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沥青路面水毁病害分析及其防治方法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41.49 KB
- 文档页数:2
沥青路面水损坏及防治措施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交通荷载量越来越重,市政道路的发展和改变也随之迎来巨大的变化。
沥青路面各方面的优秀性能也使得其成为了道路设计的最优选择,如何控制和解决沥青路面的病害问题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水损坏作为沥青路面中破坏情况最严重,发生频率最高的病害,结合名山区气候和名山产业园项目沥青路面施工作业工艺,依据实际并进行分析、深入研究沥青路面的水损坏成因、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要素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损坏;质量控制;防治措施1沥青路面水损坏的定义水损坏是指在水或冻融循环作用下,沥青路面由于交通载荷作用,进入路面空隙中的水不断受到动水压力或真空吸力的反复循环作用,水分逐渐渗入沥青与矿料的界面,使沥青附着性降低,附着力逐渐丧失,沥青膜从矿料表面脱落,沥青混合料变得松散、掉粒、逐渐形成坑槽。
总结来说沥青路面水损坏一般是指沥青路面结构层渗入水后,水在交通荷载及化学力的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早期损坏现象,如松散、掉粒、脱落、沉降等。
2水损坏分类及特点图1.1 自上而下的水损坏过程描述图此类水损坏特点有:①上面层或中面层空隙率大,渗水严重。
②沥青混合料局部压实不均匀,离析情况严重。
③或层间污染严重,上面层与中面层有脱开现象,面层在短期内容易损坏。
图1.2 自下而上的水损坏过程描述图此类水损坏的特点:①多发生在雨季或春融季节,在多雨及温差较大地区特别明显。
②多发生在行车道上,非机动车没有或很少,说明与重车、超载有关。
③大多数局部现象,一般不是全路同时出现,显然与结构层局部质量不佳有关。
3沥青路面水损坏过程机理分析水分通过缝隙或其他途径渗入到沥青路面结构层内,以其他物理状态的形式存在并侵入到沥青与矿质集料内,在表面压力或化学力的作用下,使沥青膜和矿物集料完全脱落,沥青与矿物集料间的衔接被削弱或完全脱落,附着力丧失。
随着雨水的侵入,半刚性基层受水侵蚀后水稳性能和承载力下降,再加上交通荷载的影响,高速行驶的车辆瞬间产生真空吸力,导致路面迅速受损、损坏。
浅析沥青路面水损坏原因及处理措施摘要水损坏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公路采用沥青混凝土作为面层,半刚性材料作为基层,在雨雪水作用下路面出现各种各样的水损坏病害。
分析沥青路面产生水损坏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水损坏;防治措施随着沥青路面在高等级公路中广泛使用,其路面耐久性和早期破坏问题也日益突出。
许多公路通车一至两年以后,甚至不到一年,其沥青面层就产生了大量麻面、松散、掉粒、卿浆、坑洞、网裂等破坏现象,结构内部剥蚀程度相当严重。
这些现象都严重削弱了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大大缩短了其使用寿命,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水损坏已成为我国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一种主要模式。
1沥青路面水损坏类型水损坏发生的一般征兆和顺序为:春融、连续降雨、初夏来临持续高温,雨水沿裂缝或一些微小的裂缝扩展到网裂,局部使得沥青从集料表面剥落下来,局部混合料丧失粘结力,产生松散后,在车辆作用下产生坑洞。
水损坏的位置是局部的,多发生在透水较严重且排水又不畅的部位,主要表现为:①路面产生坑洞。
②局部表面产生网裂和形变。
③唧浆。
④松散剥落。
2沥青路面水损坏的产生原因2.1水损坏内因有研究表明,碎石在干燥筒进行强力除尘后,其表面附着的粉尘仍有大部分残留下来,而且与集料粘结紧密。
这些粉尘将导致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降低,从而大大增加沥青路面发生水损坏的可能。
回收粉不但级配极不稳定,而且亲水系数、塑性指数等指标都达不到要求。
如果将该回收粉代替部分矿粉,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会降低,从而增加沥青路面发生水损坏的可能。
沥青路面的空隙率在8%以下时,沥青层中的水在荷载作用下一般不会产生动水压力,不容易造成水损坏破坏。
而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路面空隙率大于15%时,一般都采用改性沥青,水能够在空隙中自由流动与排除,也不容易造成水损坏。
只有路面实际空隙率为8%~15%的范围内时,水容易进入混合料内部,且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较大的毛细压力而成为动力水,易造成沥青混合料的水损坏。
