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15.74 KB
- 文档页数:10
附件1
国家园林城市系列考核标准一、生态园林城市(城区)标准
(一)生态园林城市(城区)标准指标体系
注:
1.表格“备注”栏中标注有“*”的指标,其解释、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等参照《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
2.表格“备注”栏中标注有“▼”的指标,表示为否决项。
3.表格“备注”栏中未对考核范围作特殊说明的,考核范围为建成区。
(二)生态园林城市否决项
1.尚未编制(或修编)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未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要求划定绿线,并在至少两种以上的公开媒体上向社会公布;
3.建成区绿地率未达标;
4.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未达标;
5.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未达标;
6.城市污水处理率未达标;
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未达标;
8.林荫路推广率未达标。
2023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包括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国家探索了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即生态园林城市。
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是指将生态理念与城市规划相结合,通过合理规划设计、科学管理运作,实现城市的生态功能与居民的幸福感统一。
为了推动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国家于2023年制定了一系列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以指导各地的城市建设和规划。
首先,2023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强调了绿地建设。
根据标准,每个城市的绿地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同时要保留和修复自然湿地、湖泊、河流等水体。
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减少热岛效应,提升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其次,标准还提出了建设生态廊道的要求。
生态廊道是指城市内部的一条连接自然生态系统的走廊,用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连通性。
根据标准,每个城市要划定出生态廊道的规划区域,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复壮和重建。
此外,标准还规定了城市建筑的绿化要求。
在标准中,要求城市建筑的绿化率达到30%以上,绿化面积要充分利用外墙、屋顶、庭院等空间,采用多层次、多种类的绿植搭配,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在交通规划方面,标准要求将人行道、自行车道和绿道相结合,通过建设骑行系统和步行系统,鼓励居民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提倡步行和骑行,从而减少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
同时,标准还要求城市交通规划中要留出足够的空间用于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和效率。
最后,标准还提出了生态园林城市的管理要求。
标准要求各地建立健全的生态园林城市管理机构,并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维护,完善生态园林城市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范,确保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和效果。
总的来说,2023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城市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附件2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一、基础指标类型序号基础指标备注考核要求计分方式- 12 -- 12 -- 12 -绿地建设1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每少1%,-1分2 建成区绿地率(%)▼≥35% 否决项3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70%不达标-1分4城市各城区绿地率最低值(%)≥25%不达标-1分5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人)▼≥5.00㎡/人否决项6 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0.07不达标-1分7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100%不达标-1分8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100%不达标-1分9城市公共设施绿地达标率(%)≥95%不达标-1分10 苗木生产①编制并按照《区域植物及引种育种规划》,合理规划、生产苗木,保证出圃苗木种类、规格、质量等满足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需要;②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比率≥2%。
一项不足-1分11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90%不达标-1分12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80%不达标-1分13 大于40hm的植物园数量≥1不达标-1分14 林荫停车场推广率(%)≥60%不达标-1分15 河道绿化普及率(%)≥80% 不达标-1- 13 -分16 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率(%)≥80%不达标-1分建设管控1城市园林绿化综合评价值≥9.00不达标-1分2 城市道路绿化评价值* ≥9.00不达标-1分3 公园管理规范化率(%)≥95%不达标-1分4 古树名木保护率(%)100%不达标-1分5 节约型绿地建设率(%)≥80%不达标-1分6 立体绿化推广①因地制宜制定立体绿化推广的鼓励政策、技术措施和实施方案;②立体绿化面积逐年递增且效果良好。
一项不足-1分7 城市“其他绿地”控制①依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求,建立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②城市郊野公园、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等“其他绿地”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郊野公园规划建设合理、管理到位,并与建成区内公园绿地相得益彰;③“其它绿地”(包括改建绿地、生态修复等)建设需统一规划、统一指导建设、统一监督管理,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负责全过程指导服务与跟踪监督,水利、交通、市政等各有关部门负责按规划和规范要求建设和管理。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是指为了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而制定的一套标准,旨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资源,建设宜居城市。
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城市绿地面积标准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重要场所。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规定,城市绿地面积应达到城市总面积的35%以上,其中公园绿地面积应达到城市总面积的15%以上。
