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2型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 格式:pptx
- 大小:629.66 KB
- 文档页数:42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方案设计一、猪链球菌病的诊断1.临床症状观察:包括猪群中出现的发热、呼吸急促、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以及皮肤出现的红肿、溃烂和浆液性或化脓性分泌物等局部症状。
2.病理学改变:包括肺脏、淋巴结、皮肤等组织病变的观察。
3.实验室检测:病原学检测是猪链球菌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可通过分离病原菌、鉴定菌株、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进行确诊。
1.预防措施(1)健康管理:加强猪场的卫生保洁工作,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干燥,减少猪的应激因素,提高猪的抵抗力。
(2)疫苗接种:根据猪链球菌病的流行情况,选择适宜的疫苗接种,建立健全的免疫计划。
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猪链球菌病疫苗,可选择单价疫苗或联合疫苗进行接种。
(3)交接检疫:引进新猪或购入猪源时,进行交接检疫,及时鉴别和隔离潜在的病原体,防止传染扩散。
2.控制措施(1)应对疫情:一旦发现链球菌病疫情,应立即报告并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如隔离患病猪只,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处理,加强猪舍的消毒工作。
(2)使用抗生素:在兽医指导下,可使用敏感的抗生素控制链球菌菌群的感染。
但应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或不规范使用导致抗药性的产生。
(3)营养调整:合理调整猪只的饲喂方式和饲料配方,增加猪只的营养摄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4)疫苗接种策略:有条件的猪场可根据病情和疫苗效力,选择定期或应急性接种疫苗,以预防或减轻链球菌病的发生和传播。
(5)加强兽医监管:加强兽医监管,定期对猪场进行健康检查和环境卫生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纠正。
综上所述,针对猪链球菌病的诊断方案,可以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学改变和实验室检测等进行综合判断。
在防治措施方面,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健康管理、疫苗接种和交接检疫等;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应对疫情、使用抗生素、营养调整、疫苗接种策略和加强兽医监管等。
通过合理的诊断和防治手段,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猪链球菌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养猪业的正常运营。
猪场管理中的猪链球菌感染防控措施猪链球菌感染是猪场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它会导致猪只生长受限、生产力下降,并且对人畜共患病也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防控猪链球菌感染,猪场管理者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1.定期进行卫生与消毒:维持良好的猪舍卫生是预防猪链球菌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
定期清理猪舍,清除杂草和废弃物,确保猪舍通风良好。
另外,定期对饮水设备和饲料槽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
2.猪只的健康管理:定期检查猪只的健康状况,包括体温、粪便、呼吸等。
如果发现猪只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隔离并寻求兽医的帮助。
此外,要确保猪只的免疫系统处于良好状态,按时接种必要的疫苗。
3.猪只的合理饲养:给予猪只充足的营养是防控猪链球菌感染的关键。
合理的饲料配方,提供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猪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此外,要确保猪只饮水干净,并避免饮水器成为细菌滋生的场所。
4.避免交叉感染:将不同年龄段的猪只分开饲养是防止交叉感染的有效方法。
年龄相仿的猪只可能携带相似的细菌,将它们分开可以减少感染的传播。
同样地,要将新购入的猪只进行隔离观察,确保它们没有携带细菌。
5.病死猪只的处理:病死猪只是潜在的感染源,正确处理病死猪只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关键一步。
及时将病死猪只焚烧或安全掩埋,并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6.实施生物安全措施:猪场管理者应制定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减少外界病原细菌的输入。
