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继父母子女之间法定继承权问题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涉继父母子女权利义务案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日趋多化的价值观、婚恋观对传统家庭伦理观产生巨大冲击。
近年来,我国离婚率持续走高,再婚重组家庭不断增多,随之而来,涉及继父母子女间抚养、赡养、继承的案件逐年增加。
目前我国关于继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制以是否形成“扶养关系”为核心判断标准,但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涉及此类案件的新情况、新问题,仅依靠该标准难以有效判断,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形成“扶养关系”的主体范围尚须明确。
《继承法》第十条规定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享有继承权,关于此处“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范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特指形成继父母子女关系时的未成年人子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当包括形成继父母子女关系时的未成年继子女和成年继子女。
实践中,很多情况下生父母与继父母再婚时已经成年的继子女也长期与继父母共同生活,尤其是对一些在校学生,继父母很可能长期履行了教育扶养义务,而在继父母年老时继子女也履行了赡养扶助义务,此种情况下双方能否形成“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成年继子女是否必然不享有、承担拟制血亲间的相关权利义务一直存在争议,明晰主体范围对于该争议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2.认定形成“扶养关系”的构成要件尚须明晰。
司法实践中关于认定“扶养关系”的客观要件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考察范围,主要包括“长期共同生活”、“日常生活照顾”、“生活和教育费用负担”、“关系产生时继子女所处阶段”等要素,但是关于认定“扶养关系”是否包含主观要件,是否考虑当事人主观意愿要素仍存在较大争论,也就是说,是否要考虑继父母具有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对待继子女的意愿,继子女是否有接受继父母作为自己父母的意愿。
审判实务中不少当事人,尤其是一些比较富裕的继父母愿意对继子女承担抚养、教育等责任,但是不愿与之形成“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甚至签订内容为不形成扶养关系、相互不享有继承权的相关协议。
明确形成“扶养关系”的构成要件,对于此种协议的效力认定具有重要意义。
继父母与继子女间的继承关系来源:/info/hy/jichengfa/jcrsx/作者:找法网导读:妻与前夫或夫与前妻所生的子女,对妻或夫的后婚配偶而言为继子女,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是姻亲关系,相互之间并无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的继承关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真正形成了抚养、教育关系。
这样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拟制血亲关系。
因此我国继承法第10条规定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为继父母的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
一、继父母与继子女间的法律地位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是由于生父、母一方死亡或者父、母离婚后另一方带子女后形成的。
我国将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分成两类:(1)受继父母抚养教育的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法律拟制直系血亲关系(2)未受继父母抚养教育的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的关系是直系姻亲关系。
我国婚姻法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不得虐待或歧视,受继父母抚养教育的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与父母子女权利义务相同。
对于相互之间没有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由于本身无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因此,当生父与继母、生母与继父解除时,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的姻亲关系自然也解除。
