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厅宫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_杨志明
- 格式:pdf
- 大小:958.59 KB
- 文档页数:11
收稿日期:2006208209;改回日期:2006209217;责任编辑:郝梓国。
作者简介:孙忠军,男,1969年生。
博士,教授级高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毕业。
主要从事资源潜力评价研究。
通讯地址:065000,河北廊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矿集区和矿田靶区定位预测孙忠军1),杨少平1),徐仁廷1),张华1),郑有业2)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内容提要: 西藏冈底斯东段斑岩铜矿带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靶区定位是矿产勘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应用区域化探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研究了斑岩铜矿矿集区和矿田(或矿床)靶区地球化学预测方法。
预测结果表明,矿集区靶区可以用Si O 2、K 2O 和N a 2O 进行定位预测,矿田靶区用矿田指示元素定位预测效果较好;矿集区和矿田靶区模式特征及空间分布揭示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和壳幔分异是主要控制因素;预测驱龙矿集区是首选勘探重点。
关键词: 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矿集区;矿田;定位预测 西藏冈底斯东段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重点战略选区,近几年来也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地区,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和勘查成果。
其中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研究成为目前的热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成矿动力学背景(芮宗瑶等,2003;候增谦等,2003,2004;郑有业等,2004;高顺保等,2006),含矿斑岩与埃达克岩岩浆的亲和性(候增谦等,2003;Hou Z Q et al ,2003;高永丰等,2003;Gao Y F et al ,2003),斑岩铜矿带成矿系统和成矿系列特征(郑有业等,2002;孙忠军等,2003;孟祥金等,2003;候增谦,2004),大型和超大型斑岩铜矿地质特征(郑有业等,2004;高顺保等,2006),斑岩铜矿成矿潜力分析(候增谦等,2001;曲晓明等,2001;郑有业等,2002)和资源潜力预测方法(孙忠军等,2003)。
第42卷 第1期2006年1月 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PROSPECT I NGV o.l 42 N o .1January ,2006地质 矿床[收稿日期]2005-06-21;[修订日期]2005-09-02;[责任编辑]曲丽莉。
[第一作者简介]王小春(1965年-),男,1995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教授级高工,现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勘查与研究工作。
西藏冈底斯带斑岩铜矿勘查的现状、走向和相关建议王小春,周维德,李作华,孙其武,徐德章,袁剑飞,李 兴(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院,成都 610051)[摘 要]西藏冈底斯带具有斑岩型铜矿产出的有利地质条件,已有厅宫、冲江、白容、岗讲、甲马、驱龙等铜矿床,可望成为我国重要的斑岩铜矿接替基地。
文章在分析该带斑岩铜矿勘查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斑岩铜矿勘查开发未来走向的主要因素,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冈底斯带斑岩型铜矿的勘查工作,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西藏 冈底斯带 斑岩铜矿[中图分类号]P618 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06)01-0030-04铜矿是影响我国国家资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急缺矿产之一,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尽管工作程度极低,但其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资源前景一直倍受国内外关注[1~10]。
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带是西藏重要的金、铜矿成矿远景区带。
目前已发现以墨竹工卡县甲马赤康铜多金属矿床、驱龙铜多金属矿床、尼木县厅宫铜矿床、冲江铜矿床、白容铜矿床、岗讲铜矿床、曲水县达布铜金矿床、谢通门县洞嘎金矿床为代表的数十处金、银、铜及金银多金属矿床(点)。
冈底斯带有望成为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的接替基地。
冈底斯带中以尼木县厅宫铜矿床和墨竹工卡县驱龙铜矿床为代表的斑岩铜矿床,是本带中最具优势的矿床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一些问题制约该类矿床的进一步勘查和开发。
本文拟分析该带斑岩铜矿勘查现状,探讨影响斑岩铜矿勘查开发未来走向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对该带斑岩铜矿的勘查开发有所裨益。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斑岩型铜矿的基本地质特征以及近年来对斑岩型铜矿研究的一些进展。
主要包括斑岩型铜矿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及岩浆岩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以及过渡岩浆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般成矿模式。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成矿模式岩浆演化斑岩型铜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约占世界铜总储量的50%以上。
这类矿床存在4个特点:一大二贫三易选四露天。
尽管其品味低,但其规模巨大,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选矿回收率高,并且常伴有Mo、Au、Ag等有益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一、斑岩型铜矿的地质特征1.基本地质特征斑岩型铜矿是与陆相次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矿床。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斑岩型铜矿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
斑岩铜矿形成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
