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心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2.86 MB
- 文档页数:44
第一章1. 4记录脑电活动中,由物理刺激产生的电活动,也被认为外源性成分。
()答案:对2. 5 当测量范围内,大脑区域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时, 磁共振信号升高。
()答案:错3. 6 运动可以立刻提升我们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水平。
()答案:对4. 7 研究发现,成瘾问题可能是由于线索显著性产生的,即成瘾物质在个体生活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
()答案:对第二章1. 口语报告法指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其思维内容,又称为“口语资料分析法”或“出声思维法”。
()答案:对2. 脑波图属于静态造影技术()答案:错3. 知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答案:对4. 提取是指把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转移到感觉记忆中的过程。
()答案:错5. 纠正不正确的目击者证词的方法之一是目击者选出嫌疑犯后需要立刻评定选择确信度。
()答案:对第三章1. 美国心理学家()提出过“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答案:霍尔2. 个体与年龄有关的变化到底是可以划分为一些有关联的等级,还是仅仅只能进行种类的划分。
这是人类发展中关于()的争论。
答案:连续或非连续3. 能进行正常语言沟通和无认知损伤的自闭症儿童,常被称为( )。
答案:高功能自闭症4. 儿童在没有见过、没有亲身体验过或不能直接接触的情境中扩展他们的具体运算推理能力的思维阶段是()。
答案:形式运算阶段5. 婴儿的第二个重要任务是理解他也是世界当中的一个物体,这是指自我意识中的()答案:客体我6. 与年龄有关的三种不同的变化种类是()。
答案:常规年龄阶段变化;常规历史性变化;非常规变化7. 发展是一个动力系统,是从受精卵到死亡的不断演进的过程,是一个由()影响的复杂网络组成的模型。
答案:心理;生物;社会第四章1. 属于外在归因的是()。
答案:运气2. 华生认为个体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就有可能形成什么样的人格。
()答案:对3. 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需要是()。
答案:自我实现的需要4. 分离抚养的同卵双胞胎如果人格很相似,说明()。
走进心理学试题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A、需要B、动机C、兴趣D、理想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B)A、气质B、性格C、兴趣D、能力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D)、A、荣格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A、荣格B、谢尔顿C、威特金D、霍兰德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B)A、艾森克B、卡特尔C、哈撒韦D、霍兰德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A,艾森克人格问卷B、Y-G人格测试 C、主题统觉测验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D)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A、不可遏制型B、活泼型C、安静型D、抑郁型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C)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B)A、l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A、C,D)A、需要B、气质C、动机D、能力E、兴趣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B,C,D)A、需要B、气质C、性格D、能力E、兴趣3、信念是(A,B,C,D,E)A、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D、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E、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4、一般能力是指(A,B,C,D,E)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 E、注意力5、气质类型包括(A,B,C,D)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E、神经质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A,B,C,D,E)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C,D)A、荣格B、华生C、斯金钠D、班杜拉E、埃里克森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B,C,E)、A、艾森克人格问卷B、罗夏墨迹测验C、主题统觉测验D、16人格因素问卷E、儿童统觉测验9、信度包括(A,B,C)、A、再测信度B、等值信度C、分半信度D、内容信度E、效标关联信度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A,C,E)、A、强B、弱C、平衡D、不平衡E、灵活11、以下关于能力的描述是正确的是(A,C,E)、A、属于个性心理特征B、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C、发展比知识发展要慢得多D、随年龄增长不断积累E、随年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走进心理学试题答案二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现象分为(A)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走进心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对心理学产生初步的认识和兴趣。
2. 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了解心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4. 心理学与生活的关系5. 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及其应用领域。