但如继子女已与继父母形成抚养教育关系,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如生父与继母、生母与继子女尚未成年,而继父母不同意继续抚养,根据有关司法解释,仍应由生父母抚养,根据有关司法解释,仍应由生母抚养,继父母与继子女已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此解除。
如离婚时,受继父母抚养教育的继子女已成年并能独立生活,则对年老体弱、生活困难的继父母仍应承担。
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并不因为生父与继母或生母与继父离婚而解除。
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为继父母的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能否相互拥有继承权,取决于他们之间有无抚养关系,有抚养关系,继子女可以继承继父母的遗产,反之亦然。
如果没有抚养关系,则相互之间无继承权。
如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或继母与生母或生父离婚,未成年继子女被生父或生母一方带走而继父或继母又终止抚养的(继父或继母愿意继续抚养的除外),原已形成的抚养关系终止,继父母子女间父母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终止,继父母子女间无相互继承权;如离婚时继子女已被继父母抚养成年,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仍具有父母子女的权利义务,继父母对继子女有遗产继承权。
子女与继父的关系
继父母是指子女对父母一方后婚的配偶的称谓;继子女则是指夫妻一方在其前婚中所生子女,是相对于现行婚姻中夫妻另一方而言的。
继父母子女关系是指由于生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带子女再婚或生父母离婚后另行再婚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根据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是否形成了抚养关系,其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由共同生活的法律事实形成的拟制血亲的继父母子女关系;二是直系姻亲的继父母子女关系,这仅是一种伦理上的意义。
这两类继父母子女关系的法律后果、形成事由是不同的。
拟制直系血亲的继父母子女关系的形成除了父母的再婚行为外,还须有共同生活的条件,其产生的法律后果与血亲关系的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相同。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规定,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间有继承权,且继子女对继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而仅为直系姻亲的继父母子女间没有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原则上不能解除,且不受继子女的生父与继母、继父与生母间婚姻关系消灭的影响,因为其已形成了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
但生父与继母或继父与生母离婚时。
对受其抚养的继子女,继父或继母不同意继续抚养的,则继父、继母与继子女间的拟制血亲关系解除,仍由生父母抚养。
但是生父母死亡的,继母或继父仍有义务继续抚养继子女。
继承纠纷案例典型意义摘要:一、继承纠纷案例概述二、典型案例分析1.离婚中继父母与继子女关系解除案例2.婚内财产分割协议案例3.法定继承权纠纷案例4.遗嘱继承纠纷案例三、继承纠纷解决策略与建议正文:一、继承纠纷案例概述在我国,继承纠纷案例屡见不鲜,主要涉及到法定继承、遗嘱继承、婚内财产分割等方面。
以下将详细分析几个典型案例,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法律参考。
二、典型案例分析1.离婚中继父母与继子女关系解除案例:在离婚过程中,继父母明确表示不继续抚养继子女的,应视为继父母与继子女关系自此协议解除。
继父母去世时,已经解除关系的继子女以符合继承法中规定的具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情形为由,主张对继父母遗产进行法定继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婚内财产分割协议案例:夫妻之间达成的婚内财产分割协议是双方通过订立契约对采取何种夫妻财产制所作的约定,是双方协商一致对家庭财产进行内部分配的体现。
在离婚诉讼中,应当按照婚内财产分割协议进行财产分割。
3.法定继承权纠纷案例:黄某去世,其前妻作为孩子的法定代理人起诉分割遗产。
因为没有法律规定前妻无权继承黄某的遗产,所以前妻和孩子有法律依据主张继承权。
4.遗嘱继承纠纷案例:李某去世,生前无遗嘱。
李某的遗产包括两套房屋、存款30万元和一辆汽车。
按照我国继承法,李某的配偶、子女和父母有继承权。
三、继承纠纷解决策略与建议1.明确继父母与继子女关系:在家庭关系发生变化时,应当明确双方关系,避免因关系不明导致的继承纠纷。
2.制定遗嘱:为了避免继承纠纷,建议公民在生前制定遗嘱,明确表达自己的财产分配意愿。
3.签订婚内财产分割协议:夫妻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婚内财产分割协议,明确双方在离婚时的财产分配方案。