控制人员和工具的进出,定期检查和消毒运输车辆,以防止细菌的传播。
此外,也要注意鼠、鸟等野生动物的干扰,避免它们成为病原体的携带者。
7.疫苗预防:在兽医的指导下,可针对猪链球菌病使用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
养殖者要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并且对新投入的猪群要注意进行群体免疫。
总结起来,猪链球菌感染的防控需要从卫生与消毒、猪只健康管理、合理饲养、避免交叉感染、病死猪只处理、生物安全措施和疫苗预防等多个方面入手。
这些措施的实施可帮助猪场管理者提高猪只的生产力,减少感染风险,并保证生产的质量和安全。
猪链球菌病与链球菌2型及其诊断防治上汇报人:日期:•猪链球菌病与链球菌2型概述•猪链球菌病与链球菌2型传播途径与症状目录•猪链球菌病与链球菌2型诊断方法•猪链球菌病与链球菌2型防治措施•猪链球菌病与链球菌2型对人类目录的影响及注意事项•相关案例分析01猪链球菌病与链球菌2型概述猪链球菌病的定义链球菌2型是一种具有荚膜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其特点是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形成α溶血素。
这种菌株通常存在于健康猪的鼻咽部,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引起猪的严重感染,甚至导致死亡。
链球菌2型的特征疾病的历史与背景02猪链球菌病与链球菌2型传播途径与症状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饲料传播传播途径症状表现病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皮肤发红,淋巴结肿大,呕吐,腹泻,神经症状等。
急性败血症脑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病猪运动失调,转圈,磨牙,四肢划水样动作,最后昏迷不醒。
病猪心包积液,心包炎症状明显。
关节肿胀,疼痛,跛行。
疾病对猪的影响03020103猪链球菌病与链球菌2型诊断方法临床诊断急性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淋巴肿胀实验室诊断鉴别诊断与猪瘟的鉴别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与猪链球菌病在临床症状上相似,但病原不同,治疗方案不同,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与猪丹毒的鉴别猪丹毒是由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与猪链球菌病在临床症状上也有相似之处,但病原不同,治疗方案不同,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04猪链球菌病与链球菌2型防治措施人员管理饲养员在接触猪只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手套、口罩和防护服等。
预防措施定期清洁猪舍保持猪舍的清洁和卫生是预防猪链球菌病的关键。
定期清扫猪舍,清除粪便和污染物,并使用消毒剂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
饲养管理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和水,保持猪舍通风良好,减少应激因素,提高猪的免疫力。
隔离措施对疑似感染的猪只进行隔离,避免与其他健康的猪接触,以防止疾病传播。
治疗措施药物治疗针对病猪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防止继发感染等。
猪链球菌病的病原猪链球菌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养猪技术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性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其中猪是主要传染源。
该病在人类中不常见,但普遍易感,主要表现为发热和严重的毒血症状。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治愈,但部分患者会留下后遗症。
猪链球菌病是养猪生产中常见的一种传染病,以败血症、脑膜炎、多发性关节炎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猪链球菌病可由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猪链球菌、马链球菌马亚种等多种链球菌引起。
由于该病临床症状复杂,且危害严重,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链球菌病的病原猪链球菌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原猪链球菌外形呈圆形或椭形,略成橄榄状,直径0.6~1.Oum,没有芽孢和鞭毛,呈长、短链状排列。
长链由20~30个菌体组成,短链由4~8个菌体组成。
链球菌革兰染色阳性,多数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少部分为厌氧菌。
猪链球菌按照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日前可分35个血清型,其中致病性较强的血清型有1型、2型、7型、9型、1/2型和14型。
链球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60℃可致大部分链球菌灭活,煮沸可迅速将其杀死,低温条件下可存活1 50天以上,在干燥的环境下也可存活数天。
