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巧制姜盐茶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中药茶饮历史故事
您知道吗?中药茶饮那可是有着老长的历史啦,就像一条长长的故事河。
咱先说说神农氏,那可是传说中的大英雄。
他老人家呀,为了给百姓找能吃的、能用的东西,整天在山里跑来跑去。
据说他尝百草的时候,就发现有些草煮水喝能治病,这说不定就是中药茶饮最早的雏形呢。
您想啊,神农氏在山林里累了一天,找个地方坐下来,把采到的草药往锅里一煮,喝上一口,说不定还咂咂嘴,觉得这味道虽然有点怪,但能让身体舒服不少呢。
到了宋代,那可是个讲究生活品质的朝代。
中药茶饮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
街头巷尾说不定就有小摊贩在卖各种养生的中药茶饮。
比如说,夏天的时候,有那种加了藿香、佩兰的茶饮,喝了能解暑祛湿。
老百姓们干活累了,或者觉得有点不舒服了,就去买上一碗,就像咱们现在喝杯奶茶一样方便。
而且啊,宋朝的文人墨客对中药茶饮也很是推崇。
苏轼就很喜欢喝一种用茯苓做成的茶饮,还写诗来夸呢,说这茯苓茶饮喝了感觉身体都轻快了不少。
咱就说这中药茶饮的历史,就像一部精彩的连续剧,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情节,而且一直演到现在,还越来越受大家欢迎呢。
现在咱们去茶馆或者养生店,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中药茶饮,这都是老祖宗给咱们留下来的好东西啊。
与茶有关的小故事【篇一:与茶有关的小故事】【篇二:与茶有关的小故事】关于紫砂、关于茶的传说和小故事散文吧>>,,,>关于紫砂、关于茶的传说和小故事乞丐的紫砂壶从前,有一个大财主特别喜欢喝茶,凡是到他家喝茶的人,无论贫富,只要来,他就好生招待。
一天,来了一个乞丐,不言讨饭,只说来讨茶喝。
下人见此,连忙让他进屋,给他倒一杯茶。
乞丐看了一下,说:“茶不行啊。
”下人见他懂,连忙换好茶来。
他闻了闻,说:“茶好,但水不行,需得某地的泉水方好。
”下人知他有些来意,忙取了早有储备的泉水,再泡茶来。
乞丐尝了一口,说:“水是好水,柴不行,柴需用某山阴面之柴,阳面之柴质松,需阴面质紧坚硬的柴方好。
”下人连忙取好柴再烹,并请出老爷。
茶重新上来后,老爷与乞丐各饮一杯。
乞丐说:“嗯,这回茶、水、柴、火都好了,只是壶不行。
”老爷说:“这已是我最好的壶了。
”乞丐从怀里掏出一把壶,让下人重新泡一壶茶来,味道果然不凡。
老爷起身作揖道:“我愿买你这壶,要多少钱都可。
”乞丐连忙倒掉茶,收起壶就走。
老爷赶忙拦住,说“我愿出一半家产要你这壶”。
乞丐不言,只是要走。
老爷急了,说“我愿出全部家产买你这壶”。
乞丐听了,就笑起来。
说道:“我要是舍得这壶,也不会落今天这种地步。
邵大亨的紫砂壶清代茶壶制作大师邵大亨,为人慷慨豪爽。
他所做的茶壶,意气相投者,免费赠送,语不投机者千金难求。
苏州某巡抚绞尽脑汁觅得一壶,十分珍惜。
一年中秋,坐船出城赏月,一名侍女端盘献茶,不想船身摇动,侍女站立不住,把“大亨”壶摔得粉碎。
巡抚大怒,把侍女吊起来,重重鞭笞。
这时,正好邵大亨也和朋友泊般在近处赏月,闻得缘由,就叫巡抚过般来看壶。
巡抚过来一看,见16把大亨壶罗列桌上,件件精品。
邵大亨力劝巡抚宽恕侍女,并许诺其从16把壶中挑选一件。
巡抚从其言。
巡抚一走,劭大亨便把余下的15把壶统统砸碎,悻悻地说:“为了我的壶,竟有人玩物丧命,再不做壶了。
”杯在壶上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令我满意的老师。
震泽熏豆茶文化探究曹渝睹(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36)摘要:我国拥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的精神渗透了诗词、书法、绘画、宗教、医学等。
茶文化博大精深,茶种类丰富繁多。
在如此繁多的茶品中,太湖之滨震泽的熏豆茶则有着独特的风味。
关键词:茶文化;熏豆茶;文化研究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2019)22-0153-02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这便表明了茶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在很久之前便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几千年来中国积累了大量关于茶的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
茶的精神渗透了诗词、书法、绘画、宗教、医学等。