沥青路面水损害机理与防治措施研究一、水损害现象的类型及其催化作用机理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水损害的影响,导致其性能下降,甚至引发严重的破坏。
常见的水损害现象主要包括麻面、松散、掉粒、坑洞、唧浆、网裂和辙槽等。
1. 松散类水损害这类损害主要表现为路表麻面、松散、掉粒和坑洞。
在孔隙水压力的反复作用下,沥青膜会从集料表面剥落,导致混合料中的集料失去粘结力并逐渐软化,最终形成麻面和松散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松散的集料颗粒会逐渐掉落,形成大小不一的坑洞。
2. 裂缝类水损害这类损害主要表现为唧浆、网裂和坑洞。
当水从路表连通的孔洞和裂缝处下渗时,会与基层结合料混合。
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产生的高速动水压力会冲刷基层,形成灰浆并被挤压出裂缝,形成唧浆现象。
随着基层结合料的逐渐流失,面层也会因底部脱空而产生沉陷、网裂,最终发展成坑洞。
3. 变形类水损害这类损害主要表现为辙槽。
在限速荷载作用下,滞留在面层内的水会使集料表面的沥青膜逐渐剥落,导致沥青混合料的强度不断损失。
这种情况下,行车轮迹带下不仅会出现压缩变形现象,还会产生严重的剪切破坏现象。
轮下松散的沥青混合料会向两侧填塞并鼓起,形成辙槽。
辙槽内有时还会伴随着唧浆和网裂现象。
4. 冻融循环破坏在冰冻地区或季节性冰冻地区,由于水在结冰时体积变大,在沥青混合料内部会产生很大的膨胀力,导致混合料内部粘结力下降。
而当冰融化时,水分会滞留在路面层内,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加速沥青膜的剥落。
在路表,冰雪融水会进入沥青混合料内部,在行车荷载和冻融循环的反复作用下产生破坏。
二、水损害的原因水损害的主要原因包括表面产生坑洞、表面层和中面层同时产生坑洞以及局部产生网裂和变形、唧浆、网裂、坑洞、桥面唧浆或坑洞、沥青面层端墙空隙率过大产生漏雨等。
其中,表面产生坑洞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导致的。
当表面层和中面层都是空隙率较大的半开级配沥青混凝土时,降水过程中自由水容易渗入并滞留在这些层中,导致沥青剥落和坑洞的形成。
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及防治对策分析沥青路面作为现代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耐久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着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然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沥青路面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病害,如龟裂、坑洞、泛油等,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效果。
因此,对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及防治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提高道路使用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分析1. 外部原因(1)气候因素。
气温变化、降雨等天气现象对沥青路面的影响很大,特别是阳光直射或降雨后很快又出现突然的低温,容易导致沥青路面出现龟裂;高温及阳光曝晒,会使沥青路面老化、硬化,出现剥落、龟裂等问题。
(2)车辆载荷。
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和车辆质量的提高,道路承载能力不断受到考验。
车辆不断经过路面,使路面经受着重复的压力和振动,会导致路面发生凹坑、裂缝、失修等病害。
2. 内部原因(1)材料本身的质量。
混凝土具有极强的耐久性,但作为道路建设材料使用并不普遍。
沥青路面因采用沥青等生物活性较强的材料,所以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容易出现龟裂、坍落等病害。
(2)施工因素。
施工过程中,如果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例不合理、养护不到位,或者施工时间不够充分等因素,也会对沥青路面的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例如沥青路面出现剥落、龟裂的情况等。
二、沥青路面病害防治对策分析1. 合理材料选择为了防止沥青路面病害的产生,可以选择更加耐久的材料。
采用高强度、高韧性的混凝土,能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减少路面病害的产生。
2. 选择正确的施工工艺正确的施工工艺也是预防沥青路面病害的关键。
施工工艺不仅包括材料的选择和比例的确定,还包括参与施工的施工人员的技能和经验等。
对于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施工人员而言,合理的施工工艺可以使沥青路面获得更好的性能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3. 适当的养护和维护对沥青路面的维护和修缮是必不可少的。
