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习题教学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26
第八单元 金属及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一、金属材料纯金属(90多种) 合金 (几千种) 二、金属的物理性质: 1、金属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密度和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
(2)大多数呈银白色(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4)不同的金属又有各自的特征,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细的铁粉、银粉是黑色的;常温下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汞是液体。
2、金属之最:(教材P4资料卡片) 3、金属分类: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4、金属与非金属的比较三、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用途之间的关系 1、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比较(教材P3) 2、决定物质用途的因素①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②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四、合金1、合金的定义: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制得的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
2、合金的性质:(1)至少含有一种金属,有金属的特性(导电、导热、延展性)金属材料(2)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硬度大(3)熔点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熔点低(4)抗腐蚀性比纯金属更好3、几种常见的合金例题:1.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A.是否为纯净物B.含碳量不同C.机械强度不同D.铸造性不同2.铜的下列用途中,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A.制铜锅B.塑造铜像C.制造电线D.制硫酸铜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铁就是钢,因为主要成分都是铁B.动植物体内含有铁C.纯铁是很硬、很脆的金属D.纯铁是黑色的4.下列各项比较中,正确的是()A.含碳量:生铁>钢B.含铁量:Fe2O3>FeOC.地壳中元素含量:Fe>AlD.韧性:生铁>钢课后练习一、基础练习1、我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如冶铁、炼钢、湿法炼铜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它们最早发现的朝代依次是( )A.春秋、战国、宋代B.宋代、战国、春秋 C.宋代、春秋、战国 D.春秋、宋代、战国2、国际因特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有20万人患有缺铁性贫血.”我国政府将启动“酱油补铁工程”.这里的铁是指()A.铁元素 B.铁单质 C.四氧化三铁 D.三氧化二铁3、下列物质中属纯净物的是( )A.钢 B.白铜 C.焊锡 D.紫铜4、现代建筑的门窗框架常用硬铝制造,硬铝的成分是( )A.Al—Mg合金 B.表面有Al2O3的铝 C.Al—C合金 D.Al—Cu—Mg—Si合金5、不锈钢餐具锃光发亮,长期用不会生锈,原因是在炼钢中加入了下列物质中的( ) A.铬锰 B.铬硅 C.铬镍D.铬碳6、科学家预言,到21世纪,其用途仅次于铁和铝的第三大金属是( ) A.铜B.铬C.钛D.金7、下列金属中导电性能最好的是()A.铜 B.铝 C.铁 D.银二、提高练习8、生铁是( ) A.单质 B.氧化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9、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离不开金属材料。
初中化学金属题讲解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金属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联系;
3. 能够理解金属的化学反应过程。
教学内容:
1. 金属的性质:
-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 金属具有延展性和可塑性;
- 金属具有特定的光泽;
- 金属处于固态。
2. 金属的结构:
- 金属由金属原子构成;
- 金属原子间存在离子键;
- 金属原子形成离子晶体结构。
3. 金属的化学反应:
- 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反应;
- 金属在空气中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
- 金属和酸发生置换反应。
教学步骤:
1. 引入金属的性质,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2. 讲解金属的结构,让学生了解金属原子之间的离子键形成的离子晶体结构;
3. 分析金属的化学反应,让学生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电子转移反应、金属在空气中与氧气的氧化反应以及金属和酸的置换反应;
4.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金属的特性和化学反应过程;
5. 总结金属的性质、结构和化学反应,加深学生对金属的理解。
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掌握金属的性质和结构之间的联系,理解金属的化学反应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高中化学金属专题训练教案教学目标:
1. 掌握金属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 了解金属的常见化合物及其性质;
3. 能够正确使用金属进行实验操作。
一、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1. 金属的晶体结构;
2. 金属的导电性、热导性;
3. 金属的延展性、塑性;
4. 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金属的常见化合物及其性质
1. 金属的氧化物;
2. 金属的氯化物;
3. 金属的硫化物;
4. 金属的碱金属。
三、实验操作
1. 实验一:制备氧化铁
材料:铁粉、氧气、火柴、试管
步骤:
(1)将少量铁粉放入试管中;
(2)点燃火柴,用火烧热试管口;
(3)将试管口对准氧气通风孔,反复吹气。
2. 实验二:铜与氧化物反应
材料:铜片、硫酸、氢氧化钠