此外,城市绿地应按照不同功能进行规划和建设,如休闲娱乐、生态保护、文化教育等。
二、城市绿化率标准城市绿化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城市温度、减轻城市噪音的重要手段。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规定,城市绿化率应达到城市总面积的40%以上,其中行道树绿化率应达到城市道路总长度的80%以上。
三、城市水系标准城市水系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规定,城市水系应占城市总面积的5%以上,其中河流、湖泊、水库等自然水系应保持原有水体的自然状态,人工水系应按照生态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
四、城市空气质量标准城市空气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规定,城市空气质量应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空气中PM2.5、PM10等污染物浓度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五、城市噪音标准城市噪音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问题,是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规定,城市噪音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区域的噪音标准应有所不同。
以上就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主要内容,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是国家对于城市生态建设的要求和指导,旨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1. 自然生态保护: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鼓励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标准要求城市保留现有的湿地、森林、山川和其他自然景观,同时合理规划和利用自然资源,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 城市绿化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设公园、绿地和植被覆盖面积,以提供休闲和绿色空间,增强城市生态功能。
同时,标准还要求城市栽植本地植物,减少外来物种的引入,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
3. 环境质量管理:标准要求城市建立健全的城市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并且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和措施,以确保城市环境质量的良好。
城市应该控制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声等环境问题,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4. 生态交通和节能减排:标准要求城市实施生态交通规划,鼓励非机动交通,推动低碳出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标准还要求城市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5. 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标准要求城市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城市应该建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体系,推广水的循环利用,减少水污染和过度提取水资源的问题。
6. 废弃物管理和循环利用:标准要求城市建立废弃物管理和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城市应该制定废弃物分类和回收政策,建设垃圾处理设施,提升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的效率。
7. 灾害风险管理:标准要求城市制定灾害风险管理规划,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城市应该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城市抗灾能力,确保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8. 居民参与和社区建设:标准要求城市促进居民参与生态治理和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
城市应该建立有效的居民参与机制,鼓励社区自治和绿色环保意识的培养,形成社区共治的良好局面。
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
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是指对城市园林建设和管理的一系列要求和指标,用于评定城市园林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该评选标准由国家林业局制定,根据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和完善。
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是评定城市园林建设及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要求城市建设面积绿化率达到一定比例,以保证城市空气质量、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居民生活的质量。
2.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共绿地面积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评定城市园林建设和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要求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要充足,以满足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等需要。
3. 绿化建设成效:评价城市园林建设成效的指标包括:绿化质量、树种数量、树龄、植树存活率等。
要求城市园林建设的成效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4. 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评选园林城市的重要标准之一,要求城市建设和管理应该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
破坏,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5. 管理水平:城市园林建设和管理的成效不仅取决于投入和建设质量,还和城市园林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城市园林管理应该做到规范、高效、质量可控,使城市园林建设和管理更加有序、科学和可持续。
综上所述,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是衡量园林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它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城市园林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附件1
国家园林城市系列考核标准一、生态园林城市(城区)标准
(一)生态园林城市(城区)标准指标体系
注:
1.表格“备注”栏中标注有“*”的指标,其解释、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等参照《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
2.表格“备注”栏中标注有“▼”的指标,表示为否决项。
3.表格“备注”栏中未对考核范围作特殊说明的,考核范围为建成区。
(二)生态园林城市否决项
1.尚未编制(或修编)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未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要求划定绿线,并在至少两种以上的公开媒体上向社会公布;