所谓茶文化博大精深,茶种类丰富繁多。
潮州凤凰单丛茶、湖南的姜盐茶、苏州的香味茶、成都的盖碗茶、杭州的龙井茶、台湾的冻顶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在如此繁多的茶品中,我们要来探究位于太湖之滨震泽的熏豆茶。
一、熏豆茶的历史性熏豆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吴江、南浸一带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许多的古典文献中也有着墨客对熏豆茶的记载及称赞。
熏豆茶不仅有着悠久历史,它的传奇性也不少。
在民间,流传着关于熏豆茶的传说就有三种。
第一种是大禹治水时期,一位叫防风氏的治水能人在浙江一带治水。
当地的百姓用橘子皮、芝麻等食材泡茶,为他祛湿驱寒,并且用烘青豆佐茶。
但防风氏性子急,他将茶和豆子一口吞吃,从此不怕寒风冰水,治水业绩更加辉煌。
当地人便沿袭了这种饮茶习惯,直至今日。
第二种是关于伍子胥的传说。
1700多年前吴国大将伍子胥曾在今吴江市庙巷乡开弦弓村屯兵,他在拉弓射箭时用力过猛,造成地石震动变形,成了弓弦状,因此取名为震泽。
当地百姓对伍大将军屯兵苦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发地采集土产青毛豆肉烘干,以充军粮,慰劳伍将军。
伍大将军吃了口干,就用开水冲泡,还加些茶叶,成了香喷喷、咸津津的茶。
绿茶与古人那些事儿绿茶,又称“非发酵茶”,是一种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等工艺制成的茶叶。
自古以来,绿茶一直被视为上等茶品,是许多文人墨客的最爱。
下面我们来看看绿茶与古人的故事。
1.蒋捷的《虞美人》蒋捷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虞美人》被誉为古代最有名的词之一。
有一个故事说,蒋捷曾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写词,却觉得头昏脑胀,茶也喝了不少,仍觉得口渴难熬。
他发现自己咖啡因过剩,便决定喝绿茶降火解毒。
不久,他便恢复了精神,终于完成了《虞美人》这篇杰作。
2.陆游的茶道陆游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也是一位爱茶人士。
他的《茶山行》可谓是一篇经典的茶文化题材的诗作。
在他的诗歌中,他用了“庐山源远兮,秀水潺湲,茗香扑鼻,兴尽悲来”的诗句,表达了茶香满溢的美好感受。
3.绿茶与岳飞岳飞是南宋著名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有一天,他在兵营里面接到了母亲送来的绿茶。
他一品茶后,顿时有了灵感,从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文学作品。
可以说,绿茶是激发了岳飞创作灵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4.明代的茶叶贸易明代是我国茶叶贸易兴旺的时期之一,当时以四川宜春为主要的绿茶产区,而浙江、福建等地则以红茶为主。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茶叶贸易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同时还拓展了对外贸易。
茶叶的贸易,不仅传播了中华文化,更是连接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
5.古代的茶文化自古以来,茶文化一直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
从唐代的“诗酒茶花”,到宋代的茶道流行,再到清代的茶艺大师,我国的茶文化始终是由民间文化向正式化文化的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
以上就是绿茶与古人的故事,绿茶的历史感人至深,激发着人们对中华茶文化深入浅出的探索和研究。
与此同时,这些故事也让我们明白,当代的茶文化仍然需要我们用心去守护,以及传承下去。
岳飞巧制姜盐茶湖南湘阴县位于南洞庭湖之滨,这里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楚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所投的汩罗江,就位于距离县城三十多公里的地方。
此外,此地出产之物与“岳”字有特殊渊源,该地不仅有著名的岳州窑,还有一种名为“岳飞茶”的特产。
“岳飞茶”实际上是一种用姜、盐、豆子等材料制成的茶饮,因而在当地也称之为“姜盐茶”。
