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 格式:ppt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分析概况:本章着重论述了教育对象的人格素质结构、人格动力结构、人格动力结构运行机制、人格的特征、人格的形成条件和发展阶段,了解当代青年的思想特征,从而对自己进行剖析。
为了教育对象,必须全面了解对象。
了解对象是教育对象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又是十分复杂和深奥难测的。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在他的《家书》中说:“了解人是一种最高深的艺术,即便是最伟大的哲人、诗人、宗教家、小说家、政治家、医生、律师,都只能掌握一些原则,不能说对某些具体的个人有彻底的了解。
人真是矛盾百出、复杂万分,神秘到极点的动物。
”(人类从诞生起至今,越来越丰富化和复杂化。
人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难于捉摸了)。
对人的探索和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位事情,是它实现科学化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面对一个浩瀚的变幻难测的人的世界呢?人,是以人格的形态存在于世界上的,并以人格与他人和社会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的有特色的人,而现实的有特色的人就是人格。
为了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人格的素质结构、人格动力结构、运行机制、特征、形成条件和发展阶段搞清楚。
一、教育对象的人格素质结构马克思谈到人格问题时,曾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人格的最主要的素质是人的“社会特质”,人的肉体本性是人格素质的一部分。
人格的素质结构包括五种人格素质,即人格思想道德素质、人格心理素质、人格智能素质、人格需要素质和人格身体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人格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两部分。
它是人格的导向部分,对人格动机和行为起主导作用,决定人格行为的方向和性质,能够影响和制约人格结构中其他部分的变化,甚至决定整个人格结构的社会性质。
(1)思想素质:主要包括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思想方法)、政治观(对国家结构、党和国家在内政和外交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态度和根本方法,决定人的政治方向)和人生观(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即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2)道德素质:包括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两个部分。
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主体:社会或社会群体(教育者)。
教育对象:全体社会成员(受教育者)。
教育要求: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按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培养下一代社会新人提出要求,在教育中,表现为具体的教育要求。
教育目的: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内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属性: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以人自身为实践对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具有超越性。
(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超越,对人的现实规定性的超越,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的活动,培养出改造现实世界,超越现实世界的人)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其中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转变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研究的重点。
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有:(1)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因素:研究需要——动机——行为的发展过程,揭示人的自身思想、行为的发展规律。
(人);(2)研究普遍联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社会要求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关系。
揭示、探索如何调节社会环境对教育对象的交叉立体作用,以及教育对象在受环境影响时的能动作用。
(社会)(3)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系和领导职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渗透到业务领域中去,以及促成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问题。
(教育)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l体力和智力充分发展l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l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一个开放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四、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的理论l工人阶级的实际运动不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而只能自发地产生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一加强对共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1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端正党风、政风的重要环节党风政风通过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精神面貌、领导水平、业务能力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曾强调过,执政党是执掌政权的党,这个当如果变了,党员变了,执政党迟早也会变,最终导致亡党亡国。
也就是说,党风、政风如何,直接关系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死存亡。
当前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的、党员、干部是好的、合格的、称职的,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包括有的高级干部,不自重不自爱,不能正确对待权利,结果走上了腐化堕落的道路,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造成危害,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这部分的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人生观问题没有解决好,他们认识不清权力是谁赋予的,是为谁服务的。
毛泽东说过:“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们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的党风和政风好了,当合政府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这样才能赢得人们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经验证明,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并取得最终的胜利,党员干部队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他们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他们贯彻执行。
党员干部问题的实质是素质问题。
在国内、国际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社会转型时期,拥有一大批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更精的业务能力、更扎实的工作作风、更严格的纪律观念的干部队伍,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
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就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坚定地共产主义信念,努力提高执政党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以便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科学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义,并掌握科学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方法;关注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及其原因;学会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分析当前青年思想政治状况并研究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教学重点: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含义2、科学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义3、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方法4、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5、宏观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原因及可能性6、我国现阶段工人阶级的特点7、我国现阶段农民阶级的特点8、我国当代青年的思想及如何认识青年的思想变化教学难点:1、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信息分析2、从宏观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原因及其可能性3、如何把握我国当代青年的思想变化教学方法:讲授法、调查法、讨论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
对教育对象的正确分析和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概说(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含义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对于这一问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一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二是认为是人的思想;三是认为是人的思想和行为;四是认为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
以上观点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认为直接指人,一是认为是以人为载体的某种特定成分。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它所作用的范围是人的思想品德。
(二)科学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最大实际就是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状况。
因此,正确认识教育对象,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状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的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
1、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的工作,其对象是千百万处在现实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人民群众。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1. 本文概述我们需要明确文章的核心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通常指的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或集体,如教师、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等,而客体则是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如学生、公众等。
概述中应当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再次,概述应简要介绍文章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文章可能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和建议。
概述中可以提及文章的预期目标和意义。
通过研究,旨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本文旨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分析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与互动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文章共分为若干部分,首先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然后分析主体与客体的角色定位和相互作用,最后探讨提高教育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分析在深入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并非单一,而是多元化的。