2. 难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化和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心理学相关案例及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感兴趣的心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讲解:介绍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应用领域。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案例,让学生感受心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心理学应用的见解和体验。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一篇心理学文章,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生物学、哲学、社会学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应用成果。
3. 推荐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文章和影视作品,供学生课后自学。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八、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心理学主题的课外活动,如心理沙龙、讲座或实地考察。
2. 鼓励学生参加心理学相关的竞赛、研讨会,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3. 成立心理学兴趣小组,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心理学某一领域。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心理学知识。
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走近心理学全国通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知道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
2. 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实验、调查等研究技术。
3. 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人类心理世界的欲望。
4.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学观念,避免对心理问题的误解和偏见。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心理活动、心理学等。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3.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4. 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教学难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案例分析:分析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学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心理学的意义和价值。
六、板书设计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心理活动、心理学等。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3.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4. 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2. 请学生举例说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心理学的认识和体会。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
微笑的理由——走近心理学教学目标: 简单介绍心理学的相关的常识。
通过让学生自己去主动的寻找生活中的快乐,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提问:听听大家对心理学的看法。
(学生回答)有同学问我:“老师,你为什么要念心理学?”“其实,在填报高考自愿的时候,对心理学的了解和大家是一样的。
只是觉得心理学很神秘,对她充满了好奇。
后来,很多人听说我学的是心理学专业,就经常问,你是不是会催眠?还有的人问我,心理学是不是会算命?有的干脆问我,你知不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其实心理学并没有电影和电视上演得那么神奇。
并不是学心理学的都像《双雄》中的黎明那样,通过一个暗示就可以把任何人催眠。
催眠不仅需要严格的心理操作程序,还需要被催眠者配合。
比如有的人比较容易受暗示。
对催眠师非常信任,就比较容易进入催眠状态。
有的人在催眠时一直保持抵抗情绪。
再高明的催眠师也拿他没办法。
那么,心理学是不是很算命是不是可以扯到一起呢?一些江湖算命的骗子,在无意中运用了心理学的一些知识。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个占星术家。
能够遥测每个人的性格。
广而告之后,来信纷至沓来。
他根据读者的来信寄出了数百份的遥测评语。
结果有两百多人回信感谢。
称赞他的遥测十分灵验。
遥测评语是这样的:这个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
但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你。
你的想象力丰富,有许多美好理想,还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
你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的潜力无穷,但发挥出来的却不多。
在某种情况下,你会产生烦恼。
甚至犹豫动摇。
但到关键时刻,你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
大家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评语,是不是够“灵验”。
你们说,谁不想被人喜欢?谁没有美好的理想?谁能说自己的潜力已经充分发挥。
所以这种几乎适用于每个人的评语,任何人都会乐于接受。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做“巴奴姆效应”。
算命的人,就是把握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往往用一些既是正面,又是反面,听上去摸棱两可的语言加以评析推测,这些评语中一些投其所好的语言,常常会被对号入座,变成符合其内心活动的东西。
