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171.47 KB
- 文档页数:2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的基本形式。
近百年来,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经历了不断的探索与完善,成为了中国独特的民主形式。
本文将从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运用教案设计角度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教案设计的概念与重要性教案设计是教师根据本学科教材、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编写教学教案的过程,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案设计的目标是协助老师完成教学计划的目标,梳理知识点、制定教学目标、分步教学、实施教学活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运用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渊源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源于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北京政府创办的“中华民国国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度实践。
1949年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中国开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954年,中国创办了第一个全国性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正式召开,标志着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开始完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践运用的特点在中国的实践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党的领导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维护和贯彻;(2)民主和法制建设成效显著,基层民主得到有效加强;(3)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4)中央和地方人大代表率先垂范、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推广与提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践应用的问题和反思在实践运用过程中,人民代表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代表人数偏少、选举程序不公、代表素质不高、代表权利担负少等情况,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的作用受到限制。
此外,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性法律、制度和规则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以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方式与路径人民民主是指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过程,实现民主管理和监督国家事务的一种体制和制度。
实现人民民主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如何践行全过程的人民民主,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从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方式与路径进行剖析,探讨在各个层面如何实现人民民主。
一、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方式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发展社会组织、推进信息公开和加强法治建设。
1.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
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以通过选举产生代表,代表人民表达意愿和诉求,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监督。
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可以通过立法、监督和决策等方式,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因此,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方式。
2.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基层民主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
基层民主建设是指在社区、村居等基层单位,通过选举产生代表,开展居民议事,参与基层事务决策的一种形式。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可以实现更广泛的民主参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发展社会组织发展社会组织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
社会组织包括各种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慈善组织等。
通过发展社会组织,可以让民众更好地发声,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社会组织还可以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民主发展和社会进步。
4.推进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
通过信息公开,可以实现政府的透明化,让民众获取更多的信息,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同时,信息公开还可以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促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5.加强法治建设法治建设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
通过法治建设,可以建立规范的法律制度,保障人民的权益和自由。
知识点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是我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展开归纳,介绍其基本概念、组成和职能,以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一、基本概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以人民为基础,通过普选产生一定期限的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始于1954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
二、组成和职能人民代表大会由各级代表组成,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等。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主要职能有立法、监督和决策。
1. 立法: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权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是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标准。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法律,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社会进步。
2. 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
代表们有权利、有义务地对政府工作进行询问、批评和建议,确保政府遵守法律,履行职责,为人民利益服务。
3. 决策: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和决定,对重大问题、重要方针进行讨论和决策。
代表们通过充分的民主程序,集思广益,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制定决策。
三、优势和发展方向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以下优势:1. 代表人民利益: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的代表,通过普选产生代表,保证了人民权益的表达和维护,实现了人民民主的根本要求。
2. 具有定期换届的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代表任期,通过定期换届的机制,保证了权力的流转和代表的更新,防止出现长期执政和腐败的现象。
3. 完善的监督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代表们可以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和批评,确保政府的公正、透明和有效。
为了进一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 提高选举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加强选举管理,确保选举的过程公正透明,保证代表的代表性和民主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范文一、总体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政治民主和基层民主的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特点1.以人民为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的成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2.权力的来源和归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明确规定权力来自于人民,归属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国家权力的法定来源和归属,实现了权力运行的规范和民主监督的机制。
3.代表人民的利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求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的意愿。
代表人民的利益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宗旨和目标,人民代表大会要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群众的积极性,真正代表人民的意愿。
4.行使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求对行使权力进行制约和平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行政、立法、监察三权分立,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机关、人民法院以及人民检察院之间相互制约和平衡,确保各权力机关依法行使职权,防止权力滥用。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结构和职权人民代表大会由各级代表大会组成,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家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的最高机关,负责监督政府工作、立法和决策。
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以下职权:1.选举权:人民代表大会行使选举权,包括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务。
2.监督权: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监督权,包括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对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进行监督等。
3.立法权: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包括制定和修改宪法、法律、法规、决议、报告等。
4.决策权: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决策权,包括决定国家重要的政治方针、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等。
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几点认识2009年01月05日17:2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和长足进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个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和加深。
我是1985年和刘政同志一起到全国人大工作的。
我俩在进人大之前长期在党的部门工作,对人大制度缺少认识。
当时理论界对人大制度研究也很不够,这方面的书籍和文章都不多见。
到人大工作后,根据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理论,领会中央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的民主法制思想,同时虚心向地方人大学习,从实践中汲取营养,逐步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所了解和认识。
例如,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问题,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大制度就是专指人大及其常委会。
我们经过学习、探讨,认为这样理解过于狭窄。
记得老刘曾写了《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几个概念和提法问题》,先是刊登在研究室内刊《研究室材料》上,后载于《中国法学》1991年第3期。
我也写过一些文章探究人大制度的内涵。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讨,才对“什么是人大制度”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为大家所认可的看法。
再如,研究室从1986年起就根据领导安排,承担了人大监督问题的调研任务。
首先在监督理论方面我们在研究室内刊《调研资料》上刊登了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勋爵(1834——1902)的一个重要观点: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引起大家很大兴趣。
接着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监督制约的理论,包括对巴黎公社经验的论述,也研读了西方思想家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结合我国国情,写出了《试论人大及其常务会的监督权》、《论人大监督》、《人大监督工作和监督制度的几个问题》等文章,刊登在《研究室材料》、《求是》、《中国法学》等刊物上。
在这些文章中我们都明确指出人大监督的实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以人民的权利制约国家机关的权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民主与专政的制度设计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理论体系,它在社会政治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观点和理论。
其中,民主与专政的制度设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于民主与专政的制度设计的观点和思路。
一、理论层面1. 民主的内涵民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强调广大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民主是指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对于国家和社会事务所进行管理和决策的权力。
在这种民主下,人民将成为真正的主人,能够通过选举、法定程序等方式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中。
2. 专政的作用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权力。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的专政,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专政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人民的利益,消除剥削和压迫,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3. 民主与专政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并不认为民主与专政是对立的两个概念,而是互为补充、统一的关系。