链球菌对一般消毒药均敏感。
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抗菌素以及磺胺类药物均敏感。
2、流行特点猪链球菌病呈地方性流行,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以气候炎热且潮湿的7~10月发病率最高。
该病可引起猪、牛、羊、马、猫、犬等多种动物感染发病,以猪易感性最强,危害程度最大,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可感染发病,但发病率和死亡率会有不同,以妊娠母猪和仔猪症状较为严重。
该病为人畜共患病,主要以从事养殖、生猪肉加工以及销售等活动的人群为感染对象。
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以消化道、呼吸道及伤口感染为主要传播途径,健康猪可通过直接接触病猪及带毒猪被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器具等被感染,新生仔猪可在患病母猪分娩过程中被感染。
猪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措施-养猪技术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性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其中猪是主要传染源。
该病在人类中不常见,但普遍易感,主要表现为发热和严重的毒血症状。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治愈,但部分患者会留下后遗症。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猪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病原特性。
该病是由猪链球菌引起,该菌比较广泛的分布在自然界中,如水、尘埃中,还能够存在于动物的皮肤、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黏膜、乳汁内。
该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无法形成芽孢,菌体呈球形或者球杆状,直径在o.5-2μm,往往成对或者呈链状排列。
该菌能够在25 -45℃温度下生长,其中37℃为最适温度,7. 4-7.6为最适pH值。
该菌大部分都属于兼性厌氧菌,很少部分属于专性厌氧菌。
该菌具有较长的生活周期,特别是在粪便中。
该病可被多数消毒剂快速杀死,但如果发生有机质等污染会导致药物的杀菌作用受到影响。
流行特点。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在气候炎热且潮湿的夏秋季节比较容易发生,往往呈地方性流行。
该病具有较短的潜伏期,一般呈急性经过,且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发生感染,但会具有不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带菌猪,其产生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中都存在病菌,能够通过损伤的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进行传播感染。
另外,母猪分娩后的乳汁以及阴道分泌物中也含有病菌,这也是导致后代仔猪发生感染的直接原因。
如果猪群日常管理粗放,没有对病死猪采取恰当处理等,都是导致该病传播的主要原因。
2、临床症状败血症型。
通常在该病的流行初期出现该类型,急性发病,病程持续时间短,发病率通常能够达到大约30%,病死率能够达到80%左右。
最急性型,病猪会突然减少采食或者停止采食,精神沉郁,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1- 42℃,呼吸困难,发生便秘,卧地不起,有淡红色的泡沫样液体从口鼻流出,结膜发绀,通常在6-24 h内发生死亡。
猪链球菌病的预防措施
1、对于猪链球菌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2、开展宣传教育,广泛宣传疫病防控知识,使群众认识到接触病死猪的危害和进行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性,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防止人感染上猪链球菌病。
3、加强生猪饲养管理,增强猪的抵抗力。
同时要加强环境卫生,对猪体外、圈舍、场地定期消毒,杀灭病原。
畜舍的消毒药品宜交替使用,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目前,效果好的消毒药有:百毒杀、灭毒净、消毒威、新王消毒剂、烧碱(氢氧化钠)等。
4、免疫接种是预防猪链球菌的主要措施。
平时应定期对生猪用猪链球菌2型灭活疫苗或猪链球菌多价灭活苗(包括2型猪链球菌和C群链球菌)进行免疫,提高猪群对该病的免疫力。
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的所有猪用灭活菌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疫苗注射将按照非疫区、受疫情威胁区、疫区和疫点的顺序进行,也就是由外向内推进,这样能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病菌扩散。
5、有链球病猪病疫情的地区、与病猪有密切接触的同栏猪等,要给予预防服药,可以有效地减轻生猪疫情;没有疫情的地区,不提倡预防服药,以防耐药菌株产生。