斑岩铜矿矿床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绝大多数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分布都不是独立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常与同一类型的几个矿床共生。
2.围岩蚀变特征斑岩铜矿在热液蚀变类型、强度和规模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是代表性的蚀变带普遍存在,并具明显的分带性。
斑岩铜矿有其特征的蚀变组合及其分带模式,俗称“大白菜模式”,由内到外依次为: 石英内核→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石带) →似千枚岩化带( 绢云母—石英带) →泥化带→青磐岩化带。
石英内核是早期岩浆结晶的产物;黑云母—钾长石的交代现象是一种阳离子交换反应;石英—绢云母带围绕和部分叠加在钾化带上,由于它与泥化带往往赋存在内部钾化带和外部青磐岩带之间,故也称之为中间带,其特点是钾长石和斜长石均绢云母化,角闪石和部分黑云母也变成了绢云母、黄铁矿、金红石等;泥化带(高岭石—蒙脱石化)的斜长石变化最为明显,靠近矿体的斜长石多蚀变成为高岭石。
二、全球分布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从世界已知斑岩铜矿分布情况看,大致分为环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古亚洲(中亚成矿带)3个全球性成矿域。
写一篇西藏冈底斯驱龙斑岩型铜钼-矽卡岩型铜矿成矿体系: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代学证据的报告,600字
西藏冈底斯驱龙斑岩型铜钼-矽卡岩型铜矿成矿体系: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代学证据的报告
冈底斯驱龙斑岩型铜钼-矽卡岩型铜矿成矿体系是一种特别复杂的成矿体系,主要分布在西藏东部和西部。
最近一些研究已经指出,采用 Re-Os同位素年代学可以大体推断出这种成矿体系的形成构造及其对外界环境的反应。
首先,可以用 Re-Os同位素技术确定冈底斯驱龙斑岩型铜钼-矽卡岩型铜矿成矿体系的形成时间,以确定其与上层变质岩的关系。
通过这一方法,研究者发现,辉钼矿的形成时间在154-158Ma,而典型片岩的形成时间在13.7-14.2Ma,这表明这种冈底斯驱龙斑岩型铜钼-矽卡岩型铜矿成矿体系在上层变质岩形成之前就已存在。
其次,分析辉钼矿Re-Os同位素比值,可以认识到这种成矿体系的形成和演化,及其对外界环境的反应。
根据研究,辉钼矿的 Re-Os 同位素比值在0.375-0.485之间,而典型片岩的
Re-Os 同位素比值在0.09-0.11之间。
这表明,西藏冈底斯驱龙斑岩型铜钼-矽卡岩型铜矿成矿体系的形成和演化是受外界环境影响,并且最终表现出不同的比值变化。
在总结时,可以认为,利用Re-Os同位素技术可以成功推断出西藏冈底斯驱龙斑岩型铜钼-矽卡岩型铜矿成矿体系的形成构造及其对外界环境的反应。
更进一步,可以利用Re-Os同
位素年代学研究锚定具体的形成时空,对于解析这种成矿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冲江铜矿含矿流体的形成和演化:来自流体包裹体的证据谢玉玲;衣龙升;徐九华;李光明;杨志明;尹淑苹【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06(022)004【摘要】对冲江斑岩铜矿含矿斑岩中石英斑晶和含矿石英脉中包裹体进行岩相学、显微测温分析、包裹体中气液相成分的激光拉曼显微探针(LRM)分析和子矿物的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分析.研究表明含矿流体来自富含挥发分的岩浆的出溶作用,最初从岩浆中出溶的流体为近饱和的超临界流体,其最低捕获温度在362~389℃左右,盐度在17.7%~18.9%NaCleq左右.随着出溶流体温度压力的下降,超临界流体发生相分离,并分离出低盐度的气相和高盐度的液相.在石英绢云母化阶段进一步发生高盐度液相包裹体的沸腾作用,形成子矿物溶化温度高于气液相均一温度的高盐度包裹体和富气相包裹体.与粘土化有关的流体为流体演化的晚期产物,属低温、低盐度流体.【总页数】8页(P1023-1030)【作者】谢玉玲;衣龙升;徐九华;李光明;杨志明;尹淑苹【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地质研究所,成都,61008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相关文献】1.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超大型富金斑岩铜矿的高温高盐高氧化成矿流体:流体包裹体证据 [J], 李光明;李金祥;秦克章;张天平;肖波2.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床多期流体演化与成矿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J], 谢玉玲;侯增谦;徐九华;杨志明;徐文艺;何建平3.深源富碱硅热流体与斑岩铜矿含矿斑岩体的成因联系及流体包裹体、斑晶结构证据 [J], 陈文明4.冈底斯斑岩铜矿与南部青藏高原隆升之关系——来自含矿斑岩中多阶段锆石的证据 [J], 曲晓明;侯增谦;莫宣学;董国臣;徐文艺;辛洪波5.冈底斯西段罗布真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的成矿流体演化:来自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的证据 [J], 刘洪;张林奎;黄瀚霄;李光明;欧阳渊;余槐;梁维;张洪铭;陈小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冈底斯中段雄村铜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因探讨徐文艺;曲晓明;侯增谦;杨丹;杨竹森;崔艳合;陈伟十【期刊名称】《矿床地质》【年(卷),期】2006(25)3【摘要】雄村铜金矿是在西藏冈底斯中段新发现的一个矿床,流体包裹体组成分析揭示该矿床成矿流体为富含CO2、N2和有机气体的Na+-K+-Ca2+-Cl--SO42--HS--CO32-体系,Na/K、Na/Ca和Cl-/SO42-摩尔比值分别为1.5~7.1、0.2~2.1和1.0~29.3.氢、氧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δ18O值范围为-4.7‰~+2.2‰,δD值范围为-104‰~-82‰,表明成矿流体以大气水为主,但岩浆流体可能也对矿床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也显示硫主要来自深源岩浆,雄村矿床高盐度流体的形成可能与岩浆流体的低压不混溶密切相关.高盐度流体是雄村贱金属元素活化、迁移的重要介质;地下水中高的有机质还原SO2是诱发贱金属沉淀成矿的重要机制.有机质还原SO2也为Au的活化、迁移提供了介质和有利的还原环境.雄村矿床的形成与岩浆流体和循环地下水共同作用有关,浅部稳定的热体制和高的有机质还原SO2机制是形成雄村矿床特殊蚀变矿化样式的重要原因.【总页数】9页(P243-251)【作者】徐文艺;曲晓明;侯增谦;杨丹;杨竹森;崔艳合;陈伟十【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P618.51【相关文献】1.西藏雄村铜金矿床Ⅰ号矿体成矿构造背景与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J], 黄勇;丁俊;唐菊兴;郎兴海;陈渊;张丽2.西藏冈底斯南缘雄村铜金矿床成矿斑岩厘定及其锆石U-Pb和黑云母Ar-Ar年龄分析 [J], 邹银桥;黄文婷;梁华英;伍静;林书平;王秀璋3.西藏冈底斯中段则莫多拉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J], 郎兴海;唐菊兴;王子正4.西藏雄村铜金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与特征元素测定 [J], 周云;唐菊兴;黄勇;郎兴海;于玉帅5.