当代专门从事研究茶与人体健康的曹进教授在其所著的《湘阴茶略考》中有这样的记载:“湘阴的民俗学家及民众一致认为,姜盐豆子茶系岳飞所创,故又名岳飞茶。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被朝廷授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t带兵南下至汩罗营田镇,准备与杨么领导的农民军作战。
岳家军多来自中原,驻军江南后因水土不服,士兵中腹胀、溏泻、厌食和乏力的病人日见增多,影响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和士气。
岳飞平日喜读医书,他见该地盛产茶叶、黄豆、芝麻、生姜,便嘱部下熬含盐的姜、黄豆、芝麻茶饮。
果然,军中疾病大为减少。
军营周围的百姓依法炮制,从此在湘阴流行开来”。
姜盐茶因其具有开胃健脾,驱散风寒,强身健体的特殊功效,至今在湘阴县的众多家庭中仍然饮用。
然而,现存史料显示,早在唐朝时,就开始出现了姜盐茶。
唐人薛能在其《茶诗》中写道:“盐损添常戒,姜宜著更夸”。
这是唐人使用姜和盐进行煎茶的明确文字记载。
由此可知,姜盐茶并非南宋岳飞发明。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和寄荣》一诗中也提到过姜盐茶:“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人姜盐煎”。
由此推断,北宋时期也行有姜盐煮茶之风,据传苏轼还曾用姜盐茶治愈了宰相文彦博的顽疾。
而南宋名将岳飞所制的姜盐茶只是除了在茶中放人姜盐外,又放人黄豆、芝麻罢了。
煮茶和以姜盐,味道如何暂且不论,但从中医学理论而言,确实是具有一定道理的。
茶性属寒,而姜性属热,一寒一热,按照中医学的理论来讲,正好阴阳调和。
南宋名医杨士瀛的《医说》中,就有利用姜茶治痢的药方,其药理作用正是于此。
本文标题:岳飞巧制姜盐茶本文链接:https:///article/127502.html。
姜米茶的典故源自于《史记·外戚世家》中的一段故事,讲述了汉高祖刘邦在太公典的建议下,用姜米茶的方式暗中解决李斯和陈平之间的政治矛盾。
故事背景是建国初期,刘邦带领军队进攻秦朝,最终成功建立了汉朝。
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立即面临着政治上的派系斗争。
当时,刘邦的亲信李斯和另一位功臣陈平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政治主张,两人争夺政治地位,使得刘邦头疼不已。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太公典建议刘邦在众人面前提出一个问题:“如今百姓都被战争的痛苦折磨,饥饿难耐,如何解决百姓的困苦?”李斯迅速答道:“要设立严刑峻法,以威慑百姓,让他们害怕犯罪。
”陈平则回答:“应当减轻百姓的税赋负担,发展农业生产,以稳定社会。
”刘邦听后微笑不语,以示没有表态。
太公典得知这个情况后,提议刘邦再次邀请李斯和陈平共进茶会,以姜米茶招待两人。
太公典特意安排了两杯茶,一杯姜茶和一杯米茶。
在茶会上,刘邦故意先品尝了一口姜茶,嘴角留下了微笑;紧接着品尝了一口米茶,嘴角顿时变成了微微皱眉。
然后,李斯和陈平先后品尝了姜茶和米茶。
李斯品尝姜茶后嘴角亦微笑,而品尝米茶后嘴角皱眉;而陈平品尝姜茶后嘴角微笑,品尝米茶后嘴角仍然微笑。
刘邦看到这个情景后,心领神会地明白李斯心里所想:他认为姜茶更好喝,而米茶则相对比较差。
而陈平则并不在意茶的味道,无论姜茶还是米茶,他的嘴角微笑都没有变化。
刘邦由此推断,李斯是一个擅长品味差异和提出评判的人,而陈平则更加注重和睦相处和合作。
于是,刘邦决定将政治地位给予陈平,因为他认为陈平更适合和自己共同治理国家,推行政策。
这个典故通过姜米茶的差异来暗示人的喜好和个性差异,以及领导者如何通过观察他们的行动和态度来判断其为人和政治立场。
它告诉人们,作为一个领导者,除了直接的言辞表达外,还需要通过细微的行为和态度来观察和了解下属,以做出准确的决策。
中老年人经常适量地吃点生姜和姜制品,可以达到防病、抗衰、延年的效用。
本文就介绍了生姜治病的几个验方。
我国北宋着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东坡杂记》中记述了钱塘(现今浙江杭州市)净慈寺里有一位僧人,虽年逾8旬,却童颜鹤发,精神矍铄。
苏东坡问他有何益寿妙方,僧人告之,天天连皮嫩姜温水送服,坚持40余载。
其实生姜可延年益寿,并不是这位老僧的首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已熟悉到食用生姜有抗衰老的功效。
在那个年代,孔子饱尝战祸却活了73岁,这可能与孔子一生中重视食用生姜有密切的关系。