定期检查和维护沥青路面,如清除路面积水、保持路面的干燥、及时填充沥青路面裂缝和坑洞等,都能减缓路面的老化和劣化。
沥青路面水损害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发布时间:2022-11-07T07:07:40.036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7月13期作者:范英[导读] 我国在公路沥青路面修筑工艺水平方面有了明显提高。
范英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公路养护中心集宁012000摘要:我国在公路沥青路面修筑工艺水平方面有了明显提高。
许多道路在使用一年左右便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损害。
沥青路面,沥青路面水损害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水损害,防治措施1前言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迅猛发展,伴随着公路建设的大发展,我国在公路沥青路面修筑工艺水平方面有了明显提高。
但是,许多道路在使用一年左右便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损害,这些损害主要表现在:路面混合料透水和蓄水的情况相当普遍,在不少地区的雨季或春融季节,路面唧浆、松散、坑槽成为严重的破坏形式。
所谓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破坏,是指沥青路面在存在水分的条件下,经受交通荷载和温度胀缩的反复作用,一方面水分逐步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同时由于水动力的作用,沥青膜渐渐地从集料表面剥离,并导致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丧失而发生的路面破坏过程。
2 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原因2.1设计原因⑴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能不足: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主要受自身性质的影响。
如沥青与矿料的化学成分,沥青与矿料表面的界在张力,沥青的粘性,矿料的空隙率,矿料的含水量和含泥量等。
研究表明,若粘附性不足4级以上,沥青膜容易脱离,造成路面水损害。
⑵路面空隙率过大是造成沥青混合料水损害的根本原因。
设计时,有时为了考虑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保证路面行车有一定的构造深度,混合料设计空隙率一般都在6%以上,而据有关资料介绍,空隙率在8%~12%之间,路面水最容易侵入面层混合料内部,一旦沥青面层内部含有一定的水分,水将在沥青混合料内部自由流动,再加上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面层中的水产生压动力,这部分水逐渐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使沥青膜渐渐地从集料表面脱离,最终导致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丧失,造成水损害破坏。
沥青路面病害的成因及处置方案浅析沥青路面病害是指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缺陷和病害现象,这些病害给道路使用和交通运输带来严重影响。
在城市建设和道路维护中,沥青路面病害的成因及处置方案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浅析沥青路面病害的成因,以及对其进行有效处置的方案。
一、成因分析1. 材料性能问题沥青路面的材料主要包括沥青、骨料和添加剂。
如果这些材料的性能不达标,就会导致路面病害的产生。
沥青质量不足、骨料级配不合理、添加剂不当等因素都会引起路面的剥落、龟裂、变形等问题。
2. 施工工艺问题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也是引起病害的重要原因。
如果施工中没有严格控制沥青温度、摊铺厚度、压实质量等关键环节,就会产生接头不密实、沥青浆热裂缝、坑洼不平等问题,导致路面病害的发生。
3. 外部环境影响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路面病害产生的重要原因。
气温、湿度、雨雪等自然因素会对路面的使用造成损害;车辆超载、频繁碾压也会加速路面病害的形成。
二、处置方案1. 预防为主要有效处置沥青路面病害,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