步骤:
(1)取一块铜片放入试管中,倒入适量硫酸;
(2)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反应产物。
教学评估:
1. 学生能够描述金属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 学生能够区分金属的常见化合物及其性质;
3. 学生能够准确操作实验,得出正确的结果。
教学反思: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金属的性质和化合物,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
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能力。
在评估中,可以评判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金属第一节《常见的金属材料》教学案第1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合金设计人:陈红霞使用者:【学习目标】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2、认识合金与成分金属的性质的差异。
【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畅所欲言:同学们举出一些常见或家里常用的金屈制品,想一想它们各是什么金属制成的?二、金属的物理性质(-)【探究活动一】: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呢?观察实验探究:1、观察铁钉、铝线等金屈的色泽;2、思考了解金属的硬度、密度如何?3、导电性如何?试着总结金属的物理性质:思考:性质与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4个问题。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了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而不用银制?(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钩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口J能会出现什么情况?(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辂?如果镀金会怎样?【拓展练习】虽然铜的导电性比铝好,但高压长途输电线用的材料却是铝而不是铜。
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二)合金1、定义:请你自学课本理解含义。
合金是___________ (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合金与其组分纯金屈的性质有什么差异?【探究活动二】(1)、观察黄铜制品(铜锌合金)和纯铜片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们互相刻划, 比较性质比较现象光泽和颜色黄铜铜刻划后的现象结论(2)、将武德合金(铅、饨、锡和镉组成的合金)和铅丝同时放入盛有热水的250niL 现象结论总结:合金与其成分金属相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认识儿种常见的合金:看课本87页内容了解。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合金:铁的合金主要有: _______ 和o 分类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不同。
含碳量在 _____________ 的是生铁,含碳量在________________ 的是钢。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金属化学性质的本质,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 金属与酸的反应3.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4. 金属活动性顺序5.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2.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及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金属的化学性质。
2. 讲解与演示:(1)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四氧化三铁。
(2) 金属与酸的反应:铁与稀盐酸反应,氯化亚铁和氢气。
(3)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硫酸亚铁和铜。
3.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现象。
5. 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实验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并学会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实际问题。
6.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介绍金属腐蚀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8. 课后题:(1) 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分别是什么?(2) 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什么?如何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3) 金属腐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金属腐蚀?(4)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金属的化学性质在生产中的应用。
(5) 思考题:如何设计实验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等能力。
高中化学金属习题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2. 理解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3.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2. 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
3. 习题练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解金属的性质和特点,引出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
2. 授课:讲解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及相关知识;