生姜延年益寿的功效已被现代药理实验所证实。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时,会产生有害于健康的氧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等它们都是带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化学基团,性质十分活跃,能攻击细胞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产生有毒的脂质过氧化物,以及脂褐质色素——老年斑,氧自由基还可损害体内的核酸,蛋白质、酶类,引起一系列对细胞具有破坏性的连锁反应,导致基因突变、细胞癌变和细胞衰老。
生姜所含的姜辣素经消化吸收后,能产生一种抗衰老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从而抑制老年斑的产生和沉积,延缓细胞的衰老。
生姜中的姜辣素抗氧化作用比维生素E 等更为有效。
因此,中老年人经常适量地吃点生姜和姜制品,可以达到防病、抗衰、延年的效用。
民间用生姜治疗一些常见病症也可见效。
生姜治感冒生姜里含有姜辣素和姜油(姜醇、姜烯),可促使血液循环加快。
人们利用生姜的这一优点,用生姜红糖水来防治感冒取得了疗效。
生姜止吐人们早已懂得生姜糖渍后制成蜜饯,不但甜辣可口,健胃消食,且成了防晕止呕的旅行良友。
生姜配以橘皮各12克煎服,能减轻胃痛呕吐症状。
姜糖可缓解痛经和产后腹痛广东人喜欢产后饮食姜醋糖蛋,既可健胃,补充钙。
蛋白质等营养成分。
又可促进子宫复原。
生姜治疗头屑过多把生姜压榨取汁150毫升,煮沸后,再加入150毫升麻油备用,天天用棉花蘸少许擦头皮。
生姜治疗痔出血取生姜6克,艾叶15克,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时停火,趁热喝下;或取40克老姜磨碎后放入温水中坐浴,可治痔疮。
请君试饮姜盐茶作文请君试饮姜盐茶作文湖南湘阴、汨罗一带,招待客人,不管寒暑,总要献上一杯滚烫的姜盐茶。
六月伏天,能清热解暑;寒冬腊月,可去寒发汗。
姜盐茶还能减肥提神,强心利尿,其中妙处,委实很多。
姜盐茶的泡法很简单:先在杯中放入新绿嫩茶,参加适量食盐,然后倒入滚烫的开水,再加生姜也磨碎参加即成。
茶的各种成分对人有不同的功用。
茶叶中含有茶素、茶单宁、黄烷醇等物质。
其中茶素能强心利尿、消食减肥、提神醒脑。
茶单宁能有效的降低人体中的'胆固醇含量,从而降低血压,防治冠心病。
黄烷醇对消化道和肝脏有特殊的净化作用,能防治消化道疾病,促进脂肪分解,降脂减肥。
黄烷醇还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药物成分。
茶叶中的其他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对人体的益处也是不言而喻的。
尽管水和茶叶是姜盐茶的主要成分,但却不是其最有特色的成分。
姜盐茶最大特点在于其中加有生姜。
因为生姜中含有辛辣成分和芳香成分,使得姜盐茶不仅芳香可口,而且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和解毒之药效。
严冬,饮一杯姜盐茶,马上会浑身暖和,甚至额角渗汗。
盛夏,喝一口滚热的姜盐茶,立即会大汗淋漓、散热消暑;而来一碗清凉的姜盐茶,那么能消食开胃、生津止渴。
将饮茶的好处不止如此。
其所含食盐中的钠离子能维持心肌的兴奋性,使心脏按正常节律搏动,还参与调整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食盐中的氯离子那么有激活胃蛋白酶元、促进食欲的功能,也参与调节体内水分平衡及酸碱平衡。
进行高温作业的人,出汗量多,体内食盐的流失也多。
大量出汗后,假设只喝淡水,体内缺盐,那么可能发生热痉挛(抽筋);而饮用姜盐茶,既可补充水,又可补充盐,从而防止热痉挛。
总之,姜盐茶不仅清香味美、营养丰富,而且价格低廉、配置简便。
试饮一杯姜盐茶,定能使你心旷神怡。
“容颜不老方”-------揭开吃姜的谜团(图)生姜,自古到今,一直是我们厨房里最常用的食材。
对于讲究“药食同源”的中国人来说,姜已经成功跨界,变身为一味著名的养生药材。
本着“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原则,只要切几片姜,就能简简单单完成我们的养生大业。
食姜人不老苏东坡曾在《东坡杂记》中记载一则轶事,说是杭州净慈寺有位80多岁的老和尚,面色童相,好奇问之,老僧的答案是:“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
”这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并非一点儿可信度都没有。
“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四两茄香一处捣。
煎也好,煮也好,修合此药胜如宝。
每日清晨饮一杯,一世容颜长不老。
”这段名为“容颜不老方”的歌诀出自于古医书《奇效良方》。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歌诀中提到的“每日清晨饮一杯”很好地揭示了食姜的时间问题。