在选材上,应选择优质的沥青、骨料等材料,确保其符合工程要求;在施工工艺上,要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管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要求;在外部环境方面,要及时清理排水系统,加强对路面的日常维护,防止外部环境对路面的影响。
2. 及时维修对已经出现的沥青路面病害,要及时进行维修。
对于出现龟裂、变形等病害的路面,可以采用冷补材料进行封闭处理;对于出现坑洼、沥青浆热裂缝的路面,可以采用热补材料进行修复。
在维修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持施工质量、防止病害扩大。
3. 提高养护水平养护工作是保持路面质量的关键。
要加强对沥青路面的养护工作,定期进行清洁和检查,及时清理排水系统,加强对路面病害的监测和跟踪,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加强对路面的保护,防止外部环境对路面的影响。
4. 技术创新在处理沥青路面病害的过程中,还应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可以引入新材料、新工艺,提高路面的抗压、抗磨损性能;可以借助先进的设备、工具,提高施工质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探讨水损害是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之一,与之相关的路面出现麻面、剥离、掉粒松散、坑槽;路面基层受到损害发生唧泥,出现网裂、龟裂;路基变形发生沉降、开裂;路基坍塌等病害严重影响着路面的服务水平和实用寿命。
针对这些病害认真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标签:沥青路面;水损害;影响因素;防治措施1概述针对近年来沥青面层发生的大面积水损害破坏,仔细分析这些损坏情况,可总结出以下特点:。
(1)水损害破坏发生在雨季,也可能是黄梅季节,也可能是冰雪融化的季节,有时一场大雨就导致路面大面积严重破坏。
(2)行车道破坏严重,超车道一般没有破坏,显然破坏与荷載有关,尤其与重车、超载交通有关。
(3)路面破坏之初一般都先有小块网裂、冒白泡,然后松散成坑槽。
(4)发生水损害破坏严重的地方一般是透水较严重且排水又不畅的部位,如挖开可见下面有积水或浮浆;一般不会全路同时破坏,显然与沥青混合料不均匀或离析有关;有些不均匀严重的路段可能是泛油与水损害同时发生。
2沥青路面水损害机理与原因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破坏是指沥青路面在存在水分的条件下,经受交通荷载和温度胀缩的反复作用,一方面水分逐步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易引起沥青和石料界面粘附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水分的浸泡或动水压力等的作用,沥青膜渐渐从集料表面剥离,并导致集料之间的粘结力损失而发生的路面破坏过程。
沥青路面的强度来自沥青本身的粘结力,集料之间的嵌锁作用、内摩擦力以及沥青与集料的粘附作用,粘附作用是保证前两个因素发挥强度作用的条件。
沥青路面水损害,一般认为与两种作用过程有关,一是粘附性不足:由于集料对水分的吸引力比沥青大,水分可进入沥青与集料之间,沥青与集料表面的接触角减小,粘结力降低,从而导致沥青薄膜剥落,使集料裸露而破坏。
二是沥青与集料的粘聚力减弱:由于水分浸入路面,使沥青变软,粘度降低,导致沥青路面的整体强度减小。
这两种作用过程往往是同时存在又相互影响。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水损坏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摘要:在市政道路中,沥青路面水损坏是常见的病害,水损坏是由于路面孔隙水不断产生动水的循环作用,导致沥青混合料内部逐渐丧失黏结力,伴随麻面、掉粒、网裂等病害的发生。
水损坏是世界性的公路工程难题,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水损坏的特征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具体可行的防治措施关键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水损坏;预防措施1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水损坏常见特点因受季节变化影响,沥青路面水损坏大多发生在雨季,发生水损坏的地方透水较严重,路面面层下可见有积水,破坏初期先有小块的网裂,然后松散成坑洞,行车道较超车道破坏严重。
水损坏现象主要有松散类,变形类,裂缝类等。
沥青面层在孔隙水压反复作用下,混合料中集料相互作用丧失黏结力,导致松散集料流失形成不同大小的坑洞。
半刚性基层基顶结合料与路表连通孔隙的水混合,产生高速动水压力冲刷基顶形成灰浆而出现唧浆现象,面层随着底部脱空形成沉降。
滞留于面层内的水使集料表面裹覆的沥青膜逐渐剥落。
行车轮迹带下出现压缩变形的现象,轮下松散的沥青混合料向两侧挤出鼓起。
在冰冻地区因水凝聚结冰时体积增大,混合料内部黏结力下降,溶水滞留于路面内,加速沥青膜剥落。
冰融水进入沥青混合料内部,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破坏,下面层基础有较多的细粒土时,毛细水分逐渐集聚在基层中,在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剥落现象。