6、严格疫情监测与生猪检疫,进一步建立、健全生猪疫情报告制度、生猪集中屠宰制度,统一检疫;同时加强上市猪肉的检疫与管理,防止病、死猪流入市场。
一旦发现患有本病或疑似本病的猪,应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并及时遵照农业部发布的
《猪链球菌病应急防治技术规范》处理疫情。
猪链球菌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概述:预防猪链球菌病,一定要清除传染源,除去感染的因素。
做到全进全出的原则,减少应激因素。
此外,也需采用免疫接种疫苗,有必要应采取药物预防。
一、常规预防1、猪场应实行多点式饲养,坚持“全进全出”制度,防止各类猪只交叉感染,特别要注意母猪对仔猪的传染。
2、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内外的环境卫生,猪舍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猪群的饲养密度要适中,特别是仔猪的饲养密度不可过大;猪舍每周应坚持用百毒杀或菌毒敌等高效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
3、仔猪断脐、剪牙、断尾、打耳号等要严格用碘酊消毒,当发生外伤时要及时按外科方法进行处理,防止伤口感染病菌,引发本病。
4、猪场严禁饲养猫、犬和其它动物,彻底消灭鼠类和吸血昆虫(蚊、蝇等),控制传递媒介传播病原体,可有效的防止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5、免疫接种。
可选用下列菌苗进行免疫:1)猪链球菌多价灭活苗(包括2型猪链球菌和C群链球菌),妊娠母猪于产仔前20~30天每头肌注3毫升;仔猪于30日龄和45日龄各肌注2毫升;后备母猪于配种前1周每头肌注3毫升。
接种菌苗后,可同时使用有效抗生素共同控制本病的发生,不会影响菌苗的免疫应答。
2)猪败血性链球菌活菌苗适用于健康猪群的免疫接种,弱猪及初生仔猪不应使用。
使用时按瓶签说明的头份,每头份加入1毫升20%铝胶盐水稀释液,充分摇匀后,每头猪皮下注射1毫升。
注苗前后各1周内,均不可使用各种抗生素,否则影响免疫效果,造成免疫失败。
二、药物预防1、仔猪的预防仔猪断奶前后各7天,可在饲粮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
如在每吨饲粮中加复方敌菌净200克,或每吨饲粮中加强力霉素150克和阿莫西林200克,或每吨饲粮中加四环素125克,连续饲喂14天,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2、肥猪的预防保育猪转入育肥舍时,每吨水中加阿莫西林200克,饮水7天。
3、经产母猪的预防经产母猪可根据具体情况,参照仔猪药物预防的方案实施。
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临床特征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养猪技术猪链球菌是存在于猪体内的细菌之一,其主要在猪咽部、鼻腔中分布,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感染出現,但高温天气或其他原因导致猪免疫状态发生改变时,则猪链球菌感染的危险性就会增加,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猪链球菌2型感染主要是因为猪链球菌导致的。
其属于流行疾病,可在动物中广泛传播,若不立即进行有效控制和对症治疗,人体也会受到传染,基于此,必须对该病进行严格防控,以防止病情大肆传播,危害人体健康,增加养殖场经济损失。
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临床特征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1、流行特点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流行没有显著性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该疾病会在每年5~11月份发生,并且多以南方地区为主。
这种病毒的分布范围较广泛,其主要以共栖菌以及致病菌存在于健康猪身上。
该病菌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侵袭整个猪群,如温差大、猪舍通风不良、缺氧、氨气味重等,从而严重影响了畜牧养殖者的切身利益,同时,该病菌还会对人体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针对该疾病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从而以寻找最佳治疗方法或者防治对策对该病进行控制,进而保障畜牧养殖者的切身利益。
2、临床症状由于生猪的个体存在着差异,以至于其感染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病猪会出现食欲不振、关节肿胀、精神沉郁、全身发抖、闭眼等,同时呼吸衰竭、急促是该类病猪的主要临床病症,并且还伴发脑膜炎、败血症等疾病,致使生猪的死亡率偏高。
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治疗,则会出现成批量死亡的情况,从而严重损害畜牧养殖者的切身利益。
3、病理变化通过解剖死猪检查观察了解得知,急性型的猪链球菌2型感染病死猪,其体内脏器多以充血或出血为主,主要出血位置为脑部,从病猪脑室内可以主观的看到纤维蛋白以及炎性细胞。
另外,在病死猪的关节部位也发现了血管充血的情况,并且关节囊内还有大量炎性细胞的存在。
此外,病死猪的心脏损害情况也较严重,出现心包纤维素性化脓性炎症,并且心包内含有大量的浆液。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一、临床症状:猪链球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包括高热、咳嗽、气喘、食欲减少、体重减轻、呼吸困难、肌肉关节疼痛等。