4.了解继承法律规定:在继承纠纷中,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合理主张自己的权益,有助于解决纠纷。
总之,继承纠纷案例具有典型意义,公民在面对继承问题时,应当充分了解法律规定,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以维护自身权益。
继⼦⼥继承了继⽗母遗产的是否还有权继承⽣⽗母的遗产继⼦⼥继承了继⽗母遗产的是否还有权继承⽣⽗母的遗产?根据最⾼⼈民法院《关于贯彻执⾏〈中华⼈民共和国继承法〉若⼲问题的意见》第⼆⼗⼀条的规定,“继⼦⼥继承了继⽗母遗产的,不影响其继承⽣⽗母的遗产。
”与继⽗母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同时对继⽗母和⽣⽗母都享有继承权。
相关知识:继⼦⼥继承权的确定标准根据《中华⼈民共和国继承法》第10条的规定,与继⽗母有扶养关系的继⼦⼥对继⽗母的遗产享有继承权,因为有扶养关系的继⼦⼥与继⽗母之间形成了法律上的拟制⾎亲关系,继⼦⼥也就能象婚⽣⼦⼥⼀样继承被继承⼈的遗产,成为被继承⼈的法定继承⼈。
在法律上扶养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个⽅⾯:1、继⽗母对未成年的继⼦⼥履⾏了抚养义务:(1)继⼦⼥受继⽗母经济上的供养;(2)继⼦⼥受继⽗母⽣活上的抚养、教育。
2、继⽗母对已成年但系限制⾏为能⼒或⽆⾏为能⼒的继⼦⼥履⾏了抚养义务。
3、继⼦⼥对继⽗母履⾏了赡养义务:(1)继⼦⼥在经济上供养继⽗母;(2)继⼦⼥在⽣活上扶助继⽗母。
若继⼦⼥其⽣⽗或⽣母再婚时,继⼦⼥已经长⼤成⼈,分居另过,或其⽣⽗、⽣母再婚后,继⼦⼥未与继⽗或继母共同⽣活,⽽由祖⽗母或外祖⽗母抚养教育成⼈,继⼦⼥对继⽗或继母也未尽过赡养抚助义务的,则不能视为继⼦⼥与继⽗母之间形成了抚养关系,继⼦⼥也就不能继承继⽗母的遗产。
综上所述,只要能具备继⽗母对继⼦⼥的抚养和继⼦⼥对继⽗母的赡养的情形之⼀,就可认定为继⼦⼥与继⽗母形成了扶养关系,依据法律规定继⼦⼥与继⽗母之间就互相享有继承权。
店铺温馨提⽰:《民法典》⾃2021年1⽉1⽇起正式施⾏,《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
如果您涉及《民法典》规定的婚姻问题# 点击这⼉#进⾏查看!若需帮助可#咨询店铺婚姻家庭律师#。
论我国代位继承制度提要代位继承是继承法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
在古罗马市民法中,就有有关规定,现今各国法律,除苏俄外,大多都有此制。
本文主要结合我国现行法律对代位继承的有关规定,谈谈对我国代位继承制度的一些看法。
一、代位继承概述代位继承又称间接继承,是指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或不愿继承时,由继承人的直系血亲卑亲属代为取得其应继份额的一种制度。
这项制度是法律规定的,它一直是法定继承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代位继承制度始于罗马法中的按支继承。
在我国,代位继承是指在法定继承中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时,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其应继份额的法律制度。
(一)代位继承的发生原因。
关于代位继承的发生原因,大体有两种立法例。
1、代位继承发生的原因,仅以被代位人于继承开始时死亡为限。
如《法国民法典》规定:“代位继承是一种法律上的拟制,其效果是使代位继承人取代被代位人的地位、亲等与权利。
”不论被继承人的现有子女与先于被继承人去世的该人的子女留下的直系卑血亲是否具有相同的权利,也不论由于被继承人的所有子女都先于该人去世,而这些子女留下的直系卑血亲等是否相同,所有情况,代位继承均允许。
我国继承法也属于此种类型。
2、代位继承发生的原因,不限于被代位人的死亡,继承的拒绝、继承权的丧失及依契约为继承的放弃均可为代位继承。
如《日本民法典》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继承开始前死亡、或因符合第八百九十一条规定、或因废除而丧失其继承权时,其子女代位其成为继承人。
”被继承人未有任何遗嘱,且继承人中一人抛弃继承权的,其应继份按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前死亡的情形处理。
(二)被代位人的范围。
被继承人的尊亲属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不发生代位继承,此为各国立法的通例。
但在代位继承是否限于直系血亲卑亲属,各国立法规定不一,大体上有两种类型:1、被代位人仅限于直系血亲,又分为直系卑血亲和直系尊血亲。
前者如我国《继承法》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
有扶养关系的继⽗母关系的认定及其继承权问题“有扶养关系”的继⽗母⼦⼥关系在法律上为拟制⾎亲,双⽅关系不能因继⽗母离婚⽽⾃然解除,相互间仍享有继承遗产的权利,那么,有扶养关系的继⽗母关系的认定标准是怎样的呢?其继承权问题⼜是怎样的呢?那么接下来,店铺⼩编为⼤家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有扶养关系的继⽗母关系的认定及其继承权问题(有扶养关系的继⽗母关系的认定及其继承权问题是怎样的)⼀、“有扶养关系”的认定标准扶养的含义对于“扶养”的含义,需要从理论上进⼀步厘清。
通说认为,法律上的“扶养”⼀词是⼴义词,它包括抚育、狭义的扶养和赡养三⽅⾯的内容。
