术。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又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就是以有机聚合物为基体,纤维类增强材料为增强剂的复合材料。
化学改性:在改性过程中聚合物大分子链的主链、支链、侧链以及大分子链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一种改性方法。
原理:主要靠大分子主链或支链或侧基的变化实现改性。
改性手段有:嵌段、接枝、交联、互穿网络等特点:改性效果耐久,但难度大,成本高,可操作性小,其一般在树脂合成厂完成,在高分子材料加工工厂应用不多。
表面改性:是指其改性只发生在聚合物材料制品的表层而未深入到内部的一类改性。
特点:性能变化不均匀种类:表面化学氧化处理,表面电晕处理,表面热处理,表面接枝聚合,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等适应于只要求外观性能而内部性能不重要或不需要的应用场合,常见的有:表面光泽,硬度,耐磨、防静电等的改性。
接枝反应:以含极性基团的取代基,按自由基反应的规律与聚合物作用,生成接枝链,从而改变高聚物的极性,或引入可反应的官能团。
官能团反应:可以发生在聚合物与低分子化合物之间,也可发生在聚合物与聚合物之间。
可以是聚合物侧基官能团的反应,也可以是聚合物端基的反应接枝共聚改性对聚合物进行接枝,在大分子链上引入适当的支链或功能性侧基,所形成的产物称作接枝共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