症状明显的猪患病后会出现高死亡率。
二、病理学观察:猪链球菌感染的猪肺脏表现为肺炎症,其中肺组织渗出液多、肺泡炎症和出血现象突出,严重的肺炎病例还会表现为出现坏死区域。
三、细菌分离培养:通过采集猪鼻腔、气管、肺组织等部位的分泌物或组织传入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采用营养琼脂平板培养时,菌落呈灰白色,有透明带。
四、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PCR法、ELISA法等检测方法,检测猪链球菌特异性基因和抗原,可以准确快速地确诊。
猪链球菌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
预防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场环境卫生条件,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避免猪只长时间处于潮湿、拥挤和压力大的环境中。
2.严格隔离管理:对于检测出猪链球菌感染的猪只进行及时隔离,避免传播给其他健康猪只。
3.采取消毒措施:定期对猪舍内外进行彻底的消毒,消除病原菌的存在。
4.疫苗接种:根据猪链球菌的流行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对猪只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抵抗力。
治疗措施:1.使用抗生素:对于猪链球菌感染的猪只,可以使用青霉素、红霉素等治疗。
但是需要根据不同猪群、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并在兽医指导下合理使用。
2.支持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病例,除了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外,还需要给予营养支持,增强猪只的抵抗力。
综上所述,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学观察、细菌分离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综合判断。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饲养管理、严格隔离管理、采取消毒措施和疫苗接种等。
治疗措施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和进行支持治疗。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措施需要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和兽医指导制定,并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引起的猪类感染性疾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并且对养猪业产生了重要的经济影响。
本文将介绍猪链球菌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诊断猪链球菌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临床症状观察:猪链球菌病的患猪通常会出现高热、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咳嗽等症状。
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猪也出现类似症状,以判断是否为传染性疾病。
2. 病理学检查:对死亡猪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发现病变部位和病变特点。
猪链球菌病通常在肺部引起炎症,因此在肺部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
3. 实验室检测:采集猪体温升高的猪进行细菌学检测,以便确定是否存在链球菌感染。
对呼吸道、咽喉分泌物进行培养,并进行生物学、生化学和分子学等多种方法检测链球菌的存在。
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接种:针对猪链球菌病病原体研制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殖场应根据疫病的流行程度和猪群的疫情情况,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2. 环境卫生控制:养殖场应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工作,减少病原菌感染的机会。
饲养设施、饲料、饮水等方面都要注意卫生。
3. 生物安全措施:加强外来猪只的监测和管理,防止猪链球菌感染的传入和传播。
新引入的猪只应进行隔离观察,确保不携带病原体。
4. 病死猪的处理:对于发生猪链球菌病的猪只,要及时处理好病死猪的尸体,避免病原体传播。