其中,长辈对晚辈的抚养教育为抚育,也称为抚养;夫妻或兄弟姐妹等平辈之间的供养扶助为狭义的扶养;晚辈对长辈的供养扶助为赡养。
1.抚育关系的认定标准确认继⽗或继母与继⼦⼥扶养关系的有⽆,认定标准⾄关重要。
应当综合以下两个要素来考虑:(1)继⽗或继母对继⼦⼥承担了全部或部分⽣活费和教育费,或者继⽗或继母与继⼦⼥共同⽣活达3年以上。
这是客观因素的认定标准。
⾸先,继⽗或继母承担了继⼦⼥的⽣活费和教育费,具体包括继⽗或继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继⽗或继母⽤⾃⼰的个⼈财产来承担继⼦⼥⽣活费和教育费的全部或⼀部分。
其次,继⽗或继母与继⼦⼥共同⽣活在⼀起,对继⼦⼥在⽣活上给予照料、帮助,在思想、学业上予以关怀、培养,包括对继⼦⼥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思想品德培养、⾝体和智⼒发展等⽅⾯的帮助、教育、保护和⽀持,均应视为继⽗或继母对继⼦⼥扶养的重要标志。
⾄于共同⽣活的时间,有的学者提出继⽗或继母扶养继⼦⼥应达到5年以上才能认定其形成扶养关系。
继⽗母⼦⼥共同居住,继⽗或继母对继⼦⼥提供了⽣活费和教育费,并对继⼦⼥进⾏⽣活照料和知识教育等,是最为完整和圆满的扶养表现形态。
但现实⽣活中的情况往往⽆法如此理想,继⽗母⼦⼥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确实给亲⼦关系和财产继承制度的设计与完善带来了极⼤的难度。
继母遗产继承权及遗产继承顺序及比例我们都知道每个人人都有生老病死,当人死后,都涉及到其遗产的分割问题了。
如果有遗嘱的,遗嘱有效的就按遗嘱处理。
如果没有遗嘱的,就按法定继承来处理。
那么法律规定继母是否有继承权呢?继母有遗产继承权吗?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因此继母有继承权。
父亲死后遗产继承顺序应该按我国《继承法》关于第一继承人的规定,以一定的遗产份额分配原则来分配,以顺序在前面的继承人得到的遗产最多,并且以此类推,若子女未成年,可将他的那份暂时托管给他的监护人,待以后归还若第一继承人不具备继承能力或死亡,可将遗产沿第二继承人顺序分配。
婚姻家庭,继承关系的三个词,第一个是抚养关系,指的是老辈对小辈的养育叫抚养;第二个是赡养关系,指的是小辈供养老叫赡养;而第三个是《继承法》中提到的叫“扶养”关系,指的是互相扶助,供养的关系。
如有夫妻扶养、兄妹扶养等等。
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与亲生子女一样都有继承权。
《继承法》第十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因此继母有继承权。
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遗产分配比例指的是在法定继承中确定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应分得的遗产份额的基本准则。
《民法典》对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做了明确规定,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1.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均等。
这是法定继承中遗产分配的一般原则,即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应该平均分配遗产。
该法条中的“一般”是指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
2.特殊情况下法定继承人的继承份额可以不均等。
!"#$%& 年第 期继承公证即对于自然人之间继承权的公证,旨在通过公证机构的见证公民合法继承权的确立。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以及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公民的法治意识以及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权意识逐渐觉醒。
在该背景下,通过公证的方式确定公民自身的合法继承权成为了公民维权的重要表现形式。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规定了继承公证的相关问题,但就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扶养关系认定在立法以及实务界仍然存在着亟须解决的困境。
继父母与继子女相较于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等血亲而言,他们之间的关系为法律拟制的血亲关系,该关系并不会因为继父母之间婚姻关系的解除而消灭,相互之间仍然享有继承财产的权利,但是这种继承权属于附义务的继承权,需要达到“有扶养关系”的标准。
因此,对于该问题仍然需要不断地明确和完善。
继承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证机关具有中立性和客观性,公民的公证意愿逐渐提高。
继承问题为公民普遍关注的热点法律问题,尤其再婚夫妻之间的遗产继承,以及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遗产继承等纠纷屡见不鲜。