西藏冈底斯中段雄村铜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J], 徐文艺;曲晓明;侯增谦;陈伟十;杨竹森;崔艳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带有望成为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侯增谦;曲晓明;黄卫;高永丰【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01(028)010【摘要】@@ 斑岩型铜矿的产出环境至少有两种:岩浆弧环境和碰撞造山带环境.前者以环太平洋斑岩铜矿带为代表,如产于安第斯大陆边缘弧的斑岩铜矿带[1],主要发育于晚中新世安第斯构造旋回,受平行弧展布的走滑断裂和NW向基底构造控制[2].后者以产于喜马拉雅-西藏造山带的玉龙斑岩铜矿带为代表,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大规模碰撞(50~55Ma)之后,受高原东缘的NW向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控制[3].最近,笔者的调查研究和地勘部门的矿产勘查揭示:沿西藏高原腹地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发育一条东西长约400km,南北宽近50km的斑岩铜矿成矿带.该带现已发现2个大型铜(金)矿(甲马,洞嘎)和5个中小型矿床(驱龙、拉抗俄、厅宫、冲江、南木)及一系列矿点和矿化点.一条与玉龙斑岩铜矿带呈斜交之势的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或铜矿化带已初见端倪.然而,鉴于该带工作程度很低,异常查证和矿点调查正在进行之中,此带究竟有多大成矿远景,亟待做出科学预测.两年来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表明: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带有可能成为西藏第二条“玉龙”斑岩铜矿带.【总页数】4页(P27-29,40)【作者】侯增谦;曲晓明;黄卫;高永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西藏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西藏,拉萨,851400;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2【相关文献】1.浅析西藏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斑岩铜矿床找矿 [J], 耿杰利2.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与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斑岩铜矿的找矿方向 [J], 张红;钟康惠;吴华;杨海锐;李光明;马东方3.西藏冈底斯多金属成矿带斑岩铜矿定位预测与资源潜力评价 [J], 佘宏全;李光明;董英君;潘桂棠;李进文;张德全;丰成友4.冈底斯斑岩铜矿(化)带: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 [J], 曲晓明;侯增谦;黄卫5.成矿带1:2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分区的方法及地质意义: 以西藏冈底斯铜多金属成矿带为例 [J], 王永华;龚鹏;龚敏;马振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带有望成为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侯增谦!,曲晓明!,黄卫",高永丰#(!$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西藏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西藏拉萨’(!)%%;#$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国地质./012324256547第"’卷第!%期"%%!年!%月89:$"’,19$!%;<=,"%%!斑岩型铜矿的产出环境至少有两种:岩浆弧环境和碰撞造山带环境。
前者以环太平洋斑岩铜矿带为代表,如产于安第斯大陆边缘弧的斑岩铜矿带[!],主要发育于晚中新世安第斯构造旋回,受平行弧展布的走滑断裂和1>向基底构造控制["]。
后者以产于喜马拉雅-西藏造山带的玉龙斑岩铜矿带为代表,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大规模碰撞((%?((@A )之后,受高原东缘的1>向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控制[#]。
最近,笔者的调查研究和地勘部门的矿产勘查揭示:沿西藏高原腹地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发育一条东西长约)%%BC ,南北宽近(%BC 的斑岩铜矿成矿带。
该带现已发现"个大型铜(金)矿(甲马,洞嘎)和(个中小型矿床(驱龙、拉抗俄、厅宫、冲江、南木)及一系列矿点和矿化点。
一条与玉龙斑岩铜矿带呈斜交之势的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或铜矿化带已初见端倪。
然而,鉴于该带工作程度很低,异常查证和矿点调查正在进行之中,此带究竟有多大成矿远景,亟待做出科学预测。
两年来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表明: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带有可能成为西藏第二条“玉龙”斑岩铜矿带。
!含矿斑岩带规模和时空分布芮宗瑶等[)]早在!D’)年就根据尼木斑岩铜矿特征和成矿构造条件提出雅鲁藏布江斑岩铜矿成矿带的存在。
程裕淇等[(]和陈毓川等[+]也对该带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化特征简要地做过论述。
收稿日期:2006-07-17作者简阳:晏子贵(1947-),男,四川简阳人,高级工程师,从事矿产地质勘查与研究工作西藏冈底斯尼木地区斑岩铜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晏子贵,李作华(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院,成都610051)摘要: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属全球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东延部分,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中东段,为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确认的最重要的成矿区带之一。
尼木西北部地区为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确认为冈底斯成矿带上最重要的斑岩型铜(钼)矿化集中区之一。
通过成矿地质背景、典型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的综合分析,对尼木地区斑岩铜矿的找矿标志进行了初步总结。
关键词:地质背景;控矿因素;找矿标志;斑岩铜矿;西藏冈底斯尼木中图分类号:P618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2007)02-0099-051 成矿地质背景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属全球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东延部分,位于拉萨地体南缘冈底斯火山—岩浆弧中东段,平行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展布(孟金祥等,2005)。
冈底斯构造带是一个经历了复杂地质构造演化历史的造山带。
拉萨地体于晚三叠世与喜马拉雅地块分离,导致新特提斯张开。
新特提斯洋在中白垩世向北俯冲,形成了日喀则弧前盆地和冈底斯岩浆弧带(Harris on et al .,1992;Durr ,1996)。
