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人体解剖技术共51页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51
一、实验目的1. 通过人体解剖实训,了解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人体解剖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临床医学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实验时间2023年3月12日三、实验地点人体解剖实训室四、实验材料1. 实体解剖模型:人体骨骼、肌肉、内脏等。
2. 显微镜、切片、实验指导书等。
3. 实验服、手套、剪刀、镊子等实验工具。
五、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1)穿戴实验服、手套,保持实验室整洁。
(2)熟悉实验器材和操作方法。
2. 实验过程(1)骨骼系统解剖观察人体骨骼模型,了解骨骼的形态、大小、位置和连接方式。
重点观察头骨、脊柱、胸廓、四肢骨骼等。
(2)肌肉系统解剖观察人体肌肉模型,了解肌肉的形态、起止点、作用等。
重点观察胸大肌、肱二头肌、股四头肌等。
(3)内脏系统解剖观察人体内脏模型,了解内脏的形态、大小、位置和功能。
重点观察心脏、肺、肝脏、脾脏、胃、肠等。
(4)神经系统解剖观察人体神经系统模型,了解神经的形态、分布和功能。
重点观察大脑、脊髓、周围神经等。
3. 实验观察与记录(1)观察各器官、系统的解剖结构,记录其形态、大小、位置等信息。
(2)分析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了解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3)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骨骼系统骨骼系统是人体支架,具有保护、支持、运动等功能。
通过观察骨骼模型,了解到骨骼的形态、大小、位置和连接方式,为临床医学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基础。
2. 肌肉系统肌肉系统是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具有收缩、舒张等功能。
通过观察肌肉模型,了解到肌肉的形态、起止点、作用等,为临床医学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基础。
3. 内脏系统内脏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具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功能。
通过观察内脏模型,了解到内脏的形态、大小、位置和功能,为临床医学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基础。
4.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人体调节和控制的中心,具有感觉、运动、反射等功能。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25日三、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人体解剖图谱2. 解剖模型3. 显微镜4. 刀具、镊子、解剖针等解剖工具5. 实验报告本五、实验步骤1. 观察头部结构(1)观察颅骨:观察颅骨的形态、大小和骨缝。
(2)观察颜面结构:观察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和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
(3)观察面部肌肉:观察面部肌肉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2. 观察脊柱和四肢骨骼(1)观察脊柱:观察脊柱的形态、大小和椎骨的连接方式。
(2)观察四肢骨骼:观察四肢骨骼的形态、大小和关节的连接方式。
3. 观察关节结构(1)观察肩关节:观察肩关节的形态、大小和运动方式。
(2)观察肘关节:观察肘关节的形态、大小和运动方式。
(3)观察膝关节:观察膝关节的形态、大小和运动方式。
4. 观察肌肉结构(1)观察躯干肌肉:观察躯干肌肉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
(2)观察四肢肌肉:观察四肢肌肉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
5. 观察内脏器官(1)观察心脏:观察心脏的形态、大小和瓣膜的位置。
(2)观察肝脏: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和血管的分布。
(3)观察肾脏:观察肾脏的形态、大小和肾盂的位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头部结构:颅骨和颜面结构完整,肌肉分布合理,符合解剖学要求。
2. 脊柱和四肢骨骼:脊柱形态规则,椎骨连接紧密,四肢骨骼结构完整,关节连接灵活。
3. 关节结构:肩、肘、膝关节形态规则,运动方式符合解剖学要求。
4. 肌肉结构:躯干肌肉分布均匀,四肢肌肉起止点明确,符合解剖学要求。
5. 内脏器官:心脏、肝脏、肾脏形态规则,血管分布合理,符合解剖学要求。
七、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人体结构的基本认识,了解了人体各器官的形态、大小和功能。
2. 实验过程中,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实验名称:人体解剖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基本结构,熟悉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2. 培养解剖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增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为后续医学学习打下基础。