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公民在面对遗产以及继承纠纷时,运用法律维权的意识逐渐提高,法律制度在继承争议的解决中的约束力和指导力明显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在继承方面的相关法律规定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当前,公民通过公证的形式明确自身的继承权活动有了明显的增加,继承公证成为公民在继承资格确认中的重要选择。
!"#$%&'()*+,-./012'()*+,-.相较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以及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扶养”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具体包括抚育、狭义的扶养以及赡养三个方面的内容。
长辈对晚辈的照顾、保护,称为抚养;夫妻以及兄弟姐妹间互相照料称为狭义的扶养;晚辈对长辈的照顾、帮扶称为赡养。
单亲男女惺惺相惜带着女儿组成家庭事情还得从2000年说起——那一年,38岁的郑州市民胡志强的妻子患病离世,他与12岁女儿胡晓蕊相依为命。
家里少个女主人,生活上变得一团糟,亲朋好友没少帮他张罗,胡晓蕊却对父亲再婚很抵触,声称如果爸爸找了新的女人,她就离家出走。
为了照顾女儿的感受,胡志强推掉了不少相亲机会。
与胡志强不同的是,35岁的陈娟因与丈夫性格不合离异,6岁的女儿李萌萌乖巧懂事,离婚时,陈娟得到了女儿的抚养权。
前夫离婚后很快组建了家庭,除了给付抚养费外,前夫对女儿很少关心。
别的孩子都有爸爸,李萌萌对父爱很是渴望,陈娟为了女儿,不再拒绝感情,决心找一个能接受她和女儿的男人结婚。
胡志强与陈娟相识在一个共同朋友的生日聚会上,两人邻座,聊着聊着,他们发现彼此都是单身,都带着一个女儿生活,胡志强看上去很憨厚,陈娟也挺温柔,宴席散时相互留了联系方式。
此后,陈娟与胡志强频频约会。
胡志强清楚,女儿晓蕊正处在叛逆期,对他找对象有抵触情绪,但单身时间长了,他还是渴望有个异性互相照应。
为了让女儿支持自己再婚,胡志强用了很多办法。
有一次,胡晓蕊从外边回来,看到爸爸对着妈妈的遗像默默流泪,想到妈妈病故后,爸爸一个人带着她很辛苦,也红了眼圈,还倒了杯水递给爸爸。
与胡志强约会次数多了,陈娟发现他总像有心事似的,便让他有话尽管说出来,如果不合适,大家各走各的。
胡志强笑着说,他对陈娟很满意,就是担心女儿胡晓蕊处在逆反期,有些难搞。
现在他们能否结合的关键在于两个孩子合不合得来。
陈娟觉得胡志强考虑得有道理,建议以后两个家庭多接触接触。
接下来,胡志强和陈娟趁寒假带着孩子报了个母亲与继父生活多年,她与继父感情颇深。
继父与母亲离婚后,她也常去探望。
继父罹患绝症去世后,继父的女儿独占父亲遗产。
为捍卫自己的继承权,她将“姐姐”告上法庭,姐姐辩称,她的母亲与自己的父亲已离婚,因为再婚形成的继父女关系也随之消失,她也就没有了继承权,这样的说法正确吗?--11旅行团,旅行目的地是湖南张家界。
Opportunity has a special affinity for prepared minds.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遗产继承继子女与亲生子女的继承比例是一样的吗?导读:若是按照法律继承的规定继子女与亲生子女的继承比例是一样的,但继子女若是想要继承继父母的遗产,那么首先需要拿出相关证据,证明自己与死者之间确实存在扶养关系,否则是没有继承权的。
一、遗产继承继子女与亲生子女的继承比例是一样的吗?若是按照法律继承的规定继子女与亲生子女的继承比例是一样的,具体理由如下:《民法典》(2021.01.01生效)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二、继子女与继父母的扶养关系怎么确定?(1)继子女尚未成年,随生父母一方与继父或继母共同生活时,继父或继母对其承担了部分或全部生活教育费,或成年继子女在事实上对继父母长期进行了赡养扶助,亦视为形成了抚育关系。
(2)继子女与继父母共同生活,继父母对继子女给予生活上的照料与抚养;或者虽未与继父母共同生活,但继父母对其承担了部分或全部生活费、教育费;或者成年继子女事实上长期赡养扶助继父母。
(3)继父母负担了继子女全部或部分生活费和教育费;继父母与未成年继子女共同生活,对继子女进行了教育和生活上的照料,即使未负担抚养费用,也应认为形成了抚养关系。
(4)判断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是否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主要标准是继父母是否承担了继子女全部或部分生活费和教育费。
养子女、继子女与生父母、养父母、继父母之间的遗产纠纷处理现在不少家庭通过各种渠道收养了小孩,并且随着离婚率的增加,继子女问题也是日益突出,其中出现的财产纠纷也是日益增加。
笔者针对无遗嘱的情况,对继子女、养子女的继承问题简单列举并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当然,有遗嘱遵遗嘱。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上述是我国继承的法定顺序,无特殊情况应当按照该顺序继承。
1、养子女是否能够继承生父、生母的遗产?养子女被收养后,即与亲生父母脱离父子、母子关系,无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我国婚姻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养子女和生父母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也就是说,养子女与生父母之间不存在父母子女关系,因此在相互之间也就不能互相继承遗产。
2、养子女是否能够继承养父、养母的遗产?我国婚姻法第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