自水进入沥青面层后,沥青面层产生坑洞或唧浆,网裂和坑洞是典型的严重水破坏现象,辙槽是另一类水破坏现象。
自由水侵入沥青面层后,沥青与碎石黏结力减弱,滞留在面层下部的水使矿料表面裹覆的沥青膜逐渐脱落,会产生剪切形变,向外侧挤出,两侧鼓起,形成严重的辙槽,最深可达8cm,如不及时处理辙槽,降水后变为积水槽,造成严重的水损坏。
2沥青路面水损坏的原材料及混合料控制措施2.1采用密实沥青混凝土沥青面层结构中仅1层为密实式沥青混凝土,实际情况是沥青面层中孔隙率越大越容易产生水损坏。
农村公路沥青路面水毁病害形式以及防治措施探讨摘要:本文根据多年从事公路建设的经验,总结了水破坏的表观特征及破坏形式,分析了水破坏的成因,,并从设计、施工、管养三个环节提出沥青路面水毁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山区公路;沥青路面;唧浆;水破坏1前言近年来我国公路开始快速发展,城乡公路也逐步开始进行等级路改造或砂改油工程改造,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沥青路面以其施工及维修方便等显著优点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交通流量的迅猛增长,特别是在重交通荷载、超载运输以及其他不利自然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沥青路面出现了较严重的病害,导致路面使用性能迅速下降,影响了车辆的安全和快捷行驶,养护也面临巨大压力。
尤其是山区的沥青路面结构公路,由于地势等环境恶劣,更易遭受水毁损害,既影响了车辆的正常通行,也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下面对山区沥青路面水毁病害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各个阶段的情况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2水破坏的表观特征及破坏形式从公路水毁调查情况看,在降水过后,因水破坏而带来的病害一目了然,一般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现象。
表面产生坑槽。
降水过程中,水会进入并滞留在表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孔隙中。
在大量高速行车荷载的作用下,一次次的产生动水压力使沥青从碎石表面剥落下来,局部沥青混凝土变得松散碎,石被车轮甩出路面产生坑槽。
水破坏产生的坑槽往往如“雨后春笋”般集中出现,坑槽周边粒料松散,开挖后槽内湿度大。
表面产生网裂形变。
降水过程中,自由水渗入并滞留在表面层和中面层内。
在外力作用下使两层内沥青混凝土中部分碎石上的沥青剥落,导致表面产生网裂、沉陷和向外侧推挤。
此类网裂病害一般自中部向外呈散射状,越向外部裂痕越浅、病害越轻,若病害发展至基层阏裂缝处将有明显灰浆。
唧浆、网裂、坑槽。
若自由水长期滞留在半刚性基层顶面,水会在行车压力的作用下冲刷基层混合料表层的细料,形成灰白色浆并被行车唧到路表面。
在灰浆量大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较深的坑槽,并产生基层松散,破坏灰浆数量较少,会产生路面网裂或变形。
沥青路面水损害的病害机理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沥青路面的水损害是指沥青路面在水的作用下,沥青逐渐丧失与矿料的黏结力,从矿料表面脱落,在车辆的作用下沥青面层程现松散状态,以至集料从路面脱落形成坑槽。
产生松散剥落的最大原因是由于沥青与矿料之间的黏附性较差,在水或冰冻的作用下,沥青从矿料表面脱落;产生松散剥落的另一种可能是由于施工中混合料加热温度过高,致使沥青老化失去黏性。
沥青路面水损害主要成因水损害在我国的沥青路面早期损坏中属最普遍、最严重的一种,其原因和后果如下:(1)发生时间短,有些工程在通车后的第一个雨季就可能发生水损坏。
(2)松散、坑槽的面积大,在发生水损害的每一个地方一般不会是偶尔的少数,而是成片相连。
(3)发生的地域广,调查显示无论实在潮湿多雨的南方还是干旱少雨的北方均会产生比较严重的水损坏。
(4)严重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水损害形成的坑槽以及以后的修补均会导致路面平整度下降。
(5)社会影响大,大量的坑槽和修补给社会形成劣质工程的负面影响。
沥青路面水损害主要成因分析近年来,我国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特别严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沥青混合料设计、路面施工等方面分析: 从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角度分析①在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沥青路面设计萎了提高抗滑性能,而在表面层选择空隙率较大的沥青混合料类型(如:AK型和ACⅡ型),不过目前多选择防水和抗滑性能兼顾较好的SMA混合料和sperpave 型混合料,起到良好的效果。