冈底斯岩浆弧带主要由中—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组成。
其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120Ma ~20Ma (Xu et al .,1985;Harris on et al .,2000)。
火山岩主体由拉斑玄武岩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岩石组成;侵入岩以中酸性为主,具有从同熔型向重熔型岩浆演化的特点。
约在1315Ma ~14Ma 以前,该区开始发生东西向伸展作用(C oleman et al .,1995;Bllsnluk et al .,2001),形成了横切拉萨地体的南北向正断层系(地堑裂谷,遥感图像上显示为南北向线性构造密集带)。
西藏斑岩铜矿对重大地质事件的响应芮宗瑶1, 李光明2, 张立生2, 王龙生1(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摘 要:西藏已有3个构造岩浆带发现斑岩铜矿:玉龙成矿带、冈底斯成矿带和班公错成矿带。
其中班公错成矿带还少有研究和找矿评价,目前仅报导在改则西北发现多不杂斑岩铜金矿,但该带的邻国已发现大型斑岩铜矿,例如巴基斯坦的赛恩达克(Saindak )和伊朗的萨尔切什梅(Sai Cheshmeh )等。
据青藏高原70Ma 以来的古气候研究,在新特提斯洋闭合之后,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陆陆碰撞,曾有过3次加速:第一次为40~35Ma ,与玉龙矿带的成岩成矿年龄相吻合;第二次为18~12Ma ,与冈底斯矿带的成岩成矿年龄相吻合;第三次为3.6Ma 以来,与羊八井等热泉和铯金锑成矿年龄相吻合。
故西藏斑岩铜矿为印度洋扩张和陆陆碰撞“A ”型(Ampferer subduction )俯冲的产物。
第一次加速在青藏高原的东缘三江地区产生一系列喜马拉雅期走滑拉分盆地,导致幔源斑岩岩浆上侵,形成玉龙等一系列斑岩型夕卡岩型铜铜钼铜金矿;第二次加速使冈底斯深部挤压而浅部拉张,导致幔源斑岩浆岩侵位,形成冈底斯一系列斑岩型夕卡岩型浅成热液型铜钼铜金多金属矿;第三次加速使青藏高原整体深部挤压而浅部拉张,在藏南、冈底斯和藏北等产生一系列热泉型铯金锑矿。
关键词:斑岩铜矿;重大地质事件;印度—亚洲大陆碰撞;A 型俯冲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4)01014508收稿日期:20040210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综合研究项目(199910200246);科学技术部重点基础研究资助项目(2002CB4126010)作者简介:芮宗瑶(1935— ),男,研究员,从事金属矿床及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E 2mail :ruizy @ 前人[1,2]已对西藏斑岩铜矿作了部分论述和报导。
西藏厅宫矿区始新世斑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杜等虎;杨志明;李秋耘;刘云飞;格桑平措;王海勇【摘要】The exploration of the Tinggo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PCD) has been always focused on a suite of porphyritic intrusions, which have been thought to be the Miocene in age. But there is no precise dating work on them, and the genesis of these intrusions is still enigmatic- Zircon U-Pb SIMS dating of porphyritic monzogranite in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intrusions intensively exposed in the Tinggong ore district are Eocene [(48.88 ± 0.53) Ma] instead o f Miocene in age, and constitute a part of the Gangdise batholiths. High-precision in-situ ion microprobe analysis of zircon Hf-O isotopes from porphyritic monzogranite shows relatively stable ranges: eHf( t) = 4.4~8.4,and δ18O=5.8i%n~6.62%0,close to data of the member of depleted mantle (DM) in the plot of δ18O versus ∈Hf(t ): Such isotopic features indicate that abundant mantle-derived materials (up to 70% ~90%) were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porphyritic monzogranite. Further studies indicate that such mineralization-un- related porphyritic intrusions occur not only in Tinggong but also in such ore deposits as Chongjiang,rnand Gangjiang in the ore concentration area. Thu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rphyritic intrusions and Cu-rnMo mineralization should be adequately considered in the upcoming exploration in this area.%厅宫铜矿的勘查工作一直是围绕英云闪长斑岩、斑状二长花岗岩等几套斑岩进行的,而未对这几期岩浆岩的年代及成因做过详细评价,并且一直认为这几套斑岩为中新世岩浆岩.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在矿区大面积出露的斑状二长花岗岩并非中新世岩浆岩,而是始新世岩浆岩[(48.88±0.53) Ma],为冈底斯岩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精确的SIMS锆石微区O同位素和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分析,获得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εHf(t)值变化于4.4~8.4之间,δ18O 值变化于5.81‰~6.62‰之间,显示出亏损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可能起源于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或者楔形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发生分异结晶后的产物.通过对比研究还发现,厅宫矿区岩浆岩组合特征与矿集区内冲江、白容及岗讲矿床类似.因此,在进行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时,应充分考虑这套斑状二长花岗岩与矿化的关系,对缩小勘查范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矿床地质》【年(卷),期】2012(031)004【总页数】13页(P745-757)【关键词】地球化学;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锆石Hf-O同位素;亏损地幔;厅宫铜矿【作者】杜等虎;杨志明;李秋耘;刘云飞;格桑平措;王海勇【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西藏矿业公司,西藏拉萨850000;西藏地质六队,西藏拉萨8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P597位于西藏腹地拉萨地体南缘的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是近期发现的一条重要的铜矿带,该矿带的成功确立无疑是中国地质勘探领域近十年最为耀眼的成果。