3.建成区绿地率未达标;
4.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未达标;
5.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未达标;
6.城市污水处理率未达标;
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未达标;
8.林荫路推广率未达标。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定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由国家建设部自1992年发起的,一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定标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定标准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一般性要求1.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来规划建设城市,城市性质、功能、发展目标定位准确,编制了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了完整的城市生态发展战咯、措施和行动计划。
城市功能协调,符合生态平衡要求;城市发展与布局结构合理,形成了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城市发展形态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发展体系。
2.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有良好的市域生态环境,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得到了有效保护,绿地分布合理,生物多样性趋于丰富。
大气环境、水系环境良好,并具有良好的气流循环,热岛效应较低。
3.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融通,继承城市传统文化,保持城市原有的历文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持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具有独特的城市人文、自然景观。
4.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供水、燃气、供热、供电、通讯、交通等设施完备、高效、稳定,市民生活工作环境清洁安全,生产、生活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
城市交通系统运行高效,开展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活动,落实优先发展公交政策。
城市建筑(包括住宅建设)广泛采用了建筑节能、节水技术,普遍应用了低能耗环保建筑材料。
5.具有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完善,达到了较高污染控制水平,建立了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
市民能够普遍享受健康服务。
城市具有完备的公园、文化、体育等各种娱乐和休闲场所。
住宅小区、社区的建设功能俱全、环境优良。
居民对本市的生态环境有较高的满意度。
6.社会各界和普通市民能够积极参与涉及公共利益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对城市生态建设、环保措施具有较高的参与度。
7.模范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是指一种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旨在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环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和原则:
1. 生态保护:生态园林城市应重视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包括保护和增加绿地、湿地、森林和河流等自然要素,以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 绿地系统:城市规划应考虑建立完善的绿地系统,包括公园、绿化带、城市森林、自然保护区等,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生态服务和空气净化等功能。
3. 可持续交通:生态园林城市应推广可持续的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行,并优化交通网络,减少机动车使用,以降低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
4. 水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应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包括收集和利用雨水、保护水源地、改善水体质量,并提供合理的排水系统,防止水灾和水污染。
5. 可再生能源:生态园林城市应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碳发展。
6. 社区参与:城市规划和设计应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共享,鼓励居民参与绿化、种植和环境保护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环境意识。
7. 生态建筑:生态园林城市应鼓励采用生态建筑设计和技术,如绿色屋顶、passivhaus(低能耗建筑标准)和可持续材料,以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8. 城市农业:城市规划可以考虑在空闲土地或屋顶上开展城市农业,促进城市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
这些标准和原则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调整和适应,以实现可持续、宜居的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目标。
2024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主要指标1.城市园林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5%。
The coverage rate of urban greening should not be less than 45%.2.城市园林绿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
The per capita public green space area of urban green space should not be less than 12 square meters.3.城市园林公园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比重不低于8%。
The proportion of urban park green space area to the total area of the city should not be less than 8%.4.城市园林公园绿地普及率达到90%。
The popularization rate of urban park green space should reach 90%.5.城市园林公共绿地功能齐全,生态完整性良好。
The public green spaces in urban areas should have complete functions and good ecological integrity.6.城市园林绿地布局合理,形成连续的绿地带。
The layout of urban green spaces should be reasonable, forming continuous green belts.7.城市园林绿地保护利用达到80%。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s should reach 80%.8.城市园林健步道和运动设施齐全。
Urban green spaces should have complete walking trails and sports facilities.9.城市园林景观照明合理,夜间景观优美。
6.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达标;7.林荫路推广率不达标。