民主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和基础,它为广大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提供了保障;而专政则为民主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和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二、实践层面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民主和专政的一种重要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由选举产生,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
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各个阶级和各个群体的代表都可以参与决策和管理国家事务。
这种制度体现了无产阶级民主和专政的原则,保证了人民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权力。
2. 政党领导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领导是实现民主和专政的另一个重要方式。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代表他们的利益和愿望。
政党通过参与政治活动和推进社会改革,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有效运行。
浅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摘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实践证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但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际运行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因此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其成为真正代表人民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本文分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实施中的存在问题以及完善人民中代表大会制度的措施五个部分,谈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与发展;优越性;存在问题;完善措施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于革命烽火之中,是人民自己创立起来的政治制度。
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就讲到了江西苏区的代表会议。
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召开的“三三制”的参议会,以及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召开的区、乡两级人民代表会议,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仂商会议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从1949年到1954年我国经过各项社会改革、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抗美援朝的胜利,各地先后进行了选举,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国人大会议的条件已成熟。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与思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基本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加强人民民主监督和政治参与,有利于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的核心是体现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地位、健全代表选举制度和完善代表履职机制。
目前,在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地位。
中国的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人民选举产生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
在实践中,中国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不断增强自身的权力地位,通过立法、监督、政策制定等方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健全代表选举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必须通过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不断健全,通过增加公开、竞争、多元化选举方式,改善选民知情率和参与率,确保代表选举的民主、公正和权威。
3、完善代表履职机制。
代表履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不断加强代表履职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代表履职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政府部门对代表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确保代表能够更好地发挥代表职责,为人民权益服务。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下面几个方面是需要加强的:1、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建设,推进立法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是制定法律的机构,仅有松散而缺乏科学性的自治法规,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完善地方管理的需求的。
因此,在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过程中,必须把法律的起草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全国性立法和地方立法工作,完善公民基本人权保障制度,优化政府性质机构管理体制,加强环境领域立法工作等。
2、推进人民代表大会的电子化建设。
为什么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4年第1期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
”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在政权建设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创新,体现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就在于它植根于中国国情,是个开放的制度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能够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时期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地汲取和借鉴全人类共同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要求我们进一步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使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始终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把根本政治制度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必须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理论、实践、制度三者的关系我们是人民的代表,我们是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
但是作为人民的代表,为人民服务,不能空喊口号,应该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一切。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要求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规范自己的权力,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政府权力有多大,人民才会拥护你;如果没有了人民拥护,那么政府权力的大小与人民利益没有关系。
如果有些官员不做为民的事情,不为人民谋福利,人民也不会支持他的。
只有政府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念,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昌盛繁荣。
实践活动要实现从理论到制度这个飞跃必须要通过制度建设和法律保障,来实现。
首先,政府应该把自己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
其次,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应该坚持依法办事,用法律和制度来约束行政权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令行禁止。
当然,不能片面的依靠制度来限制政府的行为,也要对公民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要培养公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
还有要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
当前政府的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减少管制和审批。
从整体上,要强调部门职能转变,精简机构,使社会各部门职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运作、有效合作、齐心协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真正做到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各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
对于老百姓的难处,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要有自己的责任,要尽力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满足老百姓的愿望。
所谓群众路线,就是要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将心比心。
这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基础。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是中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民主集中制、代表性、依法决策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等。
1. 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民主和集中的有机统一。
即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真正体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权力。
2. 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表制度,广泛吸收各阶层、各方面代表参与其中,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3. 依法决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决策是依法进行的,宪法和法律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遵循。
4.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吸取广泛的民意,积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代表人民的利益。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结构和职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职能包括制定宪法和法律、选举国家主席和国家副主席、决定国家的重大问题等。
2.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主要包括立法、决定经济和社会事务、选举本级人民政府等。
3.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工作。
常务委员会的职责包括法律的解释、监督政府机关的工作、审查和批准重大人事任免等。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与不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优势:1. 体现了人民的主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的主权,使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
2. 加强了民主监督: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对政府机关和社会管理机构的监督,实现了对权力的监督,维护了人民的权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意义和历史渊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意义和历史渊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生活和民主建设的重要体现。
它源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我国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累积的一种民主制度经验,是我国政治制度创新的一次重大突破。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代表制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封建时代。
但是,真正走向现代化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国家。
在这个机制下,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监督和决策等权力,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它主要体现了国家行政机关的民主化。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构的最高领导机构,代表人民的意志,还是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代表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会议。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代表了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民族组织的利益,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诉求和要求,使国家机关更加民主化、透明化、依法行政。
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助于加强国家的法制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强大的法制决策和监督权力,有能力推动我国法制化建设,完善我国的法律和法规,把决策权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根本上保障了国家的稳定。
再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助于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直接反映在国家行政机构和各级政府的工作中,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精心策划、推动重大计划和决策,可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全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的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求代表必须真实地反映选民的意志、关注民生疾苦,代表选民谁受益的大局。
通过代表工作,国家机构能真正了解普通百姓、了解社会疾苦和社会压力,从而更好地制定国家的发展战略,实现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