矿床地质西藏冈底斯带中段尼木地区岗讲斑岩铜钼矿地质特征浅析坚润堂1,张裴培2,韩艳伟1,王岩梅1(1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51;2 西藏拉萨天利矿业有限公司,西藏拉萨850000)岗讲矿区地处西藏岗底斯斑岩铜成矿带中段,矿区周边已发现厅宫、总训、冲江、白容、渡布曲等众多铜矿床(点),资源潜力达400~600万t(王小春等,2002),有望成为西藏第二系“玉龙”铜矿带(候增谦等,2001)。
近两年矿区范围开展了大量找矿勘查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资料,有必要及时总结规律,以便更好的服务矿山找矿。
1 区域及矿区地质背景矿区位于著名的“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带”(莫宣学等,2005;潘桂棠等,2006;朱第成等,2006;2008)的中段,该带是西藏重要的铜、钼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带。
目前已发现驱龙、甲马、厅宫、冲江等众多铜多金属矿床(点),含矿斑岩集中形成于中新世,侵位于冈底斯花岗岩基和火山岩-沉积岩地层,在空间分布上受横跨拉萨地体的正断层系统和平行于造山带的逆冲带共同控制,具有东西断续成带、南北串珠成行的基本格局(图1)。
尼木岗讲矿区大面积出露二长花岗斑岩、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及花岗闪长斑岩,少量英云闪长玢。
按岩脉之间的相互穿插关系,可将岩浆活动顺序划分为3个阶段:①二长花岗斑岩、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的侵入阶段;②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的侵入阶段;③以英云闪长玢岩为主的侵入阶段。
其中二长花岗斑岩及花岗闪长斑岩与铜(钼)矿化关系最为密切,英云闪1032 矿床地质2012年长玢岩总体矿化很弱,对矿体具有破破坏作用。
前人测得含矿斑岩的年龄局限于17 ~10 Ma之间(王小春等,2002;候增谦等,2003;李光明等,2004;李金祥等,2006;2007;曲晓明等,2003),表明岩体形成于喜马拉雅早至中期。
矿区范围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古近古新统典中组(E1d)及上白垩统设兴组一段(K2s1)。
2009年10月October,2009矿床地质M I NERAL DEPO SI T S第28卷第5期28(5):515~538文章编号:0258-7106(2009)05-0515-24初论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成矿模型X杨志明,侯增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摘要作为金属Cu最主要来源的斑岩铜矿床主要产于岛弧及陆缘弧环境。
基于大量弧环境斑岩铜矿床研究而建立的经典斑岩铜矿成矿模型,在后来环太平洋成矿带斑岩型矿床的勘查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科学理论指导矿床勘查的典范。
然而,近年来国内矿床学家发现,除经典成矿模型所记录的岛弧及陆缘弧环境外,斑岩铜矿还可产于碰撞造山带内,甚至产在陆内环境中。
显然,这些斑岩铜矿的成因无法用经典的斑岩铜矿成矿模型解释。
文章从弧环境斑岩铜矿成矿模型的综述入手,通过对青藏高原斑岩铜矿床的成矿环境及构造控制、含矿斑岩起源、矿床基本特征、成矿物质来源、金属富集机制以及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等已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初步提出了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型。
该模型强调:¹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含矿斑岩为强烈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埃达克岩,岩浆起源于加厚的新生下地壳,板块断离或岩石圈拆沉诱发的软流圈物质上涌,以及斜向碰撞导致的挤压-伸展的构造机制转换通常是引发岩浆源区发生部分熔融的外部条件;º成矿金属的深部富集是因岩浆高氧逸度所致,高氧逸度条件下,S主要以硫酸盐的形式溶解于岩浆之中,从而导致通常优先向硫化物分配的Cu、Au等开始作为不相容元素向硅酸盐熔浆中富集;»含矿斑岩的侵位既可受到因斜向碰撞诱发的大型走滑断裂系统的控制,也可受到岩石圈拆沉诱发的大型张性断层的控制;而含矿斑岩的就位则受矿区尺度的构造控制,多组构造的交汇部位或大型背斜的核部常是斑岩铜矿产出的重要位置;¼大型矿床,特别是超大型矿床下部通常存在岩浆房,岩浆房的流体出溶是引发矿床大规模蚀变与矿化的根源;成矿金属与S均来自岩浆,与含矿斑岩可能具有相同的源区;½矿床整体上具有与弧环境类似的蚀变分带规律,从内向外依次为钾硅酸盐化、石英-绢云母、粘土化及青磐岩化;不过,因碰撞造山带环境含矿斑岩相对富K,从而导致岩浆房或浅侵的岩株/岩枝中出溶的岩浆热液常具有比弧环境斑岩铜矿床更高的K+/H+比值,从而诱发钾硅酸盐化蚀变的强烈发育;因钾硅酸盐化蚀变持续时间较长,铜钼矿化主要产于该蚀变阶段,特别是以黑云母大量发育为特征的晚期钾硅酸盐化阶段;¾成矿物质沉淀可能因成矿过程中温度、压力、盐度、氧逸度、pH值等因素的变化所致,而这些因素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与高原的快速隆升与剥蚀有关。
地质・矿床[收稿日期]2003-03-31;[修订日期]2003-06-27;[责任编辑]曲丽莉。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272047)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0330101)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黄志英(1964年-),女,198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获学士学位,副研究员,现主要从事区域地质与矿产地质研究工作。
西藏雅鲁藏布江成矿区斑岩型铜矿基本特征与找矿潜力黄志英,李光明(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 610082)[摘 要]雅鲁藏布江成矿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质工作程度极低,但成矿条件十分有利。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该成矿区部署开展“十五”期间重点实施项目“雅鲁藏布江成矿区铜多金属资源调查评价”,通过几年的工作,在斑岩铜矿资源评价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已初步控制了4个大型远景的斑岩型铜矿床,新提出了一批可供进行预查或普查的新矿产地,初步揭示出该成矿区铜矿资源的巨大潜力,中国西部又一大型铜矿产资源基地的前景在西藏已经初步显现。
[关键词]西藏 雅鲁藏布江成矿区 斑岩铜矿 资源潜力[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04)01-0001-06 雅鲁藏布江成矿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平均海拔4000m 以上。
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仍属我国地质工作程度极低地区之一。