二、部分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1.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满意率计算方法:城市园林绿化满意度调查满意度总分=大于或等于8的公众人数(人)/城市园林绿化满意度调查被抽查公众的总人数(人)×100%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是指城市中乔、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包括屋顶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以及零星树木的垂直投影面积,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能重复计算。
计算方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K㎡)/建成区面积(K㎡)×100%3.建成区绿地率城市各类绿地包括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其他绿地,建成区绿地率为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比率。
计算方法: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内各类城市绿地面积之和(K㎡)/建成区面积(K㎡)×100%4.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指城市建成区内各类公园绿地总面积之和。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城市中居民人均占有公园绿地的面积。
计算方法: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 建成区内公园绿地总面积(㎡)/建成区内的城区人口数量(人)统计和计算时注意事项(1)道路绿地面积计算:只栽植行道树的道路,单侧绿地面积按栽植行道树总长乘1.5米计算;行道树下建植绿地的,绿带宽度小于1.5米的按1.5米计算,大于1.5米的按实际面积计算。
道路绿化覆盖面积计算:只栽植行道树的道路,按行道树垂直投影面积计算;行道树下建植绿地的,按行道树垂直投影面积与绿地面积相加,减去行道树垂直投影中与绿地重叠部分的面积。
(2)孤植树面积计算:孤植树是指孤立种植的树木,既不是行道树,也未栽在绿地内,其绿地面积按每株2.25平方米计算,绿化覆盖面积按树冠垂直投影面积计算。
(3)垂直绿化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垂直绿化面积不计入绿地面积。
屋顶绿化面积计入绿地面积。
(4)水面面积计算①公园内符合《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园内用地比例要求(绿化用地比例≥65)的水面,水面全部计入公园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面积;②城市内部河流,沿岸(单岸)绿化带宽度<30米,水面不计入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面积;③城市内部河流,沿岸(单岸)种植植物形成宽度≥30米的滨水公园绿地,水面面积≤滨水绿地面积的50%,水面全部计入公园绿地面积,不计入绿化覆盖面积;水面面积>滨水绿地面积的50%,水面按滨水绿地面积的50%计入公园绿地面积,不计入绿化覆盖面积。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态文化•城市生态人居•城市生态经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工作01城市生态环境总结词:高覆盖率详细描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城市绿化覆盖率应达到较高水平,一般要求在50%以上,有的城市甚至要求达到60%以上。
这表明城市中的绿地和绿化带得到了充分的规划和建设,能够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总结词全方位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详细描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不仅要求城市绿化覆盖率高,还要求在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做到全方位的规划和实施。
这包括对城市周边的山体、水体、植被等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以及在城市内部进行绿化、景观、建筑等方面的规划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结词环境治理与美化并重详细描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不仅要求对城市环境进行治理,还要求对城市进行美化。
这包括对城市中的污染源进行治理,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同时也要求对城市中的建筑、道路、绿化等方面进行规划和建设,使城市更加美观、宜居。
城市环境治理与美化02城市生态文化对城市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保护,维护其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保护原则制定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加强修缮维护,推动合理利用,鼓励社会参与,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措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重点领域,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产业支持政策制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加强资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创新创造,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活动形式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包括艺术展览、文艺演出、文化讲座、民俗活动等,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
宣传推广加强城市文化的宣传推广,通过各类媒体渠道宣传城市文化特色和品牌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一、城市绿化标准1. 绿地率:城市绿地面积应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
2.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应达到40%以上。
3. 绿化密度:每万人应拥有不少于0.4公顷的绿地。
4. 绿化品质:绿地应以乔木、灌木和草坪为主,搭配鲜花、水景等元素,形成丰富多样的绿色景观。
二、水体保护标准1. 河湖水体:城市内河湖水体应达到国家水质标准,水质达到Ⅲ类以上。
2. 河湖岸线绿化:河湖岸线应进行绿化,建设步道和休闲设施,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3. 湖泊保护:城市内湖泊应进行保护和修复,保持湖泊水质清澈,生态环境良好。
三、空气质量标准1. PM2.5浓度:空气中PM2.5浓度不应超过35微克/立方米。
2. 二氧化硫浓度: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不应超过50微克/立方米。
3. 一氧化碳浓度: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不应超过2毫克/立方米。
4. 臭氧浓度:空气中臭氧浓度不应超过160微克/立方米。
四、噪音控制标准1. 住宅区:住宅区内噪音水平不应超过55分贝。
2. 商业区:商业区内噪音水平不应超过60分贝。
3. 道路交通:道路交通噪音水平不应超过65分贝。
五、生态保护标准1. 自然保护区:城市周边应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自然生态系统。
2. 生态修复:对于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应进行修复和恢复工作,保护生物多样性。
3. 生态农业:鼓励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六、景观建设标准1. 建筑景观:建筑物外立面应进行绿化和装饰,增加城市景观的美观性。
2. 道路景观:道路两侧应进行绿化和景观布置,形成美观的道路景观带。