3. 练习:以习题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
1. 示范讲解;
2. 问题解析;
3. 练习训练;
4. 总结归纳。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
2. 阅读相关章节,做好预习。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相关知识。
以上为高中化学金属习题课教案范本,老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1节金属材料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能区分金属和非金属;2.认识合金,能说出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区别,知道合金比纯金属用途更广泛;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收集、整合信息的方法;2.学习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1.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用途体现其性质”的观念;2.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理使用金属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展示:一组金属制品的图片(马踏飞燕、司母戊鼎、铝合金制品、日常金属用品)。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提问:(1)生活、生产中常用金属有哪些?(2)你知道人类目前用途最广的金属(铜、铁、铝)被人类应用的时间前后吗?录像展示:人类利用金属的发展史;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
一、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决定用途的因素讲述故事:1912年,英国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
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
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提问:①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②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过渡:看来熟悉金属材料的性质非常重要,我们一起通过科学探究得到我们想知道的知识。
活动探究:利用发给小组的金属材料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
总结:①常温下是固体(汞除外)②有金属光泽③有延展性④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⑤密度较大⑥熔点较高。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1. 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 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条件及现象。
2.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现象。
五、教学内容1.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氧化物。
2. 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氢气和相应的金属盐。
3.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新的金属和相应的盐。
4. 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5.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判断金属与金属离子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
课后题:1.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氧化物的例子有哪些?2. 金属与酸反应氢气和金属盐的例子有哪些?3. 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新的金属和盐的例子有哪些?4. 请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a. Zn + CuSO4 →ZnSO4 + Cub. Hg + CuSO4 →HgSO4 + Cuc. Ag + CuSO4 →AgSO4 + Cud. Pt + CuSO4 →PtSO4 + Cu请为的五章节(六、七、八、九、十)的内容提供教案。
六、教学过程1. 引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
2. 讲解:讲解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原理及现象。
3. 实验:进行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六、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辅导。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本节重点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材在兼顾学生已有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基础上,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初步感受金属的活动性。
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重点内容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练习,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同时,也为后面学习酸的化学性质作了知识上的铺垫.金属的化学性质(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学情分析本课题知识贴近生活,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课题。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在本课题之前,已经多次进行过实验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习了氧气、碳等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后已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学习金属的性质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