②面层的结构层偏薄,造成沥青路面不易施工,其一是沥青混合料摊铺时易产生离析,其二是沥青路面在碾压时粗集料也被压碎。
③无机结合料基层与沥青面层的层间黏结重视程度不够,多采用乳化沥青透层或黏层,而防水效果不理想,再加上半刚性基层本身透水性很差,路面中渗入的水滞留在基层表面不能向下渗,使两层之间形成滞水层。
④路面没有设置完善的路面内部排水结构,尤其是路边缘大都设置混凝土路缘石、浆砌护坡等,以至水沿着基层顶面渗流到路边缘以后无法排出。
谈谈沥青路面水损害原因和防治摘要:本文概述了水损害现象的类型及其作用机理。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水损害现象的产生原因,提出了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抗水损害的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水损害内部排水1前言水损害是当前沥青路面实践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减轻甚至消除水损害对于提高沥青路面舒适性及使用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对水损害成因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
一般认为水损害的主要原因为沥青与集料粘附性及沥青间的粘结性丧失;集料光洁度差;路面离析;路面层厚度与公称最大粒径不配套。
目前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使用体积指标作为评价手段,而实体工程芯样的孔隙率变异性大,无法建立室内试验与实体工程水损害间的定量关系。
本文分析了典型沥青路面水损害现象,总结了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典型原因并提出对策.2 水损害现象的类型及其作用机理2.1 松散类主要指路表麻面、松散、掉粒、坑洞等现象。
沥青面层在孔隙水压力的反复作用下,使沥青膜从集料表面剥落、混合料中的集料之间丧失了粘结力而逐渐变软直至松垮,导致了麻面、松散现象;在局部松散处,集料颗粒逐渐掉粒、流失,进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坑洞。
2.2 裂缝类主要包括唧浆、网裂、坑洞。
半刚性基层基顶结合料与从路表连通孔隙及裂缝处下渗的水混合,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产生的高速动水压力冲刷基顶形成灰浆,并从裂缝中被挤压出而产生唧浆现象;随.着基层结合料的逐渐流失,面层也随着底部脱空而形成沉陷、网裂,进而发展成坑洞。
2.3 变形类主要指辙槽。
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滞留在面层内的水使集料特别是粗集料表面裹覆的沥青膜逐渐剥落,随着沥青混合料强度的不断下降直至沥青?昆合料完全松散,行车轮迹带下不仅出现了压缩变形现象,而且产生了严重的剪切破坏现象,轮下松散的沥青混合料向两侧挤出并鼓起,在轮迹带下形成车辙。
辙槽内有时还伴随着唧浆和网裂现象。
2.4 冻融循环破坏在冰冻地区或季节性冰冻地区,由于水结冰时体积增大,在沥青混合料内部会产生很大的膨胀力,致使混合料内部粘结力下降;而当冰融化时,水又滞留于路面层内,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加速了沥青膜的剥落。
沥青路面水损害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迅速发展,沥青路面作为一种助理路面被广泛采用,然而由于交通量的渐次而后增长,重车增多,大型货车机动车辆严重行车和渠化行车的作用,给路面带来的明显的早期增添破坏逐渐增多。
在对路面破坏现象广泛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各国道路科研工通过反复分析、论证发现,沥青路面的辅道早期破坏现象大多与水有关。
“在各种类型的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中,水损坏是最主要、危害首屈一指的损坏类型”。
一、水损坏现象现象的类型及其催化作用机理沥青路面较为普遍的水损害现象有麻面、松散、掉粒、坑洞、唧浆、网裂、辙槽等。
1.松散类:路表麻面、松散、掉粒、坑洞沥青下以面层在孔隙水压力的反复作用下,使沥青膜从集料表面剥落、混合料中的集料相互之间透支粘结力而逐渐变软中均直至松垮,导致麻面、松散现象;在局部松散处,松散的集料颗粒逐渐掉下来粒、流失进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小点坑洞。
2.裂缝类:唧浆、网裂、坑洞半刚性基层基顶结合料与从路表连通孔洞及裂缝处下渗二处的水混合,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产生的高速动水压力冲刷基顶形成灰浆并从裂缝而出被挤压中形成了唧浆现象;随着基层结合料的逐渐流失,诱发面层也随着底部脱空现象的产生而形成沉陷、网裂,进而发展成坑洞。
3.变形类:辙槽在限速荷载作用下,滞留在面层内的水使集料特别是粗集料表面裹覆的沥青膜逐渐剥落,沥青混合料强度不断损失直至完全松散。