3. 广场公园:城市广场和公园应进行精心设计和布置,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
首先,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应该包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城市的绿地覆
盖率应该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要保护好现有的湿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合理布局绿地和建筑,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其次,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还应该包括对城市功能的规划和设计。
城市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应该合理布局,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城市的建筑风格和色彩应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使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呈现出生机和活力。
此外,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还应该包括对城市管理的要求。
城市管理者应该注
重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城市居民也应该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城市环境的改善中来,共同打造一个美丽的生态园林城市。
综上所述,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对自然环境
的保护和利用,还包括对城市功能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对城市管理的要求。
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到位,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生态园林城市。
希望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能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和宜居。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是指根据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的要求,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一系列标准与要求。
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城市规划(1)合理布局:城市规划应考虑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合理规划城市各功能区域的布局,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等,以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需求的满足。
(2)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应将环境保护纳入重要考虑因素,规划合理的绿地面积,保护并增加湿地、森林、水源地等生态系统的面积,实施合理的防灾工程。
2. 城市建设(1)生态建筑:城市建设应推广使用绿色、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和室内环境舒适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海绵城市:城市建设应推广采用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绿色屋顶等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循环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3. 科学管理(1)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城市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城市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2)生态保护措施:建立城市绿化、植被覆盖、水资源保护等政策和措施,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 公众参与(1)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度。
(2)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监督和管理,组织居民参与绿化、景观设计和环境保护的志愿者活动。
5. 政策支持(1)政策激励:制定政策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居民主动参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推动生态城市的发展。
(2)经济投入: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以上是关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这些标准旨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和管理,才能建设出生态友好型的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重要指标内容一、背景介绍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是对城市园林建设的评价指标,旨在促进城市园林建设的规范化和提升城市园林质量。
《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是指导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文件,具有指导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在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中,充分运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二、评选标准概述《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包括了城市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园林绿化质量、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园林绿化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指标,综合考评了城市园林的建设成果。
其中,我认为城市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是评选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
1. 城市绿地面积城市绿地是城市的绿肺和休闲娱乐场所,它对改善城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增进市民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中关于城市绿地面积的指标,要求城市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达到一定的标准,以确保城市拥有足够的绿地供市民休闲和游憩。
2. 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率是评价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是指城市绿化植物在地面上的投影面积与该地面总面积之比,是反映城市绿化状况的重要参数。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对保障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提高城市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3. 园林绿化质量园林绿化质量是指城市园林的建设和管理质量,包括植物配置、景观设计、绿化养护等方面。