虽然在寒气入侵之时喝姜茶是常见的驱寒方式,但如果想将姜融入日常养生的环节中去的话,还是选择在晨间为好。
揭开吃姜的谜团关于生姜的民间谚语,随便问问家中长辈,就能凑一堆。
比方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比方说,早上吃姜胜过参汤,晚上吃姜赛过砒霜;比方说,生姜是“呕家圣药”;等等。
这些谚语,到底是否符合中医养生的医理。
我们特意请来中医师刘杰作答。
问:为什么“冬吃萝卜夏吃姜”?答:从冬到夏,人体的阳气随着季节流转,从体内被调集到体表,毛孔腠理开放,表皮会出汗,这时候相对来说五脏六腑的气血会有些不足。
在炎热的夏季,由于外在温度较高,我们又忍不住要大吃冷饮和寒凉的水果,这时身体内部无重兵把守,很容易就造成腹泻之类的肠胃疾病。
夏天吃姜,就是有意识地填补体内的阳气缺失,加强防守,让寒凉邪气没有可趁之机。
问:为什么“早上吃姜胜过参汤,晚上吃姜赛过砒霜”?答:生姜味辛性温,具有发散阳气的作用。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早上太阳初升,也是身体里阳气刚起未起之时,这时候吃姜,是根据人体的内在规律,扶助了一把阳气,像给柴火添了一把火。
唐代饮茶加盐的证据介绍在唐代,饮茶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茶叶的品种和制作方法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茶叶的受欢迎程度也逐渐提升。
与此同时,唐代人们还将茶叶与其他调味品搭配,其中加盐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本文将通过多方面的证据来探讨唐代饮茶加盐的情况。
唐代文献记载1.《茶经》《茶经》是唐代陆羽所著的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其中有关茶叶的制作和品饮的内容非常详细。
在《茶经》中提到,“盐之味,宜茶汤而举”,可见加盐与茶叶的搭配是一种常见的饮用方式。
2.唐代诗词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许多诗人都曾经写下与饮茶有关的诗句。
其中一些诗句中提到了饮茶中加盐的情况。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手可摘星辰,口无遗鱼喻盐池”的句子,暗示了加盐与饮茶的联系。
3.唐代瓷器唐代的瓷器以其精美的工艺而著名,而瓷器上的图案也常常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
在一些唐代的茶具上,可以看到茶叶与盐的图案,这进一步证明了唐代人们饮茶加盐的习惯。
饮茶加盐的目的唐代人们将茶叶与盐搭配饮用,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1. 茶的味道调整加盐可以改变茶的味道,使其更加鲜美。
盐的咸味与茶的苦涩味相互衬托,让茶的口感更加丰富。
2. 盐的作用盐是一种矿物质,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在饮茶加盐的过程中,盐可以为身体提供一定的补充。
3. 盐的解渴作用在炎热的夏季,加盐的茶可以更好地解渴。
盐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补充水分,缓解身体的口渴感。
饮茶加盐的具体方法1. 加盐的时间唐代人们通常是在泡茶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盐。
在煮沸的茶汤中加入盐,让盐与水充分溶解。
2. 加盐的比例唐代人们对于加盐的比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根据个人口味来添加。
一般来说,每500毫升的茶汤中加入适量的盐即可。
3. 加盐的方式唐代人们在加盐时往往会使用茶匙或其他小勺子来加入。
需轻轻搅拌使盐均匀地溶解于茶汤之中。
饮茶加盐的逐渐变迁饮茶加盐在唐代非常流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饮茶方式逐渐减少。
姜盐茶全名姜盐豆子芝麻茶,顾名思义主要材料是由姜、盐、黄豆、芝麻、茶叶泡出来的茶。
豆子也可以用花生米代替。
在湖南的,湘阴、汨罗一带传统都爱用这茶来招待客人,至今仍然保留这种风俗。
农家都有烧开水的瓦罐,炒黄豆、芝麻的铁皮小铲和研磨老姜的姜钵。
将清水注入瓦罐,在柴火灶的火灰中烧开,把黄豆或芝麻放在铁皮小铲上炒熟。
将老姜在钵中磨成姜渣与姜汁,才可以泡茶。
泡茶时,要先将茶叶放进瓦罐里泡开,然后将盐、姜渣、姜汁倒入罐内,混匀,倒入茶杯,抓上一把炒熟的黄豆或芝麻撒在杯子里,即可饮用。