对于猪链球菌病的防治,重要的是提高养猪场的卫生水平,加强疫苗接种,疫情监测和管理,以及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通过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猪链球菌病的发生,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猪链球菌感染病例的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近年来,猪链球菌已成为规模化猪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见有败血型、脑膜炎型、淋巴结脓肿型、关节炎型,其中猪链球菌II型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原对人危害最大,不但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还给公共卫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所以,针对猪链球菌病进行相应的防控对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意义重大。
针对猪链球菌病特点,以广西融安县某猪场为例,结合笔者在基层多年兽医服务经验,提出以下几点防治的措施及治疗方案。
一、流行病学特点病猪、痊愈带菌猪是链球菌病主要传染源,通常具有地方流行性,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其中以7~9月暴发率最高。
猪是该病的最易感动物,其中4~11周龄的仔猪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
笔者对融安县几个规模较大的猪场统计发现,猪链球菌的发病率可达到25%以上,病死率在30%~50%。
猪链球菌传播途径有如下几种:首先是呼吸道和伤口,常见有母猪经呼吸道传染仔猪,初生仔猪因脐带伤口感染,仔猪打耳、阉割、拨牙以及皮肤擦伤等伤口被细菌感染;其次是食入或接触被细菌污染的饲料、水后经消化道感染;此外还有成年带菌母猪在分娩或者哺乳时感染仔猪。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1、临床表现猪链球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6d,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分为四种,具有病程快,危害大,传染性高等特点,一般患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如下。
败血型。
主要致病原多为猪链球菌II型,怀孕母猪、架子猪较为多见,发病急,病程短,初期症状不明显,所以死亡率高,达80%以上。
病猪临床症状表现为高温,体温41~43℃,呆立嗜睡,便秘,呼吸困难,厌食,精神差,眼红泛泪,流鼻带脓,偶有咳嗽,颈部、腹部、耳朵及四肢皮肤发紫,有淤血块和出血斑。
脑膜炎型。
病程1~2d。
主要致病原为C群和R群链球菌,多发生于20~35天前后断奶仔猪,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
病猪病初体温稍高,食欲减退,有鼻液流出,便秘,继而病猪会表现出神经症状,转圈,空嚼,磨牙,仰卧,直至后躯麻痹,侧卧于地,最终昏迷而死。
通过对养猪业养殖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发现,猪链球菌病是危害养猪业整体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需要对猪链球菌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采取合理的诊治与防控措施,进而降低其对养猪业造成的危害。
猪链球菌病被我国认定为二类动物疫病,一旦出现了猪链球菌病,不仅会对病猪自身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还会出现传染性问题,从而引起大规模的疫情。
所以养猪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明确猪链球菌病的传播途径以及发病原因等,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降低疫情产生的影响。
同时要采取针对性的诊治方法,加强对猪链球菌病的控制力度。
一、猪链球菌病相关分析1、猪链球菌病相关概述要想明确猪链球菌病的诊治措施和防控措施,需要对猪链球菌病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和分析。
通过对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解读,发现猪链球菌病可以分为不同的血清类型,并且其中2型是当前在养猪业中常见的猪链球菌血清类型之一。
通过对猪链球菌病的感染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其极易引起猪的脑膜炎、关节炎以及支气管肺炎和败血症等,同时还会导致新出生的仔猪出现死亡现象,严重时会发生人的感染问题,进而属于非常严重的人畜共患感染病类型。
对于养殖业来说,为了保证其经营效益,必须要加大对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关注度,并且要采取合理的诊治措施,同时如果出现了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则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疫情防控手段,避免对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
养殖户必须要明确猪链球菌病在实际发病过程中的主要表现以及相应的发病原因。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当前猪链球菌病主要发生于架子猪以及仔猪身上,并且在该病发生以后,其整体的体温不断提升,食欲废绝,在情绪和运动方面均出现异常,同时对患病猪的眼结膜进行全面观察,发现其长期处于充血、潮红以及流泪的状态,通过对部分病猪的表现进行分析发现,其伴随有多发性的关节炎,因此无法正常的站立或者直走,一般会采取爬行的方式前进。