行车轮迹带下不仅出现了压缩变形现象,而且产生了严重的剪切破坏现象,轮下松散的沥青混合料向两侧填塞并鼓起,在轮迹带下能形成车辙。
辙槽内有时还伴随着唧浆和网裂现象。
4.冻融循环破坏在冰冻地区或季节性冰冻地区,由于水凝聚结冰时体积变小,在沥青混合料强力内部会产生很大的膨胀力,萎缩致使混合料内部粘结力下降;而当其融化时,又滞留于路面层内,在加快行车荷载作用下所加速沥青膜的剥落。
在路表,冰雪融水跨入沥青混合料内部,在行车荷载和冻融循环的反复作用下产生破坏。
沥青路面主要病害分析与处治方法沥青路面是目前常见的一种道路铺设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广泛用于公路、高速公路、机场跑道等各种道路。
然而,长时间的使用和受到各种外力的作用,沥青路面也会出现各种病害。
下面将对沥青路面主要病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治方法。
一、龟裂病害龟裂是指沥青路面出现的细裂缝,分为很细的龟裂和较大的龟裂。
龟裂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沥青路面老化、气候变化、交通荷载等原因引起的。
龟裂病害主要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网状裂缝。
治理方法:1.龟裂病害较轻且裂缝较细时,可采用封层修复方法。
首先清洁裂缝,在裂缝内填充适量的孔隙填料,然后施加封层材料,如胶结剂或水泥浆等,将裂缝封闭。
2.龟裂病害严重且裂缝较宽时,应采取深度修复方法。
首先清理裂缝,将其加宽至适当的宽度,并清除裂缝内的杂质和损坏的路面材料。
然后填充合适的填料,如沥青素和碎石混合物等,再进行打压、养护等工序,最后重新铺设新的沥青路面。
二、坑槽病害坑槽是指路面上出现的凹陷或凸起的区域,产生坑槽的原因主要有材料损失、交通荷载、水分侵蚀等。
坑槽主要包括碾压坑、捣固坑和车辙。
治理方法:1.碾压坑的处治方法是先清理坑槽和周围区域,然后填充沥青混合物,采用压路机进行碾压,确保路面平整。
2.捣固坑的处治方法是在坑槽或凹陷处加强填料的力度和密实度,可以使用沥青混合物、碎石等填充坑槽,再进行压实。
3.车辙的处治方法是清理车辙处的杂质和损坏的路面材料,然后填充适量的填料,之后进行压实,最后进行养护。
三、鼓包病害鼓包是指沥青路面出现凸起的情况,产生鼓包的原因主要有基层变形、材料老化、水分浸泡等。
鼓包主要有点状鼓包、轮廓鼓包和无轮廓鼓包。
治理方法:1.点状鼓包的处治方法是清理鼓包区域,重新铺设新的沥青路面,确保基层坚固平整。
2.轮廓鼓包的处治方法是利用机械设备修复,如使用刨削设备清理鼓包区域,然后进行重新铺设。
3.无轮廓鼓包的处治方法是清除鼓包区域,重新铺设新的沥青路面,并在基层中添加合适的加强材料,以防止再次产生鼓包。
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防治摘要高速公路建成后,要抵抗来自外界各方面的侵蚀,水破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
本文就水破坏做了分析,作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在高速公路维修中针对水破坏的相应防治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水破坏防治高速公路建成时,抗滑性能、平整度一般都很好,但如果开放交通后,特别是经过雨天逐步产生各式各样的水破坏现象,如唧浆、网裂、形变、松散和坑洞,平整度降低,表面粗糙度也会降低。
处理水破坏引起的沥青路面病害是高速公路维修工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水破坏的机理1、降水、降雪。
自由水通过裂纹、裂缝和结构的孔隙进入沥青面层的机会增加。
2、大量重载车辆的作用。
在沥青面层混凝土孔隙中和面层与基层交界面上滞留的自由水,在车辆通过时,都会产生相当大的水压力和抽吸力。
交界面上的这种水压力会冲刷基层顶面材料中的细料,经多次车辆的反复作用,累计冲刷下的细料形成灰白浆,同时在车辆驶离时又产生相当大的抽吸力,这两种力的瞬间先后作用,能将滞留在基层顶面的浆水唧出表面。
在浆水唧出的过程中,首先是沥青混凝土中较大颗粒上的沥青膜逐渐剥落,因此沥青混凝土面层向下变形,并形成网裂或下陷。
压力和抽吸力的反复作用还会使沥青混凝土孔隙中的自由水往复运动,并促使沥青首先从较大颗粒上剥落,逐渐使沥青混凝土强度降低,直至局部松散,所以水破坏多发生在车辆通行较多的行车道上。
二、导致水破坏的因素除了前边提到的水破坏现象外,在冰冻地区,冬季雪水逐渐渗入并滞留在沥青面层内,一个冬季要发生多次冻融,化冻时沥青面层内的自由水会造成沥青面层产生水破坏。
冰冻时的涨力对路面的破坏也不容忽视。
水破坏的外因和内因:1、外因:高速公路降水量大的多雨潮湿地区,较降水量小的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易产生水破坏。
高速公路交通量大和载重车辆多较交通量小和载重出量少的地段易产生水破坏,高速公路行车道较超车道水破坏严重。
2、内因:沥青砼空隙率大,或压实度偏小,或沥青混合料砼不均匀摊铺温差过大:沥青易碎石料粘结力不足:高速公路修建初期时结构层排水和防水层认识不足而有所忽视。