养父母和养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
结合继承法的规定,养子女是有继承养父母的遗产的权利。
3、继子女是否能够继承生父、生母的遗产?婚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
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根据法律规定,继子女是有权继承生父母的遗产的。
4、继子女是否能够继承继父、继母的遗产?根据法律规定,只要继子女与继父之间存在扶养关系,继子女就有权继承继父母的遗产。
“存在扶养关系”是必要条件,如果涉及到诉讼的话,需要举证证明。
当然,有些人在继子女及养子女的问题上分辨不清,笔者认为,继子女的形成是因为婚姻关系,养子女的形成是因为收养关系。
继父母子女间法定继承权相关问题研究
宾昭林
【期刊名称】《华章》
【年(卷),期】2024()1
【摘要】《民法典》第1072条并不能推出继父母、继子女之间可因抚养事实而产生拟制血亲关系,也不能据此而享有法定继承权。
主张享有继承权需同时满足存在姻亲关系和抚养关系,方能主张享有法定继承权。
姻亲关系的存在是行使继承权的必要条件;抚养关系亦是认定继承权存在与否的核心要素,以物质上的帮扶、情感上所形成的依赖、共同居住的客观事实,以及身份上的认同程度作为抚养关系形成的判断因素。
继父母或继子女可以通过行为或协商的方式来解除业已形成的抚养关系,也可以以行为或其他事实表示不形成抚养关系。
【总页数】3页(P0111-0113)
【作者】宾昭林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
【相关文献】
1.继父母子女间法定继承权的思考
2.对继父母子女之间法定继承权问题的思考
3.浅析继父母子女之间的法定继承权
4.继父母子女间法定继承权的相关问题研究
5.论《民法典》继父母与继子女间的法定继承权——基于99份典型判决书展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继父母子女关系,属于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是基于生父(母)与继母(父)再婚,并由继父或继母自愿承担对继子女的抚育责任形成亲子关系而产生的。
继子女,是指妻与前夫或夫与前妻所生的子女。
继父母,是指子女对母之后夫或父之后妻的称呼。
继父母和继子女的关系是因为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带子女再婚,或因父母离婚,抚养子女的一方或双方再婚而形成的。
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姻亲关系。
所谓姻亲,是指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
男女结婚后,配偶一方与另一方的亲属关系则为姻亲关系。
继父母子女的法律地位修改后的《婚姻法》第27条第一款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歧视。
可见,继父母子女间的法律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但是,在旧中国,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继子女往往受到社会和继父或继母的歧视和虐待,继父母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或缺乏生活来源时,往往遭到继子女的虐待和遗弃。
新中国成立后,继父母子女问形成了法律地位完全平等的关系。
除修改后的《婚姻法》第27条第一款的规定外,我国《继承法》第十条还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另外,1985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1条规定:继子女继承了继父母遗产的,不影响其继承生父母的遗产;继父母继承了继子女遗产的,不影响其继承生子女的遗产。
上述这些规定充分表明,在新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其中包括继父母子女间的关系。
本文相关法律资讯来自北京专业离婚律师唐小五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对继父母子女之间法定继承权问题的思考作者:程钰明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5期摘要:根据我国《继承法》相关规定,继父母子女之间若形成扶养关系,其相互间即有法定继承权,该规定突破了世界通行的传统基础,将继承权范围拓宽到血亲及配偶之外,除造成对传统继承习俗的背离,在实务中也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通过分析继父母子女关系的性质,从姻亲关系的角度探讨二者间存在法定继承权的不合理性,主张以适当分得遗产份额代替之。
关键词:继父母子女;扶养关系;法定继承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078-02我国《继承法》第10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7条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若形成扶养关系,其相互间即有法定继承权。
而继子女在继承了继父母的遗产之后,仍然有继承生父母遗产的权利。