而且整个课题的引入、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都完全由学生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可轻松学习并应用知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
课前准备仪器药品试管、镊子、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等。
2009~2011年几种重要的金属2012年高考题1.(2012北京∙7)下列解释实验现象的反映方程式正确的是A.切开的金属Na暴露在空气中,光亮表面逐渐变暗2Na+O2=Na2O2B.向AgC1悬浊液中滴加Na2S溶液,白色沉淀变成黑色2AgC1+S2−=Ag2S↓+2C1−C.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变成白色粘稠物2Na2O2+2CO2=2Na2CO3+O2 D.向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2HCO3−+Ca2++2OH−= CaCO3↓+CO32−+2H2O答案:B2.(2012大纲卷∙11)①②③④四种金属片两两相连浸入稀硫酸中都可组成原电池,①②相连时,外电路电流从②流向①;①③相连时,③为正极;②④相连时,②上有气泡逸出;③④相连时,③的质量减少。
据此判断这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④②①D.③①②④答案:B3.(2012海南∙1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铁中含有碳,抗腐蚀能力比纯铁弱B.用锡焊接的铁质器件,焊接处易生锈C.在铁制品上镀铜时,镀件为阳极,铜盐为电镀液D.铁管上镶嵌锌块,铁管不易被腐蚀答案:C4.(2012海南∙14)在FeCl3溶液蚀刻铜箔制造电路板的工艺中,废液处理和资源回收的过程简述如下:Ⅰ:向废液中投入过量铁屑,充分反应后分离出固体和滤液;Ⅱ: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石灰水,调节溶液pH,同时鼓入足量的空气.己知:K sp[Fe(OH)3]=4.0×10−38回答下列问题:(1) FeCl3蚀刻铜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 分离得到固体的主要成分是,从固体中分离出铜需采用的方法是;(3)过程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过程II中调节溶液的pH为5,金属离子浓度为。
(列式计算) 答案:(1)2Fe3++Cu=2Fe2++Cu2+(2)回收铜Cu和Fe 加盐酸反应后过滤(3)FeCl2 +Ca(OH)2=Fe(OH)2↓+CaCl24Fe(OH)2+O2+ 2H2O4Fe(OH)3(4)c(Fe3+)=4.0×10-38÷(10-9)3=4.0×10-11mol·L-15.(2012江苏∙7)下列物质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①②③④⑤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④⑤答案:A6.(2012江苏∙20)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其单质及合金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1)真空碳热还原-氯化法可实现由铝矿制备金属铝,其相关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Al2O3(s)+AlCl3(g)+3C(s)=3AlCl(g)+3CO(g) △H=a kJ·mol-13AlCl(g)=3Al(l)+AlCl3(g) △H=b kJ·mol-1①反应Al2O3(s)+3C(s)=2Al(l)+3CO(g)的△H= kJ·mol-1(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②Al4C3是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
Al4C3与盐酸反应(产物之一是含氢量最高的烃)的化学方程式。
(2)镁铝合金(Mg17Al12)是一种潜在的贮氢材料,可在氩气保护下,将一定化学计量比的Mg、Al单质在一定温度下熔炼获得。
该合金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吸氢的反应方程式为Mg17Al12+17H2=17MgH2+12Al。
得到的混合物Y(17MgH2+12Al)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氢气。
①熔炼制备镁铝合金(Mg17Al12)时通入氩气的目的是。
②在6.0mol·L-1HCl溶液中,混合物Y能完全释放出H2。
1 mol Mg17Al12完全吸氢后得到的混合物Y与上述盐酸完全反应,释放出H2的物质的量为。
③在0.5 mol·L-1 NaOH和1.0 mol·L-1 MgCl 2溶液中,混合物Y均只能部分放出氢气,反应后残留固体物质X-射线衍射谱图如右图所示(X-射线衍射可用于判断某晶态物质是否存在,不同晶态物质出现衍射峰的衍射角不同)。
在上述NaOH溶液中,混合物Y中产生氢气的主要物质是(填化学式)。
(3)铝电池性能优越,Al-AgO电池可用作水下动力电源,其原理如右下图所示。
该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1)①a+b ②Al4C3+12HCl=4AlCl3+3CH4↑(2)①防止Mg Al被空气氧化②52 mol ③Al (3)2Al+3AgO+2NaOH=2NaAlO2+3Ag+H2O7.(2012上海∙24)Al和Be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写出BeCl2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BeCl2+2H2O Be(OH)2+2HCl8.(2012上海∙25)研究表明26Al可以衰变为26Mg,可以比较这两种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是。
a.比较这两种元素的单质的硬度和熔点b.在氯化铝和氯化镁的溶液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c.将打磨过的镁带和铝片分别和热水作用,并滴入酚酞溶液d.将空气中放置已久的这两种元素的单质分别和热水作用答案:bc9.(2012四川∙13)向27.2gCu和Cu2O的混合物中加入某浓度的稀硝酸0.5L,固体物质完全反应,生成NO和Cu(NO3)2,在所得溶液中加入1.0mol/L的NaOH溶液1.0L,此时溶液呈中性。