《⾛近⼼理学》第三章之⾏为主义理论《⾛近⼼理学》第三章之⾏为主义理论简介:⾏为主义相当有趣,可以解释很多现实中的现象,也可以很容易的运⽤于现实中,例如效果律,后效强化作⽤等。
⾏为主义是⼀种分析问题的⽅法,⽽不是⼀种理论,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反应,抛弃⼼理内在过程研究。
⼀.内在的⼼理活动(1)⾏为主义强调环境与⾏为之间的联系,往往忽视⽣理过程和⼼理事件,探索⼤脑并⾮总是理解⾏为的最好⽅法。
(2)⾏为主义理论强调在决定我们⾏为的⽅式过程中,⾏为刺激的作⽤,意味着聚焦于习得——经验是⾏为发⽣了改变。
(3)⾏为主义的基本假设:、吝啬律(奥坎剃⼑Occam's Razor),在科学的哲学观中,指⼈们对事件尽可能地作出最简单的解释。
联想律(休谟和⽶勒),⼼理过程尤其是习得,是建⽴在观念和学习的基础之上的。
吝啬律和联想律构成⾏为主义产⽣的的基础,也将形成本章的基础。
(4)⾏为主义的先驱:Edwin L Thorndike(1874-1949): 博⼠论⽂《动物智⼒》,提出效果律——有机体可能会重复某种得到满⾜结果的反应,⽽不愉快结果的反应可能不会被重复。
Jhon B. Watson(1878-1958):⾏为主义的奠基⼈。
提出⾏为主义的三个核⼼要素:强调可观察的反应和环境刺激;⼼理概念的抛弃不建⽴在直接观察之上;聚焦于学习和经验,并将此作为理解⼈类⾏为的中信。
(5)刺激和反应:刺激(L),是指某些会影响⾏为的事件、情景、对象和因素。
在理解特殊⾏为的过程中,⼀个重要的要素是识别刺激,此外,清楚地描述被研究的⾏为(称为反应,R)也是需要的。
两者的关系类似于,系统的输⼊输出的关系反射是由特定环境刺激所触发,不学⽽能的反应。
⼆.经典条件作⽤(Ivan Pavlov)经典条件作⽤揭⽰了⼀个新的刺激怎样能应发⼀种已存在的反射反应,这种反应是由于习得的结果。
基本的经典条件作⽤过程:在经典条件作⽤中,⼀个⾮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反复匹配,导致条件作⽤,中性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从⽽引起像⾮条件刺激所引起的那样的反应。
走近教育心理学家教案走近教育心理学家教案简介教育心理学是关于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家是专门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专家。
他们通过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实现教育目标和提升学生的研究效果。
教育心理学家的角色教育心理学家在教案编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观察、访谈、测试等手段,分析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心理学家能够识别学生的研究障碍和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促进学生的研究进步。
编制教育心理学家教案的步骤第一步:了解学生教育心理学家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
他们需要收集学生的个人背景信息、研究历史和研究特点等,以便对学生进行精准的评估和分析。
第二步: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教育心理学家需要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
他们会关注学生的研究动机、研究风格、注意力集中能力等方面,以确定学生在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
第三步:制定教育干预计划根据分析的结果,教育心理学家会制定具体的教育干预计划。
这些计划包括针对学生的研究障碍的策略和教学方法,以及帮助学生发展研究能力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案。
第四步:实施教育干预措施教育心理学家会与教育工作者紧密合作,共同实施教育干预措施。
他们会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支持,解答疑惑,并监测学生的研究进展,及时调整和改进干预措施。
第五步:评估教育干预效果教育心理学家最后会评估教育干预的效果。
他们会收集和分析学生的研究成绩和反馈,评估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总结教育心理学家教案是基于对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的分析,制定的教育干预计划。
教育心理学家通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支持,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东侨中学教案心健组2016-2017学年下学期第1 周星期助那些在心理上遇到麻烦的人;实验心理学会教我们如何去做许多的心理实验等等。
所有的课程都告诉我们:“心理学不是读心术”,只是学习了心理学,我们对人会了解得更为深入一些而已。
关于心理学,你是否还有其他的疑问呢?现在我们来通过一个测试看看,你是心理学的百事通还是门外汉。
然后播放下一张幻灯片展现人们对心理学经常有的几种误解:心理学家一定知道你在想什么。
心理不健康的人才需要上心理课。
心理学专门研究变态的人。
心理学家都会催眠术。
心理咨询就是帮人出主意。
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应该一次就解决来访者的问题。
心理学都是骗人的东西。
学心理学都是为了当心理医生。
……通过对这些误解的讨论和答疑,引出心理咨询的五个“不等式”•心理问题≠精神病•心理学≠窥见内心•心理咨询≠无所不能•心理老师≠救世主•心理咨询≠思想工作进而引出心理课到底上些什么,即心理健康课的辅导内容——自我认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热爱生活、情绪调节、生涯辅导。
3.心理健康的含义: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并在其中逐渐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
4.心理健康的标准:校本教材P9内容解释所谓心理健康也就是指良好的心理状态,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
只要人能在自身和环境许可的条件下发挥最佳的心理功能状态就能称之为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的类型: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如抑郁神经症、焦虑神经症症等)心理不正常类型:精神分裂症反社会人格抑郁症躁狂症性别倒错等然后介绍心理健康课是这样一门助人自助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后,使我们在遇到烦恼与困惑的时候,能够自己帮助自己,或者及时地进行心理咨询解决生活中的烦恼,成为一个健康快乐和幸福的人。
5.答疑解惑针对同学们在向心理老师求助的过程中的几个比较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