异于传统理论中的继承权基础,该规定旨在稳定家庭关系,鼓励养老育幼,长期以来被视为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在法治实践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特色。
然仔细推敲审视,该规定在理论与实践上却存在一些缺陷与漏洞,对其合理性需进一步反思与厘清。
一、继父母子女关系之性质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可因形成原因而分三类,即名分型、收养型以及形成法律扶养关系的共同生活型。
名分型指生父或生母与继父或继母再婚时,继子女已成年并能够独立生活,或者未成年但其生活教育费用依然由生父母提供,实际上没有接受继父或继母的扶养教育,相应对继父或继母也不承担赡养义务,这类继父母子女关系属于纯粹直系姻亲关系。
收养型指在经继子女的生父母同意后,继父或继母收养继子女作其养子女,而不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生父或生母一方的权利义务随即消灭。
形成法律扶养关系的共同生活型指生父或生母在与继父或继母再婚时,继子女还未成年,在随生父或生母一方与继父或继母共同生活时,继父或继母对其承担了部分甚至全部的生活教育费用,抑或成年继子女在事实上对继父母长期进行了赡养扶助[1]。
我国《婚姻法》第27条第2款规定,继父母和受其扶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
鉴于此,我国理论中通说认为继父母子女关系为拟制血亲关系,从而确定了继父母继子女作为父母子女的一种类型[2]。
然此观点着实值得商榷,首先,存在扶养事实的继父母子女关系同样是由婚姻关系派生出来的一种亲属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无须经过特定的法定程序,完全符合姻亲关系之法律特征;其次,我国并不承认事实收养关系,在姻亲关系之上仅凭扶养教育关系就将未办理合法收养手续的继父母子女认定为拟制血亲,从我国收养制度的角度上看并不妥当;再者,如果继子女未经继父母收养,其与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就不曾切断。
而拟制血亲的法律地位等同于自然血亲,将形成扶养关系的继父母继子女理解为拟制血亲关系,则无可避免会出现“双父母”之窘境。
二、我国姻亲继承之起源就继父母子女关系性质的认定,各国立场不一,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以德国、日本为代表,其不论存在扶养关系与否,直接完全地将继父母子女关系视为姻亲关系,双方之间不存在实际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二种一般情况下将继父母子女以姻亲对待,相互间不产生权利义务关系,但在当满足如共同居住的特定法律情形时则不然。
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的台湾、澳门地区皆采此做法。
第三种在特定条件具备时将继父母子女视为拟制血亲,否则仍为姻亲。
该特定条件一般仅限于收养,否则继父母对继子女的扶养仅仅基于夫妻帮扶义务,其相互间并不直接产生独立扶养支付的请求权。
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一些受苏联民法影响的国家则在这点上却另辟蹊径,在对家庭承担养老育幼责任的迫切需求下,将存在扶养关系的继父母继子女设置为拟制血亲。
《婚姻法》第27条第2款、《继承法》第10条、198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继母与生父离婚后仍有权要求已与其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履行赡养义务的批复》以及198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继父母与继子女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能否解除的批复》,都旨在表明并强化继父母子女之间因扶养关系而产生的等同于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甚至通过相互间法定继承权的赋予来弥补姻亲关系间的松散。
然而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臻完善及上述规定缺陷与漏洞的逐渐凸显,我国是少数几个直接在立法中规定继子女法定继承权的国家之一,然而否有坚持的必要,需要认真检讨与反思。
三、继父母子女法定继承之否定(一)是对继承权基础的违背法定继承权的产生需基于特定身份。
各国继承法一般依照法定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的先后顺序,一般亲等越近继承顺序越靠前[3]。
法定继承权产生的基本前提为亲属关系之存在,虽各国对于亲属关系范围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无论从大陆法系抑或英美法系之视角,姻亲均不在其列,不属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4]。
除血亲之外,一般只能基于合法的婚姻关系成为配偶后始得互为法定继承人。
因此对于原本不存在血缘关系的两个自然人而言,合法的夫妻关系是唯一被普遍认可互相享有法定继承权的基础,且该法定继承权并不及于任何第三人,其他基于该婚姻关系而产生联系的非血亲,如姻亲就不纳入法定继承人之列。
坚持继承权基础仅有血亲及婚姻关系为目前绝大多数国家普遍遵循。
我国香港地区甚至认为半血缘兄弟姐妹与被继承人之间的关系不及全血缘兄弟姐妹,相较之下略显疏远。