三、实验时间:2021年9月15日四、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五、实验器材:1. 解剖模型2. 解剖刀3. 镊子4. 解剖剪5. 生理盐水6. 消毒液7. 实验报告册六、实验对象:成人男性尸体七、实验内容:1. 皮肤解剖2. 肌肉解剖3. 骨骼解剖4. 关节解剖5. 呼吸系统解剖6. 循环系统解剖7. 消化系统解剖8. 泌尿系统解剖9. 生殖系统解剖10. 神经系统解剖八、实验步骤及观察内容:1. 皮肤解剖- 观察皮肤颜色、厚度、弹性等特征。
- 沿着皮肤切口,分离皮肤和皮下组织,观察脂肪组织的分布情况。
- 寻找面部神经、腮腺导管、面动静脉、颈外静脉等结构。
2. 肌肉解剖- 观察肌肉的起止点、走向、形态等特征。
- 切开肌肉,观察肌肉纤维的排列方式。
- 寻找肌肉中的血管、神经等结构。
3. 骨骼解剖- 观察骨骼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
- 切开骨骼,观察骨髓腔、骨膜、血管等结构。
- 寻找骨连接、关节等结构。
4. 关节解剖- 观察关节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
- 切开关节囊,观察关节软骨、滑膜等结构。
- 寻找关节周围的肌肉、血管、神经等结构。
5. 呼吸系统解剖- 观察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
- 切开呼吸道,观察黏膜、软骨、血管等结构。
- 寻找呼吸道周围的肌肉、神经等结构。
6. 循环系统解剖- 观察心脏、血管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
- 切开心脏,观察心房、心室、瓣膜等结构。
- 切开血管,观察血管壁的层次、瓣膜等结构。
- 寻找心脏周围的肌肉、神经等结构。
7. 消化系统解剖- 观察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
- 切开消化道,观察黏膜、肌层、血管等结构。
人体解剖生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是探究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学科,通过解任体内部分器官的形态、结构、组织及其具有的生理功能等方面,对人体机体进行研究。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其分为不同的系统,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这些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以下将从人体各系统的角度阐述人体解剖生理学。
一、循环系统人体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血液等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它由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组成。
右心房和右心室通过肺动脉将血液输送到肺部进行氧合,氧合后的血液通过肺静脉返回左心房,左心房将血液输送到左心室,左心室则将氧合后的血液通过主动脉输送到全身。
此外,循环系统还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组织的血管,静脉则将血液从组织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连接管道,负责氧气和营养成分的交换。
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将氧气和营养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同时携带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从身体各部分将其排出体外。
二、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系统之一,它包括鼻腔、喉部、气管、支气管和肺部。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空气从外部引入体内,并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从身体各个器官排出体外。
鼻腔和喉部是将空气引入体内的入口,气管和肺部是将空气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的管道。
气管分为左右两个支气管,最终将气管分成一系列的支气管,这些分支管称为细支气管,最终细支气管将空气输送到肺泡中,这些结构负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三、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是由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脏和胰腺等组成的。
消化系统的作用是将食物转化为身体能够使用的营养成分,并将废物排出体外。
口腔和食管是食物的入口,食道将食物输送到胃中,在胃中,胃酸和胃液被分泌用于消化食物。
当食物被消化后,它会继续向小肠移动,小肠是将食物的营养成分分解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大肠被用于存储和排出废物,并帮助调节水分平衡。
实验名称:人体解剖学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5日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实验目的:1. 通过解剖实验,加深对人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理解。
2. 学习解剖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掌握解剖技巧。
3. 观察并记录人体主要器官的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
实验用品:- 尸体- 解剖刀- 镊子- 剪刀- 线锯- 生理盐水- 洗手液- 实验报告册实验对象:- 成年男性尸体实验方法:1. 准备工作:穿戴实验服、手套和眼镜,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 皮肤切开:沿前正中线从头部发迹至下颌切开皮肤,分离皮肤和皮下组织。
3. 头部解剖:寻找并分离面神经分支、腮腺导管、面动静脉、颈外静脉等结构。