地质大调查工作开展以来,通过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艰苦努力,雅鲁藏布江成矿区斑岩型铜矿的评价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在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已初步控制了多个大型铜矿床[1],揭示出成矿区内铜矿资源的巨大潜力。
1 雅鲁藏布江成矿区构造体制演化与斑岩铜矿带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斑岩铜矿床(约95%)集中产于环太平洋带、古亚州带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三个构造带中,与汇聚板块边缘的弧火山—花岗质岩石密切有关。
雅鲁藏布江成矿区在大地构造上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两个一级构造带,可进一步划分为10个次级构造单元[2]。
西藏冈底斯巨型斑岩铜矿带勘查研究最新进展郑有业;多吉;王瑞江;程顺波;张刚阳;樊子珲;高顺宝;代芳华【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07(34)2【摘要】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是近年来中国在世界三大斑岩铜矿带之一的喜马拉雅-特提斯成矿域中铜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的斑岩成矿带.驱龙等大-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发现与评价,标志着一个超千万吨级的斑岩铜矿勘查开发基地已经初步形成.笔者在重点介绍近年来驱龙、朱诺、冲江、吉如等斑岩铜矿最新找矿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带控岩控矿构造、含矿斑岩及其源区特征、成矿规律、成矿系列、成矿时代等主要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对其勘查和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提出了建议.【总页数】11页(P324-334)【作者】郑有业;多吉;王瑞江;程顺波;张刚阳;樊子珲;高顺宝;代芳华【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西藏地勘局,西藏,拉萨,850000;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西藏地勘局,西藏,拉萨,850000;西藏地勘局,西藏,拉萨,850000;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相关文献】1.西藏冈底斯地区斑岩铜矿识别的最佳多光谱遥感异常判据研究 [J], 张玉君;曾朝铭2.西藏冈底斯三处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及成矿作用研究 [J], 孟祥金;侯增谦;李振清3.冈底斯斑岩铜矿(化)带: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 [J], 曲晓明;侯增谦;黄卫4.西藏冈底斯带斑岩铜矿勘查的现状、走向和相关建议 [J], 王小春;周维德;李作华;孙其武;徐德章;袁剑飞;李兴5.初论西藏冈底斯带中段尼木西北部斑岩铜矿地质特征 [J], 王小春;晏子贵;周维德;贾向勘;李作华;文军;徐德章;袁剑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年4月April,2010 矿 床 地 质M IN ERAL D EPOSI T S第29卷 第2期Vol.29 No.2文章编号:0258 7106(2010)02 0195 12冈底斯造山带两套不同成矿体系的含矿斑岩对比研究杨 勇1,2,罗泰义1**,杨竹森3,黄智龙1,田世洪3,钱志宽1,2 (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02;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3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摘 要 Cu(M o、Au)矿化和Pb Zn A g矿化分别是冈底斯成矿带南缘和北缘最重要的成矿作用,目前在冈底斯南缘发现了长达350km、宽40km的斑岩铜矿带,对该成矿带铜矿化及相关斑岩已有深入研究,而北缘的Pb Zn Ag矿化及相关斑岩还刚为人们所认识。
纳如松多银铅锌矿是冈底斯北缘Pb Zn Ag矿化带的典型矿床之一,并出露未风化的斑岩。
与冈底斯南部铜矿带斑岩相比较,纳如松多斑岩具有高Si,低T i、Ca、M g和极度贫Na的特点;总体上富集T 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Ba、Sr、P等元素则明显亏损;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略微右倾的燕型模式,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
纳如松多斑岩与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整体上也具有较为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应与典中组火山岩具有相同的岩浆起源,即主碰撞期后仍然残留的新特提斯洋板片及卷入的陆源沉积物的部分熔融形成的原始岩浆;原始岩浆经过约75%的斜长石分离结晶后,在主碰撞期典中组火山岩喷发后上侵形成纳如松多斑岩。
关键词 地球化学;斑岩;纳如松多银铅锌矿床;典中组火山岩;冈底斯;西藏中图分类号:P618.42;P618.43;P618.52 文献标志码:AA comparison of porphyries between Pb Zn Ag metallogenic system andCu Mo Au metallogenic system in Gangdese orogen,TibetYANG Yong1,2,LUO TaiYi1,YANG ZhuSen3,H UANG ZhiLong1,TIAN ShiHong3and QIAN ZhiKuan1,2 (1State Key L aboratory of Ore Deposit Geochemistr y,I nst itute of G eochemist 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iyang550002, G uizhou,China;2Graduate U niversit 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3Institute of M ineral Resource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AbstractT wo impor tant polymetallic or e belts,i.e.,Cu Mo A u ore belt and Pb Zn A g ore belt,occur respectively in the southern par t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Gandese orog en,south T ibet.M uch research wor k has been devoted to the Cu M o A u ore forming process and r elated porphyry in souther n Gandese,but researches on the Pb Zn Ag po lymetallic or e belt in nor thern Gandese remain very in sufficient.T he Narusong duo or e deposit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or e deposits in the Pb Zn A g polymetallic or e belt,wit h outcrop of fresh pared