姜盐豆子芝麻茶又喊作岳飞茶。
顾名思义岳飞茶肯定是跟南宋名将岳飞有关。
听娭毑说起这茶还有一段颇为有趣来历:传说南宋绍兴年间,岳飞被朝廷授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奉旨带兵马南下,准备镇压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
岳家军多数来自中原地区,一到湖区,对这里的水土不服,军营中腹胀、腹泻、厌食和乏力的士兵日见增多,不仅影响了士兵的作战能力,也影响了士气。
岳飞见此心中担忧,只能先选择了一个有利地形安营扎寨、屯田以兵,后来这个地方因此而得名营田,也是姜盐豆子芝麻茶的发源地,今汨罗营田镇。
岳飞不仅是位骁勇善战的武将,还是一位熟读医书、精通医术的人!他吩咐部下把黄豆、姜、茶叶熬汤加上盐当茶喝,果然,不出数日,士兵中的疾病迅速减少。
• 军营周围的老百姓见此,纷纷效仿岳飞此举,也学着熬这号茶,可能是为了这茶更好吃,后来茶里面加了一味芝麻,使这茶吃在口中软硬兼有更加满嘴生香。
时间日久,姜盐豆子芝麻茶就在湘阴、汨罗两县流传开来,遂成为我们当地茶饮,流行直到今天。
姜盐豆子芝麻茶除叫岳飞茶之外,又称“湘阴茶(古时汨罗营田地区都属湘阴)”或“六合茶(即姜、盐、黄豆、芝麻、茶叶、开水)•••姜能开胃止呕,化痰止咳,发汗解表;盐调味和中,益肾润燥;黄豆健脾利湿,益血补虚,解毒;茶叶有驱散疲劳,生津止渴,利尿止泻,清热解毒,消食减肥等作用;就连后来加进的一味芝麻也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功效。
宋代的饮茶文化宋代的饮茶文化大约从宋代开始,茶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开门七件事之一:“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需要提醒的是,宋人的饮茶法,跟今人以开水冲泡茶叶的喝法不同,而是将茶叶研成末儿,再以开水冲之,“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这叫做“点茶”。
日本的抹茶,即从宋朝“点茶”山寨过去的,日本《类聚名物考》承认,“茶道之起”,“由宋传入”。
宋人“点茶”,对茶末儿的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非常讲究。
因为对饮茶的`热爱,宋人形成了一套很有讲究的茶艺,叫做“分茶”,是一种将“点茶”点出了新花样的高超技艺。
高明的分茶技术,能够利用茶末儿与开水的反应,在茶碗中冲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
北宋《清异录》记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幻灭。
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这有点儿像今日咖啡店玩的花样:利用咖啡与牛奶的颜色搭配,调配出有趣的图案。
据说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便是一名茶艺高人,擅长“活火分茶”。
宋朝也流行“斗茶”,即几个热爱茶道的朋友聚于一起,分别煮水分茶,看谁的茶叶、茶水出众,茶艺更高超。
不仅士大夫中盛行斗茶之风,平民也喜爱斗茶。
南宋画家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便非常传神地描绘了市井间几个茶贩正在斗茶的生动画面。
因为市民爱饮茶,宋代城市中茶坊到处可见,就如今日的咖啡馆。
《东京梦华录》说,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南宋也一样,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临安“处处各有茶坊”,如俞七郎茶坊、朱骷髅茶坊、郭四郎茶坊、张七相干茶坊、黄尖嘴蹴球茶坊、一窟鬼茶坊、大街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
茶坊的名字都起得很酷,很能吸引人,也很有广告效应。
茶坊构成宋代城市社会的公共空间,而不仅仅是单纯饮茶的私人所在。
清雅的茶坊是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高端的茶坊可供“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习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大众茶坊则是“诸行借工卖伎人会聚行”的场所;还有“楼上专安着妓nv,名曰‘花茶坊’”的,“非君子驻足之地也”。
古人奇葩喝茶法茶里加盐加葱姜
古人怎样喝茶?为什么古诗里茶汤是白色?“清泉白石茶”真的有石头吗?