金属离子已完全沉淀,沉淀质量为39.2g。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Cu与Cu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B.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6mol/LC.产生的N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LD.Cu、Cu2O与硝酸反应后剩余HNO3为0.2mol答案:B10.(2012天津∙9)信息时代产生的大量电子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某“变废为宝”学生探究小组将一批废弃的线路板简单处理后,得到含70%Cu、25%Al、4%Fe及少量Au、Pt等金属的混合物,并设计出如下制备硫酸铜晶体的路线:Cu、Al Fe、AuPt ①稀H2SO4,浓HNO3加热,过滤滤液1滤渣1②H2O2,NaOH调溶液pH加热,过滤滤液2滤渣2③蒸发,冷却,结晶,过滤CuSO4·5H2OAl2(SO4)3·18H2O回答下列问题:⑴第①步Cu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得到滤渣1的主要成分为。
⑵第②步加入H2O2的作用是,使用H2O2的优点是;调节pH的目的是使生成沉淀。
⑶用第③步所得CuSO4·5H2O制备无水CuSO4的方法是。
⑷由滤渣2制取Al2(SO4)3·18H2O,探究小组设计了三种方案:甲:滤渣2H 2SO 4酸浸液乙:滤渣2H 2SO 4酸浸液丙:滤渣2NaOH 溶液滤液过滤H 2SO 4溶液蒸发,冷却,结晶,过滤蒸发,冷却,结晶,过滤适量Al 粉滤液过滤蒸发,冷却,结晶,过滤Al 2(SO 4)3·18H 2O Al 2(SO 4)3·18H 2O Al 2(SO 4)3·18H 2O 上述三种方案中, 方案不可行,原因是 ; 从原子利用率角度考虑, 方案更合理。
⑸探究小组用滴定法测定CuSO 4·5H 2O(M r =250)含量。
取a g 试样配成100 mL 溶液,每次取20.00 mL ,消除干扰离子后,用c mol/L EDTA(H 2Y 2-)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平均消耗EDTA 溶液b mL 。
滴定反应如下:Cu 2++ H 2Y 2-=CuY 2-+ 2H +写出计算CuSO 4·5H 2O 质量分数的表达式ω= ;下列操作会导致CuSO 4·5H 2O 含量测定结果偏高的是 。
a .未干燥锥形瓶b .滴定终点时滴定管尖嘴中产生气泡c .未除静可与EDTA 反应的干扰离子答案:⑴Cu +4H ++2NO 3-Cu 2++2NO 2↑+2H 2O 或 3Cu +8H ++2NO 3-3Cu 2++2NO↑+4H 2O⑵第②步加H 2O 2的作用是把Fe 2+氧化为Fe 3+,该氧化剂的优点是不引入杂质,产物对环境物污染。
调溶液PH 的目的是使Fe 3+和Al 3+形成沉淀。
所以滤液2的成分是Cu 2+,滤渣2的成分为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
⑶第③步由五水硫酸铜制备硫酸铜的方法应是再坩埚中加热脱水⑷制备硫酸铝晶体的甲、乙、丙三种方法中,甲方案在滤渣中只加硫酸会生成硫酸铁和硫酸铝,冷却、结晶、过滤得到的硫酸铝晶体中混有大量硫酸铁杂质,方法不可行。
乙和丙方法均可行。
乙方案先在滤渣中加H 2SO 4,生成Fe 2(SO 4)3和Al 2(SO 4)3,再加Al 粉和Fe 2(SO 4)3生成Al 2(SO 4)3,蒸发、冷却、结晶、过滤可得硫酸铝晶体。
丙方案先在滤渣中加NaOH,和Al(OH)3反应生成NaAlO 2,再在滤液中加H 2SO 4生成Al 2(SO 4)3, 蒸发、冷却、结晶、过滤可得硫酸铝晶体。
但从原子利用角度考虑方案乙更合理,因为丙加的NaOH 和制备的Al 2(SO 4)3的原子组成没有关系,造成原子浪费。
⑸考查中和滴定的简单计算和误差的分析。
c mol·L -1×b×10−3×250g·mol -1×5ag×100%,造成偏高的选c 。
11.(2012新课标∙26)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铁的卤化物、氧化物以及高价铁的含氧酸盐均为重要化合物;⑴要确定铁的某氯化物FeCl x 的化学式,可用离子交换和滴定的方法。
实验中称取0.54 g的 FeCl x 样品,溶解后进行阳离子交换预处理,再通过含有饱和OH − 的阴离子交换柱,使Cl -和OH -发生交换,交换完成后,流出溶液的OH -用0.40mol ∙L −1的盐酸滴定,滴至终点时消耗盐酸25.0mL,计算该样品中的物质的量,并求出FeCl x中x值:(列出计算过程);⑵现有一含有FeCl2和FeCl3的混合物样品,采用上述方法测得n(Fe):n(Cl)=1:2.1,则该样品中FeCl3的物质的量分数为,在实验室中,FeCl2可用铁粉和反应制备,FeCl3可用铁粉和反应制备;⑶FeCl3与氢碘酸反应时可生成棕色物质,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⑷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作为水处理剂和高容量电池材料。
FeCl3与KClO3在强碱性条件下反应可制取K2FeO4,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与MnO2-Zn电池类似,K2FeO4-Zn也可以组成碱性电池,K2FeO4在电池中作为正极材料,其电极反应式为,该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答案:⑴n(Cl)=0.0250L×0.40mol·L-1=0.010mol0.54g-0.010mol×35.5g·mol-1=0.19gn(Fe)=0.19g/56g·mol-1=0.0034moln(Fe):n(Cl)=0.0034:0.0010=1:3,x=3⑵0.10,盐酸氯气⑶2Fe3++2I-2Fe2++I2(或2Fe3++3I-2Fe2++I3-)⑷2Fe(OH)3+3ClO-+4OH-=2FeO42-+5H2O+3Cl-FeO42-+3e-+4H2O = Fe(OH)3+5OH-2FeO42-+8H2O+3Zn = 2Fe(OH)3+3Zn(OH)2+4OH-12.(2012重庆∙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Fe与S混合加热生成FeS2B.NaHCO3的热稳定性大于Na2CO3C.过量的铜与浓硫酸反应用一氧化氮生成D.白磷在空气中加热到一定温度能转化成红磷答案:C2011年高考题13.(2011福建卷∙9)下表各选项中,不能利用置换反应通过Y得到W的一组化合物是()A B C DY CO2Fe2O3C2H5OH FeCl3W MgO Al2O3C2H5ONa CuCl2答案:D14.(2011广东卷∙10)某同学通过系列实验探究Mg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A.将水加入浓硫酸中得到稀硫酸,置镁条于其中探究Mg的活泼性B.将NaOH溶液缓慢滴入MgSO4溶液中,观察Mg(OH)2沉淀的生成C.将Mg(OH)2浊液直接倒入已装好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洗涤并收集沉淀D.将Mg(OH)2沉淀转入蒸发皿中,加足量稀盐酸,加热蒸干得无水MgCl2固体答案:B15.(2011重庆卷∙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Fe分别与氯气和稀盐酸反应所得氯化物相同B.K、Zn分别与不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所得溶液均呈中性C.Li、Na、K的原子半价和密度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D.C、P、S、Cl的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答案:D16.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见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