w ith the por phyry in southern Gang dese,Narusong duo porphyry is characterized by enr iched Si,low er T i and depleted Ca,M g and Na,as well as enriched T h and U and relat ively depleted Ba,Sr and P.T he N arusongduo porphyr y also show s inconspicuous fractionation of LR EE/HREE and dist inct negative Eu anomaly.T he Narusong duo porphyry is similar to L inzi zong volcanic ro cks of Dianzhong F ormat ion in geochemical featur es and has close spatial temporal r elationship with the latter,sug gesting that they have the same mag matic origin,w ith t heir magma der ived from the partial melt ing of the subducted N eo T ethyan本文得到国家支撑计划项目(2006BAB01A0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2053,40603013)的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 杨 勇,男,1981年生,博士生,矿床地球化学专业。
2005年矿床地质M INERAL DEP OSIT S第24卷第6期文章编号:0258_7106(2005)06_0584_11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厅宫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X 杨志明1,2,谢玉玲1,李光明3,徐九华1,王葆华4(1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3国土资源部成都矿产地质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4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系,广西桂林541004)摘要厅宫斑岩铜矿床是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上重要的矿床之一。
为了探明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成分及温压条件等物理化学性质,文章对厅宫铜矿各蚀变阶段石英脉及石英斑晶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四极杆质谱、离子色谱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厅宫铜矿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岩浆热液,成矿事件主要发生在340 ~380e,成矿过程中流体发生了沸腾;成矿流体中气相成分以H2O为主,还含有一定量的CO2及少量的CH4、H2S、C2H6等气体;液相中离子以K+、Na+、Cl-、SO2-4、F-等为主,还含有少量的Ca2+、M g2+等;另外,出现大量气泡先消失、子矿物后熔融的Óa类包裹体,表明有些成矿流体可能直接来源于深部岩浆的出溶作用。
关键词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出溶;斑岩铜矿;厅宫;冈底斯;西藏中图分类号:P618.41文献标识码:A厅宫铜(钼)矿床位于西藏尼木县,是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中部重要的矿床之一,其研究程度的高低影响着人们对于其附近的冲江、白榕等矿床的认识。
对于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已被证明是查明引起斑岩铜矿蚀变与矿化的热水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的重要手段(Calagari,2004)。
对厅宫铜矿床的研究起步较晚,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工作更是近两年来才开展起来的。
前人曾对厅宫铜矿床流体的包裹体进行过一些工作(张绮玲等,2003),主要集中于显微测温研究,并与南木铜矿床进行了对比。
本文基于厅宫铜矿蚀变填图成果及详细的薄片鉴定基础之上,选取石英斑晶及各蚀变阶段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四极杆质谱、离子色谱及激光拉曼探针分析,以期对厅宫铜矿床的成矿流体成分、成矿时温压条件及各蚀变带温压特征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结合矿床地质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成矿流体的演化及成矿机理。
1成矿地质背景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侧的冈底斯岩浆弧中,其西至谢通门县洞嘎,东至墨竹工卡县甲马,东西长约400km,南北宽约50km,总体上呈近东西向的长条。
带内已发现有驱龙、厅宫、甲马、洞嘎、冲江、南木、拉抗俄等大、中、小型斑岩型矿床(侯增谦等,2001;曲晓明等,2001)。
厅宫铜矿床是其中的重要矿床之一,位于该矿带中部的尼木县境内,矿区主要出露地层为古近纪帕那组紫红色中酸性凝灰岩和岩屑细砂岩(林子宗火山岩);与成矿有关的斑岩体主要为中新世的二长花岗斑岩、斜长花岗斑岩等。
矿区围岩蚀变明显,由斑岩体内部向外依次为钾硅化、黄铁绢英岩化和青磐岩化等,少量粘土矿化呈/补丁状0分布于黄铁绢英岩化及青磐岩化带中(图1)。
铜钼矿化多存在于钾硅化带中,黄铁绢英岩化带也有少量出现。
矿区构造发育,主要断层有EW向逆冲断层和NE_NNE向正断层,矿体明显受构造控制。
深部矿化以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及网脉状黄铜矿化、黄铁矿化、辉钼矿化为主,此外,还有金红石、磁铁矿矿化等;浅表以次生矿化为主,主要矿石矿物有孔雀石、蓝铜矿、辉铜矿及铜蓝等。
矿区浅表淋滤严重,流经矿区的一条小河时常呈现铜绿色。
2流体包裹体2.1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本次研究的样品主要为钾化带、硅化带及钾硅X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272047)和国家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编号:2002CB412600)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杨志明,男,1978年生,硕士,从事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研究。
收稿日期2005_04_06;改回日期2005_06_10。
张绮玲编辑。
图1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厅宫铜矿床地质简图(据李光明、佘宏全等未刊资料)1)第四纪;2)二长花岗斑岩;3)古新世碰撞花岗岩;4)林子宗火山岩;5)铜矿体;6)钾硅化带;7)绢英岩化带;8)青磐岩化带;9)粘土化带;10)岩性界线;11)正断层;12)逆冲断层Fig.1Simplified g eolo gical map of t he T inggong por phyry copper deposit(after L i and She et al)1)Quaternary;2)M onzogranitic porphyry;3)Paleocene collisional granite;4)Lizizong volcanics;5)Ore body;6)K_silicated zon e;7)Quartz_sericite zon e;8)Propylite zone;9)Argillized zone;10)Lithological boundary;11)Normal fault;12)T hrust fault化叠加蚀变带中的黄铜矿_辉钼矿化石英脉,黄铁绢英岩化带中的黄铁矿石英脉及少量石英斑晶。