宋代以前,与其说喝茶,不如说是吃茶。
原始社会,人们把茶当做有益身体的蔬菜一样,从野生茶树上采摘下来煮食。
秦汉时期“饼茶”出现,但还是把饼茶研碎,放入锅中用沸水煮,
还要放入葱姜和橘皮调味。
唐代茶文化盛行,陆羽的《茶经》光茶具就记载了29种。
团茶
是贵族最爱,所谓的“龙团凤饼”十分珍贵。
宋朝散茶出现,制好的茶直接冲泡饮用即可,茶叶的品质越发被重视。
元朝茶叶出现三类:茗茶、末茶和腊茶。
到了明清,茶的种类越来越多,茶叶窨制技术出现,人们开始用十几种不同种类的香花窨制花茶。
明末清初的时候,发
酵的红茶和半发酵的乌龙茶相继出现。
1867年,在被誉为“贵族的芭蕾舞台”的巴黎世博会上,中国还派出了三名福州茶姑,现场表演茶艺,轰动整个巴黎。
(刘一)。
茶文化的小故事有什么中国的茶文化丰富多彩,自然也会有着很多有趣的茶文化小故事。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小故事1岳飞巧用姜盐茶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将,著名的军事英雄。
传说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奉朝廷之命带兵南下与杨幺领导的农民作战。
由于岳家军多来自北方中原大地,进入江南很多士兵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腹胀,呕吐,腹泻,乏力,眼看着难以正常作战。
平时喜读医书的岳飞将当地盛产的茶叶,芝麻,生姜,黄豆一起熬煮让属下饮用,果然治好了军中的恶疾。
此茶被称为姜盐茶,之后很快在附近百姓间流传开来,至今湘阴的家庭中仍然可见。
姜盐茶,具有健脾胃,驱风寒,去腻强身的药用效果。
从中医看来,茶性寒,姜性热,一寒一热,因而阴阳调和。
茶文化的小故事2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次乾隆在茶馆喝茶,突然一时兴起,抓起桌上茶壶便给身边大臣倒茶。
大臣们顿时惊恐万状,不知如何是好。
不下跪谢恩,那是天大的罪过,但是如果下跪就会暴露乾隆的身份。
正当众人不知所措之时时,有个大臣灵机一动,用两个手指弯成双腿下跪的姿势,在皇帝面前“跪”了几“跪”,以示谢恩。
后来这个故事延传开来,至今坊间仍用这种方式表示对敬茶之人的感谢。
茶文化的小故事3相传,郑板桥有一次途经一座禅寺,寺庙方丈见郑板桥衣着简朴,其貌不扬,对他甚是冷淡。
只说了声:“坐”,对身边的小和尚说:“茶”,交谈后,老和尚发现来者谈吐不凡,不似平庸之辈,于是将郑板桥请入厢房,说:“请坐!”吩咐伺候的人说:“敬茶!”后来得知面前之人正是郑板桥,老和尚连忙将他请入清雅内室,说:“请上坐!”并让小和尚“敬香茶”!谈话结束后,老和尚恳请郑板桥赐字。
郑板桥想了一想,随手写下这样一幅对联“坐,上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老和尚顿时羞得无地自容。
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茶俗。
当主人给客人倒茶续水时,客人出于礼貌,会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敲击桌面,并口称“谢谢”。
民风民俗系列——望城豆子芝麻茶豆子芝麻茶全称豆子芝麻姜盐茶,又称岳飞茶。
作为湘北地区独特的民俗之一,流传至今,它承载着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
关于姜盐茶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薛能的《茶诗》:盐损添常戒,姜宜著更夸。
到了宋代又有苏轼的《和寄茶》: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
可见北宋姜盐煮茶之风已经盛行。
苏辙《煎茶诗》:俚人茗饮无不好,盐酪椒姜夸满口。
岳飞在此基础上添加了黄豆、芝麻来提香和味。
相传南宋绍兴五年,岳飞驻军湘阴,迎战洞庭湖匪首杨幺,岳家军将士大多不服水土,全身虚肿乏力,当地长者见状,携茶叶、姜、盐、豆子进营,教以调治方法。