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本文论述了公路地表水、地下水的由来,分析了沥青路面水破坏造成的病害现象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沥青水破坏分析预防措施一、概述近几年来,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公路建成运营后,发生早期损害较为严重,特别是沥青路面,主要表现在坑槽、松散、脱皮、麻面等方面。
产生这些病害的主要原因是水的破坏,如何有效的控制水破坏,保证公路的安全、舒适、畅通,延长公路使用寿命,降低工程造价,是广大公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愿望。
本文从沥青路面设计、施工及管理等方面谈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措施。
二、水破坏的表现方式公路水破坏在公路中的表现有很多种,但主要有一下几种:软弹、唧浆、坑洞、沉陷、裂缝、破碎等。
三、原因分析1.水的由来造成沥青路面水损害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沥青混合料空隙率过大。
设计时,有时为了考虑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保证路面行车有一定的构造深度,混合料设计空隙率一般都在6%以上,而有关资料介绍,空隙率在8%-12%之间,路面水最容易侵入面层混合料内部,一旦沥青面层内部含有一定的水分,水将在沥青混合料内部自由流动,再加上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面层中的水产生压动力,这部分水逐渐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使沥青膜渐渐地从集料表面脱离,最终导致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丧失,造成水破坏。
尤其是沥青类路面面层在使用初期,其透水性较大。
因此,雨季表面水有可能透过沥青面层进入基层和底基层中。
表面水也有可能从两侧路肩或路面与路肩的结合处以及中央分隔带缘石(通常是预制混凝土块)与路面的结合处透入路面结构层中。
如果沥青面层上产生了裂缝,表面水更会从裂缝透入路面结构层中。
如果中央分隔带下部无排水盲沟,表面又没有封闭,则雨水还可能从中央分隔带透入路面结构层和土基上部。
在地下水位接近地表的地段,特别在路基填土不高时,地下水可通过毛细作用进入土基上部和路面结构层;在冰冻地区,由于冬季水分重分布的结果,路基上层和路面底基层都可能处于潮湿或过分潮湿状态。
沥青路面水损害的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一、沥青路面水损害的类型与特点沥青路面由水引起的破坏统称“沥青路面水损害”。
沥青路面水损害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破坏现象之一。
沥青路面水损害一般有以下一些类型及特点:1.破坏多发生在雨季,有时一场几天的大雨就可导致严重破坏。
2.行车道破坏严重,超车道一般没有破坏,显然与重车、超载交通有关。
3.破坏之初一般都先有小块的网裂冒白浆,然后松散成坑槽。
4.发生水损害破坏的地方一般是透水较严重且排水又不畅的部位,如挖开可见下面有积水或浮浆。
一般不会全路同时破坏,显然与沥青混合料摊铺不均匀有关,有些严重不均匀的路段可能是泛油与水损害同时发生。
二、沥青路面水损害形成原因调查表明,造成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害破坏的原因非常复杂,可以归结为沥青混合料空隙率过大、路面渗水、排水设施不完善、压实度不足、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能力不足和厚度偏薄等。
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发生通常是由水渗入并滞留在沥青路面中引起,交通荷载的反复作用则加快了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发展速度。
三、沥青路面水损害的防治措施1.关于表面层的空隙率与级配认真选择表面层矿料级配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指标是混合料的设计空隙率和路上的实际空隙率。
据研究,沥青路面的实际空隙率在8%(相当于设计空隙率4%压实度96%)以下时,沥青层中的水在荷载作用下一般不会产生动水压力,不容易造成水损害破坏。
而当路面实际空隙率为8-15%的范围内时,水容易进入混合料内部,且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较大的毛细压力成为动力水,易造成沥青混合料的水损害破坏。
按照美国最近对superpave和sma的综合研究,对高速公路高速开放性交通要求目标空隙率应为4%左右,对慢速及静止交通要考虑石料压碎问题,如果环境条件许可,目标空隙率对搓揉压实机可提高至4.5-5%,对马歇尔试验可提高为5-5.5%,并要求粉胶控制在0.8-1.6范围内,且严格统一按现行规范规定的方法测定空隙率。
回顾我们国家初期修建的京津塘等高速公路,采用了在欧美、日本等许多国家常用的i型密实式沥青混凝土,路面渗水很少,并没有发生水损害的破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