这主要包括教育者、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多个层面。
这些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结构。
教育者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
他们通过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日常交流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使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是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1思想品德结构的最高层次是行为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青年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4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知、情、信、意、行五个要素均衡发展的过程。
5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创者是马克思、恩格斯6思想政治教育观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教育7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日趋成熟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保证了长征的胜利。
从此,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日趋成熟。
8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9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经历了哪五个阶段A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立和形成B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日趋成熟C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挫折D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探索E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10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1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具体规律:A双向互动规律,内容: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B内化外化规律,内容: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C协调控制规律,内容: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
基本规律:A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B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C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12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
13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人生价值。
14提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话的现代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是:柯尔伯格。
15集体讨论法对于某一个现象或问题一群人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讨论的方法。
如果发生意见分歧,只要不是紧急问题,就不要急于进行表决,或者强行作出结论,以便在进一步调查研究和沟通后,求得班子所有成员的真正共识,再作出决定。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既包括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包括兼职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包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针对特定对象进行某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参与活动的特定人员)。
特征:阶级性、主导性、客体性(客观性)。
阶级性:在特定的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发动者和实施者的地位最终是由统治阶级决定的,他们身上体现出鲜明的阶级性。
主导性: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教育者设计并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组织和引领教育对象参加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逐步形成特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
客体性(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环境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被客体所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者是自检、内省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1.教育职能。
组织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传授思想政治知识和品德规范;促使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引导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2.管理职能。
确定目标和计划;进行制度管理;协调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或关系,形成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工作对象、过程、手段、成果的特殊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备较高的素质)1.政治素质。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水平。
2.道德素质。
有爱心、热爱党与人民;热爱和尊重教育对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思想素质。
思想观念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思维方式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思想作风要严谨。
4.知识素质。
掌握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根据工作对象和所处环境的需要应掌握的有关知识。
题目:【单选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
选项A:领导干部
选项B:儿童
选项C:少年
选项D:青年
答案:青年
题目:【多项选择题】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的特点是()
选项A:区域性
选项B:权威性
选项C:社会性
选项D:时代性
答案:社会性, 时代性, 区域性
题目:【判断题】在各区域、各民族文化之间,在新旧文化观念之间差异是绝对的,这种差异性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认同的冲突。
()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判断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借山光已悦人性,借湖水已静心情”,讲的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多项选择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法的主要方式有()
选项A:理论宣传法
选项B:演讲报告法
选项C:示范教育法
选项D:理论学习法
选项E:理论讲授法
答案:理论讲授法, 理论学习法, 理论宣传法, 演讲报告法
题目:【单选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选项A:法制观
选项B:世界观
选项C:政治观
选项D:人生观
答案:世界观
题目:【多项选择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有()
选项A:方向原则
选项B:民主原则
选项C:求实原则
选项D:层次原则
选项E:渗透原则
答案:方向原则, 求实原则, 民主原则, 渗透原则, 层次原则
题目:【单选题】处于思想品德结构最高层次的是()
选项A:道德观
选项B:人生观
选项C:政治观
选项D:世界观。
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识和实践对象特点的是(D)A. 社会性B. 能动性C. 层次性D. 不变性2. (A)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A.青少年B.小学生C.大学生D.老年人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通过传导一定教育内容,运用教育手段、(C)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
A.内容B.手段C.方法D.方式4.每一时代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都是由时代的经济(C)、文化所决定的。
A.思想B.教育C.政治D.风俗5.下列不属于认识教育对象的主要方法是(A)A.思想分析法B.历史分析法C.身心特征分析法D.系统分析法6.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C)的一代新人,是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A.有思想B.有礼貌C.有纪律D.有内涵7.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学校、(B)、社会要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A.教室B.家庭C.老师D.家长8.只有树立牢固的世界观、(B)、价值观,才能站稳政治立场。
A.文化观B.人生观C.思想观D.金钱观二、多选题1.社区教育的作用主要有(ABCD)A.协调育人B.优化环境C.组织协调D.监督管理2.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有(ACD)A.教学B.科研C.课外活动D.社会实践三、填空题1.认识教育对象的主要方法:历史分析法、身心特征分析法、系统分析法。
2.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青少年、领导干部。
3.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社会的人,因而,教育对象具有社会性的特点。
4.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情况错综复杂、千差万别,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层次性。
5.在实施教育中,实践的主体是教育者,教育对象只能是受教育者。
四、名词解释1.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认识、教育、改造的对象,它又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对象它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第一章1、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
2、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3、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4、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内化与外化、教育与管理。
5、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阶级性(与一般的社会科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突出的无产阶级党性)、实践性、综合性。
6、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时期(1978-1984)、系统建设时期(1984-1999)、全面建设时期(1999年至今)。
7、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总结经验法。
第二章1、如何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论述要点P26):第一“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
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和理论基石;二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性质和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三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四是坚持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理论品质。
(2)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反映论原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方法论等。
二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所有制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