岳飞服后顿觉心舒气顺,满口生津,即命大锅煮茶,全军共喝。
几天后,全军将士痊愈,一举歼灭杨幺。
而这一食俗,在湘阴地界流传下来,流传到紧邻湘阴的铜官、靖港、格塘、乔口等地,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望城特色豆子芝麻茶。
望城的豆子芝麻茶的特色体现在讲究二字上。
做法讲究,在选料上,讲究一个鲜字,选用新鲜的生姜、当年的绿茶、佐以本地黄豆、现炒的芝麻;在器具上,讲究一个土字,擂姜用的是陶土烧制的擂钵子,冲泡选用的是铜官窑土产的瓦罐子,盛茶的则是素以古朴厚重著称的铜官杯子;在制作上,讲究一个现字,姜是现场擂碎,芝麻现炒,滚水现沏。
喝法讲究,在筛茶时,讲究一个匀字,茶沏好了,轻轻摇晃陶罐让茶叶、豆子、姜末、芝麻均匀地悬浮在茶水中,再缓缓的倾斜茶罐,将茶均匀的倒出;在品茶时,讲究一个热字,就着杯口氤氲的水汽,闻着芝麻和姜的鲜香,顿时神清气爽;在喝茶时,讲究一个巧字,茶端上来后芝麻豆子渐渐沉入碗底,喝到接近杯底三分之一处,轻轻晃动茶杯,使杯底茶叶豆粒漂浮起来,便能够吃得索索利利。
望城豆子芝麻茶的生命力体现在功用二字上。
强身健体,讲究一个实字,煮茶加姜盐,从中医来说不无道理,茶性寒,姜性热,一寒一热,正好调平阴阳。
杨士瀛《医说》中有姜茶治痢之方,其理正是本于此。
夏日饮之,清暑解热,冬日饮之,驱寒去风,健脾开胃。
龙源期刊网
岳飞巧制姜盐茶
作者:徐锐
来源:《科学养生》2017年第07期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说:“赵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
”该文说的是岳州窑所产青瓷茶碗,是仅次于赵瓷的饮茶精品。
而岳州窑就位于今湖南省的湘阴县,因唐代湘阴隶属岳州,故称岳州窑。
湘阴县地处南洞庭湖之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楚国诗人屈原的自沉之地汨罗江,就离县城三十公里,而此地更有趣的是出产之物与“岳”字特有缘,除了建有著名的岳州窑之外,还有一种特产叫“岳飞茶”,当地又简称为“姜盐茶”。
《湘阴茶略考》中说:“湘阴的民俗学家及民众一直认为,姜盐豆子茶系岳飞所创,故又名岳飞茶。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被朝廷授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带兵南下至汨罗
营田镇,准备与杨幺领导的农民军作战。
岳家军多来自中原,驻军江南后因水土不服,士兵中腹胀、溏泻、厌食和乏力的病人日渐增多,影响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和士气。
岳飞平日喜读医书,他见该地盛产茶叶、黄豆、芝麻、生姜,便嘱部下熬含盐的姜、黄豆、芝麻茶饮。
果然,军中疾病大为减少。
军营周围的百姓依法炮制,从此在湘阴流行开来。
”
姜盐茶健脾胃,驱风寒,去腻强身,至今仍盛行于湘阴的每个家庭。
据曹进于1986年的调查,湘阴县城7个居民聚居区的101个家庭中,常年饮用姜盐茶的有100户,唯一不饮此茶的是一个外省移民家庭。
其实,姜盐茶并不是到了岳飞之时才有的,它最早出现在唐代。
唐人薛能《茶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著更夸。
”据此可见唐人煎茶已用姜和盐了。
苏轼在《和寄茶》中说:“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
”这说明北宋时也有姜盐煮茶之风,相传苏轼还曾用姜盐茶治好了宰相文彦博的疾病。
苏轼之弟苏辙在《煎茶诗》中说,北方“俚人茗饮无不好,盐酪椒姜夸满口”。
是说当时的北方人在茶中除添放姜和盐,还添放有奶酪和辣椒等物,这茶真难以想象其味如何。
而岳飞所制的姜盐茶除了姜盐“基调”外,不过再添了些黄豆、芝麻而已。
煮茶和以姜盐,其味不知会如何,但从中医而论,却不无道理,茶性寒,而姜性热,一寒一热,正好调平阴阳。
杨士瀛《医说》中有姜茶治痢之方,其理正是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