4. 面部肌肉清理:清理面部肌肉及上述结构,观察其形态和分布。
5. 深层解剖:切开颅骨,观察脑的形态和位置;切开颈部,观察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的分布。
6. 胸部解剖:清除胸大肌表面的胸筋膜,显露胸大肌,观察其形态、位置和起止点。
切开胸壁,观察胸腔内的器官,如心脏、肺、肝脏等。
7. 腹部解剖:切开腹部,观察腹腔内的器官,如胃、肠、肾脏等。
8. 四肢解剖:观察四肢骨的形态和结构,分离肌肉和血管。
实验过程:1. 皮肤切开:在尸体前正中线切开皮肤,分离皮肤和皮下组织,暴露肌肉层。
2. 头部解剖:寻找面神经分支、腮腺导管、面动静脉、颈外静脉等结构,并记录其位置和形态。
3. 面部肌肉清理:清理面部肌肉,观察其形态和分布,并记录相关信息。
4. 深层解剖:切开颅骨,观察脑的形态和位置;切开颈部,观察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的分布。
5. 胸部解剖:清除胸大肌表面的胸筋膜,显露胸大肌,观察其形态、位置和起止点。
切开胸壁,观察胸腔内的器官,如心脏、肺、肝脏等。
6. 腹部解剖:切开腹部,观察腹腔内的器官,如胃、肠、肾脏等。
7. 四肢解剖:观察四肢骨的形态和结构,分离肌肉和血管。
实验结果:1. 头部:成功分离出面神经分支、腮腺导管、面动静脉、颈外静脉等结构,并记录了其位置和形态。
实验二:神经--肌肉标本的制备与骨骼肌收缩[实验内容]1.坐骨神经—排肠肌标本的制备2.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3.骨骼肌单收缩的分析4.骨骼肌收缩的总和与强直收缩[目的要求]1.学习蛙类动物单毁髓与双毁髓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蛙类坐骨神经-排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3.学习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4.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5.分析骨骼肌单收缩的3个时期。
6.了解骨骼肌收缩的总和现象,观察不同频率的阈上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形式的改变。
[基本原理]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恒温动物相似,若将蛙的神经-肌肉标本放在任氏液中,其兴奋性在几个小时内可保持不变。
若给神经或肌肉一次适宜刺激,可在神经和肌肉上产生一个动作电位,肉眼可看到肌肉收缩和舒张一次,表明神经和肌肉产生了一次兴奋。
在生理学实验中常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研究神经、肌肉的兴奋、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和肌肉收缩的特征等,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是生理学实验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
腓肠肌由许多肌纤维组成,刺激腓肠肌时,不同的刺激强度会引起肌肉的不向反应。
当刺激强度过小时,不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此时的刺激为阈下刺激。
当全部肌纤维同时收缩时,则出现最大的收缩反应。
这时,即使再增大刺激强度,肌肉收缩的力量也不再随之加大。
可以引起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最适刺激强度。
肌组织对于一个阈上强度的刺激,发生—次迅速的收缩反应,称为单收缩。
单收缩的过程可分为3个时期: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两个同等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于神经—肌肉标本,如果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肌肉则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而大于不应期,则出现两个收缩反应的重叠,称为收缩的总和: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于标本时,则山现多个收缩反应的叠加,此为强直收缩。
当后一收缩发小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时,称为不完全强宜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时,各自的收缩则先全融合,肌肉出现持续的收缩状态,此为完全强直收缩。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实验一神经干动作电位测定及兴奋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坐骨神经标本的制备方法并按要求制备出完整的蟾蜍坐骨神经标本2、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不应期及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方法二、实验内容:1、坐骨神经标本制备2、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测定3、坐骨神经干兴奋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测定三、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清单1、实验材料:蟾蜍或蛙、蛙类手术器械一套(包括探针、粗剪、手术剪、眼科剪、镊子、玻璃分针)、蛙板、滴管、培养皿、烧杯、棉线、棉球、滤纸片。
2、实验试剂:任氏液3、实验仪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打印机、、神经标本屏蔽盒四、实验要求1、学会用细胞外电刺激诱发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方法;掌握生物电记录的一般原则和方法;熟悉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操作;2、要求学生了解科研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求学生能独立操作每一个实验步骤,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原理,培养学生熟练操作。