观察发现:石英脉及石英斑晶中都发育大量的流体包裹体,它们多呈定向分布,也有些为孤立状分布;包裹体大小从几L m到几十L m不等;包裹体形状一般为椭圆形、多边形、不规则状及负晶形。
根据室温下相态特征及均一过程可将流体包裹体划分为以下3类:富液相包裹体(Ñ类)、富气相包裹体(Ò类)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Ó类)。
Ñ类包裹体加温后均一为液相,按气相充填度大小又可进一步分为Ña和Ñb两类,气相百分数分别为5%~25%和26%~45%。
Ò类包裹体加温后均一为气相,气相百分数一般在40%~100%之间。
镜下观察发现,此类包裹体与Ñ类包裹体密切共生(图2a)。
Ó类包裹体由气相、液相和固相组成,其中固相以透明子矿物为主,亦可见少量不透明子矿物(图2b)。
透明子矿物主要为立方体的石盐,也可见到浑圆状钾盐;除此之外,可见到少量呈菱面体、长方体的透明子矿物,加热至很高的温度也未见它们熔化,经扫描电镜证实为碳酸盐、重晶石等;不透明子矿物主要为黄铜矿。
Ó类包裹体大部分成群或孤立分布,也有些与Ñ、Ò类包裹体密切共生;根据此类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及石盐子矿物相变过程,将Ó类包裹体又分为Óa和Ób两种类型,其中,Óa类包裹体多孤立分布,在加热过程中气泡先消失,石盐子晶后消失;Ób类包裹体多与Ñ、Ò类包裹体共生,加热过程中石盐子矿物先消失,气泡后消失。
2.2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测温所用冷热台型号为Linkam TH MS600,测定温度范围为-196~+600e,冷冻数据和均一温度数据精度分别为?0.1e和?1.0e。
用作测试的585第24卷第6期杨志明等: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厅宫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图2 厅宫铜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照片a.石英脉中紧密共存的Ñ、Ò类包裹体;b.石英脉中含透明及不透明子矿物的Ó类包裹体F ig.2 Photos of fluid inclusions from T inggo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a.I_type an d II_type fluid i n clusi ons coexi sting in quartz;b.Ó_type fluid inclusions contai n i ng transparentand opaque daughter minerals in quartz包裹体一般较大(>7L m),Ñ、Ò类包裹体通过冷冻与加热,测得了冰点温度(t m ,ice)(能观察到CO 2笼形物的,采用其分解温度)及均一温度(t h ),Ó类包裹体通过加热测得了气液相均一温度(t h(L _V))及石盐子矿物的熔化温度(t m )。
(1)均一温度本矿区共测试了158个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结果显示(表1):Ñ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196~490e 之间变化,多集中于330~430e 之间(图3a);其中,Ña 类变化在196~420e 之间,平均为339.1e ;Ñb 类变化在320~460e 之间,平均为372.5e 。
Ò类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在270~490e 之间,多集中在390~450e 区间内(图3a),平均为405.4e 。
Ó类包裹体温度变化在235~410e 之间,平均为312.4e 。
在随机测试的40多个Ó类包裹体中,Óa 类包裹体大约占80%,其石盐子矿物熔化温度在230~430e 之间(图3b),集中在250~290e 及330~370e 两个区间内;Ób 类包裹体均一温度在250~350e 之间,平均为291e 。
Óa 类包裹体主要出现在钾硅化带中,特别是硅化带石英脉中,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多为此类,总体来看,在此类包裹体中,石盐子矿物熔化温度与气泡消失温度有较大差距(图4),最大的相差高达200e ,平均相差82e 。
Ñ类包裹体与Ò类包裹体密切共存,均一温度范围相似(图3a),且与部分Ó类包裹体共生,显示了沸腾包裹体的特征。
沸腾发生时内部饱和蒸气压和图3 厅宫矿区各类型包裹体均一温度频率分布直方图a.Ñ、Ò类包裹体;b.Óa 类包裹体;其中,t h(L_V)为包裹体气、液相均一温度,t m (NaCl)为石盐子矿物熔化温度Fig.3 F requency distributio n of fluid inclusions in quartz from T inggong por phyry copper deposita.t h(L_V),for liquid_rich 2_phases inclusions homogenized into a liquid or a vapor state;b.t m (NaCl),for halite_bearing i nclusions havi ng t m (NaCl)>t h(L_V)586 矿 床 地 质 2005年表1石英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Table1Microthermometric determinations of f luid inclusions in quartz样品编号及产状类型气泡消失温度/e子矿物熔化温度/e w(NaCl eq)/%范围测试数均值范围均值范围平均值TG228(钾化带中的黄铜矿石英脉)Ña337~4107368.315.3~17.516.7(3)Ñb344~398237117.1~18.317.7(2)Ò394~42844069.29.2(1)Óa195~2903228.3247~385329.734.2~45.440.8(3)Ób282~3132300180~28223131.0~36.533.7(2)TGB904(钾硅化带中辉钼矿石英脉)Ña355~4002377.514.5~16.715.6(2)Ñb365~3816372.716.9~18.317.6(2)Ò370~4002385Óa200~2253209.3335~403359.340.6~47.443.0(3)TG1004(强硅化带中黄铁矿石英脉)Ña333~4267367.4Ñb330~413937514.3~18.316.4(3)Ò400~4606430.7Óa214~2569237.4235~395306.333.6~46.538.7(9)TGB034(硅化带中黄铁矿石英脉)Ña322~41213362.115.0~19.417.3(4)Ñb344~4604377.37.9~18.614.8(3)Ò3501350TG240(绢英岩化带蚀变斑岩中石英斑晶)Ña288~382733616.8~19.718.3(2)Ñb320~3948361.810.5~19.216.6(4)Ò295~3543331Ób3301330246.024634.234.2(1)TGB708(强绢英岩化石英脉)Ña298~4208345.616.7~19.117.6(5)Ò388~4749416.2Óa220~2655242.6270~410327.435.7~48.240.4(5)Ób262126221021032.332.3(1)TG1013(绢英岩化带中石英脉)Ña300~3386320.218.5~21.020.3(3)Ñb321~4488387.416.7~19.618.4(3)Ò4741474Óa240~2683251.3287~336306.336.8~40.738.3(3)TGB904(晚期石英脉)Ña196~3035267.4 1.7~3.5 2.9(2)Ñb355~3572356 4.2~5.4 4.8(2)注:测试在北京科技大学进行,仪器为Linkam THM S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