园林绿化质量不仅关乎城市形象,也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评选标准中对园林绿化质量的要求十分重视。
4.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指城市园林建设中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包括水质净化、空气净化、垃圾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
这些指标的达标与否关系到城市环境的整体质量,也是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
5. 园林绿化管理园林绿化管理是指城市园林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好坏决定了城市园林的品质。
评选标准中对园林绿化管理的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指导文件,它为城市园林的规范化和提升质量提供了指引和保障。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生态园林城市就是一种以人为本、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资源流动为命脉的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社会与谐的人类居住形式。
生态园林城市崇尚生态伦理道德,倡导绿色文明,保护与营造地带性植物群落,实施清洁生产,防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再生能力,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在人与自然与谐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定性标准1、组织管理:各级人民政府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制定并实施了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方案,并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编制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执行。
形成功能协调、符合生态平衡要求、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发展体系。
3、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有良好的市域生态环境,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得到了有效保护,绿地分布合理,生物多样性趋于丰富。
4、保持城市地域风貌,保护自然资源,传承历史文化,形成独特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观。
5、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完善、集约,运行高效、稳定。
生产、生活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城市环境清洁、安全。
城市建筑(新建)广泛采用节能、节水技术,普遍应用低能耗环保、节能材料。
6、大气、水系环境良好,并具有良好的气流循环,城市热岛效应较低。
7、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完善,污染控制水平较高,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
城市具有完备的公园、文化、体育等各种娱乐与休闲场所。
住宅小区、社区的功能俱全,居民对本市的生活环境有较高的满意度。
8、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通过规划设计、建设与养护管理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
9、涉及公共利益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机制健全,社会参与度较高。
10、模范执行国家与地方有关法律、规章,严格保护生态园林绿化建设成果,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二、定量标准(一)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二)城市生活环境指标(三)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四)基本指标要求说明1、综合物种指数物种多样性就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恢复水平的较好指标。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生态园林城市是一种以人为本、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资源流动为命脉的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社会和谐的人类居住形式。
生态园林城市崇尚生态伦理道德,倡导绿色文明,保护和营造地带性植物群落,实施清洁生产,防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能力,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定性标准
1、组织管理:各级人民政府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制定并实施了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方案,并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编制科学的城市绿地系
统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执行。
形成功能协调、符合生态平衡要求、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发展体系。
3、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有良好的市域生态环境,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得到了有效保护,绿地分布合理,生物多样性趋于丰富。
4、保持城市地域风貌,保护自然资源,传承历史文化,形成独特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观。
5、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完善、集约,运行高效、稳定。
生产、生活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城市环境清洁、安全。
城市建筑(新建)广泛采用节能、节水技术,普遍应用低能耗环保、节能材料。
6、大气、水系环境良好,并具有良好的气流循环,城市热岛效应较低。
7、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完善,污染控制水平较高,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
城市具有完备的公园、文化、体育等各种娱乐和休闲场所。
住宅小区、社区的功能俱全,居民对本市的生活环境有较高的满意度。
8、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通过规划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
9、涉及公共利益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机制健全,社会参与度较高。
10、模范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规章,严格保护生态园林绿化建设成果,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二、定量标准
(一)城市生态环境指标
(二)城市生活环境指标
(三)城市基础设施指标
(四)基本指标要求说明
1、综合物种指数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恢复水平的较好指标。
本指标选择代表性的动植物(鸟类、鱼类和植物)作为衡量城市物种多样性的标准。
物种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单项物种指数Pi=Nbi/Ni (i=1,2,3分别代表鸟类、鱼类和植物)
其中,Pi为单项物种指数,Nbi为城市建成区内该类物种数,Ni为市域范围内该类物种总数。