同时对病猪的四肢及皮肤进行观察发现病猪的胸部位置、腹下位置以及四肢位置等皮肤均呈现出了较为强烈的紫红色,并且伴随有血斑。
作者简介:彭斌(1968.07—),男,广东茂名人,中专学历,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卫生防疫检验工作。
链球菌病是指由多种具有致病性的链球菌毒株感染猪后,引起的急性型病猪以出血性败血症、脑膜炎为主要特征;慢性型病猪以关节炎、化脓性淋巴结炎为主要特征;母猪流产,新生子猪腹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强传染性的人畜共患的动物疫病。
本病传染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多年来一直是危害我国生猪养殖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因此,本文通过介绍本病的诊断和鉴别方法、探讨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链球菌病;病原体;流行病学;诊断;防治措施猪链球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彭斌(深圳市市场监管局龙岗监管局畜牧兽医科广东深圳518116)链球菌种类繁多,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大部分的链球菌是非致病菌,常存在于健康的哺乳动物体内,是哺乳动物正常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动物机体自身抵抗力下降或外部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时,也可能会发病。
部分链球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如C 群的类马链球菌和兽疫链球菌,D群的猪链球菌。
特别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大范围流行的、给高密度养殖的规模化养猪场造成重大损失的猪链球菌Ⅱ型,它所引起的以急性型败血症为主要特征的猪链球菌病,发病突然,传染速度快,病程短,发病率高,治疗困难,死亡率也极高,且能致人感染败血症、链球菌感染中毒休克综合症及耳聋等疾病。
本病不仅严重危害到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危害到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因此养殖者必须要重视本病,了解本病,并做好各种防治措施,并加强对生猪从业人员的保护,才能有效地降低人畜染疫的风险,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1病原体猪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需氧或兼性厌氧菌,α或β溶血。
按兰氏分类法[1],根据菌体荚膜多糖的抗原特性不同,可以分为35个血清型(1-34型以及同时含有Ⅰ型抗原和Ⅱ型抗原的是Ⅰ/Ⅱ型)。
引起猪链球菌的病原体主要是C群(败血症,关节炎,肺炎)、D群(脑膜炎,败血症,关节炎等)、E群(淋巴结脓肿)以及I、R、S、Q等群,其中以E群最为常见,流行范围最广。
猪链球菌病与链球菌2型及其诊断防治(下)四、病理变化1、败血型:剖检可见鼻镜粘膜紫红色、充血及出血,喉头、气管充血,常有大量泡沫。
肺充血肿胀。
全身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
脾肿大1-3倍,呈暗红色,边缘有黑红色出血性梗死区。
胃和小肠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肾肿大、充血和出血,脑膜充血和出血,有的脑切面可见针尖大的出血点。
2、脑膜炎型:剖检可见脑膜充血、出血甚至溢血,个别脑膜下积液,脑组织切面有点状出血,其他病变与败血型相同。
3、淋巴结脓肿型:剖检可见关节腔内有黄色胶冻样或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淋巴结脓肿。
有些病例心瓣膜上有菜花样赘生物。
五、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验,常用的方法有:⑴涂片镜检:组织触片或血液涂片可见革兰氏阳性球形或卵圆形细菌,无芽胞,有的可形成荚膜,常呈单个、双链的细菌,偶见短链排列。
⑵分离培养:该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在血液琼脂平板上接种,37℃培养24小时,形成无色露珠状细小菌落,菌落周围有溶血现象。
镜检可见长短不一链状排列的细菌。
⑶菌型鉴定:必要时用PCR方法进行菌型鉴定。
六、防治1、在猪链球菌病疫区和流行猪场可使用疫苗进行预防。
猪链球菌疫苗有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前者是由C群链球菌制备的,预防由猪链球菌2型引起的疾病效果不佳;灭活疫苗是由猪链球菌2型制备的,用于预防猪链球菌病2型。
妊娠母猪可于产前4周进行接种;仔猪分别于30日龄和40日龄各接种1次。
后备母猪于配种前接种1次。
2、猪群发病时,对疫点内的同群健康猪和疫区内的猪,可选用高敏抗菌药物进行紧急预防性给药。
抗菌性药物可选用青霉素、四环素、恩诺沙星或氧氟沙星以及磺胺类药物、头孢类药物等。
预防和治疗用药应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指导下使用。
3、对链球菌病病猪污染的猪舍、污染物及其环境可用含氯制剂、过氧乙酸和氢氧化钠等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