五、实验原理:可兴奋组织如神经纤维在受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电位将发生一系列短暂的变化。
由安静状态下的膜外正膜内负的静息电位变为兴奋状态下的膜外负膜内正的去极化状态。
因此,在膜外兴奋区相对于未兴奋区来说电位为负。
这种电位差所产生的局部电流又引起邻近未兴奋区的去极化,使兴奋沿细胞膜传向整个细胞,而原来的兴奋区的膜电位又恢复到膜外正膜内负的静息水平。
这种可传播的、短暂的膜电位变化称之为动作电位。
可兴奋组织在一次兴奋之后,其兴奋性要经历一个规律的时相变化,依次是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然后才恢复到正常的兴奋性水平。
六、实验方法:一)、实验步骤和观察指标1、仪器装置准备好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及相关电极。
2、制备蟾蜍坐骨神经标本(3)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用左手在背部捏住脊柱尾端,让头与内脏自然下垂,右手持粗剪刀在骶髂关节水平以上1cm处剪断脊柱,剪除全部下垂的头及内脏,保留后肢,腰背部脊柱。
实验一:骨骼系统的观察骨骼系统由骨(成人206块)和骨连结组成,在骨连结处有软骨和韧带。
全身的骨通过骨连结构成人体的支架,即骨骼。
骨骼可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
一、颅的组成颅分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脑颅位于颅的后上方。
由8块脑颅骨组成。
它们共同围成颅腔,容纳并保护脑。
颅腔的上壁称颅顶,下壁称颅底。
构成脑颅的骨自前向后依次为额骨,左右顶骨,枕骨,以及顶骨外下方的颞骨。
其中额骨、颞骨和枕骨同时也参与颅底的构成。
位于颅底中部的蝶骨,蝶骨的前方是筛骨。
(一)脑颅1、额骨:位于脑颅前上部,骨内含有空腔,称额窦。
2、顶骨:位于颅盖中线的两侧,介于额骨和枕骨之间。
3、蝶骨:位于颅底中部,枕骨前方,形似蝴蝶。
可分为体、大翼、小翼、翼突四部分。
体内的空腔称蝶窦。
4、枕骨:位于脑颅的后部。
5、筛骨:位于蝶骨的前方、额骨的下方及左、右两眶之间。
可分为筛板、垂直板和筛骨迷路三部分。
筛板为筛骨上部水平位的薄骨板,位于颅底前部的中央;垂直板呈矢状位,自筛板正中垂直向下伸入鼻腔,构成骨性鼻中隔上部,与犁骨相接;筛骨迷路位于垂直板两侧,内含许多空腔,称筛窦。
筛骨迷路的内侧面超向鼻腔,向内下方伸出两个卷曲的骨片,上方的较短小,称上鼻甲,下方的称中鼻甲。
6、颞骨:位于脑颅的两侧,参与构成颅底和颅腔侧壁。
颞骨外侧面的下方有一圆孔,称外耳门。
以外耳门为中心可将颞骨分为鳞部、乳突部和岩部。
(二)面颅1、上颌骨:位于面颅中央,与下颌骨共同构成颜面的大部分。
2、鼻骨:位于两眶之间,构成鼻背。
3、颧骨:位于上颌骨的外上方。
4、泪骨:位于两眶内侧壁的前部,为一小而薄的骨片。
5、下鼻甲:为一对卷曲的薄骨片,呈水平位附于鼻腔的外侧壁。
6、腭骨:位于上颌骨后方。
7、犁骨:为斜方形薄骨板,构成骨性鼻中隔的后下部。
8、下颌骨:位于面颅骨的前下方,可分为一体和两支。
体的外侧面左、右各有一孔,称颏孔。
9、舌骨:介于下颌骨与喉之间,借肌肉和韧带悬于颈前正中,是颅骨中唯一游离的骨块。
2012级应心班《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内容一、人体基本组织的观察(一)实验目的观察并掌握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二)实验材料四大基本组织的永久装片;显微镜(三)实验要求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组织的基本特征。
注:实验前请复习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二、人神经系统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观察脊髓的形态结,了解脊神经的组成。
2.观察脑干的的形态结构和脑神经进出脑干的部位,了解脑干中的主要神经核团和纤维束的位置。
3.观察间脑、小脑和大脑的形态结构,辨认大脑半球的主要沟、回和分叶。
(二)实验材料脊髓模型;脑干模型;人脑模型;脊髓横切片;显微镜(三)实验要求观察各模型加深对神经系统的认识;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脊髓横切片。
注:实验前请复习神经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三、反射弧的分析和脊髓反射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通过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成为脊蛙)分析屈肌反射的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2.观察脊髓的反射活动并研究脊髓反射中枢活动的若干特征。
(二)实验原理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为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部分。
反射弧的任何部分受破坏,都不能实现完成完整的反射活动。
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后,机体产生的各种反射活动只是单纯的脊髓反射。
(三)材料与方法1 材料1.1 实验动物青蛙1.2 器材蛙类手术器械1套,铁支架,电刺激器,刺激电极,秒表,棉球,纱布,培养皿2个,烧杯1.3 药品0.5%硫酸,1%硫酸2 试验方法与步骤2.1 制备脊髓动物:取青蛙一只,用剪刀横向插入口腔,从鼓膜后缘处剪去颅脑部,保留下颌部分。
以棉球压迫创口止血,然后用止血钳夹住下颌,悬挂在铁支架上。
2.2 正常脊髓反射的观察2.3 搔扒反射:将浸以0.5%硫酸的小滤纸片一块,贴在青蛙腹部下段的皮肤上,可见四肢向此处搔扒,直到去掉滤纸片为止,之后用清水冲洗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