综合物种指数为单项物种指数的平均值。
综合物种指数H=1/n∑Pi? ,?n=3
注:鸟类、鱼类均以自然环境中生存的种类计算,人工饲养者不计。
2、本地植物指数
城市建成区内全部植物物种中本地物种所占比例。
本地植物包括以下:
(1)在本地自然生长的野生植物;
(2)归化种(非本地原生,但已逸生);
(3)驯化种(非本地原生,但在本地正常生长,并且完成其生活史的植物种类);
(4)在园林及农、林业中广泛应用的,能在露地正常生长的植物种类(在标本园、种质资源圃、科研引种试验的植物种类除外)。
计算中,需要剔除变型、栽培变种和品种。
3、建成区道路广场用地中透水面积的比重
城市建成区内新建、改造的人行道路、城市广场用地中,透水性地面(径流系数小于的地面)所占比重。
透水性地面包括透水砖、园林绿化用地、自然水体,但是不包括有隔离层结构的人工水池等砌体。
4、城市热岛效应程度(℃)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出现市区气温比周围郊区高的现象。
采用城市市区6~8月日最高气温的平均值和对应时期区域腹地(郊区、农村)日最高气温平均值的差值表示。
采用气象站法和定点观测法两种方法综合的结果。
气象站法:用本市气象台资料作分阶段对比并以邻近台站(取三个自然变化较小的城市)作为参考,对该台资料作分段对比,同时考虑全球增温的影响,计算城市热岛效应;定点观测法:利用多年监测资料,对比市郊和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值,利用本市气象台与本市自然条件变化较小的地区的同期资料相比较,计算出市气象台的气温(全年)。
上述两者结果取较大值。
也可以使用遥感技术手段进行探测。
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指在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面积是指城市中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
乔木树冠下
重叠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再重复计算。
包括园林绿地以外的单株树木等覆盖面积。
计算方法如下: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城市建成区面积(㎡)*100
6、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
指在城市建成区的公共绿地面积与相应范围城市人口之比。
公共绿地面积以各市政府每年的统计公报或遥感测绘为准,城市人口按照各市政府公布的常住人口计算。
7、建成区绿地率(%)
指在城市建成区的园林绿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百分比。
8、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年
空气污染指数(API)为城市市区每日空气污染指数(API),其计算方法按照《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技术规定》执行。
要求报送全年所有的日平均监测数据,并按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计,所上报数据须与已上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一致。
除少数城市的清洁对照点已被认可参与全市平均值计算外,其他城市的清洁对照点一律不能参与平均值计算。
9、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指城市市区地表水认证点位监测结果按相应水体功能标准衡量,不同功能水域水质达标率的平均值。
沿海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是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效和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的加权平均;非沿海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是指各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平均值。
长江口、珠江口、黄河口、海河口、辽河口、九龙江口和鸭绿江入海企业污染物排
放达标率必须达100%。
计算公式同“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
10、城市管网水水质年综合合格率
指管网水达到一类自来水公司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合格程度。
11、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dB(A))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是指城市建成区内经认证的环境噪声网络监测的等效声级的算术平均值。
计算公式:
LAeq?= ∑LAeqi / n
式中:LAeq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单位:dB(A);
LAeqi为第i网格监测点测得的等效声级,单位:dB(A);
N为网格监测点总数。
12、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率,是指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状况的满意程度。
指被抽查的公众(不少于城市人口的千分之一)对城市生态环境满意(含基本满意)的人数占被抽查的公众总人数的百分比。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发放问卷抽样调查公众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应包含学校师生、企业员工、社区居民、政府及事业单位职工及窗口单位流动人口等各类城市人群。
抽查总人数不少于城区人口的千分之一。
13、城市道路完好率(%)
是评价道路完好程度的指标。
按国家建设部文件一城市道路与桥梁工程设施完好标准和检查方法进行。
14、用水普及率(%)
指城市用水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比率。
15、城市污水处理率(%)
指城市污水处理量与污水排放总量的比率。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是指城市市区经过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或二级以上处理且达到排放标准的污
水量与城市污水排放总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和操作解释同“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
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量(万吨)/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万吨)*100
16、再生水利用率(%)
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量与污水处理量的比率。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指以城市污水为再生水源,经再生工艺净化处理后,达到可用的水质标准(城市杂用水、景观环境用水、补充水源和工业用水),通过管道输送或现场使用方式予以利用的全过程。
计算公式:
再生水利用率(%)=再生水利用量(万吨)/城市污水处理量(万吨)*100
1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指经无害化处理的城市市区生活垃圾数量占市区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的百分比。
计算方法如下: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经无害化处理的城市市区生活垃圾数量(万吨)/城市市区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万吨)*100
18、主干道平峰期平均车速(km/h)
指在非节假日中任一日10:00—11:30对主干道路测得车速的平均值。
计算方法采取“试验车跟车测速”的方式,驾驶车辆从某主干道的起点至终点,按照测试工作的要求,测试车紧跟车流行驶,一般不允许超车,在正常行驶情况下测得通行的距离和所需的时间,往返测试4—6次,取其平均值。
计算公式如下:
V = ∑Vi /n?(n ≥ 4)
式中:V主干道平峰期平均车速;(单位km/h)
?Vi为第i次测得的主干道平峰期平均车速,计算方法为:Vi = Li/Ti?
其中:Li为第i次所测主干道长度(单位:km),
Ti为第i次通过主干道所需的时间(单位:h);
n为测试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