因此香港在《无遗嘱者遗产条例》中规定半血缘兄弟姐妹的继承顺序次于全血缘兄弟姐妹。
暂且不论如此以血缘亲疏区确定继承权在现代社会是否过于严苛,但血缘关系对继承权基础的决定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二)扶养关系不直接创设继承权在姻亲继承缺乏传统基础的前提下,是否得因扶养关系的存在而将继父母子女解释为拟制血亲,继而产生法定继承权?首先,继父母子女之间有扶养关系只能区分双方之间有无权利义务的根据,但并不能以双方之间存在权利义务而判定他们成为拟制血亲。
所有身份关系的确定应问当事人的意志。
我国法定夫妻财产制为共同财产制,在夫妻双方共同使用的情况下很难分清继父母是否真正对继子女进行了扶养教育,若直接推定扶养关系成立,甚至赋予第一顺序法定继承权,很可能有违继双方的意愿。
且继父母的这种扶养义务是出于自愿,以其设定出拟制血亲的关系,以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规范双方,未免过于严苛。
如果姻亲之间能因扶养关系而创设出拟制血亲关系,则当非继父母的其他姻亲,如继兄弟姐妹的配偶等与继子女形成了扶养关系,难道皆可推定为拟制血亲从而产生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权吗?其次,亦不能通过将扶养解释为收养继而推定为拟制血亲。
我国不承认事实上的收养关系。
根据《收养法》第14条规定,收养继子女除需要有收养意愿外,并应当办理收养手续。
且根据《婚姻法》第27条与《收养法》第23之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虽然适用父母子女的相关规定,但继父母的近亲属与继子女的关系并不必然发生变化,不能视为拟制血亲。
另一方面,继子女与其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不发生变化。
因此,若以收养理论来解释亦不妥当。
另外,该扶养关系的解除对继父母一方是相对随意的。
按照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扶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3条,生父与继母或生母与继父离婚时,对曾受其扶养教育的继子女,继父或继母若不同意继续扶养的,仍应由生父母扶养。
如果拟制血亲的形成仅取决于扶养关系的存在,当继父母子女关系所依赖的婚姻关系消灭,且继父母一方切断扶养关系时,以这样较为松散的关系决定法定继承人的变化,反而与加强重组家庭稳定性的立法目的颇有出入。
四、目前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一)对“扶养关系”缺乏统一认识要判断继父母子女之间是否存在法定继承权,其前提条件在于确定继父母对继子女是否有扶养教育的事实以及继父母子女间是否已经形成了法律所认同的扶养关系。
但是《继承法》《婚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并未就“扶养关系”做进一步的说明或解释。
而学界既有认为“扶养关系”应是一定亲属间有经济能力者,本于身份关系,对于无能力生活者应予的扶助维持[5]。
亦有认为应是特定亲属间根据法律明确规定而存在的经济上相互供养、生活上相互扶助照顾的权利义务关系,囊括长辈对晚辈的“扶养”,同辈亲属间的“扶养”和晚辈对长辈的“赡养”三种具体形态[6]。
学者对何为“扶养”持不同见解与认识,莫衷一是。
(二)与继承习惯背离继承法以血缘关系、婚姻关系为基础,必然无法脱离对民众长久以来民风民俗、继承习惯的考量。
而根据近年学者对当代中国民众继承习惯的调查显示,在有的地区,继子女的继承地位并不受到重视,80%以上的被调查者甚至根本未曾考虑过继子女的继承权问题。
由此可知,除婚姻关系之外,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即便在今日依旧是我国民众确认继承人资格的首要因素。
因此,即使在继父母子女关系中存在扶养关系,也不可直接推定继父母子女相互之间有使对方成为自己法定继承人从而继承自己遗产的当然意愿。
五、结论综上所述,首先,继父母子女之间关系非拟制血亲关系,而为姻亲关系,将姻亲纳入继承领域并授予其法定继承权缺乏传统的法理基础。
其次,扶养关系创设继承权并不成立,扶养教育及赡养扶助行为并不能将继父母子女由姻亲关系转变为拟制血亲关系,更不能创设出法定继承权。
另外,除对“扶养”为达成统一认识外,与民族传统继承习惯的背离也削弱了现行继父母子女法定继承的可操作性。
实际上,将继父母子女之间继承的问题仅限定在姻亲领域内未尝不可妥善解决。
扶养行为不足以直接创设出法定继承权,却可以影响分得遗产的份额。
关于原本鼓励继父母子女之间建立扶养关系以促进家庭和谐稳定的立法目的,可以借鉴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通过使特殊的姻亲关系相互间承担一定的权利义务实现。
参考文献[1]于静.比较婚姻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8.[2]余延满.亲属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31.[3]刘素萍.继承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15.[4]陈苇.外国继承法比较与中国民法典继承编制定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8.[5]史尚宽.亲属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751.[6]杨大文.婚姻家庭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46.。